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3906696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信息产业和数字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数据机房、通讯基站的数量和建设规模的快速增长。根据统计,机房、基站中空调能耗约占其总能耗的40%~50%,机房、基站的显热负荷比较大,一年四季需要连续制冷运行。因此,如何提高空调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能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此外,目前高热密度数据机房散热比较常采用的方案为:将冷水机组制取的冷冻水直接通入设置在数据机柜中的冷却盘管内,通过冷却盘管与空气换热为机房降温。这种方案最大的隐患是冷却盘管一旦漏水,将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以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解决空调系统的室内漏水问题,提升空调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

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第二间壁式换热器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

压缩机循环系统,包括闭环顺序连接的压缩机、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节流元件和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

泵循环系统,包括闭环顺序连接的储液器、液泵、室内机、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和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泵循环系统还包括切换阀件,切换阀件具有将室内机出口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进口导通的第一工作状态,以及将室内机出口和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进口导通的第二工作状态;

冷却水循环系统,包括并联或串联设置的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

可选的,切换阀件为第一三通阀,第一三通阀的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分别连接室内机出口、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进口和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进口。

可选的,切换阀件包括第一二通阀和第二二通阀,第一二通阀和第二二通阀的第一阀口均连接室内机出口,第一二通阀和第二二通阀的第二阀口分别连接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进口和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进口。

可选的,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并联设置,冷却水循环系统还包括冷却塔、冷却泵和第二三通阀,其中:

冷却泵进口连接冷却塔出口;第二三通阀的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分别连接冷却泵出口、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进口和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进口,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出口和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出口均连接冷却塔进口。

可选的,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并联设置,冷却水循环系统还包括冷却塔、冷却泵、第三二通阀和第四二通阀,其中:

冷却泵进口连接冷却塔出口;第三二通阀和第四二通阀的第一阀口均连接冷却泵出口;第三二通阀和第四二通阀的第二阀口分别连接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进口和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进口;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出口和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出口均连接冷却塔进口。

可选的,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并联设置,冷却水循环系统还包括冷却塔、第一冷却泵和第二冷却泵,其中:

第一冷却泵进口和第二冷却泵进口均连接冷却塔出口;第一冷却泵出口和第二冷却泵出口分别连接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进口和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进口;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出口和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出口均连接冷却塔进口。

可选的,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串联设置,冷却水循环系统还包括冷却塔和冷却泵,冷却塔、冷却泵、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闭环顺序连接。

可选的,冷却水循环系统的冷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或海水。

可选的,室内机至少为两个,所述至少两个室内机并联或串联设置。

可选的,压缩机循环系统中的介质包括r410a、r407c、r134a、r22、r123、r707或co2;泵循环系统中的介质包括r410a、r407c、r134a或r22。

本方案可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从而减小压缩机的输出和功耗,进而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具体的:

当室外温度较高或室内外温差较小时,开启压缩机、节流元件、液泵、切换阀件的第二工作状态,并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空调系统运行于压缩机模式。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的冷却水可以在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升温换热。压缩机驱动制冷剂在压缩机循环系统中流动,制冷剂在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冷凝换热,经过节流元件进行节流,然后在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蒸发换热。液泵驱动制冷剂在泵循环系统中流动,制冷剂在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冷凝换热,在室内机内蒸发换热。

当室外温度较低或室内外温差较大时,关闭压缩机和节流元件,开启液泵、切换阀件的第一工作状态,并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空调系统运行于自然冷模式。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的冷却水可以在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升温换热。液泵驱动制冷剂在泵循环系统中流动,制冷剂在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冷凝换热后流经作为通路的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然后在室内机内蒸发换热。

当室外环境处于过渡季节时,同时开启压缩机,节流元件、液泵、切换阀件的第一工作状态,并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空调系统运行于混合模式。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的冷却水可以在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和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升温换热。压缩机驱动制冷剂在压缩机循环系统中流动,同时液泵驱动制冷剂在泵循环系统中流动,泵循环系统中的制冷剂先后经过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和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进行冷凝换热,然后在室内机内蒸发换热。

此外,由于进入机房的泵循环系统为独立的循环系统,使用制冷剂换热,可以实现机房的无水制冷,因此,可以解决空调系统的室内漏水问题,提升空调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应用于前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室内外温度信息;

当室外温度高于设定的第一温度阈值或室内外温差小于设定的第一温差阈值时,开启压缩机循环系统、泵循环系统并开启切换阀件的第二工作状态,及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所处于的循环回路;

当室外温度低于设定的第二温度阈值或室内外温差大于设定的第二温差阈值时,开启泵循环系统并开启切换阀件的第一工作状态,及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所处于的循环回路;

当室外温度不低于设定的第二温度阈值且不高于设定的第一温度阈值,或室内外温差不小于设定的第一温差阈值且不大于设定的第二温差阈值时,开启压缩机循环系统、泵循环系统并开启切换阀件的第一工作状态,及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所分别处于的循环回路。

采用上述实施例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可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从而减小压缩机的输出和功耗,进而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应用于前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室内外温度信息;

控制单元,用于当室外温度高于设定的第一温度阈值或室内外温差小于设定的第一温差阈值时,开启压缩机循环系统、泵循环系统并开启切换阀件的第二工作状态,及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所处于的循环回路;

当室外温度低于设定的第二温度阈值或室内外温差大于设定的第二温差阈值时,开启泵循环系统并开启切换阀件的第一工作状态,及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所处于的循环回路;

当室外温度不低于设定的第二温度阈值且不高于设定的第一温度阈值,或室内外温差不小于设定的第一温差阈值且不大于设定的第二温差阈值时,开启压缩机循环系统、泵循环系统并开启切换阀件的第一工作状态,及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所分别处于的循环回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解决空调系统的室内漏水问题,提升空调系统的工作可靠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该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

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第二间壁式换热器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

压缩机循环系统,包括闭环顺序连接的压缩机、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节流元件和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

泵循环系统,包括闭环顺序连接的储液器、液泵、室内机、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和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泵循环系统还包括切换阀件,切换阀件具有将室内机出口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进口导通的第一工作状态,以及将室内机出口和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进口导通的第二工作状态;

冷却水循环系统,包括并联或串联设置的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

本方案可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从而减小压缩机的输出和功耗,进而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具体的:

当室外温度较高或室内外温差较小时,开启压缩机、节流元件、液泵、切换阀件的第二工作状态,并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空调系统运行于压缩机模式。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的冷却水可以在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升温换热。压缩机驱动制冷剂在压缩机循环系统中流动,制冷剂在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冷凝换热,经过节流元件进行节流,然后在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蒸发换热。液泵驱动制冷剂在泵循环系统中流动,制冷剂在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冷凝换热,在室内机内蒸发换热。

当室外温度较低或室内外温差较大时,关闭压缩机和节流元件,开启液泵、切换阀件的第一工作状态,并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空调系统运行于自然冷模式。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的冷却水可以在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升温换热。液泵驱动制冷剂在泵循环系统中流动,制冷剂在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冷凝换热后流经作为通路的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然后在室内机内蒸发换热。

当室外环境处于过渡季节时,同时开启压缩机,节流元件、液泵、切换阀件的第一工作状态,并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空调系统运行于混合模式。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的冷却水可以在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和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升温换热。压缩机驱动制冷剂在压缩机循环系统中流动,同时液泵驱动制冷剂在泵循环系统中流动,泵循环系统中的制冷剂先后经过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和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进行冷凝换热,然后在室内机内蒸发换热。

此外,由于进入机房的泵循环系统为独立的循环系统,使用制冷剂换热,可以实现机房的无水制冷,因此,可以解决空调系统的室内漏水问题,提升空调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阀件优选采用电控阀件,空调系统还可以包括用于检测室内外温度信息的温度检测装置,以及与各阀件和温度检测装置电连接的控制器。采用该设计,空调系统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度情况自动进行逻辑判断,从而切换到合适的工作模式,智能化程度较高,特别适用于大型多联空调系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空调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的能耗。

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第二间壁式换热器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具体类型不限,可以是板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等等。

压缩机循环系统和泵循环系统可通入相同或不同的制冷剂。压缩机循环系统中的介质可以为r410a、r407c、r134a、r22、r123、r707或co2等等;泵循环系统中的介质可以为r410a、r407c、r134a或r22等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室内机的具体数量不限,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多个。当室内机至少为两个时,这些室内机可以并联或串联设置。

冷却水循环系统的具体结构形式不限,其冷源可以采用地下水、地表水、海水或者冷却塔等。冷却塔可以为定频冷却塔或变频冷却塔。为给冷却水循环提供驱动力,冷却水循环系统一般还包括冷却泵,冷却泵可以是定频冷却泵或变频冷却泵,冷却泵的数量不限,至少为两个时可以根据需要并联或串联设置。

此外,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可以串联或并联设置。当冷却水循环系统开启时,冷却水可以经过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此外,也可以通过设置阀件使冷却水根据需要仅经过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或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包括:

第一间壁式换热器1、第二间壁式换热器2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3;

压缩机循环系统,包括闭环顺序连接的压缩机4、第一间壁式换热器1的热侧(本发明各实施例中均以c和h分别代表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和热侧)、节流元件5和第二间壁式换热器2的冷侧;

泵循环系统,包括闭环顺序连接的储液器6、液泵7、室内机8、第三间壁式换热器3的热侧和第二间壁式换热器2的热侧;泵循环系统还包括切换阀件,该实施例中切换阀件为第一三通阀11,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和第三阀口c分别连接室内机8出口、第三间壁式换热器3的热侧进口和第二间壁式换热器2的热侧进口;

冷却水循环系统,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间壁式换热器1的冷侧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3的冷侧,此外,冷却水循环系统还包括冷却塔9、冷却泵10和第二三通阀12,其中:冷却泵10进口连接冷却塔9出口;第二三通阀12的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和第三阀口c分别连接冷却泵10出口、第三间壁式换热器3的冷侧进口和第一间壁式换热器1的冷侧进口,第三间壁式换热器3的冷侧出口和第一间壁式换热器1的冷侧出口均连接冷却塔9进口。

当空调系统运行于压缩机模式时,压缩机4、节流元件5、液泵7、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一阀口a和第三阀口c,冷却塔9、冷却泵10,以及第二三通阀12的第一阀口a和第三阀口c开启,第一三通阀11的第二阀口b和第二三通阀12的第二阀口b关闭。此时,作为切换阀件的第一三通阀11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的冷却水可以在第一间壁式换热器1的冷侧升温换热。压缩机4驱动制冷剂在压缩机循环系统中流动,制冷剂在第一间壁式换热器1的热侧冷凝换热,经过节流元件5进行节流,然后在第二间壁式换热器2的冷侧蒸发换热。液泵7驱动制冷剂在泵循环系统中流动,制冷剂在第二间壁式换热器2的热侧冷凝换热,在室内机8内蒸发换热。

当空调系统运行于自然冷模式时,液泵7、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冷却塔9、冷却泵10,以及第二三通阀12的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开启,压缩机4、节流元件5、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三阀口c和第二三通阀12的第三阀口c关闭。此时,作为切换阀件的第一三通阀11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的冷却水在第三间壁式换热器3的冷侧升温换热。液泵7驱动制冷剂在泵循环系统中流动,制冷剂在第三间壁式换热器3的热侧冷凝换热后流经作为通路的第二间壁式换热器2的热侧,然后在室内机8内蒸发换热。

当空调系统运行于混合模式时,压缩机4、节流元件5、液泵7、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冷却塔9、冷却泵10,以及第二三通阀12的各个阀口均开启,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三阀口c关闭。此时,作为切换阀件的第一三通阀11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的冷却水可以在第三间壁式换热器3的冷侧和第一间壁式换热器1的冷侧升温换热。压缩机4驱动制冷剂在压缩机循环系统中流动,同时液泵7驱动制冷剂在泵循环系统中流动,泵循环系统中的制冷剂先后经过第三间壁式换热器3的热侧和第二间壁式换热器2的热侧进行冷凝换热,然后在室内机8内蒸发换热。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可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从而减小压缩机的输出和功耗,进而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

此外,由于泵循环系统为独立的循环系统,使用制冷剂换热,可以实现机房的无水制冷,因此,可以解决空调系统的室内漏水问题,提升空调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实施例三

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相比,采用了不同的切换阀件。具体的,切换阀件包括第一二通阀21和第二二通阀22,第一二通阀21和第二二通阀22的第一阀口(a口)均连接室内机8出口,第一二通阀21和第二二通阀22的第二阀口(b口)分别连接第三间壁式换热器3的热侧进口和第二间壁式换热器2的热侧进口。

当空调系统运行于压缩机模式时,压缩机4、节流元件5、液泵7、第二二通阀22、冷却塔9、冷却泵10,以及第二三通阀12的第一阀口a和第三阀口c开启,第一二通阀21以及第二三通阀12的第二阀口b关闭。此时,由第一二通阀21和第二二通阀22组成的切换阀件处于第二工作状态。

当空调系统运行于自然冷模式时,液泵7、第一二通阀21,冷却塔9、冷却泵10,以及第二三通阀12的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开启,压缩机4、节流元件5、第二二通阀22和第二三通阀12的第三阀口c关闭。此时,切换阀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

当空调系统运行于混合模式时,压缩机4、节流元件5、液泵7、第一二通阀21,冷却塔9、冷却泵10,以及第二三通阀12的各个阀口均开启,第二二通阀22关闭。此时,切换阀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

空调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各循环系统的换热原理与实施例二类似,这里不再重复赘述。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技术方案,可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从而减小压缩机的输出和功耗,进而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

此外,由于泵循环系统为独立的循环系统,使用制冷剂换热,可以实现机房的无水制冷,因此,可以解决空调系统的室内漏水问题,提升空调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实施例四

如图3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相比,冷却水循环系统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具体为:冷却水循环系统不再采用第二三通阀,而是采用第三二通阀23和第四二通阀24,其中:第三二通阀23和第四二通阀24的第一阀口(a口)均连接冷却泵10出口;第三二通阀23和第四二通阀24的第二阀口(b口)分别连接第三间壁式换热器3的冷侧进口和第一间壁式换热器1的冷侧进口。

当空调系统运行于压缩机模式时,压缩机4、节流元件5、液泵7、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一阀口a和第三阀口c,冷却塔9、冷却泵10,以及第四二通阀24开启,第一三通阀11的第二阀口b和第三二通阀23关闭。

当空调系统运行于自然冷模式时,液泵7、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冷却塔9、冷却泵10,以及第三二通阀23开启,压缩机4、节流元件5、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三阀口c和第四二通阀24关闭。

当空调系统运行于混合模式时,压缩机4、节流元件5、液泵7、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冷却塔9、冷却泵10、第三二通阀23和第四二通阀24均开启,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三阀口c关闭。

空调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各循环系统的换热原理与实施例二类似,这里不再重复赘述。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四的技术方案,可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从而减小压缩机的输出和功耗,进而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

此外,由于泵循环系统为独立的循环系统,使用制冷剂换热,可以实现机房的无水制冷,因此,可以解决空调系统的室内漏水问题,提升空调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实施例五

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相比,冷却水循环系统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具体为:冷却水循环系统不再采用第二三通阀,而是采用第一冷却泵25和第二冷却泵26,其中:第一冷却泵25进口和第二冷却泵26进口均连接冷却塔9出口;第一冷却泵25出口和第二冷却泵26出口分别连接第三间壁式换热器3的冷侧进口和第一间壁式换热器1的冷侧进口。

当空调系统运行于压缩机模式时,压缩机4、节流元件5、液泵7、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一阀口a和第三阀口c,冷却塔9、第二冷却泵26开启,第一三通阀11的第二阀口b和第一冷却泵25关闭。

当空调系统运行于自然冷模式时,液泵7、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冷却塔9、第一冷却泵25开启,压缩机4、节流元件5、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三阀口c和第二冷却泵26关闭。

当空调系统运行于混合模式时,压缩机4、节流元件5、液泵7、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冷却塔9、第一冷却泵25和第二冷却泵26均开启,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三阀口c关闭。

空调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各循环系统的换热原理与实施例二类似,这里不再重复赘述。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五的技术方案,可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从而减小压缩机的输出和功耗,进而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

此外,由于泵循环系统为独立的循环系统,使用制冷剂换热,可以实现机房的无水制冷,因此,可以解决空调系统的室内漏水问题,提升空调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实施例六

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相比,冷却水循环系统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间壁式换热器1的冷侧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3的冷侧串联设置,冷却水循环系统中冷却塔9、冷却泵10、第一间壁式换热器1的冷侧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3的冷侧闭环顺序连接。

当空调系统运行于压缩机模式时,压缩机4、节流元件5、液泵7、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一阀口a和第三阀口c,冷却塔9、冷却泵10开启,第一三通阀11的第二阀口b关闭。

当空调系统运行于自然冷模式时,液泵7、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冷却塔9、冷却泵10开启,压缩机4、节流元件5、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三阀口c关闭。

当空调系统运行于混合模式时,压缩机4、节流元件5、液泵7、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冷却塔9、冷却泵10开启,第一三通阀11的第三阀口c关闭。

第一间壁式换热器冷侧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冷侧也可以改为并联设置,第一间壁式换热器冷侧进口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冷侧进口均与冷却泵出口连接,第一间壁式换热器冷侧出口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冷侧出口均与冷却塔进口连接。

采用该实施例结构设计,不论空调系统处于何种工作模式,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的冷却水均经过第一间壁式换热器1的冷侧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3的冷侧。冷却水循环系统无需使用阀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六的技术方案,可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从而减小压缩机的输出和功耗,进而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

此外,由于泵循环系统为独立的循环系统,使用制冷剂换热,可以实现机房的无水制冷,因此,可以解决空调系统的室内漏水问题,提升空调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实施例七

如图6所示,基于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发明构思,该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前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1、获取室内外温度信息;

步骤s102、当室外温度高于设定的第一温度阈值或室内外温差小于设定的第一温差阈值时,开启压缩机循环系统、泵循环系统并开启切换阀件的第二工作状态,及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所处于的循环回路;

步骤s103、当室外温度低于设定的第二温度阈值或室内外温差大于设定的第二温差阈值时,开启泵循环系统并开启切换阀件的第一工作状态,及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所处于的循环回路;

步骤s104、当室外温度不低于设定的第二温度阈值且不高于设定的第一温度阈值,或室内外温差不小于设定的第一温差阈值且不大于设定的第二温差阈值时,开启压缩机循环系统、泵循环系统并开启切换阀件的第一工作状态,及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所分别处于的循环回路。

当室外温度较高或室内外温差较小时,开启压缩机、节流元件、液泵、切换阀件的第二工作状态,并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使冷却水流过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空调系统运行于压缩机模式。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的冷却水可以在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升温换热。压缩机驱动制冷剂在压缩机循环系统中流动,制冷剂在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冷凝换热,经过节流元件进行节流,然后在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蒸发换热。液泵驱动制冷剂在泵循环系统中流动,制冷剂在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冷凝换热,在室内机内蒸发换热。

当室外温度较低或室内外温差较大时,关闭压缩机和节流元件,开启液泵、切换阀件的第一工作状态,并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使冷却水流过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空调系统运行于自然冷模式。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的冷却水可以在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升温换热。液泵驱动制冷剂在泵循环系统中流动,制冷剂在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冷凝换热后流经作为通路的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然后在室内机内蒸发换热。

当室外环境处于过渡季节时,同时开启压缩机,节流元件、液泵、切换阀件的第一工作状态,并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使冷却水流过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空调系统运行于混合模式。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的冷却水可以在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和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升温换热。压缩机驱动制冷剂在压缩机循环系统中流动,同时液泵驱动制冷剂在泵循环系统中流动,泵循环系统中的制冷剂先后经过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和第二间壁式换热器的热侧进行冷凝换热,然后在室内机内蒸发换热。

采用上述实施例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可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从而减小压缩机的输出和功耗,进而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

实施例八

如图7所示,基于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发明构思,该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前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1301,用于获取室内外温度信息;

控制单元1302,用于当室外温度高于设定的第一温度阈值或室内外温差小于设定的第一温差阈值时,开启压缩机循环系统、泵循环系统并开启切换阀件的第二工作状态,及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所处于的循环回路;

当室外温度低于设定的第二温度阈值或室内外温差大于设定的第二温差阈值时,开启泵循环系统并开启切换阀件的第一工作状态,及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所处于的循环回路;

当室外温度不低于设定的第二温度阈值且不高于设定的第一温度阈值,或室内外温差不小于设定的第一温差阈值且不大于设定的第二温差阈值时,开启压缩机循环系统、泵循环系统并开启切换阀件的第一工作状态,及开启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第一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和第三间壁式换热器的冷侧所分别处于的循环回路。

同理,采用上述实施例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装置,可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从而减小压缩机的输出和功耗,进而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效比,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