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增压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021854发布日期:2024-02-09 13:15阅读:17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增压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增压建筑消防排烟,特别地,涉及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增压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1、目前,机械排烟方式多用于建筑室内外压差为零且不考虑建筑的气密性应用场景,如常规的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的机械排烟方式。由于高海拔增压建筑一直处于带压状态,室内外压差维持在10~30kpa,常规的机械排烟方式不能满足高海拔增压建筑室内外压差和建筑气密性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增压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以解决常规的机械排烟方式不能满足高海拔增压建筑室内外压差和建筑气密性使用要求的技术问题。

2、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增压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包括位于增压建筑内的承压排烟机房、至少一个防烟分区、两个相互隔离的压力缓冲排烟风道、控制器、若干压力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各防烟分区设置有通过常开排烟风口与相应防烟分区连通的排烟风管,所述排烟风管上还设置有电动密闭阀;所述承压排烟机房设置有专用排烟风机,所述专用排烟风机的输入端通过电动密闭阀连接排烟风管,输出端连接第一压力缓冲排烟风道,所述第一压力缓冲排烟风道靠外墙侧可开闭地设置有连通增压建筑外部的第一排烟窗;所述专用排烟风机的输入端还通过带电动密闭阀的旁通排烟管连通第二压力缓冲排烟风道,所述第二压力缓冲排烟风道靠外墙侧可开闭地设置有连通增压建筑外部的第二排烟窗;各压力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各防烟分区、第一压力缓冲排烟风道和第二压力缓冲排烟风道;各烟雾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各防烟分区;所述控制器分别与专用排烟风机、各电动密闭阀、排烟窗、压力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电路连接。

4、进一步地,所述专用排烟风机的输入端还设置有排烟防火阀。

5、进一步地,位于各防烟分区内的排烟风管上还设置有排烟防火阀。

6、进一步地,所述旁通排烟管上还设置有单向止回阀。

7、进一步地,所述专用排烟风机的输出端与第二压力缓冲排烟风道之间的管路上还设置有单向止回阀。

8、进一步地,所述各防烟分区之间设置有挡烟垂壁。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烟窗、第二排烟窗为承压窗,在火灾确认后在设定时间内自动开启。

10、进一步地,所述排烟风管的耐火极限符合规范《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相关要求。

11、本申请另一优选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所述的适用于高海拔增压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12、根据烟雾传感器检测的信号确定增压建筑内火灾发生区域所在的防烟分区;

13、当增压建筑内外的压力差大于设定阈值a时,开启所述防烟分区内的排烟风管和排烟旁通管上的电动密闭阀,同时打开第二排烟窗,利用增压建筑内外的压力差将所述防烟分区的烟气由第二排烟窗排至室外;

14、当增压建筑内外的压力差低于设定阈值b时,进一步开启专用排烟风机及位于专用排烟风机输入端的电动密闭阀,同时打开第一排烟窗,利用专用排烟风机与增压建筑内外的压力差共同作用将所述防烟分区的烟气由第一排烟窗和第二排烟窗排至室外;

15、当增压建筑内外的压力差进一步低于设定阈值c时,关闭排烟旁通管上的电动密闭阀,仅利用专用排烟风机将所述防烟分区的烟气由第一排烟窗排至室外。

16、进一步地,所述增压建筑内外的压力差具体为位于防烟分区内和缓冲排烟风道内的压力传感器所测压力值的差值。

17、相比现有技术,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本申请采用高海拔增压建筑的机械排烟方式,能够在带压且密闭的环境,在不提前泄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增压建筑自带内压的优势,利用室内外压力差,快速将室内烟气排至室外,实现消防排烟,以满足人员疏散和消防扑救的需要,提高排烟效率和节能性,且能满足国家消防设计相关规范。本申请由于各个防烟分区通过排烟风管共用排烟窗,因此能够减少外立面可开启外窗的个数,确保高原增压建筑的密闭性,减少外窗缝隙的数量及漏风量,减少增压风机的运行能耗,节能环保。

19、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申请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增压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增压建筑(1)内的承压排烟机房(2)、至少一个防烟分区、两个相互隔离的压力缓冲排烟风道(3)、控制器、若干压力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各防烟分区设置有通过常开排烟风口(5)与相应防烟分区连通的排烟风管(6),所述排烟风管(6)上还设置有电动密闭阀;所述承压排烟机房(2)设置有专用排烟风机(10),所述专用排烟风机(10)的输入端通过电动密闭阀连接排烟风管(6),输出端连接第一压力缓冲排烟风道(3),所述第一压力缓冲排烟风道(3)靠外墙侧可开闭地设置有连通增压建筑(1)外部的第一排烟窗(41);所述专用排烟风机(10)的输入端还通过带电动密闭阀的旁通排烟管(11)连通第二压力缓冲排烟风道(13),所述第二压力缓冲排烟风道(13)靠外墙侧可开闭地设置有连通增压建筑(1)外部的第二排烟窗(42);各压力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各防烟分区、第一压力缓冲排烟风道(3)和第二压力缓冲排烟风道(13);各烟雾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各防烟分区;所述控制器分别与专用排烟风机(10)、各电动密闭阀、排烟窗、压力传感器(14)和烟雾传感器电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高海拔增压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专用排烟风机(10)的输入端还设置有排烟防火阀(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高海拔增压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各防烟分区内的排烟风管(6)上还设置有排烟防火阀(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高海拔增压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排烟管(11)上还设置有单向止回阀(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高海拔增压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专用排烟风机(10)的输出端与第二压力缓冲排烟风道(13)之间的管路上还设置有单向止回阀(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高海拔增压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防烟分区之间设置有挡烟垂壁(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高海拔增压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烟窗(41)、第二排烟窗(42)为承压窗,在火灾确认后在设定时间内自动开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高海拔增压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风管(6)的耐火极限符合规范《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相关要求。

9.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适用于高海拔增压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建筑(1)内外的压力差具体为位于防烟分区内和缓冲排烟风道内的压力传感器(14)所测压力值的差值。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增压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系统包括位于增压建筑内的承压排烟机房、防烟分区、两个相互隔离的压力缓冲排烟风道、控制器、若干压力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各防烟分区设置有通过常开排烟风口与相应防烟分区连通的排烟风管,排烟风管上还设置有电动密闭阀;承压排烟机房设置有专用排烟风机,所述专用排烟风机的输入端通过电动密闭阀连接排烟风管,输出端连接第一压力缓冲排烟风道,第一压力缓冲排烟风道靠外墙侧设置有第一排烟窗;所述专用排烟风机的输入端还通过带电动密闭阀的旁通排烟管连通第二压力缓冲排烟风道,第二压力缓冲排烟风道设置有第二排烟窗。本申请提高了增压建筑的排烟效率,节能环保。

技术研发人员:刘飞香,王新华,王卫强,刘金书,刘见远,陈银宏,王毅波,王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