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联机系统及其室外机、控制方法及装置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77897发布日期:2019-02-26 19:12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多联机系统及其室外机、控制方法及装置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及其空调室外机、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因空调室外机侧回气管只有低压气态冷媒,无法为喷气增焓压缩机的喷气口提供中压气态冷媒,因而很难在压缩机喷气口实现喷焓,故而喷气增焓技术目前还只应用于热泵和三管制热回收系统中,尚未出现具有喷气增焓功能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这限制了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能效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空调室外机。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空调室外机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上述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上述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控制装置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

本发明的第六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外机,用于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所述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包括多个空调室内机和连接所述空调室外机与所述多个空调室内机的冷媒分配装置,所述空调室外机包括:主循环流路,包括通过管路相连的第一气液分离器、喷气增焓压缩机、换向装置及室外换热器,且所述主循环流路的两端分别通过冷媒输出管和冷媒输入管与所述冷媒分配装置的入口和出口相连通;喷气增焓流路,包括通过管路相连的室外过冷器和室外节流装置,能够在所述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制冷运行和/或制热运行时导通以实现喷气增焓;其中,所述室外过冷器具有主路和辅路,所述辅路的出口分别通过第一管路和分支管路与所述喷气增焓压缩机的喷气口及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相连,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分支管路上分别设有能够控制其通断的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用于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空调室外机,通过使用喷气增焓压缩机技术并增加室外过冷器和室外节流装置,为空调室外机增加了喷气增焓流路,使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增加了制热喷气增焓功能和/或制冷喷气增焓功能,从而能够提高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制热能力和/或制冷能力;同时,在室外过冷器辅路出口与第一气液分离器之间用第二控制阀及分支管路相连,这样,当系统开启喷焓功能时,可以在打开第一控制阀之前先打开第二控制阀,使室外过冷器及管路中残存的液态冷媒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待系统稳定后再开启第一控制阀,从而防止了室外过冷器及管路中残留的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喷气口导致液击现象,进而对压缩机起到了有效的防液击作用,提高了压缩机的使用可靠性;此外,由于室外过冷器输出的冷媒的过热度非常低,因而在高温制冷运行的过程中,可以打开第二控制阀,使室外过冷器输出的冷媒可以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中,与空调室内机送回的过热度较高的冷媒混合后能够降低第一气液分离器输出的冷媒的过热度,从而降低压缩机回气口的吸气过热度,进而降低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从而防止烧坏其他部件,保证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具体而言,现有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因空调室外机侧回气管只有低压冷媒,无法为喷气增焓压缩机的喷气口提供中压冷媒,因而很难在压缩机喷气口实现喷焓,故而喷气增焓技术目前还只应用于热泵和三管制热回收系统中,尚未出现具有喷气增焓功能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而本申请通过对空调室外机进行改进,使得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具备了喷气增焓功能,从而拓展了系统的应用范围,提高了机器的制冷舒适性和/或制热舒适性,并利用第二控制阀保证系统喷焓运行时的可靠性。

具体地,空调室外机包括主循环流路和喷气增焓流路,主循环流路包括通过管路相连的喷气增焓压缩机、换向装置及室外换热器,主循环流路的一端通过冷媒输出管与冷媒分配装置的入口相连通,向冷媒分配装置输送冷媒,冷媒分配装置对进出多个空调室内机的冷媒进行分配,再将换热后的冷媒通过冷媒输入管送回空调室外机,最终完成循环;在冷媒流动的过程中,主循环流路上的各个部件及喷气增焓流路上的各个部件相应配合,使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实现其制冷制热功能(如纯制冷模式、纯制热模式、主制冷模式、主制热模式等)。

其中,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在空调室外机增加了喷气增焓流路,且喷气增焓流路在系统制冷运行和/或制热运行时能够导通以实现制冷喷气增焓和/或制热喷气增焓功能;且喷气增焓流路包括室外过冷器和室外节流装置,且室外过冷器的辅路出口分别通过第一管路和分支管路与喷气增焓压缩机的喷气口及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相连,且第一管路和分支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这样,当系统需要喷焓时,开启第一控制阀,室外过冷器辅路能够输出中压气态冷媒,中压气态冷媒经第一管路进入喷气口实现喷气增焓;而在开启第一控制阀之前,先开启第二控制阀,这样室外过冷器及管路中残留的液态冷媒可以经分支管路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然后分离出的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回气口;待系统稳定后,再开启第一控制阀,则进入第一管路的都是中压气态冷媒,从而有效防止了液击现象产生,有效保证了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换言之,本申请相当于在现有的空调室外机的回气管(即冷媒输入管)上增加了室外过冷器和室外节流装置,使得空调室外机侧(具体为室外过冷器辅路出口)能够产生中压气态冷媒,进而输送至压缩机喷气口实现喷气增焓;同时,将室外过冷器辅路出口与第一气液分离器之间利用分支管路和第二控制阀连接起来,以防止室外过冷器及管路中残留的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喷气口,防止系统喷焓时发生液击现象。

可以理解的是,冷媒输入管和冷媒输出管上分别设有截止阀,分别对应于现有技术中的低压阀和高压阀;且本申请中的高压冷媒、中压冷媒、低压冷媒只是示意空调运行过程中冷媒循环流路中不同位置处冷媒压力的相对高低,并没有具体的数值大小的限制。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室外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室外节流装置包括室外主节流装置和室外辅节流装置,所述主路的入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冷媒输入管相连通,所述主路的出口分别通过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输入端及所述辅路的入口相连,所述室外主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所述室外辅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第四管路上。

室外节流装置包括室外主节流装置和室外辅节流装置,且室外过冷器的主路入口通过第二管路与空调室外机的冷媒输入管相连通,主路出口分别通过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与室外换热器的输入端及室外过冷器的辅路入口相连通,辅路出口通过第一管路与喷气增焓压缩机的喷气口相连,且室外辅节流装置设置在第四管路上,因而制热运行(包括纯制热模式以及主制热模式)时从冷媒输入管流回空调室外机的冷媒在经过室外过冷器主路后会分成两路,一路经室外辅节流装置进入室外过冷器辅路,与主路冷媒换热形成中压气态冷媒,中压气态冷媒会直接流向压缩机喷气口,而另一路会经过室外主节流装置进行节流降压后再进入室外换热器蒸发吸热然后流回压缩机回气口,从而使压缩机回气口的压力低于压缩机喷气口的压力,进而实现压缩机的制热喷气增焓。

换言之,本申请相当于在现有的空调室外机的回气管(即冷媒输入管)上增加了室外过冷器和室外节流装置,使制热运行(包括纯制热模式以及主制热模式)时系统的节流功能的至少一部分在空调室外机侧进行,这样冷媒输入管处的冷媒压力会高于室外换热器出口的压力,成为中压冷媒,而不是现有技术中的低压冷媒;中压冷媒在经过室外过冷器主路后会分成两路,一路经室外辅节流装置进入室外过冷器然后到达压缩机喷气口,另一路经室外主节流装置进入室外换热器然后到达压缩机回气口,则通过合理调节室外主节流装置和室外辅节流装置的开度即可使压缩机喷气口的压力大于回气口的压力,从而实现喷气增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管路上还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按照由所述冷媒输入管流向所述室外过冷器的主路入口的方向单向导通。

在第二管路上设置第一单向阀,且第一单向阀按照由冷媒输入管流向室外过冷器的主路入口的方向单向导通,保证了只有室外过冷器输出的过冷液态冷媒流向室外主节流装置和室外换热器,而不能反向流动,这样,室外主节流装置仅在制热运行(包括纯制热模式、主制热模式)时发挥节流降压作用;而制冷运行时压缩机排出的高压冷媒只能流向室外换热器,而不能经室外主节流装置流向室外过冷器造成不必要的压力损失或者串气等不良现象,从而保证了系统制冷功能(包括纯制冷模式、主制冷模式)的正常运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路的出口连接有主管路,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主路的出口相连的一端及所述第四管路与所述主路的出口相连的一端在所述主管路处交汇。

主路的出口连接有主管路,第三管路与主路的出口相连的一端及第四管路与主路的出口相连的一端在主管路处交汇,形成主管路的两条并联支路,保证了室外过冷器与室外主节流装置及室外辅节流装置的良好配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室外节流装置包括室外辅节流装置,所述主路的第一端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冷媒输出管相连通,所述主路的第二端口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输出端相连,所述主路的第二端口或第一端口通过第四管路与所述辅路的入口相连,所述室外辅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第四管路上。

室外节流装置包括室外辅节流装置,且室外过冷器的主路的第一端口通过第二管路与空调室外机的冷媒输出管相连通,第二端口通过第三管路与室外换热器的输出端相连,主路的两个端口中的一个还通过第四管路与辅路入口相连,辅路出口通过第一管路与喷气增焓压缩机的喷气口相连,且室外辅节流装置设置在第四管路上,因而制冷运行(包括纯制冷模式以及主制冷模式)时从室外换热器输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在经过室外过冷器主路时会分成两路(可以是直接分成两路分别进入主路和辅路,也可以是先经过室外过冷器主路,然后再分成两路),一路经室外辅节流装置进入室外过冷器辅路,与主路冷媒换热形成中压气态冷媒,中压气态冷媒会直接流向压缩机喷气口,而另一路会经过室外过冷器主路过冷后到达冷媒输出管,经冷媒分配装置进入制冷内机,蒸发吸热变成低压气态冷媒流回压缩机回气口,从而使压缩机回气口的压力低于压缩机喷气口的压力,进而实现压缩机的制冷喷气增焓。

换言之,本申请相当于在现有的空调室外机的回气管(即冷媒输入管)上增加了室外过冷器和室外辅节流装置,使制运冷运行时室外换热器输出的一部分高压冷媒能够变成中压气态冷媒直接回到压缩机的喷气口,从而实现喷气增焓,提高高温制冷能力;且由于室外换热器输出的液态冷媒经过过冷后才进入内机,因而提高了室外机输出的液态冷媒的过冷度,进而能够降低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提高高温制冷运行时系统的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管路上还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按照由所述主路的第一端口流向所述冷媒输出管的方向单向导通;所述第三管路上还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按照由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输出端指向所述主路的第二端口的方向单向导通。

在第二管路上设置第一单向阀,且第一单向阀按照由室外过冷器主路的第一端口流向冷媒输出管的方向单向导通,第三管路上设有第二单向阀,且第二单向阀按照由室外换热器的输出端流向室外过冷器的第二端口的方向单向导通,保证了制冷运行时室外换热器输出的高压液态冷媒能够先流向室外过冷器,然后分别进入压缩机喷气口和冷媒分配装置,从而实现制冷喷气增焓;同时,保证了只有室外过冷器输出的冷媒流向冷媒输出管,而冷媒输出管的冷媒不能流向室外过冷器,从而避免了制热运行时压缩机排至冷媒输出管的高压冷媒的一部分进入室外过冷器而影响系统的制热能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路的第一端口还通过第五管路与所述冷媒输入管相连,所述主路的第二端口还通过第六管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喷气增焓流路还包括室外主节流装置,所述室外主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第六管路上。

室外过冷器的主路的第一端口还通过第五管路与冷媒输入管相连,同时主路的第二端口还通过第六管路与室外换热器的输入端相连,且第六管路上设有室外主节流装置,这使得两管制热回收系统也具备了制热喷气增焓功能,从而采用喷气增焓技术实现了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低温强热技术的应用的突破(现有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尚未有低温强热机型),满足了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在更低室外环境温度下的使用要求,提高了制热的舒适性。

具体地,制热运行(包括纯制热模式以及主制热模式)时从冷媒输入管流回空调室外机的冷媒在经过室外过冷器主路时会分成两路(可以是直接分成两路分别进入主路和辅路,也可以是先经过室外过冷器主路,然后再分成两路),一路经室外辅节流装置进入室外过冷器辅路,与主路冷媒换热形成中压气态冷媒,中压气态冷媒会直接流向压缩机喷气口,而另一路会经过室外主节流装置进行节流降压后再进入室外换热器蒸发吸热然后流回压缩机回气口,从而使压缩机回气口的压力低于压缩机喷气口的压力,进而实现制热运行时压缩机的喷气增焓。

换言之,本申请相当于在现有的空调室外机的回气管(即冷媒输入管)上增加了室外过冷器、室外辅节流装置和室外主节流装置,使制热运行(包括纯制热模式以及主制热模式)时系统的节流功能的至少一部分在空调室外机侧进行,这样冷媒输入管处的冷媒压力会高于室外换热器出口的压力,成为中压冷媒,而不是现有技术中的低压冷媒;中压冷媒在经过室外过冷器主路时会分成两路,一路经室外辅节流装置进入室外过冷器然后到达压缩机喷气口,另一路经室外主节流装置进入室外换热器然后到达压缩机回气口,则通过合理调节室外主节流装置和室外辅节流装置的开度及第六管路和第四管路的粗细即可使压缩机喷气口的压力大于回气口的压力,从而实现制热喷气增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路的第二端口连接有主管路,所述第六管路与所述主路的第二端口相连的一端、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主路的第二端口相连的一端在所述主管路处交汇。

主路的第二端口连接有主管路,第六管路与主路的第二端口相连的一端及第三管路与主路的第二端口相连的一端在主管路处交汇,形成主管路的两条并联支路,这样制热运行时室外换热器输出的液态冷媒能够经第三管路进入室外过冷器,制冷运行时室外过冷器输出的液态冷媒能够进入室外主节流装置节流降压然后进入室外换热器,从而保证了室外过冷器与室外主节流装置及室外换热器的良好配合。

进一步地,对于主路的第二端口通过第四管路与辅路的入口相连的方案而言,第四管路与主路的第二端口相连的一端也在主管路处交汇,这样第四管路与第三管路及第六管路相并联,保证了制冷运行和制热运行时经过室外过冷器的冷媒都能够分成两路,进而保证制冷喷气增焓和制热喷气增焓均能够实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五管路上还设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按照由所述冷媒输入管流向所述主路的第一端口的方向单向导通。

在第五管路上设置第三单向阀,且第三单向阀按照由冷媒输入管流向室外过冷器的主路的第一端口的方向单向导通,保证了制冷运行时压缩机排出的高压冷媒只能流向室外换热器,而不能经室外主节流装置流向室外过冷器造成不必要的压力损失或者串气等不良现象,从而保证了系统制冷功能(包括纯制冷模式、主制冷模式)的正常运行。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包括:如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多个空调室内机,多个所述空调室内机相并联;冷媒分配装置,设置在所述空调室外机与所述多个空调室内机之间,用于连接所述空调室外机及所述多个空调室内机,并对进出多个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冷媒进行分配。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因包括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空调室外机,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如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所述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在所述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喷气增焓压缩机开启时,打开所述第二控制阀。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在喷气增焓压缩机开启时立马打开第二控制阀,将室外过冷器及管路中残留的液态冷媒吸入第一气液分离器中,待系统稳定后再开启第一控制阀,从而防止了室外过冷器及管路中残留的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喷气口导致液击现象,进而对压缩机起到了有效的防液击作用,提高了压缩机的使用可靠性;此外,对于系统高温制冷运行时,使得室外过冷器输出的冷媒可以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中,由于室外过冷器输出的冷媒的过热度非常低,与空调室内机送回的过热度较高的冷媒混合后能够降低第一气液分离器输出的冷媒的过热度,从而降低压缩机回气口的吸气过热度,进而降低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从而防止烧坏其他部件,保证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所述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室外辅节流装置开启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间时,根据所述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运行状态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闭。

由于第二控制阀和室外辅节流装置持续开启时,室外过冷器输出的冷媒会持续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中,进而持续降低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有可能导致压缩机排气过热度过低而影响系统能效,因而当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室外辅节流装置开启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间时,需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来控制第二控制阀的开闭,以兼顾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及运行能效。

值得说明的是,在第二控制阀打开后,室外辅节流装置根据需要开启。比如:如果只是为了防止室外过冷器及管路中的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喷焓口而造成液击,可以不用开启室外辅节流装置;如果需要喷气增焓,则需要打开室外辅节流装置和第一控制阀;如果需要降低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则需要打开室外辅节流装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根据所述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运行状态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闭的步骤,具体为:根据所述喷气增焓压缩机的运行状态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闭。

由于压缩机的运行状态对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及运行能效起到主导作用,因而根据喷气增焓压缩机的运行状态来控制第二控制阀的开闭,具有较高的控制可靠性。

当然,也可以根据室外换热器端口的过热度或过冷度、室内换热器端口的过热度或过冷度、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出入口过热度、电控元件的温度、节流装置的开度等来控制第二控制阀的开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根据所述喷气增焓压缩机的运行状态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闭的步骤,具体包括:获取所述喷气增焓压缩机的当前排气过热度并判断所述当前排气过热度是否小于预设过热度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间;当判定所述当前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过热度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间,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否则,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维持开启状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根据所述喷气增焓压缩机的运行状态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闭的步骤,具体还包括:获取所述喷气增焓压缩机的当前频率并判断所述当前频率是否大于预设频率;当判定所述当前频率大于预设频率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否则,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继续维持开启状态,并返回执行所述获取所述喷气增焓压缩机的当前排气过热度,并判断所述当前排气过热度是否小于预设过热度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间的步骤。

通过实时获取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和频率,能够准确反映喷气增焓压缩机的运行状态,进而提供第二控制阀开闭的控制依据。其中,先根据获取的当前排气过热度数据判断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是否小于预设过热度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间,当判定结果为是时,表明压缩机排气过热度正常,不会烧坏系统的元器件,因此控制第二控制阀关闭,防止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降低过多而影响系统能效;而当判定结果为否时,表明压缩机排气过热度过高,可能烧坏系统的元器件,因此控制第二控制阀维持开启状态,来降低第一气液分离器输出的冷媒的过热度,进而降低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进而降低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保证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降低压缩机排气过热度的过程中,根据获取的压缩机频率数据判断压缩机的当前频率是否大于预设频率;当判定结果为是时,表明压缩机的频率与排气过热度相适配,如果继续开着第二控制阀会导致排气过热度太低而降低制冷能效,因而此时关掉第二控制阀,以保证系统具有较高的制冷能效;而当判定结果为否时,表明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与当前的压缩机频率不匹配,处于偏高状态,需要继续开着第二控制阀来降低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的步骤之后,还包括:第三预设时间后再次获取所述喷气增焓压缩机的当前排气过热度并判断所述当前排气过热度是否小于预设过热度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间;当判定所述当前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过热度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间,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维持关闭状态,并返回执行所述第三预设时间后再次获取所述喷气增焓压缩机的当前排气过热度并判断所述当前排气过热度是否小于预设过热度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间的步骤;否则,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开启并持续第四预设时间,然后返回执行所述获取所述喷气增焓压缩机的当前排气过热度,并判断所述当前排气过热度是否小于预设过热度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间的步骤。

在高温制冷运行的过程中,当第二控制阀关闭之后,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可能会重新逐渐升高,进而影响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因此在控制第二控制阀关闭后,经过第三预设时间再次判断压缩机的当前排气过热度是否小于预设过热度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间,当判定结果为是时,表明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正常,不会烧坏系统的元器件,因此控制第二控制阀维持关闭状态,并在第三预设时间后再次判断压缩机的当前排气过热度是否过高;而当判定结果为否时,表明压缩机排气过热度又重新升高至过高的状态,可能烧坏系统的元器件,因此控制第二控制阀开启,来降低第一气液分离器输出的冷媒的过热度,进而降低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进而降低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并在第四预设时间之后,重新判断压缩机的当前排气过热度并判断当前排气过热度是否过高。如此循环,保证了整个高温制冷运行的过程中,第二控制阀的开闭状态与系统的运行状态相适配,保证了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不会过高而烧坏系统的元器件,从而有效保证了系统整个运行过程中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第一预设时间为0.5min-5min。

第一预设时间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第二预设时间为5min-30min,所述预设过热度为0-10℃,所述预设频率为40-70。

第二预设时间、预设过热度和预设频率也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第三预设时间为5min-30min,所述第四预设时间为0.5min-5min。

第三预设时间、第四预设时间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用于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第三方面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包括如第四方面技术方案所述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发明第二个实施例所述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纯制热模式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纯制冷模式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主制热模式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主制冷模式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纯制热模式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10是图7所示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纯制冷模式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11是图7所示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主制热模式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12是图7所示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主制冷模式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所述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又一些实施例所述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控制装置的模块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压缩机,11排气口,12回气口,13喷气口,201第一单向阀,202第二单向阀,203第三单向阀,204第四单向阀,205第五单向阀,206第六单向阀,207第七单向阀,208四通阀,209第一控制阀,210第二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30室外换热器,401第一管路,402第二管路,403第三管路,404第四管路,405第五管路,406第六管路,407第七管路,408第八管路,409第九管路,410第十管路,411第十一管路,412第十二管路,413冷媒输入管,414冷媒输出管,415主管路,416分支管路,50室外过冷器,61室外主节流装置,62室外辅节流装置,70第一气液分离器,80冷媒分配装置,81第二气液分离器,82主过冷器,83主节流装置,841制热电磁阀,842制冷电磁阀,843制热单向阀,844制冷单向阀,85辅过冷器,86辅节流装置,87分流支路,88第四控制阀,90空调室内机,91室内换热器,92电子膨胀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7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及其空调室外机、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用于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包括多个空调室内机90和连接空调室外机与多个空调室内机90的冷媒分配装置80,空调室外机包括:主循环流路和喷气增焓流路。

具体地,主循环流路包括通过管路相连的第一气液分离器70、喷气增焓压缩机10、换向装置及室外换热器30,且主循环流路的两端分别通过冷媒输出管414(图中a管)和冷媒输入管413(图中b管)与冷媒分配装置80的入口和出口相连通;喷气增焓流路包括通过管路相连的室外过冷器50和室外节流装置,能够在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制冷运行和/或制热运行时导通以实现喷气增焓;其中,室外过冷器50具有主路和辅路,辅路的出口分别通过第一管路401和分支管路416与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喷气口13及第一气液分离器70的入口相连,第一管路401和分支管路416上分别设有能够控制其通断的第一控制阀209和第二控制阀210。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空调室外机,通过使用喷气增焓压缩机10技术并增加室外过冷器50和室外节流装置,为空调室外机增加了喷气增焓流路,使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增加了制热喷气增焓功能和/或制冷喷气增焓功能,从而能够提高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制热能力和/或制冷能力;同时,在室外过冷器50辅路出口与第一气液分离器70之间用第二控制阀210及分支管路416相连,这样,当系统开启喷焓功能时,可以在打开第一控制阀209之前先打开第二控制阀210,使室外过冷器50及管路中残存的液态冷媒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70,待系统稳定后再开启第一控制阀209,从而防止了室外过冷器50及管路中残留的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0喷气口13导致液击现象,进而对压缩机10起到了有效的防液击作用,提高了压缩机10的使用可靠性;此外,由于室外过冷器50输出的冷媒的过热度非常低,因而在高温制冷运行的过程中,可以打开第二控制阀210,使室外过冷器50输出的冷媒可以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70中,与空调室内机90送回的过热度较高的冷媒混合后能够降低第一气液分离器70输出的冷媒的过热度,从而降低压缩机10回气口12的吸气过热度,进而降低压缩机10的排气过热度,从而防止烧坏其他部件,保证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具体而言,现有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因空调室外机侧回气管只有低压冷媒,无法为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喷气口13提供中压冷媒,因而很难在压缩机10喷气口13实现喷焓,故而喷气增焓技术目前还只应用于热泵和三管制热回收系统中,尚未出现具有喷气增焓功能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而本申请通过对空调室外机进行改进,使得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具备了喷气增焓功能,从而拓展了系统的应用范围,提高了机器的制冷舒适性和/或制热舒适性,并利用第二控制阀210保证系统喷焓运行时的可靠性。

具体地,空调室外机包括主循环流路和喷气增焓流路,主循环流路包括通过管路相连的喷气增焓压缩机10、换向装置及室外换热器30,主循环流路的一端通过冷媒输出管414与冷媒分配装置80的入口相连通,向冷媒分配装置80输送冷媒,冷媒分配装置80对进出多个空调室内机90的冷媒进行分配,再将换热后的冷媒通过冷媒输入管413送回空调室外机,最终完成循环;在冷媒流动的过程中,主循环流路上的各个部件及喷气增焓流路上的各个部件相应配合,使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实现其制冷制热功能(如纯制冷模式、纯制热模式、主制冷模式、主制热模式等)。

其中,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在空调室外机增加了喷气增焓流路,且喷气增焓流路在系统制冷运行和/或制热运行时能够导通以实现制冷喷气增焓和/或制热喷气增焓功能;且喷气增焓流路包括室外过冷器50和室外节流装置,且室外过冷器50的辅路出口分别通过第一管路401和分支管路416与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喷气口13及第一气液分离器70的入口相连,且第一管路401和分支管路416上分别设有第一控制阀209和第二控制阀210。这样,当系统需要喷焓时,开启第一控制阀209,室外过冷器50辅路能够输出中压气态冷媒,中压气态冷媒经第一管路401进入喷气口13实现喷气增焓;而在开启第一控制阀209之前,先开启第二控制阀210,这样室外过冷器50及管路中残留的液态冷媒可以经分支管路416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70,然后分离出的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0回气口12;待系统稳定后,再开启第一控制阀209,则进入第一管路401的都是中压气态冷媒,从而有效防止了液击现象产生,有效保证了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换言之,本申请相当于在现有的空调室外机的回气管(即冷媒输入管413)上增加了室外过冷器50和室外节流装置,使得空调室外机侧(具体为室外过冷器50辅路出口)能够产生中压气态冷媒,进而输送至压缩机10喷气口13实现喷气增焓;同时,将室外过冷器50辅路出口与第一气液分离器70之间利用分支管路416和第二控制阀210连接起来,以防止室外过冷器50及管路中残留的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0喷气口13,防止系统喷焓时发生液击现象。

可以理解的是,冷媒输入管413和冷媒输出管414上分别设有截止阀,分别对应于现有技术中的低压阀和高压阀;且本申请中的高压冷媒、中压冷媒、低压冷媒只是示意空调运行过程中冷媒循环流路中不同位置处冷媒压力的相对高低,并没有具体的数值大小的限制。

优选地,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均为电磁阀。

采用电磁阀作为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既能够有效控制第一管路和分支管路的通断,又便于配合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当然,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不局限于电磁阀,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阀门,只要能够控制第一管路和分支管路的通断即可。

下面结合一些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申请提供的空调室外机的具体结构。

实施例一

室外节流装置包括室外主节流装置61和室外辅节流装置62,主路的入口通过第二管路402与冷媒输入管413相连通,主路的出口分别通过第三管路403和第四管路404与室外换热器30的输入端及辅路的入口相连,室外主节流装置61设置在第三管路403上,室外辅节流装置62设置在第四管路404上,如图1至图6所示。

室外节流装置包括室外主节流装置61和室外辅节流装置62,且室外过冷器50的主路入口通过第二管路402与空调室外机的冷媒输入管413相连通,主路出口分别通过第三管路403和第四管路404与室外换热器30的输入端及室外过冷器50的辅路入口相连通,辅路出口通过第一管路401与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喷气口13相连,且室外辅节流装置62设置在第四管路404上,因而制热运行(包括纯制热模式以及主制热模式)时从冷媒输入管413流回空调室外机的冷媒在经过室外过冷器50主路后会分成两路,如图3和图5所示,一路经室外辅节流装置62进入室外过冷器50辅路,与主路冷媒换热形成中压气态冷媒,中压气态冷媒会直接流向压缩机10喷气口13,而另一路会经过室外主节流装置61进行节流降压后再进入室外换热器30蒸发吸热然后流回压缩机10回气口12,从而使压缩机10回气口12的压力低于压缩机10喷气口13的压力,进而实现压缩机10的制热喷气增焓。

换言之,本申请相当于在现有的空调室外机的回气管(即冷媒输入管413)上增加了室外过冷器50和室外节流装置,使制热运行(包括纯制热模式以及主制热模式)时系统的节流功能的至少一部分在空调室外机侧进行,这样冷媒输入管413处的冷媒压力会高于室外换热器30出口的压力,成为中压冷媒,而不是现有技术中的低压冷媒;中压冷媒在经过室外过冷器50主路后会分成两路,一路经室外辅节流装置62进入室外过冷器50然后到达压缩机10喷气口13,另一路经室外主节流装置61进入室外换热器30然后到达压缩机10回气口12,则通过合理调节室外主节流装置61和室外辅节流装置62的开度即可使压缩机10喷气口13的压力大于回气口12的压力,从而实现喷气增焓。

进一步地,第二管路402上还设有第一单向阀201,第一单向阀201按照由冷媒输入管413流向室外过冷器50的主路入口的方向单向导通,如图1至图6所示。

在第二管路402上设置第一单向阀201,且第一单向阀201按照由冷媒输入管413流向室外过冷器50的主路入口的方向单向导通,保证了只有室外过冷器50输出的过冷液态冷媒流向室外主节流装置61和室外换热器30,而不能反向流动,这样,室外主节流装置61仅在制热运行(包括纯制热模式、主制热模式)时发挥节流降压作用;而制冷运行时压缩机10排出的高压冷媒只能流向室外换热器30,而不能经室外主节流装置61流向室外过冷器50造成不必要的压力损失或者串气等不良现象,从而保证了系统制冷功能(包括纯制冷模式、主制冷模式)的正常运行。

进一步地,主路的出口连接有主管路415,第三管路403与主路的出口相连的一端及第四管路404与主路的出口相连的一端在主管路415处交汇,如图1至图6所示。

主路的出口连接有主管路415,第三管路403与主路的出口相连的一端及第四管路404与主路的出口相连的一端在主管路415处交汇,形成主管路415的两条并联支路,保证了室外过冷器50与室外主节流装置61及室外辅节流装置62的良好配合。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6所示,换向装置包括四通阀208、第二单向阀202、第三单向阀203、第四单向阀204、第五单向阀205和第六单向阀206,四通阀208的第一端口通过第五管路405与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相连通,四通阀208的第二端口分别通过第六管路406和第七管路407与室外换热器30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相连,四通阀208的第三端口分别通过第八管路408和第九管路409与冷媒输入管413及冷媒输出管414相连通,四通阀208的第四端口通过第十管路410与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相连通,室外换热器30的输出端还通过第十一管路411与冷媒输出管414相连通;其中,第二单向阀202设置在第六管路406上,且按照由第二端口流向室外换热器30的输入端的方向单向导通;第三单向阀203设置在第七管路407上,且按照由室外换热器30的输出端流向第二端口的方向单向导通;第四单向阀204设置在第八管路408上,且按照由冷媒输入管413流向第三端口的方向单向导通;第五单向阀205设置在第九管路409上,且按照由第三端口流向冷媒输出管414的方向单向导通;第六单向阀206设置在第十一管路411上,且按照由室外换热器30的输出端流向冷媒输出管414的方向单向导通。

换向装置包括四通阀208和多个单向阀,四通阀208和多个单向阀相配合,实现了空调室外机各个管路的选择性通断以及单向导通等功能,进而保证了系统制冷、制热等各个功能的正常实现。

纯制热运行时,四通阀208的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第一控制阀209打开,如图3所示,系统的冷媒流向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由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排出,经第五管路405到达四通阀208的第一端口,由四通阀208的第三端口流出,经第九管路409及第五单向阀205到达冷媒输出管414;然后进入冷媒分配装置80分配后进入各个空调室内机90冷凝放热,再经冷媒分配装置80变成中压两相冷媒到达冷媒输入管413;中压两相冷媒经第二管路402到达室外过冷器50主路入口,经主过冷器82过冷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经第四管路404到达室外辅节流装置62节流降压,然后到达室外过冷器50辅路入口,进入辅路与流经主路的冷媒换热生成中压气态冷媒,然后经第一管路401、第一控制阀209到达压缩机10的喷气口13,进入压缩机10压缩腔;另一路冷媒经第三管路403到达室外主节流装置61节流降压,然后进入室外换热器30蒸发吸热,变成低压气态冷媒,随后经第七管路407、第三单向阀203到达四通阀208的第二端口,由四通阀208的第四端口流出,经第十管路410回到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

纯制冷运行时,四通阀208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第一控制阀209关闭,如图4所示,系统的冷媒流向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由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排出,经第五管路405到达四通阀208的第一端口,由四通阀208的第二端口流出,经第六管路406、第二单向阀202进入室外换热器30,在室外换热器30冷凝放热后变成高温高压液态冷媒,经第十一管路411、第六单向阀206到达冷媒输出管414;然后进入冷媒分配装置80分配后进入各个空调室内机90蒸发吸热变成低压气态冷媒,再经冷媒分配装置80到达冷媒输入管413;低压气态冷媒经第八管路408、第四单向阀204到达四通阀208的第三端口,从四通阀208的第四端口流出经第十管路410回到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

主制热运行时,四通阀208的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第一控制阀209打开,如图5所示,系统的冷媒流向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由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排出,经第五管路405到达四通阀208的第一端口,由四通阀208的第三端口流出,经第九管路409及第五单向阀205到达冷媒输出管414;然后进入冷媒分配装置80分配后进入制热运行的空调室内机90冷凝放热,变成中压两相冷媒,中压两相冷媒进入冷媒分配装置80后过冷会分成两路,一路冷媒会经节流元件流向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另一路冷媒会进入制冷运行的空调室内机90蒸发吸热变成低压气态冷媒然后到达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两路冷媒汇合后以中压两相冷媒的形式到达冷媒输入管413;中压两相冷媒经第二管路402到达室外过冷器50主路入口,经主过冷器82过冷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经第四管路404到达室外辅节流装置62节流降压,然后到达室外过冷器50辅路入口,进入辅路与流经主路的冷媒换热生成中压气态冷媒,然后经第一管路401、第一控制阀209到达压缩机10的喷气口13,进入压缩机10压缩腔;另一路冷媒经第三管路403到达室外主节流装置61节流降压,然后进入室外换热器30蒸发吸热,变成低压气态冷媒,随后经第七管路407、第三单向阀203到达四通阀208的第二端口,由四通阀208的第四端口流出,经第十管路410回到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

主制冷运行时,四通阀208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第一控制阀209关闭,如图6所示,系统的冷媒流向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由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排出,经第五管路405到达四通阀208的第一端口,由四通阀208的第二端口流出,经第六管路406、第二单向阀202进入室外换热器30,在室外换热器30冷凝放热后变成高温高压液态冷媒,经第十一管路411、第六单向阀206到达冷媒输出管414;进入冷媒分配装置80的冷媒经气液分离后,分离出的液态冷媒经节流降压进入制冷运行的空调室内机90蒸发吸热变成低压气态冷媒到达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会进入制热运行的空调室内机90冷凝放热,回到冷媒分配装置80过冷后再进入制冷内机蒸发吸热变成低压气态冷媒到达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两路低压气态冷媒汇合后到达冷媒输入管413;然后低压气态冷媒经第八管路408、第四单向阀204到达四通阀208的第三端口,从四通阀208的第四端口流出经第十管路410回到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

进一步地,第二单向阀202的出口位于室外主节流装置61与室外换热器30的输入端之间,如图1至图6所示。

将第二单向阀202的出口设置在室外主节流装置61与室外换热器30的输入端之间,确保了制冷运行时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不会经室外主节流装置61进入室外换热器30,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压力损失,提高了系统的制冷能力。

其中,第一气液分离器70设置在第十管路410上,如图1至图6所示。

在第十管路410上设置第一气液分离器70,能够对流回压缩机10回气口12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从而防止液态冷媒流回压缩机10回气口12产生液击现象,进而提高了压缩机10的使用可靠性。

进一步地,换向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阀211,如图1至图6所示,第三控制阀211的两端分别与排气口11和冷媒输出管414相连通,且第三控制阀211在纯制冷模式下处于关闭状态,如图4所示。

换向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1的两端分别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和冷媒输出管414相连通,且第三控制阀211在纯制冷模式下处于关闭状态,则对于至少部分空调室内机90制热运行(即纯制热运行、主制热运行、主制冷运行)的情况下,通过打开第三控制阀211,能够使压缩机10排气口1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的一部分直接进入冷媒分配装置80,然后进入制热内机冷凝放热,从而减小了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到达制热内机过程中的压力损失,提高了系统的制热能力。优选地,第三控制阀211为电磁阀。

具体地,对于纯制热运行和主制热运行的情况而言,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会分成两路,分别经四通阀208和第三控制阀211进入冷媒分配装置80,这相当于增加了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的流通面积,因而减小了室外侧高温高压冷媒的压力损失;对于主制冷运行的情况而言,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也会分成两路,一路经四通阀208进入室外换热器30冷凝放热变成液态冷媒后到达冷媒输出管414,另一路则经第三控制阀211到达冷媒输出管414,两路冷媒混合成两相冷媒进入冷媒分配装置80;经气液分离后的液态冷媒进入制冷内机蒸发吸热,而经气液分离后的气态冷媒进入制热内机冷凝放热,换热后的液态冷媒还可以经冷媒分配装置80过冷后再进入制冷内机换热,由于进入制热内机的冷媒没有经过节流装置等的节流作用,因而也减小了进入制热内机的冷媒的压力损失。

当然,也可以不设置第三控制阀,通过对制冷内机换热后的冷媒进行加热,然后将其送入第二气液分离器,或者直接送入制热内机冷凝放热,也能够实现主制冷运行。

实施例二

室外节流装置包括室外辅节流装置62,主路的第一端口通过第二管路402与冷媒输出管414相连通,主路的第二端口通过第三管路403与室外换热器30的输出端相连,主路的第二端口或第一端口通过第四管路404与辅路的入口相连,室外辅节流装置62设置在第四管路404上,如图7至图12所示。

室外节流装置包括室外辅节流装置62,且室外过冷器50的主路的第一端口通过第二管路402与空调室外机的冷媒输出管414相连通,第二端口通过第三管路403与室外换热器30的输出端相连,主路的两个端口中的一个还通过第四管路404与辅路入口相连,辅路出口通过第一管路401与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喷气口13相连,且室外辅节流装置62设置在第四管路404上,因而制冷运行(包括纯制冷模式以及主制冷模式)时从室外换热器30输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在经过室外过冷器50主路时会分成两路(可以是直接分成两路分别进入主路和辅路,也可以是先经过室外过冷器50主路,然后再分成两路),一路经室外辅节流装置62进入室外过冷器50辅路,与主路冷媒换热形成中压气态冷媒,中压气态冷媒会直接流向压缩机10喷气口13,而另一路会经过室外过冷器50主路过冷后到达冷媒输出管414,经冷媒分配装置80进入制冷内机,蒸发吸热变成低压气态冷媒流回压缩机10回气口12,从而使压缩机10回气口12的压力低于压缩机10喷气口13的压力,进而实现压缩机10的制冷喷气增焓。

换言之,本申请相当于在现有的空调室外机的回气管(即冷媒输入管413)上增加了室外过冷器50和室外辅节流装置62,使制运冷运行时室外换热器30输出的一部分高压冷媒能够变成中压气态冷媒直接回到压缩机10的喷气口13,从而实现喷气增焓,提高高温制冷能力;且由于室外换热器30输出的液态冷媒经过过冷后才进入内机,因而提高了室外机输出的液态冷媒的过冷度,进而能够降低压缩机10的排气过热度,提高高温制冷运行时系统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二管路402上还设有第一单向阀201,第一单向阀201按照由主路的第一端口流向冷媒输出管414的方向单向导通;第三管路403上还设有第二单向阀202,第二单向阀202按照由室外换热器30的输出端指向主路的第二端口的方向单向导通,如图7至图12所示。

在第二管路402上设置第一单向阀201,且第一单向阀201按照由室外过冷器50主路的第一端口流向冷媒输出管414的方向单向导通,第三管路403上设有第二单向阀202,且第二单向阀202按照由室外换热器30的输出端流向室外过冷器50的第二端口的方向单向导通,保证了制冷运行时室外换热器30输出的高压液态冷媒能够先流向室外过冷器50,然后分别进入压缩机10喷气口13和冷媒分配装置80,从而实现制冷喷气增焓;同时,保证了只有室外过冷器50输出的冷媒流向冷媒输出管414,而冷媒输出管414的冷媒不能流向室外过冷器50,从而避免了制热运行时压缩机10排至冷媒输出管414的高压冷媒的一部分进入室外过冷器50而影响系统的制热能效。

进一步地,主路的第一端口还通过第五管路405与冷媒输入管413相连,主路的第二端口还通过第六管路406与室外换热器30的输入端相连,喷气增焓流路还包括室外主节流装置61,室外主节流装置61设置在第六管路406上,如图7至图12所示。

室外过冷器50的主路的第一端口还通过第五管路405与冷媒输入管413相连,同时主路的第二端口还通过第六管路406与室外换热器30的输入端相连,且第六管路406上设有室外主节流装置61,这使得两管制热回收系统也具备了制热喷气增焓功能,从而采用喷气增焓技术实现了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低温强热技术的应用的突破(现有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尚未有低温强热机型),满足了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在更低室外环境温度下的使用要求,提高了制热的舒适性。

具体地,制热运行(包括纯制热模式以及主制热模式)时从冷媒输入管413流回空调室外机的冷媒在经过室外过冷器50主路时会分成两路(可以是直接分成两路分别进入主路和辅路,也可以是先经过室外过冷器50主路,然后再分成两路),一路经室外辅节流装置62进入室外过冷器50辅路,与主路冷媒换热形成中压气态冷媒,中压气态冷媒会直接流向压缩机10喷气口13,而另一路会经过室外主节流装置61进行节流降压后再进入室外换热器30蒸发吸热然后流回压缩机10回气口12,从而使压缩机10回气口12的压力低于压缩机10喷气口13的压力,进而实现制热运行时压缩机10的喷气增焓。

换言之,本申请相当于在现有的空调室外机的回气管(即冷媒输入管413)上增加了室外过冷器50、室外辅节流装置62和室外主节流装置61,使制热运行(包括纯制热模式以及主制热模式)时系统的节流功能的至少一部分在空调室外机侧进行,这样冷媒输入管413处的冷媒压力会高于室外换热器30出口的压力,成为中压冷媒,而不是现有技术中的低压冷媒;中压冷媒在经过室外过冷器50主路时会分成两路,一路经室外辅节流装置62进入室外过冷器50然后到达压缩机10喷气口13,另一路经室外主节流装置61进入室外换热器30然后到达压缩机10回气口12,则通过合理调节室外主节流装置61和室外辅节流装置62的开度及第六管路406和第四管路404的粗细即可使压缩机10喷气口13的压力大于回气口12的压力,从而实现制热喷气增焓。

进一步地,主路的第二端口连接有主管路415,第六管路406与主路的第二端口相连的一端、第三管路403与主路的第二端口相连的一端在主管路415处交汇,如图7至图12所示。

主路的第二端口连接有主管路415,第六管路406与主路的第二端口相连的一端及第三管路403与主路的第二端口相连的一端在主管路415处交汇,形成主管路415的两条并联支路,这样制热运行时室外换热器30输出的液态冷媒能够经第三管路403进入室外过冷器50,制冷运行时室外过冷器50输出的液态冷媒能够进入室外主节流装置61节流降压然后进入室外换热器30,从而保证了室外过冷器50与室外主节流装置61及室外换热器30的良好配合。

进一步地,对于主路的第二端口通过第四管路404与辅路的入口相连的方案而言,第四管路404与主路的第二端口相连的一端也在主管路415处交汇,这样第四管路404与第三管路403及第六管路406相并联,保证了制冷运行和制热运行时经过室外过冷器50的冷媒都能够分成两路,进而保证制冷喷气增焓和制热喷气增焓均能够实现。

进一步地,第五管路405上还设有第三单向阀203,第三单向阀203按照由冷媒输入管413流向主路的第一端口的方向单向导通,如图7至图12所示。

在第五管路405上设置第三单向阀203,且第三单向阀203按照由冷媒输入管413流向室外过冷器50的主路的第一端口的方向单向导通,保证了制冷运行时压缩机10排出的高压冷媒只能流向室外换热器30,而不能经室外主节流装置61流向室外过冷器50造成不必要的压力损失或者串气等不良现象,从而保证了系统制冷功能(包括纯制冷模式、主制冷模式)的正常运行。

进一步地,如图7至图12所示,换向装置包括四通阀208、第四单向阀204、第五单向阀205、第六单向阀206和第七单向阀207,四通阀208的第一端口通过第七管路407与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相连通,四通阀208的第二端口分别通过第八管路408和第九管路409与室外换热器30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相连,四通阀208的第三端口分别通过第十管路410和第十一管路411与冷媒输入管413及冷媒输出管414相连通,四通阀208的第四端口通过第十二管路412与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相连通;其中,第四单向阀204设置在第八管路408上,且按照由四通阀208的第二端口流向室外换热器30的输入端的方向单向导通;第五单向阀205设置在第九管路409上,且按照由室外换热器30的输出端流向四通阀208的第二端口的方向单向导通;第六单向阀206设置在第十管路410上,且按照由冷媒输入管413流向四通阀208的第三端口的方向单向导通;第七单向阀207设置在第十一管路411上,且按照由四通阀208的第三端口流向冷媒输出管414的方向单向导通。

换向装置包括四通阀208和多个单向阀,四通阀208和多个单向阀相配合,实现了空调室外机各个管路的选择性通断以及单向导通等功能,进而保证了系统制冷、制热等各个功能的正常实现。

纯制热运行时,四通阀208的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第一控制阀209打开,如图9所示,系统的冷媒流向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由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排出,经第七管路407到达四通阀208的第一端口,由四通阀208的第三端口流出,经第十一管路411及第七单向阀207到达冷媒输出管414(a);然后进入冷媒分配装置80分配后进入各个空调室内机90冷凝放热,再经冷媒分配装置80以中压两相冷媒的形式回到冷媒输入管413(b);中压两相冷媒经第五管路405、第三单向阀203到达室外过冷器50主路入口,经室外过冷器60时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经第四管路404到达室外辅节流装置62节流降压,然后到达室外过冷器50辅路入口,进入辅路与流经主路的冷媒换热生成中压气态冷媒,然后经第一管路401、第一控制阀209到达压缩机10的喷气口13,进入压缩机10压缩腔;另一路冷媒过冷后经第六管路406到达室外主节流装置61节流降压,然后进入室外换热器30蒸发吸热,变成低压气态冷媒,随后经第九管路409、第五单向阀205到达四通阀208的第二端口,由四通阀208的第四端口流出,经第十二管路412回到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

纯制冷运行时,四通阀208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第一控制阀209关闭,如图10所示,系统的冷媒流向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由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排出,经第七管路407到达四通阀208的第一端口,由四通阀208的第二端口流出,经第八管路408、第四单向阀204进入室外换热器30,在室外换热器30冷凝放热后变成高温高压液态冷媒,经第三管路403、第二单向阀202到达室外过冷器50,然后分成两路,一路经室外过冷器50主路过冷后经第二管路402、第一单向阀201到达冷媒输出管414,另一路经室外辅节流装置62进入室外过冷器50辅路然后变成中压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0喷气口13;冷媒输出管414输出的过冷冷媒进入冷媒分配装置80分配后进入各个空调室内机90蒸发吸热变成低压气态冷媒,再经冷媒分配装置80到达冷媒输入管413;低压气态冷媒经第十管路410、第六单向阀206到达四通阀208的第三端口,从四通阀208的第四端口流出经第十二管路412回到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

主制热运行时,四通阀208的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第一控制阀209打开,如图11所示,系统的冷媒流向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由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排出,经第七管路407到达四通阀208的第一端口,由四通阀208的第三端口流出,经第十一管路411及第七单向阀207到达冷媒输出管414(a);然后进入冷媒分配装置80分配后进入制热运行的空调室内机90冷凝放热,变成中压两相冷媒,中压两相冷媒进入冷媒分配装置80过冷后会分成两路,一路冷媒会经节流元件流向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另一路冷媒会进入制冷运行的空调室内机90蒸发吸热变成低压气态冷媒然后到达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两路冷媒汇合后以中压两相冷媒的形式到达冷媒输入管413(b);中压两相冷媒经第五管路405到达室外过冷器50,然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经第四管路404到达室外辅节流装置62节流降压,然后到达室外过冷器50辅路入口,进入辅路与流经主路的冷媒换热生成中压气态冷媒,然后经第一管路401、第一控制阀209到达压缩机10的喷气口13,进入压缩机10压缩腔;另一路冷媒经室外过冷器50主路过冷后通过第六管路406到达室外主节流装置61节流降压,然后进入室外换热器30蒸发吸热,变成低压气态冷媒,随后经第九管路409、第五单向阀205到达四通阀208的第二端口,由四通阀208的第四端口流出,经第十二管路412回到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

主制冷运行时,四通阀208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第一控制阀209关闭,如图12所示,系统的冷媒流向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由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排出,经第七管路407到达四通阀208的第一端口,由四通阀208的第二端口流出,经第八管路408、第四单向阀204进入室外换热器30,在室外换热器30冷凝放热后变成高温高压液态冷媒,经第三管路403、第二单向阀202到达室外过冷器50,然后分成两路,一路经室外过冷器50主路过冷后经第二管路402、第一单向阀201到达冷媒输出管414(a),另一路经室外辅节流装置62进入室外过冷器50辅路然后变成中压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0喷气口13;进入冷媒分配装置80的冷媒经气液分离后,分离出的液态冷媒经节流降压进入制冷运行的空调室内机90蒸发吸热变成低压气态冷媒到达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会进入制热运行的空调室内机90冷凝放热,回到冷媒分配装置80过冷后再进入制冷内机蒸发吸热变成低压气态冷媒到达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两路低压气态冷媒汇合后到达冷媒输入管413;然后低压气态冷媒经第十管路410、第六单向阀206到达四通阀208的第三端口,从四通阀208的第四端口流出经第十二管路412回到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

进一步地,第四单向阀204的出口位于喷气增焓流路的室外主节流装置61与室外换热器30的输入端之间,如图7至图12所示。

将第单四向阀的出口设置在室外主节流装置61与室外换热器30的输入端之间,确保了制冷运行时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不会经室外主节流装置61进入室外换热器30,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压力损失,提高了系统的制冷能力。

进一步地,第一气液分离器70设置第十二管路412上,如图7至图12所示。

在第十二管路412上设置第一气液分离器70,能够对流回压缩机10回气口12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从而防止液态冷媒流回压缩机10回气口12产生液击现象,进而提高了压缩机10的使用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7至图12所示,换向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1的两端分别与排气口11和冷媒输出管414相连通,且第三控制阀211在纯制冷模式下处于关闭状态,如图10所示。

换向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阀211,第三控制阀211的两端分别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和冷媒输出管414相连通,且第三控制阀211在纯制冷模式下处于关闭状态,则对于至少部分空调室内机90制热运行(即纯制热运行、主制热运行、主制冷运行)的情况下,通过打开第三控制阀211,能够使压缩机10排气口1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的一部分直接进入冷媒分配装置80,然后进入制热内机冷凝放热,从而减小了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到达制热内机过程中的压力损失,提高了系统的制热能力。优选地,第三控制阀211为电磁阀。

具体地,对于纯制热运行和主制热运行的情况而言,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会分成两路,分别经四通阀208和第三控制阀211进入冷媒分配装置80,这相当于增加了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的流通面积,因而减小了室外侧高温高压冷媒的压力损失;对于主制冷运行的情况而言,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也会分成两路,一路经四通阀208进入室外换热器30冷凝放热变成液态冷媒然后经室外过冷器50到达冷媒输出管414,另一路则经第三控制阀211到达冷媒输出管414,两路冷媒混合成两相冷媒进入冷媒分配装置80;经气液分离后的液态冷媒进入制冷内机蒸发吸热,而经气液分离后的气态冷媒进入制热内机冷凝放热,换热后的液态冷媒还可以经冷媒分配装置80过冷后再进入制冷内机换热,由于进入制热内机的冷媒没有经过节流装置等的节流作用,因而也减小了进入制热内机的冷媒的压力损失。

当然,也可以不设置第三控制阀,通过对制冷内机换热后的冷媒进行加热,然后将其送入第二气液分离器,或者直接送入制热内机冷凝放热,也能够实现主制冷运行。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室外主节流装置61和/或室外辅节流装置62分别包括一个节流元件。

可选地,室外主节流装置61和/或室外辅节流装置62包括多个相并联的节流元件。

可选地,室外主节流装置61和/或室外辅节流装置62包括至少一个节流元件和分流电磁阀,至少一个节流元件和分流电磁阀相并联。

室外主节流装置61和室外辅节流装置62主要起到节流降压功能,其具体形式不受限制。比如:可以仅包括一个节流元件,也可以包括多个相并联的节流元件,也可以是节流元件与分流电磁阀(即:起到分流作用的电磁阀,避免所有冷媒均进入节流元件)的并联组合等,也可以是其他形式;且节流元件的形式也不受限制,比如毛细管、电子膨胀阀92等均可以,在此不再一一列举,由于都能够实现节流降压功能,且没有脱离本发明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具体形式及数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产品的具体结构及需求进行合理调整。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室外机、多个空调室内机90和冷媒分配装置80。

具体地,多个空调室内机90相并联;冷媒分配装置80设置在空调室外机与多个空调室内机90之间,用于连接空调室外机及多个空调室内机90,并对进出多个空调室内机90的冷媒进行分配。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室外机,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一

空调室外机为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冷媒分配装置80包括通过管路相连的第二气液分离器81、主过冷器82、主节流装置83、多个制冷单向阀844、多个制热单向阀843、多个制冷电磁阀842和多个制热电磁阀841;其中,第二气液分离器81的入口与冷媒分配器装置的入口相连通,第二气液分离器81的液侧出口连接主过冷器82的主路入口,主节流装置83设置在主过冷器82的主路出口与主过冷器82的辅路入口之间,主过冷器82的辅路出口连接至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第二气液分离器81的气侧出口通过多个制热电磁阀841分别连接至多个空调室内机90的第一端,多个空调室内机90的第二端分别通过多个制热单向阀843连接至主过冷器82的主路入口,且多个制热单向阀843按照由多个空调室内机90的第二端流向主过冷器82的主路入口的方向单向导通;主过冷器82的主路出口通过多个制冷单向阀844分别连接至多个空调室内机90的第二端,且多个制冷单向阀844按照由主过冷器82的主路出口流向多个空调室内机90的第二端的方向单向导通;多个空调室内机90的第一端分别通过多个制冷电磁阀842连接至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

冷媒分配装置80包括第二气液分离器81、主过冷器82、主节流装置83、多个制热电磁阀841、多个制冷电磁阀842、多个制热单向阀843和多个制冷单向阀844,这些部件相配合,实现了冷媒分配装置80内及各个空调室内机90内的各个管路的选择性通断以及单向导通等功能,进而保证了系统制冷、制热等各个功能的正常实现。

纯制热运行时,多个制热电磁阀841打开,多个制冷电磁阀842关闭,如图3所示,空调室外机输出的冷媒流向为:冷媒输出管414输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入第二气液分离器81,从第二气液分离器81的气侧出口流出的高压气态冷媒经多个制热电磁阀841分别进入多个空调室内机90,与空调室内机90的室内换热器91换热后冷凝成高压液态冷媒,然后经过内机电子膨胀阀92,变成中压两相冷媒;然后经过多个制热单向阀843到达冷媒分配装置80的主过冷器82的主路入口,进入主过冷器82过冷后从主路出口流出,然后经主节流装置83、主过冷器82的辅路到达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回到空调室外机的冷媒输入管413。此过程中,主节流装置83的开度维持全开,以尽量减小阻力,尽量减小中压两相冷媒的压力损失,保证到达室外过冷器50主路入口处的两相冷媒的压力足以实现后续的喷气增焓。

纯制冷运行时,多个制冷电磁阀842打开,多个制热电磁阀841关闭,如图4所示,空调室外机输出的冷媒流向为:冷媒输出管414输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进入第二气液分离器81,从第二气液分离器81的液侧出口流出的高压液态冷媒到达主过冷器82主路入口,进入主过冷器82过冷后,从主路出口流出的液态冷媒分成两路,一路经主节流装置83节流降压经主过冷器82辅路吸热后变成低压气态冷媒到达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从主路出口流出的另一路冷媒经多个制冷单向阀844进入多个空调室内机90,先流经内机电子膨胀阀92节流降压,然后进入室内换热器91蒸发吸热变成低压气态冷媒后,经多个制冷电磁阀842到达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

主制热运行时,与制热运行空调室内机90对应的制热电磁阀841打开,制冷电磁阀842关闭,与制冷运行空调室内机90对应的制冷电磁阀842打开,制热电磁阀841关闭,如图5所示,空调室外机输出的冷媒流向为:冷媒输出管414输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入第二气液分离器81,从第二气液分离器81的气侧出口流出的高压气态冷媒经制热电磁阀841进入制热内机,与制热内机的室内换热器91换热后冷凝成高压液态冷媒,然后经其内机电子膨胀阀92,变成中压两相冷媒,然后经过与其对应的制热单向阀843到达主过冷器82的主路入口,经主过冷器82过冷后变成高压液态冷媒,高压液态冷媒分为两路,一路经与制冷运行空调室内机90对应的制冷单向阀844进入与其对应的制冷内机,先经过制冷内机的电子膨胀阀92节流降压后进入制冷内机的室内换热器91蒸发吸热,变成中压气态冷媒,然后经与其对应的制冷电磁阀842到达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经主过冷器82过冷后的另一路冷媒则经主节流装置83节流后进入主过冷器82的辅路,变成中压两相冷媒后到达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

主制冷运行时,与制热运行空调室内机90对应的制热电磁阀841打开,制冷电磁阀842关闭,与制冷运行空调室内机90对应的制冷电磁阀842打开,制热电磁阀841关闭,如图6所示,空调室外机输出的冷媒流向为:冷媒输出管414输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进入第二气液分离器81,从第二气液分离器81的气侧出口流出的高压气态冷媒经与制热内机对应的制热电磁阀841进入制热内机,与制热内机的室内换热器91换热后冷凝成高压液态冷媒,然后经其内机电子膨胀阀92,变成中压两相冷媒,然后经过与其对应的制热单向阀843到达主过冷器82的主路入口,与第二气液分离器81的液侧出口流出的高压液态冷媒汇合;从第二气液分离器81的液侧出口流出的高压液态冷媒与制热内机排出的高压液态冷媒汇合后到达主过冷器82主路入口,进入主过冷器82过冷后,从主路出口流出的液态冷媒分成两路,一路经主节流装置83节流降压经主过冷器82辅路吸热后变成低压气态冷媒到达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从主路出口流出的另一路冷媒经与制冷内机对应的制冷单向阀844进入制冷内机,先流经制冷内机电子膨胀阀92节流降压,然后进入制冷内机的室内换热器91蒸发吸热变成低压气态冷媒后,经多个制冷电磁阀842到达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

进一步地,冷媒分配装置80还包括辅过冷器85和辅节流装置86,如图1所示,辅过冷器85的主路设置在第二气液分离器81的液侧出口与主过冷器82的主路入口之间,辅节流装置86设置在辅过冷器85的主路出口与主过冷器82的主路入口之间,辅过冷器85的辅路设置在主过冷器82的辅路出口与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之间。

在第二气液分离器81与主过冷器82之间设置辅过冷器85和辅节流装置86,能够进一步提高主过冷器82主路输出的液态冷媒的过冷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制冷能力。

其中,主节流装置83和辅节流装置86也主要起到节流降压功能,其具体形式不受限制。比如:可以仅包括一个节流元件,也可以包括多个相并联的节流元件,也可以是节流元件与分流电磁阀(即:起到分流作用的电磁阀,避免所有冷媒均进入节流元件)的并联组合等,也可以是其他形式;且节流元件的形式也不受限制,比如毛细管、电子膨胀阀92等均可以,在此不再一一列举,由于都能够实现节流降压功能,且没有脱离本发明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具体形式及数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产品的具体结构及需求进行合理调整。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冷媒分配装置80还包括分流支路87,分流支路87的一端连接至制热单向阀843的出口与主过冷器82的主路入口之间的任意节点,分流支路87的另一端连接至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且分流支路87上设有用于控制其通断的第四控制阀88。

在冷媒分配装置80中额外设置分流支路87,且分流支路87的一端连接至制热单向阀843的出口与主过冷器82的主路入口之间的任意节点,分流支路87的另一端连接至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这样,对于纯制热运行和主制热运行的情况,由制热单向阀843流出的中压两相冷媒,只有一部分进入主过冷器82进行过冷,而另一部分冷媒则直接通过分流支路87到达冷媒分配装置80的出口,从而能够减少中压两相冷媒的压力损失,提高到达室外过冷器50主路入口处的两相冷媒的压力,进而提高压缩机10的喷气增焓效果,进一步提高低温制热效果;同时,还能够降低内机管路噪音。

优选地,分流支路87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分流支路87相并联,如图2所示。

分流支路87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分流支路87相并联,能够进一步减少由制热单向阀843流出的中压两相冷媒进入主过冷器82的量,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中压两相冷媒的压力损失,进一步提高到达室外过冷器50主路入口处的两相冷媒的压力,进而进一步提高压缩机10的喷气增焓效果,进一步提高低温制热效果。

优选地,分流支路87的数量为两个,如图2所示,这样既满足了喷气增焓的需求,又简化了产品的管路布局。

进一步地,当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以纯制热模式或主制热模式运行时,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控制系统控制主节流装置83的开度调至最大,且控制第四控制阀88导通分流支路87。

对于纯制热运行和主制热运行的情况,将冷媒分配装置80的主节流装置83的开度调至最大,同时控制第四控制阀88导通分流支路87,这样既减少了进入主过冷器82的冷媒流量,又减少了经过主过冷器82的冷媒的压力损失,从而进一步减少了中压两相冷媒的压力损失,进一步提高了到达室外过冷器50第一端口处的两相冷媒的压力,进而进一步提高压缩机10的喷气增焓效果,进一步提高低温制热效果;同时,还能够降低内机管路噪音。优选地,第四控制阀88为电磁阀。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空调室外机为第二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

其室外机输出的冷媒流向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空调室外机为第二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

其室外机输出的冷媒的流向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3所示,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如第二方面的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310:在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喷气增焓压缩机10开启时,打开第二控制阀210。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在喷气增焓压缩机10开启时立马打开第二控制阀210,将室外过冷器50及管路中残留的液态冷媒吸入第一气液分离器70中,待系统稳定后再开启第一控制阀209,从而防止了室外过冷器50及管路中残留的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0喷气口13导致液击现象,进而对压缩机10起到了有效的防液击作用,提高了压缩机10的使用可靠性;此外,对于系统高温制冷运行时,使得室外过冷器50输出的冷媒可以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70中,由于室外过冷器50输出的冷媒的过热度非常低,与空调室内机90送回的过热度较高的冷媒混合后能够降低第一气液分离器70输出的冷媒的过热度,从而降低压缩机10回气口12的吸气过热度,进而降低压缩机10的排气过热度,从而防止烧坏其他部件,保证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320:当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室外辅节流装置62开启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间时,根据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运行状态控制第二控制阀210的开闭。

由于第二控制阀210和室外辅节流装置62持续开启时,室外过冷器50输出的冷媒会持续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70中,进而持续降低压缩机10的吸气过热度,有可能导致压缩机10排气过热度过低而影响系统能效,因而当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室外辅节流装置62开启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间时,需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来控制第二控制阀210的开闭,以兼顾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及运行能效。

值得说明的是,在第二控制阀210打开后,室外辅节流装置62根据需要开启。比如:如果只是为了防止室外过冷器50及管路中的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0喷焓口而造成液击,可以不用开启室外辅节流装置62;如果需要喷气增焓,则需要打开室外辅节流装置62和第一控制阀209;如果需要降低压缩机10的排气过热度,则需要打开室外辅节流装置62。

其中,步骤320具体为:根据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运行状态控制第二控制阀210的开闭。

由于压缩机10的运行状态对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及运行能效起到主导作用,因而根据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运行状态来控制第二控制阀210的开闭,具有较高的控制可靠性。

当然,也可以根据室外换热器30端口的过热度、室内换热器91端口的过热度、第一气液分离器70的出入口过热度、电控元件的温度、节流装置的开度等来控制第二控制阀210的开闭。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步骤s320具体包括:

步骤s322:获取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当前排气过热度并判断当前排气过热度是否小于预设过热度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间,当判定当前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过热度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间时,执行步骤s324,否则,执行步骤s326;

步骤s324:控制第二控制阀210关闭;

步骤s326:控制第二控制阀210维持开启状态。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步骤s320具体还包括:

步骤s328:获取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当前频率并判断当前频率是否大于预设频率,当判定当前频率大于预设频率时,执行步骤s324;否则,执行步骤s330;

步骤s330:控制第二控制阀210继续维持开启状态,并返回执行步骤s322。

通过实时获取压缩机10的排气过热度和频率,能够准确反映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运行状态,进而提供第二控制阀210开闭的控制依据。其中,先根据获取的当前排气过热度数据判断压缩机10的排气过热度是否小于预设过热度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间,当判定结果为是时,表明压缩机10排气过热度正常,不会烧坏系统的元器件,因此控制第二控制阀210关闭,防止压缩机10的排气过热度降低过多而影响系统能效;而当判定结果为否时,表明压缩机10排气过热度过高,可能烧坏系统的元器件,因此控制第二控制阀210维持开启状态,来降低第一气液分离器70输出的冷媒的过热度,进而降低压缩机10的吸气过热度,进而降低压缩机10的排气过热度,保证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降低压缩机10排气过热度的过程中,根据获取的压缩机10频率数据判断压缩机10的当前频率是否大于预设频率;当判定结果为是时,表明压缩机10的频率与排气过热度相适配,如果继续开着第二控制阀210会导致排气过热度太低而降低制冷能效,因而此时关掉第二控制阀210,以保证系统具有较高的制冷能效;而当判定结果为否时,表明压缩机10的排气过热度与当前的压缩机10频率不匹配,处于偏高状态,需要继续开着第二控制阀210来降低压缩机10的排气过热度,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在控制第二控制阀210关闭的步骤之后,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332:第三预设时间后再次获取喷气增焓压缩机10的当前排气过热度并判断当前排气过热度是否小于预设过热度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间;当判定当前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过热度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间,执行步骤s334,否则执行步骤s336;

步骤s334:控制第二控制阀210维持关闭状态,然后返回执行步骤s332;

步骤s336:控制第二控制阀210开启并持续第四预设时间,然后返回执行步骤s322。

在高温制冷运行的过程中,当第二控制阀210关闭之后,压缩机10的排气过热度可能会重新逐渐升高,进而影响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因此在控制第二控制阀210关闭后,经过第三预设时间再次判断压缩机10的当前排气过热度是否小于预设过热度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间,当判定结果为是时,表明压缩机10的排气过热度正常,不会烧坏系统的元器件,因此控制第二控制阀210维持关闭状态,并在第三预设时间后再次判断压缩机10的当前排气过热度是否过高;而当判定结果为否时,表明压缩机10排气过热度又重新升高至过高的状态,可能烧坏系统的元器件,因此控制第二控制阀210开启,来降低第一气液分离器70输出的冷媒的过热度,进而降低压缩机10的吸气过热度,进而降低压缩机10的排气过热度,并在第四预设时间之后,重新判断压缩机10的当前排气过热度并判断当前排气过热度是否过高。如此循环,保证了整个高温制冷运行的过程中,第二控制阀210的开闭状态与系统的运行状态相适配,保证了压缩机10的排气过热度不会过高而烧坏系统的元器件,从而有效保证了系统整个运行过程中的使用可靠性。

可选地,第一预设时间为0.5min-5min,第二预设时间为5min-30min,第三预设时间为5min-30min,第四预设时间为0.5min-5min。

第一预设时间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可选地,预设过热度为0-10℃,预设频率为40-70。

预设过热度和预设频率也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如图16所示,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500,用于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504,处理器504用于执行存储器502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第三方面实施例中任意一项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包括如第四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控制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中的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顺序调整、合并和删减。

本公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中的单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并、划分和删减。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三方面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进一步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eprom)、一次可编程只读存储器(one-tim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otprom)、电子抹除式可复写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器、磁盘存储器、磁带存储器、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数据的计算机可读的任何其他介质。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实施例(图1所示的系统)来详细描述本申请提供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在纯制热模式和主制热模式下采用喷气增焓技术的工作原理,并与现有技术进行对比。

现有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尚未有低温强热机型,喷气增焓低温强热技术目前还只应用于热泵和三管制热回收系统中。两管制系统由于其外机侧回气管只有低压,很难在压缩机喷气口实现喷焓。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通过使用喷气增焓压缩机技术,并在外机增加过冷器(即室外过冷器)和节流元件(即室外主节流装置和室外辅节流装置),显著增加低温制热运行时冷媒循环量,在两管制热回收系统中达到扩展低温制热运行范围和显著提高制热能力的效果;同时,还能够解决开启喷焓时的液击问题(喷气增焓系统,在开启喷焓时,室外过冷器和管道内存留的液态冷媒,会通过喷焓口直接喷压缩机压缩腔,会有液击的风险)。

具体地,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低压侧节流元件(即室外主节流装置)设置在低压阀与室外换热器之间的回气管上,在该节流元件处设置过冷器(即室外过冷器);在该过冷器支路入口与过冷器之间设置节流元件组件(即室外辅节流装置);节流元件组件可采用单个节流元件、多个节流元件并联或节流元件与电磁阀等并联组合等形式实现;过冷器支路从过冷器主路出口分出来;ms液管单向阀(即制热单向阀)后与低压回气管用电磁阀相连,制热时打开该电磁阀可以降低压降,提高效率,降低进入外机板换的噪音。

在ms制热单向阀后与低压回气管之间加电磁阀元件svm1和svm2(即第三控制阀),使得冷媒可以通过该电磁阀直接回到低压回气管,而不经过ms主节流元件(即主节流装置,evm2和svp)节流作用,造成不必要的压损,而降低能力能效,同时还可以降低管路噪音。

制热时,svm1和svm2及svp强制打开,evm2强制全开,如图3所示。

进一步地,在过冷器辅路出口与低压罐(即第一气液分离器)入口之间用电磁阀sv5(即第二控制阀)及连接管相连。系统开启时,当喷焓口需要开启时,先开启sv5一段时间,再打开sv8(即第一控制阀),可以避免(室外)过冷器和管路里的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压缩腔。待系统稳定后,再打开sv8。

制热时,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从压缩机出来,分别经过电磁阀sv6(即第三控制阀)和四通阀st1及单向阀dxf-15(即第九单向阀)两路到高压阀,再从高压阀通过高压管流到ms入口(即冷媒分配装置入口),进入(第二)气液分离器,从(第二)气液分离器气侧出口经过制热电磁阀从气管进入内机(即空调室内机),在内机被冷凝成高压液态冷媒后,流过内机电子膨胀阀,变成高压两相冷媒,流过ms的节流元件(即冷媒分配装置的主节流装置,开度维持全开,尽量减少阻力)回到低压管经过低压阀进入外机,经过单向阀dxf-9(即第一单向阀)后进入(室外)过冷器主路入口,从(室外)过冷器主路出口出来后,冷媒一部分通过外机主节流元件(即室外主节流装置,exva和sv1)变成低压两相态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吸热,然后经过四通阀st1回到低压罐,随后进入压缩机回气口;另外一部分冷媒通过节流元件exvc(即室外辅节流装置)后进入(室外)过冷器辅路入口,从(室外)过冷器辅路出口出来后,中压气态冷媒经过电磁阀sv8(即第一控制阀)进入压缩机压缩腔。

主制热时,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从压缩机出来,分别经过电磁阀sv6(即第三控制阀)和四通阀st1及单向阀dxf-15(即第五单向阀)两路到高压阀,再从高压阀通过高压管流到ms入口(即冷媒分配装置入口),进入(第二)气液分离器。高压气态冷媒从(第二)气液分离器气侧出口经过制热电磁阀从气管进入制热内机,冷凝后的高压液冷媒经过内机电子膨胀阀后流回ms第二过冷器(即主过冷器)入口,从第二过冷器出来后变成高压液态冷媒经过制冷单向阀进入制冷内机,通过电子膨胀阀节流后变成中压两相冷媒进入内机蒸发吸热,变成中压气态冷媒后在低压管与从ms节流元件(即冷媒分配装置的辅节流装置)流过的中压两相态冷媒汇合,经过低压阀回到外机。通过单向阀dxf-9(即第一单向阀)进入外机过冷器(即室外过冷器),从外机过冷器主路出口流出的中压冷媒一部分经过节流元件exvc(即室外辅节流装置)进入(室外)过冷器辅路,从辅路出口出来的中压气态冷媒经过sv8(即第一控制阀)进入压缩机压缩腔,另外一部分冷媒经过主节流元件(即室外主节流装置,exva和sv1)节流降压进入外换热器蒸发换热后,再流经四通阀st1进入低压罐,然后回到压缩机吸气口。

其中,sv5防液击电磁阀(即第二控制阀)的开关逻辑如下,如图。所示:sv5在sv8开启前开,可防止过冷器内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引起液击;另外,sv5在高温制冷时开启,可以达到降低排气过热度的目的,提高外换热器出口过冷度,不但可以提高高温制冷能力,还可提高系统可靠性。

延时一分钟,仅一种参考值,延时时间可以从0.5到5分钟之间设定。a值可以在0~10之间设定。时间n可以设定到5~30分钟之间,频率c可以设定到40~70之间。

进一步地,结合图17所示的焓压图进行解释,本发明可显著增加制热内机的能力,尤其是在低温工况下。其中,在相同的条件和频率下,普通制冷循环为:a-b-e’-f’-i’-a;本申请的带过冷器的喷气增焓系统的主路循环为:a-b-d-e-f-g-h-i-a(主路循环),喷焓流路循环为:c-d-e-f-g-i”-c。

具体地,图中c点所示为压缩机喷气口状态,主路冷媒先通过压缩机低压腔进入压缩机,被压缩到b点后,与c点喷入压缩机的冷媒混合达到d状态,再继续压缩。从喷气口c喷入压缩机的冷媒是中压冷媒,密度比回气口a点的冷媒密度大的多,使得冷媒循环量大大增加,同时排气过热度降低(sh<sh’),可以增大压比,提高压缩机做功,从而使得制热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由于过冷器提高了冷凝器出口的过冷度,降低了排气过热度,因而也提高了高温制冷时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用于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空调室外机,通过使用喷气增焓压缩机技术并增加室外过冷器和室外节流装置,为空调室外机增加了喷气增焓流路,使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增加了制热喷气增焓功能和/或制冷喷气增焓功能,从而能够提高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制热能力和/或制冷能力;同时,在室外过冷器辅路出口与第一气液分离器之间用第二控制阀及分支管路相连,这样,当系统开启喷焓功能时,可以在打开第一控制阀之前先打开第二控制阀,使室外过冷器及管路中残存的液态冷媒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待系统稳定后再开启第一控制阀,从而防止了室外过冷器及管路中残留的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喷气口导致液击现象,进而对压缩机起到了有效的防液击作用,提高了压缩机的使用可靠性;此外,由于室外过冷器输出的冷媒的过热度非常低,因而在高温制冷运行的过程中,可以打开第二控制阀,使室外过冷器输出的冷媒可以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中,与空调室内机送回的过热度较高的冷媒混合后能够降低第一气液分离器输出的冷媒的过热度,从而降低压缩机回气口的吸气过热度,进而降低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从而防止烧坏其他部件,保证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