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能无机械式制冷取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12229发布日期:2020-05-29 13:07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光子能无机械式制冷取暖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1)、提升管(2)、气液分离器(3)、冷凝器(4)、蒸发吸收耦合器(5)、贮液筒(6)和溶液换热器(7),所述贮液筒(6)内置有稀溴化锂溶液,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吸收耦合器(5)顶部设有浓溶液进管(8)和冷剂水进管(9),蒸发吸收耦合器(5)底部设有稀溶液出管(10),蒸发吸收耦合器(5)侧壁设有冷媒水进管(11)和冷媒水出管(12),所述冷媒水进管(11)伸入蒸发吸收耦合器(5)后与盘管(1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盘管(13)的另一端与冷媒水出管(12)固定连接,所述冷媒水出管(12)与制冷管道(23)相连通,所述蒸发吸收耦合器(5)内壁焊接有支撑环(14),所述支撑环(14)上设有淋板(15),所述淋板(15)上表面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隔环(16),所述隔环(16)将淋板(15)上表面分隔成吸收布液区和蒸发布液区两个部分,吸收布液区和蒸发布液区呈内外分布,且分别与浓溶液进管(8)和冷剂水进管(9)相对应,所述淋板(15)焊接有第一淋管(17)和第二淋管(18),所述第一淋管(17)和第二淋管(18)均为上小下大的锥形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子能无机械式制冷取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集热器(1)为真空管集热器,太阳能集热器(1)设有冷水进管(19)和热水出管(20),所述热水出管(20)与四通管(21)相连通,所述四通管(21)中的两个接口分别与提升管(2)相连通,四通管(21)中剩余的一个接口与取暖管道(22)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子能无机械式制冷取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管(2)采用弦月形热虹吸提升管,稀溴化锂溶液从贮液筒(6)下部进入提升管(2)的弦月形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子能无机械式制冷取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淋板(15)上表面边缘处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圆边沿,所述隔环(16)高出圆边沿1.5~2.0mm,隔环(16)的直径与圆边沿的直径比为8: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子能无机械式制冷取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淋管(17)设有两组,第一组中第一淋管(17)设有十二个,第二组中第一淋管(17)设有六个,且第一、二组第一淋管(17)呈同心圆式环形均匀分布于吸收布液区下方,第一淋管(17)的管高为12mm,第一淋管(17)的最大内径为12mm,第一淋管(17)的最小内径为10mm,第一淋管(17)与盘管(13)最上层的间距为2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子能无机械式制冷取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淋管(18)设有二十四个,二十四个所述第二淋管(18)呈环形均匀分布于蒸发布液区下方,第二淋管(18)的管高为12mm,第二淋管(18)的最大内径为11mm,第二淋管(18)的最小内径为10mm,第二淋管(18)与盘管(13)最上层的间距为2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子能无机械式制冷取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管(13)采用直径为8mm的紫铜管和直径为10mm紫铜弯头焊接而成,盘管(13)表面包裹有不锈钢丝网,且该不锈钢丝网的孔径为10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子能无机械式制冷取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换热器(7)内置于贮液筒(6)中,溶液换热器(7)采用壳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中任意一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暖制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光子能无机械式制冷取暖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提升管、气液分离器、冷凝器、蒸发吸收耦合器、贮液筒和溶液换热器,蒸发吸收耦合器内壁焊接有支撑环,支撑环上设有淋板,淋板上表面通过隔环分隔成吸收布液区和蒸发布液区两个部分,吸收布液区和蒸发布液区呈内外分布,淋板焊接有第一淋管和第二淋管,第一淋管和第二淋管均为上小下大的锥形管。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构造新颖,将传统蒸发器和吸收器耦合成一体,实现溴化锂溶液吸收蒸发出的水蒸汽维持蒸发压不变,使吸收过程持续进行,并通过上小下大的锥形管设计,使得淋板上第一、二淋管不容易堵塞,优化了制冷过程。

技术研发人员:韩化祥;李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光百特光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04
技术公布日:2020.05.29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