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热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5915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收热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热泵。尤其涉及从废气那样的热源气体回收热来对被加热介质进行加热的吸收热泵。此外,涉及对与入口温度之间的尽量大的温度差进行利用的吸收热泵。
背景技术
以往的升温型吸收热泵如图15所示,热源使用了热排水WH。例如,将85°C的热水送入吸收热泵,利用到80°C 75°C左右为止,制造120°C以上的高温水或者水蒸汽SS。这种热泵构造包括外壳和管的吸收器AA、蒸发器EE、再生器GG和冷凝器CC,送入废热的再生器GG、蒸发器EE将管群分为多条通路,使热排水WH —边多次回转一边流动。此外,在再生器GG产生的蒸汽,在冷凝器CC被冷却水WC冷却而冷凝,并返回蒸发器EE。另一方面,废气等热容量较小的废热源由于热回收而温度会急剧降低,很难由升温型吸收热泵进行直接热回收。因此,从废气将热回收至热水WH,并将热水WH作为热泵的热源。该情况下,从废气向热水WH的热交换使得可利用的温度降低,被加热流体的温度上升变小,因此对向升温型吸收热泵直接导入废气而进行利用的方式进行了探讨。如此,与转换为热水WH的情况相比,能够进行较多的热回收。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207883号公报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从日本的工厂排出的废热中,100°C以上的气体废热和 40°C以上的热水废热估计一年间有1110PJ(平成12年度2000年度)。但是,其中小于 100°C的热水、小于250°C的气体的温度较低,因此难以作为能量而在工厂内进行再利用,其量为914PJ/年,实际占据82%。其中以废气的形态排出的情况绝对性地多。但是,废气的每单位体积的热容量较小,体积流量非常大。此外,例如将废气以200°C进行供给并到100°C 为止进行利用而得到180°C的蒸汽等那样,废气的温度变化较大。根据这样的废气特性,在以往的吸收热泵中,很难将体积流量较大的废气利用为蒸发器以及再生器的热源。此外,由于流动阻力引起压力损失,因此用于使该废气流动的动力变大,容易削弱节能效果。此外,废气的热容量较小,因此若要尽可能到低温为止地进行热回收,则热回收装置的出入口温度差变得非常大。例如,在200°C下将废气向吸收热泵供给,利用到100°C为止,得到180°C的蒸汽等时,废气的温度变化为100°C,是较大的。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出入口温度差,则能够实现回收热量的增大。然而,因为出入口温度差较大,所以若要由吸收热泵直接利用该废气则尤其在废气高温侧有可能产生吸收液的过剩浓缩或结晶,因此很难将废气作为热源有效地利用在吸收热泵中。尤其是,在想要到尽量低温为止进行热回收而增加生成蒸汽量时存在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方式(first aspect of the invention)的吸收热泵例如图1、图3、图4所示,吸收热泵具备蒸发器E,通过热源气体GHl对制冷剂CL进行加热而使其蒸发;吸收器A,吸收上述蒸发后的制冷剂CS,利用吸收热对被加热介质Wl进行加热;以及再生器G,通过热源气体GH3对在吸收器A中吸收制冷剂CS而降低了浓度的吸收液Ali进行加热,使该吸收液Ali再生;蒸发器E具有蒸发器上部管板52 ;蒸发器下部管板53 ;以及多根垂直传热管51,设置在蒸发器上部管板52与蒸发器下部管板53之间,内侧流动有液状的上述制冷剂;再生器G具有再生器上部管板72 ;再生器下部管板73 ;以及多根垂直传热管71,设置在再生器上部管板72与再生器下部管板73之间,内侧流动有上述吸收液ALi ;构成为在多根垂直传热管51、71的外侧与垂直传热管51、71相交地流动有热源气体GH1、GH3 ;多根垂直传热管51、71在蒸发器E和再生器G中分别构成蒸发器管群50 和再生器管群70,蒸发器管群50和再生器管群70相对于热源气体GH的流动直线地排列。以下,将首先向蒸发器E供给的热源气体称为GH1,将经过蒸发器E向再生器G供给的热源气体称为GH3。而且,将经过再生器G排出的热源气体称为GH5。但是,在不需要将热源气体区分为在各部分流动的气体时、或者总括地处理热源气体时,仅以GH的附图标记进行称呼。若如本方式那样构成,则构成为在多根垂直传热管外侧与垂直传热管相交地流动有热源气体GH,而且多根垂直传热管在蒸发器和再生器中分别构成蒸发器管群和再生器管群,蒸发器管群和再生器管群相对于热源气体的流动直线地排列,因此在将体积流量较大的废气作为蒸发器以及再生器的热源进行利用时,能够将流动阻力引起的压力损失抑制为较低。因此,能够将用于使该热源气体流动的动力抑制为较小,能够提高节能效果。本发明第二方式的吸收热泵为,在第一方式的吸收热泵中,例如图3所示,再生器上部管板72与蒸发器上部管板52由一体的板形成,再生器下部管板73与蒸发器下部管板 53由一体的板形成。若如本方式那样构成,则再生器上部管板与蒸发器上部管板由一体的板形成,再生器下部管板与蒸发器下部管板由一体的板形成,因此制造效率较高,并且容易使蒸发器与再生器邻接地构成。进而,能够容易将蒸发器与再生器之间的间隔构成为较小。本发明第三方式的吸收热泵,例如图1、图3、图4所示,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吸收热泵中,再生器管群70相对于热源气体GH的流动配置在蒸发器管群50下游侧。进而,典型地例如图3、图4所示,也可以具备侧板Ma、Mb、74a、74b,该侧板Ma、 Mb、74a、74与各管板52、53、72、73协作而将蒸发器管群50和再生器管群70与外部气体遮断,并与各管板52、53、72、73构成热源气体GH的流路。若如本方式那样构成,则再生器管群相对于热源气体的流动配置在蒸发器管群下游侧,因此热源气体在蒸发器中温度降低了某种程度之后向再生器供给。因此,能够抑制高温气体引起的吸收液的过浓缩、结晶的危险。本发明第四方式的收热泵,在第三方式的吸收热泵中,例如图5所示,具备旁通流路91,在热源气体GH的流路60中从蒸发器管群50下游侧的端部起,对再生器管群70进行旁通(by-pass),使热源气体GH向再生器管群70下游侧流动;和流动限制构件92,对旁通流路91中的热源气体GH的流动进行限制。在此,“限制”可以是不包括“遮断”的“限制”,但典型地是包括“遮断”的概念。若如本方式那样构成,则能够对再生器中的加热量进行限制,能够抑制吸收液的过剩浓缩或者结晶化。本发明第五方式的吸收热泵,在第三方式或者第四方式的吸收热泵中,例如图5 所示,具备流动限制构件93,该流动限制构件93在热源气体GH的流路60中,在蒸发器管群 50与再生器管群70之间对热源气体GH的流动进行限制。在此,限制”可以是不包括“遮断”的“限制”,但典型地是包括“遮断”的概念。若如本方式那样构成,则具备在热源气体的流路中在蒸发器管群与再生器管群之间对热源气体的流动进行限制的流动限制构件,因此与对旁通流路中的热源气体的流动进行限制的流动限制构件共同作用,容易对在旁通流路中流动的热源气体量进行调节。本发明第六方式的吸收热泵,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之一的方式的吸收热泵中, 例如图7或图8所示,包括再生器上部管板72地构成再生器上部联管箱(header)75,包括再生器下部管板73地构成再生器下部联管箱76,具备使吸收液Ali从再生器上部联管箱 75向再生器下部联管箱76下降的降液管77。若如本方式那样构成,则吸收液被供给至再生器下部联管箱,在垂直传热管中流动的期间被加热后上升到再生器上部联管箱。为了有效果地进行加热,优选吸收液经由垂直传热管在再生器下部联管箱与再生器上部联管箱之间进行循环。降液管有助于吸收液的循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第七方式的吸收热泵,例如图10(a)、图12、图13所示, 具备第一蒸发器El,通过热源流体GHl对制冷剂进行加热而使其蒸发;第一吸收器Al,吸收在第一蒸发器El中蒸发后的制冷剂,利用吸收热对被加热介质Wl进行加热;第一再生器 G1,通过热源流体GH4,对在第一吸收器Al中吸收制冷剂而降低了浓度的吸收液Ali进行加热,使该吸收液Ali再生;第二蒸发器E2,通过热源流体GH2对制冷剂进行加热而使该制冷剂蒸发;第二吸收器A2,吸收在第二蒸发器E2中蒸发后的制冷剂,利用吸收热对被加热介质进行加热;以及第二再生器G2,通过热源流体GH3,对在第二吸收器A2中吸收制冷剂而降低了浓度的吸收液进行加热,使该吸收液再生;第一蒸发器E1、第二蒸发器E2、第二再生器 G2以及第一再生器G1,在热源流体GH流动的流路60中从热源流体GH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以下,将首先向蒸发器El供给的热源流体(例如废气)称为GH1,将经过蒸发器 El向蒸发器E2供给的热源流体称为GH2,将经过蒸发器E2向再生器G2供给的热源流体称为GH3,将经过再生器G2向再生器Gl流入的热源流体称为GH4。而且,将经过再生器Gl而排出的热源流体称为GH5。此外,在不需要将热源流体(例如废气)区分为在各部分流动的热源流体时、或者总括性地处理热源体时,仅以GH的附图标记进行称呼。若如本方式那样构成,则在第二蒸发器中,与第一蒸发器相比制冷剂以低的温度蒸发,在上述第二再生器中,与第一再生器相比制冷剂以高的温度再生。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的吸收液以大致相同温度工作。此外,第二和第一再生器相对于热源气体那样的热源流体的流动配置在第一和第二蒸发器的下游侧,因此热源流体在第一和第二蒸发器温度降低了某程度之后向第二和第一再生器供给。因此,能够抑制高温热源流体引起的吸收液的过剩浓缩、结晶的危险。通过如上所述那样设置热源流体的送入顺序,将在高温侧蒸发的蒸发器与在低温侧再生的再生器组合,并将在低温侧蒸发的蒸发器与在高温侧再生的再生器组合,因此能够将热源流体利用至尽可能的低温为止。
进而,也可以具备对在第一再生器和第二再生器中蒸发了的制冷剂气体分别进行冷凝的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可以单独地具备,也可以作为共通的一个冷凝器。若设置为共通,则能够使整体小型紧凑。吸收热泵典型地是如下的热泵从第一蒸发器El向第一吸收器Al汲取、从第二蒸发器E2向第二吸收器A2汲取热源流体GH所持有的热,来对被加热介质进行加热。本发明第八方式的吸收热泵,在第七方式的吸收热泵中,例如图12所示,热源流体GH为热源气体,第一蒸发器El以及第二蒸发器E2分别具有蒸发器上部管板152、252 ; 蒸发器下部管板153、253 ;以及多根垂直传热管151、251,设置在蒸发器上部管板152、252 与蒸发器下部管板153、253之间,内侧流动有液状的上述制冷剂;第一再生器Gl以及第二再生器G2分别具有再生器上部管板172、272 ;再生器下部管板173、273 ;以及多根垂直传热管171、271,设置在再生器上部管板172、272与再生器下部管板173、273之间,内侧流动有吸收液ALi ;构成为在多根垂直传热管151、251、171、271外侧与垂直传热管151、251、 171,271相交地流动有热源气体GH ;多根垂直传热管151、251、271、171在第一蒸发器E1、 第二蒸发器E2、第二再生器G2、第一再生器Gl中,分别构成第一蒸发器管群150、第二蒸发器管群250、第二再生器管群270、第一再生器管群170,第一蒸发器管群150、第二蒸发器管群250、第二再生器管群270和第一再生器管群170,相对于热源气体GH的流动直线地排列。若如本方式那样构成,则构成为在多根垂直传热管的外侧与垂直传热管相交地流动有热源气体GH,而且多根垂直传热管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二再生器、第一再生器中,分别构成第一蒸发器管群、第二蒸发器管群、第二再生器管群、第一再生器管群,第一蒸发器管群、第二蒸发器管群、第二再生器管群和第一再生器管群相对于热源气体GH的流动直线地排列,因此在将体积流量较大的废气那样的热源气体作为蒸发器以及再生器的热源进行利用时,能够将流动阻力引起的压力损失抑制得较低。因此,能够将用于使该热源气体流动的动力抑制得较小,能够提高节能效果。本发明第九方式的吸收热泵,在第七方式或第八方式的吸收热泵中,例如图14所示,具备旁通流路91,在热源气体GH的流路中,从第二蒸发器E2下游侧的端部起,对第二再生器G2进行旁通,使热源气体GH向第二再生器G2下游侧流动;和流动限制构件92,对旁通流路91中的热源气体GH的流动进行限制。在此,“限制”可以是不包括“遮断”的“限制”,但典型地是包括“遮断”的概念。若如本方式那样构成,则能够对容易产生吸收液的过剩浓缩或者结晶的第二再生器中的加热量进行限制。因此,能够抑制吸收液的过剩浓缩或者结晶化。本发明第十方式的吸收热泵,在第七方式至第九方式之一方式的吸收热泵中,例如图10(a)所示,第一吸收器Al以及第二吸收器A2构成为对作为被加热介质的水Wl进行加热而产生大气压以上的压力的水蒸汽S,该吸收热泵具备将生成的水蒸汽S与伴随的水分离的气液分离器11。若如本方式那样构成,则第一吸收器以及第二吸收器构成为对作为被加热介质的水进行加热而产生大气压以上的压力的水蒸汽,并且该吸收热泵具备将生成的水蒸汽与伴随的水分离的气液分离器,因此能够将相对低温的热源流体尽可能利用到低温为止,同时从该热源流体汲取热而生成水蒸汽,进而能够得到对伴随的水分进行分离后的水蒸汽。
本发明第十一方式的吸收热泵,在第七方式至第十方式之一的方式的吸收热泵中,例如图10(b)所示,具备热交换器B,该热交换器B在热源流体GH的流路60中,在第一蒸发器El上游侧利用热源流体GH的热直接产生水蒸汽。若如本方式那样构成,则热源流体GH的送入路径的顺序为热交换器B、第一蒸发器El、第二蒸发器E2、第二再生器G2以及第一再生器Gl。具备在热源流体GH的流路60中在第一蒸发器El上游侧利用热源流体GH的热直接产生水蒸汽的热交换器B,因此在热源流体GH的供给温度为能够直接生成蒸汽S的温度以上时,由热源流体GH对补给水Wl直接加热,能够直接生成蒸汽。发明效果根据该第一发明,能够抑制体积流量较大的废气那样的热源气体的流动阻力引起的压力损失,能够将用于使热源气体流动的动力抑制得较小,能够抑制削弱节能效果。此外,根据该第二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尽可能多地回收热源流体的热量的吸收热泵。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的结构的流向图。图2是表示图1流向图中的吸收液的状态的杜林线图。图3是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中使用的蒸发器和再生器,在将上部联管箱局部切缺后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4是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中使用的蒸发器和再生器,在将联管箱拆卸后从垂直传热管的轴向上方观察的俯视图。图5是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中使用的蒸发器和再生器,在将联管箱拆卸后从垂直传热管的轴向上方观察的俯视图。图6是以产生的蒸汽温度为参数来表示相对于废气入口温度的产生蒸汽热量的线图。图7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产生器的实例1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主视截面图、侧视截面图、俯视图以及降液管的截面图。图8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产生器的实例2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主视截面图以及侧视截面图。图9是按照温度范围表示工厂废热表的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的结构的流向图,(a)是整体流向图,(b)是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将第一蒸发器El和热交换器B取出表示的局部流向图。图11是表示图10(a)的流向图中的吸收液状态的杜林线图。图12是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中使用的蒸发器和再生器,在将上部联管箱切缺之后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13是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中使用的蒸发器和再生器,在将联管箱拆卸后从垂直传热管的轴向上方观察的俯视图。图14是对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中使用的蒸发器和再生器,在将联管箱拆卸后从垂直传热管的轴向上方观察的俯视图。图15是表示以往的吸收热泵的结构的流向图。
附图标记说明
2、3吸收液移送<,路
5制冷剂液移送<,路
7补给水移送管 洛
8蒸汽供给管路
11气液分离器
16、17、116、117、216、217制冷剂蒸汽移送管
21控制装置
22吸收液喷雾器
23被加热管
30冷却管
37止回阀
38止回阀
39止回阀
40止回阀
50蒸发器管群
51垂直传热管
52蒸发器上部售;板
53蒸发器下部售;板
54a,54b蒸发器侧板
55蒸发器上部 管箱
56蒸发器下部 管箱
60废气流路
70再生器管群
71垂直传热管
72再生器上部售;板
73再生器下部售;板
74a,74b再生器侧板
75再生器上部 管箱
76再生器下部 管箱
91旁通流路
92、93挡板
100吸收热泵
100-1第一吸收热泵部
100-2第二吸收热泵部
102、103、202、203吸收液移送管路
101吸收热泵
116、216制冷剂蒸汽移送管122、222吸收液喷雾器123、223 被加热管139、239 止回阀150、250蒸发器管群151、251垂直传热管152、252蒸发器上部管板153、253蒸发器下部管板154aU54b,254a,254b 蒸发器侧板155,255蒸发器上部联管箱156,256蒸发器下部联管箱170、270再生器管群171、271垂直传热管172、272再生器上部管板173、273再生器下部管板174a、174b、274a、274b 再生器侧板175、275再生器上部联管箱176、276再生器下部联管箱A、A1、A2吸收器(吸收部)ALi吸收液B热交换器C冷凝器(冷凝部)CS制冷剂蒸汽CL制冷剂液DEN浓度传感器E、E1、E2 蒸发器G、G1、G2、G11、G12 再生器GH、GHO、GH1、GH2、GH3、GH4、GH5、GH6 废气L1、L2、L3、L101、L201、L102、L202 液面水平传感器P压力传感器P1、P101、P201 溶液泵Prl气液分离器的压力P4制冷剂泵(制冷剂升压构件)P12、P13 供水泵S 蒸汽Vl蒸汽阀V3、V103、V203制冷剂供给阀Wl补给水WC冷却水
X1、X101、X201溶液热交换器X2热交换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于相互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或者类似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参照图1的流向图,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的结构进行说明。吸收热泵101具备吸收器A,通过吸收液ALi (例如溴化锂水溶液)进行制冷剂蒸汽CS (制冷剂例如为水)的吸收;再生器G,使制冷剂蒸汽CS从吸收液Ali中蒸发,进行吸收液Ali的再生;蒸发器E,利用制冷剂液CL产生制冷剂蒸汽CS ;以及冷凝器C,使制冷剂蒸汽CS冷凝成为制冷剂液CL。吸收器A、再生器G、蒸发器E、冷凝器C分别处于一个压力下,蒸发器E的压力与吸收器A的压力在实用上相等,再生器G的压力与冷凝器C的压力在实用上相等。吸收器A具备(1)吸收液喷雾器22,被移送(供给)有作为浓溶液的吸收液ALi, 将移送来的吸收液Ali向吸收器A的内部散布;和⑵被加热管23,被移送有补给水W1,通过吸收制冷剂蒸汽CS后的作为稀溶液的吸收液ALi,对移送来的补给水Wl进行加热。吸收器A的底部成为足够用于蓄积吸收液Ali的吸收液存留部。蒸发器E具备垂直传热管51,该垂直传热管51的内部流动有由制冷剂液移送管5 从冷凝器C移送来的制冷剂液CL,通过在外部流动的作为热源气体的废气GHl进行加热而使该制冷剂液CL蒸发。此外,具备液面水平传感器Li,该液面水平传感器Ll设置在蒸发器E的上部联管箱55之中,对蒸发器E内的制冷剂液CL的液面水平进行检测。液面水平传感器Ll通过控制装置21对制冷剂供给阀V3进行调节,由此维持蒸发器E内的制冷剂的液面水平(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制冷剂供给阀V3,而将制冷剂泵P4设为变频调速电动机驱动来对制冷剂泵进行调节)。在吸收热泵101中,在蒸发器E中蒸发的制冷剂蒸汽CS,经由制冷剂蒸汽移送管16而送到吸收器A。参照图3 图5对蒸发器E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在此,废气典型地是在工厂的各种工序中利用了高温部分之后的200°C程度以下的气体。可以是来自锅炉的废气,也可以是利用了高温部分之后而从烟囱排出之前的气体。再生器G具备垂直传热管71,该垂直传热管71的内部流动有经由吸收液移送管路3从吸收器A移送来的吸收液ALi,通过在外部流动的作为热源气体的废气GH3对该吸收液ALi进行加热而产生制冷剂蒸汽,从而使该吸收液ALi浓缩。该吸收液Ali是在吸收器 A中吸收制冷剂后降低了浓度的吸收液即稀溶液。此外,具备液面水平传感器L2,该液面水平传感器L2设置在再生器G的上部联管箱75之中,对再生器G内的吸收液Ali的液面水平进行检测。液面水平传感器L2通过控制装置21对溶液泵Pl进行调节,由此维持再生器 G内的吸收液的液面水平(另外,也可以代替溶液泵Pl的调节而设置调节阀)。在吸收热泵101中,由再生器G浓缩后的吸收液Ali经由吸收液移送管2送向吸收器A。此外,在再生器G产生的制冷剂蒸汽CS经由制冷剂蒸汽移送管17送向冷凝器C。参照图3 图5、图 7、图8对再生器G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冷凝器C具备冷却管30,该冷却管30被移送有冷却水WC,对从再生器G送向冷凝器C的制冷剂蒸汽CS进行冷却。冷却水WC的温度例如在冷却管30的入口为32°C、在出口为 37°C。
吸收热泵101具备(1)气液分离器11 ; (2)补给水移送管路7,与气液分离器11 连接,向气液分离器11移送补给水Wl ; (3)补给水移送管路6,从气液分离器11向吸收器 A的被加热管23移送补给水Wl ; (4)补给水移送管路10,从被加热管23向气液分离器11 移送补给水Wl而使补给水Wl返回;以及( 蒸汽供给管路8,与蒸汽联管箱(未图示)连接,将气液分离器11产生的蒸汽S (例如180°C )向蒸汽联管箱供给。吸收热泵101还具备(6)吸收液移送管路2,连接再生器G与吸收器A,将再生器 G进行再生后的作为浓溶液的吸收液Ali向吸收器A的吸收液喷雾器22移送;(7)吸收液移送管路3,连接吸收器A与再生器G,将吸收器A所蓄积的作为稀溶液的吸收液Ali向再生器G的再生器下部联管箱76移送;以及(8)制冷剂液移送管路5,连接冷凝器C与蒸发器E,将冷凝器C冷凝后的制冷剂液CL向蒸发器E移送。吸收热泵101还具备(9)溶液(吸收液)热交换器XI,该溶液(吸收液)热交换器Xl在经由吸收液移送管路2向被加热侧移送的作为浓溶液的吸收液Ali、与经由吸收液移送管路3向再生器下部联管箱76移送的作为稀溶液的吸收液Ali之间进行热交换。吸收热泵101还具备热交换器X2,该热交换器X2在加热侧流动废热源GH6,经由补给水移送管路7向被加热侧移送补给水W1,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X2在图中示出了独立的热交换器,但是优选的是,热交换器X2的传热部设置在位于蒸发器E入口部或蒸发器 E与再生器G中间的废气流动中。在吸收液移送管路2设置有溶液泵P1,溶液泵Pl将再生器G再生后的吸收液Ali 向吸收器A移送。溶液泵Pl设置在溶液热交换器Xl的上游侧。在制冷剂液移送管路5设置有作为制冷剂升压构件的制冷剂泵P4,制冷剂泵P4将冷凝器C冷凝后的制冷剂液CL向蒸发器E移送。在补给水移送管路7设置有供水泵P12,供水泵P12将补给水Wl向气液分离器11移送。在补给水移送管路7的供水泵P12的下游侧紧接着设置有止回阀37,防止补给水Wl逆流。在补给水移送管路6设置有供水泵P13,供水泵P13将补给水Wl从气液分离器11向被加热管23移送,进而经由补给水移送管路10从被加热管23向气液分离器11移送补给水Wl而使补给水Wl返回,从而使补给水Wl循环。在制冷剂液移送管路5中,在制冷剂泵P4的下游侧设置有制冷剂供给阀V3,该制冷剂供给阀V3对向蒸发器下部联管箱56移送的制冷剂液CL的流量进行调整。在气液分离器11中设置有对其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传感器P,并设置有对下部所蓄积的补给水Wl的液面水平进行检测的液面水平传感器L3。在蒸汽供给管路8设置有对供给的蒸汽S的压力进行调节的蒸汽阀VI。也可以如图所示那样,在蒸汽供给管路8设置防止来自蒸汽联管箱(未图示)的蒸汽的逆流的止回阀38。若设置止回阀38,则能够与蒸汽阀Vl的工作无关地可靠防止来自蒸汽联管箱的蒸汽的逆流。作为热源气体的废气GHl 的供给温度例如为200°C。向蒸发器E供给的废气GHl在蒸发器E被夺取热,成为温度为大约150°C的废气GH3,进而向再生器G流入,在此被夺取热而成为大约100°C的废气GH5后排出ο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将首先向蒸发器E供给的废气称为GH1,将经过蒸发器E向再生器G供给的废气称为GH3。而且,将经过再生器G而排出的废气称为GH5。此外,在不需要将热源气体区别为在各部分流动的气体时、或者总括性地处理热源气体时,仅以GH的附图标记进行称呼。
补给水Wl的预热,优选通过从废气那样的热源气体的供给侧起到蒸发器E与再生器G的中间部的气体GH3为止的高温气体来进行。或者,未图示,但也可以通过利用向再生器G供给的入口的吸收液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利用蒸发器E产生的制冷剂蒸汽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来进行。吸收热泵101具备控制装置21。来自液面水平传感器Ll的表示液面水平的液面信号(未图示)被发送至控制装置21,从控制装置21向对制冷剂液CL的流量进行控制的控制阀即制冷剂供给阀V3发送信号。如此,调节制冷剂供给阀V3的开度以使蒸发器E的液面水平为一定(但是,在图中简化表示为从液面水平传感器Ll向制冷剂供给阀V3直接发送控制信号)。来自液面水平传感器L2的表示液面水平的液面信号(未图示)被发送至控制装置21,从控制装置21向对溶液泵Pl进行驱动的变频调速电动机IN发送用于控制吸收液 Ali的流量以使液面水平保持为一定的水平的控制信号(未图示),从而对变频调速电动机 IN的转速进行调节,进行控制以使再生器G的液面水平为一定(在图中,简化表示为从液面水平传感器L2向变频调速电动机IN直接发送信号)。来自气液分离器11的液面水平传感器L3的表示液面水平的液面信号(未图示) 被发送至控制装置21,控制装置21以将液面水平保持为大致一定的水平方式使供水泵P12 开启/关闭(在图中,简化表示为从液面水平传感器L3向供水泵P12直接发送信号)。另外,也可以从控制装置21向供水泵P12(实际上向如上述那样未图示的变频调速电动机) 发送用于控制补给水Wl的流量以使液面水平保持为一定的水平的控制信号(未图示),从而调节供水泵P12的转速以使气液分离器11的液面水平成为一定。来自压力传感器P的表示压力的压力信号(图中虚线)被发送至控制装置21,从控制装置21向蒸汽阀Vl发送用于控制蒸汽S的供给量以使气液分离器11的压力成为规定值的控制信号(图中虚线),从而调节蒸汽阀Vl的开度以使气液分离器11的压力成为规定值I^rl。规定值Prl优选例如设定为比蒸汽联管箱压力稍微(0. 05MI^程度)高。 废气GHl和废气GH6,图示为被并联地供给,但也可以串联地、或者一部分并联而一部分串联地供给。接着,参照图1、图2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吸收液以及制冷剂的状态的杜林线图(7 Λ —彡> V線図),纵轴为制冷剂温度,横轴为溶液(吸收液) 温度。从吸收器A排出的作为稀溶液的吸收液ALi (状态为图2中的Β2位置),由吸收液移送管路3移送而经过溶液热交换器XI。该吸收液Ali经过热交换器XI,由此被经由吸收液移送配管2从再生器G向吸收器A移送来的作为浓溶液的吸收液ALi冷却(冷却后的吸收液Ali的状态为图2中的Β8位置)。被溶液热交换器Xl冷却后的吸收液ALi向再生器下部联管箱76移送。吸收液Ali在从再生器G的再生器下部联管箱76 (吸收液Ali的状态为图2中的 Β5位置)流过垂直管71内的期间,被废气GH3加热,被吸收液ALi吸收的制冷剂蒸发为制冷剂蒸汽CS。如此,被浓缩、再生后的作为浓溶液的吸收液Ali从设置在再生器上部联管箱75部的吸收液出口加流出。图1所示的再生器G的上部联管箱75上由实线表示的方孔为出口 2a。此外,与其相连接的虚线表示出口联管箱。变为浓溶液的吸收液ALi (状态为图2中的B4位置)经由吸收液移送管路2向吸收器A的吸收液喷雾器22移送。在经由吸收液移送管路2的期间被溶液泵Pl升压,之后在溶液热交换器Xl被从吸收器A向再生器G移送来的作为稀溶液的吸收液ALi加热(经由吸收液移送管路2的吸收液Ali的状态为图2中的B7位置),再向吸收器A的吸收液喷雾器22移送。在吸收器A中,从吸收液喷雾器22向吸收器A内散布的作为浓溶液的吸收液 ALi (吸收液Ali的状态为图2中的B6位置),对在蒸发器E中蒸发的制冷剂蒸汽CS进行吸收,利用吸收热对经由被加热管23的作为被加热介质的补给水Wl进行加热,并在吸收器 A底部蓄积吸收液ALi (吸收液Al i的状态为图2中的B2位置)。如上所述,溶液泵Pl从再生器G向吸收器A移送使再生器G内的吸收液Ali的液面水平成为一定那样流量的吸收液Ali。移送量由控制装置21控制。通过将再生器G的液面保持为一定,能够确保制冷剂蒸汽压之差较大的吸收器A与再生器G之间的液密。除了蓄积在再生器G内的吸收液之外,系统内的吸收液主要蓄积在吸收器A底部。因此,吸收器 A底部构成为具有用于蓄积吸收液的足够的容量。在吸收液移送管路2的泵Pl的出口侧设置有止回阀39。在热泵101的运转过程中,吸收器A的压力比再生器G高。因此,在将热泵 101停止时即若将泵Pl停止,则吸收液如果有存留则会从吸收器A向再生器G流入。通过止回阀39来防止泵Pl的反转。此外,若将热泵101停止,则原来存留在吸收器A中的吸收液Ali流过吸收液移送管路3而存留在再生器G中。因此,再生器上部联管箱75设为收容系统内的吸收液的足够的容量。停止时存留在了再生器上部联管箱75中的吸收液ALi,在热泵101的起动时通过液面控制被送向吸收器A。或者,也可以在送入废气GH之前预先送向吸收器A。在再生器G蒸发的制冷剂蒸汽CS经由制冷剂蒸汽移送管17送向冷凝器C。送到冷凝器C的制冷剂蒸汽CS在冷凝器C被经由冷却管30的冷却水WC冷却、冷凝而成为制冷剂液CL(状态为图2中的Dl位置)。冷凝器C的制冷剂液CL经由制冷剂液移送管路5后被制冷剂泵P4升压,并通过制冷剂供给阀V3被控制流量后,送向蒸发器E。送到蒸发器E的制冷剂液CL,在从蒸发器下部联管箱56流过垂直传热管51内侧的期间被废气GHl加热而蒸发(制冷剂的状态为图2中的D2位置)。蒸发的制冷剂蒸汽 CS经由制冷剂蒸汽移送管16送向吸收器A,在吸收器A中被吸收液ALi吸收。制冷剂供给阀V3通过控制装置21被调节开度,对从冷凝器C向蒸发器E移送的制冷剂液CL的量进行加溅。即,对移送的制冷剂液CL的量加减使在蒸发器E蓄积的制冷剂液CL的液面水平成为一定那样的量。进行这样的控制,是为了对制冷剂液的蒸发量进行补给,并且是为了避免制冷剂泵P4吸入气体。除了滞留在蒸发器E的制冷剂液之外,系统整体的制冷剂液蓄积在冷凝器C的底部。因此,冷凝器C的底部构成为具有用于蓄积制冷剂液的足够的容量。若使热泵101停止,则有可能存在制冷剂液CL从压力较高的蒸发器E 侧经由制冷剂液移送管路5向比蒸发器E低压的冷凝器C逆流的危险性。为了避免这样的刚停止后的制冷剂泵P4的反转,优选在制冷剂泵P4的出口侧设置止回阀40。也可以代替该方式而将控制装置21构成为,在热泵停止时使(若全靠液面控制则在热泵停止时会成为开放而不能够防止逆流的)制冷剂供给阀V3成为全闭。供给至补给水移送管路7的补给水Wl被供水泵P12升压后向气液分离器11移送。 从供水泵P12排出的补给水Wl在热交换器X2中被废气GH6加热后向气液分离器11移送。
向气液分离器11供给的补给水Wl的流量通过控制装置21控制供水泵P12的转速而被调节,以使气液分离器11内蓄积的补给水Wi的液面水平成为一定。调节成使气液分离器11的补给水Wl的液面水平为一定,是为了向气液分离器11补给与作为蒸汽S供给而损失了的补给水Wl相对应的量的补给水Wl。移送至气液分离器11的补给水W1,经由补给水移送管路6,被供水泵P13升压后送向吸收器A的被加热管23,在吸收器A中利用吸收制冷剂蒸汽CS的吸收液Ali的吸收热被加热而产生蒸汽S后,经由补给水移送管路10返回气液分离器11,并将蒸汽与液体分离。产生的蒸汽S,经由蒸汽供给管路8,由受到控制装置21控制的蒸汽阀Vl以使气液分离器11的压力成为第一规定压力Prl的方式进行流量调节后,向蒸汽联管箱(未图示)供以使气液分离器11的压力成为规定压力Prl的方式进行控制,是为了使气液分离器11的压力成为比蒸汽联管箱(未图示)的压力高的压力而进行的控制,将气液分离器11 的压力设为始终比蒸汽联管箱的压力高一定压力的压力,能够使吸收热泵101所产生的蒸汽S始终向蒸汽联管箱供给,能够向负载(未图示)侧稳定地供给蒸汽S。通过以上那样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101,将废气GHl所持有的热从蒸发器 E向吸收器A汲取来对作为被加热介质的补给水Wl进行加热。在本实施方式中,补给水Wl 被加热而成为水蒸汽后向外部供给。参照图3的立体图以及图4的俯视图,对构成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的、 蒸发器E和再生器G的构造进行说明。图3是对蒸发器E和再生器G在将各自的上部联管箱局部切缺后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4是对蒸发器E和再生器G在将各自的上部联管箱拆卸后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在本图中,省略了蒸发器E的制冷剂液入口、制冷剂蒸汽出口、以及再生器G的吸收液入口、吸收液出口的图示。本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101所具备的蒸发器E,具备水平配置的上部管板52和与其平行配置的下部管板53。多根垂直传热管51在上部管板52和下部管板53之间垂直地配置。各垂直传热管51插入于在上部管板52和下部管板53分别穿设的孔中并被扩管之后,被密封焊接而确保气密性。多根垂直传热管51在从管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在矩形区域中排列为格子状或者交错状,形成一群的管群。在这样的多根垂直传热管51的内侧流动有液状的制冷剂液CL。即,蒸发器E具备水管锅炉的构造。同样,本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101所具备的再生器G,具备水平配置的上部管板72 和与其平行配置的下部管板73。多根垂直传热管71在上部管板72和下部管板73之间垂直地配置。各垂直传热管71插入于在向上部管板72和下部管板73分别穿设的孔中并被扩管之后,被密封焊接来确保气密性。多根垂直传热管71在从管轴线方向观察时在矩形区域中排列为格子状或者交错状,形成一群的管群。在这样的多根垂直传热管71的内侧流动有吸收液ALi。即,再生器G具备水管锅炉的构造。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101中,蒸发器E的上部管板52和再生器G的上部管板 72由一体的管板形成,并且蒸发器E的下部管板53和再生器G的下部管板73由一体的管板形成。蒸发器E和再生器G被共通的热源即废气GH加热,因此能够邻接设置,并由一体的一张板形成,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制造。蒸发器管群50与再生器管群70之间,只要能够构成蒸发器E和再生器G的联管箱,优选尽可能接近地配置。或者,只要能够插入配置以下将说明的作为流动限制构件的挡板,优选尽可能接近地配置。通过接近地配置,能够防止废气GH的流路无用地变长,能够抑制废气GH的流动损失。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101中构成为,在蒸发器E和再生器G各自的多根垂直传热管51、71的外侧与垂直传热管51、71相交地流动有废气GH1、GH3。在蒸发器E的上部管板52与下部管板53之间、再生器G的上部管板72与下部管板73之间,形成有废气GH的流路60。在本实施方式中,废气GH经由流路60与垂直传热管51、71直角相交地流动。对传热管51、71而言,使废气GH在管外流动而使制冷剂液CL、吸收液Ali在管内侧流动,因此能够较大地确保废气GH的流路60,避免流速的高速化。此外,多根垂直传热管51、71在蒸发器E和再生器G中分别构成蒸发器管群50和再生器管群70,蒸发器管群50和再生器管群70相对于废气GH的流动直线地排列。所谓直线地排列是指,废气GH的流路60不是所谓的二通路或三通路那样的多通路,而是单通路地配置。换言之,是指在将蒸发器管群50和再生器管群70拆卸后从废气GH的供给侧对排出侧进行观察时,能够经过废气GH的流路60从供给侧看穿到排出侧。由于直线地排列,因此在热源为每单位体积的热容量较小的废气那样的气体,为了得到需要的热量而需要流动有非常大的体积流量的热源气体时,能够将流动阻力引起的压力损失抑制得较低。即,能够降低转弯损失或者回转引起的损失。虽然用于使废气那样的热源气体流动的动力容易变大,但能够将其抑制得较小,不会削弱节能效果。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蒸发器E和再生器G中,上部管板52、72彼此由一体的管板形成,下部管板53、73彼此由一体的管板形成,但也可以分别分体形成。如果设置成分体,则蒸发器E和再生器G的配置能够分别根据独自的状况来决定。在设置成分体的情况下,蒸发器管群50和再生器管群70相对于废气GH1、GH3的流动直线地排列这一点也不变。 此外,在设置成分体的情况下,也优选两者尽可能接近地配置。这是为了将废气的流路损失抑制得较低。在本实施方式中,再生器管群70相对于废气GH的流动配置在蒸发器管群50的下游侧。在热源为废气那样的气体时,可利用的温度幅度较大。例如以200°C供给,以 100°C排出。在该情况下,对100°c的温度差进行利用。因此,在将废气作为热源进行利用的情况下,以往存在因相对高温的气体引起的吸收液的过浓缩、结晶的危险。但是,由于将再生器管群70配置在蒸发器管群50的下游侧,因此,废气GH在蒸发器E中某种程度降低了温度后向再生器G供给。因此,能够抑制废气GH的刚被供给的部分、换言之相对高温的部分引起的吸收液的过浓缩、结晶的危险。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侧板Ma、Mb、74a、74b (参照图4),该侧板Ma、Mb、 74a,74b将蒸发器管群50和再生器管群70与外部气体遮断,与各管板52、53、72、73协作而构成废气GH的流路。也可以代替侧板Ma、Mb、74a、74b而设为水冷壁,但是如果如废气那样为250°C程度或其以下、典型地为200°C程度,则能够由单纯的平板(铁板)构成,成为简易的构造。即,可以不是如水冷壁那样在多层构造中在层间收容具有压力的流体的构造, 而能够成为单层构造或者单板构造。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中,蒸发器E和再生器G大多成为大气压以上的压力的压力容器。在该情况下,各上部联管箱55、75和下部联管箱56、 76(在吸收热泵中尤其是蒸发器的联管箱)受到压力,但是由于侧板Ma、Mb、74a、74b不是水冷壁而是单纯的单层平板,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强度的应对。此外,如已经说明的那样,蒸发器E和再生器G或者说蒸发器管群50和再生器管群70,相对于废气GH的流动直线地排列。这种配置可以说能够典型地如下这样实现侧板 54a与侧板7 形成为一个平面状,侧板54b与侧板74b同样形成一个平面状,分别优选由单个平板形成,而且蒸发器上部管板52与再生器上部管板72形成为一个平面状,蒸发器下部管板53与再生器下部管板73同样形成为一个平面状,分别优选由单个平板形成。侧板Ma、Mb、74a、74b的外部气体侧优选配有绝热材料。虽说温度不是太高,但是这是为了使可利用的热不排出至外部。并且是为了人体的安全。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E和再生器G以对各自的管群50、70上部的开口部进行覆盖的方式设置蒸发器上部联管箱阳和再生器上部联管箱75,以对下部的开口进行覆盖的方式设置蒸发器下部联管箱56 (制冷剂液供给室)和再生器下部联管箱76 (溶液供给室)。蒸发器上部联管箱阳也可以兼作气液分离室。若如此构成,则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参照图5的俯视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蒸发器E和再生器G的组合进行说明。图5是将蒸发器E和产生器G的各上部联管箱拆卸后对垂直传热管51、71从轴线方向即上方观察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旁通流路91,该旁通流路91在作为热源气体的废气GH的流路60中,从蒸发器管群50的下游侧的端部起,对再生器管群70进行旁通,使废气GH流向上述再生器管群70的下游侧。旁通流路91是将废气GHl或经过蒸发器管群50之后的废气GH3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避开再生器管群70地导向其下游侧的流路。在此,所谓蒸发器管群50的下游侧的端部是指,废气GHl流动方向最下游的垂直传热管51的下游侧的部分,即废气GHl经过所有蒸发器管群50后成为废气GH3的部分,进而换言之优选为蒸发器管群50与再生器管群70之间的空间部分,也可以如图所示,是废气 GHl经过蒸发器管群50上游侧的多根垂直传热管之后的部分。即,也可以是包括蒸发器管群50与再生器管群70之间的空间部分的部分、或者比该部分稍微靠上游的部分。此时,优选旁通流路91的开始部分没有延伸到再生器管群70。设置旁通流路91的目的为,防止再生器G中的吸收液的过剩浓缩进而结晶化。如果将旁通流路91的始点设为废气GHl经过全部蒸发器管群50而成为废气GH3 的部分,则能够在蒸发器E中尽可能地利用废气GHl的高温部分,这从热利用的观点来看是优选的。但是,即使将旁通流路91的始点设为废气GHl经过蒸发器管群50上游侧的某程度根数的垂直传热管51之后的部分,废气GHl的热量在蒸发器E中也已经大量地得以利用, 能够提高装置构成的灵活性。即,能够将蒸发器管群50与再生器管群70之间的空间部分较短地构成,能够实现装置的紧凑化和流路阻力的降低。在旁通流路91具备对旁通流量进行限制的挡板92。这是因为,旁通流路91是为了防止再生器G中的吸收液Ali的过剩浓缩进而结晶化而设置旁通流路对足够的废气GH3 进行分流的流路。不需要所需以上地进行分流。挡板92优选不仅能够对废气GH3的流量进行限制,还能够进行遮断。从热回收的观点来看,优选在再生器G中的吸收液浓度不处于危险区域时进行完全遮断。在该实施方式中,优选具备对再生器G内的吸收液Ali的浓度进行检测的浓度检测器DEN(参照图1)。这是为了能够与再生器G内的吸收液Ali的浓度相对应地对挡板92 的开度进行调节。浓度检测器DEN设置在再生器G内的吸收液Ali的浓度最高的位置,典型地设置在上部联管箱75内。另外,如图1所示,也可以设置在从上部联管箱75向吸收器A引导吸收液Ali的吸收液移送管路2中。在该情况下,优选尽量接近再生器G的位置。 浓度检测器DEN不限定于对浓度进行直接检测的检测器,也可以是间接地进行检测的检测器。即,也可以是对与浓度相当的物理量、例如吸收液的密度进行检测的检测器。在此所谓的浓度,也可以是与浓度相关联的计算值。即,浓度可以是根据密度和温度检测出的值,也可以是根据音速和温度检测出的值,也可以代替浓度而基于密度、比重。此外,也可以根据再生器出口的溶液温度与再生器G的蒸汽压力(或者露点)之间的关系来推测浓度。即, 也可以根据溶液的气液平衡关系来进行计算。由于再生器的蒸汽压力或露点对冷却水温度产生较强影响,因此也可以根据溶液温度和冷却水温度来判断浓缩的危险性。如此推测或计算也是浓度检测的一个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优选还在蒸发器E与再生器G之间、进一步说在蒸发器管群50 与再生器管群70之间设置挡板93。如果具备旁通流路91和挡板92,则因再生器管群70 的流路阻力能够使相当大量的废气GH3流向旁通流路91,但能够通过设置挡板93来增大调节幅度。挡板93为多叶式,即将主体部分形成为纵向或横向地分割成多张的平板,能够以各自的纵长或横长的平板的长度方向中心轴为中心转动。若成为多叶式,则不需要较大地设置蒸发器E与再生器G之间的空间,能够容易将蒸发器E和再生器G的组合紧凑化。挡板92也可以为多叶式。挡板93优选不仅对废气GH3的流量进行限制,还能够进行遮断。这是因为,根据再生器G中的吸收液的浓度,也可能存在想暂时地完全遮断的情况。在将挡板93设为完全遮断时,通常挡板92全开。另外,若设置旁通流路91,则在外观上,侧板不是单层构造或者单板构造,而看起来像多层构造那样。但是,旁通流路91不同于带有内压的多层构造的水冷壁构造。S卩,废气GH在废气流路60中流动时,压力低到能够被忽视的程度。因此,侧板Ma、Mb、74a、74b 能够设为单层构造或单板构造这一点,与未设置有旁通流路91的情况相同。只不过是在单层构造的侧板Ma、Mb、74a、74b的外侧设置有不需要作为压力容器被对待的旁通流路91。参照图6,对作为热源气体的废气入口温度和产生蒸汽热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6中,横轴为向热利用装置供给的废气的入口温度,纵轴为在各装置中产生的蒸汽的热量,作为参数采用在各装置中得到的水蒸汽的温度。最上方由“ X ”标记和实线表示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中得到180°C的水蒸汽的情况。以下,从上起依次分别为,由 “ X ”标记和双点划线表示的是在废气锅炉中得到140°C的水蒸汽的情况,由“女”标记和虚线表示的是在废气锅炉中得到160°C的水蒸汽的情况,由“ * ”标记和实线表示的是在废气锅炉中得到180°C的水蒸汽的情况。在此,产生蒸汽热量通过将在温度200°C到100°C为止对废气进行利用时的热量设为100,而相对地用数字进行表示。如根据该线图可知那样,若废气GHl的入口温度为200°C,想要得到180°C的水蒸汽S,则在废气锅炉中仅得到大约12的热量,与此相对,若使用吸收热泵则得到大约43的热量。此外,在废气GHl的入口温度为180°C时,在废气锅炉中显然能够得到的热量为零,而与此相对,若使用吸收热泵则能够得到大约32的热量。
另外参照图7的主视图,对适合利用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再生器Gll的实例1进行说明。在该图中,(a)为主视图,(b)为侧面图,(c)为(a)A-A向视图,(d)为将1根降液管77抽出表示的放大截面图。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在再生器Gll中,上部管板72、下部管板73、对上部联管箱75和下部联管箱76进行连接的侧板74a、74b围起来而构成废气流路 60。在该流路60中流动有从蒸发器E流入的废气GH3。废气流路60的朝向再生器Gll的流入口,较大地开口。优选的是,从废气流路60的蒸发器E侧不减小流路截面积不进行节流地构成一连续的流路(在图7中,方便起见而图示了阶梯状地多少存在节流的情况)。废气GH5的出口侧也同样优选不进行节流。这是为了尽可能不给废气带来流路损失。在上部联管箱75形成有将吸收液(浓溶液)ALi-out向吸收液移送管路2导出的吸收液出口加。吸收液出口加与由液面水平传感器Ll (参照图1)检测控制的液面相比设置于下方。吸收液出口加潜到液面下,由此如已经说明的那样,维持吸收器A与再生器 G之间的液密。在下部联管箱76形成有将吸收液(稀溶液)ALi-in从吸收液移送管路3导入的吸收液入口 3a。从吸收液入口 3a导入的吸收液ALi-in,在垂直传热管71内被加热而上升, 到达上部联管箱75。吸收液在垂直传热管71中上升的期间,产生蒸汽CS而被浓缩。在上部联管箱75形成有将产生的蒸汽CS向制冷剂蒸汽移送管17导出的制冷剂蒸汽出口 17a。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联管箱75还构成为将吸收液的飞沫与蒸汽CS进行分离的气液分离器。因此,上部联管箱75内的空间构成为足够的容量,以便蒸汽CS的流速降低为足够进行气液分离的程度。此外,也可以设置未图示的由弯折板构成的分离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再生器管群70的一部分中还设置有降液管77。降液管77的外侧(废气侧)由绝热材料78覆盖。参照图7,对再生器Gll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垂直传热管71中,管内的吸收液ALi 被管外的废气GH3加热而沸腾,成为气液两相流,并向上部联管箱(气液分离室)75吹出, 分离为制冷剂蒸汽CS和吸收液(浓溶液)ALi。从下部联管箱76向垂直传热管71下部供给吸收液(稀溶液)ALi。气液分离室75的吸收液Ali的一部分经由降液管77返回下部联管箱76,从而使吸收液Ali进行循环。降液管77虽然由于位于再生器管群70之中而被作为热源的废气GH加热,但是通过降液管77外的绝热材料78使加热量受到了抑制。因此, 即使是液相状态或者含有蒸汽,也是少量的。在降液管77内,若与垂直传热管71内的两相状态进行比较,则吸收液Ali的表观密度较大,而成为下降流。S卩,成为(降液管77内的表观密度>垂直传热管71内的表观密度)的关系,因此降液管77内成为下降流,垂直传热管 71内成为上升流。另外,在图7中,以棋盘点表示了垂直传热管71的配置,但是也可以设置成交错配置。此外,以光管(bear tube)表示了垂直传热管71,但也可以将一部分或者全部设为带翅片的管。热传递系数在气体侧比液体侧显著低,因此通过设为带翅片,能够良好地进行内外的热传递系数的平衡。结果,与设为光管的情况相比,能够大幅地减少传热管的根数。在图7中,将降液管77设置在再生器管群70内,但还能够如图8所示那样,设置在再生器管群70外部、进而在废气流路60之外。如此,降液管77内的吸收液不被废气GH 加热,因此吸收液Ali的循环变得更良好。参照图8,对再生器的实例2进行说明。在该图中,(a)为主视图,(b)为侧视图。在该再生器G12中,进一步在上部联管箱75以及下部联管箱76内分别设置折流板79A、 79B。在再生器G12中,吸收液入口 3a在下部联管箱76设置于废气GH的流动的下游侧,吸收液出口加在上部联管箱75设置于废气GH的流动的上游侧。折流板79B在下部联管箱76中配置一张以上(在图中为两张),该折流板79B从废气GH流动的下游侧,在与废气GH的流动成直角的方向上对垂直传热管71进行分割。同样,折流板79A在上部联管箱75中配置一张以上(在图中为两张),该折流板79A从废气 GH流动的下游侧,在与废气GH的流动成直角的方向上对垂直传热管71进行分割。折流板79A的高度形成为使吸收液(浓溶液)Ali能够从上部溢出地流动的高度。 在设置两张以上的情况下,高度形成为随着从废气GH流动的下游侧朝向上游侧而依次变高。在图示的实例2中,折流板79A和79B配置在上下对置的位置。此外,降液管77以将由一张以上折流板79A分割的区域的、上部联管箱75侧和下部联管箱76侧进行连接的方式,设置在废气流路60之外。若如此构成,则如图中箭头所示,吸收液Ali和废气GH整体上成为对向流。因此, 能够将热源气体的废气GH与吸收液ALi之间的平均温度差设置成较大,因此与并行流或者正交流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传热量,能够高效地传热。在实例2中,折流板79A和折流板79B设置在上下完全对置的位置,但也可以将折流板79B设置成比折流板79A向废气GH流动的上游侧错开一根垂直传热管71以上的量 (未图示)。若如此构成,则从下部联管箱76上升的吸收液的一部分流入与由折流板79A 分割的区域的上游侧相邻接的区域。若如此构成,则吸收液Ali即使不从折流板79A的上部溢流,也能够依次向废气GH的上游侧流动。在实例2中,折流板79A和折流板79B配置在上下完全对置的位置,降液管77设置为对如此分割的上下对置的区域之间进行连接,但也可以设置为,从上部联管箱75的区域朝向下部联管箱76的邻接区域交叉(k t t掛# )状地连接。若如此构成,则在最初的区域中从下部联管箱76向垂直传热管71中上升而被浓缩某种程度并到达了上部联管箱 75的吸收液ALi,不是返回至对置的下部联管箱的区域,而是向邻接的下部联管箱的区域下降,因此能够进入下一个浓缩过程。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并用朝向对置的区域返回的降液管和交叉式降液管。在再生器G内部,存在吸收液Ali的浓度变化引起的平衡温度变化,并且存在过浓缩的担心,因此需要注意再生器G内的吸收液Ali的循环。如实例1或者实例2那样,如果在再生器G11、G12中设置降液管77,则能够在上部联管箱75与下部联管箱76之间产生吸收液的循环。另一方面,在蒸发器E中,制冷剂CL蒸发而成为蒸汽CS,因此温度大致一定, 不需要如再生器G那样考虑循环。但是也可以设置降液管,来促进传热管51内的流动(上升流),实现传热的改良。蒸发器E和再生器G不仅能够将管板设为共通,还可以使罐胴体为一体构造。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在各图中,对于相互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或者类似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参照图10的流向图,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的结构进行说明。(a)是表示吸收热泵100整体的流向图,(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示出了具备在第一蒸发器El的上游侧通过热源流体对补给水直接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B的情况。吸收热泵100具备第一吸收热泵部100-1和第二吸收热泵部100-2。第一吸收热泵部100-1具备吸收器Al, 通过吸收液ALi (例如溴化锂水溶液)吸收制冷剂蒸汽CS (制冷剂例如为水);再生器G1, 使制冷剂蒸汽CS从吸收液Ali蒸发而进行吸收液Ali的再生;蒸发器E1,利用制冷剂液CL 产生制冷剂蒸汽CS ;以及冷凝器C,使制冷剂蒸汽CS冷凝成为制冷剂液CL。蒸发器El的压力与吸收器Al的压力在实用上相等,再生器Gl的压力与冷凝器C的压力在实用上相等。第二吸收热泵部100-2与第一吸收热泵部100-1完全相同地具备吸收器A2、再生器G2以及蒸发器E2,冷凝器使用与第一吸收热泵部100-1共通的冷凝器C。以上各结构部件在第一和第二吸收热泵部中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另外,冷凝器也可以在第一吸收热泵部100-1和第二吸收热泵部100-2中分别独立具备,如果设为共通则能够实现装置的简化。 图示的是共通的一台冷凝器的情况。以下,对第一吸收热泵部100-1详细地说明各结构部件。对于在第一和第二吸收热泵部中对应的结构部件,适当省略说明。各结构部件的附图标记从原则上来讲,在第一吸收热泵部100-1中附图标记的三位数字的首位为1,在第二吸收热泵部100-2中附图标记的三位数字的首位为2,来进行区别。在吸收器Al、A2、再生器Gl、G2以及蒸发器El、E2中, 只是在英文字母之后附加1或2来进行区别。吸收器Al具备(1)吸收液喷雾器122,被移送(供给)有作为浓溶液的吸收液 ALi,将移送来的吸收液Ali向吸收器Al内部散布;和(2)被加热管123,被移送有补给水 W1,通过吸收制冷剂蒸汽CS后的作为稀溶液的吸收液ALi,来加热移送来的补给水W1。吸收器Al的底部成为足够蓄积吸收液Ali的吸收液存留部。蒸发器El具备垂直传热管151,该垂直传热管151在内部流动有由制冷剂液移送管5从冷凝器C移送来的制冷剂液CL,通过在外部流动的作为热源气体的废气GHl对该制冷剂液CL进行加热而使该制冷剂液CL蒸发。此外,具备液面水平传感器LlOl,该液面水平传感器LlOl设置在蒸发器El的上部联管箱155中,对蒸发器El内的制冷剂液CL的液面水平进行检测。液面水平传感器LlOl通过控制装置21 (在第一、第二热泵部中共通),对制冷剂供给阀V103进行调节,由此将蒸发器El内的制冷剂的液面水平维持为一定。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制冷剂供给阀V103,而使制冷剂泵P4(在第一、第二热泵部中共通)为变频调速电动机驱动来对制冷剂泵的转速进行调节。在图中,制冷剂泵在第一、第二吸收热泵中共通, 但在对制冷剂泵的转速进行调节而分别单独地维持蒸发器El、E2的液面时,制冷剂泵也可以单独地设置。这是因为,在蒸发器El和蒸发器E2中液面的上下能够独立地产生。在吸收热泵100中,在蒸发器El蒸发的制冷剂蒸汽CS,经由制冷剂蒸汽移送管116送向吸收器 Al。对于蒸发器El的构造,参照图12 图14详细进行说明。在此,废气与第一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典型地是在工厂中,在各种工序中利用了高温部分之后的200°C 程度以下的气体。也可以是来自锅炉的废气,在利用了高温部分之后从烟囱排出之前的气体。再生器Gl具备垂直传热管171,该垂直传热管171在内部流动有经由吸收液移送管路103从吸收器Al移送来的吸收液ALi,通过在外部流动的作为热源气体的废气GH4对该吸收液ALi进行加热,产生制冷剂蒸汽而使该吸收液ALi浓缩。在此,废气GH4是经过蒸发器E1、E2以及再生器G2而热量被利用后温度下降了某种程度的废气。此外,该吸收液Ali是在吸收器Al吸收制冷剂而降低了浓度的吸收液即稀溶液。此外,具备液面水平传感器L102,该液面水平传感器L102设置在再生器Gl的上部联管箱175中,对再生器Gl内的吸收液Ali的液面水平进行检测。液面水平传感器L102通过控制装置21对溶液泵PlOl 进行调节,由此维持再生器Gl内的吸收液的液面水平(另外,也可以代替溶液泵PlOl的调节而设置调节阀)。在第一吸收热泵部100-1中,在再生器Gl浓缩后的吸收液ALi,经由吸收液移送管102送向吸收器Al。此外,在再生器Gl产生的制冷剂蒸汽CS,经由制冷剂蒸汽移送管117以及制冷剂蒸汽移送管17送向冷凝器C。在此,制冷剂蒸汽移送管17是与来自再生器G2的制冷剂蒸汽移送管217集流后向冷凝器C移送制冷剂蒸汽CS的管。进而,参照图10(a),对第二吸收热泵部100-2的结构部件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对于在第一、第二吸收热泵部中共通、或者相当的结构部件,适当省略说明。吸收器A2具备将作为浓溶液的吸收液Ali向吸收器A2内部散布的吸收液喷雾器 222、和对补给水Wl进行加热的被加热管223。吸收器A2的底部成为足够蓄积吸收液Ali 的吸收液存留部。蒸发器E2在废气流路60中配置在蒸发器El的下游侧。废气流路60是依次排列了蒸发器E1、蒸发器E2、再生器G2以及再生器Gl的废气流路。另外,关于废气流路60以及各部件的配置,参照图12在之后详细说明。蒸发器E2具备垂直传热管251,该垂直传热管251在内部流动有制冷剂液CL,通过在外部流动的废气GH2对该制冷剂液CL进行加热而使其蒸发。在此,废气GH2是废气Gl被蒸发器El利用而温度降低了某种程度后的废气。 此外,具备液面水平传感器L201,该设置在蒸发器E2的上部联管箱255中,对蒸发器E2内的制冷剂液CL的液面水平进行检测。液面水平传感器L201通过控制装置21对制冷剂供给阀V203进行调节,由此维持蒸发器E2内的制冷剂的液面水平。在蒸发器El中,如已说明的那样,也可以不设置制冷剂供给阀V203而使制冷剂泵P4为变频调速电动机驱动来对制冷剂泵进行调节。此时,优选与蒸发器El用不同地另外设置制冷剂泵。在吸收热泵100 中,在蒸发器E2蒸发的制冷剂蒸汽CS,经由制冷剂蒸汽移送管216送向吸收器A2。关于蒸发器E2的构造,与蒸发器El —起参照图12 图14详细进行说明。再生器G2在废气流路60中,配置在蒸发器E2的下游侧且再生器Gl的上游侧。 再生器G2具备垂直传热管271,该垂直传热管271在内部流动有经由吸收液移送管路203 从吸收器A2移送来的吸收液ALi,通过在外部流动的作为热源气体的废气GH3对该吸收液 ALi进行加热,产生制冷剂蒸汽而使该吸收液ALi浓缩。在此,废气GH3是经过蒸发器El 以及蒸发器E2而热量被利用、温度下降了某种程度后的废气。此外,该吸收液Ali是在吸收器A2吸收制冷剂而降低了浓度的吸收液即稀溶液。此外,具备液面水平传感器L202,该液面水平传感器L202设置在再生器G2的上部联管箱275中,对再生器G2内的吸收液Ali 的液面水平进行检测。液面水平传感器L202通过控制装置21对溶液泵P201进行调节,由此维持再生器G2内的吸收液的液面水平(另外,也可以代替溶液泵P201的调节而设置调节阀)。在第二吸收热泵部100-2中,在再生器G2浓缩后的吸收液ALi,经由吸收液移送管 202送向吸收器A2。此外,在再生器G2产生的制冷剂蒸汽CS,经由制冷剂蒸汽移送管217 以及制冷剂蒸汽移送管17送向冷凝器C。冷凝器C与吸收热泵101(参照图1)相同地具备冷却管30,该冷却管30中流动有冷却水WC,对从再生器Gl以及再生器G2送向冷凝器C的制冷剂蒸汽CS进行冷却。冷却水WC的温度例如在冷却管30的入口为32°C,在出口为37°C。 吸收热泵100具备(1)气液分离器11 ; (2)补给水移送管路7,与气液分离器11 连接,向气液分离器11移送补给水Wl ; (3)补给水移送管路6,从气液分离器11向吸收器 A1、A2的被加热管123、223移送补给水Wl ;(4)补给水移送管路110、210,从被加热管123、 223向气液分离器11移送补给水Wl而使补给水Wl返回;以及( 蒸汽供给管路8,与蒸汽联管箱(未图示)连接,将在气液分离器11产生的蒸汽S (例如为180°C )向蒸汽联管箱供吸收热泵100还具备(6)吸收液移送管路102,对再生器Gl和吸收器Al进行连接,将在再生器Gl再生后的作为浓溶液的吸收液Ali向吸收器Al的吸收液喷雾器122移送;(6b)吸收液移送管路202,对再生器G2和吸收器A2进行连接,将在再生器G2再生后的作为浓溶液的吸收液Ali向吸收器A2的吸收液喷雾器222移送;(7)吸收液移送管路103, 对吸收器Al和再生器Gl进行连接,将吸收器Al所蓄积的作为稀溶液的吸收液Ali向再生器Gl的再生器下部联管箱176移送;(7b)吸收液移送管路203,对吸收器A2和再生器G2 进行连接,将吸收器A2所蓄积的作为稀溶液的吸收液Ali向再生器G2的再生器下部联管箱276移送;以及(8)制冷剂液移送管路5,对冷凝器C与蒸发器E1、蒸发器E2进行连接, 将在冷凝器C冷凝的制冷剂液CL向蒸发器El以及蒸发器E2移送。吸收热泵100还具备(9)溶液(吸收液)热交换器X101,在经由吸收液移送管路 102向被加热侧移送的作为浓溶液的吸收液Ali、与经由吸收液移送管路103向再生器下部联管箱176移送的作为稀溶液的吸收液ALi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9b)溶液(吸收液)热交换器X201,在经由吸收液移送管路202向被加热侧移送的作为浓溶液的吸收液Ali、与经由吸收液移送管路203向再生器下部联管箱276移送的作为稀溶液的吸收液ALi之间进行热交换。吸收热泵100与在吸收热泵101(参照图1)中所说明的相同,还具备热交换器X2, 该热交换器X2在加热侧流动废热源GH6,经由补给水移送管路7向被加热侧移送补给水 W1,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X2在图中以独立的热交换器表示,但是优选的是,热交换器X2 的传热部设置于位于蒸发器El入口部或者蒸发器E2与再生器G2中间的废气流动中。在吸收液移送管路102和吸收液移送管路202中分别设置有溶液泵PlOl和溶液泵P202,溶液泵PlOl和溶液泵P202将分别在再生器Gl和再生器G2再生后的吸收液ALi 分别向吸收器Al和吸收器A2移送。溶液泵PlOl设置在溶液热交换器XlOl的上游侧,溶液泵P201设置在溶液热交换器X201的上游侧。在制冷剂液移送管路5中设置有作为制冷剂升压构件的制冷剂泵P4,制冷剂泵P4将在冷凝器C冷凝的制冷剂液CL向蒸发器El和蒸发器E2移送。在补给水移送管路7中,与吸收热泵101(参照图1)中所说明的完全相同地设置有供水泵P12,供水泵P12将补给水Wl向气液分离器11移送。在补给水移送管路7的供水泵P12的下游侧紧接着设置有止回阀37,防止补给水Wl逆流。在补给水移送管路6设置有供水泵P13,供水泵P13将补给水Wl从气液分离器11向被加热管123、223移送,进而经由补给水移送管路110、210从被加热管123、223向气液分离器11移送补给水Wl而使补给水 Wl返回,从而使补给水Wl循环。在制冷剂液移送管路5中,在制冷剂泵P4的下游侧分别设置有制冷剂供给阀V103.V203,该制冷剂供给阀V103、V203对朝向蒸发器下部联管箱156、256移送的制冷剂液 CL的流量进行调整。气液分离器11与在吸收热泵101 (参照图1)中的说明相同,因此不重复说明。作为热源气体的废气GHl的供给温度例如为200°C。向蒸发器El供给的废气GH1, 在蒸发器El被夺取热而成为废气GH2并向蒸发器E2流入,在蒸发器E2被夺取热而成为温度大约150°C的废气GH3,进而流入再生器G2,在此被夺取热而成为废气GH4并向再生器Gl 流入,在再生器Gl被夺取热而成为大约100°C的废气GH5后被排出。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分别将向蒸发器El供给的废气称为GH1,将经过蒸发器El向蒸发器E2供给的废气称为GH2,将经过蒸发器E2向再生器G2供给的废气称为GH3,将经过再生器G2向再生器Gl流入的废气称为GH4,将经过再生器Gl而排出的废气称为GH5。此外,在不需要将热源气体区别为在各部分流动的气体时、或者总括性地处理热源气体时,仅以GH的附图标记进行称呼。补给水Wl的预热,优选通过从废气那样的热源气体的供给侧起到蒸发器E2与再生器G2的中间部的气体GH3为止的高温气体来进行。或者,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通过利用向再生器G供给的入口的吸收液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利用在蒸发器 El或蒸发器E2产生的制冷剂蒸汽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来进行。吸收热泵100具备控制装置21。来自液面水平传感器LlOl的表示液面水平的液面信号(未图示)被发送至控制装置21,从控制装置21向控制制冷剂液CL的流量的控制阀即制冷剂供给阀V103发送信号。如此,对制冷剂供给阀V103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蒸发器El的液面水平成为一定(但在图中简化表示为控制信号从液面水平传感器LlOl向制冷剂供给阀V103直接发送)。液面水平传感器L201与制冷剂供给阀V203之间的关系也相同。来自液面水平传感器L102的表示液面水平的液面信号(未图示)被发送至控制装置21,从控制装置21向驱动溶液泵PlOl的变频调速电动机INV发送用于以使液面水平保持一定水平的方式控制吸收液Ali的流量的控制信号(未图示),从而调节变频调速电动机INV的转速,控制成使再生器Gl的液面水平成为一定(在图中简化表示为从液面水平传感器L102向变频调速电动机INV直接发送信号)。液面水平传感器L202与溶液泵P201 之间的关系也相同。气液分离器11的控制装置21与在吸收热泵101 (参照图1)中的说明相同,因此不重复说明。来自压力传感器P的表示压力的压力信号(图中虚线)被发送至控制装置21,从控制装置21向蒸汽阀Vl发送用于调节蒸汽S的供给量的控制信号(图中虚线),从而调节蒸汽阀Vl的开度,控制成使气液分离器11的压力成为规定值1^1,该控制方法也与吸收热泵101(参照图1)相同。接着,参照图10(a)和图11,对第三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吸收液以及制冷剂的状态的杜林线图,纵轴为制冷剂温度,横轴为溶液(吸收液)温度。首先,对第一吸收热泵部100-1进行说明。从吸收器Al排出的作为稀溶液的吸收液ALi (状态为图11中的B12位置),由吸收液移送管路103移送而经过溶液热交换器 X101。该吸收液Ali经过热交换器X101,由此被经由吸收液移送配管102从再生器Gl向吸收器Al移送来的作为浓溶液吸收液ALi冷却(冷却后的吸收液Ali的状态为图11中的 B18位置)。被溶液热交换器XlOl冷却后的吸收液Ali向再生器下部联管箱176移送。吸收液Ali在从再生器Gl的再生器下部联管箱176(吸收液Ali的状态为图11 中的B15位置)流过垂直管171内的期间,被废气GH4加热,吸收液Ali所吸收的制冷剂蒸发为制冷剂蒸汽CS。如此,被浓缩、再生的作为浓溶液的吸收液Ali,从设置在再生器上部联管箱175部的吸收液出口 10 流出。图10所示的再生器Gl的上部联管箱175上,由实线表示的方孔为出口 10加。此外,与其连接的虚线表示出口联管箱。变为浓溶液的吸收液ALi (状态为图11中的B14位置),经由吸收液移送管路102 向吸收器Al的吸收液喷雾器122移送。在经由吸收液移送管路102的期间被溶液泵PlOl 升压,之后在溶液热交换器XlOl中,被从吸收器Al向再生器Gl移送的作为稀溶液的吸收液ALi加热(经由吸收液移送管路102的吸收液Ali的状态为图11中的B17位置),再向吸收器Al的吸收液喷雾器122移送。在吸收器Al中,从吸收液喷雾器122向吸收器Al内散布的作为浓溶液的吸收液 ALi (吸收液Ali的状态为图11中的B16位置),吸收在蒸发器El蒸发的制冷剂蒸汽CS,利用吸收热对经由被加热管123的作为被加热介质的补给水Wl进行加热,并在吸收器Al底部蓄积吸收液Ali (吸收液Ali的状态为图11中的B12位置)。如上所述,溶液泵PlOl从再生器Gl向吸收器Al移送使再生器Gl内的吸收液Ali 的液面水平成为一定那样的流量的吸收液Ali。移送量由控制装置21控制。通过将再生器Gl的液面保持为一定,能够确保制冷剂蒸汽压之差较大的吸收器Al与再生器Gl之间的液密。除了在再生器Gl内滞留的吸收液之外,系统内的吸收液主要在吸收器Al的底部蓄积。因此,吸收器Al的底部构成为具有用于蓄积吸收液的足够的容量。在吸收液移送管路 102的泵PlOl的出口侧设置有止回阀139。在热泵100的运转过程中,吸收器Al的压力比再生器Gl的压力高。因此,若将热泵100停止、即将泵PlOl停止,则吸收液如果有积存就会从吸收器Al向再生器Gl流入。通过止回阀139来防止泵PlOl的反转。此外,若将热泵 100停止,则在吸收器Al、A2中积存的吸收液ALi,分别流过吸收液移送管路103、203而分别在再生器G1、G2中积存。因此,再生器上部联管箱175、275分别为足够对系统内的吸收液进行收容的容量。停止时积存在再生器上部联管箱175、275中的吸收液ALi,在热泵100 起动时,通过液面控制被送向吸收器A1、A2。或者,也可以在送入废气GH之前,预先送向吸收器A1、A2。在再生器Gl蒸发的制冷剂蒸汽CS经由制冷剂蒸汽移送管117、17送向冷凝器C。 送向冷凝器C的制冷剂蒸汽CS在冷凝器C被经由冷却管30的冷却水WC冷却而冷凝成为制冷剂液CL(状态为图11中的Dl位置)。冷凝器C的制冷剂液CL经由制冷剂液移送管路 5,被制冷剂泵P4升压,通过制冷剂供给阀V103被控制流量后送向蒸发器El。送向蒸发器El的制冷剂液CL,在从蒸发器下部联管箱156流过垂直传热管151内侧的期间,被废气GHl加热而蒸发(制冷剂的状态为图11中的D2位置)。蒸发的制冷剂蒸汽CS经由制冷剂蒸汽移送管116送向吸收器Al,在吸收器Al被吸收液ALi吸收。制冷剂供给阀V103通过控制装置21被调节开度,对从冷凝器C向蒸发器El移送的制冷剂液CL的量进行加溅。即,对移送的制冷剂液CL的量加减使蒸发器El所蓄积的制冷剂液CL的液面水平成为一定的量。进行这样的控制是为了对制冷剂液的蒸发量进行补给,并且是为了使制冷剂泵P4不吸入气体。除了在蒸发器El以及蒸发器E2滞留的制冷剂液之外,系统整体的制冷剂液在冷凝器C底部蓄积。因此,冷凝器C底部构成为具有用于蓄积吸收液的足够的容量。若将热泵100停止,则制冷剂液CL有可能从压力较高的蒸发器 E1、E2侧经由制冷剂液移送管路5向比蒸发器E1、E2低压的冷凝器C逆流。为了避免这种刚停止后的制冷剂泵P4的反转,优选在制冷剂泵P4的出口侧设置止回阀40。也可以代替该方式而将控制装置21构成为,在热泵停止时使(若全靠液面控制则在热泵停止时成为开放而不能防止逆流的)制冷剂供给阀V103、V203成为全闭。第二吸收热泵部100-2的作用也与第一吸收热泵部100-1完全相同。将各部件的附图标记的三位数字的首位从1替换为2即可。在此,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从吸收器A2排出的作为稀溶液的吸收液Ali的状态为图11中的B22位置。由溶液热交换器X201 冷却后的吸收液Ali的状态为图11中的似8位置。该吸收液Al i在从再生器G2的再生器下部联管箱276 (吸收液Al i的状态为图11 中的B25位置)流过垂直管271内的期间,被废气GH3加热,吸收液Ali所吸收的制冷剂蒸发为制冷剂蒸汽CS。废气GH3的温度比在再生器Gl中利用的废气G202的温度高。如此, 被浓缩、再生的作为浓溶液的吸收液Ali,从在再生器上部联管箱275部设置的吸收液出口 20 流出。变为浓溶液的吸收液ALi (状态为图11中的BM位置)向吸收器A2的吸收液喷雾器222移送。在此期间被从吸收器A2向再生器G2移送的作为稀溶液的吸收液ALi加热, 吸收液Ali的状态为图11中的B27位置。向吸收器A2内散布的作为浓溶液的吸收液ALi (吸收液Ali的状态为图11中的 B26位置),吸收在蒸发器E2蒸发的制冷剂蒸汽CS,利用吸收热对经由被加热管223的作为被加热介质的补给水Wl进行加热,并在吸收器A2底部蓄积吸收液ALi (吸收液Ali的状态为图11中的B22位置)。溶液泵P201、控制装置21、止回阀239的作用与第一吸收热泵部100_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在再生器G2蒸发的制冷剂蒸汽CS,与在再生器1蒸发的制冷剂蒸汽CS集流后送向冷凝器C。制冷剂蒸汽CS在冷凝器C被冷却而冷凝成为制冷剂液CL。在本实施方式中, 冷凝器C是与第一吸收热泵部100-1共通的,因此图11的杜林线图上的状态为与在第一吸收热泵部100-1中说明的Dl位置相同(在冷凝器不是共通的情况下不是相同位置,但在使用了相同条件的冷却水WC的情况下,成为与Dl大致相同的位置。)。冷凝器C的制冷剂液 CL通过制冷剂供给阀V203被控制流量而送向蒸发器E2。送向蒸发器E2的制冷剂液CL,在从蒸发器下部联管箱256流过垂直传热管251内侧的期间被废气GH2加热而蒸发(制冷剂的状态为图11中的D3位置)。蒸发的制冷剂蒸汽CS被送向吸收器A2,在吸收器A2被吸收液ALi吸收。如上所述,蒸发器E2在废气流路 60中配置在蒸发器El下游侧,因此蒸发器E2的制冷剂蒸发温度比蒸发器El的制冷剂蒸发温度低。制冷剂供给阀V203和控制装置21的作用与第一吸收热泵部100_1的情况相同, 因此省略说明。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吸收循环设置有两个循环(也可以为三个以上)。该两个循环对应于第一吸收热泵部100-1和第二吸收热泵部100-2。第一吸收热泵部100-1构成为包括吸收器Al、蒸发器E1、再生器Gl以及冷凝器Cl,第二吸收热泵部100-2构成为包括吸收器A2、蒸发器E2、再生器G2以及冷凝器C2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冷凝器Cl共通), 在一个废气流路60中,从废气流动的上游侧即高温侧起依次排列各循环的结构部件即蒸发器E1、蒸发器E2、再生器G2以及再生器G1。在具备有第三以上、即第η (N彡3)吸收热泵部100 η的情况下,从废气GH流动的上游侧起,依次排列蒸发器Ε1、蒸发器Ε2、…蒸发器Eru再生器…再生器G2以及再生器Gl。在图11的杜林线图中,例如在η = 3的情况下,增加A3位于Α2的下方、G3位于 G2的右方这样的循环。若增大η则能够扩大废气温度的利用范围。此外,用于得到同等性能(蒸汽量) 的蒸发器和再生器的传热面积,与η为2以下的情况相比能够设置成较小。如图10(b)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设置直接生成蒸汽的热交换器B。这样的设置在废气GH为能够在入口侧直接生成蒸汽的温度以上的废气GHO时是有用的。在热交换器B,通过废气GHO对补给水Wl直接加热,直接生成蒸汽。该情况下如图所示,将废气的送入路径设为B、E1、E2、G2以及Gl的顺序。这种本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100具备第一吸收热泵部100-1,将蒸发温度较高的蒸发器El和再生温度较低的再生器Gl组合而成;和第二吸收热泵部100-2,将蒸发温度 (比蒸发器El)低的蒸发器E2和再生温度(比再生器Gl)高的再生器G2组合而成;两个吸收热泵部具备共通的冷凝温度的冷凝器C。换言之,对使用高温侧的废气生成高温制冷剂蒸汽的蒸发器、和在废气流动的下游侧使用低温侧废气使吸收液再生(沸点不太高,因此浓缩度较低)的再生器进行组合。这是第一吸收热泵部100-1。因此,能够进行图11所示的杜林线图上的低浓度侧的循环,能够利用200°C的废气得到180°C的水蒸汽。同样,对使用温度降低了某种程度的低温侧的废气而生成相对低温的制冷剂蒸汽的蒸发器、和在废气流动的上游侧使用温度相对高(比在第一蒸发器El中使用的废气温度低、但比第一再生器Gl高)的一侧的废气来使吸收液再生(沸点相对高、浓缩度相对高) 的再生器进行组合。这是第二吸收热泵部100-2。因此,能够进行图11所示的杜林线图上的高浓度侧的循环,与第一吸收热泵部100-1相同,能够利用200°C的废气得到180°C的水蒸汽。与吸收热泵101 (参照图1)相同,向补给水移送管路7供给的补给水Wl被供水泵 P12升压后向气液分离器11移送。从供水泵P12排出的补给水Wl在热交换器X2被废气 GH6加热后向气液分离器11移送。与吸收热泵101(参照图1)相同,向气液分离器11供给的补给水Wl的流量通过由控制装置21对供水泵P12的转速进行控制而被调节为使气液分离器11内所蓄积的补给水Wl的液面水平成为一定。将气液分离器11的补给水Wl的液面水平调节为一定,是为了对气液分离器11补给与作为蒸汽S被供给而损失的补给水Wl相对应的量。移送至气液分离器11的补给水W1,经由补给水移送管路6,被供水泵P13升压后送向吸收器A1、A2的被加热管123、223,在吸收器A1、A2通过吸收制冷剂蒸汽CS的吸收液 Ali的吸收热而被加热,产生蒸汽S,经由补给水移送管路110、210返回至气液分离器11,并对蒸汽和液体进行分离。产生的蒸汽S经由蒸汽供给管路8,通过受到控制装置21控制的蒸汽阀Vl以使气液分离器11的压力成为第一规定压力I^rl的方式被进行流量调节,向蒸汽联管箱(未图示)供给。以使气液分离器11的压力成为规定压力Prl的方式进行控制,是为了使气液分离器11的压力成为比蒸汽联管箱(未图示)的压力高的压力而进行的控制,将气液分离器11 的压力设为始终比蒸汽联管箱的压力高一定压力的压力,能够使吸收热泵100所产生的蒸汽S始终向蒸汽联管箱供给,能够向负载(未图示)侧稳定地供给蒸汽S。这也与吸收热泵 101(参照图1)相同。通过以上那样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100,从蒸发器El向吸收器Al、并且从蒸发器E2向吸收器A2汲取废气GH所持有的热量,来对作为被加热介质的补给水Wl进行加热。在本实施方式中,补给水Wl被加热而成为水蒸汽后向外部供给。参照图12的立体图以及图13的俯视图,对构成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 100的、蒸发器E1、E2和再生器G2、G1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2是对蒸发器E1、E2和再生器 G2、G1在将各自的上部联管箱局部切缺后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13是对蒸发器E1、E2 和再生器G2、Gl在将各自的上部联管箱拆除后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在本图中,省略了蒸发器E1、E2的制冷剂液入口和制冷剂蒸汽出口、再生器G2、Gl的吸收液入口和吸收液出口的图示。本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100所具备的蒸发器E1,具备水平配置的上部管板152和与其平行配置的下部管板153。在上部管板152和下部管板153之间垂直配置有多根垂直传热管151。各垂直传热管151在插入于在上部管板152、下部管板153分别穿设的孔中并被扩管之后,被密封焊接而确保气密性。多根垂直传热管151,从管轴线方向观察在矩形区域中排列为格子状或者交错状,形成一群的管群。在这样的多根垂直传热管151的内侧流动有液状的制冷剂液CL。S卩,蒸发器El具备水管锅炉的构造。蒸发器E2的构造除了位于蒸发器El的废气GH流动的下游侧这一点之外,与蒸发器El相同。即,具备上部管板252和下部管板253,在两个管板之间配置有多根垂直传热管 251。蒸发器E2与蒸发器E 1完全相同地具备水管锅炉的构造。同样,本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100所具备的再生器G1,具备水平配置的上部管板 172和与其平行配置的下部管板173。在上部管板172和下部管板173之间垂直配置有多根垂直传热管171。各垂直传热管171在插入于在上部管板172、下部管板173分别穿设的孔中并被扩管之后,被密封焊接而确保气密性。多根垂直传热管171从管轴线方向观察在矩形区域中排列为格子状或者交错状,形成一群的管群。在这样的多根垂直传热管171的内侧流动有吸收液ALi。即,再生器G具备水管锅炉的构造。再生器G2的构造除了位于比再生器Gl靠废气GH流动的上游侧且位于蒸发器E2 的下游侧这一点之外,与再生器Gl相同。S卩,具备上部管板272和下部管板273,在两个管板之间配置有多根垂直传热管271。再生器G2与再生器Gl完全相同地具备水管锅炉的构造。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100中,蒸发器El、E2的上部管板152、252和再生器Gl、 G2的上部管板172、272由一体管板形成,并且蒸发器E1、E2的下部管板153、253和再生器 G1、G2的下部管板173、273由一体管板形成。蒸发器E1、E2和再生器G2、G1由于被共通的热源即废气GH加热,因此能够邻接设置,由一体的一张板来形成,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制造。在蒸发器管群150、250与再生器管群270、170之间,只要能够构成蒸发器E1、E2和再生器G2、G1的联管箱,则优选尽可能接近地配置。或者,只要能够插入配置以下要说明的作为流动限制构件的挡板,则优选尽可能接近地配置。通过接近地配置,能够防止废气GH流路无用地变长,能够抑制废气GH的流动损失。另外,以上的管板也可以在各蒸发器、再生器中分别单独地形成。此外,也可以在蒸发器El和蒸发器E2中共通,在再生器G2和再生器Gl中共通。这是因为,在装置尺寸较大时,从制造以及搬运的观点出发,有时优选进行分割。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100构成为,在蒸发器El、E2和再生器G2、Gl各自的多根垂直传热管151、251、271、171的外侧,与该垂直传热管151等相交地流动有废气GH1、 6!12、6!13、6!14,并排出废气6!15。在蒸发器E1、E2的上部管板152、252与下部管板153、253 之间、再生器G2、Gl的上部管板272、172与下部管板273、173之间,形成有废气GH的流路 60。在本实施方式中,废气GH经由流路60与垂直传热管151等直角相交地流动。垂直传热管151等在外侧流动有废气GH而在管内侧流动有制冷剂液CL、吸收液Ali,因此能够较大地确保废气GH的流路60,能够避免流速的高速化。此外,多根垂直传热管151、251、271、171在蒸发器E1、E2和再生器G2、G1中分别构成蒸发器管群150、250和再生器管群270、170,蒸发器管群150、250和再生器管群270、 170相对于废气GH的流动直线地排列。所谓直线地排列是指,废气GH的流路60不是所谓的两通路或者三通路那样的多通路,而是单通路地配置。换言之,是指在将蒸发器管群150、 250和再生器管群270、170拆除后从废气GH的供给侧观察排出侧时,能够经过废气GH的流路60从供给侧看穿到排出侧。由于直线地排列,因此在热源为每单位体积的热容量较小的废气那样的气体,为了得到需要的热量而需要流动有非常大的体积流量的热源气体时,能够将流动阻力引起的压力损失抑制得较低。即,能够降低转弯损失或者回转引起的损失。虽然用于使废气那样的热源气体流动的动力容易变大,但能够将其抑制得较小,不会削弱节能效果。尤其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废气GH经由蒸发器E1、E2、再生器G2、G1这至少四个管群流动,因此流路损失容易变大,从而直线排列的效果很好。如之前所说明的那样,在蒸发器El、E2和再生器G2、Gl中,上部管板彼此、下部管板彼此,分别也可以不由一体的管板形成,而分别设置成分体。如果设置成分体,则蒸发器 E1、E2和再生器G2、G1的配置能够分别根据独自的状况来决定。在使各部件设为分体的情况下,蒸发器管群150、250和再生器管群270、170相对于废气GH1、GH2、GH3、GH4、GH5的流动直线地排列这一点也不变。此外,在设置成分体的情况下,优选这些部件尽可能接近地配置。这是为了将废气的流路损失抑制得较低。在本实施方式,再生器管群270、170相对于废气GH的流动配置在蒸发器管群150、 250的下游侧。在热源为废气那样的气体时,可利用的温度幅度较大。例如以200°C供给,以 100°C排出。在该情况下对100°c的温度差进行利用。因此,在将废气作为热源进行利用的情况下,存在相对高温的气体引起的吸收液的过浓缩、结晶的危险。但是,由于将再生器管群270、170配置在蒸发器管群150、250的下游侧,因此,废气GH在蒸发器El、E2温度降低了某种程度之后向再生器G2、Gl供给。因此,能够抑制供给废气GH的上游侧部分、换言之相对高温的部分引起的吸收液的过剩浓缩、结晶的危险。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侧板M4a、154b、2Ma、254b、274a、274b、174a、 174b (参照图 13),该侧板 154a、154b、254a、254b、274a、274b、174a、174b 将蒸发器管群 150、 250和再生器管群270、170与外部气体遮断,与各管板152、153、252、253、272、273、172、173 协作而构成废气GH的流路。也可以代替侧板15 等而设为水冷壁,但是如果如废气那样为250°C程度或其以下、典型地为200°C程度,则能够由单纯的平板(铁板)构成,成为简易的构造。即,可以不是如水冷壁那样在多层构造中在层间收容具有压力的流体的构造,而能够成为单层构造或者单板构造。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热泵100中,蒸发器El、E2和再生器 G2、Gl大多成为大气压以上的压力的压力容器。在该情况下,各上部联管箱155、255、275、 175和下部联管箱156、256、276、176(在吸收热泵中尤其是蒸发器的联管箱)受到压力,但是由于侧板不是水冷壁而是单纯的单层平板,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强度的对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再生器的联管箱内侧可能会成为负压,但由于侧板不是水冷壁而是单纯的单层平板,因此能够容易地应对外压。此外,如已经说明的那样,蒸发器E1、E2和再生器G2、G1、或者说蒸发器管群150、 250和再生器管群270、170,相对于废气GH的流动直线地排列。这种配置可以说能够典型地如下这样实现侧板M4a、25^和侧板27如、17如形成为一个平面状,侧板M4b、254b和侧板274b、174b同样形成为一个平面状,分别优选由单个平板形成,并且,蒸发器上部管板 152,252和再生器上部管板272、172形成为一个平面状,蒸发器下部管板153、253和再生器下部管板273、173同样形成为一个平面状,分别优选由单个平板形成。侧板M4a、154b、2Ma、254b、274a、274b、174a、174b 的外部气体侧优选配有绝热材料。虽说温度不是太高,但是这是为了使可利用的热不排出至外部。并且是为了人体的安全。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El、E2和再生器G2、Gl以对各自的管群150、250、 270,170的上部开口部进行覆盖的方式设置蒸发器上部联管箱155、255和再生器上部联管箱275、175,以对下部开口进行覆盖的方式设置蒸发器下部联管箱156、256(制冷剂液供给室)和再生器下部联管箱276、176(溶液供给室)。蒸发器上部联管箱155、255也可以兼作为气液分离室。若如此构成,则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参照图14的俯视图,对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蒸发器E1、E2和再生器G2、 Gl的组合进行说明。图14是将蒸发器El、E2和再生器G2、Gl的各上部联管箱拆卸,对垂直传热管151、251、271、171从轴线方向、即上方观察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旁通流路91,该旁通流路91在作为热源气体的废气GH的流路60中,从蒸发器管群250下游侧的端部起,对再生器管群270进行旁通,使废气GH向上述再生器管群270的下游侧流动。旁通流路91是将废气GH2或经过蒸发器管群250之后的废气GH3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避开再生器管群270地向其下游侧引导的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旁通流路91 是相对再生器管群170也旁通而将废气GH3向其下游侧引导的流路。在此,所谓蒸发器管群250下游侧的端部是指,废气GH流动方向最下游的垂直传热管251下游侧的部分、即废气GH2经过所有蒸发器管群250后变成废气GH3的部分,进而换言之,优选为蒸发器管群250与再生器管群270之间的空间部分,但是也可以如图所示,
31是废气GH2经过蒸发器管群250上游侧的多根垂直传热管之后的部分。即,也可以是包括蒸发器管群250与再生器管群270之间的空间部分的部分,或者比该部分稍微靠上游的部分。此时,优选旁通流路91的开始部分没有延伸到再生器管群270。设置旁通流路91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再生器G2中的吸收液的过剩浓缩进而结晶化。如果将旁通流路91的始点设为废气GH2经过所有蒸发器管群250而变为废气GH3 的部分,则在蒸发器E2中能够尽可能地利用废气GH2的高温部分,这从热利用的观点来看是优选的。但是,即使将旁通流路91始点设为废气GH2经过蒸发器管群250的上游侧的某程度根数的垂直传热管251之后的部分,废气GH2的热量在蒸发器E2中也已经大量地得以利用,能够提高装置构成的灵活性。即,能够将蒸发器管群250和再生器管群270之间的空间部分较短地构成,能够实现装置的紧凑化、流路阻力的降低。在旁通流路91具备对旁通流量进行限制的挡板92。这是因为旁通流路91是为了防止再生器G2中的吸收液Ali的过剩浓缩进而结晶化而设置旁通流路对足够的废气GH3 进行分流的流路。不需要所需以上地进行分流。挡板92优选不仅能够对废气GH3的流量进行限制,还能够进行遮断。从热回收的观点来看,优选在再生器G2中的吸收液浓度不处于危险区域时进行完全遮断。另外,在图14中,旁通流路91图示为,对再生器G2和再生器Gl的双方进行旁通, 但至少对再生器G2进行旁通即可。再生器G2位于废气的上游侧是导致吸收液的过剩浓缩、 结晶的可能性较高的原因。在该实施方式中,优选具备对再生器G2内的吸收液Ali的浓度进行检测的浓度检测器DEN (参照图10)。若将再生器Gl与再生器G2进行比较,则如杜林线图(参照图11) 所示,在再生器G2中存在结晶、过剩浓缩的可能性。因此,优选在再生器G2的出口浓度上升时调节再生器G2的浓缩能力。因此,具备浓度检测器DEN,与再生器G内的吸收液ALi浓度相对应地调节挡板92的开度,来对朝向再生器G2的废气的流入量进行加溅。浓度检测器DEN设置在再生器G2内的吸收液ALi浓度最高的位置,典型地是设置在上部联管箱275 内。另外,如图10所示,也可以设置在从上部联管箱275向吸收器A2引导吸收液Ali的吸收液移送管路202中。在该情况下,优选尽可能接近再生器G2的位置。浓度检测器DEN不限定于对浓度进行直接检测的检测器,也可以是间接地进行检测的检测器。即,也可以是对与浓度相当的物理量、例如吸收液的密度进行检测的检测器。在此所谓的浓度,也可以是与浓度相关联的计算值。即,浓度可以是根据密度和温度检测出的值,也可以是根据音速和温度检测出的值,也可以代替浓度而基于密度、比重。此外,也可以根据再生器出口的溶液温度与再生器G2的蒸汽压力(或者露点)之间的关系来推测浓度。即,也可以根据溶液的气液平衡关系来进行计算。由于再生器的蒸汽压力或露点对冷却水温度产生较强影响,因此也可以根据溶液温度和冷却水温度来判断浓缩的危险性。如此推测或计算也是浓度检测的一个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优选还在蒸发器E2与再生器G2之间、进一步说在蒸发器管群 250与再生器管群270之间设置挡板93。如果具备旁通流路91和挡板92,则虽然因再生器管群270(以及再生器管群170)的流路阻力能够使相当大量的废气GH3流向旁通流路91, 但是能够通过进一步设置挡板93来增大调节幅度。挡板93为多叶式,即将主体部分形成为纵向或横向地分割成多张的平板,能够以各自的纵长或者横长的平板的长度方向中心轴为中心转动。若成为多叶式,则不需要较大地设置蒸发器E2与再生器G2之间的空间,能够容易将蒸发器E1、E2和再生器G2、G1的组合紧凑化。挡板92也可以为多叶式。挡板93优选不仅对废气GH3的流量进行限制,还能够进行遮断。这是因为,根据再生器G中的吸收液的浓度,也可能存在想暂时地完全遮断的情况。在将挡板93设为完全遮断时,通常挡板92全开。另外,若设置旁通流路91,则在外观上,侧板274b、174b不是单层构造或者单板构造,而看起来像多层构造那样。但是,旁通流路91不同于带有内压的多层构造的水冷壁构造。即,废气GH在废气流路60中流动时,压力低到能够被忽视的程度。因此,侧板274b、 174b能够设为单层构造或单板构造这一点,与未设置有旁通流路91的情况相同。只不过是在单层构造的侧板274b、174b的外侧设置有不需要作为压力容器被对待的旁通流路91。第三、第四实施方式也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根据试验计算,若废气GHl的入口温度为200°C,要得到180°C的水蒸汽S,则在废气锅炉中得到的热量为大约12,与此对于,若使用本吸收热泵,则得到大约43的热量。此外,在废气温度为180°C时,在废气锅炉中得到的热量为零,与此相对,若使用本吸收热泵则能够得到大约32的热量(参照图6)。另外,在第三、第四实施方式中,用于得到同等性能(蒸汽量)的传热面积(装置大小)可以比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小。蒸发器E1、E2和再生器G2、G1,不仅管板是共通的,也可以将罐体设为一体构造。工业实用性本发明的吸收热泵,尤其在从废气那样热源气体回收热来对被加热介质进行加热时进行利用。本发明的吸收热泵,在较大地利用热源出口温度差的情况下进行利用,尤其在从废气那样热源气体回收热来对被加热介质进行加热时进行利用。
权利要求
1.一种吸收热泵,其中, 该吸收热泵具备蒸发器,通过热源气体对制冷剂进行加热而使该制冷剂蒸发; 吸收器,吸收蒸发后的上述制冷剂,利用吸收热对被加热介质进行加热;以及再生器,通过上述热源气体对在上述吸收器中吸收制冷剂而降低了浓度的吸收液进行加热,使该吸收液再生, 上述蒸发器具有 蒸发器上部管板; 蒸发器下部管板;以及多根垂直传热管,设置在上述蒸发器上部管板和蒸发器下部管板之间,内侧流动有液状的上述制冷剂,上述再生器具有 再生器上部管板; 再生器下部管板;以及多根垂直传热管,设置在上述再生器上部管板和再生器下部管板之间,内侧流动有上述吸收液,构成为在上述多根垂直传热管的外侧,与上述垂直传热管相交地流动有上述热源气体,上述多根垂直传热管在上述蒸发器和上述再生器中分别构成蒸发器管群和再生器管群,上述蒸发器管群和再生器管群相对于上述热源气体的流动直线地排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热泵,其中,上述再生器上部管板与上述蒸发器上部管板由一体的板形成, 上述再生器下部管板与上述蒸发器下部管板由一体的板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热泵,其中,上述再生器管群相对于上述热源气体的流动,配置在上述蒸发器管群的下游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热泵,其中, 该吸收热泵具备旁通流路,在上述热源气体的流路中从上述蒸发器管群下游侧的端部起,对上述再生器管群进行旁通,使上述热源气体向上述再生器管群下游侧流动;以及流动限制构件,对上述旁通流路中的上述热源气体的流动进行限制。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吸收热泵,其中, 该吸收热泵具备流动限制构件,在上述热源气体的流路中,在上述蒸发器管群和再生器管群之间对上述热源气体的流动进行限制。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热泵,其中,包括上述再生器上部管板地构成再生器上部联管箱,包括上述再生器下部管板地构成再生器下部联管箱,该吸收热泵具备使上述吸收液从上述再生器上部联管箱下降到上述再生器下部联管箱的降液管。
7.一种吸收热泵,其中,该吸收热泵具备第一蒸发器,通过热源流体对制冷剂进行加热而使该制冷剂蒸发; 第一吸收器,吸收在上述第一蒸发器中蒸发后的制冷剂,利用吸收热对被加热介质进行加热;第一再生器,通过上述热源流体对在上述第一吸收器吸收制冷剂而降低了浓度的吸收液进行加热,使该吸收液再生;第二蒸发器,通过上述热源流体对制冷剂进行加热而使该制冷剂蒸发; 第二吸收器,吸收在上述第二蒸发器中蒸发后的制冷剂,利用吸收热对被加热介质进行加热;以及第二再生器,通过上述热源流体对在上述第二吸收器吸收制冷剂而降低了浓度的吸收液进行加热,使该吸收液再生,上述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二再生器以及第一再生器,在上述热源流体流动的流路中从上述热源流体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热泵,其中, 上述热源流体为热源气体,上述第一蒸发器以及第二蒸发器分别具有 蒸发器上部管板; 蒸发器下部管板;以及多根垂直传热管,设置在上述蒸发器上部管板和蒸发器下部管板之间,内侧流动有液状的上述制冷剂,上述第一再生器以及第二再生器分别具有 再生器上部管板; 再生器下部管板;以及多根垂直传热管,设置在上述再生器上部管板和再生器下部管板之间,内侧流动有上述吸收液,构成为在上述多根垂直传热管的外侧,与上述垂直传热管相交地流动有上述热源气体,上述多根垂直传热管在上述第一蒸发器、上述第二蒸发器、上述第二再生器以及上述第一再生器中,分别构成第一蒸发器管群、第二蒸发器管群、第二再生器管群以及第一再生器管群,上述第一蒸发器管群、上述第二蒸发器管群、上述第二再生器管群以及上述第一再生器管群相对于上述热源气体的流动直线地排列。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吸收热泵,其中, 该吸收热泵具备旁通流路,在上述热源气体的流路中从上述第二蒸发器下游侧的端部起,对上述第二再生器进行旁通,使上述热源气体向上述第二再生器的下游侧流动;以及流动限制构件,对上述旁通流路中的上述热源气体的流动进行限制。
10.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热泵,其中,上述第一吸收器以及第二吸收器构成为对作为上述被加热介质的水进行加热而产生大气压以上的压力的水蒸汽,该吸收热泵具备将所生成的水蒸汽与伴随的水进行分离的气液分离器。
11.如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热泵,其中, 该吸收热泵具备热交换器,在上述热源流体的流路中,在上述第一蒸发器的上游侧利用上述热源流体的热直接产生水蒸汽。
全文摘要
提供容易将废气用作蒸发器及再生器的热源的吸收热泵。吸收热泵具备蒸发器(E),通过热源气体(GH)使制冷剂(CL)蒸发;吸收器(A),吸收蒸发的制冷剂(CS)并利用吸收热加热被加热介质(W1);再生器(G),通过热源气体使来自吸收器的吸收液(Ali)再生,蒸发器具有设置在上部管板和下部管板之间且内侧流动有液状制冷剂的多根垂直传热管(51),再生器具有设置在上部管板和下部管板之间且内侧流动有吸收液的多根垂直传热管(71),热源气体在多根垂直传热管的外侧与其相交地流动,垂直传热管(51、71)分别构成蒸发器管群(50)和再生器管群(70),蒸发器管群和再生器管群相对于热源气体的流动直线地排列。
文档编号F25B39/02GK102242982SQ201110124518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4日
发明者井上修行 申请人: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