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茶油生产用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43750发布日期:2023-12-02 07:22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山茶油生产用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山茶油生产,具体公开了一种山茶油生产用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1、山茶油是从山茶科(camellia)油茶(camellia oleiferaabel)树种子中获得的,是我国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山茶科植物分布最广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茶油生产基地,除此之外只有东南亚、日本等国有极少量的分布。油茶的中心产地则分布在我国的大别山区域、西南及湘、赣南部,其栽培历史有2300年以上,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中国是油茶的原产地。油茶树生长在没有污染的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整个生长过程中不施农药、化肥等。经纬度及土质气候适宜营养成分高。不含芥酸、胆固醇、黄曲霉素等对人体有害物质。色泽金黄或浅黄,品质纯净,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味道纯正。为中国政府提倡推广的纯天然木本食用植物油,以及国际粮农组织首推的卫生保健植物食用油;

2、山茶油(又名野山茶油,茶籽油,油茶籽油)取自油茶树的种籽。山茶油的制作过程可分为:晒干,去壳,粉碎,蒸,榨油,过滤,全过程均为物理方法,因此它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用油;

3、具体的:茶油加工是在油坊内完成的,其工艺流程繁杂,纯手工压榨。把油茶籽压榨成茶油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关键步骤:首先要把采摘下来的油茶籽晒干,等壳和果肉分离后再放到蒸床上把油茶籽中残余的水分烘干。经过烘干完全没有水分,就是100%干度才可榨出油来;

4、就目前而言,油茶籽的晒干往往是自然晒干,实现壳和果肉分离后,还需要人为去壳,再来对果肉进行内部水分的烘干,因此,存在以下问题:晒干步骤与烘干步骤没有有机结合,浪费了时间,并且晒干步骤与烘干步骤之间还掺和着去壳步骤,三大步骤无法高度结合在一起,进而导致山茶油的获取效率变低,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鉴于此,发明人提出一种山茶油生产用烘干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了传统的山茶油生产中的晒干步骤、烘干步骤和去壳步骤无法做到高度结合,浪费了大量的环节切换时间,进而导致山茶油的获取效率变低的问题。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基础方案:

3、一种山茶油生产用烘干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山茶籽收集体、山茶籽外壳收集体和设置在山茶籽收集体上的端盖晒干组件;

4、山茶籽收集体内部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有晒干盘,所述晒干盘上设有压力传感器和电磁开关门,所述晒干盘上贯穿连接有若干连接棒,所述连接棒的一端与端盖晒干组件连接,所述连接棒的另一端设有电动碾压棒;

5、电机远离晒干盘的一端设有可与电动碾压棒配合碾压山茶籽外壳的倾斜板,所述倾斜板上设有被连接棒驱动的转动套件,所述转动套件设有外壁碾压套;

6、山茶籽外壳收集体内设有可上下跳动的壳籽分离网和烘干组件,所述倾斜板的底部设有可加速壳籽分离的转动组件。

7、本基础方案的原理及效果在于:

8、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结构简单,构思巧妙,将山茶油生产中的晒干步骤、烘干步骤和去壳步骤做到高度结合,解决了传统的山茶油生产中的晒干步骤、烘干步骤和去壳步骤无法做到高度结合,浪费了大量的环节切换时间,进而导致山茶油的获取效率变低的问题。

9、2.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了端盖晒干组件,利用端盖晒干组件实现对山茶籽的晒干处理,端盖晒干组件与连接棒配合实现山茶籽翻转晒干,加速了山茶籽翻晒干的速度和效率;

10、3.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了山茶籽收集体,由于山茶籽的晒干水分已经大部分丢失,使得位于晒干盘的重量减轻,当减轻到一定程度后,压力传感器和电磁开关门的作用下使得山茶籽朝下运动,由于需要山茶籽翻晒干,因此设置了电机,电机的设置不仅实现了山茶籽翻晒干,当山茶籽朝下运动,电机的设置可以作用在电动碾压棒以及倾斜板上,使得电动碾压棒配合倾斜板碾压山茶籽外壳,实现山茶籽去外壳处理。

11、4.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山茶籽去外壳处理过程中,利用了倾斜板以及电动碾压棒和山茶籽收集体的内壁,使得不管山茶籽是从外部流下,还是从中间,均会受到碾压,提高了碾压覆盖率以及成功,并且设置了倾斜板,倾斜板不仅配合电动碾压棒实现了山茶籽从中间掉落时的碾压,同时,倾斜板上设有被连接棒驱动的转动套件,转动套件设有外壁碾压套,倾斜板还配合了外壁碾压套,实现了山茶籽从外壁掉落时的双重碾压效果,对于从外壁掉落的山茶籽,不仅会受到外壁碾压套和内壁配合下碾压,还会受到倾斜板和内壁配合下碾压,即双重碾压效果。

1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当实现外壳碾压之后,山茶籽与壳体分离进入山茶籽收集体,山茶籽外壳收集体内设有可上下跳动的壳籽分离网和烘干组件,所述倾斜板的底部设有可加速壳籽分离的转动组件,由于倾斜板可以转动,进而使得转动组件转动,转动组件的转动可以加速壳籽分离。

13、6.与现有技术相比,山茶籽外壳收集体内设有可上下跳动的壳籽分离网,在倾斜板可以转动的情况,使得壳籽分离网上下跳动,进而使得壳籽分离网产生一定的振动,振动可以减少外壳粉末对壳籽分离网的堵塞,并加速壳籽分离。

14、进一步,所述山茶籽收集体和山茶籽外壳收集体一体成型,所述端盖晒干组件可拆卸连接在山茶籽收集体的顶部,所述山茶籽收集体和山茶籽外壳收集体的表面均设有山茶籽收集口和山茶籽外壳收集口,所述山茶籽外壳收集体的底部设有若干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端部设有防滑垫。

15、进一步,所述端盖晒干组件包括端盖、设置在端盖内部的转动盘、设置在转动盘上的发热组件和设置在转动盘上的若干毛刷,所述转动盘上设有若干与连接棒对准的触点,所述端盖的外端设有把手,所述端盖与山茶籽收集体卡扣连接。

16、进一步,所述晒干盘与山茶籽收集体的接触位置设有第一滑槽,所述转动套件包括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所述外壁碾压套设置在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的外周,所述外壁碾压套与山茶籽收集体的内壁之间留有用于碾压山茶籽外壳的缝隙,所述外壁碾压套的外侧设有碾压齿,所述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呈十字结构布置,在十字结构的中心设有连接点,所述连接点安装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与电机输出端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所述转动轴与电机输出端的另一端的连接处设有转动轴承。

17、进一步,十字结构布置的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朝向延伸与倾斜板固接,所述倾斜板上设有可容纳电动碾压棒通过的通槽,所述倾斜板为中间高依次朝向两侧高度递减的圆盘结构,通槽位置为高度最低点,所述通槽与电动碾压棒之间的缝隙以及所述倾斜板与山茶籽收集体内壁之间的缝隙均用来碾压山茶籽外壳实现壳籽分离。

18、进一步,所述转动组件固接在倾斜板的底部,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连接杆和固接在连接杆四周的若干弹簧绳,所述弹簧绳的端部固接有若干搅拌球。

19、进一步,所述弹簧绳设置在靠近壳籽分离网的连接杆的四周。

20、进一步,所述壳籽分离网包括滤网本体、开在滤网本体上的用于壳籽分离的滤网层、设置在滤网本体底部的弹簧杆和安装在弹簧杆端部的安装架。

21、进一步,所述滤网本体上设有圆弧板,所述圆弧板开有移动槽,所述移动槽的深度依次逐渐增加,其中任意一根电动碾压棒朝向滤网本体延伸设置有弹性伸缩杆,所述弹性伸缩杆在移动槽的作用下逐渐压缩到复位,当弹性伸缩杆处于复位状态时,弹簧杆为压缩状态,所述弹簧杆安装在山茶籽外壳收集体底部,所述烘干组件装在山茶籽外壳收集体底部。

22、进一步,所述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与山茶籽收集体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横架和第二横架与山茶籽收集体的内壁连接处设有第二滑槽,所述外壁碾压套设置在第二滑槽的下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