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物装置及具有该储物装置的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75277发布日期:2018-08-01 01:1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物装置及具有该储物装置的冰箱,属于家用电器领域。



背景技术:

冰箱储物装置,例如抽屉、保鲜盒、储物箱、瓶座等,一般具有一个大的容纳腔,当放置多种食品时,多种食品间相互交杂,取放极为不便。特别是冷冻室抽屉中交杂放置多种食品时,食品间冷冻后发生粘连,自冰箱冷冻室抽屉中取出食品更为不便。

为解决上述问题,有的生产商将储物装置的容纳腔用分隔架进行分割,但是往往只能对容纳腔进行简单的分割,不能根据储存物品而自由调整分割空间,灵活性较差;而且分隔架的组装结构复杂,不便于拆卸和组装;不同分隔空间的储存物品相互滑落交叉,达不到分割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至少解决上述问题之一,本发明提供一种冰箱及其储物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物装置,所述储物装置包括围成一容纳腔的本体、具有至少一组调节机构的调节组件以及用于分割所述容纳腔的第一分隔架和第二分隔架,所述本体包括底壁、一对第一侧壁以及一对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分隔架连接至一对所述第二侧壁上,所述第二分隔架通过所述调节机构绕竖直轴转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一分隔架上,每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

第一调节件,配接至所述第一分隔架且在所述竖直轴的圆周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分隔架相对固定,所述第一调节件包括第一凹凸曲面;

限位件,连接至所述第一调节件,在所述竖直轴的轴向上,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第一调节件之间的相对位移被至少部分地限制;

第二调节件,配接至所述第二分隔架且在所述竖直轴的圆周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分隔架相对固定,所述第二调节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调节件与所述限位件之间,所述第二调节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凹凸曲面相匹配的第二凹凸曲面;所述第二调节件可绕所述竖直轴相对所述第一调节件转动,且在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二凹凸曲面和所述第一凹凸曲面可彼此啮合或抵接,以使所述第二调节件在所述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调节件靠近或远离;

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二调节件和所述限位件之间,当所述第二调节件在所述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调节件远离时,所述第二调节件在所述轴向上相对靠近所述限位件以使所述弹性件发生压缩形变。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机构具有所述第二凹凸曲面和所述第一凹凸曲面彼此凹凸配合的至少两个啮合状态以及所述第二凹凸曲面和所述第一凹凸曲面彼此凸凸抵接的抵接状态;当所述调节机构处于所述抵接状态时,所述弹性件在其自身弹性恢复力作用下驱使所述第二调节件运动以使所述调节机构由所述抵接状态变化为所述啮合状态。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轴向上,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第一调节件之间的相对位移被完全限制,以使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第一调节件相对固定。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件包括外套筒以及中转轴,所述中转轴设置为沿所述轴向延伸的圆柱体;

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二调节件依次套设于所述中转轴上。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调节件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第一分隔架相对固定的连接。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储物装置包括分立于所述第一分隔架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分隔架,两个所述第二分隔架分别通过所述调节机构绕竖直轴转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一分隔架上。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连体设置且镜面对称的两组所述调节机构,所述镜面与所述竖直轴相垂直,一组所述调节机构的所述第二调节件与两个所述第二分隔架的其中之一配接,另一组所述调节机构的所述第二调节件与两个所述第二分隔架的其中另一配接。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储物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处的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相对所述本体前后滑动的导向件,所述第一分隔架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导向件上并与所述导向件同步滑动。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凹凸曲面和所述第一凹凸曲面均设置为圆周四等分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冰箱,所述冰箱包括所述储物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第一分隔架和第二分隔架的活动配合,提升容纳腔被分割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储存需求;调节组件的结构精巧,可实现快速组装,还可及时拆卸/更换第一分隔架和第二分隔架,以进一步增强分割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储物装置的结构图,其中示意了储物装置处于容纳腔三分区时的状态;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储物装置的结构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导向机构与第一分隔架相配合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导向件与第一分隔架相配合的局部前视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意了调节组件处于啮合状态;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调节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冰箱,所述冰箱包括箱体和箱门,所述箱体和箱门限定出至少一个存储间室,所述存储间室可以为冷藏室、冷冻室、变温室等。所述冰箱还包括用于储存物品的储物装置,所述储物装置设置于所述存储间室内,其具体可设置为抽屉、保鲜盒、储物箱、瓶座等。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所述储物装置进行详细介绍。

参图1~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物装置100,该储物装置100包括本体10、一对导向机构20、第一分隔架30、第二分隔架40以及具有至少两组调节机构的调节组件50。

本体10围成具有上开口的大致呈长方体的容纳腔101,该容纳腔101用于储存各类储存物,如食品、饮料等。本体10包括底壁、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一侧壁11以及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二侧壁12。所述底壁用于承载储存物,一对第一侧壁11和一对第二侧壁12分别自所述底壁向上垂直延伸。

为清楚地表达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位置与方向,一对第一侧壁11的相对位置所限定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也称为纵向),一对第二侧壁12的相对位置所限定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也称为横向)。也即,一对第一侧壁11前后相对设置,一对第二侧壁12左右相对设置。另外,所述前后方向和所述左右方向共同限定的平面定义为水平面,垂直于所述水平面的方向定义为竖直方向。

参图1~2,一对导向机构20分别设置于一对第二侧壁12处。导向机构20包括导向杆21、导向件22以及固定座23,其中:导向机构20通过固定座23固定于本体10上,固定座23与本体10之间的固定方式可采用螺纹连接、铆接、卡扣连接等;导向杆21平行于第二侧壁12并前后延伸;导向件22套设于导向杆21上并可沿导向杆21前后滑动。

参图3~4,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杆21设置为圆柱形长杆;导向件22包括导向本体220和分别具有圆柱形通孔222的一对悬臂221,导向件22通过通孔222套设于导向杆21上并可沿导向杆21前后滑动。

优选地,通孔222的直径略小于导向杆21的直径,当导向件22套设于导向杆21上时,导向件22不仅于导向杆21上沿图示x1方向前后滑动,还可沿图示x2方向绕导向杆21的轴心线圆周转动以及沿图示x3方向相对导向杆21径向晃动。这样,可避免导向件22与导向杆21之间的卡滞现象的发生。

进一步地,第一分隔架30容置于容纳腔101内,并可用于对容纳腔101进行前后分割。具体地,第一分隔架30包括分隔本体31,分隔本体31横置于容纳腔101内以用于对容纳腔101进行分割,分隔本体31所在的竖直面定义第一分隔架30的分隔面,容纳腔101以第一分隔架30的分隔面为界被前后分割。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本体31包括垂直于前后方向且共平面设置的分隔板311、312,优选地分隔板311、312设置为玻璃板,这样,不仅可实现对容纳腔101进行前后分割,而且可避免容纳腔101被前后分割形成的储存分区之间的物品的交叉滑落。当然,在变化的实施例中,分隔本体31还可设置为呈格栅状排布的分隔杆结构或者设置为同时包括分隔杆结构和分隔板311、312。

进一步地,参图2,第一分隔架30通过导向机构20前后滑动地连接至本体10上,以调整容纳腔101被前后分割形成的储存分区的大小和/或数量。具体地,第一分隔架30包括形成于第一分隔架30的左右两端的一对第一连接件33,每个第一连接件33连接至相对应的导向件22上。当导向件22沿导向杆21前后滑动时,第一分隔架30同步的于容纳腔101内前后滑动。

第一连接件33包括固定件331和连接杆332。其中,固定件331的内端部通过铆接或卡扣等方式与分隔本体31固定连接;连接杆332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连接杆332的中部固定连接于固定件331外端部,也即,连接杆332的两端部分别自固定件331向前、向后延伸。

相对应的,参图3~5,导向件22包括向下延伸出导向本体220的卡钩223、安装槽224、限位部225以及开口226。其中,安装槽224由卡钩223围成并前后延伸;开口226为形成于卡钩223与导向本体220之间的狭缝,其连通外界与安装槽224;限位部225为自开口226处凹设于卡钩223上的u形缺口。

在第一连接件33与导向件22的连接状态下,连接杆332可通过开口226沿第一方向挂扣于安装槽224内,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前后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斜向外下方;限位部225与固定件331匹配对接,具体地,当连接杆332挂扣于安装槽224内时,固定件331配合至所述限位部225内并被所述限位部225的前后侧面所抵持,以限制第一连接件33相对导向件22前后运动,进而实现第一分隔架30沿前后方向同步滑动地连接至导向件22上。

参图5,进一步地,导向件22还具有设置于开口226处的引导斜面227,以便于引导连接杆332顺利通过开口226挂扣于安装槽224内。

在本实施例中,卡钩223设置为弹性结构;连接杆332设置为具有直径d的圆柱形杆,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开口226的口径逐渐减小至最小值w,其中w<d。这样,当连接杆332通过开口226向安装槽224内配接时,卡钩223在连接杆332的抵持下发生弹性形变,直至连接杆332配合至安装槽224内后,在卡钩223的自身弹性恢复力作用下,连接杆332被稳定地保持在安装槽224内。

另外,参图1和2,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机构20设置于本体10背离容纳腔101的外部,每个第二侧壁12上设置有前后延伸的导槽13,第一分隔架30的左右两端穿过导槽13后配接至导向机构20上,也即,第一连接件33至少部分自容纳腔101穿过导槽13后配接于导向件22上。

进一步地,参图1~2,第二分隔架40容置于容纳腔101内,并可用于对容纳腔101进行左右分割。具体地,第二分隔架40包括分隔本体41,分隔本体41可用于对容纳腔101进行分割,分隔本体41所在的竖直平面定义第二分隔架40的分隔面。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本体41设置为垂直于水平方向放置的玻璃隔板,这样,不仅可实现对容纳腔101进行分割,而且可避免容纳腔101被第二分隔架40分割形成的储存分区之间的物品的交叉滑落。当然,在变化的实施例中,分隔本体41还可设置为呈格栅状排布的分隔杆结构或者设置为同时包括分隔杆结构和玻璃隔板。

进一步地,第二分隔架40通过所述调节机构绕竖直轴t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分隔架30上,在第二分隔架40的转动路径内,参图1,第二分隔架40相对第一分隔架30具有叠置状态和展开状态:当第二分隔架40处于所述叠置状态时,第二分隔架40的分隔面与第一分隔架30的分隔面相平行,第二分隔架40的分隔本体41紧密贴靠于第一分隔架30的分隔本体31;当第二分隔架40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第二分隔架40的分隔面与第一分隔架30的分隔面具有一非零夹角,在本实施例中,此时第二分隔架40的分隔面与第一分隔架30的分隔面相垂直,也即,第二分隔架40的分隔本体41大致垂直于第一分隔架30的分隔本体31,容纳腔101可以以第一分隔架30的分隔面为界被前后分割,且容纳腔101可以以第二分隔架40的分隔面为界被左右分割。

下面参图6~7,对调节组件5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对每组所述调节机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调节组件50的每组所述调节机构设置为圆柱形结构,其几何中轴线确定所述竖直轴t,每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调节件51、第二调节件52、弹性件53及限位件54。

第一调节件51配接至第一分隔架30,且在所述竖直轴t的圆周方向上,第一调节件51与第一分隔架30相对固定,也即第一调节件51和第一分隔架30无法绕所述竖直轴t相对彼此转动。具体地,参图2,第一分隔架30包括第二连接件32,第二连接件32通过螺纹、卡扣等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一分隔架30的分隔本体31上;第二连接件32具有空腔320以及凹槽322。相对应的,参图6,第一调节件51与第二连接件32套接配合,其配合于第二连接件32的空腔320内;第一调节件51包括形成于其外壁上的凸柱513,凸柱513与凹槽322卡持配接,从而限制第一调节件51和第一分隔架30绕所述竖直轴t相对彼此转动。在变化的实施例中,凸柱513和凹槽322位置可互换。

第二调节件52配接至第二分隔架40,且在所述竖直轴t的圆周方向上,第二调节件52与第二分隔架40相对固定,也即第二调节件52和第二分隔架40无法绕所述竖直轴t相对彼此转动。具体地,参图2,第二分隔架40包括第三连接件42,第三连接件42通过螺纹、卡扣等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二分隔架40的分隔本体41的一端上;第三连接件42具有空腔420以及凹槽421。相对应的,参图6,第二调节件52与第三连接件42套接配合,其配合于第三连接件42的空腔420内;第二调节件52包括形成于其外壁上的凸柱521,凸柱521与凹槽421卡持配接,从而限制第二调节件52和第二分隔架40绕所述竖直轴t相对彼此转动。在变化的实施例中,凸柱521和凹槽421位置可互换。

而且,第二调节件52可相对第一调节件51绕所述竖直轴t转动。这样,在使用时,当用户施加外力于第二分隔架40上时,第二分隔架40可带动第二调节件52同步绕所述竖直轴t转动,而第一调节件51和第一分隔架30保持相对静止,从而实现第二分隔架40相对第一分隔架30绕所述竖直轴t的转动,进而实现第二分隔架40于所述叠置状态和所述展开状态间切换。

限位件54连接至第一调节件51,在所述竖直轴t的轴向(也即竖直方向)上,限位件54与第一调节件51之间的相对位移被至少部分地限制。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54与第一调节件51之间的相对位移被完全限制,也即限位件54沿所述轴向相对固定地连接于第一调节件51上。

第二调节件52设置于第一调节件51与限位件54之间。弹性件53位于第二调节件52和限位件54之间,具体地,第二调节件52上具有第一抵持面,限位件54上具有第二抵持面,弹性件53位于第二调节件52的所述第一抵持面和限位件54的所述第二抵持面之间。

第一调节件51包括形成于其一端面的整周波浪形的第一凹凸曲面514,第二调节件52包括形成于其一端面的整周波浪形的第二凹凸曲面522,第一凹凸曲面514和第二凹凸曲面522相匹配。

在第二调节件52绕所述竖直轴t相对第一调节件51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凹凸曲面514和第二凹凸曲面522可彼此啮合或抵接,以使第二调节件52在所述轴向上相对第一调节件51作远离或靠近的往复跳跃式运动;并且,当第二调节件52在所述轴向上相对第一调节件51远离时,第二调节件52和限位件54在所述轴向上相对靠近,弹性件53被第二调节件52的所述第一抵持面和限位件54的所述第二抵持面夹持并发生压缩形变,这样,在弹性件53的自身弹性恢复力作用下,使第一凹凸曲面514和第二凹凸曲面522始终相接触,进而完成第二调节件52与第一调节件51在所述轴向上相对靠近或远离的过程。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机构具有第一凹凸曲面514和第二凹凸曲面522彼此凹凸配合的至少两个啮合状态以及第一凹凸曲面514和第二凹凸曲面522彼此凸凸抵接的抵接状态。

当所述调节机构处于所述啮合状态时,第一调节件51与第二调节件52之间沿所述轴向上的距离最小;当所述调节机构由所述啮合状态向所述抵接状态运动时,第一调节件51与第二调节件52相对彼此沿所述轴向远离,且第二调节件52的所述第一抵持面和限位件54的所述第二抵持面在所述轴向上相对靠近,弹性件53逐渐被压缩且弹性形变量逐渐增大;当所述调节机构处于所述抵接状态时,第一调节件51与第二调节件52之间沿所述轴向上的距离最大,且第二调节件52的所述第一抵持面和限位件54的所述第二抵持面在所述轴向上的距离最小,弹性件53的弹性形变量达到极大值;当所述调节机构由所述抵接状态向所述啮合状态运动时,弹性件53在自身形变恢复力作用下驱动第一调节件51与第二调节件52相对彼此沿所述轴向靠近。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调节机构未处于所述啮合状态时,弹性件53在其自身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始终施加于第二调节件52上一驱动力,该驱动力的方向平行于所述轴向并驱使第二调节件52具有趋近第一调节件51的运动趋势,以使所述调节机构恢复至所述啮合状态。

并且,第二分隔架40的所述叠置状态与所述调节机构的一所述啮合状态相对应,第二分隔架40的所述展开状态与所述调节机构的另一所述啮合状态相对应。

这样,以由所述叠置状态变化至所述展开状态的过程(由所述展开状态变化至所述叠置状态的过程与之相反,不再赘述)为例,对第二分隔架40的转动过程进行详述:

当第二分隔架40处于所述叠置状态时,人为外力推动第二分隔架40相对第一分隔架30绕竖直轴t转动,同步地第二调节件52相对第一调节件51绕所述竖直轴t转动,所述调节机构由一所述啮合状态向所述抵接状态变化,第二调节件52沿所述轴向远离第一调节件51,且弹性件53被压缩形变;

随着第二调节件52的转动,当所述调节机构处于所述抵接状态时,弹性件53在其自身弹性恢复力作用下驱使第二调节件52继续自动转动,以使所述调节机构由所述抵接状态变化为另一所述啮合状态,进而第二分隔架40转动至所述展开状态,整个调节过程稳定且省力。

进一步地,第二分隔架40于所述叠置状态和所述展开状态间切换时,第二分隔架40绕所述竖直轴t大致上转动角度为90°。相应的,第一凹凸曲面514和第二凹凸曲面522均设置为圆周四等分结构,也即所述调节机构由一所述啮合状态变换为所述抵接状态、再由该抵接状态变换为另一所述啮合状态时,第一调节件51绕所述竖直轴t相对第二调节件52依次转动45°、再转动45°(共计转动90°)。在变化的实施例中,还可依照第二分隔架40于所述叠置状态和所述展开状态间切换时的转动角度的具体需求,第一凹凸曲面514和第二凹凸曲面522相应设置为圆周不等分结构或者设置为圆周多等分结构(如三等分、五等分、六等分、八等分等)。

进一步地,第一调节件51在所述轴向上与第一分隔架30相对固定的连接。具体地,第一调节件51包括定位销孔510,第一分隔架30的第二连接件32设置有配合销孔321,定位销孔510和配合销孔321可均与定位销(图未示)配合连接,以限制第一调节件51在所述轴向上与第一分隔架30相对运动,从而避免所述调节机构从第一分隔架30上向下脱落或向上突出。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中转轴542,中转轴542设置为沿所述轴向延伸的圆柱体;第二调节件52具有中部圆柱形通孔523并通过所述通孔523套设于中转轴542上,以实现第二调节件52可于所述中转轴542上沿所述轴向滑动并绕所述竖直轴t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中转轴542设置于限位件54上,换句话说也即,限位件54包括具有所述第二抵持面的外套筒541以及沿所述轴向延伸出所述外套筒541的中转轴542,弹性件53和第二调节件52依次套设于中转轴542上,中转轴542的端部连接至第一调节件51。在变化的实施例中,中转轴542还可设置于第一调节件51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51包括彼此卡扣配接的端盖511和组装构件512。其中,端盖511具有封闭的端面,从而增加美观并防止异物掉落至调节组件50内部而造成污染,端盖511包括两个卡钩5111;组装构件512包括两个卡槽5121;两个卡钩5111与两个卡槽5121一一对应并卡扣配接,以使端盖511和组装构件512彼此组装配接。在变化的实施例中,卡钩5111和卡槽5121的位置可互换。

第一凹凸曲面514形成于组装构件512背离端盖511的一端面上。

另外,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储物装置100包括两个第二分隔架40,两个第二分隔架40分立于第一分隔架30的前后两侧;相应的,参图6~7,调节组件50包括两组所述调节机构,每组所述调节机构与一第二分隔架40相适配。每个第二分隔架40通过相对应的所述调节机构独立地绕竖直轴t转动地连接至第一分隔架30上:如图1所示,一第二分隔架40处于所述叠置状态,另一第二分隔架40处于所述展开状态。这样可实现容纳腔101被分割的多样化,例如:两个第二分隔架40均处于所述叠置状态而通过滑动第一分隔架30,实现容纳腔101零分区和二分区;或者,如图1所示,实现容纳腔101三分区;或者两个第二分隔架40均处于所述展开状态,实现容纳腔101四分区。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在两组所述调节机构中,一组所述调节机构的第二调节件52与第二分隔架40的其中之一配接,另一组所述调节机构的第二调节件52与第二分隔架40的其中另一配接。

调节组件50设置为以平面q为对称面的镜面对称结构,该平面q与所述竖直轴t相垂直。进一步地,两组所述调节机构连体设置且以平面q为对称面的镜面对称设置。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两组所述调节机构通过限位件54一体连接,且各自的弹性件53、第二调节件52和第一调节件51沿所述轴向依次向上方、下方排布。当然,在变化的实施例中,两组所述调节机构还可设置为通过第一调节件51一体连接,且各自的第二调节件52、弹性件53和限位件54沿所述轴向依次向上方、下方排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储物装置100,可按需调整容纳腔101分割形成的储物分区的数量/大小,灵活性高;而且第一分隔架30的拆卸组装方便,且使用过程中稳定性好;第一分隔架30分割形成的储物分区可避免交叉掉落。

需要说明的是,本上述实施例中,限位件54与第一调节件51之间沿所述轴向的相对位移被完全限制。而在变化的实施例中,限位件54与第一调节件51之间的相对位移被部分限制,也即,限位件54可相对第一调节件51沿所述轴向定量地位移。具体地,限位件54沿所述轴向可相对第一调节件51运动且该相对运动的运动位移小于第二调节件52相对第一调节件51沿所述轴向的运动位移,从而实现当第二调节件52远离第一调节件51运动时,第二调节件52与限位件54之间的间距变小,进而使弹性件53可被压缩形变即可。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