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14099发布日期:2023-08-24 15:28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除湿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除湿机。


背景技术:

1、除湿机是一种依靠热交换器去除空气中的水分,保持环境空气相对湿度的设备,它吸入环境中的空气之后,使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水,并将处理后的干燥空气排到环境中,保证环境湿度在相对舒适的区间内。

2、公开号为cn110337321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除湿机,具备蒸发器、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壳体及风扇、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及风扇在一侧方向上按顺序排列。在第一冷凝器与第二冷凝器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在蒸发器与第一冷凝器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利用风扇取入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经由蒸发器及第一冷凝器而向第一空间输送。利用风扇取入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及第一冷凝器地向第一空间输送。在与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中,风扇的中心轴线比第二冷凝器的中心接近蒸发器的中心。

3、在实现上述申请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上述除湿机在使用过程中采用立式放置,若改变除湿机的放置方式,除湿机内产生的水珠则不易被转移至水箱中,从而可能将除湿机内部元件损坏,使得除湿机对于放置空间适应性较低,同时现有技术中除湿机模式单一、噪音较大,不易对除湿机噪音进行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提升除湿机对于放置空间的适应性,本技术提供一种除湿机。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除湿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除湿机,包括设置于除湿机内部的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水箱等,所述除湿机内部设置有竖直设置的吸附板,所述吸附板侧壁固定有两转向杆,两所述转向杆将所述吸附板分为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所述第二板块质量大于所述第一板块,所述除湿机内侧壁开设有用于穿设转向杆的转向槽。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附板上沾附水珠,水珠在重力作用下沿吸附板滑移并转移至水箱中,同时将除湿机由立式放置改为卧式放置时,在重力作用下,吸附板转动,吸附板端面的水珠依然可以沿吸附板转移至水箱中,便于除湿机适应不同位置的放置,同时减小了水珠聚集过多而损坏除湿机内部元件的可能。

5、可选的,所述转向槽呈竖直设置,所述转向杆呈伸缩设置且所述转向杆内设置有推动转向杆朝向背离吸附板的方向滑移的推动弹簧,所述转向杆背离所述吸附板的端部设置有便于转向杆运动的转向球。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向杆呈伸缩设置,且转向杆可在转向槽中沿转向槽长度方向滑移,当除湿机以侧位形式卧式放置时,在重力作用下,吸附板的第二板块低于第一板块,便于水珠沿吸附板转移至水箱中,进一步增强了除湿机对于不同放置位置的适应程度。

7、可选的,所述吸附板长度方向的两侧壁均固定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吸附板长度方向,所述导流板两侧壁均固定有垂直于导流板的拦截板,且两所述拦截板关于吸附板对称;所述吸附板底部开设有两分流槽,两所述分流槽侧壁相互连接,且所述分流槽侧壁连接于吸附板侧壁,所述吸附板上开设有若干便于风通过的通风槽。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除湿机以侧位形式卧式放置时,在导流板的限制作用下,吸附板上的水珠不会脱离吸附板掉落至除湿机内侧壁上,减小了水将除湿机内部元件损坏的可能,同时分流槽将吸附板底部分隔使吸附板底部呈倾斜设置,便于吸附板上水珠的聚集,从而便于水珠转移至水箱中。

9、可选的,所述除湿机内侧壁固定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置于水箱与吸附板之间,所述隔离板上设置有用于将吸附板上水转移至水箱中的转移管。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离板将水箱与吸附板分隔,减小了吸附板上水珠直接掉落至水箱侧壁的可能,同时隔离板上设置有转移管,转移管便于将水转移至水箱内部。

11、可选的,所述转移管转动连接于隔离板,所述水箱侧壁开设有用于穿设转移管的转移槽,所述转移槽内开设有通水孔,所述通水孔连通于所述水箱,且所述通水孔直径与所述转移管直径相同。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移管与通水孔直径相同,当转移管与通水孔相连通时,水从转移管中转移至水箱中,便于转移过程的进行。

13、可选的,所述吸附板底部活动连接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背离吸附板的端部固定于水箱侧壁,所述隔离板上开设有用于穿设控制杆的控制孔。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附板在重力的影响下运动,在此过程中带动控制杆运动,控制杆带动水箱运动,从而使水箱与转移管连通,便于水转移过程的进行。

15、可选的,所述转移槽内设置有用于封堵通水孔的封堵块,所述封堵块滑动连接于所述转移槽内侧壁,所述转移槽内设置有用于推动封堵块覆盖通水孔的封堵弹簧。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移管与通水孔未连通时封堵块将通水孔封闭,减小了水箱内的水泄漏的可能,

17、可选的,所述出风口内侧壁转动连接有若干第一导风扇叶,所述出风口内侧壁转动连接有若干第二导风扇叶,若干所述第一导风扇叶之间相互平行,若干所述第二导风扇叶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导风扇叶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导风扇叶长度方向。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导风扇叶与第二导风扇叶配合转动,从而改变风的走向、风速和出风距离,当第一导风扇叶与第二导风扇叶转动角度为锐角时,出风风速加快,出风距离加长,可用于对晾晒距离较远的衣服或者物品除湿,缩短干燥时间;当第一导风扇叶与第二导风扇叶转动角度为钝角时,出风面积变大,可大范围除湿或者对集中晾晒的衣物进行除湿;第二导风扇叶配合第一导风扇叶转动,使得在任何角度下,风都能从出风口的正中间出去,减少机器对出风的阻挡,保证了除湿机的除湿效率。

19、可选的,所述第一导风扇叶包括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二叶片之间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二叶片截面呈“人”字形,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二叶片之间预留有用于通过空气的空隙。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导风扇叶呈双叶片设置,双叶片角度不同,在转动过程中,对于风向的改变与出风口大小的改变更容易控制,同时气流从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中的间隙通过时,第二叶片会起到辅助气流快速通过的作用;其转动时,风的走向、风速和出风距离,因此可调节为多模式使用,当转动角度为锐角时,出风风速加快,出风距离加长,可用于对晾晒距离较远的衣服或者物品除湿,缩短干燥时间;当转动角度为钝角时,出风面积变大,可大范围除湿或者对集中晾晒的衣物进行除湿。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2、1.除湿机可适应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例如立式放置、卧式放置等方式,且除湿机内水珠不会影响到除湿机内部结构,增强了除湿机对于不同放置空间的适应性;

23、2.当第一导风扇叶与第二导风扇叶转动角度为锐角时,出风风速加快,出风距离加长,可用于对晾晒距离较远的衣服或者物品除湿,缩短干燥时间;当第一导风扇叶与第二导风扇叶转动角度为钝角时,出风面积变大,可大范围除湿或者对集中晾晒的衣物进行除湿;

24、3.第一叶片与第三叶片配合使用,且若干第一叶片与若干第三叶片共同转动,其转动角度不同,出风口大小也不同,角度最小时,由于双叶片模式的特殊结构,出风风速最快,出风距离最长,从而可对较远的环境进行除湿;角度最大时出风角度最广,出风口面积也最大,除湿能效最好,对除湿机本体周边环境可进行有效除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