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76315发布日期:2022-11-30 00:28阅读:54来源:国知局
热泵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采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泵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2.基于热泵原理进行采暖的供暖系统,在室外环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出现压缩机吸气压力过低的情况。这将导致系统内冷媒循环流量降低,压缩机压比增加,系统耗功增加,使得系统在低温工况下运行时适应性差。具体地,室外环温较低时,空气源热泵机组的蒸发压力降低,进而导致其压缩机吸气压力也很低。而在供暖水温设定不变的情况下,系统冷凝压力变化较小,最终导致系统有压力比升高,导致压缩机耗工增加,系统能效降低,长此以往,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系统的蒸发压力较低,导致压缩机吸气口的吸气比容值增加,压缩机在相同转速和排量的情况,吸气比容增加,其系统内的冷媒循环质量流量降低,导致系统整体的制热能力也会随之降低。
3.目前针对空气源热泵系统提升低温适应性的技术,主流方案为采取准二级压缩技术,提升压缩机的吸气压力和系统冷媒循环流量。即将传统单级压缩机换成补气增焓专用压缩机。利用准二级压缩原理,在压缩机适当位置处开设补气口,补充中间压力状态下的冷媒,改善系统的低温适应性。但此种方案对应的弊端是系统配置较为复杂,整机成本增加;并且,减少了中间压力状态的冷媒量,降低了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低温情况下制热性能较好、成本较低的热泵循环系统。
5.本发明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避免向压缩机增加的制冷剂对压缩机产生不良影响。
6.本发明的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简化热泵循环系统的结构。
7.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热泵循环系统,包括通过制冷剂主管路连通的压缩机、室内换热器、节流装置和室外换热器,还包括:
8.储液器,设置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之间,用于储存从所述室外换热器流出的液态制冷剂;
9.制冷剂辅管路,连接在所述储液器和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之间;
10.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制冷剂辅管路上,用于受控地驱动所述储液器内的液态制冷剂流入所述制冷剂辅管路;以及
11.供热装置,用于向所述制冷剂辅管路中的液态制冷剂提供热量,以使得该液态制冷剂汽化后流向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
12.可选地,所述供热装置为辅助换热器,所述辅助换热器配置成吸收流体介质的热量并传递至所述制冷剂辅管路中的液态制冷剂。
13.可选地,所述辅助换热器具有两个相互进行热交换的辅助换热管路,其中一个所
述辅助换热管路为所述制冷剂辅管路的部分管段,另一个所述辅助换热管路为用于流通高温换热剂的辅热管路的部分管段,以使得所述辅热管路中的高温换热剂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制冷剂辅管路中的液态制冷剂;其中
14.所述辅热管路与用于提供所述高温换热剂的换热剂提供源循环连通。
15.可选地,所述热泵循环系统还包括:
16.第一温度获取装置,用于获取所述制冷剂辅管路的制冷剂出口处的制冷剂温度;
17.第二温度获取装置,用于获取所述热泵循环系统的蒸发温度;且
18.所述辅热管路上设有第一循环泵,所述第一循环泵配置成受控地根据所述第一温度获取装置获取到的制冷剂温度与所述第二温度获取装置获取到的蒸发温度之间的差值调节所述辅热管路中的高温换热剂的流量。
19.可选地,所述第一循环泵进一步配置成在所述差值处于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内时保持所述辅热管路中的高温换热剂的流量不变、在所述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差范围时增大所述辅热管路中的高温换热剂的流量、在所述差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差范围时减小所述辅热管路中的高温换热剂的流量。
20.可选地,所述热泵循环系统还包括:
21.第二温度获取装置,用于获取所述热泵循环系统的蒸发温度;以及
22.第三温度获取装置,用于获取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处的制冷剂温度;且
23.所述驱动装置配置成受控地根据所述第三温度获取装置获取到的制冷剂温度与所述第二温度获取装置获取到的蒸发温度之间的差值调节所述制冷剂辅管路中的液态制冷剂的流量。
24.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进一步配置成在所述差值处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内时保持所述制冷剂辅管路中的液态制冷剂的流量不变、在所述差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差范围时增大所述制冷剂辅管路中的液态制冷剂的流量、在所述差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差范围时减小所述制冷剂辅管路中的液态制冷剂的流量。
25.可选地,所述室内换热器具有两个相互进行热交换的室内换热管路,其中一个所述室内换热管路为所述制冷剂主管路的部分管段,另一个所述室内换热管路为用于流通供暖流体的供暖管路的部分管段,以使得所述制冷剂主管路内的制冷剂的热量传递至所述供暖管路内的供暖流体;其中
26.所述供暖管路与用于储存所述供暖流体的供暖流体箱循环连通。
27.可选地,所述换热剂提供源为所述供暖流体箱,以利用所述供暖流体箱内的供暖流体对所述制冷剂辅管路中的液态制冷剂进行加热。
28.可选地,所述热泵循环系统还包括:
29.散热装置,设置于室内环境中,且连接在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供暖流体箱之间,以使得在所述室内换热器处吸收热量后的供暖流体通过所述散热装置与室内环境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传递至室内环境中。
30.可选地,所述制冷剂辅管路上还设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制冷剂辅管路的通断和/或所述制冷剂辅管路中的制冷剂流量。
31.本发明的热泵循环系统除了包含传统的压缩机、室内换热器、节流装置和室外换热器之外,还在室外换热器和压缩机的回气口之间特别设有储液器,在储液器和压缩机的
回气口之间特别设有与制冷剂主管路的部分管段并联的制冷剂辅管路,并且制冷剂辅管路上设有驱动装置和供热装置。由此,系统中无法参与有效循环的液态制冷剂可以储存在储液器中,并且可以通过驱动装置抽取储液器中的液态制冷剂使其在流经制冷剂辅管路时接收到供热装置提供的热量而汽化,汽化后形成的气态制冷剂与制冷剂主管路中的气态制冷剂一起返回压缩机的回气口,增加了压缩机吸入的制冷剂流量,从而增加了循环流动在整个系统中的制冷剂流量和低压压力,提高了系统的制热性能,改善了系统的低温运行的可靠性和适应性。并且,本发明只需要在传统压缩制冷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增加成本较小的储液器、驱动装置和供热装置即可,相比于将压缩机替换成补气增焓专用压缩机,本发明的热泵循环系统的成本很低。
32.进一步地,本技术的供热装置优选为辅助换热器,该辅助换热器能够将辅热管路中的高温换热剂的热量传递至制冷剂辅管路中的液态制冷剂,热量传递效率高,且热量来源稳定,可以提高液态制冷剂汽化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本技术通过制冷剂辅管路的制冷剂出口处的制冷剂温度和蒸发温度之间的差值来判定制冷剂辅管路的制冷剂出口处的制冷剂状态(是液态还是气态),并以此调节辅热管路中的高温换热剂的流量,以适当地增减高温换热剂能够提供的热量,从而可以有效地确保从制冷剂辅管路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全部为气态制冷剂,避免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产生液压缩或对压缩机产生不良影响。
33.进一步地,本技术将用于提供高温换热剂的换热剂提供源设置为用于储存供暖流体的供暖流体箱,也就是说,可以利用供暖流体箱中积攒的供暖流体的多余热量对制冷剂辅管路中的液态制冷剂进行加热,不需要额外设置换热剂提供源,也不需要额外地对换热剂提供源中的高温换热剂进行加热,充分地利用了热泵循环系统的结构和能量,简化了热泵循环系统的结构。
34.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35.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36.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热泵循环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原理图;
37.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热泵循环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原理图;
38.图3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热泵循环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本发明提供一种热泵循环系统,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热泵循环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原理图。本发明的热泵循环系统1包括通过制冷剂主管路101连通的压缩机10、室内换热器20、节流装置30和室外换热器40。在采暖(包括暖气需求或热水需求)时,室内换热器20作为冷凝器使用、室外换热器40作为蒸发器使用。压缩机10用于为热泵循环系统1提供循环动力,压缩机10运行后,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
冷剂在作为冷凝器的室内换热器20中被冷却冷凝,成为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后流经节流装置30进行节流降温;节流降温后的制冷剂流向作为蒸发器的室外换热器20,在通过室外换热器20吸收室外环境中热量汽化,最后回到压缩机10,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主循环。
40.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时,吸气压力较低,热泵循环系统1中多余的制冷剂大多沉积在相当于蒸发器的室外换热器40中,无法有效参与系统循环。为此,本技术的热泵循环系统1还包括设置在室外换热器40和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之间的储液器50,用于储存从室外换热器40流出的液态制冷剂。也就是说,储液器50串接在室外换热器40和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之间,从室外换热器40流出的气态制冷剂返回到压缩机10的回气口以进行下一个循环,从室外换热器40流出的液态制冷剂可储存在储液器50中,以避免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10中造成压缩机10的液压缩。
41.申请人认识到,室外环境较低时,储液器50中的液态制冷剂不能够参与主循环。为了提高循环流动在整个系统中的制冷剂流量和低压压力,可以调动储液器50中因低温而不参与主循环的液态制冷剂。这样,既能够增加流回压缩机10的整个气态制冷剂的量,又不会降低主循环路径中原有的高压下的气态制冷剂量。
42.为此,本技术的热泵循环系统1还包括制冷剂辅管路102,制冷剂辅管路102连接在储液器50和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之间。制冷剂辅管路102的设置为储液器50内的制冷剂流向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提供了路径基础。可以理解的是,制冷剂辅管路102与制冷剂主管路101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制冷剂管路,制冷剂辅管路102与制冷剂主管路101的部分管段并联设置,该部分管段为制冷剂主管路101的处于储液器50和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之间的全部或部分管段。应注意的是,这里说是的并联是指物理结构上的并联,而不是电路上的并联。
43.进一步地,热泵循环系统1还包括驱动装置61和供热装置71。驱动装置61设置在制冷剂辅管路102上,用于受控地驱动储液器50内的液态制冷剂流入制冷剂辅管路102。驱动装置61为储液器50中的液态制冷剂流入制冷剂辅管路102提供了动力。供热装置71用于向制冷剂辅管路102中的液态制冷剂提供热量,以使得该液态制冷剂汽化后流向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即供热装置71为制冷剂辅管路102中的液态制冷剂提供热量,使其以气态的形式流向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
44.可见,本技术的热泵循环系统1中无法参与有效循环的液态制冷剂可以储存在储液器50中,并且可以通过驱动装置61抽取储液器50中的液态制冷剂使其在流经制冷剂辅管路102时接收到供热装置71提供的热量而汽化,汽化后形成的气态制冷剂与制冷剂主管路101中的气态制冷剂一起返回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增加了压缩机10吸入的制冷剂流量,从而增加了循环流动在整个系统中的制冷剂流量和压缩机的吸气压力,提高了系统在低温下的制热性能,改善了系统的低温运行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45.并且,本发明只需要在传统压缩制冷循环系统的基础上增加成本较小的储液器50、驱动装置61和供热装置71即可,不需要改变压缩机的类型,相比于将压缩机替换成补气增焓专用压缩机,本发明的热泵循环系统1的成本很低。
46.优选地,驱动装置61可以为循环泵。
47.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热装置71为辅助换热器,该辅助换热器配置成吸收流体介质的热量并传递至制冷剂辅管路102中的液态制冷剂。具体地,辅助换热器可以吸收流动空气的热量传递至制冷剂辅管路102中的液态制冷剂,也可以吸收流动液体的热量传递至制冷
剂辅管路102中的液态制冷剂,该流动液体可以为水或其他储热能力较高、成本较低的液体。
4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供热装置71还可以为利用电磁原理、辐射原理等对制冷剂辅管路102中的液态制冷剂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例如,供热装置71还可以为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可以对制冷剂辅管路102进行均匀地加热,且加热效率较高,因此制冷剂辅管路102中的液态制冷剂能够均匀地、高效地受热。
49.相比于利用电磁或辐射原理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换热器所消耗的能量比较小,因此,本发明的供热装置71优选为辅助换热器。
50.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热泵循环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原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供热装置71为辅助换热器时,其可包括两个能够相互进行热交换的辅助换热管路。其中一个辅助换热管路为制冷剂辅管路102的部分管段,另一个辅助换热管路为用于流通高温换热剂的辅热管路103的部分管段,以使得辅热管路103中的高温换热剂的热量传递至制冷剂辅管路102中的液态制冷剂。其中,辅热管路103与用于提供高温换热剂的换热剂提供源72循环连通,高温换热剂可以在辅热管路103和换热剂提供源72之间循环流动。
51.可见,辅助换热器能够将辅热管路103中的高温换热剂的热量传递至制冷剂辅管路102中的液态制冷剂,热量传递效率高,且热量来源稳定,可以提高液态制冷剂汽化的效率。
52.进一步地,用于形成辅热换热器两个辅助换热管路的制冷剂辅管路102的部分管段和辅热管路103的部分管段邻近或紧挨设置,以提高二者之间的换热效率。
53.具体地,辅助换热器的形成方式灵活多样,比如,辅助换热器具有一个外壳,辅热管路103和制冷剂辅管路102均穿过辅助换热器的外壳,处于外壳内的辅热管路103和制冷剂辅管路102形成辅助换热器的两个辅助换热管路,两个辅助换热管路在外壳内可均以s型或其他迂回延伸的形状分布,以提高换热效率。再如,辅助换热器也可以是通过将辅热管路103的部分管段和制冷剂辅管路102的部分管段直接绑在一起或焊在一起形成的换热器,即不包括外壳。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可以使得辅热管路103中的高温换热剂和制冷剂辅管路102中的液态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54.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泵循环系统1还包括第一温度获取装置和第二温度获取装置。第一温度获取装置用于获取制冷剂辅管路102的制冷剂出口处的制冷剂温度。第二温度获取装置用于获取热泵循环系统1的蒸发温度。具体地,第一温度获取装置可设置于制冷剂辅管路102的制冷剂出口处。可以理解的是,通常情况下,热泵循环系统1的蒸发温度可以近似于其蒸发器的盘管温度,即室外换热器40的盘管温度,因此,第二温度获取装置可以设置于室外换热器40的换热盘管处。
55.进一步地,辅热管路103上设有第一循环泵62,第一循环泵62配置成受控地根据第一温度获取装置获取到的制冷剂温度与第二温度获取装置获取到的蒸发温度之间的差值调节辅热管路103中的高温换热剂的流量。申请人认识到,制冷剂辅管路102的制冷剂出口处的制冷剂温度与蒸发温度之间做差得到的过热度可以反应制冷剂辅管路102的制冷剂出口处的制冷剂状态,即气态还是液态。因此,可以通过制冷剂辅管路102的制冷剂出口处的制冷剂温度与蒸发温度之间的差值判断辅热管路103为制冷剂辅管路102提供的热量是否能够满足使得制冷剂辅管路102中所有的液态制冷剂全部变成气态制冷剂的需求,继而在
提供热量与需求不相符的时候适当地调节辅热管路103中的高温换热剂的流量,以适当地增减高温换热剂提供的热量,从而可以有效地确保从制冷剂辅管路102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全部为气态制冷剂,避免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10产生液压缩或对压缩机10产生不良影响。
56.具体地,第一循环泵62进一步配置成在上述差值(即制冷剂辅管路102的制冷剂出口处的制冷剂温度与蒸发温度之间的差值)处于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内时保持辅热管路103中的高温换热剂的流量不变、在上述差值小于第一预设温差范围时增大辅热管路103中的高温换热剂的流量、在上述差值大于第一预设温差范围时减小辅热管路103中的高温换热剂的流量。
57.优选地,上述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可以为15~20℃。
58.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泵循环系统1除了包括用于获取热泵循环系统1的蒸发温度的第二温度获取装置之外,还包括第三温度获取装置,第三温度获取装置用于获取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处的制冷剂温度。具体地,第三温度获取装置可设置于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处。
59.进一步地,驱动装置61配置成受控地根据第三温度获取装置获取到的制冷剂温度与第二温度获取装置获取到的蒸发温度之间的差值调节制冷剂辅管路102中的液态制冷剂的流量。申请人认识到,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的制冷剂温度与蒸发温度做差得到的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可以反应经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返回到压缩机10内的整个气态制冷剂的量。因此,可以通过该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判断从储液器50抽取的液态制冷剂与制冷剂主管路101中的气态制冷剂的总和是否满足压缩机10的整个回气量的要求。若不满足,则可以通过适当地调节从储液器50中抽取的流通在制冷剂辅管路102中的液态制冷剂的量调节通过制冷剂辅管路102流回压缩机10的气态制冷剂的量,从而调节压缩机10的总回气量,确保热泵循环系统1具有足够的循环制冷剂和较好的制热效果。
60.具体地,驱动装置61进一步配置成在上述差值(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处的制冷剂温度与蒸发温度之间的差值)处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内时保持制冷剂辅管路102中的液态制冷剂的流量不变、在上述差值小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时增大制冷剂辅管路102中的液态制冷剂的流量、在上述差值大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时减小制冷剂辅管路102中的液态制冷剂的流量。
61.优选地,上述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可以为2~5℃。
62.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泵循环系统1可以通过向室内提供热水的形式实现制热供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热泵循环系统1也可以通过向室内提供热风或暖风的形式实现制热供暖。由于热水可通过盘管、散热器等方式遍布在室内的各个区域,且不会给用户带来如空调送风那样的热风直吹的不舒适体验,因此,热水供暖的方式应用更加广泛、用户舒适度更高。
63.为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室内换热器20可以将其热量传递至供暖流体,例如供暖水。此时,室内换热器20具有两个相互进行热交换的室内换热管路,其中一个室内换热管路为制冷剂主管路101的部分管段,另一个室内换热管路为用于流通供暖流体的供暖管路104的部分管段,以使得制冷剂主管路101内的制冷剂的热量传递至供暖管路104内的供暖流体,从而通过供暖流体向室内供暖。其中,供暖管路104与用于储存供暖流体的供暖流体箱73循环连通,供暖流体可以在供暖管路104和供暖流体箱73之间循环流动。
64.具体地,供暖流体箱73可以为承压水箱。
65.进一步地,用于形成室内换热器20两个室内换热管路的制冷剂主管路101的部分管段和供暖管路104的部分管段邻近或紧挨设置,以提高二者之间的换热效率。
66.具体地,室内换热器20的形成方式灵活多样,比如,室内换热器20具有一个外壳,制冷剂主管路101和供暖管路104均穿过辅助换热器的外壳,处于外壳内的制冷剂主管路101和供暖管路104形成室内换热器20的两个室内换热管路,两个室内换热管路在外壳内可均以s型或其他迂回延伸的形状分布,以提高换热效率。再如,室内换热器20也可以是通过将制冷剂主管路101的部分管段和供暖管路104的部分管段直接绑在一起或焊在一起形成的换热器,即不包括外壳。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可以使得制冷剂主管路101中的高温制冷剂和供暖管路104中的供暖流体进行热交换。
67.图3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热泵循环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原理图。为了确保基本的供暖效果,供暖流体箱73内储存的供暖流体一般较多、温度较高,而在供暖管路104中流通的供暖流体是有限的,因此,供暖流体箱73中存在热量剩余。为了充分地利用该部分剩余的热量,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剂提供源72可以为供暖流体箱73,以利用供暖流体箱73内的供暖流体对制冷剂辅管路102中的液态制冷剂进行加热。也就是说,此时,用于对制冷剂辅管路102中的液态制冷剂进行加热的高温换热器为供暖流体箱73中的供暖流体,可以利用供暖流体箱73中积攒的供暖流体的多余热量对制冷剂辅管路102中的液态制冷剂进行加热,不需要再额外设置换热剂提供源,也不需要额外地对换热剂提供源中的高温换热剂进行加热,充分地利用了热泵循环系统1的结构和能量,简化了热泵循环系统1的结构。
68.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泵循环系统1还包括散热装置74,散热装置74设置于室内环境中,且连接在室内换热器20与供暖流体箱73之间,以使得在室内换热器20处吸收热量后的供暖流体通过散热装置74与室内环境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传递至室内环境中,热量传递后的供暖流体再回到供暖流体箱73中以便进入下一个循环。
69.具体地,散热装置74具体可以为暖盘管、散热器或风机盘管等。散热装置74可以处于室内的地面以上,也可以处于地面以下。
70.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剂辅管路102上还设有电磁阀91,电磁阀91用于控制制冷剂辅管路102的通断和/或制冷剂辅管路102中的制冷剂流量。
71.进一步地,电磁阀91的开闭与否可以根据室外环境温度来确定。当室外环境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可以开启电磁阀91以导通制冷剂辅管路102,便于将储液器50中的液态制冷剂汽化后送往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当室外环境温度高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可以关闭电磁阀91以阻断制冷剂辅管路102。
72.具体地,上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可以为-5~-9℃之间的任一温度值。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和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均可依据热泵循环系统1的实际运行情况而调整。
73.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泵循环系统1还可以包括四通阀92,四通阀92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相连通,以调整从压缩机10出来的制冷剂的流向。
74.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暖管路104上还可设有第二循环泵63,第二循环泵63用于驱动供暖流体在供暖管路104和供暖流体箱73之间循环流通。
75.下面以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对热泵循环系统1的工作过程进行总结描述。
76.在室外环境处于正常情况下,电磁阀91关闭,制冷剂辅管路102中没有制冷剂流
过,制冷剂通过制冷剂主管路101在压缩机10、室内换热器20、节流装置30和室外换热器40之间循环流动,此为制冷剂循环,不再赘述。在此过程中,流经室内换热器20的高温制冷剂与从供暖流体箱73流出的并流经室内换热器20的供暖流体进行热交换,热量由制冷剂传递至供暖流体,供暖流体通过供暖管路104流向散热装置74,其内的热量散发至室内环境,对室内环境实现制热供暖,散发热量后的供暖流体流向供暖流体箱73,从而完成一个供热循环。
77.当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时,电磁阀91打开,制冷剂辅管路102导通,驱动装置61和第一循环泵62启动。从室外换热器40流出的气态制冷剂返回压缩机10,并通过制冷剂主管路101在压缩机10、室内换热器20、节流装置30和室外换热器40之间循环流动。从室外换热器40流出的液态制冷剂滞留在储液器50中,通过驱动装置61将储液器50中的部分液态制冷剂驱动到制冷剂辅管路102中流经供热装置71,同时,通过第一循环泵62驱动的供暖流体经辅热管路103流向供热装置71。在供热装置71内,供暖流体与液态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热量由供暖流体传递至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吸热汽化变成气态制冷剂后返回到压缩机10。这种情况下,返回到压缩机10回气口12的制冷剂为制冷剂主管路101和制冷剂辅管路102的制冷剂的总和。供热循环与正常情况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78.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