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21228发布日期:2020-05-29 14:10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双重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冷冻循环装置中使用的双重管。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包括形成冷媒的内侧通道的内侧管及以与内侧管一同形成冷媒的外侧通道的方式围绕内侧管的外侧管的双重管。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使用于冷冻循环装置的装置,双重管是用于使通过内侧通道的冷媒与通过外侧通道的冷媒之间有效地发生热交换来提高冷冻循环装置的效率的装置。

美国专利us7,866,378b2(专利文献1,发明名称:double-wallpipe,methodofmanufacturingthesameandrefrigerantcycledeviceprovidedwiththesame(双壁管、双壁管的制造方法及设置有双壁管的制冷循环装置))和美国专利us9,669,499b2(专利文献2,发明名称:double-wallpipe,methodofmanufacturingthesameandrefrigerantcycledeviceprovidedwiththesame(双壁管、双壁管的制造方法及设置有双壁管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公开了一种使用于汽车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双重管。所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双重管具备外侧管和插入于外侧管的内部的内侧管。内侧管形成冷媒的内侧通道,由内侧管的外周面和外侧管的内周面限定的空间形成冷媒的外侧通道。

在内侧管的外周面形成有沿长度方向以螺旋形延伸的多个凹凸部。对内侧管的外周面沿长度方向加压以使外周面的一部分凹陷来形成螺旋形凹凸部。外周面的凹陷的部分成为凹部(groove),而未凹陷的部分成为凸部(ridge)。在外侧管的内周面未形成有螺旋形凹凸。此外,内侧管和外侧管弯曲,且具备直管部(straightportion)和弯曲部(bendportion)。由于构成为直管部的外侧管的内径大于由内侧管的凸部形成的虚拟外径,因而存在外侧管的内周面和内侧管的凸部不接触的部分。此外,构成为弯曲部的外侧管的内周面与内侧管的谷部接触。因此,所述专利中公开的双重管构成为,在直管部,冷媒通过内侧管的螺旋形谷部和内侧管的脊部与外侧管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而流动;在弯曲部,冷媒通过内侧管的谷部而流动。

此外,美国专利us7,886,420b2(专利文献3,发明名称:methodofmanufacturingdoublepipe(双套管的制造方法))中公开了一种使用于汽车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双重管的制造方法。在内侧管的两端外周面形成有圆形的槽,在外侧管的两端部形成有孔。所述专利中公开的双重管的制造方法包括:将外侧管的一端固定于内侧管的工序;接下来,将内侧管和外侧管同时弯折的工序;以及将外侧管的另一端固定于内侧管的工序。在这些工序中,内侧管的两端圆形槽和外侧管的两端孔配置于相互对应的位置。

此外,美国专利us7,887,099b2(专利文献4,发明名称:compoundtubeandmethodofproducingthesame(复合管及其生产方法)中公开了一种双重管,其中,包括用于将外侧管坚固地固定于内侧管的配置。即,公开一种双重管,其中,在外侧管的两端部内周面形成锥形部,在形成有锥形部的两端附近形成环状的型锻部(swageportion),并通过钎焊将外侧管坚固地固定于内侧管。

上述专利文献1至4所公开的双重管中,由于构成直管部的外侧管的内周面和内侧管的凸部未固定,所存在的担忧是,当振动被传递到双重管时,外侧管的内周面和内侧管的凸部接触而产生摩擦造成的噪音,且接触部可能会受损伤。此外,当在双重管形成多个弯曲部时,制造起来会困难,而且会进一步加大振动造成的噪音及损伤的担忧。

另一方面,国际公开专利wo2017/038961a1(专利文献5,发明名称:methodformanufacturingdoublepipe(双套管的制造方法)中公开了一种双重管的制造方法。所述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双重管的制造方法用于解决下面专利文献1至4中公开的双重管的制造方法的问题。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双重管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工序:将具有小于外侧管的内径的外径的内侧管插入于外侧管;在插入有内侧管的状态下使外侧管的一部分凹陷来形成凹部;以及使外侧管的凹部与内侧管的外周面接触来固定外侧管和内侧管。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工序的特征在于,加大外侧管的内径与内侧管的外径之差,以便易于进行插入工序,并在插入内侧管的状态下向外侧管的外周面施加外力来形成凹部,并由此固定内侧管和外侧管。此外,公开了一种在形成弯曲部后在外侧管形成凹部来固定外侧管和外侧管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1.美国专利us7,866,378b2,发明名称:double-wallpipe,methodofmanufacturingthesameandrefrigerantcycledeviceprovidedwiththesame(双壁管、双壁管的制造方法及设置有双壁管的制冷循环装置)

(专利文献2)2.美国专利us9,669,499b2,发明名称:double-wallpipe,methodofmanufacturingthesameandrefrigerantcycledeviceprovidedwiththesame(双壁管、双壁管的制造方法及设置有双壁管的制冷循环装置)

(专利文献3)3.美国专利us7,886,420b2,发明名称:methodofmanufacturingdoublepipe(双套管的制造方法)

(专利文献4)4.美国专利us7,887,099b2,发明名称:compoundtubeandmethodofproducingthesame(复合管及其生产方法)

(专利文献5)5.国际公开专利wo2017/038961a1,发明名称:methodformanufacturingdoublepipe((双套管的制造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尽管已经公开了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但存在对用于在汽车的冷冻循环装置中使用的性能优秀的新的双重管的市场的要求。尤其,存在对即使在振动被传递的情况下仍不产生噪音且受损伤的危险较少的新的结构的双重管的市场的要求。此外,为了提高生产性,存在对具有在组装内侧管和外侧管并通过钎焊将外侧管的两端密封固定于内侧管后仍能够进行弯曲的结构的双重管的市场的要求。此外,存在对热交换效率更优秀的双重管的市场的要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满足如上所述的市场的要求的新的结构的双重管。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双重管包括在外周面形成有凹凸的外侧管和在内周面形成有凹凸且插入于所述外侧管的内侧管。在本发明的双重管中,在外周面形成有螺旋形凹凸(grooveandridge)的内侧管和在内周面形成有螺旋形凹凸的外侧管螺纹结合。低压冷媒通过内侧管的内部。为了在内侧管的外周面与外侧管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确保高压冷媒的通道,形成于内侧管的外周面的螺旋形凹凸的一部分由多重螺旋形凹凸构成,形成于与内侧管螺纹结合的外侧管的内周面的螺旋形凹凸的一部分由单螺旋形凹凸(准确而言,丝数少于内侧管的多重螺旋形凹凸的螺旋形凹凸)构成。即,构成为高压的冷媒流经形成于内侧管的外周面的多重螺旋形凹凸中未螺纹结合的螺旋形凹凸的凹部(groove)与外侧管之间的空间。

本发明的双重管即使在因通过利用螺旋形凹凸的螺纹结合坚固地固定内侧管和外侧管而传递振动的情况下仍能够防止产生噪音或内侧管和外侧管的摩擦造成的损伤。此外,与外侧管的两端部相邻的部分也通过内侧管和螺旋形凹凸坚固地螺纹结合。因此,当制造弯曲的形态的双重管时,即使在将外侧管的两端固定于内侧管之后弯折双重管,两端的固定部受损伤的担忧仍较少。此外,在组装双重管后以期望的角度进行弯曲的情况下,仍通过未螺纹结合于弯曲部的内侧管的凹部(groove)来确保冷媒的通道,同时,由螺纹结合的凹凸坚固地固定弯曲部内侧管和外侧管。

在若干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双重管的内侧管在外周面形成有螺旋形凹凸。内侧管的螺旋形凹凸包括沿长度方向依次形成的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以及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所述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具有相同的螺距,所述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是多重螺旋形凹凸。此外,所述内侧管具备外径被缩小而形成于所述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与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之间的第一环状槽、以及外径被缩小而形成于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与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之间的第二环状槽。

本发明的双重管的外侧管在内周面形成有用于分别与所述内侧管的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以及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螺纹结合的第一螺旋形外侧管凹凸、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以及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此外,所述外侧管包括形成于第一螺旋形外侧管凹凸与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之间的第一贯通孔和形成于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与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之间的第二贯通孔。此外,可以包括连接于所述外侧管的第一贯通孔的第一连接管、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贯通孔的第二连接管。

在若干实施例中,所述外侧管的第一螺旋形外侧管凹凸、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以及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可以构成为一体地延伸的单列螺旋形凹凸。

在若干实施例中,所述内侧管的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及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可以构成为多重螺旋形凹凸,所述外侧管的第一螺旋形外侧管凹凸及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可以构成为多重螺旋形凹凸,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可以构成为单列螺旋形凹凸。

在若干实施例中,所述内侧管还可以包括小径连接部,所述小径连接部从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延伸,且所述小径连接部的外周面的直径小于由形成于外侧管的内周面的凹凸的凸部的内周面定义的虚拟圆柱的直径。此外,可以构成为,所述外侧管还包括由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延伸的固定部,并且,还包括插入于所述内侧管的小径连接部与所述外侧管的固定部之间的密封环(sealring)。

在若干实施例中,所述内侧管还可以包括小径连接部,所述小径连接部从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延伸,且所述小径连接部的外周面的直径小于由形成于外侧管的内周面的凹凸的凸部的内周面定义的虚拟圆柱的直径。此外,可以构成为,所述外侧管还包括由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延伸的固定部,所述内侧管的小径连接部插入于所述固定部的内部。

在若干实施例中,当外侧管及内侧管的螺旋形凹凸均通过对外周面加压来形成时,在弯折组装后的双重管时在外侧管的螺旋形凹凸和内侧管的螺旋形凹凸在被螺纹结合的状态下发生变形,因而能够防止弯曲部的变形被传递至双重管的通过钎焊进行固定的两端部。在这种情况下,在弯曲的部分的内侧,螺旋形凹凸被折出褶皱,而在弯曲的部分的外侧,螺旋形凹凸的褶皱被舒展而吸收内侧管及外侧管的弯曲造成的变形。因此,当制造双重管时,即使在通过钎焊将外侧管的两端固定于内侧管后弯折,仍能够防止弯曲部的变形被传递至双重管的被钎焊的端部,从而能够简化制造工序。

在若干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内侧管的外周面形成一个多重螺旋形凹凸,并在外侧管的内周面仅形成一个用于与所述内侧管的多重螺旋形凹凸中的部分螺旋形凹凸螺纹结合的一个螺旋形凹凸来配置用于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双重管。在本实施例中,内侧管形成有多重螺旋形凹凸,并且,所述内侧管包括从所述多重螺旋形凹凸的一侧缩小外径而形成的环状槽、从多重螺旋形凹凸的另一侧缩小外径而形成的小径连接部、以及从所述环状槽延伸的大径连接部。此外,外侧管具备大径固定部和小径固定部,所述大径固定部包括以与所述内侧管的多重螺旋形凹凸的至少一个螺旋形凹凸螺纹结合的方式形成于内周面的外侧管螺旋形凹凸、以及与所述外侧管螺旋形凹凸的两端相邻地形成的第一、第二贯通孔。此外,所述内侧管的小径连接部的外周面的直径小于由形成于外侧管的内周面的凹凸的凸部的内周面定义的虚拟圆柱的直径。此外,构成为所述外侧管的大径固定部的第一贯通孔与内侧管的环状槽连通,第二贯通孔与内侧管的小径连接部连通。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双重管即使在因通过利用螺旋形凹凸的螺纹结合坚固地固定内侧管和外侧管而传递振动的情况下仍能够防止产生噪音或内侧管和外侧管的摩擦造成的损伤。此外,与外侧管的两端部相邻的部分也通过内侧管和螺旋形凹凸坚固地螺纹结合。因此,当制造弯曲的形态的双重管时,即使在将外侧管的两端固定于内侧管之后弯折双重管,两端的固定部受损伤的担忧仍较少。此外,在组装双重管后以期望的角度进行弯曲的情况下,仍通过未螺纹结合于弯曲部的内侧管的凹部(groove)来确保冷媒的通道,同时,由螺纹结合的凹凸坚固地固定弯曲部内侧管和外侧管。此外,本发明的双重管构成为高压冷媒通过形成为螺旋形的通道,因而高压冷媒的移动路径较长,从而与低压冷媒的热交换性能较优秀。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本发明的双重管的冷冻循环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双重管的一实施例的展开立体图。

图3是图1所图示实施例的组装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图2的部分放大说明图。

图5是本发明的双重管的另一实施例的展开立体图。

图6是图5所图示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双重管的又一实施例的展开立体图。

图8是图7所图示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使用本发明的双重管的冷冻循环装置的示意图。本发明的双重管可以使用于车辆的冷冻循环装置,但其用途不限于此。图1所图示的冷冻循环装置搭载于车辆(未图示)并构成车辆的空调装置的一部分。冷冻循环装置包括压缩冷媒的压缩机1、对由压缩机10压缩的冷媒进行冷却的散热器2、对由散热器2进行冷却的冷媒减压来使其膨胀的膨胀装置3、使由膨胀装置3进行减压的冷媒蒸发的蒸发器4。蓄能器5将由蒸发器4排出的冷媒分离为气体状态和液体状态,并将气体状态的冷媒送至压缩机10。双重管100是用于进行由散热器2供应至膨胀装置3的高压冷媒和从蓄能器5循环至压缩机的低压冷媒之间的热交换的内部热交换器。

图2至图4中图示了本发明的双重管100的一实施例。

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双重管100包括内侧管10和外侧管20。内侧管10及外侧管20由铝制造,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铝和/或铝合金、铜和/或铜合金、以及工程塑料等。内侧管10在外周面形成有螺旋形凹凸12、13、14,螺旋形凹凸12、13、14包括沿长度方向依次形成的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2、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3、以及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4。

内侧管10的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2、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3和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4具有相同的螺距,且均形成为三重螺旋形凹凸,但不限于此。但是,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3必须形成为多重螺旋形凹凸。例如,可以将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2和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4形成为单螺旋形凹凸,将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3形成为三重或四重螺旋形凹凸。

此外,在内侧管10形成有外径被缩小而形成于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2与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3之间的第一环状槽15和外径被缩小而形成于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3与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4之间的第二环状槽16。可以通过旋转内侧管10的同时用滚珠等加压来形成内侧管10的螺旋形凹凸12、13、14。专利文献1至5中公开了在由金属而成的管的外周面形成螺旋形凹凸或环状槽等的方法。

双重管100的外侧管20在内周面形成有螺旋形凹凸22、23、2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外侧管的外周面加压使其变形来在内周面和外周面均形成螺旋形凹凸,即螺旋形凹凸22、23、24,但也可以只在内周面形成螺旋形凹凸。外侧管20的螺旋形凹凸22、23、24具有与内侧管10的螺旋形凹凸12、13、14相同的螺距。

此外,在外侧管20,在第一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2与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3之间形成有第一贯通孔25,并且,在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3与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4之间形成有第二贯通孔26。此外,在外侧管20的第一贯通孔25连接有第一连接管30,在第二贯通孔25连接有第二连接管31。

此外,内侧管10的螺旋形凹凸12、13、14和外侧管20的螺旋形凹凸22、23、24具备适宜进行螺纹结合的公差。此外,由形成于内侧管10的外周面的螺旋形凹凸12、13、14的凸部定义的虚拟圆柱的直径小于由形成于外侧管20的内周面的螺旋形凹凸22、23、24的凸部定义的虚拟圆柱的直径。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内侧管10具备从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2延伸的大径连接部11和从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4延伸的小径连接部17。大径连接部11的直径略小于由内侧管10的螺旋形凹凸12、13、14的凸部(ridge)的外周面定义的缸的直径。此外,小径连接部17外周面的直径小于由形成于外侧管20的内周面的凹凸22、23、24的凸部(ridge)的内周面定义的虚拟圆柱的直径。从而,使内侧管10的小径连接部17能够贯通外侧管10而插入。

此外,外侧管20具备由第一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2延伸的大径固定部21和由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4延伸的小径固定部27。大径固定部21的内径略大于所述内侧管10的大径连接部11的外径。此外,外侧管20具备由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4延伸的小径固定部17。小径固定部27的内径略大于小径连接部17的外径。

为了组装本实施例的双重管100,当向外侧管20的大径固定部21侧插入内侧管10的小径连接部17,并旋转外侧管20时,随着外侧管20前进,外侧管20的第一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2与内侧管10的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2被螺纹结合,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3与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3被螺纹结合,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4与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4螺纹结合。此外,内侧管10的大径连接部11插入于外侧管20的大径固定部21的内部,内侧管10的小径连接部17插入于外侧管20的小径固定部27的内部。为了进行确实的密封和结合,对内侧管10的大径连接部11和外侧管20的大径固定部21的端部实施钎焊来进行固定,并对内侧管17的小径连接部17和外侧管20的小径固定部27的端部实施钎焊来进行固定。

在本实施例的双重管100中,在内侧管10的两端形成有大径连接部11和小径连接部17,在外侧管20的两端形成有大径固定部21和小径固定部27,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以别的形态配置连接部和固定部。例如,也可以以直接通过钎焊使包括具备两端的连接部的内侧管和去除两端的固定部的外侧管的双重管的被螺纹结合的两端部密封的方式进行固定。例如,也可以以直接通过钎焊使具备去除连接部的内侧管和去除两端的固定部的外侧管的双重管的被螺纹结合的两端部密封的方式进行固定。

参照图3和图4,内侧管10的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3是三重螺旋形凹凸,外侧管20的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3形成为单螺旋形凹凸。当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3和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3与内侧管10的第二螺旋形凹凸13的第一凹部13g-1螺纹结合时,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3的其余两列凹部13g-2、13g-3不与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3螺纹结合。从而,在内侧管20的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3中未螺纹结合的凹部13g-2、13g-3与外侧管20的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部23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高压冷媒的通道40。本发明的高压冷媒的通道40由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3的凹部13g-2、13g-3组成而呈螺旋形,因而通道的长度变长。此外,通过通道40的高压冷媒与内侧管10接触的面积变得大于与外侧管20接触的面积,使得与内侧管10的热交换性能较优秀。

此外,内侧管10的第一环形槽15及第二环形槽16以与内侧管10的第二多重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3的未螺纹结合的凹部13g-2、13g-3连通的方式其直径被减小。从而,在第一环状槽15与外侧管20的第一贯通孔25之间形成高压冷媒的通道50,并在第二环状槽16与外侧管20的第二贯通孔26之间形成高压冷媒的通道51。

从而,被供应至第二连接管31的高压冷媒通过第二贯通孔26而依次通过由第二环状槽16形成的通道51、由第二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3形成的通道40、由第一环状槽15形成的通道50、以及第一贯通孔25,并通过第一连接管30而被排出。从而,高压冷媒与通过内侧管10的内部的低压冷媒进行热交换。尤其,本发明的双重管100构成为高压冷媒通过形成为螺旋形的通道40,因而高压冷媒的移动路径变长,从而与低压冷媒的热交换性能较优秀。

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的双重管100中,外侧管20的第一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2及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4是三重螺旋形凹凸,内侧管10的第一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2及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4也是三重螺旋形凹凸。因此,就形成于外侧管10和内侧管20的两端的凹凸而言,所有列的凹凸被螺纹结合。如图4所图示,内侧管10的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14的凹部14g-1、14g-2、14g-3(grooves)和外侧管20的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4的凸部24r-1、24r-2、24r-3(ridges)均螺纹结合。从而,坚固地固定双重管100的内侧管10和外侧管20的端部,且防止高压的冷媒泄露。此外,即使在组装双重管100后弯折双重管100的情况下,仍由双重管100的被螺纹结合的部分防止弯曲部的变形被传递至端部。从而,阻断并防护双重管100的弯曲或变形被传递至为了进行密封固定而实施的钎焊加工部分。

尤其,当外侧管20及内侧管10的螺旋形凹凸均为对外周面加压而形成的凹凸时,弯折双重管100时,在外侧管20的第二外侧管螺旋形凹凸23和内侧管10的第二内侧管螺旋形凹凸13被螺纹结合的状态下发生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在弯曲的部分的内侧,螺旋形凹凸被折出褶皱,而在弯曲的部分的外侧,螺旋形凹凸的褶皱被舒展而吸收内侧管10及外侧管20的弯曲造成的变形。因此,当制造双重管100时,即使在通过钎焊将外侧管20的两端固定于内侧管10后弯折,仍能够防止弯曲部的变形被传递至双重管100的被钎焊的端部,从而能够简化制造工序。

图5和图6中图示了双重管的另一实施例的双重管200。图5所图示的双重管200与图2所图示的双重管100的不同在于,外侧管220的第一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22、第二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23、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24以单列螺旋形凹凸一体地连接。此外,与图2所图示的双重管100的不同在于,由第三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24延伸的固定部224的直径未被缩径,而是构成为与由第一螺旋形外侧管凹凸222延伸的固定部221的直径相同。未描述的附图标记212、213、214是形成于内侧管210的外周面的第一至第三螺旋形内侧管凹凸212、213、214。

本实施例的双重管200在进行组装时,由于直径被减小的内侧管210的小径连接部217的外径小于外侧管220的直径未被减小的固定部227的内径,因此,当小径连接部217插入于固定部227时会出现缝隙。因此,在外侧管220的固定部227与内侧管210的小径连接部217之间插入有密封环240(sealring)。密封环240使高压冷媒被确实地密封,且易于进行端部的钎焊。当然,也可以不插入密封环240,而是如同图2所图示的实施例使固定部227的直径缩小并直接进行钎焊来与固定部固定。

图7和图8中图示了本发明的双重管的又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双重管300具备在外周面形成有螺旋形凹凸313的内侧管310和插入有所述内侧管310的外侧管320。本实施例的内侧管310在外周面形成有一个三重螺旋形凹凸313。在外侧管320的内周面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内侧管310的三重螺旋形凹凸313中的一个螺旋形凹凸313g-1螺纹结合的单列螺旋形凹凸323。

此外,内侧管310具备从三重螺旋形凹凸313的一侧缩小外径而形成的环状槽315、从三重螺旋形凹凸313的另一侧缩小外径而形成的小径连接部317、以及从所述环状槽315延伸的大径连接部311。

此外,外侧管320具备大径固定部321和小径固定部327。在所述大径固定部321,在内周面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内侧管310的三重螺旋形凹凸313中的一个螺旋形凹凸螺纹结合的外侧管螺旋形凹凸323。就外侧管320的螺旋形凹凸323而言,如图7所图示,可以对外侧管320的外周面加压使其变形来形成螺旋形凹凸,或者,虽然未图示,也可以只在外侧管320的内周面以凸出的方式形成螺旋形肋来形成螺旋形凹凸。此外,在大径固定部321形成有与外侧管螺旋形凹凸323的两端相邻地形成的第一贯通孔325及第二贯通孔326。在第一贯通孔325及第二贯通孔326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管330及连接管331。

参照图8,构成为所述内侧管310的小径连接部317的外周面的直径小于由形成于外侧管320的内周面的外侧管螺旋形凹凸323的凸部的内周面定义的虚拟圆柱的直径。此外,所述外侧管320的大径固定部321的第一贯通孔325配置为与内侧管310的环状槽315连通,第二贯通孔326配置为与内侧管310的小径连接部317连通。即,构成为从外侧管320的第一贯通孔325到第二贯通孔326长度比从内侧管310的环状槽325到三重螺旋形凹凸313的端部的长度长,从而构成为在外侧管320的第二贯通孔326与内侧管310的小径连接部317之间形成用于使高压冷媒通过的通道空间351。此外,构成为内侧管310的大径连接部311的外周面的直径略小于内侧管320的大径固定部321的内周面的直径,因而具有能够使内侧管310或外侧管320旋转来对螺旋形凹凸进行螺纹结合的公差。此外,由于构成为内侧管310的小径连接部317的外周面的直径略小于外侧管320的大径固定部327的内周面的直径,因而具有能够使内侧管310或外侧管320旋转来对螺旋形凹凸进行螺纹结合的公差。

此外,内侧管大径连接部311的外周面与外侧管大径固定部321的端部通过钎焊进行固定,且内侧管小径连接部317的外周面和外侧管320的小径固定部327的端部也通过钎焊进行固定。高压冷媒通过连接管331和外侧管320的第二贯通孔326,并通过外侧管320与内侧管310之间的通道空间351。此外,通过了空间351的高压冷媒通过由内侧管310的三重螺旋形凹凸313中未螺纹结合的凹凸的凹部313g-2、313g-2和外侧管的内周面形成的通道空间340。通过了通道空间340的高压冷媒通过内侧管310的环状槽315和第一贯通孔325之间的通道空间351、第一贯通孔325及连接管330而被排出。被供应至内侧管310的大径部311而通过小径部317的低压冷媒隔着内侧管310进行热交换。

由于构成为通过外侧管320与内侧管310之间的高压冷媒通过未进行螺纹结合的螺旋形空间340,因而高压冷媒的移动路径变长,从而确保用于进行热交换的充分的时间,使得本发明的双重管300的热交换性能较优秀。此外,当通过钎焊固定双重管300的两端后以需要的角度弯折双重管300的被螺纹结合的部分时,由于内侧管310和外侧管320弯曲的部分被螺纹结合,因而防止弯曲造成的内侧管310和外侧管320的变形被传播至外侧管320的两端的被钎焊固定的部分。

尤其,当外侧管320及内侧管310的螺旋形凹凸均为对外周面加压而形成的凹凸时,当弯折双重管300时,在外侧管320的螺旋形凹凸323和内侧管的螺旋形凹凸313被螺纹结合的状态下发生变形,并且,在弯曲的部分的内侧,螺旋形凹凸被折出褶皱,而在弯曲的部分的外侧,螺旋形凹凸的褶皱被舒展而吸收内侧管310及外侧管320的弯曲造成的变形。因此,当制造弯曲的双重管300时,即使在对两端实施钎焊来固定内侧管310和外侧管320后弯折,仍能够防止弯曲部的变形被传递至双重管300的被钎焊的端部,从而能够简化制造工序。

以上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实施多样的变更、变形或置换,且那些实施例应被理解为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