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666642发布日期:2023-07-05 14:35阅读:31来源:国知局
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生活电器,尤其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1、空气处理装置比如净化器,是一种对空气进行净化清洁的装置,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净化器已逐渐得到广泛使用。

2、净化器通常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净化过滤结构,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净化过滤结构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使用时,外部空气经进风口进入,经净化过滤结构净化清洁后,最终经出风口排除。然而,现有的净化器对空气的处理效果不够好。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净化过滤结构、容水件以及湿帘;

3、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限定出气流通道;所述净化过滤结构和所述容水件均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内;所述容水件具有用于盛水的容水腔以及分别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连通的通风口,所述湿帘覆盖在至少部分所述通风口上,且所述湿帘伸入至所述容水腔内,以对经过所述湿帘的气流进行加湿;

4、所述容水腔上设置有排水结构,所述排水结构至少用于在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处于非加湿状态时将所述容水腔中的水由所述容水腔排出。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在壳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限定出的气流通道内设置净化过滤结构和容水件,容水件具有容水腔以及分别与进风口和出风口连通的通风口,至少部分通风口上覆盖有湿帘,并且湿帘还伸入到容水腔内。通过净化过滤结构对由进风口进入至气流通道内的空气进行过滤净化,通过将湿帘伸入至容水件的容水腔中,并覆盖在至少部分通风口上,从而通过湿帘可对进入至气流通道内的空气进行加湿处理,也就是说,外部空气经进风口进入至气流通道后,气流通道内的净化过滤结构能够对空气进行过滤净化,而且湿帘还可对空气进行加湿,从而提升了空气处理装置对空气的处理效果。同时,在容水腔上设置有排水结构,通过排水结构至少在空气处理装置处于非加湿状态时可将容水腔中的水排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水在容水腔中滋生细菌而导致伸入并浸泡在水里的湿帘发霉发臭的现象发生,进一步提升了对空气的处理效果。

6、可选的,所述排水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容水腔的腔壁上的排水孔。

7、通过这样设置,容水腔中没有被湿帘吸收的水可经容水腔的腔壁上的排水孔排出,结构简单,排水方便。

8、可选的,至少部分所述排水孔开设在所述容水腔的底壁上;

9、和/或,至少部分所述排水孔开设在所述容水腔的侧壁上。

10、通过这样设置,将排水孔开设在容水腔的底壁上,排水方便且效率高,可进一步避免水在容水腔中滋生细菌而导致湿帘发霉发臭的现象发生。也可以将排水孔开设在容水腔的侧壁上,或者同时在容水腔的底壁和侧壁上开设排水孔,排水更加方便。

11、可选的,所述湿帘包括湿帘部以及与所述湿帘部连接的伸入凸部;

12、至少部分所述湿帘部覆盖在所述通风口处,所述伸入凸部伸入至所述容水腔内,以将所述容水腔中的水吸入并渗流至所述湿帘部,以对经过所述湿帘部的气流进行加湿。

13、通过将湿帘设置为连接在一起的湿帘部和伸入凸部,将至少部分湿帘部覆盖在通风口处,将伸入凸部伸入到容水腔中,使得伸入凸部从容水腔吸水后,水沿伸入凸部就可以渗流到湿帘部上,从而使湿帘部处于吸水状态,以对经过它的气流进行加湿,使用方便。

14、可选的,所述湿帘部上开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的位置与所述通风口的位置相对应。

15、通过在湿帘部上开设透气孔,一方面,可以减少风阻,使得经过湿帘部的瞬时气流量较大,进一步提升了空气处理装置对空气的处理效果。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湿帘部吸水过多而导致向下滴水的现象发生,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16、可选的,所述容水件包括顶部敞口的容水槽,所述容水槽内具有环形围板,所述环形围板和容水槽的侧壁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水腔;

17、所述通风口开设在所述容水槽的底壁上,且位于所述环形围板围设的空间内。

18、通过这样设置,结构简单,便于制作。同时,容水腔沿通风口的周向围设在通风口的外侧,这样水自湿帘的周向外缘不断向内吸入渗流,吸水效率高。

19、可选的,所述容水件位于所述净化过滤结构的下游侧。

20、通过将容水件布置在净化过滤结构的下游,即,将容水件设置在净化过滤结构的上方,使得外部空气经进风口进入至气流通道后,先经净化过滤结构过滤净化后,再经湿帘加湿处理,从而使得空气处理装置对空气的加湿效果更好,同时可避免空气先加湿后过滤而破坏净化过滤结构的情况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净化过滤结构以及具有该净化过滤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的使用寿命。

21、可选的,所述净化过滤结构为中空的环形结构,所述通风口在所述净化过滤结构上的投影的外轮廓位于所述净化过滤结构的内环腔围合形成的区域内侧。

22、通过这样设置,一方面,若湿帘上吸入的水比较饱和、有滴落现象,水经过通风口后并不会洒落在净化过滤结构的内环壁上,从而避免了水浸湿损坏净化过滤结构的现象发生,使用安全性好。另一方面,便于气流通过。

23、可选的,所述通风口与所述净化过滤结构同轴设置,且所述净化过滤结构的内环径不小于所述通风口的口径。

24、通过这样设置,进一步保证了经过通风口的滴水不会洒落在净化过滤结构的内环壁上,使用安全性更好。另外,同轴设置的通风口的口径不大于净化过滤结构的内环径,增大了气流在通风口处的压强,便于气流通过湿帘。

25、可选的,所述净化过滤结构为中空的环形结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支撑隔板,所述净化过滤结构位于所述支撑隔板上,所述支撑隔板的对应所述净化过滤结构的内环腔的位置开设有沥水孔,以至少将所述湿帘上滴落的水经所述沥水孔排出。

26、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支撑隔板,将净化过滤结构设置在支撑隔板上,便于净化过滤结构的安装,有助于提高净化过滤结构在壳体内的支撑稳定性。同时,在支撑隔板上对应净化过滤结构的内环腔的位置处开设沥水孔,使得湿帘上滴落的水可以经过沥水孔排出,可以避免湿帘滴落的水堆积在支撑隔板上而破坏支撑隔板和净化过滤结构,设计合理,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27、可选的,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水箱组件,所述沥水孔与所述水箱组件的内腔连通。

28、通过这样设置,湿帘滴落的水可以直接进入到水箱组件中,也就是说,水箱组件可以将湿帘滴落的水回收起来再重复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使用成本,用户使用体验好。

29、可选的,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水箱组件,所述水箱组件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容水腔连通,以向所述容水腔中供水;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排水结构的出口连通,以使由所述排水孔排出的水进入至所述水箱组件中。

3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一方面,通过水箱组件可向容水腔供水,以为湿帘提供水源,从而便于空气处理装置持续工作状态的保持。另一方面,将容水腔上的排水结构的出口与水箱组件的进水口连通,可将容水腔中排出的水回收在水箱组件内,以便于水资源的重复再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使用成本,用户使用体验好。

31、可选的,所述水箱组件位于所述净化过滤结构的下方。

32、通过将水箱组件设置在净化过滤结构的下方,可使水箱组件尽可能地不占用气流通道的空间,从而为净化过滤结构和容水件提供更大的布置空间,而且与将水箱组件设置在净化过滤结构上方的方案相比,这样设置可防止水箱组件意外漏水而出现水滴落至净化过滤结构上导致净化过滤结构损坏的情况出现。

33、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下壳体和位于下壳体上方的上壳体;

34、所述上壳体内设置有风机组件;所述净化过滤结构、所述容水件和所述湿帘均位于下壳体内;

35、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所述下壳体的侧壁上,至少部分出风口开设在所述上壳体的顶部。

3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壳体设置为下壳体和上壳体,通过将净化过滤结构、容水件和湿帘设置在下壳体内,通过将风机组件安装在上壳体内,从而在拆卸分离上壳体和下壳体时,使得风机和上壳体可以一同拆离,且净化过滤结构、容水件和湿帘可以与下壳体一同拆离,使得拆装方便快捷。通过在下壳体上形成用于进风的进风口,上壳体上形成用于出风的出风口,从而使得空气经进风口进入,并经净化过滤结构过滤净化、经湿帘进行加湿后再经出风口将净化加湿后的空气排出,对空气的处理效果较好。

37、可选的,所述下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一侧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共同围合形成容纳腔,所述净化过滤结构、所述容水件和所述湿帘均位于容纳腔内。

38、通过这样设置,一方面,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一者有损坏需要更换时,将两者拆卸分离,只需将需要更换的一者更换即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成本。另外,便于净化过滤结构、容水件以及湿帘的装配和维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