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052220阅读:来源:国知局
述第一设定阈值时,执行室外过滤模组的净化操作,判断所述室内当前的空气质量信息与第二设定阈值的关系;
[0048]当判断出所述室内当前的空气质量信息超过所述第二设定阈值时,执行室内过滤模组的净化操作。
[0049]如果当室内的空气质量超过第二设定阈值时,按照设定时间开启室外过滤模组进行室外净化循环,进一步判断当前室内空气质量信息超过第一设定阈值的目标房间;将净化后的空气输送到判断出的目标房间。
[0050]另外可以获取目标房间超过第一设定阈值的时长,如果超过设定时长,则也可以开启室外过滤净化循环,以保证室内的空气为新鲜的空气。并且在新鲜的空气基础上进行室内净化。
[005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空气净化方法中,需要获取室外的空气质量信息,然后再对经过热交换的空气进行室外过滤净化。
[0052]当检测到所述室内当前的空气质量信息超过所述第二设定阈值时,启动循环净化风机,驱动室内空气由设备前部中段下端的循环净化进风口进入室内过滤模组,经内滤净化的空气由设备前部中段上端的循环净化出风口送出。循环净化风机在两次新风运行周期内持续循环运行,并实时根据室内污染状况(主要探测挥发性有机物和烟雾)调整循环风量。
[0053]在循环净化风机运行时,设备中配备的其他空气优化模块(如氧气、负离子、香氛、甲醛捕捉剂、加抽湿等)有控制地运行,达到平衡优化的目的。
[0054]一般情况下对空气净化可以包括粗效、中效、高效微粒空气过滤HEPA、高压静电场、活性炭方式的净化之一或多项净化的组合。
[0055]还可以获取当前各个房间的空气质量信息,当判断出目标房间的空气质量信息参数超过所述第二设定阈值时,对所述目标房间进行室内净化。
[005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方法中,当检测到所述目标房间室内的空气质量信息超过第二设定阈值的时常达到设定时长时,可以开启室外过滤模组的工作,周期性或者定时的进行大循环净化空气;将经过室外过滤模组过滤的空气输入所述目标房间的室内;且将所述目标房间的室内空气输出至室外。
[0057]一般可以对所述目标室内空气进行静电场、HEPA、触媒类过滤、抗菌、除臭等净化之一或组合净化。
[005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空气净化方法中,还可以通过配套检测装置、自动或者遥控等方式启动位于设备后部下段的新风送风机将室外新鲜空气抽入设备送风腔室;送风机推动空气进入热交换器中,经过温度调节后进入室外过滤净化腔室,再通过室外过滤净化模组进行空气净化;经外滤净化的空气通过位于设备前部上段的新风送风口输入到目标房间中。在室外新鲜空气进入目标房间的同时,目标房间室内的污浊空气在抽风机的驱动下通过设备前部下段的排风进风口被抽入到回风腔体中,然后通过热交换器经由位于设备后部上段的排风出风口排出室外。
[0059]本实用新型中双过滤模组可以各设计为一个模组,也可以根据需要和机箱设计的不同拆分为若干模块,但在逻辑关系上是有内外区分的;
[0060]根据技术、材料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各过滤模组中过滤装置的设置可有所变化,但应对室外污染物和应对室内污染物的分工是明确的;
[0061]外两个循环可以以适当方式组合在一起,即室内循环不一定单设风机驱动,可设计由外循环风机驱动。
[006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63]本新型采用双净化过滤模组设置,其中室外过滤模组可以针对室外空气污染物进行设计,用于室外污染物的净化,称此过程为“外滤净化”;“室内过滤模组”则可以针对室内不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设计,采用持续循环方式专责于室内污染物的净化,称此过程为“内滤净化”。两套模组通过控制模块(或部件)进行控制,协同工作,全面有效解决室内空气净化问题。
[006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对室内外空气污染物进行了区分,在新风装置的基础上,分别设置了 “外滤模组”和“内滤模组”,外滤模组主要由粗效、中效、HEPA、高压静电(或等离子)场、活性炭(包括改性活性炭材料)组成,负责对进入室内的“新风”进行净化,主要目的是去除细颗粒物和酸性气体的污染;内滤模组主要由静电场、HEPA、触媒类过滤器(如光触媒、冷触媒等)、抗菌网或紫外灯管、除臭过滤器组成,负责对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净化,主要目的是祛除挥发性有机物,杀菌和除异味。
[0065]另外,由于室外动态过滤和室内循环过滤相结合,加之氧气、负离子的配合,使得空气优化效果更全面,更均衡;并且由于减少了全房换气的次数,有效降低了能耗。
[0066]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系统中室外过滤模组的的循环系统结构示意图,包括:送风风机、室外过滤模组以及抽风风机;其中过滤模组包括粗效过滤、中效过滤以及HEPA、高压静电和活性炭过滤;
[0067]首先通过配套检测装置或手动、遥控等方式启动位于设备后部下段的新风送风风机将室外新鲜空气抽入设备送风腔室;
[0068]送风风机推动空气进入热交换器中,经过温度调节后进入室外过滤净化腔室,通过室外过滤模组净化。送风风机工作的同时,抽风风机驱动室内污染空气经热交换器排出室外。
[0069]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系统中室内过滤模组的循环系统示意图,包括:
[0070]经外滤净化的空气通过位于设备前部上段的新风送风口输入到目标房间中;在室外新鲜空气进入目标房间的同时,目标房间室内的污浊空气在抽风机的驱动下通过设备前部下段的外滤回风口被抽入到回风腔体中,然后通过热交换器经由位于设备后部上段的抽风口排出室外;在新风换气程序结束后,控制模块启动循环净化风机,驱动室内空气由设备前部中段下端的循环净化进风口进入内滤模组,经内滤净化的空气由设备前部中段上端的循环净化出风口送出。循环净化风机在两次新风运行周期内持续循环运行,并实时根据室内污染状况(主要探测挥发性有机物和烟雾)调整循环风量。在循环净化风机运行时,设备中配备的其他空气优化模块(如氧气、负离子、香氛、加抽湿等)有控制地运行,达到平衡优化的目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碳)浓度达到设置阈值时再次启动下一循环过程。
[0071]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主权项】
1.一种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电源、控制器及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和进风口,所述壳体内设有室内过滤模组、室外过滤模组、热交换器以及风机,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下部,所述风机包括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及循环风机,所述第一风机位于壳体内部的下部,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上部,所述循环风机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中部,所述热交换器位于壳体内部的中间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室内过滤模组及室外过滤模组、热交换器、风机、其他功能模组及电源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制氧装置及负离子发生器, 所述制氧装置,用于将通过风机进入系统的空气进行制氧处理; 所述负离子发生器,用于将通过风机进入系统的空气进行负离子制取处理。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外表面设置有显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为横流风机,用于新风的送风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为横流风机,用于排风的抽风风机;所述循环风机为横流风机,用于为室内空气循环净化风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过滤模组包括:HEPA和/或静电场、触媒类过滤器、抗菌网或紫外灯管、除臭过滤器之一或组合; 所述室外过滤模组包括:粗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HEPA高效过滤器、高压静电场、等离子场、活性炭之一或组合。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为LCD或LED显示屏。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口包括至少三组进风口和至少三组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包括新风进风口、排风进风口以及循环净化进风口,所述出风口包括和新风出风口、排风出风口及循环净化出风口。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风口连接室外和机体的送风腔室; 所述新风出风口在机体内通过室外过滤模组连通热交换器;在机体外与目标房间连接; 所述排风进风口在机体内通过回风腔室连接热交换器;在机体外与目标房间连接; 所述排风出风口连接室外和机体; 所述循环净化进风口连接室内,并通过室内过滤模组与循环净化出风口连接; 所述循环净化出风口连接室内,并通过室内过滤模组与循环净化进风口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检修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侧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空气净化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电源、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若干出风口和进风口,所述壳体内设有室内过滤模组、室外过滤模组、热交换器以及风机,空气通过新风进风口进入到风机内,通过风机输送到热交换器中,经过热交换器调节的空气输送给所述室外过滤模组,经净化的室外空气由新风出风口输送到室内。本新型采用双净化模组设置,其中室外过滤模组专责于对进入室内的室外空气污染物进行净化,而室内过滤模组采用持续循环方式专责于室内污染物的净化,两套模组通过控制模块进行控制,协同工作,全面有效解决室内空气净化问题。
【IPC分类】F24F1/00, F24F13/28
【公开号】CN204704932
【申请号】CN201520321531
【发明人】李民
【申请人】李民
【公开日】2015年10月14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