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滤装置、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47768发布日期:2023-09-23 21:36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过滤装置、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空气过滤,尤其涉及一种过滤装置、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


背景技术: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的空气品质及健康舒适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现有的通风设备中,主要利用过滤网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但过滤网在过滤空气的同时对空气流量有一定的衰减作用,导致空气流量减少;过滤网的位置固定,无法根据空气质量灵活调整过滤网的状态,导致过滤效果差和过滤网消耗量大。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过滤装置、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过滤网的位置固定,无法根据空气质量灵活调整过滤网的状态导致过滤效果差和过滤网消耗量大等问题。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两个通风管之间且包括:

3、过滤壳,所述过滤壳形成有过滤腔,所述过滤腔形成有过滤腔进口和过滤腔出口;所述过滤腔进口与一个所述通风管连通,所述过滤腔出口与另一个所述通风管连通;

4、挡板,其可运动地设置在所述过滤腔内且所述挡板形成有挡板通孔;

5、隔板和过滤网,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过滤腔内,且所述隔板将所述过滤腔分隔为多个子过滤腔;多个所述子过滤腔沿所述挡板的运动方向依次设置;多个所述子过滤腔包括第一子过滤腔和第二子过滤腔,所述第一子过滤腔内设置有所述过滤网,所述第二子过滤腔内不设置所述过滤网;

6、所述挡板在其运动方向上具有过滤位和非过滤位,所述挡板处于所述过滤位时,所述挡板通孔与第一子过滤腔连通,一个所述通风管内的空气进入所述过滤腔,并流经所述挡板通孔、第一子过滤腔和过滤网,后进入另一个所述通风管内;

7、所述挡板处于所述非过滤位时,所述挡板通孔与第二子过滤腔连通,一个所述通风管内的空气进入所述过滤腔,并流经所述挡板通孔、第二子过滤腔,后进入另一个所述通风管内。

8、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一子过滤腔包括多个,每个所述第一子过滤腔内设置有一个所述过滤网;多个所述过滤网中至少有两个所述过滤网具有不同的空气处理功能或具有同一空气处理功能且不同处理等级;

9、可根据所述通风管内的空气质量,使所述挡板通孔与设置有对应空气处理功能的过滤网的子过滤腔连通。

10、进一步可选地,所述过滤壳为柱型结构,所述隔板包括多个,多个所述隔板沿所述过滤壳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每个所述隔板沿所述过滤壳的轴向和径向均延伸;

11、所述挡板为圆型结构;所述挡板可转动设置在所述过滤腔内且所述挡板的板面与所述过滤壳的轴线垂直;所述挡板通孔的结构与子过滤腔的横截面结构相适配;

12、优选的,所述挡板通孔为扇形结构。

13、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子过滤腔和第二子过滤腔的进风侧,所述第二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子过滤腔和第二子过滤腔的出风侧,且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通过中间轴连接;

14、使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同步转动,且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处于过滤位时,所述第一挡板的挡板通孔与一个所述第一子过滤腔的进风端连通,所述第二挡板的挡板通孔与该第一子过滤腔的出风端连通,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封闭其他所述第一子过滤腔和第二子过滤腔;

15、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处于非过滤位时,所述第一挡板的挡板通孔与第二子过滤腔的进风端连通,所述第二挡板的挡板通孔与第二子过滤腔的出风端连通,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封闭所述第一子过滤腔。

16、进一步可选地,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环型齿条和齿轮;所述第一挡板的外周侧或第二挡板的外周侧设置有所述环型齿条,所述环型齿条和齿轮位于所述过滤腔外,且所述环型齿条与齿轮啮合;

17、所述齿轮转动并带动所述环型齿条、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同步转动。

18、进一步可选地,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支架和密封垫,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设置在所述隔板的进风侧,且所述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挡板与隔板之间;所述第二支架设置在所述隔板的出风侧,且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挡板与隔板之间;

19、所述密封垫包括第一密封垫和第二密封垫,所述第一密封垫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一支架之间,所述第二密封垫设置在所述第二挡板与第二支架之间;所述第一挡板的挡板通孔、第二挡板的挡板通孔与任一所述子过滤腔连通时,所述第一密封垫和第二密封垫使所述第一挡板的挡板通孔、该子过滤腔、第二挡板的挡板通孔之间形成封闭的过滤风道。

20、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垫包括多个第一环型密封条和多个第一直线型密封条;多个所述第一环型密封条同心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环型密封条的半径值各不相同;多个所述第一直线型密封条沿所述第一环型密封条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直线型密封条之间形成第一密封垫通孔;所述第一密封垫通孔的结构与挡板通孔的结构相适配;

21、所述第二密封垫包括第二环型密封条和多个第二直线型密封条;多个所述第二直线型密封条沿所述第二环型密封条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直线型密封条之间形成第二密封垫通孔;所述第二密封垫通孔的结构与挡板通孔的结构相适配。

22、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形成有第一限位筋,所述第一密封垫形成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筋嵌设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使所述第一密封垫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

23、所述第二支架形成有第二限位筋,所述第二密封垫形成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筋嵌设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使所述第二密封垫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2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新风模块,包括新风管、检测件、新风控制器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过滤装置,所述新风管包括第一新风管和第二新风管,所述第一新风管与第二新风管之间设置有所述过滤装置;所述第一新风管的进风端与室外连通,所述第一新风管的出风端与过滤腔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新风管的进风端与过滤腔出口连通;

25、所述检测件与新风控制器电连接,且所述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通风管内的空气质量并将检测数据传送至所述新风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通风管内的空气质量,使所述挡板通孔与设置有对应空气处理功能的过滤网的子过滤腔连通。

2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新风空调,包括室内机主体和上述所述的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置在室内机主体的一侧且还包括基座和热交换件;所述基座形成有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的进风端与第二新风管的出风端连通;所述热交换件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内且形成有交错设置的第一全热交换风道和第二全热交换风道;

27、室外新风经所述第一新风管、过滤腔和第二新风管进入所述新风风道,并流经所述第一全热交换风道;室内浊风进入所述第二全热交换风道并与流经所述第一全热交换风道的新风完成热交换。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29、(1)当空气需要处理时,使挡板通孔与第一子过滤腔连通,空气可依次流经一个通风管、挡板通孔、第一子过滤腔和另一个新风管,空气流经过滤网时,过滤网可处理空气,提高空气质量;当空气不需要处理时,使挡板通孔与第二子过滤腔连通,空气可依次流经一个通风管、挡板通孔、第二子过滤腔和另一个新风管,降低过滤网对空气流量的衰减作用,减少空气流量的损失;使挡板通孔与第一子过滤腔和第二子过滤腔均连通,过滤腔内的空气不能进入另一个通风管内,避免不需要通风时,灰尘进入另一个通风管;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适用范围广;

30、(2)第一子过滤腔和过滤网均包括多个,各个过滤网具有不同的空气处理功能或具有同一空气处理功能且不同处理等级;可根据通风管内的新风质量,使挡板通孔与对应的子过滤腔连通,进而过滤网对空气进行过滤、除菌和除味等处理;实现精准化处理空气,同时保证处理效果和空气流量;

31、(3)第一挡板位于子过滤腔的进风侧,第二挡板位于子过滤腔的出风侧,且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通过中间轴连接,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可同步转动,并同时打开或封闭对应的子过滤腔;第一密封垫设置在第一挡板与第一支架之间,第二密封垫设置在第二挡板与第二支架之间,密封可靠,避免空气由挡板与支架之间的缝隙流出导致空气流量和空气处理效果降低的问题;

32、(4)过滤装置应用于新风空调时,通过一个或多个过滤网可实现不同的空气处理功能,满足不同的空气处理需求,获得不同的新风质量,提升新风健康性;智能更换过滤网,使过滤网的空气处理功能和处理等级与新风质量均相适配,提高空气处理精度,减少过滤网的消耗,提高过滤网的利用率;过滤装置与新风空调联动控制,优化新风空调的控制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