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温度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4846307发布日期:2023-07-22 12:02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供水温度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技术涉及供热和制冷控制,尤其涉及一种供水温度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1、供热/制冷控制的关键是对热负荷需求变化做出及时且正确的判断。在需要热量时多供热/制冷,不需要热量时少供热/制冷。传统供热/制冷控制系统通过室内温度控制和室外温度补偿的方式来调节供热/制冷量,然而现有方案存在以下缺陷:

2、(1)现有方案均比较极其依赖于不可靠的传感器数据。

3、传统的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是不可靠的。而现有方案正是基于室内温度传感器和室外温度传感器建立的,这直接导致现有方案的科学严谨性不足,控制结果与实际需求差比较大,供热/制冷效果较差。

4、(2)现有方案比较依赖人工经验。

5、由于热负荷不可预测,现有温度控制方案为了实现超前、灵活的调节效果。必须要有经验丰富的运行人员进行监控,随时针对采集上来的数据进行机组控制,干预自动化程序的运行。这直接导致一线对运行人员的经验要求直线上升,极大地增加了供热/制冷控制人员的技术门槛,直接影响到供热/制冷控制方法的普及。

6、(3)人员主导了供热/制冷控制的主要决策。

7、部分实现自动化控制机组上,或多或少的会有人员对机组的控制干扰。特别的针对部分极端天气,人员干扰现象,更加明显。这一点充分表明,当前的自动控制系统在面临特殊变化的情况时稳定性下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供热/制冷企业普遍会人为进行重要决策的制定。

8、(4)现有方案的供热/制冷舒适性较差。

9、可以现有供热/制冷机组中找到供热/制冷效果较好的机组,但这些机组普遍有供热/制冷效果变化的问题,即无法实现均一化供热/制冷舒适性的目标。这直接导致了末端开窗散热等能源浪费行为的产生。

10、(5)现有方案能源浪费严重。

11、为了缓解投诉问题,多数企业采取过量供热/制冷的控制方法。部分极端案例甚至将供水温度设定到最大值或者最小值,保证投诉量降低。这些供热/制冷策略极大地浪费了能源。

12、(6)现有控制系统传感器数量多,数据量庞大,不利于控制器控制。

13、针对室内温度,室外温度采集的传感器类型五花八门。对于供热/制冷企业而言,简单的铺设两个传感器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但要完整、详细的将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是非常困难的。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外,还需要非常好的硬件基础。

14、(7)舒适评判指标有误。

15、从传热学角度来说,热需求情况是与很多因素相关的,单一的室内外温度数据是很难反映出用户的完整、真实的情况的。这一点可以通过体感温度这一指标来看出:室内外温度数值并不能合理的反映建筑物内人体的体表温度或舒适性的情况。

16、针对上述的问题,尚未提出有效地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水温度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基于室内外温度的传统供热/制冷调节方法容易导致供热/制冷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供水温度的控制方法,包括:采集温控系统在预定时间间隔的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其中,所述预定时间间隔为所述温控系统中管道的水流动一圈所需的循环时间;根据所述供水温度、所述回水温度和预设室内温度,计算出所述温控系统在当前时刻的特性值;根据所述特性值更新所述温控系统的平均特性值;将所述特性值与所述平均特性值进行比较,对所述供水温度进行控制。

3、可选地,根据所述供水温度、所述回水温度和预设室内温度,计算出所述温控系统在当前时刻的特性值,包括:将所述回水温度的平方值与所述预设室内温度的平方值相减,得到第一温度平方差;将所述供水温度的平方值与所述预设室内温度的平方值相减,得到第二温度平方差;将所述第一温度平方差与所述第二温度平方差相除,得到第一比值;将所述回水温度的平方值与所述供水温度的平方值相除,得到第二比值;将第一比值与所述第二比值相除,得到所述特性值。

4、可选地,将所述特性值与所述平均特性值进行比较,对所述供水温度进行控制,包括:若所述特性值小于所述平均特性值,则控制升高所述供水温度;若所述特性值大于所述平均特性值,则控制降低所述供水温度;若所述特性值等于所述平均特性值,则保持所述供水温度不变。

5、可选地,控制升高所述供水温度,包括:获取所述温控系统用于表征系统节能状况的特性值;判断所述用于表征系统节能状况的特性值是否小于所述特性值;若所述用于表征系统节能状况的特性值小于所述特性值,则将第一温度作为温度增加幅度对所述供水温度进行调节;若所述用于表征系统节能状况的特性值大于所述特性值,则将第二温度作为温度增加幅度对所述供水温度进行调节;若所述用于表征系统节能状况的特性值等于所述特性值,则将第三温度作为温度增加幅度对所述供水温度进行调节;其中,所述第一温度所述第二温度所述第三温度。

6、可选地,控制降低所述供水温度,包括:获取所述温控系统用于表征系统节能状况的特性值;判断所述用于表征系统节能状况的特性值是否小于所述特性值;若所述用于表征系统节能状况的特性值小于所述特性值,则将第四温度作为温度降低幅度对所述供水温度进行调节;若所述用于表征系统节能状况的特性值大于所述特性值,则将第五温度作为温度降低幅度对所述供水温度进行调节;若所述用于表征系统节能状况的特性值等于所述特性值,则将第六温度作为温度降低幅度对所述供水温度进行调节;其中,所述第四温度所述第五温度所述第六温度。

7、可选地,获取所述温控系统用于表征系统节能状况的特性值,包括:获取所述供水温度的函数表达式和所述回水温度的函数表达式;将所述供水温度的函数表达式和所述预定时间间隔进行积分运算,得到所述温控系统的供水温度的积分值;将所述回水温度的函数表达式和所述预定时间间隔进行积分运算,得到所述温控系统的回水温度的积分值;将所述供水温度的积分值和回水温度的积分值进行比值运算,得到所述用于表征系统节能状况的特性值。

8、可选地,将所述供水温度的积分值和回水温度的积分值进行比值运算,得到所述用于表征系统节能状况的特性值,包括:将所述供水温度的积分值与所述回水温度的积分值相减,得到差值;将所述差值与所述供水温度的积分值相除,得到第三比值;在所述供水温度的积分值大于0时,将所述第三比值作为所述用于表征系统节能状况的特性值;或者,在所述供水温度的积分值小于0时,将1与所述第三比值的差值作为所述用于表征系统节能状况的特性值。

9、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供水温度、所述回水温度以及所述预定时间间隔,计算出所述温控系统内用于表征建筑物热响应特性的拓扑等效值;根据所述用于表征建筑物热响应特性的拓扑等效值对所述建筑物的热需求情况进行评估,确定所述建筑物的节能状况。

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供水温度的控制装置,包括: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温控系统在预定时间间隔的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其中,所述预定时间间隔为所述温控系统中管道的水流动一圈所需的循环时间;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供水温度、所述回水温度和预设室内温度,计算出所述温控系统在当前时刻的特性值;更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特性值更新所述温控系统的平均特性值;控制模块,用于将所述特性值与所述平均特性值进行比较,对所述供水温度进行控制。

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采集温控系统在预定时间间隔的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其中,预定时间间隔为温控系统中管道的水流动一圈所需的循环时间;根据供水温度、回水温度和预设室内温度,计算出温控系统在当前时刻的特性值;根据特性值更新温控系统的平均特性值;将特性值与平均特性值进行比较,对供水温度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不依赖于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而是利用预定时间间隔的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计算得到温控系统在当前时刻的特性值,并利用根据该特性值更新温控系统的平均特性值;然后将特性值与平均特性值进行比较,实现对供水温度进行控制,进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基于室内外温度的传统供热/制冷调节方法容易导致供热/制冷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更加准确地反映热负荷需求变化,减少供热/制冷成本和能源浪费,大大提升了供热/制冷效果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