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回路结构壳管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12282发布日期:2023-07-27 21:58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回路结构壳管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换热器,具体涉及一种双回路结构壳管换热器。


背景技术:

1、壳管式(或管壳式)换热器是应用最广泛的传统的换热器。其最基本的构造是在圆形的壳体内加许多热交换用的小管,当加热的热媒为蒸汽时称为壳管汽一水换热器;加热的热媒为高温水时称为壳管水一水换热器,水一水换热器由于热交换小管内外都是水,因为小管两侧水流速接近,圆形外壳直径不能太大,当加热面积要求较大时,常几段连起来,故又称分段式水一水换热器。它们的具体构造见后。该类换热器常用于热水供暖系统,低温水空调系统及某些连续性用热水的生产工艺用水。作为生活热水供应,则需配备贮水罐。但是现有的管壳式换热器在使用时,换热速率低,整体换热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双回路结构壳管换热器的技术方案,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实用性强,换热管束组由若干小管径u型管束组成,将冷媒介质分散到多根u型管束内流动,增大换热接触面积,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更好,提高换热速率,且采用两个单独的冷媒回路实现冷媒介质在壳体的流动,传热效果好,且双回路的设计使得冷媒介质的分配更加的均衡,而且在其中一个回路出现问题时,另一个回路也可以继续使用。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双回路结构壳管换热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上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其特征在于:壳体内设置有两组换热管束组,壳体的一端设置有两组冷媒通道组,两组冷媒通道组与两组换热管束组一一对应连通,形成两个冷媒回路;两组换热管束组与两组冷媒通道组一一对应,从而可以形成两个冷媒回路,通过两个单独的冷媒回路实现冷媒介质在壳体内的流动换热,可以有效确保整个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且采用两个单独的冷媒回路实现冷媒介质在壳体的流动,传热效果好,且双回路的设计使得冷媒介质的分配更加的均衡,而且在其中一个回路出现问题时,另一个回路也可以继续使用。

4、进一步,壳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托座,支撑托座上设置有固定槽孔,进水管和出水管的端口处均设置有连接法兰,支撑托座确保整个换热器的平稳放置,提高整体结构稳固性和安全性,固定槽孔的设计可以便于换热器与放置面之间的安装固定,设计合理,安装拆卸方便简单,且便于实际的操作,并且固定槽孔为长条形设计,具有一定的调整范围,从而更便于实际的安装定位,连接法兰的设计可以便于进水管、出水管与其他管路之间的连接固定。

5、进一步,壳体内设置有折流板,换热管束组贯穿设置在折流板上,折流管对换热管束组进行加固支撑,使得换热管束组在壳体内的结构更稳固,同时通过折流板可以调节壳体内的待换热物质的流向,延长待换热物质在壳体内的流动路径,使得待换热物质与冷媒介质充分接触,以便更充分的进行换热,从而有效确保实际的换热速率和换热效果;

6、折流板包括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第一折流板与第二折流板间隔交错分布在壳体内部,第一折流板的顶端、第二折流板的底端均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折流板的底端和第二折流板的顶端均设置有缺口,缺口与壳体内壁之间形成流道,结构设计巧妙合理,采用间隔交错分布的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的设计,增加对待换热物质的扰流作用,使得待换热物质在壳体内形成类似波纹一样的流动方向,增大换热面积,提高传热效率。

7、进一步,壳体的一端设置有端盖板和管板,冷媒通道组设置在端盖板上,端盖板通过螺栓组件与管板固定连接,端盖板与管板之间设置有密封垫,管板与壳体固定连接,换热管束组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管板上,结构设计紧凑合理,管板对换热管束组的一端进行固定,换热管束组由多根u型管束组成,管板上设置有安装孔用于u型管束的安装固定,端盖板用于冷媒通道组的设置,端盖板和管板上设有对应的连接孔,连接孔配合螺栓组件实现端盖板与管板之间的安装固定,有效确保端盖板与管板之间的连接牢固性,同时端盖板与管板之间还设置了密封垫,通过密封垫可以增加端盖板与管板之间的连接牢固性和紧密性,避免连接处的渗漏,提高结构安全性能,且在端盖板、管板的外侧和中心处均设置了连接孔,从中部和外侧同时固定连接端盖板和管板,有效确保连接强度和连接紧密性。

8、进一步,冷媒通道组包括与换热管束组相连通的冷媒进口通道和冷媒出口通道,冷媒介质从冷媒进口通道进入到对应换热管束组内,再从冷媒出口通道排出,设计合理,对应冷媒进口通道、换热管束组与冷媒出口通道之间形成一个冷媒回路。

9、进一步,端盖板上正对冷媒进口通道处设置有进液腔,冷媒进口通道与进液腔相连通,端盖板上正对冷媒出口通道处设置有集气腔,集气腔与冷媒出口通道相连通,进液腔内设置有分液组件,冷媒介质从冷媒进口通道进入到进液腔内,再由进液腔送入到换热管束组内,再从集气腔进入到冷媒出口通道,经冷媒出口通道排出,且在进液腔内还设置了分液组件,通过分液组件对进入到进液腔内的冷媒介质进行分流处理,冷媒介质被分流后再进入到多根u型管束内,有效减轻冷媒介质的冲击力度,更便于冷媒介质平稳进入到换热管束组内,且使得介质均匀分配到换热器中,可以提高换热器的热效率,增加传热量。

10、进一步,分液组件包括一级分液板和二级分液板,一级分液板上设置有一级分液孔,一级分液孔均匀分布在一级分液板上,二级分液板上设置有二级分液孔,二级分液孔均匀分布在二级分液板上,一级分液孔的孔径大于二级分液孔的孔径,且一级分液孔的个数少于二级分液孔的个数,采用两个分液板实现两级分流,进入到进液腔内的冷媒介质,先经过一级分液板的初步分流处理,介质通过一级分流孔分流后继续往二级分流板输送,经二级分流孔的再次分流后进入到换热器的换热管束组内,通过两级分流处理可以实现冷媒介质的均匀分配,从而充分利用换热面积,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且从一级分液孔到二级分液孔实现了孔径、个数的渐变,使得整个分流过程更加的合理,实现分流过程的缓冲渐变,提高分流过程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同时也提高实际分流效果。

11、进一步,冷媒进口通道与冷媒出口通道均为分配罩,分配罩的一端设置有接口,分配罩的另一端设置有插接段,进液腔和集气腔内均设置有卡槽,插接段匹配设置在对应卡槽内,安装在进液腔上的分配罩与分液组件相抵触,接口、分配罩和插接段为一体成型结构,确保分配罩的整体结构强度,分配罩呈一端大一端小的喇叭状结构,接口设置在分配罩的缩口处,插接段设置在分配罩的扩口处,插接段配合卡槽,实现分配罩与进液腔、集气腔之间的定位,且确保进液腔上安装的分配罩与分液组件相抵触,设计巧妙,更便于实际的组装定位,冷媒介质进入到对应分配罩内,从分配罩小端口往大端口流动,经分配罩的初步缓冲引导后再进入到进液腔内,经分液组件分流处理后再进入到换热器内,使得介质均匀的流入到换热器内,而当冷媒介质从换热管束组中流出时,冷媒介质先进入到集气腔,经集气腔进入到对应分配罩内,从分配罩的大端口往小端口流动,通过分配罩的汇聚集中作用,使得冷媒介质集中汇流到分配罩中,再经分配罩上的接口集中排出,设计合理,更有利于冷媒介质的排出。分配罩与端盖板两者之间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再通过焊接固定将两者组装成整体,分配罩与端盖板两者之间也可以为一体铸造结构,固定方式不局限,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调整。

12、进一步,冷媒进口通道与冷媒出口通道均为分配罩,分配罩的一端设置有接口,分配罩的另一端设置有插接段,进液腔和集气腔内均设置有卡槽,插接段匹配设置在对应卡槽内,安装在进液腔上的分配罩与分液组件组件之间形成间隔,形成间隙缓冲腔,接口、分配罩和插接段为一体成型结构,确保分配罩的整体结构强度,分配罩呈一端大一端小的喇叭状结构,接口设置在分配罩的缩口处,插接段设置在分配罩的扩口处,插接段配合卡槽,实现分配罩与进液腔、集气腔之间的定位,设计巧妙,更便于实际的组装定位,冷媒介质进入到对应分配罩内,从分配罩小端口往大端口流动,经分配罩的初步缓冲引导后再进入到进液腔内,且进液腔上安装的分配罩与分液组件之间留有间距,形成间隙缓冲腔,使得经分配罩缓冲流出的冷媒介质需经过间隙缓冲腔的进一步缓冲引导后,再与分液组件接触,经分液组件分流处理后再均匀进入到换热器内,通过间隙缓冲腔的缓冲作用可以减少冷媒介质对分液组件的冲击力度,而当冷媒介质从换热管束组中流出时,冷媒介质先进入到集气腔,经集气腔进入到对应分配罩内,从分配罩的大端口往小端口流动,通过分配罩的汇聚集中作用,使得冷媒介质集中汇流到分配罩中,再经分配罩上的接口集中排出,设计合理,更有利于冷媒介质的排出。分配罩与端盖板两者之间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再通过焊接固定将两者组装成整体,分配罩与端盖板两者之间也可以为一体铸造结构,固定方式不局限,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调整。

13、进一步,冷媒进口通道和冷媒出口通道均为管接头,管接头与端盖板为一体成型结构,冷媒进口通道和冷媒出口通道采用管接头,设计简单合理,且管接头与端盖体采用一体成型结构,有效确保整体结构强度,使得端盖板更能抗击介质的冲击,同时也便于实际的加工成型。

14、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实用性强,换热管束组由若干小管径u型管束组成,将冷媒介质分散到多根u型管束内流动,增大换热接触面积,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更好,提高换热速率,且采用两个单独的冷媒回路实现冷媒介质在壳体的流动,传热效果好,且双回路的设计使得冷媒介质的分配更加的均衡,而且在其中一个回路出现问题时,另一个回路也可以继续使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