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调整阀以及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8953发布日期:2021-09-28 22:39阅读:88来源:国知局
流量调整阀以及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流量调整阀以及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通常,在使用制冷剂(流体)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中,有时采用冷却能力根据冷却对象的温度而变化的结构。以往,作为这样的冷却装置,提出了设置有根据工作流体的压力调节阀开度的流量调整阀(阀体)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冷却装置中,隔膜因冷却器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工作流体的压力差而位移,阀体移动,从而调节通过冷却器的工作流体的流量。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

038302号公报
5.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冷却装置中,由于采用了利用工作流体的压力差来使阀体移动的压力式的调节方法,因此例如在工作流体中的相对于温度变化的压力变化较小的情况下、或从冷却器的上游侧到膜片的流路中压力损失较大的情况下等,存在阀开度相对于冷却对象的温度变化的响应性(即,冷却能力的响应性)降低的可能性。因此,考虑使用与工作流体不同的阀开度调节用的气体,根据冷却对象的温度变化使阀开度调节用的气体的压力变化,从而调节阀开度的方法(温度方式的调节方法)。
6.在使用阀开度调节用的气体的情况下,利用使气体的一部分冷凝而成为气液混合状态、饱和蒸气压根据温度而变化的情况,能够调节阀开度。但是,相对于温度变化,饱和蒸气压具有容易大幅变化的倾向,在冷却对象的温度可能大幅变化的情况下,饱和蒸气压变得过大,对隔膜的负荷有可能变大。另一方面,若想要不使气体冷凝而只利用温度膨胀来调节阀开度,则相对于温度的变化,压力的变化小,实际的阀开度有可能比相对于温度预先设定的阀开度(所希望的阀开度)小。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对隔膜的负荷的同时使开度特性良好的流量调整阀以及冷却装置。
8.本发明的流量调整阀是根据冷却对象的温度来调整通过的制冷剂的流量的流量调整阀,其特征在于,具备:导入所述制冷剂的一次端口;具有使从所述一次端口流入的所述制冷剂通过的阀口的阀主体;阀体,其移动自如地设置于所述阀主体,变更所述阀口的开度;二次端口,其将通过了所述阀口的所述制冷剂送出;闭阀力施加机构,其对所述阀体施加预定的闭阀力;以及驱动元件,其驱动所述阀体,所述驱动元件具有:空间形成部,其形成封入有封入气体的封入空间;以及隔膜,其划分导入所述制冷剂的空间和所述封入空间,并且能够对所述阀体施加开阀力,在所述封入空间设置有吸附材料,该吸附材料能够吸附所述封入气体并且随着温度上升而吸附量减少,所述空间形成部具有将所述冷却对象的热传递到所述吸附材料的传热部。
9.根据以上那样的本发明,由于吸附量随着温度上升而减少的吸附材料被设置于封入空间,冷却对象的热被传热部传递至吸附材料,因此,与冷却对象的温度变化对应地,封入空间的压力发生变化,隔膜对阀体施加的开阀方向的力即开阀力发生变化。即,冷却对象的温度越上升,吸附材料的封入气体的吸附量越减少,封入空间的压力上升(开阀力增大)。另外,冷却对象的温度越低,吸附材料的封入气体的吸附量越增加,封入空间的压力越低(开阀力减少)。此时,封入空间相对于温度变化的压力变化(以纵轴为压力以横轴为温度的曲线图的斜率)根据吸附材料的量、种类、封入空间的容积、封入气体的量等而变化。因此,能够调节封入空间相对于温度变化的压力变化,能够在抑制对隔膜的负荷的同时使开度特性良好。
10.此时,在本发明的流量调整阀中,优选的是,所述空间形成部形成为具有开口的箱状,并且以覆盖所述开口的方式设置所述隔膜,构成所述空间形成部的壁部的至少一部分作为所述传热部发挥功能,所述吸附材料以与所述传热部接触的方式设置。并且,在本发明的流量调整阀中,优选的是,所述空间形成部具有作为所述壁部的底部及筒状部而形成为有底筒状,所述底部作为所述传热部而发挥功能。根据这样的结构,吸附材料与传热部接触,由此能够将冷却对象的热量高效地传递到吸附材料,能够使开度特性更加良好。
11.本发明的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流量调整阀;将所述制冷剂向预定方向送出的送出流体机构;对所述制冷剂进行散热的散热机构;以及使所述制冷剂通过并且从所述冷却对象受热的受热部,在连接所述流量调整阀、所述送出流体机构和所述散热机构的流路中使所述制冷剂循环。根据以上那样的本发明,与上述流量调整阀同样地,通过在封入空间设置吸附材料,能够抑制对隔膜的负荷并且使开度特性良好。
12.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13.根据本发明的流量调整阀以及冷却装置,通过在封入空间设置吸附材料,能够抑制对隔膜的负荷并且使开度特性良好。
附图说明
14.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例子的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系统图。
15.图2是表示上述冷却装置的流量调整阀的剖视图。
16.图3是表示上述流量调整阀的各空间中的压力温度特性的曲线图。
17.图4是表示上述流量调整阀的阀开度温度特性的曲线图。
18.图中:100—冷却装置、101—泵(送出流体机构)、102—散热器(散热机构)、103—冷却器(受热部)、201~204—冷却对象、1—流量调节阀、2—外壳(阀主体)、211—一次端口、212—二次端口、216—阀口、5—阀体、6—压缩弹簧(闭阀力施加机构)、7—驱动元件、72—下壳体(空间形成部),721—底部(传热部)、722—筒状部、73—隔膜、74—吸附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19.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0具备4个流量调整阀1、作为将制冷剂向预定方向送出的送出流体机构的泵101、作为对制冷剂进行散热的散热机构的散热器102、以及作为4个受热部的冷却器(例如冷凝板)103,形成制冷剂循环的流路。该冷却装置100例如使用纯水、氟系惰性液体(例如fluorinert(注册商
标)、galden(注册商标)、nobeck(注册商标))等绝缘性的制冷剂,对搭载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的电气设备进行冷却。即,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中搭载有伴随电动机、逆变器等的发热的发热部件,冷却装置100冷却这些发热部件。或者,对搭载于大型计算机系统、服务器等的电子部件进行冷却。即,在大型计算机系统、服务器等中搭载有cpu、存储器等发热量大的发热部件,冷却装置100冷却这些发热部件。将多个发热部件视为1个单元(冷却对象),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冷却装置100对4个冷却对象201~204进行冷却。另外,冷却装置冷却的冷却对象的数量是任意的,但优选设置有与冷却对象的数量相同数量的流量调整阀以及冷却器。
20.分别对4个冷却对象201~204设置有冷却器103及流量调整阀1,4个流量调整阀1并联连接。由泵101送出的制冷剂通过以与冷却对象201~204接触的方式设置的冷却器103内而与冷却对象201~204进行热交换,通过流量调整阀1,被散热器102散热,再次返回泵101。另外,冷却器103只要是通过使制冷剂通过并且从冷却对象201~204受热而作为受热部发挥功能的冷却器即可,只要能够从冷却对象201~204向制冷剂充分地进行热传递即可。即,也可以是冷却器103与冷却对象201~204直接接触,也可以是经由热传递部件从冷却对象201~204向冷却器103进行热传递的结构。此时,通过各个冷却器103的制冷剂的流量如后述那样被流量调整阀1调节,在相对于温度高的冷却对象201~204设置的冷却器103中流动更多的制冷剂。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冷却对象201的温度比较高,通过设置于冷却对象201的冷却器103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多。另外,也可以基于冷却对象201~204的合计的发热量来调节泵101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
21.作为泵101,优选使用用于送出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液体制冷剂)的泵。此时,通过冷却器103及流量调整阀1的制冷剂优选为液体,但也可以在冷却装置100的流路的一部分制冷剂成为气液混合状态。散热器102既可以是自然散热的方式,也可以是被送风而散热的方式,或者也可以是水冷方式。
22.以下,对流量调整阀1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流量调整阀1具备作为阀主体的外壳2、一次侧导管3、二次侧导管4、阀体5、对阀体5施加闭阀方向的力的作为闭阀力施加机构的压缩弹簧6、驱动元件7。一次侧导管3与二次侧导管4平行地延伸,将它们的延伸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x方向正交的两个方向设为y方向及z方向。
23.外壳2具备外壳主体21和盖体22。外壳主体21整体由金属部件构成,具有在x方向的一侧(图2中的左侧)开口的一次端口211、在x方向的另一侧(图2中的右侧)开口的二次端口211、在z方向的一侧(图2中的上侧,以后有时简称为“上侧”)开口的开口部213、在一次端口211与二次端口212之间延伸的第一隔壁部214以及第二隔壁部215、在第一隔壁部214形成的阀口216以及连通孔217、从第二隔壁部215向z方向的另一侧(图2中的下侧,以后有时简称为“下侧”)突出的引导部218、以及形成于第二隔壁部215的连通孔219。
24.一次端口211和二次端口212的中心部彼此在z方向上偏移配置,一次端口211的中心部配置在上侧。一次侧导管3与一次端口211连接,二次侧导管4与二次端口212连接。
25.开口部213是为了在外壳主体21内配置阀体5和压缩弹簧6而形成的,被盖体22封闭。另外,盖体22只要通过钎焊、焊接等相对于外壳主体21气密地固定即可。
26.第一隔壁部214形成为在一次端口211的下端部与二次端口212的上端部之间沿xy平面延伸的板状。第二隔壁部215相对于第一隔壁部214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隔开间隔地
配置于下侧。在外壳主体21内形成有第一空间a1和第二空间a2。第一空间a1是与一次端口211连通的空间,收纳阀体5中的后述的针部52。第二空间a2是与二次端口212连通的空间,通过阀口216的制冷剂流出。另外,第一空间a1形成于比第一隔壁部214靠上侧的位置,第二空间a2形成于第一隔壁部214与第二隔壁部215之间。
27.阀口216使从一次端口211流入的制冷剂通过,是以将第一空间a1与第二空间a2连通的方式形成于第一隔壁部214的贯通孔。连通孔217在x方向上与阀口216相比形成于二次端口212侧,始终将第一空间a1与第二空间a2连通。即,即使阀体5落座于阀口216的周围的阀座部216a而成为全闭状态,制冷剂也能够在一次端口211与二次端口212之间通过。
28.引导部218形成为圆筒状,其内周面成为引导后述的延长部53的引导面,其外周面成为引导后述的传递部件75的引导面。连通孔219形成于从z方向观察时与形成于第一隔壁部214的连通孔217重叠的位置,将第二空间a2与第二隔壁部215的下侧的空间(后述的第三空间a3)连通,作为均压孔发挥功能。
29.阀体5移动自如地设于外壳2,改变阀口216的开度,具有形成于上表面的弹簧座部51、形成于下侧的针状部52、以及从针部52的前端向下侧延伸的延长部53。弹簧座部51是通过与压缩弹簧6抵接而被施加朝向z方向的下侧的闭阀力(作用力)的部分。针部52以随着朝向下侧而前端变细的方式形成为圆锥台状,通过相对于阀座部216a接近或分离来调节阀口216的开度(阀开度)。延长部53是截面圆状的棒状部,插通于圆筒状的引导部218。通过延长部53的外径比引导部218的内径稍小,延长部53被引导部218的内周面引导,阀体5沿着z方向移动。
30.压缩弹簧6形成为以z方向为轴向的线圈状,配置于外壳2的盖体22与阀体5的弹簧座部51之间。压缩弹簧6以对阀体5施加预定的闭阀力(作用力)的方式从自然状态压缩配置。即,盖体22与外壳主体21螺纹结合,通过使盖体22与外壳主体21螺纹结合而将压缩弹簧6压缩预定量后,盖体22与外壳主体21通过焊接、粘接等而被固定。
31.驱动元件7具有金属制的上壳体71及下壳体72、隔膜73、吸附材料74及传递部件75。上壳体71具有形成有开口的板部711、从板部711的外周缘向下侧延伸的筒状部712、以及从筒状部712的下端朝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713而形成为有底筒状。上壳体71通过铆接以及钎焊而气密地固定于外壳主体21的下方侧端部。
32.下壳体72具有底部721、从底部721的外周缘向上侧延伸的筒状部722、以及从筒状部722的上端朝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723,形成为向上侧开口的有底筒状(箱状),作为空间形成部发挥功能。在筒状部722设置有用于向后述的封入空间a4导入封入气体的管状的导入部724,导入部724在封入气体的导入后被密封。
33.隔膜73能够对阀体5施加开阀力,外周缘部由凸缘部713、723夹持而被保持,隔膜73与凸缘部713、723通过焊接、钎焊而气密地固定。如上所述,上壳体71相对于外壳主体21气密地固定,因此形成由外壳主体21的下表面、上壳体71和隔膜73包围的第三空间a3。第三空间a3通过连通孔219与外壳2内的第二空间a2连通,成为导入制冷剂的空间。
34.下壳体72的上侧的开口被隔膜73覆盖,由此形成封入空间a4。即,下壳体72作为空间形成部发挥功能。隔膜73划分由上壳体71形成的第三空间a3和由下壳体72形成的封入空间a4。在封入空间a4中封入有例如二氧化碳作为封入气体。封入气体在所使用的温度区域中作为气体状态存在,只要考虑到稳定性、环境负荷等而适当地选择封入气体的种类即可。
35.吸附材料74例如是活性炭等多孔质体,只要吸附材料74的材质、表面积、空孔的大小等根据封入气体的种类而选择,并且,以后述的压力温度特性成为期望的特性的方式进行选择即可。吸附材料74设置于封入空间a4的内部,载置于下壳体72的底部721,与底部721的上表面接触。此时,底部721的下表面与冷却器103接触,冷却对象201~204的热经由冷却器103传递至底部721,通过底部721传递至吸附材料74。即,底部721作为将冷却对象201~204的热量向吸附材料74传递的传热部而发挥功能。
36.吸附材料74具有能够吸附封入气体并且随着温度上升而吸附量减少的特性。封入有封入气体且设置有吸附材料74的封入空间a4的压力pa如图3所示那样变化。即,封入空间a4的压力pa随着温度上升而变高。另外,在图3所示的曲线图中,表示封入空间a4内的压力pa的变化的特性的曲率与表示压力pc的变化特性的曲率相比足够小,因此示意性地图示了温度与压力pa具有一次关系的直线。
37.传递部件75例如为金属制,具有:板部751,其配置于第三空间a3,并以沿着隔膜73的方式延伸;以及筒状的被引导部75,其从板部751向上侧突出。板部751的下表面与隔膜73抵接而受力,上表面与阀体5的延长部53的前端抵接而传递力。即,若封入空间a4的压力pa上升而隔膜73欲向上侧凸出地位移,则力经由板部751而传递至阀体5,该力成为开阀力。另外,也可以将阀体5的延长部53与板部751的上表面固定。
38.被引导部752的内径比引导部218的外径稍大,被引导部752被引导部218的外周面引导,从而传递部件75沿着z方向移动。在传递部件75沿z方向移动而阀开度成为预定值时,引导部218的前端与板部751的上表面抵接,传递部件75及阀体5的移动被限制,此时阀开度成为最大。
39.在此,参照图3、4对冷却对象201~204的温度上升时(冷却对象201~204成为热源时)的流量调整阀1的动作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另外,作为冷却对象201~204的热量向通过冷却器103的制冷剂和封入空间a4及吸附材料74分别充分传递的部件,图3的曲线图中的横轴表示冷却对象201~204的温度。如图3所示,在使用冷却装置100的使用温度范围(冷却对象201~204的设想的温度的范围;后述的温度t2以下)中的比温度t0高的温度下,封入空间a4的压力pa始终高于第三空间a3的压力pb。另外,在温度t0以下的温度下,也可以存在压力pb比压力pa高的温度。
40.如上所述,在比温度t0高的温度下压力pa比压力pb高,因此在压力pa及压力pb作用于隔膜73时,产生与压力pa和压力pb的压力差相应的开阀方向的力(即压力差与隔膜面积之积)即阀开阀力。另一方面,通过压缩弹簧6对阀体5施加闭阀力。若冷却对象201~204的温度上升,则封入空间a4及吸附材料74的温度上升,如上所述,封入空间a4的压力pa上升。与此同时,通过冷却器103的制冷剂的温度也上升,因此第三空间a3的压力pb也上升。如图3所示,压力pa与压力pb相比,相对于温度的变化率较高(曲线图的斜率较大),随着温度上升,压力pa与压力pb的压力差变大。若温度上升,因压力pa与压力pb的压力差而作用于隔膜73的阀开力超过压缩弹簧6的闭阀力,则阀体5开始开阀,成为与冷却对象201~204的温度相应的阀开度。将阀体5开始开阀时的封入空间a4的压力设为p0,将此时的冷却对象201~204的温度设为t0。
41.如图4所示,在冷却对象201~204的温度小于t0的情况下,阀体5落座于阀座部216a,阀开度最小并且与温度无关而成为恒定的值。将小于t0的温度区域作为渗出区域。通
过形成上述那样的连通孔217,即使在渗出区域中也能够使制冷剂从一次端口211通过二次端口212。
42.在冷却对象201~204的温度为t0以上的情况下,随着温度上升,压力pa与压力pb的压力差变大,开阀力增大,阀开度上升。若冷却对象201~204的温度成为t1,则如上述那样引导部218的前端与板部751的上表面抵接,阀开度成为最大。t0~t1的温度区域为阀开度可变区域。在冷却对象201~204的温度为t1以上的情况下,即使压力pa与压力pb的压力差变大,开阀力增大,阀开度也不变化而成为恒定。将t1以上的温度区域设为全开区域。另外,使用温度范围例如为15~90
°

43.若将冷却对象201~204的设想的最高温度设为t2,则因压力差而施加于隔膜73的力的最大值成为与温度t2下的压力pa与压力pb之差δp1对应的力。另外,温度t2可以为温度t1以上,也可以小于温度t1。
44.在此,将在封入空间a4封入压缩性气体并不设置吸附材料74而使压缩性气体成为气液混合状态的构成作为参考例。在该参考例中,封入空间a4的压力pc与温度的关系与压缩性气体的饱和蒸气压曲线对应。在参考例中,也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地,由于压力差而施加于隔膜73的力的最大值成为与温度t2下的压力pc与压力pb之差δp2相应的力。
45.饱和蒸气压曲线容易成为向下凸的曲线,存在温度越上升曲线的斜率越大的倾向。另一方面,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吸附材料74的结构中,通过调节吸附材料74的量、封入空间a4的容积、基准温度下的封入空间a4的压力(封入气体的封入量),能够调节压力温度特性的曲线图的倾斜度。例如,通过增加吸附材料74的量、减小封入空间a4的容积、或提高基准温度下的封入空间a4的压力,能够增大曲线图的倾斜度。
46.如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0那样,在使用纯水、氟系惰性液体等流体作为制冷剂,在使用温度范围内容易维持液体的状态的情况下,导入制冷剂的空间(第三空间a3)即使成为高温,压力也难以上升。即,不易产生伴随着温度的上升的压力pb的上升。因此,在如参考例那样封入空间a4的压力变化根据饱和蒸气压线而变化的情况下,在高温下压力的差δp2容易变大。
47.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使用温度范围内设为气体状态的封入气体,且在封入空间a4设置吸附材料74,因此能够调节压力温度特性的曲线图的倾斜度,能够避免高温下的压力的差δp1变得过大。
48.另外,在冷却对象201~204的温度变化时,压力pa与压力pb之差的变化越大,阀体5的阀开度也越容易变化,制冷剂流量相对于温度变化的响应性(即冷却能力的响应性)越高。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封入空间a4设置有吸附材料74,因此能够调节压力温度特性的曲线图的倾斜度,能够将相对于温度变化的压力差的变化设为适当的值,使开度特性良好。
49.在此,再次对冷却装置100整体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在冷却装置100中,在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上,流量调整阀1相对于冷却器103设置于下游侧,即,在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上,散热器102、冷却器103以及流量调整阀1依次排列。如上所述,在流量调整阀1中,阀开度根据冷却对象201~204的温度而变化,通过的制冷剂的流量被调节,因此通过各个冷却器103的制冷剂的流量独立地变化。另外,由于液体制冷剂主要通过冷却器103,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0中,阀开度变化时通过冷却器103的液体制冷剂的流量的变化与在相对于冷却器103将流量调整阀1设置于上游侧的结构中阀开度变化时的流量的变化相同。
50.在散热器102中被冷却的制冷剂通过冷却器103而与冷却对象201~204进行热交换,温度上升。这样,温度上升后的制冷剂通过流量调整阀1,温度上升后的制冷剂被导入第三空间a3。因此,与热交换前的制冷剂相对于流量调整阀1被导入(将流量调整阀1相对于冷却器103设置于上游侧)的结构相比,在冷却对象201~204的热被传递至封入空间a4的内部时,能够减小封入空间a4与第三空间a3的温度差。由此,能够抑制第三空间a3与封入空间a4的热交换,使封入空间a4的温度难以降低。
51.在流量调整阀1中,预先设定冷却对象201~204的温度与阀开度的关系,例如在温度t0下开阀。此时,若产生第三空间a3与封入空间a4的热交换,则即使成为温度t0,封入空间a4的压力也不会到达开阀所需的压力p0,在成为比温度t0高的温度之后开阀。即,在第三空间a3与封入空间a4中越是产生热交换,则用于得到预定的阀开度的设定温度与实际得到该阀开度的温度之差越大。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抑制第三空间a3与封入空间a4的热交换,能够使封入气体的压力pa正常上升而产生开阀力,减小用于得到预定的阀开度的设定温度与实际得到该阀开度的温度之差,能够提高对温度的响应性。
52.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封入有封入气体的封入空间a4设置有能够吸附封入气体并且随着温度上升而吸附量减少的吸附材料74,从而能够将封入空间a4中的压力温度特性的曲线图的斜率设为适当的范围内,能够在抑制对隔膜73的负荷的同时使开度特性良好。
53.另外,吸附材料74与有底筒状的下壳体72的底部721接触,底部721作为传热部发挥功能,由此能够将冷却对象201~204的热量高效地传递到吸附材料74,能够使开度特性更加良好。
54.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包括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其他结构等,以下所示的变形等也包含在本发明中。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空间形成部的下壳体72的底部721作为传热部发挥功能,但作为构成有底筒状的下壳体72的其他壁部,也可以构成为筒状部722作为传热部发挥功能。此时,优选吸附材料74与筒状部722的内表面接触。
55.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传热部的底部721与吸附材料74接触,直接进行热传递,但也可以构成为空间形成部与吸附材料不直接接触而间接地进行热传递。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空间形成部与吸附材料之间设置热传递部件,空间形成部的一部分和该热传递部件作为传热部发挥功能。另外,空间形成部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对封入空间内的封入气体进行热传递,结果吸附材料的温度上升。即,只要是能够通过冷却对象的热使吸附材料的吸附量变化的结构即可。
56.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空间形成部的下壳体72形成1个封入空间a4,但空间形成部也可以形成相互连通的多个空间,将这些空间作为封入空间。例如,也可以形成相对于导入制冷剂的空间由隔膜划分的第一封入空间和配置于冷却对象的附近的第二封入空间,使这些空间连通,并且在第二封入空间设置吸附材料。在这样的结构中,在第二封入空间中,热被传递到吸附材料而吸附量发生变化,第二封入空间的压力发生变化。由于第一封入空间与第二封入空间连通,因此第一封入空间的压力也随着第二封入空间的压力变化而变化。由此,能够使经由隔膜施加于阀体的阀开度变化。
57.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上,流量调整阀1相对于冷却器103
设置于下游侧,但也可以将流量调整阀1相对于冷却器103设置于上游侧。
58.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