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滤管下移的集水回水合一井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208阅读:5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过滤管下移的集水回水合一井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过滤管下移的集水回水合一井结构,包括一检查井,检查井设置在原土层上;检查井的顶部为井盖,井底留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井管;井管的外侧为滤料层;提水管插入井管内并与潜水泵连接;提水管通过单向阀、阀门与主管道连接;回水管设置在检测井的下端,回水管通过阀门与主管道连接;主管道通过阀门分别与集水器和分水器连接;井管的下端为过滤管,过滤管设置在井底部,过滤管顶部低于岩石层顶部。由于过滤管设置在井底部,并与岩石层对应,因此,不会造成滤料层的塌陷,形成空洞;此外,由于水经由滤料层的距离较现有技术大大增加,因此,提高了过滤效果。
【专利说明】
一种过滤管下移的集水回水合一井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源热栗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集回水合一井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水源热栗技术是利用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而形成的低温低位热能资源,并采用热栗原理,通过少量的高位电能输入,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而出水井或回水井是水源热能技术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现有技术一般采用多个单独的集水井和回水井,这样不可避免造成了施工和运行成本的增加;此外,现有的回水井由于没有拦砂结构,系统运行中的泥沙会淤积在回水井口的滤料层,造成回水井口的滤料层失效,此外,由于没有防砂沿设置,造成检查井的底部淤泥很多,工人检查和施工非常困难。
[0003]地下结构一般自上而下分为粘土层、含水层及岩石层,现有的集水井一般将过滤管设置在含水层,而由于运行时水流的冲刷作用,过滤管两侧的滤料层的泥土不断流失,造成如图4中的巨大的空洞21,该空洞泥沙与滤料混合,降低了过滤效果,并且需要不断补充滤料,这无疑增加了运行成本和降低了机组的效率。

【发明内容】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缺陷的井结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种过滤管下移的集水回水合一井结构,包括一检查井,检查井设置在原土层上;检查井的顶部为井盖,井底留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井管;井管的外侧为滤料层;提水管插入井管内并与潜水栗连接;提水管通过单向阀、阀门与主管道连接;回水管设置在检测井的下端,回水管通过阀门与主管道连接;主管道通过阀门分别与集水器和分水器连接;井管的下端为过滤管,过滤管设置在井底部,过滤管顶部低于岩石层顶部。
[0006]所述阀门为电磁阀,所述阀门与控制系统连接。
[0007]滤料层的外侧设置防砂沿,防砂沿的下端设置透水口;回水管出口与水平线成20-60。。
[0008]所述透水口为4个,对称设置。
[0009]过滤管顶部低于岩石层顶部I?2米。
[0010]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0011]由于过滤管设置在井底部,并与岩石层对应,因此,不会造成滤料层的塌陷,形成空洞;此外,由于水经由滤料层的距离较现有技术大大增加,因此,提高了过滤效果;
[0012]由于采用了集回水合一井结构,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并且,由于拦砂沿、回水口水平设置,可保证井水符合运行要求,实现了集水井和回水井的合二为一。
[0013]由于回水管口水平设置,回水会在检查井内旋转,泥沙在离心力及重力的作用下,向检查井的井壁下端堆积,而回水超过井口高度的部分自井口流入回水井,而低于井口,高于防砂沿的部分经过滤料层流入回水井,低于防砂沿的部分含有大量的泥沙,主要堆积在检查井的井壁下端,含有的水分自透水口慢慢流入回水井,泥沙则留置在检查井的井壁下端,这样,检查井的底端不会造成泥沙淤积。
【附图说明】
一种过滤管下移的集水回水合一井结构的制作方法附图
[0014]图1为检查井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管道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过滤管位置示意图;
[0017]图4为现有技术的过滤管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检查井2,检查井2设置在原土层7上;检查井2的顶部为井盖I,井底留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井管8;井管8的外侧为滤料层4;提水管14插入井管内并与潜水栗连接;提水管14通过单向阀9、阀门15与主管道10连接;回水管6设置在检测井的下端,回水管6通过阀门9与主管道10连接;主管道10通过阀门9分别与集水器11和分水器12连接;井管8的下端为过滤管19,过滤管19设置在井底部20,过滤管19顶部16低于岩石层顶部17。
[0019]所述阀门9为电磁阀,所述阀门与控制系统连接。
[0020]滤料层4的外侧设置防砂沿3,防砂沿3的下端设置透水口5;回水管出口6与水平线成20-60。ο
[0021]所述透水口 5为4个,对称设置。
[0022]过滤管顶部16低于岩石层顶部I?2米,该尺寸保证了水的流通性和过滤效果的很好结合。
[0023]本实用新型的井水会得到充分的过滤,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井水的清洁度。2、滤料层的自井口到井底的设置,可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因初次成井时,透水滤料充填不饱满而造成的井水含沙量较大使地下出现溶洞问题。若因以上原因地下出现溶洞时,当该井转换为回灌井时,顶端拦沙沿处的滤料会自动自上而下进行充填,直至充填饱满为止。顶端拦沙沿处下沉的滤料可用人工进行补填。由于水经过滤料层的厚度距离较现有技术大大增加,因此,提高了过滤效果。此外,这种工艺也可以解决因地下出现溶洞而造成滤料层以及地面的塌陷问题,并加大了井水的回灌量。
【主权项】
1.一种过滤管下移的集水回水合一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检查井,检查井设置在原土层上;检查井的顶部为井盖,井底留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井管;井管的外侧为滤料层;提水管插入井管内并与潜水栗连接;提水管通过单向阀、阀门与主管道连接;回水管设置在检测井的下端,回水管通过阀门与主管道连接;主管道通过阀门分别与集水器和分水器连接;井管的下端为过滤管,过滤管设置在井底部,过滤管顶部低于岩石层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回水合一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为电磁阀,所述阀门与控制系统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回水合一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滤料层的外侧设置防砂沿,防砂沿的下端设置透水口;回水管出口与水平线成20-6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回水合一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口为4个,对称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回水合一井结构,其特征在于:过滤管顶部低于岩石层顶部I?2米。
【文档编号】F25B30/06GK205718073SQ201620347908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5日
【发明人】滕飞
【申请人】丹东市安通空调制冷安装维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