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52871阅读:1966来源:国知局
砖窑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砖窑,包括:第一炉腔(1)、第二炉腔(2)、风道(3)和冷却带(500);所述第一炉腔(1)包括排湿带(100)、预热带(200)、燃烧带(300)和保温带(400);所述预热带(200)设有回烟口(121);所述保温带(400)设有消烟盒(15);所述风道(3)设有回烟道(30);所述燃烧带(300)设有数个垃圾投放口(13);所述风道(3)设有出风通道(16);所述风道(3)通过所述出风通道(16)与所述第二炉腔(2)相连通;所述第二炉腔(2)包括烧砖带、熏砖带和下水带;所述砖窑可有效提升废弃烟尘的消除率,显著改善垃圾焚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专利说明】
砖窑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烧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砖窑。
【背景技术】
[0002]烧砖的生产工艺为:首先将土坯等材料送入砖窑,然后材料在砖窑中经过高温烧砖工艺将土坯等材料烧制成砖。
[0003]由于烧砖工艺在较高的温度中进行,所以在烧砖的过程中,可利用砖窑中的高温焚烧垃圾,以使得烧砖工艺中产生的热量得到有效利用。但是在烧砖工艺中,烧砖初期砖窑内的温度不高,因而容易导致垃圾燃烧不充分而产生二噁英等有害烟尘,严重污染环境。申请号为201510217388.5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垃圾焚烧装置,通过高温燃烧以及多次循环燃烧,可消除利用烧砖工艺焚烧垃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二噁英。但是该方案在排放尾气时,会混入一些废弃烟尘,不能很好地消除废气。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砖窑,以有效处理利用烧砖工艺焚烧垃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烟尘。
[000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砖窑,包括:第一炉腔、第二炉腔、风道和冷却带;
[0006]所述第一炉腔呈长筒状;
[0007]所述风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炉腔一侧的第一子风道、位于所述第一炉腔另一侧的第二子风道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炉腔一端的第三子风道;所述第一子风道、所述第二子风道以及所述第三子风道相连通;
[0008]所述冷却带与所述第三子风道相连接,且所述冷却带位于与所述第一炉腔相反的一侧;所述冷却带与所述第三子风道之间设有排气阀门;
[0009]所述第一炉腔沿烧砖的运送方向依次设有排湿带、预热带、燃烧带和保温带;所述保温带与所述第三子风道相连通;
[0010]所述第一炉腔在所述排湿带处的两侧壁上设有风闸,所述排湿带通过所述风闸与所述第一子风道以及所述第二子风道相连通;
[0011]所述第一子风道与所述第二子风道中均设有风机,所述风机位于所述排湿带与所述预热带连接区的两侧;
[0012]所述第一炉腔在所述预热带处的顶部设有数个进风口,所述第一炉腔在所述预热带处的侧壁设有回烟口;
[0013]所述第一炉腔在所述燃烧带处的顶部设有数个垃圾投放口;
[0014]所述第一炉腔在所述保温带处的顶部设有数个观火口,所述保温带与所述第三子风道之间设有由数块耐火钢板所围成的消烟盒;
[0015]所述第二子风道中设有回烟道,所述回烟道分别与所述消烟盒和所述回烟口连通;
[0016]所述第二子风道与所述第三子风道相连通的区域设有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的侧壁设有出烟口;
[0017]所述第三子风道通过所述出风通道与所述第二炉腔相连通;
[0018]所述第二炉腔沿烧砖的运送方向依次设有烧砖带、熏砖带和下水带。
[0019]所述下水带底部设有下水口。
[0020]优选的,所述消烟盒为四块耐火钢板所围成的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开口的方向朝向所述烧砖的运送方向。
[0021]优选的,所述耐火钢板呈长方体;所述耐火钢板的长为6米,宽为50厘米,高为5厘米。
[0022]优选的,所述风闸的开口呈矩形;所述风闸的开口的长为50厘米,宽为20厘米。
[0023]所述数个进风口包括沿烧砖的运送方向依次设置的主进风口以及数个辅进风口。
[0024]优选的,所述主进风口与所述辅进风口的开口均呈矩形;所述主进风口的开口的长为360厘米,宽为10厘米;所述辅进风口的开口的长为20厘米,宽为10厘米。
[0025]所述冷却带的外壁设有数个发电蒸汽孔。
[0026]所述冷却带内部设有洗澡池。
[0027]优选的,所述排湿带的长度为14.4米;所述预热带的长度为21.6米;所述燃烧带的长度为14.4米;所述保温带的长度为21.6米;所述冷却带的长度为18米。
[0028]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砖窑,通过在预热带设置回烟口,在保温带设置由数块耐火钢板所围成的消烟盒,并在风道中设置连通于所述消烟盒与回烟口之间的回烟道,使得由燃烧带投入的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等有害烟尘进入保温带时,通过所述消烟盒转化为高温气体,并通过所述回烟道将所述高温气体经由所述回烟口引入预热带,以对待烧的砖进行预热;然后,再将预热带内温度降低的高温气体在气流的作用下引入排湿带,以对待预热的砖进行排湿;最后,再将排湿带内温度进一步降低的高温气体通过风闸引入风道,最终沿风道送入冷却带并加以利用;当保温带的消烟盒不能完全将烟尘转化为高温气体时,可以通过出风通道将未转化的烟尘导入第二炉腔,利用第二炉腔内的烧砖带和熏砖带中所产生的高温将烟尘充分焚烧直至消除,从而有效提升废弃烟尘的消除率,显著改善垃圾焚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砖窑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图1的砖窑中气流的流向示意图。
[0032]图3为图1的砖窑焚烧垃圾时产生的烟尘的流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4]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砖窑的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砖窑包括:第一炉腔1、第二炉腔2、风道3和冷却带500。其中,所述第一炉腔I呈长筒状;所述第一炉腔I具有相互平行的两个侧壁以及连接于所述两个侧壁上方的顶盖,所述第一炉腔I内部的空间用于进行烧砖工艺。所述两个侧壁和所述顶盖均由耐火材料制成。
[0035]所述风道3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炉腔I 一侧的第一子风道301、位于所述第一炉腔I另一侧的第二子风道30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炉腔I 一端的第三子风道303;所述第一子风道301、所述第二子风道302以及所述第三子风道303相连通。
[0036]所述冷却带500与所述第三子风道303相连接,且所述冷却带500位于与所述第一炉腔I相反的一侧;所述冷却带500与所述第三子风道303之间设有排气阀门501,所述排气阀门501开启时可将所述风道3内的气体排至所述冷却带500内。
[0037]所述第一炉腔I沿烧砖的运送方向依次设有排湿带100、预热带200、燃烧带300和保温带400。所述保温带400与所述第三子风道303相连通。
[0038]优选的,所述排湿带100的长度为14.4米;所述预热带200的长度为21.6米;所述燃烧带300的长度为14.4米;所述保温带400的长度为21.6米;所述冷却带500的长度为18米;根据烧砖过程中各段工艺的不同,将所述第一炉腔I内的各部分设置成如上长度,可使得材料在各段工艺中充分反应,达到较好的烧砖效果。
[0039]所述第一炉腔I在所述排湿带100处的两侧壁上设有风闸11,所述排湿带100通过所述风闸11与所述第一子风道301以及第二子风道302相连通,进而实现所述排湿带100与所述风道3之间的气流的流通。优选的,所述排湿带100两侧的每个侧壁上均设有3个风闸11,优选的,所述风闸11的开口呈矩形,所述风闸11的开口的长为50厘米,宽为20厘米,可保证所述排湿带100内的空气均匀地流通至所述风道3。
[0040]所述第一炉腔I在所述预热带200处的顶部设有数个进风口12,用于将外界的空气吸入所述第一炉腔I内。具体地,所述数个进风口 12包括沿烧砖的运送方向依次设置的主进风口 122以及数个辅进风口 123。优选的,所述主进风口 122靠近所述排湿带100设置;优选的,所述主进风口 122与所述辅进风口 123均呈矩形;所述主进风口 122的开口的长为360厘米,宽为10厘米,可保证所述第一炉腔I外的空气充分进入所述预热带200;所述辅进风口123的开口的长为20厘米,宽为10厘米,可使得所述第一炉腔I外的空气均匀地进入所述预热带200,以防止所述主进风口 122处进入的空气不足。
[0041]所述第一子风道301与所述第二子风道302中均设有风机31,所述风机31位于所述排湿带100与预热带200连接区的两侧;用于将外界空气从进风口 12吸入,并在风道3内流动。
[0042]所述第一炉腔I在所述预热带200处的侧壁设有回烟口121。
[0043]所述第一炉腔I在所述燃烧带300处的顶部设有数个垃圾投放口13。优选的,所述垃圾投放口 13的开口呈矩形;所述垃圾投放口 13的开口的长为50厘米,宽为25厘米,可保证垃圾进入所述燃烧带300的过程较为畅通,防止垃圾堵塞。
[0044]所述第一炉腔I在所述保温带400处的顶部设有数个观火口14,可透过所述数个观火口 14对所述保温带400内的状况进行查看。优选的,所述观火口 14的开口呈矩形,所述观火口 14的开口的长为10厘米,宽为5厘米,在实现观火功能的同时,避免由于开口较大造成的热量的损失。
[0045]具体地,所述主进风口 122、数个辅进风口 123、数个垃圾投放口 13以及数个观火口14在所述第一炉腔I上沿烧砖的运送方向排成一列。
[0046]所述保温带400与所述第三子风道303之间设有由数块耐火钢板所围成的消烟盒15。所述消烟盒15为四块耐火钢板所围成的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开口的方向朝向所述烧砖的运送方向,用于使从燃烧带300进入保温带400的烟尘在高温作用下转化成高温气体。优选的,所述耐火钢板呈长方体;所述耐火钢板的长为6米,宽为50厘米,高为5厘米,可以使得烟尘与所述消烟盒15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烟尘充分转化为高温气体。
[0047]所述第二子风道302中设有回烟道30,所述回烟道30分别与所述消烟盒15和所述回烟口 121相连通,用于将烟尘经过消烟盒15后转化成的高温气体引入预热带200。
[0048]所述第二子风道302与所述第三子风道303相连通的区域设有出风通道16,所述出风通道16的侧壁设有出烟口 161。
[0049]所述第三子风道303通过所述出风通道16与所述第二炉腔2相连通。
[0050]所述第二炉腔2沿烧砖的运送方向依次设有烧砖带、熏砖带和下水带。
[0051 ]具体地,所述下水带底部设有下水口 21,可通过所述下水口 21向第二炉腔2内引入垃圾或烟尘,并在所述第二炉腔2内的烧砖带和熏砖带对所述垃圾或烟尘进行焚烧。
[0052]优选的,所述冷却带500由厚度为I厘米的金属板围成,所述冷却带500的长为14.4米,宽为4.3米,高为50厘米,可保证所述冷却带500内具有充分的可利用空间,方便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废热利用。
[0053]所述冷却带500的外壁设有数个发电蒸汽孔18,以利用废热进行发电。
[0054]所述冷却带500的内部设有洗澡池19,以利用废热烧制热水供当地居民洗澡。
[0055]下面结合具体烧砖工艺来介绍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砖窑进行焚烧垃圾时,消除烟尘的原理。以烧制青砖为例,整个烧制过程依次包括:排湿、预热、燃烧、保温、熏砖、下水、出砖。请参阅图2,开启风机31抽风,将外界空气从进风口 12吸入预热带200,并进入预热带200的空气向排湿带100流动。进入所述排湿带100的空气通过所述风闸11进入风道3 O进入所述风道3的空气最终从保温带400的出风通道16上的出烟口 161排出;或者直接由出风通道16进入第二炉腔2内的烧砖带、熏砖带和下水带。
[0056]请参阅图3,在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砖窑焚烧垃圾时,可从燃烧带300的垃圾投放口13投入垃圾,此时垃圾在燃烧带300内的高温焚烧下会产生二噁英等有害烟尘,所述烟尘进入保温带400后会通过保温带400与所述第三子风道303之间的消烟盒15。在烧砖后期,所述消烟盒15的温度可达1200°C,高温能够使经过消烟盒15的烟尘化为高温气体,之后所述高温气体被引入回烟道30,并通过所述回烟口 121进入预热带200以对待进入燃烧带300的砖进行预热。
[0057]进入预热带200后温度降低的高温气体在气流的作用下进入排湿带100,以对待进入预热带200的砖进行排湿。
[0058]进入排湿带100后温度进一步降低的高温气体在气流的作用下,通过风闸11进入风道3,并最终沿风道3通过排气阀门501进入冷却带500。在冷却带500中可对所述温度进一步降低的高温气体加以利用,以避免热量的浪费。具体地,所述冷却带500的外壁可设置数个发电蒸汽孔18,利用高温气体产生的废热发电;也可以在冷却带500内部设置洗澡池19,利用高温气体产生的废热烧制热水以供当地的居民洗澡;此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利用高温气体产生的热量为当地的居民设灶来熬制中药等。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砖窑在消除烟尘的同时,还可有效对废热进行利用,避免热量的浪费,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
[0059]在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砖窑焚烧垃圾的过程中,当消烟盒15因为温度不够高而不能完全将烟尘转化为高温气体时,也可以通过出风通道16将未能转化的烟尘导入第二炉腔2的烧砖带,所述烧砖带中的砖烧制成红色时温度在1000 °C左右,从而可以将烟尘高效消除。如果此时烧砖带内的温度低于850 °C,还可以再将烟尘送入后续的熏砖带继续焚烧,直至彻底消除烟尘。另外,也可以将烟尘或垃圾通过第二炉腔2的下水口21直接引入第二炉腔2,以利用第二炉腔2的烧砖带和熏砖带对烟尘或垃圾进行焚烧。
[0060]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砖窑,通过在预热带设置回烟口,在保温带设置由数块耐火钢板所围成的消烟盒,并在风道中设置连通于所述消烟盒与回烟口之间的回烟道,使得由燃烧带投入的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等有害烟尘进入保温带时,通过所述消烟盒转化为高温气体,并通过所述回烟道将所述高温气体经由所述回烟口引入预热带,以对待烧的砖进行预热;然后,再将预热带内温度降低的高温气体在气流的作用下引入排湿带,以对待预热的砖进行排湿;最后,再将排湿带内温度进一步降低的高温气体通过风闸引入风道,最终沿风道送入冷却带并加以利用;当保温带的消烟盒不能完全将烟尘转化为高温气体时,可以通过出风通道将未转化的烟尘导入第二炉腔,利用第二炉腔内的烧砖带和熏砖带中所产生的高温将烟尘充分焚烧直至消除,从而有效提升废弃烟尘的消除率,显著改善垃圾焚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0061]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带。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0062]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主权项】
1.一种砖窑,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炉腔(I)、第二炉腔(2)、风道(3)和冷却带(500); 所述第一炉腔(I)呈长筒状; 所述风道(3)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炉腔(I) 一侧的第一子风道(301)、位于所述第一炉腔(I)另一侧的第二子风道(30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炉腔(I) 一端的第三子风道(303);所述第一子风道(301)、所述第二子风道(302)以及所述第三子风道(303)相连通; 所述冷却带(500)与所述第三子风道(303)相连接,且所述冷却带(500)位于与所述第一炉腔(I)相反的一侧;所述冷却带(500)与所述第三子风道(303)之间设有排气阀门(501); 所述第一炉腔(I)沿烧砖的运送方向依次设有排湿带(100)、预热带(200)、燃烧带(300)和保温带(400);所述保温带(400)与所述第三子风道(303)相连通; 所述第一炉腔(I)在所述排湿带(100)处的两侧壁上设有风闸(11),所述排湿带(100)通过所述风闸(11)与所述第一子风道(301)以及所述第二子风道(302)相连通; 所述第一子风道(301)与所述第二子风道(302)中均设有风机(31),所述风机(31)位于所述排湿带(100)与所述预热带(200)连接区的两侧; 所述第一炉腔(I)在所述预热带(200)处的顶部设有数个进风口(12),所述第一炉腔(I)在所述预热带(200)处的侧壁设有回烟口(121); 所述第一炉腔(I)在所述燃烧带(300)处的顶部设有数个垃圾投放口(13); 所述第一炉腔(I)在所述保温带(400)处的顶部设有数个观火口(14),所述保温带(400)与所述第三子风道(303)之间设有由数块耐火钢板所围成的消烟盒(15); 所述第二子风道(302)中设有回烟道(30),所述回烟道(30)分别与所述消烟盒(15)和所述回烟口(121)连通; 所述第二子风道(302)与所述第三子风道(303)相连通的区域设有出风通道(16),所述出风通道(16)的侧壁设有出烟口(161); 所述第三子风道(303)通过所述出风通道(16)与所述第二炉腔(2)相连通; 所述第二炉腔(2)沿烧砖的运送方向依次设有烧砖带、熏砖带和下水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砖窑,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带底部设有下水口(2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砖窑,其特征在于,所述消烟盒(15)为四块耐火钢板所围成的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开口的方向朝向所述烧砖的运送方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砖窑,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火钢板呈长方体;所述耐火钢板的长为6米,宽为50厘米,高为5厘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砖窑,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闸(11)的开口呈矩形;所述风闸(II)的开口的长为50厘米,宽为20厘米。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砖窑,其特征在于,所述数个进风口(12)包括沿烧砖的运送方向依次设置的主进风口( 122)以及数个辅进风口( 123)。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砖窑,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进风口(122)与所述辅进风口(123)的开口均呈矩形;所述主进风口(I22)的开口的长为360厘米,宽为10厘米;所述辅进风口(123)的开口的长为20厘米,宽为10厘米。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砖窑,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带(500)的外壁设有数个发电蒸汽孔(18)。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砖窑,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带(500)内部设有洗澡池(19)。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砖g,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湿带(100)的长度为14.4米;所述预热带(200)的长度为21.6米;所述燃烧带(300)的长度为14.4米;所述保温带(400)的长度为21.6米;所述冷却带(500)的长度为18米。
【文档编号】F23G5/00GK205537120SQ201620347105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2日
【发明人】李顺国, 杨林凡, 李治宇, 李优, 施荣芳
【申请人】李顺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