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场横向布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2226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冰场横向布管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制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冰场横向布管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冰上运动备受人们喜欢,滑冰作为一项娱乐性较强的运动,已经广泛普及,已经发展出多种竞赛项目,传统的冰上运动,均是在较低温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自然冰面进行,这就使得该项运动被限制而只能在气候寒冷的地域进行;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采用人工制冰技术,使得冰上竞赛项目及大众娱乐活动可以在更多的地域开展,特别是在大型的购物城内,滑冰场已是必备的设施。

现有冰场采用的人工制冰装置,一般是在冰场的一侧设置有供液集管和回液集管,冰场内设置有多组U型结构的制冰排管,且U型的制冰排管的两个端口分别连通供液集管和回液集管;制冰时,利用制冰机组制作温度较低的制冷液体,通过供液集管将制冷液体输至制冰排管,由制冰排管将制冷液体输送至冰场各个部位,与冰面进行热交换,再通过回液集管流回到制冰机组,如此进行下一次制冷循环。

上述的人工制冰装置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供液集管和回液集管与冰场之间所产生的冷量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而且制冷液体在U型的制冰排管中的行程较长,导致制冷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冰场横向布管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冰场横向布管结构,包括供液集管和回液集管;

所述供液集管环绕冰场的边缘设置,包括呈相对设置的两纵向供液管、以及分别连通所述两纵向供液管两端的两横向供液管;

所述回液集管临近其中一所述纵向供液管设置,且与另一所述纵向供液管之间并排设置有多根横向的制冰排管;

其中,所述回液集管上设置有出液干管,临近所述回液集管的纵向供液管上设置有进液干管。

优选地,所述纵向供液管的长度大于所述横向供液管的长度,且相邻的所述纵向供液管和横向供液管之间圆弧过度。

优选地,所述回液集管与所述纵向供液管平行,且两端分别延伸至临近所述两横向供液管位置。

优选地,所述回液集管的两端向所述制冰排管方向圆弧弯折延伸,形成U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进液干管和出液干管分别设置在所述纵向供液管和回液集管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冰场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供液集管和回液集管的凹槽,且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包裹所述供液集管和回液集管的保温套。

优选地,所述制冰排管的两端与所述纵向供液管和回液集管之间分别设置有弯头连接件,且所述弯头连接件的弯曲角度为90度。

优选地,所述冰场于所述供液集管、回液集管和制冰排管的下方设置有一保温层。

优选地,所述冰场的护栏环绕所述供液集管的外侧设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环绕冰场边缘设置的供液集管,回液集管纵向的设置在冰场横向的其中一侧,使多根制冰排管横向的并排设置在冰场内,且两端分别与左纵向供液管和回液集管连通,在进行冰场制冰时,低温的制冷液体通过供液集管进入到多根小口径的制冰排管内,从而与冰场的冰面进行热交换,然后经由回液集管和出液干管流回到制冰机组内,进行下一次制冰循环,制冷液体在制冰排管中的行程少,制冰排管两端的制冷液体温差小,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制造的冰面温度均匀,且制冷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在冰场中时的剖面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冰场横向布管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冰场横向布管结构包括供液集管10、回液集管20和多根制冰排管30。

所述供液集管10环绕冰场的边缘设置,包括呈相对设置的两纵向供液管11、以及分别连通所述两纵向供液管11两端的两横向供液管12;所述回液集管20临近其中一所述纵向供液管11设置,且与另一所述纵向供液管11之间并排设置有多根横向的制冰排管30;所述回液集管20上设置有出液干管21,临近所述回液集管20的纵向供液管11上设置有进液干管13。

为了方便本实用新型的说明,参照图1中位置,所述两横向供液管12分为上下横向供液管12,所述纵向供液管11也分为左右纵向供液管11,且上横向供液管12的两端分别与左右两纵向供液管11的上端连通,下横向供液管12的两端分别与左右两纵向供液管11的下端连通;如此,上下横向供液管12和左右纵向供液管11共同形成环绕冰场边缘的供液集管10,所述冰场的护栏40环绕所述供液集管10的外侧设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将供液集管10环绕冰场的边缘设置,回液集管20纵向的设置在冰场横向的其中一侧,本实用新型以回液集管20设置在左侧为例,并位于供液集管10所包围的范围内,使多根横向的制冰排管30沿纵向并排的设置在冰场内,且两端分别与回液集管20和右纵向供液管11连通,进液干管13与左纵向供液管11连通。如此,在进行冰场制冰时,利用制冰机组制作温度较低的制冷液体,通过进液干管13将制冷液体输入至左纵向供液管11内,并通过上下横向供液管12输入到右纵向供液管11内,再由右纵向供液管11将制冷液体输送至小口径的制冰排管30内,从而与冰场的冰面进行热交换,然后经由回液集管20和出液干管21流回到制冰机组内,进行下一次制冰循环。

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所示,纵向供液管11的长度大于横向供液管12的长度,且相邻的纵向供液管11和横向供液管12之间圆弧过度,如此,所形成的供液集管10为环形跑道状结构,且制冷液体在经过制冰排管30时的管路行程少,在供液集管10与回液集管20之间的温差较小,制冰效率高。

进一步地,回液集管20与纵向供液管11相互平行,且两端分别延伸至临近所述两横向供液管12位置。如此,可使多根制冰排管30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冰场内,使制成的冰面温度均匀。

更进一步地,回液集管20的上下两端向所述制冰排管30方向圆弧弯折延伸,形成U型结构,且其上下两端圆弧弯折的弧度与纵向供液管11和横向供液管12之间的圆弧相适配,使冰场临近上下横向供液管12的范围内也可均匀布置制冰排管30,避免了冰场的冰面出现死角的情况。

如图2所示,为了使冰场的冰面均匀受冷,进液干管13和出液干管21分别连通在左纵向供液管11和回液集管20的中部,且进液干管13具有两根,两根进液干管13的一端与左纵向供液管11连通,另一端与一进液总管14连通,该进液总管14的另一端与制冰机组的输出端连接;出液干管21也具有两根,两根出液干管21的一端与回液集管20连通,另一端与一出液总管22连通,出液总管22另一端与制冰机组的输入端连接。

如图3所示,为了方便供液集管10和回液集管20的安装,所述冰场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供液集管10和回液集管20的凹槽50,且所述凹槽50内设置有包裹所述供液集管10和回液集管20的保温套,防止了供液集管10和回液集管20与外界发生热传递所造成能源的浪费。

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制冰排管30的两端与所述纵向供液管11和回液集管20之间分别设置有弯头连接件31,且所述弯头连接件31的弯曲角度为90度。在本实用新型进行安装时,现将供液集管10和回液集管20安放至凹槽50内,使弯头连接件31位于供液集管10和回液集管20的上端,然后在凹槽50内铺满保温材料,并使弯头连接件31的上端露出,如此,可方便制冰排管30与供液集管10和回液集管20之间的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冰场于所述供液集管10、回液集管20和制冰排管30的下方设置有一保温层60,减少了冰场的冰面与地面发生热传递所导致的能量损失,节约了能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