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5224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形成有连通路的动阀体转动,来控制多个连接阀口之间的连通状态的转阀。
背景技术
在使制冷剂(例如二氧化碳)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来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空调装置(制冷装置)中,设置有四通换向阀,以将运转状态切换成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 的任一种运转。作为上述四通换向阀之一例例如有用形成有连通路的动阀体控制多个连接阀口之间的连通状态的转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转阀中,四通阀用阀体(碗状体)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内部底面上。在壳体底面上设有三个阀口,在壳体的侧壁上设有别的阀口。通过使阀体转动,来选择性地使底面上三个阀口中之两个阀口连通,并在壳体内部空间内使底面的其它阀口和壳体侧面上的阀口连通。专利文献I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2 — 55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然而,在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例子中,因为在壳体侧面的阀口与压缩机的高压口相连接,所以在有些情况下壳体内部空间的压力会变得高于阀体(碗状体)内部空间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阀体会由于两个空间的压差而被压在壳体底面上,驱动阀体的扭矩会由于摩擦阻力而变大。针对于此,虽然能够想到例如将驱动阀体转动的电动机等大型化的做法,但是这种做法会引起阀的成本上升、尺寸变大,因而不理想。此外,虽然还能够想到设置在驱动时消除压差的机构的做法,但是这种做法不能应用于需要维持着压差驱动的转阀。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降低转阀的驱动扭矩。—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一为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的发明涉及一种转阀,在该转阀中,形成有连通路21的动阀体20以规定的中心轴M为轴转动,用所述连通路21控制多个连接阀口 C、D、E、S之间的连通状态,所述转阀的特征在于所述转阀包括第一阀座10、第二阀座30、以及第一密封部件40和第二密封部件41,该第一阀座10从所述中心轴M方向的一侧与所述动阀体20相向,在该第一阀座10上形成有多个所述连接阀口 C、D、E、S,该第二阀座30从与所述第一阀座10相反的一侧与所述动阀体20相向,所述第一阀座10和所述第二阀座30配置为在该第一阀座10和所述动阀体20之间、以及该第二阀座30和所述动阀体20之间分别具有规定的缝隙,所述连通路21沿所述中心轴M方向贯通所述动阀体20,所述第一密封部件40在所述第一阀座10 —侧配置在所述连通路21的周围,以对所述连通路21内的空间和由所述缝隙形成的空间进行密封,所述第二密封部件41在所述第二阀座30 —侧配置在所述连通路21的周围,以对所述连通路21内的空间和由所述缝隙形成的空间进行密封。
根据上述结构,当连通路21外侧空间的压力比内侧空间的压力高时,对应于各个空间之间的压差的力作用于第一及第二密封部件40、41上,该力的方向为将各个密封部件40、41大致推向内侧(通孔21内侧)的方向。此外,由于第一及第二推压部件42、43的推压力以及各个密封部件40、41本身的弹性,中心轴M方向的力也作用于动阀体20上。也就是说,在该转阀中,被施加的力仅有使第一及第二密封部件40、41紧贴在阀座10、30上的力(紧贴力)而已。与现有转阀中动阀体靠压差而被压在阀座上时的力相比,上述紧贴力更小。第二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转阀中,特征在于在所述动阀体20中设置有第一推压部件42和第二推压部件43,该第一推压部件42由弹性体形成,将所述第一密封部件40推向所述第一阀座10—侧,该第二推压部件43由弹性体形成,将所述第二密封部件41推向所述第二阀座30 —侧。根据上述结构,各个密封部件40、41利用第一及第二推压部件42、43以规定大小的力推压在阀座10、30上。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转阀中,特征在于在所述动阀体20上形成有第一槽22和第二槽23,该第一槽22收纳所述第一密封部件40,该第二槽23收纳所述第二密封部件41,所述第一推压部件42收纳在所述第一槽22内,所述第二推压部件43收纳在所述第二槽23内。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将各个密封部件40、41和各个推压部件42、43收纳在槽22、23内,所以即使是在驱动动阀体20时也能够可靠地保持这些部件。第四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转阀中,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缝隙设定为0. 5_。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密封部件40、41变形,也能够可靠地确保动阀体20和阀座10、30之间的缝隙。第五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到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转阀中,特征在于所述转阀还包括密闭容器50,该密闭容器50收纳所述动阀体20、所述第一阀座10以及所述第二阀座30,所述第一阀座10作为所述连接阀口 C、D、E、S具有第一连接阀口 S、第二连接阀口 C、第三连接阀口 E和第四连接阀口 D四个连接阀口,所述第一连接阀口 S、所述第二连接阀口 C以及所述第三连接阀口 E配置在所述第一阀座10上的同一假想圆上,所述第四连接阀口 D设置在所述第一阀座10的所述假想圆上或朝向所述密闭容器50内的空间开放的位置上,所述连通路21根据所述动阀体20的转动向所述第一连接阀口 S和所述第三连接阀口 E上、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阀口 S和所述第二连接阀口 C上移动,使移动目的地上的连接阀口相连通,所述动阀体20形成为俯视图中的形状为扇形,在所述连通路21已使所述第一连接阀口 S和所述第三连接阀口 E之间连通的状态下,所述动阀体20仅与所述四个连接阀口 S、C、E、D中所述第一连接阀口 S和所述第三连接阀口 E重合,在所述连通路21已使所述第一连接阀口 S和所述第二连接阀口 C之间连通的状态下,所述动阀体20仅与所述第一连接阀口 S和所述第二连接阀口 C重合。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转阀的状态切换成下述两种状态,即第一连接阀口 S和第三连接阀口 E相连通且第二连接阀口 C和第四连接阀口 D相连通的状态、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阀口 S和所述第二连接阀口 C相连通且第三连接阀口 E和第四连接阀口 D相连通的状态。也就是说,该转阀起到作为对第一到第四连接阀口 S、C、E、D这四个连接阀口之间的连通状态进行控制的四通换向阀的作用。第六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转阀中,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部件40的在所述动阀体20转动时通过所述连接阀口 C、D、E、S的部分的宽度比该第一密封部件40的其它部分宽。根据上述结构,第一密封部件40能够在所述宽度较宽的部分确保能够充分确保耐久性的宽度,并在所述其它部分减小与第一阀座10接触的面积。第七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到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转阀中,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部件41的摩擦系数比所述第一密封部件40小。根据上述结构,因为所述第二密封部件41的摩擦系数比所述第一密封部件40小, 所以第二密封部件41和第二阀座30之间的滑动阻力较小。一发明的效果一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动阀体20被施加的力仅有使第一及第二密封部件40、41紧贴在阀座10、30上的力(紧贴力)而已。与现有转阀中动阀体靠压差而被压在阀座上时的力相比,上述紧贴力更小。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以更小的驱动扭矩驱动转阀。若能够减小驱动扭矩,就不会再需要将驱动转阀的电动机等驱动机构大型化,能够降低成本。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因为各个密封部件40、41利用第一及第二推压部件42、43以规定大小的力推压在阀座10、30上,所以能够更为可靠地得到密封性能。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因为能够在驱动动阀体20时可靠地保持密封部件40、41和推压部件42、43,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密封性能。此外,也能够更为容易地安装密封部件40,41和推压部件42、43。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因为能够可靠地确保动阀体20和阀座10、30之间的缝隙,所以能够可靠地减小驱动扭矩。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能够构成能够减小驱动扭矩的四通换向阀。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能够减小驱动扭矩,也能够提高耐久性。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因为第二密封部件41和第二阀座30之间的滑动阻力减小,所以能够减小驱动扭矩。


图I是纵向剖视图,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四通换向阀的结构。图2 Ca)和图2 (b)是俯视图,示出第一阀座和动阀体的结构。图3是放大图,示出图I中的密封部分。图4是俯视图,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阀体和第一密封部件的结构。图5是用来说明第一密封部件通过连接阀口上时该第一密封部件的状态的图。图6是示出第一密封部件及第一阀座相接触的接触面积和驱动扭矩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说明。应予说明,以下实施方式是本质上较佳之例,没有意图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概要〉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说明旋转式四通换向阀(转阀)的例子。该四通换向阀例如用于在制冷剂回路中使制冷剂(例如二氧化碳)循环来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空调装置(制冷装置),当将该空调装置的运转状态切换成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之任一种运转时使用该四通换向阀。图I是纵向剖视图,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四通换向阀I的结构。该四通换向阀I包括四个连接管道的连接阀口 C、D、E、S。四通换向阀I能够在下述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该两种状态是连接阀口 C、D彼此连通且连接阀口 E、S彼此连通的第一连通状态、以及连接阀口 D、E彼此连通且连接阀口 C、S彼此连通的第二连通状态。应予说明,连接阀口 S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一连接阀口;连接阀口 C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二连接阀口 ;连接阀口 E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三连接阀口 ;连接阀口 D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 四连接阀口。下面,对四通换向阀I的结构加以说明。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四通换向阀I中,“连通状态的控制”是指切换连接阀口的连接关系的控制。本发明中的“连通状态的控制”,是除此之外还包含各种控制的概念,例如将阀切换成开状态和关状态这两种状态的控制、以及连续改变流体流量的控制等等。[四通换向阀I的结构]如图I所示,四通换向阀I包括动阀体20、第一及第二阀座10、30、第一及第二密封部件40、41以及第一及第二推压部件42、43,这些构成因素收纳在壳体50内。该壳体50是密闭拱顶型压力容器。〈第一阀座10〉图2 (a)和图2 (b)是俯视图,示出第一阀座10和动阀体20的结构。第一阀座10呈圆盘状,固定在壳体50上。在本例中,第一阀座10兼作壳体50底面一侧的盖使用(参照图I)。如图2 (a)和图2 (b)所示,在该第一阀座10上形成有四个用于四通换向阀I的连接阀口 C、D、E、S。这些连接阀口 C、D、E、S分别与管道连接。这些连接阀口 C、D、E、S均为直径相等的圆形通孔,配置在第一阀座10的外周缘附近。详细地说,这些连接阀口 C、D、E、S配置为彼此留有规定的角度间隔a,并且各自的孔心位于同一假想圆上。在本例中,a = 90°。〈动阀体20〉动阀体20在俯视图中呈扇形(在本例中大致呈半圆形),配置在第一阀座10的上表面(图I中的上侧)一侧。在动阀体20上联结有电动机(省略图示)的驱动轴60,电动机驱动动阀体20以该驱动轴60的中心轴M为轴转动。也就是说,动阀体20相对于第一阀座10向转动方向位移。应予说明,在动阀体20的下表面一侧设置有将该动阀体20支承为可转动的销24。在所述第一阀座10上设置有销状限位部11,该限位部11将动阀体20在转动方向上的位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该动阀体20上形成有通孔21 (连通路)。通孔21用来对第一阀座10上的规定的连接阀口 C、D、E、S之间的连通状态进行切换。例如,图2 (a)示出通孔21位于连接阀口E、S上而已使连接阀口 E、S之间连通的状态之例;图2 (b)示出通孔21位于连接阀口 C、S上而已使连接阀口 C、S之间连通的状态之例。在连接阀口 C、S之间已连通的状态下,动阀体20仅与连接阀口 C、S重合,而不会与连接阀口 D、E重合。由此,连接阀口 D、E朝向壳体50内的空间开放,连接阀口 D、E之间经壳体50内的空间彼此连通(参照图2 (b ))。也就是说,图2 (b)所示出的状态对应于四通换向阀I的第二连通状态。若动阀体20从上述状态向逆时针方向转动,通孔21移动到连接阀口 E、S上,则该连接阀口 E、S之间就连通起来。如图2 (a)所示,在连接阀口 E、S之间已连通的状态下,动阀体20仅与连接阀口 E、S重合,而不会与连接阀口 C、D重合。由此,连接阀口 C、D朝向壳体50内的空间开放,连接阀口 C、D之间经壳体50内的空间彼此连通。也就是说,该状态对应于第一连通状态。、
为实现上述切换,对通孔21的形状等进行下述设定。也就是说,在本例中,通孔21是俯视图中的形状为圆弧状且宽度一定不变的通孔。通过通孔21的宽度方向中心的圆弧(以下,称其为中心圆弧。参照图2 (a)和图2 (b))设定为其曲率与决定连接阀口 C、D、E、S的位置的假想圆(前述)相同且两者同心。通孔21的宽度设定为与连接阀口 C、D、E、S的孔径相等或更大一点。若使通孔21的中心圆弧的长度,即中心圆弧的圆心角是一个与要控制连通的连接阀口 E、S的角度间隔a (在本例中为90° )相应的值,就能够将连接阀口之间切换成第一及第二连通状态中的各种状态,在上述四通换向阀I中,设定通孔21的中心圆弧的圆心角为比角度间隔a稍大的值(参照图2 (a)和图2 (b))。图2 (a)的例子(第一连通状态)是动阀体20已最大限度地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动阀体20与限位部11接触。在该状态下,通孔21的一端与连接阀口 S接触。〈第二阀座30〉第二阀座30呈圆盘状,固定在壳体50上(参照图I)。在该第二阀座30的中央部分嵌合有轴承(省略图示),电动机的驱动轴60嵌入该轴承内。应予说明,驱动轴60贯通壳体50的上部一侧的盖51,与所述电动机联结。应予说明,需要使壳体50内部空间与壳体50外部不连通,针对于此只要采取下述措施即可,即例如在驱动轴60和盖51之间设置密封部件,或者将电动机本身收纳在壳体50内等等。〈动阀体20以及第一及第二阀座10、30的配置情况〉在该四通换向阀I中,第一及第二阀座10、30配置为在该第一阀座10和动阀体20之间、以及该第二阀座30和动阀体20之间分别具有规定的缝隙。在本例中,在动阀体20的下表面一侧用销24确保该动阀体20和第一阀座10之间的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缝隙分别设定为0. 5mm。这么一来,即使密封部件40、41变形,也能够可靠地确保动阀体20和阀座10、30之间的缝隙。〈动阀体20的密封情况〉在该四通换向阀I中,第一密封部件40在第一阀座10—侧配置在连通路21的周围,以对连通路21内的空间和缝隙进行密封,第二密封部件41在第二阀座30 —侧配置在连通路21的周围,以对连通路21内的空间和缝隙进行密封(参照图2 (a)和图2 (b))。图3是图I中的密封部分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在该动阀体20的下表面一侧形成有剖面呈矩形的第一槽22 ;在该动阀体20的上表面一侧形成有剖面呈矩形的第二槽23。第一密封部件40嵌入该第一槽22内;第二密封部件41嵌入该第二槽23内。在本例中,第一及第二密封部件40、41的剖面形状为矩形。在本例中,采用由PTFE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聚四氟乙烯)形成的密封垫作为第一及第二密封部件40、41。应予说明,该PTFE是示例的,只要根据使用条件(流体压力、流体的物理性质等)适当地选择即可。例如,也可以采用PPS(Poly Phenylene Sulf ide :聚苯硫醚)、PEEK (poly etheretherketone :聚醚醚酮)等。在四通换向阀I中设置有第一推压部件42和第二推压部件43,该第一推压部件42由弹性体形成,将第一密封部件40推向第一阀座10—侧;与第一推压部件42 —样,该第二推压部件43由弹性体形成,将第二密封部件41推向第二阀座30—侧。在本例中,第一推压部件42嵌入第一槽22的底面一侧,第一密封部件40嵌入其外侧(在图3中为第一推压部件42的下侧)。同样,第二推压部件43嵌入第二槽23的底面一侧,第二密封部件41 嵌入其外侧(在图3中为第二推压部件43的上侧)。在本例中,采用所谓的0型环作为第一及第二推压部件42、43。应予说明,该0型环也是示例的,可以采用例如碟形弹簧等各种起到弹性体的作用的部件。[四通换向阀I的驱动扭矩]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四通换向阀I中,当壳体50内部空间的压力比通孔21内部空间高时,对应于各个空间的压差的力分别作用于第一及第二密封部件40、41上,该力的方向为将各个密封部件40、41大致推向内侧(通孔21内侧)的方向。此外,由于第一及第二推压部件42、43的推压力以及各个密封部件40、41本身的弹性,中心轴M方向的力也作用于动阀体20上。这些力的合成力大致在图3所示的箭头的方向上起到作用。也就是说,在该四通换向阀I中,被施加的力仅有使密封垫(第一及第二密封部件40、41)紧贴在阀座10、30上的力(紧贴力)而已。与现有转阀中动阀体靠压差而被压在阀座上时的力相比,上述紧贴力更小。[本实施方式中的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以更小的驱动扭矩驱动四通换向阀I (转阀)。若能够减小驱动扭矩,就不会再需要将电动机大型化,能够降低成本。而且,不需要追加设置在驱动时消除压差的机构等特别的机构。在该四通换向阀I中,设定动阀体20和各个阀座10、30之间的缝隙分别为0. 5mm,以保证即使密封部件40、41变形,也能够可靠地确保动阀体20和阀座10、30之间的缝隙。因此,能够可靠地减小驱动扭矩。[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图4是俯视图,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阀体20和第一密封部件40的结构。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连接阀口 C、D、E、S—侧的密封部件即第一密封部件40中当所述动阀体20转动时通过所述连接阀口 C、D、E、S的部分具有大宽度部40a,该大宽度部40a的宽度比该第一密封部件40的其它部分宽。该大宽度部40a的具体宽度考虑所述第一密封部件40的耐久性决定。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设定大宽度部40a的宽度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当于此的部分大致相等。而在第一密封部件40中,设定当动阀体20转动时不通过连接阀口 C、D、E、S上的部分的宽度小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密封部件40中相当于此的部分(称该宽度较小的部分为小宽度部40b)。应予说明,从耐久性的角度来看,优选设定作大宽度部40a的部位仅有通过连接阀口 C、D、E、S上的部分而已,但是若仅使该部分的宽度较宽,宽度就会在该部分和小宽度部40b之间的交界处急剧变化,因而在此以平坦的线连接大宽度部40a和小宽度部40b。因此,在本例中,不会影响耐久性的部分中也有宽度稍宽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密封部件41由摩擦系数比所述第一密封部件40小的材料形成。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PPS作为第一密封部件40,采用摩擦系数比PPS小的PTFE (例如特氟隆(注册商标))作为第二密封部件41。[本实施方式中的效果]若壳体50内部空间的压力比通孔21内部空间高,则在动阀体20转动,第一密封部件40通过连接阀口 C、D、E、S上时,该第一密封部件40会由于各个空间的压差而在连接阀口 C、D、E、S部分弯曲。图5是用来说明第一密封部件40通过连接阀口 C、D、E、S上时该第一密封部件40的状态的图,该图中的虚线作为例子示出第一密封部件40的变形形状。在产生了这种变形时,若第一密封部件40不具备足够的耐久性,密封性能就有可能下降,或者第一密封部件40就有可能易于破损。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密封部件 40中,因为在所述动阀体20转动时通过所述连接阀口 C、D、E、S的部分的宽度比该第一密封部件40的其它部分宽,所以能够充分确保该部分的刚性。在这样充分确保了刚性的情况下,第一密封部件40的在所述压差起到作用时的弯曲量减小,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确保耐久性。应予说明,因为作为第一密封部件40的材料用的PPS的硬度比作为第二密封部件41的材料用的特氟隆(注册商标)大,所以耐久性能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进一步得以提闻。如图6所示,理论上,动阀体20的驱动扭矩与各个密封部件40、41和阀座10、30的接触面积成正比。因此,能够推测为若为确保或提高耐久性而如上所述使第一密封部件40的宽度较宽,则动阀体20的驱动扭矩就会增大。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动阀体20转动时不通过连接阀口 C、D、E、S上的部分的宽度比通过的部分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减小第一密封部件40和第一阀座10的接触面积。在本申请发明人试作的例子中,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该接触面积大约为423_2,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将该接触面积大约减小到305mm2。在该试制例中测量了驱动扭矩,其测量结果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动阀体20的驱动扭矩减小得比第一实施方式小18%。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小驱动扭矩,也能够提高耐久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使第二密封部件41的摩擦系数比所述第一密封部件40小,所以第二密封部件41和第二阀座30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减小所述驱动扭矩。因为该第二密封部件41不会像第一密封部件40那样通过连接阀口 C、D、E、S上,所以耐久性方面的要求不如第一密封部件40那么严格,因此选出如上所述的材料。[其它实施方式]应予说明,上述四通换向阀是示例的,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其它方式的阀。具体而言,能够想到的应用本发明的对象例如有对两个连接阀口之间进行开关控制的开关阀,以及连续控制两个连接阀口之间的流量的流量控制阀(例如用于制冷剂回路的膨胀阀等)等。与第二实施方式一样,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及第二密封部件40、41的材质也可以设定为第二密封部件41的摩擦系数比所述第一密封部件40小。一产业实用性一
本发明作为驱动形成有连通路的动阀体转动,来控制多个连接阀口之间的连通状态的转阀很有用。—符号说明一
I —四通换向阀(转阀);10—第一阀座;20—动阀体;21 —通孔(连通路);22_第一槽;23_第二槽;30_第二阀座;40_第一密封部件;41_第二密封部件;42_第一推压部件;43-第二推压部件;50-壳体(密闭容器);C-连接阀口 ;D-连接阀口 ;E—连接阀口 ;S—连接阀口 ;M—中心轴。
权利要求
1.一种转阀,形成有连通路(21)的动阀体(20)以规定的中心轴(M)为轴转动,用所述连通路(21)控制多个连接阀口(C、D、E、S)之间的连通状态,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阀包括 第一阀座(10),从所述中心轴(M)方向的一侧与所述动阀体(20)相向,在该第一阀座(10)上形成有多个所述连接阀口(C、D、E、S), 第二阀座(30 ),从与所述第一阀座(10 )相反的一侧与所述动阀体(20 )相向,以及 第一密封部件(40)和第二密封部件(41); 所述第一阀座(10)和所述第二阀座(30)配置为在该第一阀座(10)和所述动阀体(20)之间、以及该第二阀座(30)和所述动阀体(20)之间分别具有规定的缝隙; 所述连通路(21)沿所述中心轴(M)方向贯通所述动阀体(20); 所述第一密封部件(40)在所述第一阀座(10) —侧配置在所述连通路(21)的周围,以对所述连通路(21)内的空间和由所述缝隙形成的空间进行密封,所述第二密封部件(41)在所述第二阀座(30) —侧配置在所述连通路(21)的周围,以对所述连通路(21)内的空间和由所述缝隙形成的空间进行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动阀体(20)中设置有第一推压部件(42)和第二推压部件(43),该第一推压部件(42)由弹性体形成,将所述第一密封部件(40)推向所述第一阀座(10)—侧,该第二推压部件(43 )由弹性体形成,将所述第二密封部件(41)推向所述第二阀座(30 ) 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动阀体(20)上形成有第一槽(22)和第二槽(23),该第一槽(22)收纳所述第一密封部件(40),该第二槽(23)收纳所述第二密封部件(41); 所述第一推压部件(42)收纳在所述第一槽(22)内,所述第二推压部件(43)收纳在所述第二槽(23)内。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阀,其特征在于 各个所述缝隙设定为0. 5mm。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阀还包括密闭容器(50),该密闭容器(50)收纳所述动阀体(20)、所述第一阀座(10)以及所述第二阀座(30); 所述第一阀座(10)作为所述连接阀口(C、D、E、S)具有第一连接阀口(S)、第二连接阀口(C)、第三连接阀口(E)和第四连接阀口(D)四个连接阀口 ; 所述第一连接阀口(S)、所述第二连接阀口(C)以及所述第三连接阀口(E)配置在所述第一阀座(10)上的同一假想圆上; 所述第四连接阀口(D)设置在所述第一阀座(10)的所述假想圆上或朝向所述密闭容器(50)内的空间开放的位置上; 所述连通路(21)根据所述动阀体(20)的转动向所述第一连接阀口(S)和所述第三连接阀口(E)上、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阀口(S)和所述第二连接阀口(C)上移动,使移动目的地上的连接阀口相连通; 所述动阀体(20)形成为俯视图中的形状为扇形,在所述连通路(21)已使所述第一连接阀口(S)和所述第三连接阀口(E)之间连通的状态下,所述动阀体(20)仅与所述四个连接阀口(S、C、E、D)中所述第一连接阀口(S)和所述第三连接阀口(E)重合,在所述连通路(21)已使所述第一连接阀口(S)和所述第二连接阀口(C)之间连通的状态下,所述动阀体(20)仅与所述第一连接阀口(S)和所述第二连接阀口(C)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密封部件(40)的在所述动阀体(20)转动时通过所述连接阀口(C、D、E、S)的部分的宽度比该第一密封部件(40)的其它部分宽。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密封部件(41)的摩擦系数比所述第一密封部件(40)小。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阀。在该转阀中,设置具有连通路(21)并以规定的中心轴(M)为轴转动的动阀体(20)。还设置从中心轴(M)方向的一侧与该动阀体(20)相向的第一阀座(10)。在第一阀座(10)上形成多个连接阀口(C、D、E、S)。此外,还设置从与第一阀座(10)相反的面一侧与动阀体(20)相向的第二阀座(30)。第一及第二阀座(10、30)配置为在该第一阀座(10)和动阀体(20)之间、以及该第二阀座(30)和动阀体(20)之间分别具有规定的缝隙。使连通路(21)沿中心轴(M)方向贯通动阀体(20)。在第一阀座(10)一侧的连通路(21)的周围配置第一密封部件(40),以对连通路(21)内的空间和由缝隙形成的空间进行密封,在第二阀座(30)一侧的连通路(21)的周围配置第二密封部件(41),以对连通路(21)内的空间和由缝隙形成的空间进行密封。
文档编号F25B41/04GK102686921SQ20108004187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30日
发明者奥田则之, 小岛诚, 瀬户口隆之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