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体和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02684发布日期:2020-08-25 20:10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门体和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门体及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门体包括顶杆组件和拉手,顶杆组件包括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拉手位于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之间,且拉手和顶杆组件相连接,由于间隙、装配误差的影响,当拉动拉手的边缘位置而不是拉手的中间部位时,会导致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的伸出长度不一致,影响外观及使用体验。同时,顶杆组件与拉手的装配结构使得产品的外形尺寸较大,特别是对开门冰箱,由于门封条距离门体边缘位置较近,导致没有足够空间安装顶杆组件,导致现有顶杆组件和拉手无法应用于对开门冰箱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门体。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门体,包括:门本体;顶杆组件,设于门本体的顶部或底部,被配置为提供开门的顶出力;拉手组件,设于门本体的侧部,并通过传动件驱动顶杆组件的顶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门体包括门本体、顶杆组件、拉手组件及传动件,其中,顶杆组件设于门本体的顶部或底部,拉手组件设于门体的侧部,通过拉动拉手组件可实现拉手组件通过传动件驱动顶杆组件伸缩,当顶杆组件顶出时顶杆组件与使用门体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相抵接,进而实现了门体相对于箱体的助力开门,有利于减小用户开启门体时所施加的外力。

进一步地,由于顶杆组件设于门本体的顶部或底部,拉手组件设于门体的侧部,即,拉手组件与定位组件分离设置,这样,可保证拉手组件作用于顶杆组件的驱动力的均衡性,避免了相关技术中拉手与顶杆组件的装配方式而带来的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的伸出长度不一致的问题。同时,该结构设置可根据门本体的实际结构在保证拉手组件有效驱动顶杆组件伸缩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设置拉手组件和顶杆组件在门本体的位置,以合理利用门本体内部空间,便于门体的其他组成部件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实现门体的轻、薄化,且使得拉杆组件和顶杆组件可适用于不同功能、型号及尺寸的门本体,可满足长距离传力的助力开门的使用需求,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及适应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门体,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拉手组件包括:安装座,设于门本体;拉手部,拉手部穿设于安装座,且拉手部与安装座转动连接;连接件,与拉手部伸出安装座的部分及传动件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拉手组件包括安装座、拉手部及连接件。拉手部与安装座转动连接,且连接件与拉手部伸出安装座的部分及传动件连接,这样,外力作用在拉手部上后,拉手部相对于安装座转动,并带动连接件及传动件动作,而后传动件带动顶杆组件伸缩,以实现拉手组件驱动顶杆组件伸缩的目的。其中,拉手部与安装座转动连接,安装座限定了拉手部的转动路径,为拉手部有效驱动传动件及顶杆组件动作提供了结构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拉手部包括:拉手;第一连杆部,与拉手及安装座转动连接;第二连杆部,位于第一连杆部的一侧,第二连杆部与拉手及安装座转动连接;其中,连接件与第一连杆部或第二连杆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拉手部包括拉手、第一连杆部及第二连杆部。其中,第一连杆部与拉手及安装座转动连接,第二连杆部位于第一连杆部的一侧,且第二连杆部与拉手及安装座转动连接。即,拉手部、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安装座相配合以构成四边形机构,外力作用在拉手上,拉手围绕第一连杆部和第二连杆部转动以驱动四边形机构形变进而驱动连接件及传动件动作,而后传动件带动顶杆组件伸缩,以实现拉手组件驱动顶杆组件伸缩的目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连杆部和第二连杆部皆包括:第一连杆,位于拉手的一侧,且与拉手转动连接;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一端穿设于第一连杆,且第一转轴与第一连杆固定连接,第一转轴伸出第一连杆的部分与安装座转动连接;其中,连接件与第一连杆部的第一转轴或第二连杆部的第一转轴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杆部和第二连杆部皆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一转轴。第一转轴和第一连杆固定连接,第一连杆与拉手转动连接,第一转轴伸出第一连杆的部分与安装座转动连接,这样,第一连杆部可相对于拉手及安装座转动,第二连杆部也可相对于拉手及安装座转动,这样,拉手围绕第一连杆部和第二连杆部转动以驱动四边形机构形变进而驱动连接件及传动件动作,而后传动件带动顶杆组件伸缩,以实现拉手组件驱动顶杆组件伸缩的目的。其中,由于第一连杆部和第二连杆部皆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一转轴,该结构设置为使得拉手部、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安装座相配合构成的四边形机构为平行四边形机构,可保证四边形机构形变的稳定性及顺畅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连杆的数量为两个,第一转轴的一端穿设于两个第一连杆中的一个,第一转轴的另一端穿设于两个第一连杆中的另一个;其中,第一连杆部的第一连杆平行于第二连杆部的第一连杆。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杆的数量为两个,第一转轴的一端穿设于两个第一连杆中的一个,第一转轴的另一端穿设于两个第一连杆中的另一个,第一连杆部的第一连杆平行于第二连杆部的第一连杆。这样,拉手部、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安装座相配合构成两个平行四边形机构,两个平行四边形机构中的一个位于拉手的一端,两个平行四边形机构中的另一个位于拉手的另一端。故而拉手可围绕两个第一转轴进行平动,该结构设置使得外力作用在拉手的任意位置都不会出现拉手歪斜的情况发生,故而为后续顶杆组件伸出距离的稳定性提供了可靠的结构保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连杆部还包括:第二连杆,位于拉手的另一侧,且与拉手转动连接;第一转轴的另一端延伸并穿过第二连杆,且第一转轴与第二连杆固定连接,第一转轴伸出第二连杆的部分与安装座转动连接;第二连杆部还包括:第三连杆,位于拉手的另一侧,且与拉手转动连接;第二转轴,穿设于第三连杆,且第二转轴与第三连杆转动连接,第二转轴伸出第三连杆的部分与安装座转动连接;其中,第二连杆部的第一转轴的轴线与第二转轴的轴线共线。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杆部还包括第二连杆,第一转轴的另一端穿设于第二连杆,且第一转轴与第二连杆固定连接,第一转轴伸出第二连杆的部分与安装座转动连接;第二连杆部还包括第三连杆和第二转轴,第三连杆位于拉手的另一侧,且与拉手转动连接,第二转轴穿设于第三连杆,且第二转轴与第三连杆转动连接,第二转轴伸出第三连杆的部分与安装座转动连接。由于第二连杆部的第一转轴的轴线与第二转轴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连杆部的第一连杆和第一转轴、第二连杆部的第一连杆和第一转轴、拉手及安装座相配合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机构,第一连杆部的第二连杆和第一转轴、第二连杆部的第三连杆和第二转轴、拉手及安装座相配合构成一个四边形机构,该结构设置使得外力作用在拉手的任意位置都不会出现拉手歪斜的情况发生,故而为后续顶杆组件伸出距离的稳定性提供了可靠的结构保障。

另外,由于第一连杆部的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连接,故而,当外力的作用点偏向拉手的一端时,也可以保证拉手上下的运动幅度一致,避免拉手歪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中的任意两个连杆的结构相同;第一连杆部的第一连杆平行于第二连杆部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平行于第三连杆。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的结构及装配关系,使得第一连杆部的第一连杆和第一转轴、第二连杆部的第一连杆和第一转轴、拉手及安装座相配合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机构,第一连杆部的第二连杆和第一转轴、第二连杆部的第三连杆和第二转轴、拉手及安装座相配合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机构,拉手可围绕两个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进行平动,该结构设置使得外力作用在拉手的任意位置都不会出现拉手歪斜的情况发生,故而为后续顶杆组件伸出距离的稳定性提供了可靠的结构保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拉手部还包括:弹性件,与第一连杆部和第二连杆部中的一个及安装座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拉手部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与第一连杆部和第二连杆部中的一个及安装座相连接,这样,当外力作用在拉手时,拉手带动第一连杆部和第二连杆部动作,进而使得弹性件被拉伸,当撤去作用在拉手的外力时,弹性件回缩以带动拉手、第一连杆部及第二连杆部复位,进而实现拉手组件驱动顶杆组件回缩直至复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传动件包括柔性件,柔性件与顶杆组件及拉手组件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拉动拉手组件,拉手组件带动柔性件收紧并随着拉手组件的动作而进一步带动顶杆组件伸缩。其中,由于传动件包括柔性件,故而,可根据门本体的内部空间布局情况有针对性地改变传动件的延伸方向及延伸结构,这样,在保证拉手组件通过传动件驱动顶杆组件的顶出的有效性的同时,可提升对门本体的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便于门体的其他组成部件的布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柔性件包括钢丝绳,钢丝绳与顶杆组件及拉手组件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拉动拉手组件,拉手组件带动钢丝绳收紧并随着拉手组件的动作而进一步带动顶杆组件伸缩。且由于柔性件包括钢丝绳,故而柔性件具有强度高、自重轻及不易折断的特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传动件还包括:保护套,套设于柔性件的外侧;第一卡接件,第一卡接件被配置为适于固定柔性件和顶杆组件;第二卡接件,第二卡接件被配置为适于固定柔性件和拉手组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传动件还包括保护套、第一卡接件及第二卡接件。其中,保护套套设于柔性件的外侧,保护套对柔性件起到保护的作用,柔性件可相对于保护套移动,这样,保护套可使柔性件与门本体的其他组成部件(如门体的保温层)相互隔离,以减小柔性件与门本体的其他组成部件(如保温层)之间的摩擦损耗。另外,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的结构设置使得柔性件可与拉手组件和顶杆组件稳固且牢靠的固定在一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顶杆组件包括:盖体,设有安装腔;连接部,位于安装腔内,且连接部与传动件连接,连接部被配置为适于转动;齿轮,与连接部相连接;顶杆,至少部分顶杆位于安装腔内,顶杆设有齿条,齿条与齿轮相啮合,顶杆被配置为适于在齿轮的驱动下伸缩。

在该技术方案中,顶杆组件包括:盖体、连接部、齿轮及顶杆。其中,连接部与传动件连接,传动件带动连接部转动,连接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齿条动作,进而实现顶杆伸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齿轮的转轴位于连接部的外边缘之内,且传动件与连接部的连接处位于齿轮的外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齿轮、传动件及连接部的装配结构,使得齿轮的转轴位于连接部的外边缘之内,且传动件与连接部的连接处位于齿轮的外侧,这样,利用杠杆原理,对拉手组件施以较小的力即可通过顶杆组件将门体顶开。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箱体;及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门体,门体可开合地设在箱体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设备因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门体,因此具有上述门体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门体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门体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所示门体的a-a向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图2所示门体的b-b向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4所示门体的c处放大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门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所示门体的d-d向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图6所示门体的e-e向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图8所示门体的f处放大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拉手组件和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0所示拉手组件和传动件的g处放大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拉手组件和传动件的分解图;

图13示出了图12所示拉手组件和传动件的h处放大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拉手组件和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拉手组件和传动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拉手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顶杆组件和传动件的分解图;

图18示出了图17所示顶杆组件和传动件的i处放大图。

其中,图1至图18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门体,110门本体,120顶杆组件,122盖体,1222上盖,1224下盖,124连接部,126齿轮,128顶杆,1282齿条,130拉手组件,132安装座,136连接件,138拉手,140第一连杆部,142第二连杆部,144第一连杆,146第一转轴,148第二连杆,150第三连杆,152第二转轴,160传动件,162钢丝绳,164保护套,166第一卡接件,168第二卡接件,170弹性件,180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门体100和制冷设备。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门体100包括门本体110、顶杆组件120、拉手组件138及传动件160。

其中,顶杆组件120设于门本体110的顶部或底部,被配置为提供开门的顶出力;拉手组件138设于门本体110的侧部,并通过传动件160驱动顶杆组件120的顶出。

详细地,门体100包括门本体110、顶杆组件120、拉手组件138及传动件160,其中,顶杆组件120设于门本体110的顶部或底部,拉手组件138设于门体100的侧部,通过拉动拉手组件138可实现拉手组件138通过传动件160驱动顶杆组件120伸缩,当顶杆组件120顶出时顶杆组件120与使用门体100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相抵接,进而实现了门体100相对于箱体的助力开门,有利于减小用户开启门体100时所施加的外力。

进一步地,由于顶杆组件120设于门本体110的顶部或底部,拉手组件138设于门体100的侧部,即,拉手组件138与定位组件分离设置,这样,可保证拉手组件138作用于顶杆组件120的驱动力的均衡性,避免了相关技术中拉手138与顶杆组件120的装配方式而带来的第一顶杆128和第二顶杆128的伸出长度不一致的问题。同时,该结构设置可根据门本体110的实际结构在保证拉手组件138有效驱动顶杆组件120伸缩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设置拉手组件138和顶杆组件120在门本体110的位置,以合理利用门本体110内部空间,便于门体100的其他组成部件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实现门体100的轻、薄化,且使得拉杆组件和顶杆组件120可适用于不同功能、型号及尺寸的门本体110,可满足长距离传力的助力开门的使用需求,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及适应性。

具体地,门体100可为单开门制冷设备的门体100,或门体100为双开门制冷设备的门体100,或门体100为三开门制冷设备的门体100,或门体100为对开门制冷设备的门体100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具体地,如图1、图2、图4、图6及图8所示,拉手组件130沿门本体110的高度方向布置,顶杆组件120沿门体100的宽度方向布置。拉手组件130沿门本体110的高度方向布置,这样,更利于用户手部对拉手组件130的施力,便于门体100的打开和闭合;顶杆组件120沿门体100的宽度方向布置,如,顶杆组件120位于门本体110的顶部,门本体110的顶部区域的安装空间相对较大,将顶杆组件120置于门本体110的顶部,可降低顶杆组件120与门体100的其他组成部件干涉的发生概率,且可解决凝露问题,当然,亦可使顶杆组件120位于门本体110的底部。

具体地,拉手组件130沿门本体110的高度方向布置,如,拉手组件130位于门本体110的中部或中下部或中上部。这样,更利于用户手部对拉手组件130的施力,便于门体100的打开和闭合。另外,由于门本体110的高度尺寸较大,故而拉手组件130位于门本体110的中部或中上部时,可增大拉手组件130至地面的距离,这样,年龄较小的幼儿不易碰触到拉手组件130,故而可降低幼儿通过拉手组件130打开门体100进而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具体地,门体100还包括铰链轴,铰链轴设于门本体110,门本体110宽度方向的对称轴位于铰链轴和顶杆组件120之间。通过合理限定铰链轴与顶杆组件120的位置关系,使得门本体110宽度方向的对称轴位于铰链轴和顶杆组件120之间,这样,利用杠杆原理,对拉手组件130施以较小的力即可通过顶杆组件120将门体100顶开。

具体地,拉手组件130和铰链轴位于门体100的相对两侧,顶杆组件120位于门本体110的顶部,且门本体110宽度方向的对称轴位于铰链轴和顶杆组件120之间。通过合理限定铰链轴与顶杆组件120的位置关系,利用杠杆原理,对拉手组件130施以较小的力即可通过顶杆组件120将门体100顶开。

具体地,如图2、图3、图4及图5示出了外力未作用于拉手组件130时,顶杆组件120处于初始状态;如图6、图7、图8及图9示出了外力作用于拉手组件130时顶杆组件120在拉手组件130的驱动下伸出。

实施例2:

如图10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门体100包括门本体110、顶杆组件120、拉手组件138及传动件160,顶杆组件120设于门本体110的顶部或底部,被配置为提供开门的顶出力,拉手组件138设于门本体110的侧部,并通过传动件160驱动顶杆组件120的顶出,拉手组件138包括安装座132、拉手138部及连接件136。

其中,安装座132设于门本体110,拉手部穿设于安装座132,且拉手部与安装座132转动连接,连接件136与拉手部伸出安装座132的部分及传动件160连接。

详细地,拉手组件130包括安装座132、拉手部及连接件136。拉手部与安装座132转动连接,且连接件136与拉手部伸出安装座132的部分及传动件160连接,这样,外力作用在拉手部上后,拉手部相对于安装座132转动,并带动连接件136及传动件160动作,而后传动件160带动顶杆组件120伸缩,以实现拉手组件130驱动顶杆组件120伸缩的目的。其中,拉手部与安装座132转动连接,安装座132限定了拉手部的转动路径,为拉手部有效驱动传动件160及顶杆组件120动作提供了结构支撑。

具体地,如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及图16所示,拉手部包括:拉手138;第一连杆部140,与拉手138及安装座132转动连接;第二连杆部142,位于第一连杆部140的一侧,第二连杆部142与拉手138及安装座132转动连接;其中,连接件136与第一连杆部140或第二连杆部142连接。即,拉手部、第一连杆144、第二连杆148及安装座132相配合以构成四边形机构,外力作用在拉手138上,拉手138围绕第一连杆部140和第二连杆部142转动以驱动四边形机构形变进而驱动连接件136及传动件160动作,而后传动件160带动顶杆组件120伸缩,以实现拉手组件130驱动顶杆组件120伸缩的目的。

具体地,如图16所示,第一连杆部140和第二连杆部142皆包括:第一连杆144,位于拉手138的一侧,且与拉手138转动连接;第一转轴146,第一转轴146的一端穿设于第一连杆144,且第一转轴146与第一连杆144固定连接,第一转轴146伸出第一连杆144的部分与安装座132转动连接;其中,连接件136与第一连杆部140的第一转轴146或第二连杆部142的第一转轴146连接。第一连杆部140和第二连杆部142皆包括:第一连杆144和第一转轴146。第一转轴146和第一连杆144固定连接,第一连杆144与拉手138转动连接,第一转轴146伸出第一连杆144的部分与安装座132转动连接,这样,第一连杆部140可相对于拉手138及安装座132转动,第二连杆部142也可相对于拉手138及安装座132转动,这样,拉手138围绕第一连杆部140和第二连杆部142转动以驱动四边形机构形变进而驱动连接件136及传动件160动作,而后传动件160带动顶杆组件120伸缩,以实现拉手组件130驱动顶杆组件120伸缩的目的。其中,由于第一连杆部140和第二连杆部142皆包括:第一连杆144和第一转轴146,该结构设置为使得拉手部、第一连杆144、第二连杆148及安装座132相配合构成的四边形机构为平行四边形机构,可保证四边形机构形变的稳定性及顺畅性。

具体地,第一连杆144的数量为两个,第一转轴146的一端穿设于两个第一连杆144中的一个,第一转轴146的另一端穿设于两个第一连杆144中的另一个;其中,第一连杆部140的第一连杆144平行于第二连杆部142的第一连杆144。这样,拉手部、第一连杆144、第二连杆148及安装座132相配合构成两个平行四边形机构,两个平行四边形机构中的一个位于拉手138的一端,两个平行四边形机构中的另一个位于拉手138的另一端。故而拉手138可围绕两个第一转轴146进行平动,该结构设置使得外力作用在拉手138的任意位置都不会出现拉手138歪斜的情况发生,故而为后续顶杆组件120伸出距离的稳定性提供了可靠的结构保障。

具体地,如图16所示,第一连杆部140还包括:第二连杆148,位于拉手138的另一侧,且与拉手138转动连接;第一转轴146的另一端延伸并穿过第二连杆148,且第一转轴146与第二连杆148固定连接,第一转轴146伸出第二连杆148的部分与安装座132转动连接;第二连杆部142还包括:第三连杆150,位于拉手138的另一侧,且与拉手138转动连接;第二转轴152,穿设于第三连杆150,且第二转轴152与第三连杆150转动连接,第二转轴152伸出第三连杆150的部分与安装座132转动连接;其中,第二连杆部142的第一转轴146的轴线与第二转轴152的轴线共线。由于第二连杆部142的第一转轴146的轴线与第二转轴152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连杆部140的第一连杆144和第一转轴146、第二连杆部142的第一连杆144和第一转轴146、拉手138及安装座132相配合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机构,第一连杆部140的第二连杆148和第一转轴146、第二连杆部142的第三连杆150和第二转轴152、拉手138及安装座132相配合构成一个四边形机构,该结构设置使得外力作用在拉手138的任意位置都不会出现拉手138歪斜的情况发生,故而为后续顶杆组件120伸出距离的稳定性提供了可靠的结构保障。

具体地,第一连杆144、第二连杆148及第三连杆150中的任意两个连杆的结构相同;第一连杆部140的第一连杆144平行于第二连杆部142的第一连杆144;第二连杆148平行于第三连杆150。通过合理设置第一连杆144、第二连杆148及第三连杆150的结构及装配关系,使得第一连杆部140的第一连杆144和第一转轴146、第二连杆部142的第一连杆144和第一转轴146、拉手138及安装座132相配合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机构,第一连杆部140的第二连杆148和第一转轴146、第二连杆部142的第三连杆150和第二转轴152、拉手138及安装座132相配合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机构,该结构设置使得外力作用在拉手138的任意位置都不会出现拉手138歪斜的情况发生,故而为后续顶杆组件120伸出距离的稳定性提供了可靠的结构保障。

具体地,如图16所示,拉手部还包括:弹性件170,与第一连杆部140和第二连杆部142中的一个及安装座132相连接。这样,当外力作用在拉手138时,拉手138带动第一连杆部140和第二连杆部142动作,进而使得弹性件170被拉伸,当撤去作用在拉手138的外力时,弹性件170回缩以带动拉手138、第一连杆部140及第二连杆部142复位,进而实现拉手组件130驱动顶杆组件120回缩直至复位。

实施例3:

如图10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门体包括门本体、顶杆组件、拉手组件及传动件,顶杆组件设于门本体的顶部或底部,被配置为提供开门的顶出力,拉手组件设于门本体的侧部,并通过传动件驱动顶杆组件的顶出,拉手组件包括安装座、拉手部及连接件,传动件包括柔性件。

其中,柔性件与顶杆组件120及拉手组件138相连接。

详细地,当拉动拉手组件138,拉手组件138带动柔性件收紧并随着拉手组件138的动作而进一步带动顶杆组件120伸缩。其中,由于传动件160包括柔性件,故而,可根据门本体110的内部空间布局情况有针对性地改变传动件160的延伸方向及延伸结构,这样,在保证拉手组件138通过传动件160驱动顶杆组件120的顶出的有效性的同时,可提升对门本体110的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便于门体100的其他组成部件的布局。

具体地,柔性件包括钢丝绳162,钢丝绳162与顶杆组件120及拉手组件138相连接。由于柔性件包括钢丝绳162,故而柔性件具有强度高、自重轻及不易折断的特性。

具体地,钢丝绳162亦可为钢丝软轴。

具体地,传动件160包括连杆,连杆与顶杆组件120及拉手组件138相连接。其中,连杆包括直杆和/或弯杆。对于传动件160的结构在此不一一例举,只要能实现拉手组件138通过传动件160驱动顶杆组件120的顶出的结构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具体地,如图10、图12、图14、图15、图17及图18所示,传动件160还包括:保护套164,套设于柔性件的外侧;第一卡接件166,第一卡接件166被配置为适于固定柔性件和顶杆组件120;第二卡接件168,第二卡接件168被配置为适于固定柔性件和拉手组件130。保护套164套设于柔性件的外侧,保护套164对柔性件起到保护的作用,柔性件可相对于保护套164移动,这样,保护套164可使柔性件与门本体110的其他组成部件(如保温层)相互隔离,以减小柔性件与门本体110的其他组成部件(如保温层)之间的摩擦损耗。另外,第一卡接件166和第二卡接件168的结构设置使得柔性件可与拉手组件130和顶杆组件120稳固且牢靠的固定在一起。

具体地,可根据门本体110内部空间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保护套164的结构,如,使保护套164弯曲布置,或使保护套164弯折布置,或是保护套164线形布置。

实施例4:

如图17和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门体100包括门本体110、顶杆组件120、拉手组件138及传动件160,顶杆组件120设于门本体110的顶部或底部,被配置为提供开门的顶出力,拉手组件138设于门本体110的侧部,并通过传动件160驱动顶杆组件120的顶出,拉手组件138包括安装座132、拉手138部及连接件136,传动件160包括柔性件,顶杆组件120包括:盖体122、连接部124、齿轮126及顶杆128。

其中,盖体122设有安装腔;连接部124,位于安装腔内,且连接部124与传动件160连接,连接部124被配置为适于转动,齿轮126与连接部124相连接,至少部分顶杆128位于安装腔内,顶杆128设有齿条1282,齿条1282与齿轮126相啮合,顶杆128被配置为适于在齿轮126的驱动下伸缩。

详细地,顶杆组件120包括:盖体122、连接部124、齿轮126及顶杆128。其中,连接部124与传动件160连接,传动件160带动连接部124转动,连接部124带动齿轮126转动,齿轮126带动齿条1282动作,进而实现顶杆128伸缩。

具体地,如图18所示,盖体122包括上盖1222和下盖1224;连接部124为凸轮,顶杆组件120还包括复位弹簧180,复位弹簧180与连接部124和盖体122相连接。

具体地,齿轮126的转轴位于连接部124的外边缘之内,且传动件160与连接部124的连接处位于齿轮126的外侧。通过合理设置齿轮126、传动件160及连接部124的装配结构,使得齿轮126的转轴位于连接部124的外边缘之内,且传动件160与连接部124的连接处位于齿轮126的外侧,这样,利用杠杆原理,对拉手组件130施以较小的力即可通过顶杆组件120将门体100顶开。

实施例5: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箱体;及如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的门体100,门体100可开合地设在箱体上。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制冷设备因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的门体100,因此具有上述门体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具体地,制冷设备包括冰箱或冰柜。

具体地,箱体设有压缩机及换热器。

具体地,门本体110设置有保温层,顶杆组件120穿设于保温层,顶杆组件120的顶杆128可相对于保温层伸缩。

具体实施例:

如图1所示,拉手组件130位于门体100高度方向中间位置,以便于人手操作。

顶杆组件120位于门本体110顶部远离铰链轴一侧,门本体110顶部空间较大,设置顶杆组件120不会造成凝露问题,远离铰链轴侧,可以通过杠杆作用,以较小的力将门顶开。

在拉手组件130与顶杆组件120之间有传动件160,传动件160将拉手138的移动动作转化为顶杆128的顶出动作,实现力的传递。

如图2至图9所示,对开门冰箱的门封条距离门体100边缘较近,空间不足以设置顶杆组件120。

如图2至图5所示,常态下拉手138处于远离人体的一侧,顶杆128在复位弹簧180作用下处于缩回的状态。

如图6至图9所示,用户用手拉动拉手138准备开门的状态。此时拉手138在外力作用下向外拉出,带动钢丝绳162移动,钢丝绳162拽动凸轮逆时针方向旋转,凸轮上有与顶杆128上设置的齿条1282相配合的齿轮126。当凸轮逆时针旋转时,带动顶杆128向外伸出,顶住冰箱箱体。

如图10至图15所示,可以看出常态下及外力拉动下,拉手138与安装座132之间的位置关系,拉手138向外拉出的同时,带动连接件136转动,连接件136的转动使得钢丝绳162收紧。

第二卡接件168用于将钢丝绳162固定在连接件136上。

传动件160还包含保护套164和钢丝绳162,钢丝绳162可在保护套164内自由移动。保护套164将门体100保温层与钢丝绳162互相隔绝,使得钢丝绳162可以在门体100内以较小摩擦力自由移动。

如图16所示,拉手组件130包括两个第一转轴146和一个第二转轴152,其中,两个第一转轴146的长度不同。三个转轴均设于安装座132且三个转轴均可相对于安装座132转动。拉手138通过两个第一连杆144、第二连杆148及第四连杆固定在三根转轴上。较短的第一转轴146和第二转轴152同轴,第一连杆144相对于拉手138的转动轴线至第一转轴146的轴线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连杆148相对于拉手138的转动轴线至第一转轴146的轴线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三连杆150相对于拉手138的转动轴线至第二转轴152的轴线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一距离、第二距离及第三距离中的任意两个相等。因此,构成了两个平行四边形机构。拉手138可围绕三个转轴进行平动。

第一转轴146与连接件136连接,当拉动把手时,连接件136会与第一转轴146伸出安装座132的部分一同转动。

如图16所示,较长的第一转轴146的一端穿设于第一连杆144,且较长的第一转轴146与第一连杆144固定连接,较长的第一转轴146的另一端穿设于第二连杆148,且较长的第一转轴146与第二连杆148固定连接,较长的第一转轴146的作用在于,当力的作用点偏向拉手138的一端时,可以保证拉手138上下的运动幅度一致。复位扭簧使得松手后,拉手138可以及时复位。

如图17和图18所示,顶杆128可在上盖1222和下盖1224之间的空隙内前后运动。顶杆128上设置有齿条1282,凸轮上设置有齿轮126。顶杆128上的齿条1282与凸轮上的齿条1282相互配合。

钢丝绳162拉动凸轮旋转,从而带动顶杆128伸出。凸轮与第一卡接件166的连接处与凸轮中心之间的距离要大于凸轮上齿轮126的半径,从而行程省力杠杆,使得可以用较小的力开启冰箱门。

第一卡接件166用于将钢丝绳162固定在凸轮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