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中央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6064发布日期:2019-04-16 23:16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高效中央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尤其涉及高效中央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正常情况下,一些工程项目都会使用中央空调进行供冷。

中央空调一般会包括主机系统和冷却塔系统,通过主机系统中的蒸发器对风机盘管进行吸热,以降低室内的空气温度,而将带走的热能传递给冷却剂,通过主机系统中的压缩机和冷凝器,对冷却剂吸收到的热能进行热传递,传导给冷却水循环系统,并最终通过冷却塔对冷却水进行降温。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由于需要快速制热或制冷,冷凝器的热交换效率往往是制约中央空调工作效率的瓶颈。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中央空调系统,能够提升冷凝器的热交换效率,加快热传导的能力,从而提升中央空调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效中央空调系统,包括冷却塔、蒸发器、压缩机和风机盘管,所述高效中央空调系统还包括冷凝器组,所述冷凝器组包括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管道串接形成冷凝器组的冷媒进口、冷媒出口、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所述冷却塔的出水口与冷凝器组的冷却水进口相连,冷凝器组的冷却水出口通过冷却水泵与冷却塔的进水口相连,冷凝器组的冷媒出口通过膨胀阀与蒸发器冷媒入口相连,蒸发器的冷媒排口通过压缩机与冷凝器组的冷媒进口相连,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出口通过冷冻水泵与风机盘管的冷冻水入口相连,风机盘管的冷冻水出口与蒸发器的冷冻水回口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通过双冷凝器结构的匹配设置,使得中央空调的工作效率不再受到冷凝器工作瓶颈的制约,提升中央空调整体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高效中央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高效中央空调系统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图3,一种高效中央空调系统100,用于为室内提供冷暖空气。中央空调系统100包括冷却塔10、蒸发器20、压缩机30、风机盘管40和冷凝器组50。冷凝器组50包括第一冷凝器501和第二冷凝器502,第一冷凝器501和第二冷凝器502管道串接形成冷凝器组50的冷媒进口503、冷媒出口504、冷却水进口505和冷却水出口506,所述冷却塔10的出水口与冷凝器组50的冷却水进口505相连,冷凝器组50的冷却水出口506通过冷却水泵60与冷却塔10的进水口相连,冷凝器组50的冷媒出口504通过膨胀阀70与蒸发器20冷媒入口相连,蒸发器20的冷媒排口通过压缩机30与冷凝器组50的冷媒进口相连,所述蒸发器20的冷冻水出口通过冷冻水泵80与风机盘管40的冷冻水入口相连,风机盘管40的冷冻水出口与蒸发器20的冷冻水回口相连。从而,蒸发器20、冷冻水泵80及风机盘管40共同形成冷冻水循环系统,通过风机盘管40向室内提供冷暖空气,并吸收热能。蒸发器20、压缩机30、冷凝器组50及膨胀阀70共同形成冷媒循环系统,并通过蒸发器20将冷冻水循环系统吸收的热能传导给冷媒。所述冷凝器组50、冷却水泵60及冷却塔10共同形成冷却水循环系统,并通过冷凝器组50将冷媒循环系统吸收的热能传导给冷却水循环系统,并最终在冷却塔10的作用下,将热能进行消化。冷凝器组50通过双冷凝器501、502的架构搭设,可以提升冷媒将热能传导给冷却水的效率,从而解决中央空调系统100热传导的瓶颈,加快系统100的热交换,即制冷效果。当然制热时工作原理类似,再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第一冷凝器501的冷却水进口5011作为冷凝器组50的冷却水进口505,第一冷凝器501的冷却水出口5012通过管道与第二冷凝器502的冷却水进口5021相连,第二冷凝器502的冷却水出口5022作为冷凝器组50的冷却水出口506,第一冷凝器501的冷媒进口5013作为冷凝器组50的冷媒进口503,第一冷凝器501的冷媒出口5014通过冷媒管道5015与第二冷凝器502的冷媒进口5023连接,第二冷凝器502的冷媒出口5024作为冷凝器组50的冷媒出口504。从而,第一冷凝器501和第二冷凝器502通过串接形成冷凝器组50,以加大冷媒与冷却水的热交换效率。当然,冷凝器组50还包括两块散热片507,所述两块散热片507分别设在第一冷凝器501和第二冷凝器502的底部,以加快冷凝器502自身的散热。

高效中央空调系统100还包括控制器90,所述冷却水泵60、冷冻水泵80、膨胀阀70分别与控制器90电连接。从而,控制器90根据中央空调系统100的工作状态控制冷却水泵60、冷冻水泵80、膨胀阀70的工作。第一冷凝器501和第二冷凝器502等高水平设置,从而保证冷凝器组50内部的管道压力无明显变换,以利于管道内冷却水及冷媒的循环。所述冷凝器组还包括与控制器90电连接的风机901,所述风机901设置在冷凝器组50的一侧且与第一冷凝器501等高的水平位置。

冷凝器组50还包括PH值检测计508和PH值调节器509,所述PH值检测计508和PH值调节器509设置在第一冷凝器501冷却水出口5012和第二冷凝器502冷却水进口5021之间的管道上,所述PH值检测计508和PH值调节器509分别与控制器90电连接。从而在PH值检测计508监测到冷却水的PH值不在预设范围内(一般控制在偏碱性,即PH至为8-8.5之间,从而保证冷却水中不适合微生物生存)时,控制器90控制PH值调节器509对冷却水酸碱度进行调节,以使得冷却水的酸碱度在控制范围内。

冷凝器组50还包括三向阀51和冷却水处理剂仓52,所述三向阀51与控制器90电连接,所述冷却水处理剂仓52通过三向阀51连接至第一冷凝器501冷却水出口5012和第二冷凝器502冷却水进口5021之间的管道上。冷却水处理剂仓52上设置有处理剂添加口521,用于添加阻垢剂、缓蚀剂、杀菌灭藻剂的一种或多种。从而能更加有效控制冷却水的质量,确保冷却水始终处于干净且偏碱性的范围内,以提高冷却水的循环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