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94556发布日期:2021-09-10 22:01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温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温度调节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温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2.根据学者统计,全球使用的空调每年合计消耗约1万亿千瓦时(kwh)的电量,是非洲大陆总能耗的2倍以上,到2050年可能会增加到10倍。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建筑排放占全球年温室气体排放的30%。在美国,商业和工业建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了总量的45%。
3.美国的另一组研究数据则表明,美国如果能减少10%的建筑物排放,就相当于减少4900万行驶车辆的排放量,请注意,整个上海的汽车保有量,才不过330万辆。
4.无论是今年席卷美国的飓风,还是每年席卷我国的极端天气,都是气候变暖带来的最轻微的影响之一。随着人类发展进程的继续,其建筑排放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带来的结果必然是进一步加剧全球气温的上升,进而导致自然的更猛烈的反扑。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度调节装置,它可减少制冷和制热时的能源消耗,同时结构简单、更加耐用、不会污染环境。
6.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温度调节装置,包括支撑管、锥形件、转动推进件、流出管和电机,上述锥形件和上述转动推进件均位于上述支撑管内,上述转动推进件与上述支撑管转动连接,上述转动推进件内设有与上述支撑管同轴的流出通道,上述锥形件的外径小于上述支撑管的内径,上述锥形件的尖端指向上述流出通道,上述锥形件与上述支撑管固定连接,上述流出管的一端与上述流出通道连通,上述电机的输出端与上述转动推进件传动连接。
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转动推进件的外周侧设有推动槽,上述推动槽与上述转动推进件的外周侧固定连接。
9.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转动推进件的外周侧设有推动螺纹,上述推动螺纹与上述转动推进件的外周侧固定连接。
1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流出管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单向阀,上述第二单向阀与上述流出管固定连接。
11.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流出管设有配重件,上述配重件与上述流出管固定连接。
12.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转动推进件与上述支撑管内壁之间为流入端,上述流入端设有第一单向阀,上述第一单向阀与上述支撑管固定连接。
13.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单向阀与上述第二单向阀均为特斯拉阀。
1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转动推进件与上述电机之间设有球笼式万向联轴
器,上述球笼式万向联轴器的一端与上述转动推进件固定连接,上述球笼式万向联轴器的另一端与上述电机固定连接。
15.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支撑管的内壁设有导流凸起,上述导流凸起的尖端位于上述支撑管的中部。
16.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锥形件锥面外侧设有充气层,上述充气层与上述锥形件固定连接。
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8.一种温度调节装置包括支撑管、锥形件、转动推进件、流出管和电机,上述锥形件和上述转动推进件均位于上述支撑管内,支撑管为锥形件和上述转动推进件提供保护和支撑,防止有异物损坏锥形件和上述转动推进件,造成制冷装置的损坏,支撑管同时为支撑管内的气体提供引导和支撑,防止支撑管内的气体流失和消散;上述锥形件的外径小于上述支撑管的内径,锥形件与支撑管的内壁形成热气体出口,上述转动推进件与支撑管的内壁形成气体进入的通道,被压缩的气体从转动推进件与支撑管之间进入支撑管内,压缩的气体的在支撑管膨胀,气体并沿支撑管的内壁旋转流至锥形件;上述锥形件与上述支撑管固定连接,部分气体可从锥形件与支撑管的内壁之间流出,防止高速流动的气体过度冲击锥形件,导致锥形件损坏,增强了制冷装置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制冷装置结构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同时锥形件的锥面阻挡挤压剩余的气体,使气体沿支撑管中心向转动推进件流动,在此过程中,位于支撑管中心的气体与支撑管周侧的气体产生涡流和热交换,使得支撑管中心的气体变冷,实现了制冷的效果,也使得支撑管内壁的气体变热,实现了制热的效果,进一步实现了流入温度调节装置气体的冷热分离。
19.上述转动推进件内设有与上述支撑管同轴的流出通道,使变冷的气体从流出通道流出,上述流出管的一端与上述流出通道连通,流出通道内的气体进一步流动到流出管内,从流出管流出的变冷的气体可提供于制冷,在此制冷过程中能源消耗很少,同时内部为机械结构、不会污染环境。
20.上述转动推进件与上述支撑管转动连接,转动推进件的转动可充分带动支撑管内的气体沿支撑管旋转,同时进一步推动部分气体向锥形件流动;上述电机的输出端与上述转动推进件传动连接,为转动推进件旋转提供动能,保证转动推进件旋转的速度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高速流动的沿支撑管旋转的转速,提升了制冷和制热效果。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2.图1为本发明中一种温度调节装置的整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发明中一种温度调节装置的推动螺纹与支撑管的平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发明中一种温度调节装置的导流凸起与支撑管的平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发明中导流螺纹、充气层的细节的平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标:1

支撑管,2

锥形件,3

转动推进件,4

流出管,5

球笼式万向联轴器,6


机,101

导流凸起,201

充气层,301

推动螺纹,302

流出通道,311

第一单向阀,321

推动槽,411

配重件,421

第二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8.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0.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1.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2.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3.实施例1
34.如图1、2、3、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温度调节装置,包括支撑管1、锥形件2、转动推进件3、流出管4和电机6,上述锥形件2和上述转动推进件3均位于上述支撑管1内,上述转动推进件3与上述支撑管1转动连接,上述转动推进件3内设有与上述支撑管1同轴的流出通道302,上述锥形件2的外径小于上述支撑管1的内径,上述锥形件2的尖端指向上述流出通道302,上述锥形件2与上述支撑管1固定连接,上述流出管4的一端与上述流出通道302连通,上述电机6的输出端与上述转动推进件3传动连接。
35.在本实施例中,包括支撑管1、锥形件2、转动推进件3、流出管4和电机6,上述锥形件2和上述转动推进件3均位于上述支撑管1内,支撑管1为锥形件2和上述转动推进件3提供保护和支撑,防止有异物损坏锥形件2和上述转动推进件3,造成制冷装置的损坏,支撑管1同时为支撑管1内的气体提供引导和支撑,防止支撑管1内的气体流失和消散;上述锥形件2
的外径小于上述支撑管1的内径,锥形件2与支撑管1的内壁形成热气体出口,上述转动推进件3与支撑管1的内壁形成气体进入的通道,被压缩的气体从转动推进件3与支撑管1之间进入支撑管1内,压缩的气体的在支撑管1膨胀,气体并沿支撑管1的内壁旋转流至锥形件2;上述锥形件2与上述支撑管1固定连接,部分气体可从锥形件2与支撑管1的内壁之间流出,防止高速流动的气体过度冲击锥形件2,导致锥形件2损坏,增强了制冷装置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制冷装置结构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同时锥形件2的锥面阻挡挤压剩余的气体,使气体沿支撑管1中心向转动推进件3流动,在此过程中,位于支撑管1中心的气体与支撑管1周侧的气体产生涡流和热交换,使得支撑管1中心的气体变冷,实现了制冷的效果,也使得支撑管1内壁的气体变热,实现了制热的效果,进一步实现了流入温度调节装置气体的冷热分离。
36.上述转动推进件3内设有与上述支撑管1同轴的流出通道302,使变冷的气体从流出通道302流出,上述流出管4的一端与上述流出通道302连通,流出通道302内的气体进一步流动到流出管4内,从流出管4流出的变冷的气体可提供于制冷,在此制冷过程中能源消耗很少,同时内部为机械结构、不会污染环境。
37.上述转动推进件3与上述支撑管1转动连接,转动推进件3的转动可充分带动支撑管1内的气体沿支撑管1旋转,同时进一步推动部分气体向锥形件2流动,进一步增大了支撑管1内气体的压力,提高温度调节装置的工作效率;上述电机6的输出端与上述转动推进件3传动连接,为转动推进件3旋转提供动能,保证转动推进件3旋转的速度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高速流动的沿支撑管1旋转的转速,提升了制冷和制热效果。
38.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转动推进件3的横截面为倒置的梯形。
3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转动推进件3的横截面为倒置的梯形,梯形的短边便于流出通道302的开设,梯形的结构增大流出通道302的内径,提高了支撑管1内变冷的气体从流出通道302流出的效率。
40.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转动推进件3的材料为铪基合金。
4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铪基合金耐腐蚀、抗氧化,同时熔点高达4215℃,转动推进件3的材料为铪基合金,可防止转动推进件3与气体高速摩擦导致的转动推进件3的升温溶解,提高了转动推进件3转速的上限,同时增强了制冷装置结构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42.实施例2
43.如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一些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转动推进件3的外周侧设有推动槽321,所述推动槽321与所述转动推进件3的外周侧固定连接。
4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推进件3的外周侧设有推动槽321,推动槽321可进一步增大了转动推进件3推动空气的效率,同时推动槽321对空气进行引导,降低了转动推进件3推动空气时转动推进件3与空气的阻力,减少了转动推进件3转动时所需要的动能,转动推进件3与上述支撑管1之间进入的气体经过推动槽321的推动,使得支撑管1内的气体不断受到压缩,保证支撑管1内的气体之间的涡流持续存在,同时持续增大支撑管1内气体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了温度调节装置制冷和制热效果,也减少了对外部压缩气体的依赖。
45.实施例3
46.如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一些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转动推进件3的外周侧设有推动螺纹301,上述推动螺纹301与上述转动推进件3的外周侧固定连接。
47.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转动推进件3的外周侧设有推动螺纹301,推动螺纹301可进一
步增大了转动推进件3推动空气的效率,转动推进件3与上述支撑管1之间进入的气体经过推动螺纹301的推动,使得支撑管1内的气体不断受到压缩,保证支撑管1内的气体之间的涡流持续存在,同时持续增大支撑管1内气体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了温度调节装置制冷和制热效果,也减少了对外部压缩气体的依赖。
48.同时,推动螺纹301使气体获得了更高的转速和流速,使得气体在支撑管1内的流速和转速加快,进一步增大了支撑管1内侧壁的气体与支撑管1中部的气体涡流的产生,也增大了支撑管1内侧壁的气体与支撑管1中部的气体热交换的效率,使得制冷装置的制冷效果和制热效果进一步提升。
49.实施例4
50.如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一些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流出管4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单向阀421,上述第二单向阀421与上述流出管4固定连接。
51.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流出管4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单向阀421,防止温度调节装置外侧的气体从流出管4进入支撑管1,紊乱支撑管1内的涡流,影响了温度调节装置的制冷和制热效率;上述第二单向阀421与上述流出管4固定连接,防止气流过度冲击第二单向阀421,导致第二单向阀421脱落,影响温度调节装置的正常使用。
52.实施例5
53.如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一些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流出管4设有配重件411,上述配重件411与上述流出管4固定连接。
54.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流出管4设有配重件411增大了流出管4及转动推进件3转动时的转动惯量,使流出管4及转动推进件3转动时陀螺效应更加明显,提升了流出管4及转动推进件3抵抗气流扰动的能力,也增大了流出管4及转动推进件3转动的稳定性;上述配重件411与上述流出管4固定连接,防止配重件411与上述流出管4脱落,保证了结构的可靠性。
55.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配重件411为圆柱体,配重件411同轴套设于流出管4。
5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重件411为圆柱体,圆柱体便于加工,只需车削和铣削工件便可制得,有利于增大加工效率;配重件411同轴套设于流出管4,保证了配重件411同轴与流出管4,防止增大流出管4的偏心程度,增大了流出管4损坏的概率。
57.实施例6
58.如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一些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转动推进件3与上述支撑管1内壁之间为流入端,上述流入端设有第一单向阀311,上述第一单向阀311与上述支撑管1固定连接。
59.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转动推进件3与上述支撑管1内壁之间为流入端,压缩气体从流入端流入支撑管1内;上述流入端设有第一单向阀311,第一单向阀311防止流入的压缩气体再次从流入端流失,导致温度调节装置的效率降低;上述第一单向阀311与上述支撑管1固定连接,防止述第一单向阀311与上述支撑管1脱落。
60.实施例7
61.如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一些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第一单向阀311与上述第二单向阀421均为特斯拉阀。
62.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单向阀311与上述第二单向阀421均为特斯拉阀,特斯拉
阀是一种纯机械结构的单向阀,可以在保证气体单向流通的过程中没有活动部件参与,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防止长时间使用单向阀导致内部活动件老化。
63.实施例8
64.如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一些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转动推进件3与上述电机6之间设有球笼式万向联轴器5,上述球笼式万向联轴器5的一端与上述转动推进件3固定连接,上述球笼式万向联轴器5的另一端与上述电机6固定连接。
65.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转动推进件3与上述电机6之间设有球笼式万向联轴器5,上述球笼式万向联轴器5的一端与上述转动推进件3固定连接,上述球笼式万向联轴器5的另一端与上述电机6固定连接,球笼式万向联轴器5可实现在传递动力时,对于变传动轴线方向的偏移和改变,增大了转动推进件3与上述电机6之间安装布置的灵活性,同时球笼式万向联轴器5易于购买、便于替换,可减小动力传递时的冲击,增大了传动的稳定性。
66.实施例9
67.如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一些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支撑管1的内壁设有导流凸起101,上述导流凸起101的尖端位于上述支撑管1的中部。
68.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支撑管1的内壁设有导流凸起101,使气体沿支撑管1的内壁环绕时,导流凸起101利用伯努利效应增大了气流的流速,进一步提升了温度调节装置制冷和制热的效率;上述导流凸起101的尖端位于上述支撑管1的中部,保证支撑管1两侧的气流运动相对平衡,保证温度调节装置长时间使用时,气体运动的稳定性。
69.实施例10
70.如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一些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锥形件2锥面外侧设有充气层201,上述充气层201与上述锥形件2固定连接。
71.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锥形件2锥面外侧设有充气层201,充气层201充气膨胀和放气收缩均可控制锥形件2与支撑管1内壁的距离,直接控制热的气流流出的量,进而控制温度调节装置的制冷和制热效果,增大了使用者对温度调节装置的控制。
72.综上,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温度调节装置,包括支撑管1、锥形件2、转动推进件3、流出管4和电机6,上述锥形件2和上述转动推进件3均位于上述支撑管1内,支撑管1为锥形件2和上述转动推进件3提供保护和支撑,防止有异物损坏锥形件2和上述转动推进件3,造成制冷装置的损坏,支撑管1同时为支撑管1内的气体提供引导和支撑,防止支撑管1内的气体流失和消散;上述锥形件2的外径小于上述支撑管1的内径,锥形件2与支撑管1的内壁形成热气体出口,上述转动推进件3与支撑管1的内壁形成气体进入的通道,被压缩的气体从转动推进件3与支撑管1之间进入支撑管1内,压缩的气体的在支撑管1膨胀,气体并沿支撑管1的内壁旋转流至锥形件2;上述锥形件2与上述支撑管1固定连接,部分气体可从锥形件2与支撑管1的内壁之间流出,防止高速流动的气体过度冲击锥形件2,导致锥形件2损坏,增强了制冷装置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制冷装置结构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同时锥形件2的锥面阻挡挤压剩余的气体,使气体沿支撑管1中心向转动推进件3流动,在此过程中,位于支撑管1中心的气体与支撑管1周侧的气体产生涡流和热交换,使得支撑管1中心的气体变冷,实现了制冷的效果,也使得支撑管1内壁的气体变热,实现了制热的效果,进一步实现了流入温度调节装置气体的冷热分离。
73.上述转动推进件3内设有与上述支撑管1同轴的流出通道302,使变冷的气体从流
出通道302流出,上述流出管4的一端与上述流出通道302连通,流出通道302内的气体进一步流动到流出管4内,从流出管4流出的变冷的气体可提供于制冷,在此制冷过程中能源消耗很少,同时内部为机械结构、不会污染环境。
74.上述转动推进件3与上述支撑管1转动连接,转动推进件3的转动可充分带动支撑管1内的气体沿支撑管1旋转,同时进一步推动部分气体向锥形件2流动;上述电机6的输出端与上述转动推进件3传动连接,为转动推进件3旋转提供动能,保证转动推进件3旋转的速度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高速流动的沿支撑管1旋转的转速,提升了制冷和制热效果。
75.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