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冰机及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77657发布日期:2020-05-26 16:48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制冰机及冰箱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涉及制冰机及冰箱。



背景技术:

通常,冰箱是用于能够将食物低温储存在由门来遮蔽的内部的储存空间的家用电器。

所述冰箱利用冷气来冷却储存空间内部,从而可以将储存的食物以冷藏或冷冻状态储存。

通常,在冰箱的内部提供用于制冰的制冰机。

所述制冰机被配置成通过将从供水源或水箱供应的水容纳到托盘来制成冰。

并且,所述制冰机被配置成可以通过加热方式或扭转方式来将制成的冰从所述冰托盘移冰。

以如上所述的方式自动地供水和移冰的制冰机形成为向上方开口以取出成型的冰。

由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制冰机制出的冰具有新月形状或钻石形状等至少一个表面平坦的表面。

另外,在冰的形状形成为球形的情况下可以更方便地使用冰,可以给用户提供不同的使用感。并且,在储存制出的冰时,也能通过使冰之间接触的面积最小化来使冰凝结最小化。

作为现有文献1的韩国登记专利公报第10-1850918号中设置有制冰机。

现有文献1的制冰机包括:上部托盘,排列有半球形的多个上部壳体,在两个侧端包括向上侧延伸的一对连杆引导部;下部托盘,排列有半球形的多个下部壳体,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上部托盘;以及用于加热所述上部托盘的移冰加热器。

并且,所述制冰机包括下部推出销,在移冰过程中,所述下部推出销用于使附着在下部托盘中的冰分离。

所述下部托盘包括:托盘主体,形成有多个下部壳体;下部框架,形成有用于安置所述托盘主体的托盘主体安置部;以及上部框架,所述托盘主体和下部框架固定于所述上部框架的底面。

并且,在现有文献1的情况下,虽然可以生成与球相似的形态的冰,但是冰分别在上部壳体和下侧壳体中冻结,因此,在制成的冰中存在气泡,使冰不透明。

在作为现有文献2的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9-269172号中公开了一种制冰装置。

现有文献2的制冰装置包括制冰盘和对供应到制冰盘的水的底部进行加热的加热器。

所述制冰盘包括多个制冰单元,所述加热器与制冰单元的一侧面和底面接触。

在制冰过程中,加热器的热量传递到制冰单元的一侧面和底面。因此,在水面侧进行凝固,并在水中产生对流,从而可以生成透明的冰。

然而,在现有文献2中,在加热器与制冰盘接触的状态下,制冰盘由隔热部件包围,因此,难以将现有文献2的使用加热器的技术应用到作为下部托盘旋转的类型的现有文献1中。

即使将现有文献2的加热器安装于现有文献1的下部托盘的下部壳体,在所述下部托盘的旋转过程中,加热器也可能与下部推出销产生干涉。

并且,在现有文献2的情况下,加热器以直线形状延伸并与多个制冰单元接触,因此,加热器与制冰单元的接触面积小,从而具有加热器的热量传递到制冰单元所需的时间长的缺点。

并且,在现有文献2的情况下,加热器与制冰单元的一侧面和底面接触,当制冰单元内的水大致凝固2/3程度时,通过增加加热器的加热量来抑制凝固速度加快。

然而,根据现有文献2,不仅球形的冰中的每个高度上的透明度不均匀,而且,当简单地减小水的体积时,增加加热器的加热量,因此难以根据冰的形状生成具有均匀的透明度的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生成透明并具有球形的冰的制冰机。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将用于生成透明的冰的加热器的热量均匀地传递到下部托盘的制冰机。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使生成的球形的冰在每个高度上的透明度均匀的制冰机。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使多个冰腔室之间的透明度均匀的制冰机。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止所生成的冰彼此连接的制冰机。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止与用于生成透明的冰的加热器连接的电线在下部托盘的旋转过程中断线的制冰机。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制冰机的冰箱。

根据一方面的制冰机包括:上部托盘组件,包括具有至少一个上部腔室的上部模具部;下部托盘组件,包括下部支撑件和具有至少一个下部腔室且柔性的下部模具部;以及下部加热器。

所述下部托盘组件在开放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能够相对于所述上部托盘组件移动。

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上部腔室和所述下部腔室可以形成用于制冰的至少一个冰腔室。

所述下部加热器可以在所述下部托盘组件中设置于所述下部支撑件和所述下部模具部之间。

所述下部加热器可以位于比所述下部模具部的外围端部或所述下部腔室的开放的端部面更靠近所述下部腔室的对称轴的位置。

在所述下部托盘组件的关闭位置,连接所述冰腔室的中心和所述下部加热器的连接线与所述下部腔室的对称轴所形成的角度可以是45度以下。

可以还包括用于加热所述上部模具部的上部加热器。在所述下部托盘组件的关闭位置,所述下部加热器可以位于比所述上部加热器更靠近所述冰腔室的垂直中心线的位置。

所述下部支撑件可以包括容纳所述下部加热器的加热器容纳槽。

所述加热器容纳槽的深度可以小于所述下部加热器的直径。

所述下部模具部可以包括加热器接触部,所述加热器接触部朝向所述下部支撑件凸出或朝向下部加热器凸出,从而至少在所述下部托盘组件的关闭位置。

所述加热器接触部可以形成在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相对应的位置。

可以还包括下部推出器,在所述下部托盘组件的开放位置,贯通所述下部支撑件的下部开口,以从所述下部腔室去除冰。

所述下部加热器可以位于与所述下部开口相邻的位置。

所述上部模具部和所述下部模具部中的一个以上可以由柔性材料或硅材料形成。

所述下部模具部包括配置成一列的多个下部腔室,多个所述下部腔室中的位于中央的下部腔室与所述下部加热器的接触面积小于多个所述下部腔室中的位于两侧外围的下部腔室与所述下部加热器的接触面积。

所述上部腔室和所述下部腔室可以形成为半球形,以形成球形的冰腔室。

根据另一方面的制冰机可以包括:上部托盘,具有作为冰腔室的一部分的上部腔室;下部托盘,具有作为所述冰腔室的另一部分的下部腔室;以及下部加热器,在制冰过程中,向所述下部托盘提供热量,所述冰腔室可以形成为球形。因此,可以通过制冰机形成透明的球形的冰。

所述下部加热器可以包括以围绕所述冰腔室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上呈圆弧的下部圆弧部,使得所述下部加热器的热量平稳地传递到所述下部腔室。

所述上部托盘可以包括限定多个上部腔室的多个上部腔室壁,使得所述制冰机能够同时生成多个冰。

所述下部托盘可以包括限定多个下部腔室的多个下部腔室壁。可以由多个下部腔室和多个上部腔室限定独立的多个冰腔室。

所述下部加热器可以包括:以围绕所述多个下部腔室壁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上呈圆弧的多个下部圆弧部;以及连接多个圆弧部的直线部,以能够向所述多个冰腔室平稳地传递下部加热器的热量。

所述下部加热器的输出可以根据所述冰腔室内的水的每个单位高度的质量而变化,使得在所述冰腔室生成的冰的每个高度上的透明度均匀。

作为一例,可以以从初始输出减小然后再次增加的模式调整所述下部加热器的输出。

所述多个冰腔室可以在第一方向上排列。所述多个下部圆弧部可以包括与所述多个冰腔室中的位于两端部的冰腔室相对应的多个第一圆弧部。多个第一圆弧部中的一个以上可以包括具有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形状的延伸部。本实施例的制冰机可以还包括下部支撑件,所述下部支撑件设置有所述下部加热器,并使所述下部托盘支撑于所述下部加热器的上侧。

所述下部支撑件可以包括:多个腔室容纳部,用于支撑所述多个下部腔室壁;以及加热器容纳槽,分别从所述多个腔室容纳部向下方凹入以容纳所述下部加热器。

所述下部加热器的直径可以形成为大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的凹入深度,以使所述下部加热器与所述每个下部腔室壁的接触面积增大。

所述下部支撑件可以包括用于限定所述加热器容纳槽的内壁和外壁。所述下部加热器的直径可以大于所述内壁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部支撑件可以包括:第一引导槽,从所述多个腔室容纳部中的任意一个延伸,并且所述下部加热器容纳于所述第一引导槽;以及第二引导槽,在与所述第一引导槽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引导与所述下部加热器连接的电线。

所述下部托盘和所述下部支撑件可以相对于所述上部托盘旋转。所述下部支撑件可以以旋转中心轴为基准旋转,并且所述第二引导槽可以在平行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的方向上延伸,以防止所述电线的断线。

根据另一方面的冰箱可以包括:设置有冷冻室的箱体;以及制冰机,利用用于冷却所述冷冻室的冷气来制冰。

所述制冰机可以包括:上部托盘,具有限定多个上部腔室的多个上部腔室壁;下部托盘,具有限定多个下部腔室的多个下部腔室壁,并由多个上部腔室和多个下部腔室一起限定多个独立的冰腔室;以及下部加热器,位于所述下部托盘周边以向所述下部托盘提供热量。

所述多个冰腔室中的位于两端部的每个冰腔室与所述下部加热器的上下方向重叠面积可以大于位于两端的冰腔室之间的每个冰腔室与所述下部加热器的上下方向重叠面积。

所述多个下部腔室壁中的位于两端部的每个下部腔室壁与下部加热器的接触面积可以大于位于两端的下部腔室壁之间的每个下部腔室壁与所述下部加热器的接触面积。

根据又一方面的制冰机可以包括:上部托盘,具有限定多个上部腔室的多个上部腔室壁;下部托盘,具有限定多个下部腔室的多个下部腔室壁,并由多个上部腔室和多个下部腔室一起限定多个独立的冰腔室;以及下部加热器,位于所述下部托盘周边,在制冰过程中,向所述下部托盘提供热量。

所述下部加热器可以包括:以围绕所述多个下部腔室壁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上呈圆弧的多个下部圆弧部;以及连接多个下部圆弧部的直线部。

所述多个冰腔室在第一方向上排列,所述多个下部圆弧部可以包括与所述多个冰腔室中的位于两端部的冰腔室中的至少一个相对应的第一圆弧部。

所述第一圆弧部可以包括具有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形状的延伸部。

所述延伸部可以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凸出的形状。

所述第一圆弧部与一对直线部连接,所述一对直线部之间的距离可以小于所述第一圆弧部的曲率半径的两倍。

所述一对直线部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所述第一圆弧部的曲率半径。

所述第一圆弧部的长度可以形成为长于所述每个直线部的长度。

所述多个下部圆弧部可以包括第二圆弧部,所述冰腔室与所述多个冰腔室中的位于两端部的冰腔室之间的冰腔室相对应。

一对第二圆弧部可以配置成围绕一个下部腔室壁。

所述一对第二圆弧部可以在作为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第二方向上隔开。所述每个第二圆弧部可以在两侧连接有直线部。

所述制冰机可以还包括下部支撑件,所述下部支撑件支撑所述下部托盘,并具有用于安装所述下部加热器的加热器容纳槽。

所述下部支撑件可以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延伸部的位置的凸起。

所述加热器容纳槽可以包括以围绕所述凸起的方式配置的延伸部容纳槽。

所述下部支撑件可以包括:用于容纳所述多个下部腔室壁的多个腔室容纳部;以及加热器容纳槽,分别在所述多个腔室容纳部向下方凹入以容纳所述下部加热器。

所述下部加热器的直径可以形成为大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的凹入深度。

所述下部支撑件可以包括用于限定所述加热器容纳槽的内壁和外壁。所述下部加热器的直径可以大于所述内壁的高度。

在所述内壁和外壁中的任意一个上可以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下部加热器的脱离的防脱离凸起。

所述防脱离凸起可以从所述内壁和外壁中的任意一个朝向另一个凸出。所述防脱离凸起的凸出长度可以形成为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的距离的1/2以下。

在所述加热器容纳槽设置有贯通开口,被容纳的所述加热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贯通开口。

所述下部支撑件可以包括:第一引导槽,从所述多个腔室容纳部中的任意一个延伸,并容纳所述下部加热器;以及第二引导槽,在与所述第一引导槽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引导与所述下部加热器连接的电线。

所述下部支撑件可以以旋转中心轴为基准旋转,所述第二引导槽可以在平行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下部加热器的电源输入端和电源输出端可以位于所述第一引导槽。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可以位于所述第二引导槽,所述电源输入端和所述电源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有所述电线,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

所述制冰机可以还包括用于按压所述多个下部腔室壁的下部推出器。所述下部支撑件可以包括用于贯通所述下部推出器的多个下部开口。所述每个下部圆弧部可以配置成围绕所述每个下部开口。

根据又一方面的制冰机可以包括:形成半球形的多个上部腔室的上部托盘;以及下部托盘,形成半球形的多个下部腔室,并由所述下部腔室和所述上部腔室生成球形的冰。

本实施例的制冰机可以还包括向所述下部腔室施加热量的加热器,以使所生成的冰透明。所述加热器可以在制冰过程中运转。当所述加热器运转时,冰可以从上部腔室侧依次生成。

作为一例,所述加热器可以结合于支撑所述下部托盘的下部支撑件。

所述下部支撑件可以包括用于结合所述加热器的加热器结合部。

所述下部支撑件可以包括用于容纳所述多个下部腔室的多个腔室容纳部。所述加热器结合部可以包括在所述多个腔室容纳部凹入的加热器容纳槽。

所述加热器的直径可以形成为大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的凹入深度。因此,所述加热器可以与所述下部托盘接触。

所述加热器容纳槽可以包括:以围绕每个下部腔室的方式配置的多个下部圆弧部;以及连接所述多个下部圆弧部的直线部。

所述加热器作为导线类型的加热器,当所述加热器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的多个下部圆弧部时,可以弯曲为与所述多个下部圆弧部相对应的形状。

所述加热器结合部可以包括用于形成所述加热器容纳槽的内壁和外壁。在内壁和外壁之间容纳有所述加热器,并且,在所述内壁和外壁中的任意一个上可以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加热器的脱离的防脱离凸起。

所述防脱离凸起可以从所述内壁和外壁中的任意一个朝向另一个凸出。所述防脱离凸起的凸出长度可以形成为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的间隔的1/2以下。

在所述加热器容纳槽可以设置有贯通开口,被容纳的所述加热器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贯通开口。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部托盘主体可以包括凸出的加热器接触部,使得所述加热器与加热器接触部接触。所述加热器接触部的底面是平面,并且所述底面可以与所述加热器接触。

在所述加热器与所述下部托盘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加热器可以位于低于所述下部腔室的高度的中间点的位置。

所述下部支撑件可以包括:第一引导槽,从所述多个下部腔室中的一个下部腔室延伸,并容纳有所述加热器;以及第二引导槽,在与所述第一引导槽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引导与所述加热器连接的电线。

所述下部支撑件可以以旋转中心轴为基准旋转,所述第二引导槽可以在平行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加热器的电源输入端和电源输出端可以位于所述第一引导槽。所述电源输入端和所述电源输出端可以连接于第一连接器。连接有电线的第二连接器可以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可以位于所述第二引导槽。

所述多个下部腔室配置成一列,所述多个下部腔室中的距离所述一个下部腔室最远的另一下部腔室可以还设置有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延伸的迂回用容纳槽。

根据另一方面的冰箱包括:设置有冷冻室的箱体;设置于所述冷冻室的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制冰机,所述制冰机可以包括:形成半球形的多个上部腔室的上部托盘;下部托盘,形成半球形的多个下部腔室,并由多个下部腔室和多个上部腔室生成球形的冰;下部支撑件,支撑所述下部托盘,并设置加热器结合部;以及加热器,结合于所述下部支撑件的加热器结合部,并且可可以向所述多个下部腔室提供热量。

根据提出的发明,可以由上部托盘和下部托盘生成球形的冰。并且,在制冰过程中,通过运转下部加热器来向下部托盘侧提供热量,因此,通过提供到所述下部腔室侧的热量,从整体冰腔室中的上部腔室的上侧开始生成冰,气泡在冰的生成过程中向最下侧移动。因此,在所生成的球形的冰中,气泡最终仅存在于所生成的冰的一部分,从而使冰整体上透明。

并且,所述下部加热器包括围绕多个下部腔室的外围的至少一部分的圆弧部,因此,可以向多个下部腔室均匀地传递热量。

并且,在制冰过程中,考虑冰腔室内的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使下部加热器的输出可变,从而具有使所生成的冰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透明度均匀的优点。

并且,由于下部加热器配置成使下部加热器的热量更多地传递到位于多个冰腔室中的两端部的冰腔室,因此能够使多个冰腔室中生成的冰之间的透明度均匀。

并且,多个冰腔室的制冰速度实质相同,因此能够防止所生成的冰彼此连接。

并且,在下部托盘的旋转过程中,由于电线配置成使扭转力作用在连接于下部加热器的电线,因此能够消除电线断开的顾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冰箱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冰箱门开放的状态的图。

图3和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制冰机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制冰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壳体的上部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壳体的下部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托盘的上部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托盘的下部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托盘的侧视图。

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支撑件的上部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支撑件的下部立体图。

图13是放大示出图6的上部壳体中的加热器结合部的图。

图14是示出加热器结合于图6的上部壳体的状态的图。

图15是示出上部壳体中的与加热器连接的电线的布置的图。

图16是示出组装有上部组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组件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壳体的上部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壳体的下部立体图。

图2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托盘的上部立体图。

图21和图2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托盘的下部立体图。

图2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托盘的侧视图。

图2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支撑件的上部立体图。

图2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支撑件的下部立体图。

图26是用于示出组装有下部组件的状态的沿着图17的d-d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2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支撑件的俯视图。

图28是示出下部加热器结合于图27的下部支撑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9是示出在下部组件与上部组件结合的状态下连接于下部加热器的电线贯通上部壳体的状态的图。

图30是示出下部加热器设置于下部支撑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1是沿着图3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32是示出图31中的完成冰生成的状态的图。

图33是在供水状态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34是在制冰状态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35是在完成制冰状态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36是在移冰初始状态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37是在完成移冰状态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冰箱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的冰箱门开放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1可以包括:形成储存空间的箱体2;以及用于开闭所述储存空间的门。

详细地,所述箱体2通过隔板形成上下分隔的储存空间,并且,可以在上部形成冷藏室3,在下部形成冷冻室4。

在所述冷藏室3和冷冻室4的内部可以提供抽屉、搁板、筐体等收纳构件。

所述门可以包括遮蔽所述冷藏室3的冷藏室门5和遮蔽所述冷冻室4的冷冻室门6。

所述冷藏室门5可以由左右侧成对的门构成并通过转动来开闭。所述冷冻室门6可以构成为能够以抽屉式拉出推入。

当然,所述冷藏室3和冷冻室4的配置和所述门的形式可以根据冰箱的种类不同而不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各种种类的冰箱而不限于此。例如,所述冷冻室4和所述冷藏室3可以左右配置,或者,所述冷冻室4还可以位于所述冷藏室3的上侧。

制冰机100可以设置于所述冷冻室4。所述制冰机100用于将供应的水制成冰,可以生成球形的冰。

在所述制冰机100的下方还可以设置有冰盒102,在制出的冰从所述制冰机100移冰之后储存于所述冰盒102。

所述制冰机100和冰盒102还可以以容纳于单独的外壳101的状态安装在所述冷冻室4的内部。

用户可以通过打开所述冷冻室门6并靠近所述冰盒102来获取冰。

作为另一例,所述冷藏室门5可以设置有分配器7,用于从外部提取净化的水或制出的冰。

在所述制冰机100生成的冰或在所述制冰机100生成并储存于冰盒102的冰通过移送装置被移送到所述分配器7,从而用户可以从分配器7获得冰。

或者,所述制冰机100可以设置在用于开闭冷藏室或冷冻室的门上。

下面,参照附图对制冰机进行详细说明。

图3和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制冰机的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制冰机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3至图5,所述制冰机100可以包括上部组件110(或上部托盘组件)和下部组件200(或下部托盘组件)。

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相对于所述上部组件110旋转。作为一例,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上部组件110。

所述下部组件200在与所述上部组件110接触的状态下,可以与所述上部组件110一起生成球形冰。

即,所述上部组件110和所述下部组件200形成用于生成球形冰的冰腔室111。所述冰腔室111实质上是球形的腔室。

需要明确的是,本发明中的“球形或半球形”不仅包括几何上完整的球或半球的形状,而且还包括几何上与完整的球或半球相似的形状。

所述上部组件110和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形成分开的多个冰腔室111。

下面,举例说明由所述上部组件110和下部组件200形成三个冰腔室111的情形,并且,需要明确的是,冰腔室111的数量不受限制。

在由所述上部组件110和所述下部组件200形成所述冰腔室111的状态下,水可以通过供水部190被供应到所述冰腔室111。

所述供水部190结合于所述上部组件110,并将从外部供应的水引导到所述冰腔室111。

在制冰之后,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沿着正向旋转。此时,在所述上部组件110和所述下部组件200之间形成的球形冰可以从所述上部组件110和下部组件200分离。

所述制冰机100可以还包括驱动单元180,以使所述下部组件200能够相对于所述上部组件110旋转。

所述驱动单元180可以包括:驱动马达;以及用于将所述驱动马达的动力传递到所述下部组件200的动力传递部。所述动力传递部可以包括一个以上齿轮。

所述驱动马达可以是能够双向旋转的马达。因此,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双向旋转。

所述制冰机100可以还包括上部推出器300,以使冰能够从所述上部组件110分离。

所述上部推出器300可以使紧贴于所述上部组件110的冰从所述上部组件110分离。

所述上部推出器300可以包括:推出器主体310;以及多个上部推出销320,从所述推出器主体310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上部推出销320可以设置为与所述冰腔室111相同数量。

在所述推出器主体310的两端可以设置有分离防止凸起312,在所述推出器主体310与后述的连接单元350结合的状态下,用于防止其与所述连接单元350分离。

作为一例,一对分离防止凸起312可以从所述推出器主体310向相反方向凸出。

在所述上部推出销320贯通所述上部组件110而被引入到所述冰腔室111内的过程中,可以按压所述冰腔室111内的冰。

由所述上部推出销320按压的冰可以从所述上部组件110分离。

并且,所述制冰机100可以还包括下部推出器400,以分离紧贴于所述下部组件200的冰。

所述下部推出器400可以通过按压所述下部组件200来从所述下部组件200分离紧贴于所述下部组件200的冰。作为一例,所述下部推出器400可以固定于所述上部组件110。

所述下部推出器400可以包括:推出器主体410;以及从所述推出器主体410凸出的多个下部推出销420。所述下部推出销420可以设置为与所述冰腔室111相同数量。

在用于移冰的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过程中,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力可以传递到所述上部推出器300。

为此,所述制冰机100可以还包括连接所述下部组件200和所述上部推出器300的连接单元350。所述连接单元350可以包括一个以上连杆。

作为一例,当所述下部组件200沿着一个方向旋转时,在所述连接单元350的作用下,所述上部推出器300下降,从而所述上部推出销320可以按压冰。

相反,当所述下部组件200沿着另一个方向旋转时,在所述连接单元350的作用下,所述上部推出器300上升而返回到原始位置。

下面,进一步对上部组件110和下部组件200进行详细说明。

所述上部组件110可以包括形成冰腔室111的一部分的上部托盘150,所述冰腔室111用于制冰。作为一例,所述上部托盘150限定所述冰腔室111的上侧部分。可以将所述上部托盘150称为第一托盘。或者,可以将所述上部托盘150称为上部模具部(uppermoldpart)。

所述上部组件110可以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上部托盘150的位置的上部支撑件170。

作为一例,所述上部支撑件170可以支撑所述上部托盘150的下侧,以限制下侧移动。

所述上部组件110可以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上部托盘150的位置的上部壳体120。

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位于所述上部壳体120的下侧。

如上所述,在上下方向上对齐的上部壳体120、上部托盘150以及上部支撑件170可以由紧固构件紧固。

即,通过紧固构件的紧固,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固定于所述上部壳体120。

作为一例,所述供水部190可以固定于所述上部壳体120。

所述制冰机100可以还包括用于感测所述冰腔室111的水的温度或冰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500。

作为一例,所述温度传感器500可以通过感测所述上部托盘150的温度来间接地感测所述冰腔室111的水的温度或冰的温度。

作为一例,所述温度传感器500可以安装于所述上部壳体120。当所述上部托盘150固定于所述上部壳体120时,所述温度传感器500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150接触。

另外,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包括下部托盘250,所述下部托盘250形成用于制冰的所述冰腔室111的另一部分。作为一例,所述下部托盘250限定所述冰腔室111的下侧部分。可以将所述下部托盘250称为第二托盘。或者,可以将所述下部托盘250称为下部模具部(lowermoldpart)。

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还包括支撑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下侧的下部支撑件270。

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还包括下部壳体210,所述下部壳体210的至少一部分覆盖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上侧。

所述下部壳体210、下部托盘250以及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由紧固构件紧固。

另外,所述制冰机100可以还包括用于启动/关闭所述制冰机100的开关600。当用户将所述开关600操作为启动状态时,能够通过所述制冰机100制冰。

即,当启动所述开关600时可以反复地执行:制冰过程,向所述制冰机100供应水,利用冷气来制冰;以及移冰过程,旋转所述下部组件200以分离冰。

相反,当将所述开关600操作为关闭状态时,不能通过所述制冰机100制冰。作为一例,这种所述开关600可以设置于所述上部壳体120。

<上部壳体>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壳体的上部立体图,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壳体的下部立体图。

参照图6和图7,所述上部壳体120可以在所述上部托盘150被固定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冷冻室4内的外壳101。

所述上部壳体120可以包括用于固定所述上部托盘150的上部板121。

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以所述上部托盘150的一部分与所述上部板121的底面接触的状态固定于所述上部板121。

在所述上部板121可以设置有用于贯通所述上部托盘150的一部分的开口123。

作为一例,在所述上部托盘150位于所述上部板121的下侧的状态下,当所述上部托盘150固定于所述上部板121时,所述上部托盘150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所述开口123凸出到所述上部板121的上方。

或者,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通过所述开口123暴露到所述上部板121的上方,而不是通过所述开口123凸出到所述上部板121的上方。

所述上部板121可以包括向下方凹入而形成的凹陷部122。所述开口123可以形成于所述凹陷部122的底部122a。

因此,贯通所述开口123的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位于由所述凹陷部122形成的空间。

在所述上部壳体120可以设置有用于结合上部加热器(参照图14的148)的加热器结合部124,以进行移冰,所述上部加热器用于加热所述上部托盘150。

作为一例,所述加热器结合部124可以设置于所述上部板121。所述加热器结合部124可以位于所述凹陷部122的下侧。

所述上部壳体120可以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温度传感器500的一对安装肋128、129。

所述一对安装肋128、129在图7中的箭头b方向上隔开而配置。所述一对安装肋128、129以面向彼此的方式配置,并且,所述温度传感器500可以位于所述一对安装肋128、129之间。

所述一对安装肋128、129可以设置于所述上部板121。

所述上部板121可以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上部托盘150结合的多个插槽131、132。

所述上部托盘150的一部分可以插入于所述多个插槽131、132。

所述多个插槽131、132可以包括:第一上部插槽131;以及第二上部插槽132,以所述开口123为基准,位于所述第一上部插槽131的相反侧。

所述开口123可以位于所述第一上部插槽131和所述第二上部插槽132之间。

所述第一上部插槽131与所述第二上部插槽132可以在图7中的箭头b方向上隔开。

所述多个第一上部插槽131可以在与箭头b方向(称为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箭头a方向(称为第一方向)上隔开而排列,但并不限于此。

并且,所述多个第二上部插槽132可以在所述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排列。

在本说明书中,所述箭头a方向是与多个冰腔室111的排列方向相同的方向。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上部插槽131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因此,可以增加所述第一上部插槽131的长度。

作为一例,所述第二上部插槽132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因此,可以增加所述第二上部插槽132的长度。

当所述每个上部插槽131、132的长度增加时,可以增加插入于所述每个上部插槽131、132的凸起(形成于上部托盘)的长度,从而能够增大所述上部托盘150与所述上部壳体120的结合力。

从所述第一上部插槽131至所述开口123的距离和从所述第二上部插槽132至所述开口123的距离可以不同。作为一例,从所述第二上部插槽132至所述开口123的距离可以形成为短于从所述第一上部插槽131至所述开口123的距离。

当从所述开口123观察所述每个上部插槽131、132时,可以以从所述每个插槽131、132向所述开口123的外侧凸出的形状呈圆弧。

所述上部板121可以还包括用于插入后述的所述上部支撑件170的紧固凸台的套筒133。

所述套筒133可以形成为圆筒形状,并且可以从所述上部板121向上方延伸。

作为一例,多个套筒133可以设置于所述上部板121。所述多个套筒133可以在所述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排列。并且,多个套筒133可以在箭头b方向上排成多列。

多个套筒133中的一部分套筒可以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上部插槽131之间。

多个套筒133中的另一部分套筒可以配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二上部插槽132之间,或者,配置成面向两个第二上部插槽132之间的区域。

所述上部壳体120可以还包括多个铰链支撑件135、136,使得所述下部组件200能够旋转。

所述多个铰链支撑件135、136可以以图7为基准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在所述每个铰链支撑件135、136上可以形成有第一铰链孔137。

作为一例,所述多个铰链支撑件135、136可以从所述上部板121向下方延伸。

所述上部壳体120可以还包括沿着所述上部板121的外围垂直地延伸的垂直延伸部140。所述垂直延伸部140可以从所述上部板121向上方延伸。

所述垂直延伸部140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结合钩140a。所述上部壳体120可以通过所述结合钩140a与所述外壳101钩结合。

所述供水部190可以结合于所述垂直延伸部140。

所述上部壳体120可以还包括向所述垂直延伸部140的外侧水平地延伸的水平延伸部142。

所述水平延伸部142可以设置有向外部凸出的螺纹紧固部142a,以将所述上部壳体120螺纹紧固于所述外壳101。

所述上部壳体120可以还包括侧面外围部143。所述侧面外围部143可以从所述水平延伸部142向下方延伸。

所述侧面外围部143可以配置成围绕所述下部组件200的外围。即,所述侧面外围部143起到防止所述下部组件200暴露到外部的作用。

在所述侧面外围部143上可以形成有冷气孔134。用于制冰的冷气在贯通所述冷气孔134之后流动到所述多个冰腔室111周边。冷气沿着箭头a方向通过所述冷气孔134。

以上,以所述上部壳体120紧固于所述冷冻室4内的单独的外壳101进行了说明,但是,与此不同,所述上部壳体120还可以直接紧固于形成所述冷冻室4的壁。

<上部托盘>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托盘的上部立体图,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托盘的下部立体图,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托盘的侧视图。

参照图8至图10,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由作为金属材料的柔性材料形成,使得其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形之后可以恢复到原始形状。

作为一例,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由硅材料形成。如本实施例,当所述上部托盘150由硅材料形成时,在移冰过程中,即使外力使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形状变形,所述上部托盘150也能再次恢复到原始的形状,因此,尽管反复制冰,也能形成球形的冰。

在所述上部托盘150由金属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如果向所述上部托盘150施加外力而使所述上部托盘150自身变形,则所述上部托盘150不能再恢复到原始的形状。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形状变形之后,将无法生成球形的冰。

即,不能反复生成球形冰。

相反,如本实施例,当所述上部托盘150具有能够恢复到原始的形状的柔性材料时,可以解决这种问题。

并且,当所述上部托盘150由硅材料形成时,可以防止所述上部托盘150因后述的上部加热器提供的热量而熔化或热变形。

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包括形成所述冰腔室111的一部分的上部腔室152的上部托盘主体151。还可以将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称为上部模具主体。

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可以限定多个上部腔室152。

作为一例,所述多个上部腔室152可以限定第一上部腔室152a、第二上部腔室152b以及第三上部腔室152c。

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可以包括形成独立的三个上部腔室152a、152b、152c的三个上部腔室壁153,并且三个上部腔室壁153可以形成为一体并彼此连接。

所述第一上部腔室152a、第二上部腔室152b以及第三上部腔室152c可以排成一列。作为一例,所述第一上部腔室152a、第二上部腔室152b以及第三上部腔室152c可以以图8为基准在箭头a方向上排列。图8的箭头a方向是与图7的箭头a方向相同的方向。

所述上部腔室152可以形成为半球形。即,球形的冰中的上部可以由所述上部腔室152形成。

在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上侧可以形成有上部开口154。

作为一例,在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可以形成有三个上部开口154。

冷气可以通过所述上部开口154被引导到所述冰腔室111。并且,可以通过所述上部开口154来供应水。

在移冰过程中,所述上部推出器300可以通过所述上部开口154被引入到所述上部腔室152。

在所述上部推出器300通过所述上部开口154被引入的过程中,为了使所述上部托盘150中的所述上部开口154侧的变形最小化,可以在所述上部托盘150设置有入口壁155。

所述入口壁155沿着所述上部开口154的外围配置,并且可以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向上方延伸。

所述入口壁155可以形成为圆筒形状。因此,所述上部推出器300可以穿过所述入口壁155的内侧空间而贯通所述上部开口154。

在所述上部推出器300被引入到所述上部开口154的过程中,可以沿着所述入口壁155的外围设置有一个以上第一连接肋155a,以防止所述入口壁155的变形。

所述第一连接肋155a可以连接所述入口壁155和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作为一例,所述第一连接肋155a可以与所述入口壁155的外围和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外表面形成为一体。

多个第一连接肋155a可以沿着所述入口壁155的外围配置,但并不限于此。

与所述第二上部腔室152b和第三上部腔室152c相对应的两个入口壁155可以通过第二连接肋16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肋162也用作防止所述入口壁155的变形。

在与三个上部腔室152a、152b、152c中的任意一个相对应的入口壁155可以设置有供水引导件156。

所述供水引导件156可以形成于与所述第二上部腔室152b相对应的入口壁155,但并不限于此。

所述供水引导件156可以从所述入口壁155朝向越向上侧越远离所述第二上部腔室152b的方向倾斜。

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还包括第一容纳部160。所述上部壳体120的凹陷部122可以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纳部160。

在所述凹陷部122设置有加热器结合部124,在加热器结合部124设置有上部加热器(参照图14的148),因此,可以理解为所述上部加热器(参照图14的148)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纳部160。

所述第一容纳部160可以配置成围绕所述上部腔室152a、152b、152c的形状。所述第一容纳部160可以由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顶面向下方凹入来形成。

在所述第一容纳部160可以容纳有与所述上部加热器(参照图14的148)结合的加热器结合部124。

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还包括容纳有所述温度传感器500的第二容纳部161(或者可以称为传感器容纳部)。

作为一例,所述第二容纳部161可以设置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所述第二容纳部161可以从所述第一容纳部160的底部向下方凹入而形成,但并不限于此。

所述第二容纳部161可以位于相邻的两个上部腔室之间。作为一例,图8中示出了所述第二容纳部161位于第一上部腔室152a和第二上部腔室152b之间的情形。

因此,可以防止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纳部160的上部加热器(参照图14的148)与所述温度传感器500之间产生干涉。

在所述温度传感器500容纳于所述第二容纳部161的状态下,所述温度传感器500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外表面接触。

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上部腔室壁153可以包括垂直壁153a和曲线壁153b。

所述曲线壁153b可以朝向越向上侧越远离所述上部腔室152的方向呈圆弧。

所述上部托盘150可以还包括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外围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水平延伸部164。作为一例,所述水平延伸部164可以沿着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上端边缘的外围延伸。

所述水平延伸部164可以与所述上部壳体120和所述上部支撑件170接触。

作为一例,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底面164b(或可以称为“第一面”)可以与所述上部支撑件170接触,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顶面164a(或可以称为“第二面”)可以与所述上部壳体120接触。

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上部壳体120和所述上部支撑件170之间。

所述水平延伸部164可以包括用于分别插入所述多个上部插槽131、132的多个上部凸起165、166。

所述多个上部凸起165、166可以包括:第一上部凸起165;以及第二上部凸起166,以所述上部开口154为基准,位于所述第一上部凸起165的相反侧。

所述第一上部凸起165可以插入于所述第一上部插槽131,所述第二上部凸起166可以插入于所述第二上部插槽132。

所述第一上部凸起165和第二上部凸起166可以从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顶面164a向上方凸出。

所述第一上部凸起165和所述第二上部凸起166可以在图9中的箭头b方向上隔开。图9的箭头b方向是与图7的箭头b方向相同的方向。

所述多个第一上部凸起165可以在所述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排列,但并不限于此。

并且,所述多个第二上部凸起166可以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排列。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上部凸起165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并且,作为一例,所述第二上部凸起166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每个上部凸起165、166不仅使所述上部托盘150与所述上部壳体120结合,而且,在制冰过程或移冰过程中,防止所述水平延伸部164变形。

此时,当所述上部凸起165、166形成为曲线形状时,在所述上部凸起165、166的长度方向上的与所述上部腔室152的间隔相同或几乎相同,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变形。

作为一例,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水平方向变形最小化,从而能够防止所述水平延伸部164被拉长而塑性变形。如果所述水平延伸部164塑性变形,则制冰时所述上部托盘主体不能位于准确位置,因此冰形状不像球形。

所述水平延伸部164可以还包括多个下部凸起167、168。所述多个下部凸起167、168可以插入于后述的所述上部支撑件170的下部插槽。

所述多个下部凸起167、168可以包括:第一下部凸起167;以及第二下部凸起168,以所述上部腔室152为基准,位于第一下部凸起167的相反侧。

所述第一下部凸起167和第二下部凸起168可以从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底面164b向下方凸出。

所述第一下部凸起167可以以所述水平延伸部164为基准,位于所述第一上部凸起165的相反侧。所述第二下部凸起168可以以所述水平延伸部164为基准,位于所述第二上部凸起166的相反侧。

所述第一下部凸起167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垂直壁153a隔开而配置。所述第二下部凸起168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曲线壁153b隔开而配置。

所述多个下部凸起167、168也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通过在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顶面164a和底面164b分别形成凸起165、166、167、168,来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水平方向上的变形。

在所述水平延伸部164可以设置有用于使后述的所述上部支撑件170的紧固凸台贯通的贯通孔169。

作为一例,多个贯通孔169可以设置于所述水平延伸部164。

多个贯通孔169中的一部分贯通孔可以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上部凸起165或相邻的两个第一下部凸起167之间。

多个贯通孔169中的另一部分贯通孔可以配置在两个第二下部凸起168之间,或者,可以配置成面向两个第二下部凸起168之间的区域。

<上部支撑件>

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支撑件的上部立体图,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部支撑件的下部立体图。

参照图11和图12,所述上部支撑件170可以包括与所述上部托盘150接触的支撑板171。

作为一例,所述支撑板171的顶面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水平延伸部164的底面164b接触。

在所述支撑板171可以设置有用于使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贯通的板开口172。

在所述支撑板171的边缘可以设置有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的外围壁174。作为一例,所述外围壁174可以与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侧面外围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所述外围壁174的顶面可以与所述上部板121的底面接触。

所述支撑板171可以包括多个下部插槽176、177。

所述多个下部插槽176、177可以包括使所述第一下部凸起167插入的第一下部插槽176和使所述第二下部凸起168插入的第二下部插槽177。

多个第一下部插槽176可以在所述支撑板171中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并且,多个第二下部插槽177可以在所述支撑板171中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

所述支撑板171可以还包括多个紧固凸台175。所述多个紧固凸台175可以从所述支撑板171的顶面向上方凸出。

所述每个紧固凸台175可以贯通所述水平延伸部164的贯通孔169,以被引入到所述上部壳体120的套筒133内部。

在所述紧固凸台175被引入到所述套筒133内部的状态下,所述紧固凸台175的顶面可以位于与所述套筒133的顶面相同的高度,或者位于更低的高度。

作为一例,紧固于所述紧固凸台175的紧固构件可以是螺栓(图3的b1)。所述螺栓b1可以包括主体部和形成为大于主体部的直径的头部。所述螺栓b1可以从所述紧固凸台175的上方紧固于所述紧固凸台175。

在所述螺栓b1的主体部紧固于所述紧固凸台175的过程中,当所述头部接触于所述套筒133的顶面或所述头部接触于所述套筒133的顶面和所述紧固凸台175的顶面时,可以完成所述上部组件110的组装。

所述上部支撑件170可以还包括用于引导与所述上部推出器300连接的连接单元350的多个单元引导件181、182。

作为一例,所述多个单元引导件181、182可以以图12为基准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配置。

所述单元引导件181、182可以从所述支撑板171的顶面向上方延伸。所述每个单元引导件181、182可以与所述外围壁174连接。

所述每个单元引导件181、182可以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引导件插槽183。

在所述上部推出器300的推出器主体310的两端贯通所述引导件插槽183的状态下,所述连接单元350与所述推出器主体310连接。

因此,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过程中,当旋转力由所述连接单元350传递到所述推出器主体310时,所述推出器主体310可以沿着所述引导件插槽183上下移动。

<上部加热器结合结构>

图13是放大示出图6的上部壳体中的加热器结合部的图,图14是示出加热器结合于图6的上部壳体的状态的图,图15是示出上部壳体中的与加热器连接的电线的布置的图。

参照图13至图15,所述加热器结合部124可以包括用于容纳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加热器容纳槽124a。

作为一例,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可以通过所述上部壳体120的凹陷部122的底面一部分向上方凹入来形成。

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可以沿着所述上部壳体120的开口123的外围延伸。

作为一例,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是导线类型的加热器。因此,可以弯曲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并弯曲为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的形状相对应,以将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

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是接收dc电源供给的dc加热器。可以启动所述上部加热器148,以进行移冰。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称为移冰用加热器。

当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热量传递到所述上部托盘150时,冰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表面(内表面)分离。

如果所述上部托盘150由金属材料形成,则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热量越强,在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关闭之后,冰中的由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加热的部分再次粘附到上部托盘150的表面,从而产生变得不透明的现象。

即,在冰的外围形成与上部加热器相对应的形状的不透明的带。

然而,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使用输出本身低的dc加热器,并且上部托盘150由硅材料形成,因此,传递到所述上部托盘150的热量减少且所述上部托盘150本身的热传导率也降低。

由于热量不集中在冰的局部且少量的热量缓慢地施加到冰,因此,不仅能够有效地从所述上部托盘分离冰,而且还能防止在冰的外围形成不透明的带。

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配置成围绕多个上部腔室152的外围,使得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热量能够均匀地传递到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多个上部腔室152中的每一个。

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与分别形成所述多个上部腔室152的多个上部腔室壁153的每一个的外围接触。此时,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位于比所述上部开口154低的位置。

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在所述凹陷部122凹入,因此,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可以被外壁124b和内壁124c限定。

在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的状态下,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直径可以形成为大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的深度,使得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向所述加热器结合部124的外侧凸出。

在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的状态下,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一部分向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的外侧凸出,因此,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150接触。

在外壁124b和内壁124c中的一个以上可以设置有防脱离凸起124d,以防止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的所述上部加热器148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脱离。

作为一例,图13中示出了在内壁124c设置有多个防脱离凸起124d的情形。

所述防脱离凸起124d可以从所述内壁124c的端部朝向所述外壁124b凸出。

此时,所述防脱离凸起124d的凸出长度可以形成为所述外壁124b和内壁124c的间隔的1/2以下,使得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插入不被所述防脱离凸起124d妨碍,并且防止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容易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脱离。

如图14所示,在上部加热器148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的状态下,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被分为上部圆弧部148c和直线部148d。

即,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包括上部圆弧部和直线部,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的上部圆弧部和直线部相对应地,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可以被分为上部圆弧部148c和直线部148d。

所述上部圆弧部148c是沿着所述上部腔室152的外围配置的部分,并且是在水平方向上呈圆弧地弯曲的部分。

所述直线部148d是连接与每个上部腔室152相对应的上部圆弧部148c的部分。

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位置低于所述上部开口154,因此,连接上部圆弧部的隔开的两个点的线可以贯通所述上部腔室152。

所述上部加热器148中的所述上部圆弧部148c很有可能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脱离,因此,所述防脱离凸起124d可以配置成与所述圆弧部148c接触。

在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的底面上可以设置有贯通开口124e。当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时,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贯通开口124e。作为一例,所述贯通开口124e可以位于面向所述防脱离凸起124d的部分。

当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在水平上呈圆弧地弯曲时,因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张力增大而可能断线,并且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很有可能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脱离。

然而,如本实施例,在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形成贯通开口124e的情况下,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贯通开口124e,从而减小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张力,并防止上部加热器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124a脱离的现象。

如图15所示,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电源输入端148a和电源输出端148b在并列配置的状态下,可以穿过形成于所述上部壳体120的加热器通过孔125。

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容纳在所述上部壳体120的下侧,因此,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电源输入端148a和电源输出端148b可以向上方延伸而穿过所述加热器通过孔125。

穿过所述加热器通过孔125的电源输入端148a和电源输出端148b可以连接于一个第一连接器129a。

所述第一连接器129a可以与第二连接器129c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129c连接有以与所述电源输入端148a和电源输出端148b相对应的方式连接的两根电线129d。

在所述上部壳体120的上部板121可以设置有所述上部加热器148、所述第一连接器129a、第二连接器129c以及引导电线129d的第一引导部126。

作为一例,图15中示出了所述第一引导部126引导所述第一连接器129a。

所述第一引导部126从所述上部板121的顶面向上方延伸,并且上端部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弯曲。

因此,所述第一引导部126的上侧的弯曲的部分限制所述第一连接器129a向上侧方向移动。

所述电线129d弯曲为大致诸如“u”形状以防止与周边结构产生干涉之后,可以被引出到所述上部壳体120的外侧。

所述电线129d以弯曲一次以上的状态延伸,因此,上部壳体120可以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电线129d的位置的电线引导件127、128。

所述电线引导件127、128可以包括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而配置的第一引导件127和第二引导件128。所述第一引导件127和所述第二引导件128可以在与所述电线129d的弯曲方向相对应的方向上弯曲,以使弯曲的电线129d的损伤最小化。

即,所述第一引导件127和第二引导件128分别可以包括曲线部。

所述第一引导件127和第二引导件128中的一个以上可以包括朝向另一个引导件延伸的上部引导件127a,以限制位于所述第一引导件127和所述第二引导件128之间的电线129d向上侧方向移动。

图16是示出组装有上部组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参照图16,在将上部加热器148结合于所述上部壳体120的加热器结合部124的状态下,可以使所述上部壳体120、所述上部托盘150以及上部支撑件170彼此结合。

使所述上部托盘150的第一上部凸起165插入到上部壳体120的第一上部插槽131。并且,使所述上部托盘150的第二上部凸起166插入到所述上部壳体120的第二上部插槽132。

然后,使所述上部托盘150的第一下部凸起167插入到所述上部支撑件170的第一下部插槽176,使所述上部托盘的第二下部凸起168插入到所述上部支撑件170的第二下部插槽177。

此时,所述上部支撑件170的紧固凸台175通过所述上部托盘150的贯通孔169而容纳到所述上部壳体120的套筒133内。在该状态下,可以将所述螺栓b1从所述紧固凸台175的上方紧固于所述紧固凸台175。

在所述螺栓b1紧固于所述紧固凸台175的状态下,所述螺栓b1的头部的位置高于所述上部板121。

相反,所述铰链支撑件135、136的位置低于所述上部板121,因此,在所述下部组件200旋转的过程中,可以防止上部组件110或连接单元350与所述螺栓b1的头部产生干涉。

在组装所述上部组件110的过程中,所述上部支撑件170的多个单元引导件181、182通过位于所述上部壳体120中的所述上部板121的两侧的贯通开口(图6的139a、139b)凸出到所述上部板121的上方。

所述上部推出器300贯通以如上所述的方式凸出到所述上部板121的上方的所述单元引导件181、182的引导件插槽183。

因此,所述上部推出器300在位于所述上部板121的上侧的状态下下降并且被引入到所述上部腔室152的内部,从而使所述上部腔室152的冰从所述上部托盘150分离。

当组装完所述上部组件110时,结合有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所述加热器结合部124容纳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第一容纳部160。

在所述加热器结合部124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纳部160的状态下,所述上部加热器148与所述第一容纳部160的底面160a接触。

如本实施例,在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容纳于凹入形状的加热器结合部124并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接触的情况下,能够使从所述上部加热器148传递到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以外的其他部分的热量最小化。

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配置成与所述上部腔室152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使得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热量顺利地传递到所述上部腔室15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上部圆弧部148c可以与所述上部腔室152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即,以所述上部腔室152为基准,位于彼此相反侧的上部圆弧部148c的两个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形成为小于所述上部腔室152的直径。

<下部壳体>

图1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组件的立体图,图1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壳体的上部立体图,图1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壳体的下部立体图。

参照图17至图19,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包括下部托盘250。

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150一起形成所述冰腔室111。

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还包括支撑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下部支撑件270。在所述下部托盘250安置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状态下,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和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一起旋转。

所述下部组件200可以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位置的下部壳体210。

所述下部壳体210可以围绕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外围,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支撑所述下部托盘250。

所述连接单元350可以结合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

所述连接单元350可以包括:第一连杆352,接收所述驱动单元180的动力,用于旋转所述下部支撑件270;以及第二连杆356,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连接,从而在所述下部支撑件270旋转时,用于将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上部推出器300。

所述第一连杆352和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由弹性构件360连接。作为一例,所述弹性构件360可以是螺旋弹簧。

所述弹性构件36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35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连接。

所述弹性构件360向所述下部支撑件270提供弹性力,以保持所述上部托盘150与所述下部托盘250接触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两侧可以均设有第一连杆352和第二连杆356。

两个第一连杆352中的任意一个连杆与所述驱动单元180连接,以从所述驱动单元180接收旋转力。

所述两个第一连杆352可以通过连接轴(图5的370)连接。

在所述第二连杆356的上端部可以形成有使所述上部推出器300的推出器主体310可以贯通的孔358。

所述下部壳体210可以包括用于固定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下部板211。

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以一部分接触于所述下部板211的底面的状态固定。

在所述下部板211可以设置有用于使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一部分贯通的开口212。

作为一例,在所述下部托盘250位于所述下部板211的下侧的状态下,当所述下部托盘250固定于所述下部板211时,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一部分可以穿过所述开口212凸出到所述下部板211的上方。

所述下部壳体210可以还包括贯通所述下部板211的围绕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外围壁214(或覆盖壁)。

所述外围壁214可以包括垂直壁214a和曲线壁215。

所述垂直壁214a是从所述下部板211向上方垂直地延伸的壁。所述曲线壁215是从所述下部板211朝向上方越来越远离所述开口212的呈圆弧的壁。

所述垂直壁214a可以包括用于与所述下部托盘250结合的第一结合插槽214b。所述第一结合插槽214b可以由所述垂直壁214a的上端向下方凹入来形成。

所述曲线壁215可以包括用于与所述下部托盘250结合的第二结合插槽215a。

所述第二结合插槽215a可以由所述曲线壁215的上端向下方凹入来形成。

所述下部壳体210可以还包括第一紧固凸台216和第二紧固凸台217。

所述第一紧固凸台216可以从所述下部板211的底面向下方凸出。作为一例,多个第一紧固凸台216可以从所述下部板211向下方凸出。

所述多个第一紧固凸台216可以以图18为基准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排列。

所述第二紧固凸台217可以从所述下部板211的底面向下方凸出。作为一例,多个第二紧固凸台217可以从所述下部板211凸出。所述多个第二紧固凸台217可以以图18为基准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排列。

所述第一紧固凸台216和第二紧固凸台217可以在箭头b方向上隔开而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紧固凸台216的长度和第二紧固凸台217的长度可以形成为不同。作为一例,所述第二紧固凸台217的长度可以形成为长于所述第一紧固凸台216的长度。

第一紧固构件可以从所述第一紧固凸台216的上侧紧固于所述第一紧固凸台216。相反,第二紧固构件可以从所述第二紧固凸台217的下侧紧固于所述第二紧固凸台217。

在所述第一紧固构件紧固于所述第一紧固凸台216的过程中,所述曲线壁215设置有紧固构件的移动槽215b,使得所述第一紧固构件不与所述曲线壁215产生干涉。

所述下部壳体210可以还包括用于与所述下部托盘250结合的插槽218。

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一部分可以插入于所述插槽218。所述插槽218可以位于靠近所述垂直壁214a的位置。

作为一例,多个插槽218可以在图18的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所述每个插槽218可以形成为曲线形状。

所述下部壳体210可以还包括用于使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一部分插入的容纳槽218a。所述容纳槽218a可以通过所述下部板211的一部分朝向所述曲线壁215凹入来形成。

所述下部壳体210可以还包括延伸壁219,在与所述下部托盘250结合的状态下,所述延伸壁219与所述下部板211的侧面外围一部分接触。所述延伸壁219可以在箭头a方向上以直线形状延伸。

<下部托盘>

图2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托盘的上部立体图,图21和图2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托盘的下部立体图,图2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托盘的侧视图。

参照图20至图23,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由柔性材料形成,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之后恢复到原始形状。

作为一例,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由硅材料形成。如本实施例,当所述下部托盘250由硅材料形成时,在移冰过程中,即使外力施加到所述下部托盘250而使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形状变形,所述下部托盘250也可以再次恢复到原始的形状。因此,尽管反复制冰,也能生成球形的冰。

如果所述下部托盘250由金属材料形成,则当向所述下部托盘250施加外力而使所述下部托盘250本身变形时,所述下部托盘250不能再次恢复到原始的形状。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形状变形之后,不能生成球形的冰。

即,不能反复生成球形冰。

相反,如本实施例,当所述下部托盘250具有能够恢复到原始的形状的柔性材料时,可以解决这种问题。

并且,当所述下部托盘250由硅材料形成时,能够防止因由后述的下部加热器提供的热量而使所述下部托盘250熔化或热变形。

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包括形成作为所述冰腔室111的一部分的下部腔室252的下部托盘主体251。

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可以限定多个下部腔室252。

作为一例,所述多个下部腔室252可以包括第一下部腔室252a、第二下部腔室252b以及第三下部腔室252c。

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可以包括形成独立的三个下部腔室252a、252b、252c的三个下部腔室壁252d,并且,三个下部腔室壁252d可以形成为一体并形成下部托盘主体251。

所述第一下部腔室252a、第二下部腔室252b以及第三下部腔室252c可以排成一列。作为一例,所述第一下部腔室252a、第二下部腔室252b以及第三下部腔室252c可以以图20为基准在箭头a方向上排列。

所述下部腔室252可以形成为半球形或与半球相似的形状。即,球形的冰中的下部可以由所述下部腔室252形成。

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还包括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上端边缘向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53。所述第一延伸部253可以沿着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外围连续地形成。

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还包括从所述第一延伸部253的顶面向上方延伸的外围壁260。

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底面可以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顶面251e接触。

所述外围壁260可以围绕安置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顶面251e的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顶面251e还可以称为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端部面(endsurface)。

所述外围壁260可以包括:围绕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垂直壁153a的第一壁260a;以及围绕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曲线壁153b的第二壁260b。

所述第一壁260a是从所述第一延伸部253的顶面垂直地延伸的垂直壁。所述第二壁260b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相对应的形状形成的曲线壁。即,所述第二壁260b可以在从所述第一延伸部253朝向上侧远离所述下部腔室252的方向上呈圆弧。

所述下部托盘250可以还包括从所述外围壁260向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54。

所述第二延伸部254可以比所述第一延伸部253位于更高的位置。因此,所述第一延伸部253和所述第二延伸部254形成台阶。

所述第二延伸部254可以包括用于插入到所述下部壳体210的插槽218的第一上部凸起255。所述第一上部凸起255可以与所述外围壁260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而配置。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上部凸起255可以在与所述第一壁260a相邻的位置,从所述第二延伸部254的顶面向上方凸出。

多个第一上部凸起255可以以图20为基准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但并不限于此。作为一例,所述第一上部凸起255可以延伸为曲线形状。

所述第二延伸部254可以还包括用于插入到后述的下部支撑件270的凸起槽的第一下部凸起257。所述第一下部凸起257可以从所述第二延伸部254的底面向下方凸出。

多个第一下部凸起257可以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但并不限于此。

所述第一上部凸起255和所述第一下部凸起257可以以所述第二延伸部254的上下为基准位于相反侧。所述第一上部凸起255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所述第一下部凸起257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在所述第二延伸部254上可以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56。

多个贯通孔256可以包括:使所述下部壳体210的第一紧固凸台216贯通的第一贯通孔256a;以及用于使所述下部壳体210的第二紧固凸台217贯通的第二贯通孔256b。

作为一例,多个第一贯通孔256a可以在图20的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

并且,多个第二贯通孔256b可以在图20的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

所述多个第一贯通孔256a和所述多个第二贯通孔256b可以以所述下部腔室252为基准位于相反侧。

多个第二贯通孔256b中的一部分可以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上部凸起255之间。并且,多个第二贯通孔256b中的一部分可以位于两个第一下部凸起257之间。

所述第二延伸部254可以还包括第二上部凸起258。所述第二上部凸起258可以以所述下部腔室252为基准位于所述第一上部凸起255的相反侧。

所述第二上部凸起258可以与所述外围壁260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而配置。作为一例,所述第二上部凸起258可以在与所述第二壁260b相邻的位置,从所述第二延伸部254的顶面向上方凸出。

多个第二上部凸起258可以在图20的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但并不限于此。

所述第二上部凸起258可以容纳于所述下部壳体210的容纳槽218a。在所述第二上部凸起258容纳于所述容纳槽218a的状态下,所述第二上部凸起258可以与所述下部壳体210的曲线壁215接触。

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外围壁260可以包括用于与所述下部壳体210结合的第一结合凸起262。

所述第一结合凸起262可以从所述外围壁260的第一壁260a向水平方向凸出。所述第一结合凸起262可以位于所述第一壁260a的侧面上侧部。

所述第一结合凸起262可以包括颈部262a,所述颈部262a的直径小于其他部分。所述颈部262a可以插入到形成于所述下部壳体210的外围壁214的第一结合插槽214b。

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外围壁260可以还包括用于与所述下部壳体210结合的第二结合凸起260c。

所述第二结合凸起260c可以从所述外围壁260的第二壁260b向水平方向凸出。所述第二结合凸起260c可以插入到形成于所述下部壳体210的外围壁214的第二结合插槽215a。

所述第二延伸部254可以还包括第二下部凸起266。所述第二下部凸起266可以以所述下部腔室252为基准位于所述第一下部凸起257的相反侧。

所述第二下部凸起266可以从所述第二延伸部254的底面向下方凸出。作为一例,所述第二下部凸起266可以以直线形状延伸。

所述多个第一贯通孔256a中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第二下部凸起266和下部腔室252之间。

所述第二下部凸起266可以容纳到形成于后述的下部支撑件270的引导槽。

所述第二延伸部254可以还包括侧面限制部264。所述侧面限制部264在所述下部托盘250与所述下部壳体210和下部支撑件270结合的状态下,限制所述下部托盘250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所述侧面限制部264从所述第二延伸部254向侧面凸出,所述侧面限制部264的上下长度形成为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254的厚度。作为一例,所述侧面限制部264的一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二延伸部254的顶面更高的位置,另一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二延伸部254的底面更低的位置。

因此,所述侧面限制部264的一部分可以与所述下部壳体210的侧面接触,另一部分可以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侧面接触。

<下部支撑件>

图2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支撑件的上部立体图,图2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支撑件的下部立体图,图26是用于示出组装有下部组件的状态的沿着图17的d-d线剖开的剖视图。

参照图24至图26,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包括支撑所述下部托盘250的支撑件主体271。

所述支撑件主体271可以包括用于容纳所述下部托盘250的三个腔室壁252d的三个腔室容纳部272。所述腔室容纳部272可以形成为半球形。

所述支撑件主体271可以包括下部开口274,在移冰过程中,所述下部开口274用于使所述下部推出器400贯通。作为一例,在所述支撑件主体271可以与三个腔室容纳部272相对应地设置有三个下部开口274。

沿着所述下部开口274的外围可以设置有用于增强强度的加强肋275。并且,所述三个腔室容纳部272中的相邻的两个腔室容纳部272可以由连接肋273连接。这种连接肋273可以增强所述腔室容纳部272的强度。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从所述支撑件主体271的上端向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壁285。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第二延伸壁286,在所述第一延伸壁285的边缘与第一延伸壁285形成台阶。

所述第二延伸壁286的顶面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一延伸壁285更高的位置。

所述下部托盘250的第一延伸部253可以安置于所述支撑件主体271的顶面271a,所述第二延伸壁286可以围绕所述下部托盘250的第一延伸部253的侧面。此时,所述第二延伸壁286可以与所述下部托盘250的第一延伸部253的侧面接触。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下部托盘250的第一下部凸起257的凸起槽287。

所述凸起槽287可以以曲线形状延伸。作为一例,所述凸起槽287可以形成于所述第二延伸壁286。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第一紧固槽286a,贯通所述上部壳体120的第一紧固凸台216的第一紧固构件b2紧固于所述第一紧固槽286a。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紧固槽286a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壁286。

多个第一紧固槽286a可以在所述第二延伸壁286在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多个第一紧固槽286a中的一部分可以位于相邻的两个凸起槽287之间。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用于使所述上部壳体120的第二紧固凸台217贯通的凸台贯通孔286b。

作为一例,所述凸台贯通孔286b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壁286。在所述第二延伸壁286可以设置有贯通所述凸台贯通孔286b的围绕第二紧固凸台217的套筒286c。所述套筒286c可以形成为下部开口的圆筒形状。

所述第一紧固构件b2可以从所述下部壳体210的上方贯通所述第一紧固凸台216之后,紧固于所述第一紧固槽286a。

所述第二紧固构件b3可以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下方紧固于所述第二紧固凸台217。

所述套筒286c的下端可以位于与所述第二紧固凸台217的下端相同高度,或者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二紧固凸台217的下端更低的位置。

因此,在所述第二紧固构件b3的紧固过程中,所述第二紧固构件b3的头部可以与所述第二紧固凸台217和所述套筒286c的底面接触,或与所述套筒286c的底面接触。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外壁280,所述外壁280以在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外侧隔开的状态下,围绕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方式配置。

作为一例,所述外壁280可以沿着所述第二延伸壁286的边缘向下方延伸。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用于与所述上部壳体120的每个铰链支撑件135、136连接的多个铰链主体281、282。

所述多个铰链主体281、282可以在图24的箭头a方向上隔开而配置。所述每个铰链主体281、282可以还包括第二铰链孔281a。

所述第一连杆352的轴连接部353可以贯通所述第二铰链孔281a。所述连接轴370可以连接于所述轴连接部353。

所述多个铰链主体281、282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多个铰链支撑件135、136之间的间隔。因此,所述多个铰链主体281、282可以位于所述多个铰链支撑件135、136之间。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结合轴283,所述第二连杆35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结合轴283。所述结合轴283可以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壁280的两面。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用于结合所述弹性构件360的弹性构件结合部284。所述弹性构件结合部284可以形成能够容纳所述弹性构件360的一部分的空间。所述弹性构件360容纳于所述弹性构件结合部284,由此能够防止所述弹性构件360与周边结构产生干涉。

所述弹性构件结合部284可以包括用于卡止所述弹性构件360的下端的卡止部284a。

<下部加热器的结合结构>

图2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部支撑件的俯视图,图28是示出下部加热器结合于图27的下部支撑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9是示出在下部组件与上部组件结合的状态下连接于下部加热器的电线贯通上部壳体的状态的图。图30是示出下部加热器设置于下部支撑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参照图27至图30,本实施例的制冰机100可以还包括下部加热器296,在制冰过程中,用于向所述下部托盘250施加热量。

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在制冰过程中向所述下部腔室252提供热量,使得在所述冰腔室111内冰从上侧部开始冻结。

并且,由于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在制冰过程中发热,因此,在制冰过程中,所述冰腔室111内的气泡向下侧移动,当制冰完成时,可以使除了球形冰中的最下端部以外的其他部分透明。即,根据本实施例,可以生成实质上透明的球形冰。

作为一例,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是导线类型的加热器。

作为一例,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位于所述下部托盘250和所述下部支撑件270之间。

作为一例,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设置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与所述下部托盘250接触以向所述下部腔室252提供热量。

作为一例,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接触。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配置成围绕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三个腔室壁252d。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还包括用于结合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加热器结合部290。

所述加热器结合部290可以包括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腔室容纳部272向下方凹入的加热器容纳槽291。

通过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凹入,所述加热器结合部290可以包括内壁291a和外壁291b。

作为一例,所述内壁291a可以形成为环形状,所述外壁291b可以配置成围绕所述内壁291a。

当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时,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围绕所述内壁291a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下部开口274可以位于形成所述内壁291a的区域。因此,当所述下部托盘250的腔室壁252d容纳于所述腔室容纳部272时,所述腔室壁252d可以与所述内壁291a的顶面接触。所述内壁291a的顶面是与半球形的腔室壁252d相对应地呈圆弧的面。

在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状态下,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直径可以形成为大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凹入深度,使得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一部分凸出到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外部。

因此,还可以描述为所述下部托盘250被支撑于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上侧。

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直径可以大于所述内壁291a的高度。当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直径大于所述内壁291a的高度时,在所述下部托盘250被支撑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状态下,所述下部托盘250按压所述下部加热器296,从而能够增大所述下部加热器296与所述下部托盘250的接触面积。作为一例,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直径可以比所述内壁291a大0.5mm以上。因此,所述下部加热器296中的0.5mm以上可以被所述下部托盘250按压。

在所述外壁291b和内壁291a中的一个以上可以设置有防脱离凸起291c,以防止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所述下部加热器296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脱离。

图27中示出了所述防脱离凸起291c设置于所述内壁291a。

所述内壁291a的直径小于所述腔室容纳部272的直径,因此,在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组装过程中,所述下部加热器296沿着所述腔室容纳部272的表面移动,并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

即,所述下部加热器296从外壁291b的上方朝向所述内壁291a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因此,所述防脱离凸起291c优选为形成于所述内壁291a,以防止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过程中,与所述防脱离凸起291c产生干涉。

所述防脱离凸起291c可以从所述内壁291a的上端部朝向所述外壁291b凸出。

所述防脱离凸起291c的凸出长度可以形成为所述外壁291b和内壁291a的间隔的1/2以下。

如图28所示,在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状态下,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被分为下部圆弧部296a和直线部296b。

所述圆弧部296a是沿着所述下部腔室252的外围配置的部分,并且是在水平方向上呈圆弧地弯曲的部分。作为一例,所述下部圆弧部296a可以在所述下部开口274的径向外侧围绕所述下部开口274。

所述直线部296b是连接与各个下部腔室252相对应的所述下部圆弧部296a的部分。

所述多个冰腔室在第一方向(箭头a方向)上排列,所述直线部296b可以在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下部圆弧部296a可以包括与多个下部腔室252中的最外围两侧的第一下部腔室252a和第三下部腔室252c相对应的第一圆弧部296a1、296a3。

所述第一圆弧部296a1、296a2可以通过一对直线部296b连接。即,直线部296b可以分别与每个第一圆弧部296a1、296a2的两端连接。

所述第一圆弧部296a1、296a2的长度形成为长于所述每个直线部296b的长度。

与所述第一圆弧部296a1、296a2的两端连接的一对直线部296b可以配置成实质上平行。

所述一对直线部296b之间的距离r4小于所述第一圆弧部296a1、296a2的曲率半径的两倍(2*r3)。

所述一对直线部296b之间的距离r4越长,所述每个直线部296b本身的长度越长,相反,当所述第一圆弧部296a1、296a2的长度减小时,整体观察下部加热器296,下部加热器296的长度减小。

当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长度减小时,通过所述下部加热器296传递到所述下部腔室252的热量减少。

并且,当所述一对直线部296b之间的距离r4变长时,所述直线部296b和所述下部腔室252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增加所述直线部296b的热量到达所述下部腔室252的时间。

然而,根据本实施例,所述一对直线部296b之间的距离r4小于所述第一圆弧部296a1、296a2的曲率半径的两倍,因此,所述一对直线部296b和所述下部腔室252之间的间隔变小,从而所述直线部296b的热量能够迅速地传递到所述下部腔室252。

所述一对直线部296b之间的距离r4可以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圆弧部296a1、296a2的曲率半径r3。

所述一对直线部296b之间的距离r4越小,在所述直线部296b和所述第一圆弧部296a1、296a2的边界部位的弯曲量越大,由此不仅断线的可能性高,而且还可能在相邻的两个下部腔室252之间不必要地集中热量。

然而,如本实施例,当所述一对直线部296b之间的距离r4形成为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圆弧部296a1、296a2的曲率半径r3时,能够防止如上所述的问题。

所述下部圆弧部296a可以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下部腔室252b相对应的第二圆弧部296a3。

作为一例,一对第二圆弧部296a3可以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而配置。所述一对第二圆弧部296a3可以在第二方向(箭头b方向)上隔开。

这是因为,所述每个第二圆弧部296a3需要通过两侧的直线部296b与第一圆弧部296a1、296a2连接。

所述第二圆弧部296a3的长度可以短于所述第一圆弧部296a1、296a2的长度。

在所述下部加热器296中,下部圆弧部296a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脱离的可能性大,因此,所述防脱离凸起291c可以配置成与所述下部圆弧部296a接触。

在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底面上可以设置有贯通开口291d。当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时,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贯通开口291d。作为一例,所述贯通开口291d可以位于面向所述防脱离凸起291c的部分。

当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在水平方向上呈圆弧地弯曲时,因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张力增大而可能断线,并且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很有可能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脱离。

然而,如本实施例,在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形成贯通开口291d的情况下,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贯通开口291d,从而减小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张力,并防止下部加热器296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脱离的现象。

所述下部支撑件270可以包括:第一引导槽293,用于引导容纳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下部加热器296的电源输入端296c和电源输出端296d;以及第二引导槽294,在与所述第一引导槽293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引导槽293可以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向箭头b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引导槽294可以从所述第一引导槽293的端部向箭头a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箭头a方向是与下部组件200的旋转中心轴c1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

参照图28,所述第一引导槽293可以从三个腔室容纳部中的除了中央部以外的左右的腔室容纳部中的任意一个延伸。

作为一例,图28中示出了所述第一引导槽293从三个腔室容纳部中的位于左侧的腔室容纳部延伸的情形。

如图28所示,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电源输入端296c和电源输出端296d可以在并排配置的状态下容纳于所述第一引导槽293。

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电源输入端296c和电源输出端296d可以连接于一个第一连接器297a。

所述第一连接器297a可以与第二连接器297b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连接有以与所述电源输入端296c和电源输出端296d相对应的方式连接的两根电线298。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连接器297a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连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器297a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容纳于所述第二引导槽294。

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的电线298从所述第二引导槽294的端部通过形成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引出插槽295被引出到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外部。

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器297a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容纳于所述第二引导槽294,因此,当所述下部组件200的组装完成时,具有所述第一连接器297a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不暴露到外部的优点。

如上所述,如果所述第一连接器297a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不暴露到外部,则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过程中,可以防止所述第一连接器297a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与周边结构产生干涉,并防止所述第一连接器297a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分离。

并且,所述第一连接器297a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97b容纳于所述第二引导槽294,因此,所述电线298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引导槽294内,另一部分通过所述引出插槽295位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外部。

此时,所述第二引导槽294在与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中心轴c1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因此,所述电线298的一部分也在与所述旋转中心轴c1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电线298的另一部分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外侧向与所述旋转中心轴c1交叉的方向延伸。

根据这种所述电线298的布置,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过程中,几乎没有向所述电线298施加拉伸力,而施加了扭转力(torsion)。

与向所述电线298施加拉伸力的情况相比,在施加所述扭转力的情况下,所述电线298断线的可能性非常低。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过程中,所述下部加热器296保持位置固定的状态,并向所述电线298施加扭转力,因此,可以防止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损伤,并且防止所述电线298的断线。

在所述第一引导槽293和所述第二引导槽294中的一个以上可以设置有防脱离凸起293a,所述防脱离凸起293a用于防止容纳于内部的下部加热器296或电线298脱离。

另外,参照图6、图7以及图28,多个冰腔室111可以在箭头a方向上排列。

并且,冷气可以在箭头a方向上通过所述冷气孔134。

通过所述冷气孔134的冷气中的一部分在直线流动之后通过所述上部壳体120的第二贯通开口139b向下方流动。

相反,通过所述冷气孔134的冷气中的另一部分向所述上部托盘150侧流动,并且,另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一贯通开口139a向下方流动。

其结果,通过所述贯通开口139a、139b向所述上部板121的下方流动的冷气的量大于通过冷气孔134的冷气中的沿着所述上部板121在水平方向上流动的冷气的量。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所述多个冰腔室111配置成一列,因此,当所述水平板121的下方的冷气的量等于或大于所述水平板121上方的冷气的量时,多个冰腔室111中的两端部的冰腔室111与冷气的热传递量大于中央部的冰腔室111与冷气的热传递量。这是因为,冷气在两端部侧的冰腔室111先与冷气热传递之后,冷气向中央部侧流动。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多个冰腔室111中的位于两端部的冰腔室111的冰的生成速度更快。

水在相变成冰的过程中膨胀,并且当在多个冰腔室111的两端部的冰的生成速度快时,水的膨胀力作用于中央部侧的冰腔室111侧。

此时,两端部的冰腔室的水通过所述上部托盘150和下部托盘250之间移动到中央部侧的冰腔室,由此在多个冰腔室111生成的冰的形状不均匀,并且具有制成的冰彼此连接的缺点。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配置有所述下部加热器296,使得在多个冰腔室111中的冰生成速度实质相同。

作为一例,通过使提供到所述多个冰腔室111中的位于两端部的冰腔室的下部加热器的热量大于提供到位于两端的冰腔室之间的冰腔室的下部加热器的热量,从而能够使多个冰腔室111中的制冰速度实质相同。

作为一例,在所述多个冰腔室111中,位于两端部的每个冰腔室与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上下方向重叠面积可以大于位于两端的冰腔室之间的每个冰腔室与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上下方向重叠面积。

在所述多个下部腔室壁252d中,位于两端部的每个下部腔室壁252d与下部加热器296的接触面积可以大于位于两端的下部腔室壁之间的每个下部腔室壁252d与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接触面积。

作为一例,在所述下部圆弧部296a中,所述第一圆弧部296a1、296a2可以包括在径向上具有向外侧凸出形状的延伸部296e、296f。

所述延伸部296e、296f可以在第一方向(箭头a方向)上具有凸出的形状。

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可以还包括延伸部容纳槽292,以能够容纳所述延伸部296e、296f。

所述延伸部容纳槽292可以从在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中容纳有所述第一圆弧部296a1、296a2的部分向外侧凸出地延伸。

所述延伸部容纳槽292可以配置成从在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中容纳有所述第一圆弧部296a1、296a2的部分向外侧延伸并弯曲之后,再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连接的形状。

当所述延伸部296e、296f追加地容纳于所述延伸部容纳槽292时,在所述下部托盘250中,位于两端部的下部腔室壁和下部加热器296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

因此,在两端的腔室容纳部272可以追加地设置有用于固定容纳于所述延伸部容纳槽292的下部加热器296的位置的凸起292a、292b。

所述延伸部容纳槽292可以配置成围绕所述凸起292a、292b。

所述延伸部容纳槽292的底部可以位于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底部相同的高度,或者位于高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的底部。

另外,参照图29,在所述下部组件200与所述上部组件110的上部壳体120结合的状态下,被引出到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外侧的电线298贯通形成于所述上部壳体120的电线贯通插槽138,从而可以向所述上部壳体120的上方延伸。

在所述电线贯通插槽138可以设置有用于限制贯通所述电线贯通插槽138的电线298的移动的限制用引导件139。所述限制用引导件139以弯曲多次的形状形成,并且,所述电线298可以位于限制用引导件所形成的区域内。

图31是沿着图3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图32是示出图31中的完成冰生成的状态的图。

图31中示出了上部托盘和下部托盘接触的状态。

首先,参照图31,通过所述上部托盘150和所述下部托盘250在上下方向上接触来完成了所述冰腔室111。

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底面151a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顶面251e接触。

此时,在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顶面251e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底面151a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弹性构件360的弹性力施加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

所述弹性构件360的弹性力通过所述下部支撑件270来施加于所述下部托盘250,从而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顶面251e按压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底面151a。

因此,在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顶面251e与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底面151a接触的状态下,因每个面相互按压而提高了紧贴力。

如上所述,当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顶面251e和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底面151a之间的紧贴力增大时,由于两个面之间没有缝隙,因此能够防止在制冰完成之后形成沿着球形冰的外围形成薄的带形状的冰。

所述下部托盘250的第一延伸部253安置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支撑件主体271的顶面271a。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第二延伸壁286与所述下部托盘250的第一延伸部253的侧面接触。

所述下部托盘250的第二延伸部254可以安置于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第二延伸壁286。

在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底面151a安置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顶面251e的状态下,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可以容纳于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外围壁260的内部空间。

此时,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垂直壁153a配置成面向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垂直壁260a,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曲线壁153b配置成面向所述下部托盘250的第二壁260b。

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上部腔室壁153的外表面与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外围壁260的内表面隔开。即,在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上部腔室壁153的外表面和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外围壁26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

通过所述供水部190供应的水容纳于所述冰腔室111内,当所供应的水的量大于所述冰腔室111的体积时,不能容纳于所述冰腔室111内的水储存在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的上部腔室壁153的外表面和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外围壁260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即使所供应的水的量大于所述冰腔室111的体积,也能防止水从所述制冰机100溢出。

另外,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可以还设置有用于增大与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接触面积的加热器接触部251a。

所述加热器接触部251a可以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底面凸出。作为一例,所述加热器接触部251a可以在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底面形成为环形状。所述加热器接触部251a的底面可以是平面。

所述加热器接触部251a可以形成在与所述加热器容纳槽291相对应的位置。

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可以还包括下侧一部分向上方凸出形成的凸部251b。即,所述凸部251b可以配置成朝向所述冰腔室111的内侧凸出。

在所述凸部251b的下侧形成有凹陷部251c,以使所述凸部251b的厚度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其他部分的厚度实质上相同。

在本说明书中,“实质上相同”是表示包括完全相同和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几乎无差别地相似的概念。

所述凸部251b可以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面向所述下部支撑件270的下部开口274。

所述下部开口274可以位于所述下部腔室252的铅直下方。即,所述下部开口274可以位于所述凸部251b的铅直下方。

所述凸部251b的直径d1可以形成为小于所述下部开口274的直径d2。

在向所述冰腔室111供应水的状态下,当向所述冰腔室111供应冷气时,液态的水相变为固态的冰。此时,在水相变为冰的过程中水膨胀,并且水的膨胀力分别传递到所述上部托盘主体151和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另一部分由所述支撑件主体271包围,而与所述支撑主体271的下部开口274相对应的部分(以下,称为“对应部分”)不被围绕。

如果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形成为完整的半球形,则在所述水的膨胀力施加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中的与所述下部开口274相对应的部分的情况下,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对应部分向所述下部开口274侧变形。

在该情况下,在制冰之前,被供应到所述冰腔室111的水以球形存在,但是,在完成冰的生成之后,由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对应部分的变形,因此在球形的冰上生成与因所述对应部分的变形而生成的空间相当的凸起形状的追加的冰。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变形,在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形成了凸部251b,以使制成的冰尽可能接近完整的球形。

在这种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制冰之前,供应到所述冰腔室111的水不具有球形,但是在完成制冰后,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凸部251b朝向所述下部开口274侧变形,因此可以生成球形的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部251b的直径d1形成为小于所述下部开口274的直径d2,因此,所述凸部251b可以变形并位于所述下部开口274的内侧。

另外,将图31中的在上下方向上穿过所述冰腔室111的中心的线可以称为垂直中心线c3。作为一例,所述垂直中心线c3可以穿过所述上部开口154和下部开口274。

并且,在所述冰腔室111中,可以将经过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底面151a和所述下部托盘250的顶面251e接触的面的线定义为,以所述冰腔室111的高度为基准的水平中心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配置成围绕所述垂直中心线c3,以在移冰过程中,防止所述下部加热器296与所述下部推出器400产生干涉。

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位于比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外围端部或所述下部腔室252的开放的端部面更靠近所述下部腔室252的对称轴(或所述垂直中心线c3)的位置。

在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下部圆弧部296a中,以所述垂直中心线c3为基准位于相反侧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d4或所述下部圆弧部296a的直径可以形成为大于所述下部开口274的直径d2。

在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下部圆弧部296a中,以所述垂直中心线c3为基准位于相反侧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d4可以形成为小于所述冰腔室111的直径d7。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部加热器296需要位于靠近所述下部托盘250的最下侧,才能使冰在所述下部腔室252的下侧冻结最慢,从而可以使气泡聚集在所述下部腔室252的最下侧。

因此,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位于比所述水平中心线或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顶面251e更靠近所述下部开口274的位置。

并且,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位于比所述下部托盘主体251的顶面251e更靠近所述垂直中心线c3的位置。

作为一例,可以沿着所述下部开口274的外围形成所述加热器结合部290的内壁291a。

因此,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下部开口274隔开与所述内壁291a的厚度相当的距离。

所述冰腔室111的中心可以配置在与所述水平中心线和所述垂直中心线c3的交叉点相同或靠近交叉点的位置。

连接所述冰腔室111的中心和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连接线与所述垂直中心线c3(或下部腔室的对称轴)所形成的角度可以是45度以下。优选地,所述连接线与所述垂直中心线c3所形成的角度可以是30度以下。

在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下部圆弧部296a中,以所述垂直中心线c3为基准位于相反侧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d4可以形成为小于所述冰腔室111的直径d7。

在制冰位置,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比所述上部加热器148更靠近所述垂直中心线c3的位置。

所述下部开口274的直径可以形成为小于所述冰腔室111的半径,以在制冰过程中,使所述下部托盘250中的变形的面积最小化。

作为一例,所述支撑件主体271中的与所述下部腔室壁252d接触的部分的面积大于不与所述下部腔室壁252d接触的部分的面积。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通过增大所述下部托盘250和所述支撑件主体271的接触面积,在制冰过程中,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大部分在被限制变形的状态下处于刚性状态(rigid),从而能够生成球形的冰。相反,在移冰过程中,通过所述下部推出器400的按压来使形状变形,从而能够容易地从所述下部托盘250分离冰。

当通过所述下部推出器400按压所述下部托盘250时,所述下部托盘250变形,从而所述下部托盘250与所述下部加热器296隔开。

当去除施加到所述下部托盘250的按压力时,由于所述下部托盘250由柔性材料形成,因此能够恢复到原始的形状,在该情况下,所述下部托盘250再次与所述下部加热器296接触。

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下部圆弧部296a可以配置成在所述下部开口274的径向外侧围绕所述下部开口274。

图33是在供水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图34是在制冰状态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35是在制冰完成状态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图36是在移冰初始状态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图37是在移冰完成状态下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参照图33至图37,首先,下部组件200旋转到供水位置。

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的供水位置,所述下部托盘250的顶面251e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底面151e隔开。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底面151e可以称为端部面(endsurface)。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底面151e接触的所述下部托盘250的顶面251e也可以称为端部面(endsurface)。

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底面151e可以位于与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中心c2相同或相似的高度,但并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将为移冰而旋转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方向(以附图为基准,逆时针方向)称为正向,将与其相反方向(顺时针方向)称为逆向。

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的供水位置,所述下部托盘250的顶面251e和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底面151e形成的角度大致可以是8度左右,但并不限于此。

在如上所述的状态下,从外部供应的水由所述供水部190引导并供应到所述冰腔室111。

此时,水可以通过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多个上部开口154中的一个上部开口被供应到所述冰腔室111。

在供水完成的状态下,所供应的水的一部分填满所述下部腔室252,并且,所供水的另一部分可以储存在所述上部托盘150和所述下部托盘250之间的空间。

作为一例,所述上部腔室152的体积可以与所述上部托盘150和所述下部托盘250之间的空间的体积相同。此时,所述上部托盘150和所述下部托盘250之间的水可以完全填满所述上部托盘150。当然,所述上部腔室152的体积可以大于所述上部托盘150和所述下部托盘250之间的空间的体积。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所述下部托盘250不具有用于三个下部腔室252之间相互连通的通道。

如上所述,即使所述下部托盘250不具有用于使水移动的通道,也因所述下部托盘250的顶面251e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底面151e隔开,而在供水过程中,当水填满了特定下部腔室时,水可以沿着所述下部托盘250的顶面251e流动到其他下部腔室。

因此,在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多个下部腔室252可以分别填满水。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下部托盘250不具有用于连通下部腔室252的通道,因此在完成制冰之后,能够防止在冰的外围形成凸起形状的追加冰。

在供水完成的状态下,如图34所示,所述下部组件200向逆向旋转。当所述下部组件200向逆向旋转时,所述下部托盘250的顶面251e靠近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底面151e。

此时,所述下部托盘250的顶面251e和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底面151e之间的水被分配到所述多个上部腔室152各自的内部。

当所述下部托盘250的顶面251e和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底面151e完全紧贴时,所述上部腔室152被填满水。

在所述下部托盘250的顶面251e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底面151e接触的状态下的所述下部组件200的位置可以称为制冰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制冰位置称为关闭位置(closedposition)。

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移动到制冰位置的状态下开始制冰。

在制冰期间,水的按压力小于用于使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凸部251b变形的力,因此,所述凸部251b不变形而保持原始的形状。

当开始制冰时,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启动。当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启动时,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热量传递到所述下部托盘250。

因此,如果在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启动的状态下执行制冰,则在所述冰腔室111内从左上侧开始制冰。

即,在所述冰腔室111内水从所述上部开口154侧开始变成冰。在所述冰腔室111内冰从上侧开始生成,因此,所述冰腔室111内的气泡向下侧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输出可以根据所述冰腔室111内的水的每个单位高度的质量而变化。

当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加热量相同时,所述冰腔室111中的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不同,因此,在每个单位高度上生成冰的速度可能不同。

例如,当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小时,冰的生成速度快,相反,当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大时,冰的生成速度慢。

当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生成冰的速度不恒定时,每个单位高度上的冰的透明度可能不同。尤其,当冰的生成速度快时,因气泡不能从冰向水侧移动而使冰包含气泡,从而透明度可能会低。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所述冰腔室111的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而可变地控制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输出。

当所述冰腔室111形成为球形时,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先从上侧到下侧增大,并且在所述上部托盘150和下部托盘250的边界处达到最大值,然后再向下侧减小。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所述下部加热器296的输出可以先从最初输出减小输出再增大。

在所述冰腔室111中,在冰从上侧朝向下侧生成的过程中,冰与所述下部托盘250的凸部251b的顶面接触。

在该状态下,如果冰持续地生成,则如图36所示,所述凸部251b被按压而变形,当完成制冰时,可以生成球形的冰。

未图示的控制部可以基于由所述温度传感器500感测的温度判断是否完成制冰。

在完成制冰时或完成制冰前,所述下部加热器296可以关闭。

当完成制冰时,首先启动所述上部加热器148,以对所述冰进行移冰。当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启动时,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热量传递到所述上部托盘150,从而可以使冰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表面(内表面)分离。

当所述上部加热器148运转设定时间时,关闭所述上部加热器148,并且,可以通过运转所述驱动单元180来使所述下部组件200向正向旋转。

如图36所示,当所述下部组件200向正向旋转时,所述下部托盘250从所述上部托盘150远离而隔开。

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力通过所述连接单元350传递到所述上部推出器300。此时,所述上部推出器300通过所述单元引导件181、182下降,从而通过所述上部开口154将所述上部推出销320引入到所述上部腔室152内。

在移冰过程中,在所述上部推出销320按压冰之前,冰可以从所述上部托盘150分离。即,冰可以通过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热量来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表面分离。

在该情况下,冰在由所述下部托盘250支撑的状态下,可以与所述下部组件200一起旋转。

或者,也可能存在即使所述上部加热器148的热量施加到所述上部托盘150,冰不从所述上部托盘150的表面分离的情况。

因此,当所述下部组件200正向旋转时,冰可以在与所述上部托盘150紧贴的状态下与所述下部托盘250分离。

在该状态下,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过程中,穿过所述上部开口154的所述上部推出销320按压与所述上部托盘150紧贴的冰,由此,使冰可以从所述上部托盘150分离。从所述上部托盘150分离的冰可以再次由所述下部托盘250支撑。

在冰由所述下部托盘250支撑的状态下,当所述冰与所述下部组件200一起旋转时,即使不向所述下部托盘250施加外力,冰也可能因自重而从所述下部托盘250分离。

即使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的旋转过程中,冰在自重的作用下不从所述下部托盘250分离,如图37所示,当通过所述下部推出器400按压所述下部托盘250时,冰也可以从下部托盘250分离。图37的下部组件200的位置可以称为移冰位置(iceseparationposition)。所述移冰位置还可以称为开放位置(openposition)。

具体而言,在所述下部组件200旋转的过程中,所述下部托盘250与所述下部推出销420接触。

当所述下部组件200持续地向正向旋转时,所述下部推出销420按压所述下部托盘250,从而使所述下部托盘250变形,并且所述下部推出销420的按压力传递到冰,从而可以使冰与下部托盘250的表面分离。与所述下部托盘250的表面分离的冰可以向下方掉落并储存在所述冰盒102中。

在冰从所述下部托盘250分离之后,所述下部组件200再次在所述驱动单元180的作用下向逆向旋转。

在所述下部组件200向逆向旋转的过程中,当所述下部推出销420与所述下部托盘250隔开时,变形的下部托盘可以恢复到原始的形状。即,变形的凸部251b可以再次恢复到原始的形状。即,变形的凸部251b可以再次恢复到原始的形状。

在所述下部组件200的逆向旋转过程中,旋转力通过所述连接单元350传递到上部推出器300,从而使所述上部推出器300上升,所述上部推出销320从所述上部腔室152脱离。

当所述下部组件200到达供水位置时,所述驱动单元180停止,并且,再次开始供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