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18411发布日期:2020-11-06 12:28阅读:82来源:国知局
模块化冰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藏、冷冻存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块化冰箱。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冰箱一般都是整体性设计,而冰箱的更新换代一般只是某一部分功能的改进或外观造型的变化,但用户在选择新冰箱时却往往需要更换冰箱的全部而不是部分,这间接导致了资源的浪费。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人员运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将冰箱的整体性打破,构造出模块化冰箱。当用户对冰箱的容积、造型等有新的需求时,只需新增或更换模块便可实现,从而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

现有的模块化冰箱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模块化冰箱具有一套独立的制冷系统模块,同时还具有冷冻、冷藏间室模块,制冷系统模块需要与间室模块组合,形成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冰箱;第二种模块化冰箱的每个子模块均具有各自的制冷系统,每个子模块能够单独使用,同时可通过多个子模块间的自由组合满足用户对使用容积、空间的需求。

针对第二种模块化冰箱,现有的拼接方式一般是将各个模块之间进行水平拼接,以方便各个模块的制冷系统的散热,然而这种拼接方式的模块化冰箱占用的横向空间较大,不利于节省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可节省空间的上下拼接式的模块化冰箱。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保证模块化冰箱的位于上方的第一机械室的散热效果。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冰箱,其包括:

第一箱体,其内限定有第一机械室,所述第一机械室内容置有包含于所述第一箱体的制冷系统的第一压缩机和第一冷凝器;

第二箱体,其内限定有第二机械室,所述第二机械室内容置有包含于所述第二箱体的制冷系统的第二压缩机和第二冷凝器;

所述第一箱体与所述第二箱体呈可拆卸地上下分布。

可选地,所述第一箱体位于所述第二箱体的上方;

所述第一机械室形成有用于供气流在所述第一机械室内与外部环境之间循环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

所述模块化冰箱还包括:

底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箱体的下方,具有环境空气入口和第一环境空气出口;和

散热风道,由所述第一环境空气出口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一进风口,以将环境空气引入所述第一机械室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机械室限定于所述第一箱体内的后下方,所述第一进风口形成于所述第一机械室的后壁,所述第一环境空气出口形成于所述底部组件的后壁,所述散热风道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的后外侧;

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于所述第一机械室的后壁,以通过所述第一箱体的后侧的空间将含有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一冷凝器产生的热量的热空气排至外部环境中。

可选地,模块化冰箱还包括:

顶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上方,所述顶部组件的后侧形成有热空气进口,所述顶部组件的前侧形成有与所述热空气进口相通的热空气出口,以便于热空气通过所述热空气进口进入所述顶部组件,并通过所述热空气出口排至外部环境中。

可选地,所述第二机械室形成有用于供气流在所述第二机械室与外部环境之间循环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形成于所述第二机械室的底壁;

所述底部组件的上壁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进风口相通的第二环境空气出口,以使得环境空气进入所述第二机械室内。

可选地,所述第二机械室限定于所述第二箱体内的后下方,所述第二出风口形成于所述第二机械室的后壁,以通过所述第二箱体和所述第一箱体的后外侧的空间将含有所述第二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产生的热量的热空气排至外部环境中。

可选地,所述环境空气入口形成于所述底部组件的前壁。

可选地,所述顶部组件与所述第一箱体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底部组件与所述第二箱体可拆卸地连接。

可选地,模块化冰箱还包括:

第一散热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机械室内,配置为促使环境空气由所述底部组件和所述散热风道进入所述第一机械室内,并促使环境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一压缩机,之后经所述第一箱体的后外侧的空间进入所述顶部组件;

第二散热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机械室内,配置为促使环境空气进入所述第二机械室内,并促使环境空气依次经过所述第二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压缩机,之后经所述第二箱体和所述第一箱体的后外侧的空间进入所述顶部组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一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一压缩机沿横向依次分布;

所述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沿横向依次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冰箱,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上下分布形成上下拼接式的模块化冰箱,减少了对横向空间的占用,转而增加对相对富足的高度空间的占用;并且,第二箱体与第一箱体的可拆卸连接,使得用户可自行对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进行组装或拆分使用,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冰箱利用散热风道和底部组件将环境空气引入到第一机械室内,实现了模块化冰箱位于上方的第一机械室的良好散热的同时,将环境空气与热空气完全隔离,提升了散热效果。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冰箱利用底部组件在第二箱体的下方将环境空气引入第二机械室内,保证了环境空气的顺畅进入,提升第二机械室的散热效果。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的主视透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的底部组件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的散热风道的示意图;以及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的顶部组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冰箱。为了便于描述,说明书中提及的“上”、“下”、“前”、“后”、“顶”、“底”、“横向”等方位均按照冰箱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限定,例如,参见图1,冰箱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靠近墙壁的一侧为后。参见图2,横向即是指与冰箱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的立体透视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的主视透视示意图,其中,图2中的箭头表示气流流动方向。

本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可作为嵌入式使用,形成模块化嵌入式冰箱。

本实施例的冰箱包括第一箱体01和第二箱体02,第一箱体01内限定有第一机械室,第一机械室内容置有包含于第一箱体01的制冷系统的第一压缩机52和第一冷凝器32,第二箱体02内限定有第二机械室,第二机械室内容置有包含于第二箱体02的制冷系统的第二压缩机51和第二冷凝器31,且第一箱体01与第二箱体02呈可拆卸地上下分布。也即是说,第一箱体01和第二箱体02具有各自独立的制冷系统,第一箱体01和第二箱体02上下分布形成上下拼接式的模块化冰箱或上下分布相互不连接的模块化冰箱,从而减少对横向空间的占用,转而增加对相对富足的高度空间的占用;并且,第二箱体02、第一箱体01的可拆卸分布,使得用户可自行对第一箱体01和第二箱体02进行组装或拆分使用,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针对本实施例的上下拼接式的模块化冰箱,第一箱体01可位于第二箱体02的上方,位于上方的第一箱体01的第一机械室的散热问题是本申请发明人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尤其当用户为节省空间和整体美观性,将模块化冰箱作为嵌入式使用时,由于嵌入空间的容积较小,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保证第一机械室的散热效果是本申请发明人需要解决的难点。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的底部组件11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的散热风道71的示意图。

为此,本申请发明人将模块化冰箱进行创新设计,增设底部组件11和散热风道71。具体地,第一机械室形成有用于供气流在第一机械室内与外部环境之间循环的第一进风口22和第一出风口62;底部组件11设置于第二箱体02的下方,具有环境空气入口11a和第一环境空气出口11b,散热风道71由第一环境空气出口11b向上延伸至第一进风口22,以通过散热风道71将环境空气引入第一机械室内(如图4所示,散热风道71通过其下开口701和上开口702将第一机械室与底部组件11连通,使得环境空气由底部组件11流动至第一机械室内),便于利用环境空气冷却第一机械室内的第一冷凝器32和第一压缩机52的热量。如此利用散热风道71和底部组件11将环境空气引入到第一机械室内,实现了模块化冰箱位于上方的第一机械室的良好散热的同时,将环境空气与热空气完全隔离,提升了散热效果;另外,本实施例仅通过增加底部组件11、散热风道71即可解决模块化冰箱的位于上方的第一机械室的散热难题,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实现。

一般地,机械室位于冰箱箱体内的后下方,本实施例不排除机械室位于冰箱箱体内的其他位置。而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机械室限定于第一箱体01内的后下方,第一进风口22形成于第一机械室的后壁,第一环境空气出口11b形成于底部组件11的后壁,散热风道71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箱体01和第二箱体02的后外侧。也即是说,散热风道71是独立于第一箱体01和第二箱体02的单独模块,易于生产制造和拆装,可提升模块化冰箱的标准化程度,降低生产制造、运输及维修成本;并且可避免第一箱体01与第二箱体02组合或拆卸时对散热风道71的影响,保证了散热风道71的密封性;另外,当模块化冰箱作为嵌入式使用时,嵌入空间的大小只需满足其后壁与模块化冰箱后壁之间留有散热风道71的放置间隙即可,而嵌入空间的横向两侧壁则可与模块化冰箱的横向两侧壁紧贴,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在嵌入空间的后侧和横向两侧均留有散热气流通道的方案,本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在作为嵌入式使用时所需嵌入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小,从而减少冰箱所占空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62可形成于第一机械室的后壁,以通过第一箱体01的后外侧的空间将含有第一压缩机52和第一冷凝器32产生的热量的热空气排至外部环境中。由于散热风道71外置于第一箱体01和第二箱体02的后方,使得在第一箱体01和第二箱体02的后壁与模块化冰箱放置区域的后壁之间形成一定的空气流通空间,如此可利用该部分空间将第一机械室内的热量排至外部环境中,无需增加额外的散热空间或增加其他的散热通道即可保证第一机械室内的热量的顺畅排出,从而保证第一机械室的散热效果;另外,环境空气由底部组件11向上流动进入第一机械室,第一机械室的热空气向上流动经顶部组件12排至外部环境中,使得环境空气与热空气完全隔离,避免了环境空气与热空气的交叉混合,提升了第一机械室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在可替换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22可形成于第一机械室的侧壁,第一环境空气出口11b可形成于底部组件11的侧壁,相应地,散热风道71可设置于第一箱体01和第二箱体02的外侧的侧部或者内侧的侧部;而第一出风口62可形成于第一机械室的另一侧壁,第一箱体01的侧壁可与模块化冰箱的放置区域的侧壁之间预留一定的空气流通空间,以通过该空间将第一机械室产生的热量排至外部环境中。

环境空气入口11a可形成于底部组件11的前壁,由于底部组件11的前侧直接面向外部环境,环境空气由底部组件11的前侧吸入,可保证环境空气进入的畅通。另外,避免了底部组件11的横向侧壁开设环境空气入口11a而带来的需要在冰箱的横向侧壁与冰箱所嵌入空间的横向侧壁之间预留气流空间的问题,避免冰箱占用空间的增加。

参见图3,环境空气入口11a处可形成有上下间隔分布的第一分隔板110,第一分隔板110将环境空气入口11a分隔为上下分布的多个子入口,以引导环境空气顺畅进入。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的顶部组件12的示意图。

如前所述,第一机械室内的热量可通过第一箱体01的后外侧空间排至外部环境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箱体01的顶壁的上方可预留有空气流通空间,第一机械室内的热量可向上流动,经该空间排至外部环境中。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及图5所示,模块化冰箱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箱体01的上方的顶部组件12,顶部组件12的后侧形成有热空气进口(未示出),顶部组件12的前侧形成有与热空气进口相通的热空气出口12a,第一机械室内产生的热空气经第一箱体01的后外侧的空间向上流动,经热空气进口进入到顶部组件12中,并经热空气出口12a向前排至外部环境中,利用顶部组件12引导热空气的流动,有利于热空气的快速、顺畅排出。参见图5,热空气出口12a处可形成有上下间隔分布的第二分隔板120,第二分隔板120将热空气出口12a分隔为上下分布的多个子入口,以引导热空气顺畅排出。

顶部组件12可与第一箱体01可拆卸地连接,而底部组件11可与第二箱体02可拆卸地连接,如此易于顶部组件12和底部组件11的生产制造和拆装,进一步提升模块化冰箱的标准化程度,降低生产制造、运输及维修成本。

第一机械室内还可容置有第一散热风机42,其配置为促使环境空气由底部组件11和散热风道71进入第一机械室内,并促使环境空气依次经过第一冷凝器32和第一压缩机52,之后经第一箱体01的后外侧的空间进入顶部组件12,由顶部组件12排至外部环境。如此使得气流在第一机械室与外部环境之间持续循环,第一散热风机42促使了环境空气能够更加顺畅和快速地进入第一机械室内,增强了第一机械室的散热效果。

第一冷凝器32、第一散热风机42和第一压缩机52可沿横向依次分布,如此可减少第一机械室对第一箱体01前后空间的占用,保证第一机械室前侧的存储空间的容积。相应地,在第一进风口22和第一出风口62形成于第一机械室的后壁的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22和第一出风口62沿横向分布,且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第一进风口22位于第一冷凝器32的上游,第一出风口62位于第一压缩机52的下游,以保证环境空气先经过第一冷凝器32,再经过第一压缩机52,从而可更大程度地降低第一冷凝器32的表面温度,保证制冷效率。

本实施例在解决第一机械室的散热问题的同时,还提供了针对第二机械室的散热方案。具体地,第二机械室形成有用于供气流在第二机械室与外部环境之间循环的第二进风口21和第二出风口61,第二进风口21形成于第二机械室的底壁,而底部组件11的上壁形成有与第二进风口21相通的第二环境空气出口11c,以使得环境空气进入第二机械室内,吸收第二冷凝器31和第二压缩机51的热量。如此利用底部组件11在第二箱体02的下方将环境空气引入第二机械室内,保证了环境空气的顺畅进入,提升第二机械室的散热效果。

如前所述,由于散热风道71外置于第一箱体01和第二箱体02的后方,在第一箱体01和第二箱体02的后壁与模块化冰箱放置区域的后壁之间形成一定的空气流通空间,如此可对该部分空间进行更进一步的有效利用。具体地,第二机械室可限定于第二箱体02内的后下方,第二出风口61形成于第二机械室的后壁,如此可通过第二箱体02和第一箱体01的后侧空间将含有第二压缩机51和第二冷凝器31产生的热量的热空气排至外部环境中。

而第二机械室产生的热空气向上流动可由前述的顶部组件12进入引导,促使热空气的快速、顺畅排出。在可替换实施例中,第二机械室产生的热空气可由第一箱体01的顶壁的上方预留的空气流通空间排至外部环境中。

第二机械室内还可容置有第二散热风机41,其配置为促使环境空气进入第二机械室内,并促使环境空气依次经过第二冷凝器31和第二压缩机51,之后经第二箱体02和第一箱体02的后外侧的空间进入顶部组件12,由顶部组件12排至外部环境中。如此使得气流在第二机械室与外部环境之间持续循环,第二散热风机41可促使环境空气能够更加顺畅和快速地进入第二机械室内,增强第二机械室的散热效果。

第二冷凝器31、第二散热风机41和第二压缩机51沿横向依次分布,以减少第二机械室对第二箱体02前后空间的占用,保证第二机械室前侧的存储空间的容积。相应地,在第二进风口21形成于第二机械室的底壁,第二出风口61形成于第二机械室的后壁的实施例中,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第二进风口21位于第二冷凝器31的上游,第二出风口61位于第二压缩机51的下游,以保证环境空气先经过第二冷凝器31,再经过第二压缩机51,从而可更大程度地降低第二冷凝器31的表面温度,保证制冷效率。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风机42、第二散热风机41均为轴流风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风机42、第二散热风机41可为贯流风机、离心风机等,而第一冷凝器32、第一散热风机42、第一压缩机52的相对位置可根据第一散热风机42的风机类型和结构而调整,相应地,第二冷凝器31、第二散热风机41、第二压缩机51的相对位置可根据第二散热风机41的风机类型及结构而调整。

如本领域技术所熟知的,第一箱体01还应包括在第一机械室的前方和上方的至少一个第一储物间室及用于向至少一个第一储物间室提供冷量的第一蒸发器,第一蒸发器与第一冷凝器32、第一压缩机52等部件构成第一箱体01的制冷系统。相应地,第二箱体02还应包括在第二机械室的前方和上方的至少一个第二储物间室及用于向至少一个第二储物间室提供冷量的第二蒸发器,第二蒸发器与第二冷凝器31、第二压缩机51等部件构成第二箱体02的制冷系统。由于冰箱的制冷系统及制冷原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通过增设特别设计的底部组件11、散热风道71以及顶部组件12实现了上下连接式模块化冰箱中位于上方的第一机械室的良好散热,并解决了模块化冰箱作为嵌入式使用导致散热不良的痛点,提升了模块化冰箱各个独立的制冷系统的散热效果。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