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56714发布日期:2021-06-22 15:20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冰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藏冷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用户对于冰箱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仅设置冷藏室、冷冻室和变温室的冰箱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对于存储空间多样化的需求。

近年来,冰箱领域出现了一种复合门体技术。众所周知,传统的冰箱门体用于开闭箱体的制冷间室,最多在冷藏门体的内衬处设置瓶座用于放置瓶装物。而复合门体的冰箱则对门体结构和功能进行改进,使门体包括主门和副门,主门用于开闭制冷间室。并且,主门限定出前侧敞开的门体间室,副门用于开闭门体间室。主门转动过程中,副门保持关闭状态。门体间室可供放置存储物,且取放时仅需打开副门,无打开主门。

冰箱的复合门结构方便了存储物的分类保存和用户的开关门操作,但是其在实际产品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副门开门过于频繁,使得门体间室冷量损耗较多,以及门体间室的内壁容易凝露,这些问题阻碍了复合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之一,提供一种可有效减小副门的打开频率的冰箱。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要提升产品的科技感和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要减少冰箱第二间室内壁的凝露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冰箱的副门,其包括:

箱体,其前侧敞开以限定出第一间室;

主门,安装于箱体,以用于开闭第一间室,主门限定有前侧敞开的第二间室;和

副门,安装于主门,以用于开闭第二间室,副门包括状态可调门板,状态可调门板配置成可受控地改变透明度,以使第二间室内部结构的可见程度可调。

可选地,状态可调门板配置成在副门前侧预设距离内存在人体时,处于透明状态;在副门前侧预设距离内不存在人体时,处于非透明状态。

可选地,第二间室划分多个储物区;状态可调门板包括透明度可独立调节的多个调节分区,其分别与多个储物区位置相对;状态可调门板配置成在每个调节分区被按压时,使该调节分区由非透明状态切换为透明状态,以使其对应的储物区处于可见状态。

可选地,状态可调门板包括第一玻璃层、第二玻璃层和位于两者之间的液晶层,液晶层配置成在处于通电状态时处于透明状态,在处于断电状态时处于非透明状态。

可选地,主门的后壁开设送风口和回风口,两者均连通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后壁为中空状,其内部限定有连通第一间室的除露风道,后壁前表面向后开设有多个连通第二间室和除露风道的除露孔;冰箱配置成:可处于使第一间室空气经送风口进入第二间室,再经回风口返回第一间室的供冷循环模式;或处于使第一间室空气进入除露风道,以使部分气流经除露孔流至后壁前表面处,以除去其表面凝露的除露模式。

可选地,除露风道具有连通第一间室的进口和出口;且冰箱配置成在处于供冷循环模式时,使进口和出口分别处于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在处于除露模式时,使进口和出口均处于打开状态。

可选地,进口穿透送风口的侧壁以连通送风口,出口穿透回出口穿透回风口的侧壁以连通回风口。

可选地,冰箱还包括风门,其安装于送风口处,并配置成可受控地运动至关闭进口且导通送风口的供冷状态,或运动至打开进口且关闭送风口的除露状态。

可选地,风门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进口前边缘处,以便转动至供冷状态或除露状态。

可选地,在从送风口至回风口的方向上,除露孔的排列密度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的冰箱中,副门包括状态可调门板,状态可调门板的透明度可调,从而使第二间室内部结构的可见程度可调。如此一来,当用户需要了解第二间室的储物情况时,冰箱可使状态可调门板处于透明状态。用户观察到第二间室的储物情况之后,如无必要便不再打开副门,避免打开副门导致冷量泄漏,也避免外界空气进入第二间室导致其温湿度变化增大第二间室内壁的凝露风险。而且,副门的透明度可调,也使冰箱整体科技感十足,提升了产品档次和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冰箱在副门前侧预设距离不存在人体时,使状态可调门板处于非透明状态,以使第二间室内部结构不可见,以避免内部结构影响冰箱外观。而在副门前侧预设距离存在人体时,冰箱即推测用户有开门可能,使状态可调门板切换为透明状态,以使第二间室内部结构可见,将存储情况展现给用户,以避免不必要的开门操作。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冰箱不仅可在不打开副门前提下获取第二间室的存储情况,还避免了冰箱外观受到不利影响。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冰箱对状态可调门板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细化,使状态可调门板包括透明度可独立调节的多个调节分区,其分别与第二间室的多个储物区位置相对,在每个调节分区被按压时,使该调节分区由非透明状态切换为透明状态,以使其对应的储物区处于可见状态。这样一来,使得状态可调门板的透明度的切换由用户直接手动切换,且划分了多个调节分区供用户选择,提升了用户的操作体验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主门进行特别设计,能有效去除第二间室的内壁的凝露。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特别使主门后壁为中空状,限定出除霜风道,并使后壁前表面向后开设有多个除露孔。第二空间需要正常制冷时,冰箱运行供冷循环模式,使第一间室空气正常经送风口进入第二间室,对第二间室进行制冷。当第二间室后壁面(也就是主门后壁的前表面)产生凝露需要除露时,冰箱运行除露模式,使第一间室空气进入主门后壁内部的除露风道,以使部分气流经除露孔流至后壁前表面处。除露风道的空气的相对湿度必然低于主门后壁前表面处的原有气流(凝露附近空气相对湿度必然很高),故引入除露风道的低湿度空气能够促进凝露的蒸发。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冰箱在运行除露模式时,并未采用对后壁进行电加热或者引入热空气等传统方式,而是利用第一间室的冷风进行除露,除露进程基本不会对第二间室的正常制冷产生影响,结构设计非常巧妙。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副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状态可调门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副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冰箱在处于供冷循环模式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a处放大图;

图7是图5所示冰箱在处于除露模式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8是图7的b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冰箱。其中,“前”、“后”、“上”、“下”、“顶”、“底”、“内”、“外”、“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原理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副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状态可调门板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副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冰箱在处于供冷循环模式的示意图。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冰箱一般性地可包括箱体100、主门200和副门300。箱体100的前侧敞开以限定出第一间室101。主门200安装于箱体100,以用于开闭第一间室101,主门200限定出前侧敞开的第二间室201。副门300安装于主门200,以用于开闭第二间室201。

发明人发现,由于用户很难对存储物在冰箱中的具体存放位置有特别清晰的记忆,导致用户在想要取出某些存储物时,往往会逐个打开各门体。而复合门结构的冰箱在主门200外额外设置了副门300,使得冰箱储物位置更多,门数量更多,使总开门次数进一步增加,引发冷量损耗严重等各方面问题。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副门300包括状态可调门板310。状态可调门板310可安装于一个门框架320上,使门框架320用于安装于主门200。状态可调门板310配置成可受控地改变其透明度,以使第二间室201的内部结构的可见程度可调。如此一来,在用户需要了解第二间室201内存放了何种存储物时,冰箱可使状态可调门板310处于透明状态。在用户观察到第二间室201的储物情况后,如无必要便不再打开副门300,以避免了因开启副门300导致的冷量泄漏,也避免了外界空气进入第二间室201导致其温湿度变化增大第二间室201内壁凝露的风险。而且,副门300的透明度可调,也使冰箱整体科技感十足,提上了产品档次和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状态可调门板310的透明度调节包括将其调节为透明状态和非透明状态。如图3所示,状态可调门板310包括第一玻璃层301、第二玻璃层302和位于两者之间的液晶层303,液晶层303配置成在处于通电状态时处于透明状态,在处于断电状态时处于非透明状态。液晶层303包括聚合物分散液晶,聚合物分散液晶又称为pdlc(polymerdispersedliquidcrystal),是液晶以微米量级的小微滴分散在有机固态聚合物基体内,由于由液晶分子构成的小微滴的光轴处于自由取向,其折射率与基体的折射率不匹配,当光通过基体时被微滴强烈散射而呈不透明的乳白状态或半透明状态。施加电场可调节液晶微滴的光轴取向,当两者折射率相匹配时,使液晶层303整体呈现透明态。除去电场,液晶微滴又恢复最初的散光状态,使液晶层303整体呈现非透明状态。

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也可使状态可调门板310的透明度调节包括将其调节为透明状态、非透明状态以及半透明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状态可调门板310配置成在副门300前侧预设距离内存在人体时,处于透明状态。在副门300前侧预设距离内不存在人体时,处于非透明状态。具体地,可使冰箱包括控制器和红外传感器,由红外传感器对人体进行感测,控制器接收红外传感器的感测信号,对状态可调门板310的状态进行切换控制。

冰箱处于常规运行状态,也就是在副门300前侧预设距离不存在人体时,使第二间室201的内部结构不可见,以避免内部结构影响冰箱外观。而在副门300前侧预设距离存在人体时,冰箱即推测用户有开门可能,使状态可调门板310切换为透明状态,以使第二间室201内部结构可见,将存储情况展现给用户,以避免不必要的开门操作。根据通常操作习惯,用户进入冰箱前侧1m或更小范围内时,开门可能性很大,故此该预设距离可设置为小于1m的数值。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冰箱不仅可在不打开副门300前提下获取第二间室201的存储情况,还避免了冰箱外观受到不利影响。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可使第二间室201划分多个储物区,例如设置多层搁物架,每个搁物架上方空间构成一个储物区。使状态可调门板310包括透明度可独立调节的多个调节分区311、312、313。多个调节分区311、312、313分别与多个储物区位置相对。状态可调门板配置成在每个调节分区被按压时,使该调节分区由非透明状态切换为透明状态,以使其对应的储物区处于可见状态。这样一来,用户可选择性地观察第二间室的部分储物区的储物情况。而且状态可调门板310的透明度切换由用户操作,提升了用户的操作体验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主门200在箱体100前侧可转动地安装于箱体100,主门200前侧敞开以限定出前述的第二间室201,使副门300在主门200前侧可转动地安装于主门200。主门200打开时,用户从第一间室101存取物品。主门200关闭,副门300打开时,用户可从第二间室201存取物品。

冰箱可通过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半导体制冷系统或其他方式进行制冷。根据制冷温度的不同,冰箱内部的各间室可划分为冷藏室、冷冻室和变温室。例如冷藏室内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至10℃之间,优先为4℃至7℃。冷冻室内的温度范围一般控制在-22℃至-14℃。变温室可在-18℃至8℃之间调节,以实现变温效果。不同种类的物品的最佳存储温度并不相同,适宜存放的储物间室也并不相同。例如果蔬类食物适宜存放于冷藏室,而肉类食物适宜存放于冷冻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间室101优选为冷藏室。

现有的复合门冰箱中,门体限定的间室内壁凝露问题比较严重。发明人认识到,由于主门200的后壁211临近第一间室101,与第一间室101内的空气可通过热传导进行传热,故该后壁211前表面的温度相比第二间室201的其他壁面的温度要更低,更容易产生凝露。

基于上述认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对主门200进行特别设计,针对性地对第二间室201的后壁211的前表面进行除露。

图6是图5的a处放大图;图7是图5所示冰箱在处于除露模式时的状态示意图;图8是图7的b处放大图。

如图5至图8所示,主门200的后壁211开设送风口212和回风口214,两者均连通第一间室101和第二间室201。并且,主门200的后壁211为中空状,其内部限定有连通第一间室101的除露风道215。即,后壁211的中空空间构成除露风道215。后壁211的前表面向后开设有多个连通第二间室201和除露风道215的除露孔2154。冰箱配置成:可处于使第一间室101空气经送风口212进入第二间室201,再经回风口214返回第一间室101的供冷循环模式,以利用第一间室101的冷气对第二间室201进行制冷,如图5和图6。或者,冰箱处于使第一间室101空气进入除露风道215,以使部分气流经除露孔2154流至后壁211前表面处,以除去其表面凝露的除露模式,如图7和图8。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冰箱在通常状态下处于前述的供冷循环模式。但是当因为开关门操作引入湿空气或者放入高湿存储物后,主门200的后壁211前表面出现较多凝露时候,可控制冰箱运行前述的除露模式,使第一间室101空气进入主门200的后壁211内部的除露风道215,以使部分气流经除露孔2154流至后壁211前表面处。由于除露风道215的空气的相对湿度必然低于主门200后壁211前表面处的原有气流的相对湿度(凝露附近空气相对湿度必然很高),故引入除露风道215的低湿度空气能够促进凝露的蒸发,完成除露过程。当完成除露后,可控制冰箱切换至供冷循环模式。

供冷循环模式和除露模式的切换时机可由冰箱自动控制,例如定时切换或者根据湿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自动切换冰箱运行模式。也可人工控制,例如用户发现需要除露或者需要停止除露时可手动切换冰箱运行模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冰箱在运行除露模式时,也并未采用对后壁211进行电加热或者引入热空气等传统方式,依然是利用第一间室101的冷风进行除露,除露进程基本不会对第二间室201的正常制冷产生影响,结构设计非常巧妙。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可使除露风道215具有连通第一间室101的进口2151和出口2152,以便在除露风道215和第一间室101之间形成风路循环,避免用于除露的气流淤积在除露风道215和除露孔2154附近无法流通,而影响除露效果。此外,冰箱还配置成在处于供冷循环模式时,使进口2151和出口2152分别处于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在处于除露模式时,使进口2151和出口2152均处于打开状态。也就是说,在供冷循环模式时,仅需关闭除露风道215的进口2151。在处于除露模式时,打开除露风道215的进口2151。由于已经通过控制除露风道215的进口2151和出口2152的开闭来控制除露风道215的导通和封闭,故无需对除露风道215的出口2152进行控制。在两种模式下,除露风道215的出口2152处于常开状态,不需进行控制,以简化冰箱结构和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可使除露风道215的进口2151穿透送风口212的侧壁以连通送风口212。即,除露风道215借用送风口212与第一间室101实现连通,无需再在后壁211另外开口。也可使除露风道215的出口2152穿透回风口214的侧壁以连通回风口214。即,除露风道215借用回风口214与第一间室101实现连通,无需再在后壁211另外开口。这种设计结构非常巧妙,简化了主门200后壁211的开孔结构,使主门200后壁211后表面仅需直接开设送风口212和回风口214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使送风口212和回风口214分别位于后壁211的顶部和底部。冰箱处于供冷循环模式时,冷空气从送风口212流入第二间室201后,因密度相对较大具有下沉作用,将向下流动并依次对第二间室201各高度区域进行制冷,空气温度逐渐升高后再从第二间室201底部的回风口214流回第一间室101。这样形成了更加通畅的风路循环,提升了第二间室201的制冷效果。在冰箱处于除露模式时,冷空气从除露风道215的顶部进入除露风道215,也更利于向下流动,使除露风道215流通性更好,利于加快除露进程。

如图6和图8所示,冰箱还可包括风门216,风门216安装于送风口212处,并配置成可受控地运动至关闭进口2151且导通送风口212的供冷状态(如图6),或运动至打开进口2151且关闭送风口212的除露状态(如图8)。本实施例有效利用了进口2151与送风口212相连通的优势,利用一个风门216同时控制送风口212和进口2151,简化了进出风控制,设计非常巧妙。

具体地,如图6和图8所示,可使风门216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进口2151前边缘处,以便转动至供冷状态(如图6)或除露状态(如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需设置复杂的运动机构和控制逻辑,仅控制一个风门216的转动,就能完成冰箱运行模式的切换,结构和控制都极大简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8所示,冰箱还包括风机230,风机230位于送风口212处,以用于促使第一间室101的空气流向送风口212,以加快供冷循环速度。当然,对于进口2151与送风口212连通的方案而言,风机230还用于促使第一间室101的空气流向除露风道215。

发明人认识到,越接近送风口212,主门200的后壁211产生的凝露越多,越接近回风口214,凝露越少。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特别对除露孔2154的排列密度进行设计,在从送风口212至回风口214的方向上,使除露孔2154的排列密度逐渐减小,以匹配主门200后壁211不同位置凝露程度的变化趋势,减少过多无意义的开孔。可使主门200后壁211的开孔区域遍布整个后壁211前表面,以实现充分除露,也可使其遍布后壁211前表面的一部分区域。除露孔2154的开孔率可为30%~80%。除露孔2154可为矩阵式排布或其他排布。除露孔2154可为圆形、椭圆形、方形或其他形状。优选地,使除露孔2154为长度方向平行于除露风道215气流方向的长条状孔,这种结构利于破坏露珠的完整性,加快露珠的分散和蒸发。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