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聚能制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7088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聚能制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制热设备都是通过翅片吸收空气里面的热能,这样使得节流后的工质进入压缩机的温度会比较低,降低了系统的能效比,增加了用电量和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全聚能制热系统。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聚能制热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管道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的第二接口通过管道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的第三接口与水换热器的进气端连接;所述水换热器的出气端与补焓换热器的第一进气口连接,所述补焓换热器的第一出气口通过第一单向阀与储液罐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补焓换热器的第二出气口与压缩机的补焓口连接;所述储液罐的第一输出端依次通过第二单向阀、电子膨胀阀d3与所述补焓换热器的第二进气口连接;所述储液罐的第二输出端与干燥过滤器连接,所述干燥过滤器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电子膨胀阀d2与翅片单元连接,所述翅片单元的输出端与主太阳能板连接,所述主太阳能板的输出端与所述四通换向阀的第四接口连接;所述干燥过滤器的第二输出端通过电子膨胀阀d1与辅助太阳能板连接,所述辅助太阳能板的输出端与所述四通换向阀的第四接口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输出端还与所述补焓换热器的第一进气口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在传统的制热系统中增加了主太阳能板和辅助太阳能板,使得系统在通过翅片单元吸收空气里面的热能的同时,再通过太阳能板吸收太阳的能量,大大增加了进入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使得系统的能效比再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1-2个点,比原来更省电,更节能,并且节省运行费用达到25%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公开了一种全聚能制热系统,包括压缩机1,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通过管道与四通换向阀2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2的第二接口通过管道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2的第三接口与水换热器4的进气端连接;所述水换热器4的出气端与补焓换热器9的第一进气口连接,所述补焓换热器9的第一出气口通过第一单向阀11与储液罐8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补焓换热器9的第二出气口与压缩机1的补焓口连接;所述储液罐8的第一输出端依次通过第二单向阀13、电子膨胀阀d312与所述补焓换热器9的第二进气口连接;所述储液罐8的第二输出端与干燥过滤器7连接,所述干燥过滤器7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电子膨胀阀d214与翅片单元5连接,所述翅片单元5的输出端与主太阳能板3连接,所述主太阳能板3的输出端与所述四通换向阀2的第四接口连接;所述干燥过滤器7的第二输出端通过电子膨胀阀d115与辅助太阳能板6连接,所述辅助太阳能板6的输出端与所述四通换向阀2的第四接口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单向阀13的输出端还与所述补焓换热器9的第一进气口连接。

工作原理:首先通过外部控制器控制四通换向阀2打开处于制热状态,所有电子膨胀阀均处于全开状态,3分钟后(预设时间)压缩机1启动工作,工质从压缩机1输出高温高压的气体经过四通换向阀2进入水换热器4,将水换热器4内循环的水加热,从水换热器4出来的气体变为中压中温的气体进入补焓换热器9内,再进入到储液罐8内,再经过干燥过滤器7后,一路通过电子膨胀阀d214,通过外部控制器控制电子膨胀阀d214开度的小大控制系统节流,节流后的工质变成气体通过翅片单元5吸收空气内的热能,再经过主太阳能板3吸收太阳能,另一路通过电子膨胀阀d1,再通过辅助太阳能板吸收太阳的能量,最后两路工质汇合后再进过四通换向阀2回到压缩机1的吸气口,经压缩机1压缩后的工质再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输出,如此循环。

当环境温度在10度以下时,电子膨胀阀d312开始工作,来控制进入补焓换热器9的流量,并控制工质进入压缩机1补焓口的流量,起到给压缩机补焓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全聚能制热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管道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的第二接口通过管道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的第三接口与水换热器的进气端连接;所述水换热器的出气端与补焓换热器的第一进气口连接,所述补焓换热器的第一出气口通过第一单向阀与储液罐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储液罐的第二输出端与干燥过滤器连接,所述干燥过滤器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电子膨胀阀D2与翅片单元连接,所述翅片单元的输出端与主太阳能板连接,所述主太阳能板的输出端与所述四通换向阀的第四接口连接。本发明在传统的制热系统中增加了主太阳能板,通过太阳能板吸收太阳的能量,增加了压缩机的吸气温度。

技术研发人员:翟滨滨;杨国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翟滨滨
技术研发日:2017.05.23
技术公布日:2017.08.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