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T耦合双源热泵的建筑综合供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598199发布日期:2022-07-01 21:07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PV/T耦合双源热泵的建筑综合供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pv/t耦合双源热泵的建筑综合供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v/t耦合双源热泵的建筑综合供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全人类社会达成的统一共识。中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1.3%,其中建筑运行阶段碳排约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21.9%,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比较高,而建筑运行阶段能源结构主要为“热、电、冷”的需求,因此在“双碳”背景下,要大力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型建筑综合能源功能系统,减少建筑领域的碳排放量。
3.中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h的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以上;不过,太阳能受到阴雨天气、季节性、昼夜等条件的影响,出现能量输出的不连续性、不稳定稳定性等问题。地源热泵系统以土壤为冷/热源,由于土壤温度全年波动小,且相对于大气温度的滞后性,使其性能系数较传统空气源热泵系统高,是一种高效节能、无污染、可再生的建筑能源利用形式;不过,在中国北方严寒和寒冷地区,由于室外温度较低,供暖期长,热负荷远大于冷负荷,长此以往,会造成地下冷堆积。
4.光伏(photovoltaic,pv)系统是收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约20%太阳辐照量转换为电能,其他约80%的辐照量转化为热能或者散失掉,并且光伏组件温度效应显著(每升高1℃,发电效率约下降0.3%),当光伏组件产生的废热无法利用时,还会有抑制发电的问题。而太阳能光伏光热组件(photovoltaic/thermalunit,pv/t)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同时收集部分热能(废热),可以实现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同时回收多余的热能(废热)并加以利用,对光伏电池具有冷却作用,可以提高发电效率和组件的寿命;pv/t产生的热水温度一般可达到45℃,可用于使用建筑供暖、生活热水,并可以为地源热泵土壤进行跨季节储热,可以实现建筑热负荷、电负荷、冷负荷的最佳匹配,大大降低建筑用能系统的成本。
5.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pv/t耦合双源热泵的建筑综合供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实现太阳能直接向地下储热,提高了集热和储热效率以及pv/t的发电效率,同时实现“冷热”双储,实现蓄热水箱温度从高品位到低品位的大跨度的能量梯级利用,以此提高太阳能的综合利用效率。不仅可以高效地为建筑提供“热、电、冷”能源,同时减少了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了建筑领域的碳排量,大大降低建筑用能成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利于推广应用。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pv/t耦合双源热泵的建筑综合供能系统,包括pv/t,地埋管换热器,蓄热水箱,热泵机组,用户末端,第一储热控制阀,第二储热控制阀,第一集热控制阀,第二集热控制阀,第一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第二蓄热水箱储热控制
阀,第三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第一直供控制阀,第二直供控制阀,第一水源侧控制阀,第二水源侧控制阀,第一地源侧控制阀,第二地源侧控制阀,第一负荷闸阀,第二负荷闸阀,第一源侧闸阀,第二源侧闸阀,第三负荷控制阀,第一地源侧供冷闸阀,第二地源侧供冷闸阀,第一负荷侧供冷闸阀,第二负荷侧供冷闸阀,第一补热控制阀,第二补热控制阀,储热泵,集热泵,末端泵,源侧泵,温度监测系统,汇流箱,mppt控制器,逆变器,用户负载,国家电网和控制器;所述温度监测系统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pv/t的出口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蓄热水箱的高温出口温度,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蓄热水箱的低温进口温度;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储热泵、集热泵、末端泵、源侧泵连接;所述pv/t的出口、第一储热控制阀、地埋管换热器的储热进口、地埋管换热器的储热出口、储热泵、第二储热控制阀、pv/t的进口按照传热工质流动方向通过管路循序连接构成太阳能储热循环;所述pv/t的出口、第一集热控制阀、蓄热水箱的高温进口、蓄热水箱的低温出口、第二集热控制阀、集热泵、pv/t的进口按照传热工质流动方向通过管路循序连接构成太阳能集热循环;所述蓄热水箱的高温出口、第一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第一地源侧控制阀、地埋管换热器的储热进口、地埋管换热器的储热出口、储热泵、第三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第二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蓄热水箱的低温进口按照传热工质流动方向通过管路循序连接构成蓄热水箱储热循环;所述蓄热水箱的高温出口、第一直供控制阀、末端泵、第一负荷闸阀、热泵机组冷凝器进口、热泵机组冷凝器出口、第二负荷闸阀、用户末端、第二直供控制阀、蓄热水箱的低温进口按照传热工质流动方向通过管路循序连接构成直接供热循环;所述蓄热水箱的高温出口、第一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第一水源侧控制阀、源侧泵、第一源侧闸阀、热泵机组蒸发器进口、热泵机组蒸发器出口、第二源侧闸阀、第二水源侧控制阀、第二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蓄热水箱的低温进口按照传热工质流动方向通过管路循序连接构成水源热泵取热循环;所述热泵机组冷凝器出口、第二负荷闸阀、用户末端、第三负荷控制阀、末端泵、第一负荷闸阀、热泵机组冷凝器进口按照传热工质流动方向通过管路循序连接构成热泵机组负荷侧供热循环;所述热泵机组蒸发器出口、第二源侧闸阀、第二水源侧控制阀、第二地源侧控制阀、地埋管换热器的取热出口、地埋管换热器的取热进口、第一地源侧控制阀、第一水源侧控制阀、源侧泵、第一源侧闸阀、热泵机组蒸发器进口按照传热工质流动方向通过管路循序连接构成地源热泵取热循环;所述热泵机组蒸发器出口、第一负荷侧供冷闸阀、用户末端、第三负荷控制阀、末端泵、第二负荷侧供冷闸阀、热泵机组蒸发器进口按照传热工质流动方向通过管路循序连接构成热泵机组负荷侧供冷循环;所述热泵机组冷凝器出口、第一地源侧供冷闸阀、源侧泵、第一补热控制阀、地埋管换热器的补热进口/储热进口/取热出口、地埋管换热器的补热出口/储热出口/取热进
口、第二补热控制阀、第二地源侧供冷闸阀、热泵机组冷凝器进口按照传热工质流动方向通过管路循序连接构成地源热泵补热循环。
8.优选地,所述pv/t采用真空管式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组件。
9.优选地,该系统包括控制阀和闸阀;控制阀为电动控制阀设置于各系统循环;闸阀为手动闸阀,分为供热季闸阀、供冷季闸阀。
10.优选地,所述pv/t 依次与汇流箱、mppt控制器、逆变器连接,所述逆变器分别与用户负载和国家电网连接,所述pv/t发送的直流电进入汇流箱、mppt控制器,经过逆变器转化为交流供用户负载或者余电进入国家电网。
11.优选地,所述pv/t光伏发电,全年进行发电,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
1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pv/t耦合双源热泵的建筑综合供能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具体如下:(一)非供热季当pv/t的出口达到温度设定值时,控制器输出信号给储热泵启动,此时第一储热控制阀和第二储热控制阀均打开,其余控制阀全部关闭,将pv/t收集的热量储存到地埋管换热器中,即运行太阳能储热模式,随着太阳能辐射量的不断增强,pv/t收集的热量不断增多,pv/t的出口温度不断升高,同时考虑到土壤传热系数远小于水的传热系数,一般情况土壤储热不及时,储热回水温度过高,会导致进入pv/t水温过高,从而影响pv/t的发电效率,因此,当pv/t的出口达到温度设定值时,控制器输出信号给集热泵启动,同时储热泵停止,此时第一集热控制阀和第二集热控制阀均打开,其余阀门全部关闭,将pv/t收集的热量储存到蓄热水箱中,即运行太阳能集热循环,太阳能储热循环切换为太阳能集热循环,从而提高pv/t的发电效率;(二)供热季供热季时第一负荷闸阀、第二负荷闸阀、第一源侧闸阀、第二源侧闸阀常开,第一地源侧供冷闸阀、第二地源侧供冷闸阀、第一负荷侧供冷闸阀、第二负荷侧供冷闸阀常闭,蓄热水箱的高温出口达到温度设定值时,控制器输出信号给末端泵启动,第一直供控制阀、第二直供控制阀打开,其他电动阀门关闭,蓄热水箱的热水进入热泵机组冷凝器进口直接向室内供热,此时为太阳能直接供热循环,蓄热水箱的高温出口低于温度设定值时,同时启动地源热泵取热循环,从地埋管取热,蓄热水箱的热水进入热泵机组冷凝器进口,提供末端回水温度,提高热泵机组效率,此时即运行地源热泵与太阳能联合供暖模式,当蓄热水箱的高温出口低于温度设定值时,停止太阳能直接供热循环,切换为水源热泵供热模式,此时第一地源侧控制阀、第二地源侧控制阀关闭,第一水源侧控制阀、第二水源侧控制阀、第一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第二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打开,实现太阳能热能倍增效应,当蓄热水箱的低温进口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水源热泵供热模式切换为地源热泵供热模式,实现太阳能从高品位到低品位大跨度的能量梯级利用;(三)供冷季供冷季时第一负荷闸阀、第二负荷闸阀、第一源侧闸阀、第二源侧闸阀常闭,第一地源侧供冷闸阀、第二地源侧供冷闸阀、第一负荷侧供冷闸阀、第二负荷侧供冷闸阀常开,通过管路旁通法改变热泵传统的制冷剂的四通阀实现供热与供冷的切换,即建筑冷凝热通过管路旁控制向地下补热来平衡地下土壤温度,所述建筑冷凝热通过管路旁为第一地源侧
供冷闸阀、第二地源侧供冷闸阀、第一负荷侧供冷闸阀、第二负荷侧供冷闸阀所在管路,此时第一补热控制阀、第二补热控制阀打开,建筑冷凝热向地埋管换热器进行补热,同时太阳辐射量较好时,达到太阳能储热启动条件,也可以通过pv/t进行太阳能储热,即同时实现“冷热”双储,可实现补热循环与地埋储热循环联合运行。
1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pv/t耦合双源热泵的建筑综合供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4.1.本发明在中国北方严寒和寒冷地区适用性较强,pv/t相较于传统的集热器的出水温度较低,在非供热季太阳能直接向地下储热,省去了中间缓冲水箱,提高了集热和储热效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pv/t的发电效率。
15.2.本发明考虑到土壤传热系数远小于水的传热系数,一般情况pv/t向地下土壤储热不及时,储热回水温度过高,会导致进入pv/t水温过高,影响pv/t的发电效率;当pv/t的出口温度超过设定值时,可实现太阳能储热循环切换为太阳能集热循环,进而提高pv/t的发电效率。
16.3.本发明在供冷季将建筑冷凝热通过管路旁通控制向地下补热来平衡地下土壤温度,同时也可以通过pv/t进行太阳能储热,即同时实现“冷热”双储。
17.4.本发明利用太阳能热能倍增效应实现蓄热水箱温度从高品位到低品位的大跨度的能量梯级利用,以此提高太阳能的综合利用效率。可不仅可以高效地为建筑提供“热、电、冷”能源,同时减少了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了建筑领域的碳排量,大大降低建筑用能成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利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pv/t耦合双源热泵的建筑综合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pv/t2.地埋管换热器3.蓄热水箱4.热泵机组5.用户末端611.第一储热控制阀612.第二储热控制阀621.第一集热控制阀622.第二集热控制阀631.第一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632.第二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633.第三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641.第一直供控制阀642.第二直供控制阀651.第一水源侧控制阀652.第二水源侧控制阀661.第一地源侧控制阀662.第二地源侧控制阀671.第一负荷闸阀672.第二负荷闸阀673.第一源侧闸阀674.第二源侧闸阀675.第三负荷控制阀681.第一地源侧供冷闸阀682.第二地源侧供冷闸阀683.第一负荷侧供冷闸阀684.第二负荷侧供冷闸阀691.第一补热控制阀692.第二补热控制阀71.储热泵72.集热泵73.末端泵74.源侧泵8.第一温度传感器9.第二温度传感器10.第三温度传感器11.汇流箱12.mppt控制器13.逆变器14.用户负载15.国家电网16.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以助于理解本发明的内容。
21.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pv/t耦合双源热泵的建筑综合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pv/t耦合双源热泵的建筑综合供能系统包括pv/t1,地埋管换热器2,蓄热水箱3,热泵机组4,用户末端5,第一储热控制阀611,第二储热控制阀612,第一集热控制阀621,第
二集热控制阀622,第一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631,第二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632,第三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633,第一直供控制阀641,第二直供控制阀642,第一水源侧控制阀651,第二水源侧控制阀652,第一地源侧控制阀661,第二地源侧控制阀662,第一负荷闸阀671,第二负荷闸阀672,第一源侧闸阀673,第二源侧闸阀674,第三负荷控制阀675,第一地源侧供冷闸阀681,第二地源侧供冷闸阀682,第一负荷侧供冷闸阀683,第二负荷侧供冷闸阀684,第一补热控制阀691,第二补热控制阀692,储热泵71,集热泵72,末端泵73,源侧泵74,温度监测系统,汇流箱11,mppt控制器12,逆变器13,用户负载14,国家电网15和控制器16;所述pv/t1采用真空管式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组件。该系统包括控制阀和闸阀;控制阀为电动控制阀设置于各系统循环;闸阀为手动闸阀,分为供热季闸阀、供冷季闸阀。
22.所述温度监测系统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8,第二温度传感器9和第三温度传感器10,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8用于监测pv/t1的出口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9用于监测蓄热水箱3的高温出口温度,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10用于监测蓄热水箱3的低温进口温度;所述控制器16分别与第一温度传感器8、第二温度传感器9、第三温度传感器10、储热泵71、集热泵72、末端泵73、源侧泵74连接。所述pv/t1依次与汇流箱11、mppt控制器12、逆变器13连接,所述逆变器13分别与用户负载14和国家电网15连接,所述pv/t1发送的直流电进入汇流箱11、mppt控制器12,经过逆变器13转化为交流供用户负载14或者余电进入国家电网15。所述pv/t1 光伏发电,全年进行发电,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
23.所述pv/t1的出口、第一储热控制阀611、地埋管换热器2的储热进口、地埋管换热器2的储热出口、储热泵71、第二储热控制阀612、pv/t1的进口按照传热工质流动方向通过管路循序连接构成太阳能储热循环。
24.所述pv/t1的出口、第一集热控制阀621、蓄热水箱3的高温进口、蓄热水箱3的低温出口、第二集热控制阀622、集热泵72、pv/t1的进口按照传热工质流动方向通过管路循序连接构成太阳能集热循环,当夜晚无太阳辐射时,且蓄热水箱3的高温出口温度值高于设定温度时,可将蓄热水箱3储热到地埋管换热器2。
25.所述蓄热水箱3的高温出口、第一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631、第一地源侧控制阀661、地埋管换热器2的储热进口、地埋管换热器2的储热出口、储热泵71、第三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633、第二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632、蓄热水箱3的低温进口按照传热工质流动方向通过管路循序连接构成蓄热水箱储热循环。
26.所述蓄热水箱3的高温出口、第一直供控制阀641、末端泵73、第一负荷闸阀671、热泵机组4冷凝器进口、热泵机组4冷凝器出口、第二负荷闸阀672、用户末端5、第二直供控制阀642、蓄热水箱3的低温进口按照传热工质流动方向通过管路循序连接构成直接供热循环,当蓄热水箱3的高温出口超过设定温度时,可以用蓄热水箱3直接向室内供热,此时不用开启热泵机组4,将大大提高系统的效率;当蓄热水箱3的高温出口低于一定设定温度时,启动地源热泵+太阳能联合供暖模式,提供末端回水温度,以此提高热泵机组4的效率。
27.所述蓄热水箱3的高温出口、第一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631、第一水源侧控制阀651、源侧泵74、第一源侧闸阀673、热泵机组4蒸发器进口、热泵机组4蒸发器出口、第二源侧闸阀674、第二水源侧控制阀652、第二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632、蓄热水箱3的低温进口按照传热工质流动方向通过管路循序连接构成水源热泵取热循环,此时可以实现太阳能的热能倍增效应,实现蓄热水箱3温度大跨度的能量梯级利用。
28.所述热泵机组4冷凝器出口、第二负荷闸阀672、用户末端5、第三负荷控制阀675、末端泵73、第一负荷闸阀671、热泵机组4冷凝器进口按照传热工质流动方向通过管路循序连接构成热泵机组负荷侧供热循环,所述热泵机组负荷侧供热循环需要与水源热泵取热循环一起运行。
29.所述热泵机组4蒸发器出口、第二源侧闸阀674、第二水源侧控制阀652、第二地源侧控制阀662、地埋管换热器2的取热出口、地埋管换热器2的取热进口、第一地源侧控制阀661、第一水源侧控制阀651、源侧泵74、第一源侧闸阀673、热泵机组4蒸发器进口按照传热工质流动方向通过管路循序连接构成地源热泵取热循环,所述地源热泵取热循环需要与热泵机组负荷侧供热循环一起运行。
30.所述热泵机组4蒸发器出口、第一负荷侧供冷闸阀683、用户末端5、第三负荷控制阀675、末端泵73、第二负荷侧供冷闸阀684、热泵机组4蒸发器进口按照传热工质流动方向通过管路循序连接构成热泵机组负荷侧供冷循环。
31.所述热泵机组4冷凝器出口、第一地源侧供冷闸阀681、源侧泵74、第一补热控制阀691、地埋管换热器2的补热进口/储热进口/取热出口、地埋管换热器2的补热出口储热出口/取热进口/、第二补热控制阀692、第二地源侧供冷闸阀682、热泵机组4冷凝器进口按照传热工质流动方向通过管路循序连接构成地源热泵补热循环,本发明在供冷季将建筑冷凝热通过管路旁通控制实现将冷凝热向地下补热来平衡地下土壤温度,同时也可以通过pv/t1进行太阳能储热,即同时实现“冷热”双储。
32.本发明同时提供了一种pv/t耦合双源热泵的建筑综合供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运行特征在于,控制方法具体如下:(一)非供热季非供热季时,当pv/t1的出口达到温度设定值(本实施例25℃)时,控制器16输出信号给储热泵71启动,此时第一储热控制阀611和第二储热控制阀612均打开,其余控制阀全部关闭,将pv/t1收集的热量储存到地埋管换热器中,即运行太阳能储热模式,随着太阳能辐射量的不断增强,pv/t1收集的热量不断增多,pv/t1的出口温度不断升高,同时考虑到土壤传热系数远小于pv/t1的传热系数,一般情况土壤储热不及时,储热回水温度过高,会导致进入pv/t1水温过高,从而影响pv/t1 的发电效率,因此,当pv/t1的出口达到温度设定值45℃(本实施例45℃)时,控制器16输出信号给集热泵72启动,同时储热泵71停止,此时第一集热控制阀621和第二集热控制阀622均打开,其余阀门全部关闭,将pv/t1收集的热量储存到蓄热水箱3中,即运行太阳能集热循环,太阳能储热循环切换为太阳能集热循环,从而提高pv/t1 的发电效率;(二)供热季供热季时,第一负荷闸阀671、第二负荷闸阀672、第一源侧闸阀673、第二源侧闸阀674常开,第一地源侧供冷闸阀681、第二地源侧供冷闸阀682、第一负荷侧供冷闸阀683、第二负荷侧供冷闸阀684常闭,蓄热水箱3的高温出口达到温度设定值45℃时,控制器16输出信号给末端泵启动,第一直供控制阀641、第二直供控制阀642打开,其他电动阀门关闭,蓄热水箱3的热水进入热泵机组4冷凝器进口直接向室内供热,此时为太阳能直接供热循环,蓄热水箱3的高温出口低于温度设定值(本实施例40℃)时,同时启动地源热泵取热循环,从地埋管取热,蓄热水箱3的热水进入热泵机组4冷凝器进口,提供末端回水温度,提高热泵机组4的效率,此时即运行地源热泵与太阳能联合供暖模式,当蓄热水箱3的高温出口低于温
度设定值(本实施例30℃)时,停止太阳能直接供热循环,切换为水源热泵供热模式,此时第一地源侧控制阀661、第二地源侧控制阀662关闭,第一水源侧控制阀651、第二水源侧控制阀652、第一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631、第二蓄热水箱储热控制阀632打开,实现太阳能热能倍增效应,当蓄热水箱3的低温进口温度低于设定值(本实施例10℃)时,水源热泵供热模式切换为地源热泵供热模式,实现太阳能从高品位到低品位大跨度的能量梯级利用;(三)供冷季供冷季时,第一负荷闸阀671、第二负荷闸阀672、第一源侧闸阀673、第二源侧闸阀674常闭,第一地源侧供冷闸阀681、第二地源侧供冷闸阀682、第一负荷侧供冷闸阀683、第二负荷侧供冷闸阀684常开,通过管路旁通法改变热泵传统的制冷剂的四通阀实现供热与供冷的切换,即建筑冷凝热通过管路旁通实现控制实现将冷凝热向地下补热来平衡地下土壤温度,所述建筑冷凝热通过管路旁为第一地源侧供冷闸阀681、第二地源侧供冷闸阀682、第一负荷侧供冷闸阀683、第二负荷侧供冷闸阀684所在管路,此时第一补热控制阀、第二补热控制阀打开,建筑冷凝热向地埋管换热器2进行补热,同时太阳辐射量较好时,达到太阳能储热启动条件,也可以通过pv/t1进行太阳能储热,即同时实现“冷热”双储,可实现补热循环与地埋储热循环联合运行。
33.本发明pv/t1相较于传统集热器的出水温度较低,通控制阀在非供热季太阳能直接向地下储热,储热的传热过程包括三个环节:(1)pv/t1热水到地埋管换热器2内壁面的对流换热;(2)地埋管换热器2内壁面到外壁面的导热;(3)地埋管换热器2外壁面到土壤的对流换热,因此土壤的传热热阻较大,而同时pv/t1热水的传热热阻很小,因此土壤传热系数远小于水的传热系数,当随着太阳能辐射量的不断增强,pv/t1收集的热量不断增多,土壤储热不及时,储热回水温度过高,导致进入pv/t1水温过高,从而影响pv/t1的发电效率,所以此时急需要将pv/t1的热量进行转移。考虑到从水到水的传热系数约为1000~2500w/(

·
k),所以将pv/t1收集的热量储存到蓄热水箱3中,从而不影响pv/t1 的发电效率。
34.本发明在供冷季将用户末端5冷凝热通过管路旁通控制实现将冷凝热向地下地埋管换热器2补热来平衡地下土壤温度,同时也可以通过pv/t1进行太阳能储热,即同时实现冷凝热补热+pv/t1储热的“冷热”双储,减少地埋管换热器2的建设投资。
35.本发明实现太阳能直接向地下储热,提高了集热和储热效率以及pv/t1的发电效率,同时实现“冷热”双储,实现蓄热水箱温度从高品位到低品位的大跨度的能量梯级利用,以此提高太阳能的综合利用效率。不仅可以高效地为建筑提供“热、电、冷”能源,同时减少了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了建筑领域的碳排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利于推广应用。
36.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发明构思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该发明构思的前提下,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