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制冰室的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13682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具有制冰室的制冷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制冰室的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制冰室可以分别与冷冻风道以及冷藏风道连通,在冷冻风道内部安装有冷冻蒸发器和冷冻风机,在冷藏风道内部安装有冷藏蒸发器和冷藏风机,冷冻风机可将冷冻风道内的冷气分别送至所述制冰室和冷冻室内,冷藏风机可将冷藏风道内的冷气分别送至制冰室和冷藏室内,以实现制冰室制冰,仍存在以下技术缺陷:

(1)制冰室与冷冻室蒸发器距离远,风道长,冷气传递效率低;

(2)风道保温需要较厚的风道泡沫,占用冰箱容积;

(3)制冰室分别与冷冻风道以及冷藏风道连通,结构复杂,制备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制冰室的制冷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具有制冰室的制冷设备,包括:冷藏蒸发器,与冷藏室对应设置;制冰室风道,制冰室风道的进风口延伸至冷藏蒸发器,制冰室风道的出风口延伸至制冰室;制冰风机,与制冰室风道对应设置,制冰风机用于将冷藏蒸发器生成的冷气导入制冰室。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制冰风机和制冰室风道将冷藏蒸发器生成的冷气导入制冰室,完成制冰室制冰,实现了冷藏室与制冰室共用蒸发器,与分别单独设置蒸发器相比,能够降低制备成本与运行能耗,与采用冷冻室蒸发器对制冰室制冷的方式相比,能够缩短风道行程,提升制冷效率,进而降低能耗,简化风道结构,节省成本,并且通过设置制冰风机,提升将冷藏蒸发器生成的冷气导入制冰室的效率,进而提升制冰效率。

其中,制冰室风道可以开设在发泡层内,一方面,可以保温,另一方面,节约了制冰室风道的占用空间,提高了制冷设备的空间利用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制冰风机设置于制冰室内,并靠近制冰室风道的出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制冰室内的制冰风机将冷藏蒸发器生成的冷气吸入到制冰室内,实现了制冰室的制冰功能,制冰风机靠近制冰室风道的出风口,进一步提高了冷气的传递效率,进而提升制冰效率,降低能耗,节省成本。

另外,制冰风机还能够靠近制冰机设置,以提升制冰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制冰风机设置于冷藏蒸发器与制冰室风道的进风口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冷藏蒸发器与制冰室风道的进风口之间的制冰风机将冷藏蒸发器生成的冷气经制冰室风道强制导入制冰室内,实现了制冰室的制冰功能,一方面,与制冰风机设在制冰室内相比,制冰室制冷效率受制冰风机自身运转产生热量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冷气的传递效率。

另外,制冰风机还可以设置在制冰室风道进风口处,与制冰室风道进风口相连,或设置在制冰室风道内,可以进一步提高制冰风机的导风效率,进而提高制冰室的制冷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冷藏室风道,冷藏室风道的进风口延伸至冷藏蒸发器,冷藏室风道的出风口延伸至冷藏室;冷藏风机,与冷藏室风道对应设置,冷藏风机用于将冷藏蒸发器生成的冷气导入冷藏室。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冷藏风机将冷藏蒸发器生成的冷气经冷藏室风道导入冷藏室,实现了冷藏室的制冷功能,有利于缩短冷藏室风道的行程,提升冷藏室的制冷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冷藏室内;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制冰室内;控制器,分别连接至冷藏风机、制冰风机、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二温度传感器,其中,控制器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控制冷藏风机的运转,和/或控制器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控制制冰风机的运转。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在冷藏室内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冷藏室内的温度,通过设置在制冰室内的第二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制冰室内的温度,通过分别连接至冷藏风机、制冰风机、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控制器,来控制冷藏风机和制冰风机的运转,控制器可以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控制冷藏风机的运转,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控制制冷风机的运转,实现冷藏室内制冷和制冰室内制冷的自动调控,在冷藏室内达到设定温度时,控制器控制冷藏风机关闭或调低风速,冷藏风机不再向冷藏室内输送冷气或降低冷气的输送速度,在制冰室内达到设定温度时,控制器控制制冷风机关闭或调低风速,制冷风机不再向制冰室内输送冷气或降低冷气的输送速度,一方面,提升制冷设备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能够节约能耗。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电动风门,设置于冷藏室风道的进风口处,并连接至控制器;第二电动风门,设置于制冰室风道的进风口处,并连接至控制器,其中,控制器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控制第一电动风门开闭,和/或控制器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控制第二电动风门开闭。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分别连接至第一电动风门,第二电动风门,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控制器,来控制第一电动风门和第二电动风门的开闭,控制器可以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控制第一电动风门开闭,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控制第二电动风门开闭,实现冷藏室内制冷和制冰室内制冷的自动调控,在冷藏室内达到设定温度时,控制器控制第一电动风门关闭,不再向冷藏室内导入冷气,在制冰室内达到设定温度时,控制器控制第二电动风门关闭,不再向制冰室内导入冷气,一方面,提升制冷设备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能够节约能耗。

另外,通过设置第一电动风门和第二电动风门,可以实现由一个风机将冷藏蒸发器生成的冷气分别导入制冰室和冷藏室,进而减少了制冷设备内风机的设置数量,一方面,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增大了制冷设备的空间利用率。

具体地,冷藏室风门(第一电动风门)和制冰室风门(第二电动风门)可同时打开,也可同时关闭,也可分别打开和关闭,打开和关闭的操作,主要依靠冷藏室和制冰室的温度传感器来控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风道泡沫,设置在冷藏室的风道盖板上,与冷藏蒸发器相邻,第一风道泡沫上开设第一冷藏室回风道;第二风道泡沫,设置在风道盖板上,与冷藏蒸发器相邻,并与第一风道泡沫间隔设置,第二风道泡沫上开设第二冷藏室回风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冷藏室的风道盖板上设置第一风道泡沫与第二风道泡沫,并且在第一风道泡沫上设置第一冷藏室回风道,在第二风道泡沫上设置第二冷藏室回风道,一方面,实现保温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在风道泡沫上开设冷藏室回风道,与现有技术中的设置的发泡泡沫相比,能够减薄泡沫厚度,从而降低发泡层所占用的冰箱等制冷设备的容积,提升冷藏室的空间利用率。

其中,第一风道泡沫与第二风道泡沫可以为一体的泡沫发泡层,也可以是分别单独设置的泡沫发泡层。

另外,风道泡沫上还开设有冷藏室风道以及冷藏室回风口,以通过冷藏室回风口使冷藏室回风,制冰室回风道也开设于发泡层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回风口,开设于风道盖板上,并连接至第一冷藏室回风道;第二回风口,开设于所风道盖板上,与第一回风口间隔设置,并连接至第二冷藏室回风道,其中,第一回风口与第二回风口分别设置于冷藏蒸发器的两侧,并且冷藏蒸发器的底面低于第一回风口,以及第二回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风道盖板上分别开设间隔设置的第一回风口与第二回风口,第一回风口连接至第一冷藏室回风道,第二回风口连接至第二冷藏室回风道,实现了冷藏室回风,一方面,通过将第一回风口与第二回风口分别设置于冷藏蒸发器的两侧,在冷藏室不工作而制冰室工作的工况下,风流沿蒸发器向冷藏风机或制冰风机传导,降低了漏冷概率,另一方面,通过将第一回风口与第二回风口的位置设置高于冷藏蒸发器的底面,在冷藏风机和制冷风机不工作的工况下,冷气向下流动,降低了漏冷概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制冰室回风道,制冰室回风道的进风口连接至制冰室,制冰室回风道的出风口延伸至冷藏蒸发器的底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制冰室回风道的进风口连接至制冰室,制冰室回风道的出风口延伸至冷藏蒸发器的底部,实现了制冰室回风,完成了制冰室制冷循环过程,将制冰室回风道的出风口延伸至冷藏蒸发器的底部,提高了冷藏蒸发器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制冷设备的制冷效率。

具体地,制冰室风路由制冰室风道、制冰室风门、制冰室回风道和制冰机风道接头构成,制冰室风道接头位于制冰室内,制冰室可以设置在冷藏室风道的风道盖板上,有助于提升冷藏室的空间利用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冷冻蒸发器,与冷冻室对应设置,用于向冷冻室提供冷气;冷冻风道,冷冻风道的进风口延伸至冷冻蒸发器,冷冻风道的出风口延伸至冷冻室;冷冻风机,与冷冻风道对应设置,冷冻风机用于将冷冻蒸发器生成的冷气导入冷冻室。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冷冻风机将冷冻蒸发器生成的冷气经冷冻室风道导入冷冻室内,实现了冷冻室的制冷功能,冷冻蒸发器只需为冷冻室提供冷气,提高了冷冻室的制冷效率,同时使得制冷设备集制冰、冷藏、冷冻功能于一体,提高了制冷设备的应用范围,有利于制冷设备的推广。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具有制冰室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具有制冰室的制冷设备的正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具有制冰室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具有制冰室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冷藏室,104冷冻室,106制冰室,108冷藏蒸发器,110制冰室风道,112制冰风机,114冷藏风机,116冷藏室风道,118第一电动风门,120第二电动风门,122第一风道泡沫,124第二风道泡沫,126第一冷藏室回风道,128第二冷藏室回风道,130制冰室回风道,132冷冻蒸发器,134冷冻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具有制冰室106的制冷设备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有制冰室106的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冷藏室102和冷冻室104,冷藏室102内设置有制冰室106,制冷设备还包括:冷藏蒸发器108,与冷藏室102对应设置;制冰室风道110,制冰室风道110的进风口延伸至冷藏蒸发器108,制冰室风道110的出风口延伸至制冰室106;制冰风机112,与制冰室风道110对应设置,制冰风机112用于将冷藏蒸发器108生成的冷气导入制冰室106。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制冰风机112和制冰室风道110将冷藏蒸发器108生成的冷气导入制冰室106,完成制冰室106制冰,实现了冷藏室102与制冰室106共用蒸发器,与分别单独设置蒸发器相比,能够降低制备成本与运行能耗,与采用冷冻室104蒸发器对制冰室106制冷的方式相比,能够缩短风道行程,提升制冷效率,进而降低能耗,简化风道结构,节省成本,并且通过设置制冰风机112,提升将冷藏蒸发器108生成的冷气导入制冰室106的效率,进而提升制冰效率。

其中,制冰风机的设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制冰风机112可以设置于制冰室106内,并靠近制冰室风道110的出风口。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制冰室106内的制冰风机112将冷藏蒸发器108生成的冷气吸入到制冰室106内,实现了制冰室106的制冰功能,制冰风机112靠近制冰室风道110的出风口,进一步提高了冷气的传递效率,进而提升制冰效率,降低能耗,节省成本。

其中,制冰室风道110开设在发泡层内,一方面,可以保温,另一方面,节约了制冰室风道110的占用空间,提高了制冷设备的空间利用率。

具体地,冷藏蒸发器108生成冷气,制冰风机112通过制冰室风道110将冷气导入制冰室106内,强制对流后,热气经制冰室回风道130回到冷藏蒸发器108底部,经冷藏蒸发器108进行换热成为冷气,完成制冰室106的制冷循环,冷藏风机114通过冷藏室风道116将冷气导入冷藏室102内,强制对流后,热气经冷藏室回风道回到冷藏蒸发器108底部,经冷藏蒸发器108进行换热成为冷气,完成制冰室106的制冷循环。

实施例二:

另外,制冰风机112还能够靠近制冰机设置,以提升制冰效率。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制冰风机112设置于冷藏蒸发器108与制冰室风道110的进风口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冷藏蒸发器108与制冰室风道110的进风口之间的制冰风机112将冷藏蒸发器108生成的冷气经制冰室风道110强制导入制冰室106内,实现了制冰室106的制冰功能,一方面,与制冰风机112设在制冰室106内相比,制冰室106制冷效率受制冰风机112自身运转产生的热量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冷气的传递效率。

实施例四:

另外,制冰风机112还可以设置在制冰室风道110进风口处,与制冰室风道110进风口相连,或设置在制冰室风道110内,可以进一步提高制冰风机112的导风效率,进而提高制冰室106的制冷效率。

如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冷藏室风道116,冷藏室风道116的进风口延伸至冷藏蒸发器108,冷藏室风道116的出风口延伸至冷藏室102;冷藏风机114,与冷藏室风道116对应设置,冷藏风机114用于将冷藏蒸发器108生成的冷气导入冷藏室102。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冷藏风机114将冷藏蒸发器108生成的冷气经冷藏室风道116导入冷藏室102,实现了冷藏室102的制冷功能,有利于缩短冷藏室风道116的行程,提升冷藏室102的制冷效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冷藏室102内;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制冰室106内;控制器,分别连接至冷藏风机114、制冰风机112、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二温度传感器,其中,控制器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控制冷藏风机114的运转,和/或控制器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控制制冰风机112的运转。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在冷藏室102内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冷藏室102内的温度,通过设置在制冰室106内的第二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制冰室106内的温度,通过分别连接至冷藏风机114、制冰风机112、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控制器,来控制冷藏风机114和制冰风机112的运转,控制器可以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控制冷藏风机114的运转,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控制制冷风机的运转,实现冷藏室102内制冷和制冰室106内制冷的自动调控,在冷藏室102内达到设定温度时,控制器控制冷藏风机114关闭或调低风速,冷藏风机114不再向冷藏室102内输送冷气或降低冷气的输送速度,在制冰室106内达到设定温度时,控制器控制制冷风机关闭或调低风速,制冷风机不再向制冰室106内输送冷气或降低冷气的输送速度,一方面,提升制冷设备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能够节约能耗。

实施例五:

如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电动风门118,设置于冷藏室风道116的进风口处,并连接至控制器;第二电动风门120,设置于制冰室风道110的进风口处,并连接至控制器,其中,控制器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控制第一电动风门118开闭,和/或控制器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控制第二电动风门120开闭。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分别连接至第一电动风门118,第二电动风门120,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控制器,来控制第一电动风门118和第二电动风门120的开闭,控制器可以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控制第一电动风门118开闭,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控制第二电动风门120开闭,实现冷藏室102内制冷和制冰室106内制冷的自动调控,在冷藏室102内达到设定温度时,控制器控制第一电动风门118关闭,不再向冷藏室102内导入冷气,在制冰室106内达到设定温度时,控制器控制第二电动风门120关闭,不再向制冰室106内导入冷气,一方面,提升制冷设备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能够节约能耗。

另外,通过设置第一电动风门118和第二电动风门120,可以实现由一个风机将冷藏蒸发器108生成的冷气分别导入制冰室106和冷藏室102,进而减少了制冷设备内风机的设置数量,一方面,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增大了制冷设备的空间利用率。

具体地,冷藏室风门(第一电动风门118)和制冰室风门(第二电动风门120)可同时打开,也可同时关闭,也可分别打开和关闭,打开和关闭的操作,主要依靠冷藏室102和制冰室106的温度传感器来控制。

如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风道泡沫122,设置在冷藏室102的风道盖板上,与冷藏蒸发器108相邻,第一风道泡沫122上开设第一冷藏室回风道126;第二风道泡沫124,设置在风道盖板上,与冷藏蒸发器108相邻,并与第一风道泡沫122间隔设置,第二风道泡沫124上开设第二冷藏室回风道128。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冷藏室102的风道盖板上设置第一风道泡沫122与第二风道泡沫124,并且在第一风道泡沫122上设置第一冷藏室回风道126,在第二风道泡沫124上设置第二冷藏室回风道128,一方面,实现保温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在风道泡沫上开设冷藏室回风道,与现有技术中的设置的发泡泡沫相比,能够减薄泡沫厚度,从而降低发泡层所占用的冰箱等制冷设备的容积,提升冷藏室102的空间利用率。

其中,第一风道泡沫122与第二风道泡沫124可以为一体的泡沫发泡层,也可以是分别单独设置的泡沫发泡层。

另外,风道泡沫上还开设有冷藏室风道116以及冷藏室回风口,以通过冷藏室回风口使冷藏室102回风,制冰室回风道130也开设于发泡层内。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回风口,开设于风道盖板上,并连接至第一冷藏室回风道126;第二回风口,开设于所风道盖板上,与第一回风口间隔设置,并连接至第二冷藏室回风道128,其中,第一回风口与第二回风口分别设置于冷藏蒸发器108的两侧,并且冷藏蒸发器108的底面低于第一回风口,以及第二回风口。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风道盖板上分别开设间隔设置的第一回风口与第二回风口,第一回风口连接至第一冷藏室回风道126,第二回风口连接至第二冷藏室回风道128,实现了冷藏室102回风,一方面,通过将第一回风口与第二回风口分别设置于冷藏蒸发器108的两侧,在冷藏室102不工作而制冰室106工作的工况下,风流沿蒸发器向冷藏风机114或制冰风机112传导,降低了漏冷概率,另一方面,通过将第一回风口与第二回风口的位置设置高于冷藏蒸发器108的底面,在冷藏风机114和制冷风机不工作的工况下,冷气向下流动,降低了漏冷概率。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制冰室回风道130,制冰室回风道130的进风口连接至制冰室106,制冰室回风道130的出风口延伸至冷藏蒸发器108的底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制冰室回风道130的进风口连接至制冰室106,制冰室回风道130的出风口延伸至冷藏蒸发器108的底部,实现了制冰室106回风,完成了制冰室106制冷循环过程,将制冰室回风道130的出风口延伸至冷藏蒸发器108的底部,提高了冷藏蒸发器108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制冷设备的制冷效率。

具体地,制冰室风路由制冰室风道112、制冰室风门(第二电动风门120)、制冰室回风道130和制冰机风道接头构成,制冰室风道接头位于制冰室106内,制冰室回风道130可以设置在冷藏室风道116的风道盖板上,有助于提升冷藏室102的空间利用率。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冷冻蒸发器132,与冷冻室104对应设置,用于向冷冻室104提供冷气;冷冻风道,冷冻风道的进风口延伸至冷冻蒸发器132,冷冻风道的出风口延伸至冷冻室104;冷冻风机134,与冷冻室104风道对应设置,冷冻风机134用于将冷冻蒸发器132生成的冷气导入冷冻室104。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冷冻风机134将冷冻蒸发器132生成的冷气经冷冻风道导入冷冻室104内,实现了冷冻室104的制冷功能,冷冻蒸发器132只需为冷冻室104提供冷气,提高了冷冻室104的制冷效率,同时使得制冷设备集制冰、冷藏、冷冻功能于一体,提高了制冷设备的应用范围,有利于制冷设备的推广。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制冰室的制冷设备,通过制冰风机将冷藏蒸发器生成的冷气导入制冰室,减少了制冰室风道的长度,提高了冷气的传递效率,进而降低了能耗,节省了成本。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