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节能换气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29981阅读:1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节能换气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气扇,尤其是一种用于装有空调房间的节能换气扇。
为使空调机更好地发挥作用,一般要求装空调的房间要有较好的密封性能。由于密闭,室内空气不能与外界的新鲜空气进行交换,空气中二氧化碳、氮氧等有害成分会明显增高,一些有害于人体的细菌、霉菌、微生物也会迅速繁殖,室内环境逐渐恶化,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人们会感到胸闷、头晕、浑身疲软,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为了改善上述环境,有的采取在空调房间加装普通换气扇的方法,使室内外空气产生一定的交换,而这样做又极大地影响了空调的工作效果,能量损失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不影响室内空调的正常工作,基本不损耗能量,又能使室内空气和外界新鲜空气进行交换,当外界空气进入室内时其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接近,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的节能换气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将电风扇置于一由外罩和底板组成的壳体中,在壳体内还装有冷热交换器。
上述冷热交换器由多片交换板组成,它们通过紧固件连接成为一体。交换板上设有凸起的导风板,在导风板上设有缺口,使一片交换板上形成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迷宫式气流通道。
由于交换板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中心线夹角为90度,如将相邻交换板上的进风口交错放置组成冷热交换器时,冷热交换器则呈现为一侧是间隔排列的进风口,另一侧是间隔排列的出风口。当电风扇工作时,室外和室内空气分别进入冷热交换器的不同交换板,流经两相邻交换板上的气流温度不同、方向相反,彼此间产生能量交换,室外空气经交换板由进风口进入室内时其温度已接近室内温度,这样即达到了不损耗空调的能量又能进行空气交换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突出优点是在基本不损耗空调能量的条件下实行室内外空气的交换,保持装空调房间的空气新鲜,使人倍感舒适,能尽情享受空调带来的生活乐趣,特别有利于人体健康。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
图1的A-A视图。图3为图2的B-B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冷热交换器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用新型交换板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C-C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壳体由外罩(1)和底板(5)组成,在外罩上装有滤网(4)和电风扇开关(6),电源插头自壳体引出,在底板上装有冷热交换器(3)和电风扇(2)。冷热交换器由多片交换板组成,在交换板上设有凸起的导风板(8),导风板上开有缺口,使交换板上形成具有进风口(9)和出风口(7)的迷宫式气流通道。交换板最好用导热性能好的如铝、铝合金、铜等有色金属制作。导风板可采用与交换板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如塑料,整体或分体制作。当分体制作时,其连接可用紧固件或粘接的方式进行,也可以两者联合采用。交换板间的连接也可采用上述连接方式。
交换板可以是矩形、多边形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等多种形状,当交换板采用其中的一种形状时,其上的导风板形状也可以作相应的变化。
固定在底板上的电风扇最好装在冷热交换器的进风口侧,采取向交换器抽风的方式送(排)风。当多块交换板组成冷热交换器时,将相邻两交换板上的进风口交错放置,这样当一块交换板的进风口置于冷热交换器一侧时,相邻另一块交换板置于同一侧的是不透风的导风板。当冷热交换器一侧的进风口进风时,进入进风口的是同一温度的空气。由于相邻交换板进风口的交错放置,则导致进入相邻两交换板的气流温度不同、方向相反,流经各自迷宫式流通道时,在交换板间进行热交换。
权利要求1.一种空调节能换气扇,包括电风扇(2),其特征在于电风扇置于由外罩(1)和底板(5)组成的壳体中,在壳体内还装有冷热交换器(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扇,其特征在于冷热交换器(3)由两片以上交换板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扇,其特征在于交换板上设有凸起的导风板(8),导风板上设有缺口,以形成具有进风口(9)和出风口(7)的迷宫式气流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气扇,其特征在于交换板上的进风口(9)和出风口(7)中心线夹角为90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气扇,其特征在于电风扇(2)对着交换板进风口(9)安装,并固定在底板(5)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扇,其特征在于外罩(1)上设有滤网(4)和电风扇开关(6)。
专利摘要空调节能换气扇由壳体和装在壳体中和电风扇及由多块交换板构成的冷热交换器组成。由于相邻两交换板上的进风口交错排列,使得由同一侧进风口进入冷热交换器的气流温度和方向相同,而相邻的交换板上的气流方向相反且温差较大,交换板彼此间便产生热交换,即达到了本实用新型的使室内外空气能充分交换而不损耗空调机能量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特别适于装空调的房间使用。
文档编号F24F7/08GK2136959SQ92235199
公开日1993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1992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1992年11月3日
发明者朱建文, 杨德新 申请人:朱建文, 杨德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