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机双并联泵动力供液螺杆组合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66951发布日期:2022-09-09 21:45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机双并联泵动力供液螺杆组合机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冷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机双并联泵动力供液螺杆组合机组。


背景技术:

2.制冷压缩机是制冷系统的核心和心脏。压缩机引的能力和特征决定了制冷系统的能力和特征。某种意义上,制冷系统的设计与匹配就是将压缩机的能力体现出来,因此,世界各国制冷行业无不在制冷压缩机的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压缩机的技术和性能水平日新月异,压缩机的种类很多,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制冷压缩机可以分为定排量压缩机和变排量压缩机。
3.现有的螺杆制冷机在使用过程中,通常将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工质和润滑油混合气体直接排入油分离器内,油分离器对该混合气体进行分离,现有的油分离器大多直接通过螺旋板和多孔封板在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对混合气体进行分离,没有将制冷机组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进行有效利用,且现有的油分离器没有对润滑油内的杂质进行有效过滤,使得杂质大多沉淀在油分离器的底部,不便于清理,同时含有杂质的润滑油通过长时间堆积还会对板式制冷器的制冷效果造成影响,因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机双并联泵动力供液螺杆组合机组来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机双并联泵动力供液螺杆组合机组,通过水泵使得冷凝水经出水管和水泵进入冷却管内,冷却管通过冷凝水使与其接触的漏斗温度下降,通过多孔封板和螺旋板在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对混合气体进行分离,通过温度调节来加快第一空腔内油气凝聚成有油滴的效率,同时结合漏斗和冷却管的形状特点,加快了润滑油的降温速度,进一步提高了油气的凝聚效率,且通过漏斗还可以对第二空腔进行降温,充分利用了冷凝水,节能环保,同时还降低了板式冷凝器的工作负荷。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机双并联泵动力供液螺杆组合机组,包括螺杆机组、油分离器、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和板式换热器,所述油分离器包括缸体,所述缸体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导流冷却部件,所述导流冷却部件将缸体的内部分成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位于导流冷却部件的顶部,所述第二空腔位于所述导流冷却部件的底部,所述导流冷却部件的底部连通有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两端均连通有贯穿并延伸至所述缸体外侧的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两端内部安装有截流部件,所述缸体的两侧均安装有过滤部件,所述过滤部件与所述第一管道的相连通,所述过滤部件的底部安装有导通泄压部件。
6.优选的,所述导流冷却部件用于对所述第一空腔内分离后的油滴进行导流和冷却,并将冷却后的油滴经所述三通管和所述第一管道输送至所述过滤部件内,经过所述过滤部件过滤后输送至第二空腔内,所述导通泄压部件可将所述截流部件导通以使油滴可以正常通过所述第一管道进入所述过滤部件内,且可以使所述过滤部件在需要拆卸时进行泄
压。
7.优选的,所述导流冷却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缸体内壁的漏斗,所述漏斗的内部开设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内设置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为螺旋上升状,所述冷却管的顶部螺口大于底部螺口,所述冷却管与所述第三空腔紧密贴合,所述冷却管进水口与出水口均贯穿并延伸至所述缸体的外部,所述漏斗与所述三通管固定连接,所述缸体的正面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远离所述缸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冷却管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水泵的进水口固定安装有出水管。
8.优选的,所述截流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管道两端内壁的堵圈和第二限位套,所述第一管道的两端弯曲并竖直向下,所述堵圈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套的底部,所述堵圈的内圈设置有环形斜面,所述第二限位套由一空心圆环和固定安装在空心圆环两侧的支撑杆构成,所述第二限位套通过所述支撑杆与所述第一管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套的内圈滑动套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堵球,所述堵球可与所述环形斜面接触,所述第一连杆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杆外圈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与所述第二限位套的底部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过滤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缸体两侧的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设置有若干对称排列的第一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的外圈均滑动套接有第一限位套,所述第一限位杆远离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靠近所述第一限位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套设在所述第一限位杆外圈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远离所述第一限位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杆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同一限位框,所述限位框内放置有过滤罐,所述过滤罐的底部中部为一向下凸出的柱体,所述限位框的底部开设有u型通槽,所述柱体位于所述u型通槽内,所述过滤罐的内部开设有第四空腔,所述第四空腔的顶部和底部固定安装有滤芯,所述滤芯与所述第一管道的末端同轴心,所述第一管道的末端位于所述滤芯的内部,所述缸体的两侧内壁均固定套接有贯穿并延伸至所述缸体外侧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远离所述缸体的一端弯曲并竖直向下,所述第二管道的中部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位于所述缸体的外侧,所述过滤罐的顶部对称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管道远离所述缸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插接,所述第二管道的末端均位于所述滤芯的外部。
10.优选的,所述导通泄压部件包括开设在所述柱体内部的沉头孔,所述沉头孔的大内圈滑动套接有活塞,所述活塞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杆,所述顶杆的顶部可对所述第二限位块的底部进行挤压,所述活塞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贯穿并延伸至所述过滤罐底部外侧的量柱,所述量柱与所述沉头孔的小内圈滑动套接,所述活塞的顶部与所述第四空腔的底部齐平,所述活塞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套设在所述量柱外圈的第三弹簧,所述沉头孔的大内圈的两侧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最低点与所述沉头孔的大内圈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活塞的厚度相同,所述柱体的外圈攻有外螺纹,所述柱体通过螺纹连接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可将所述第二通孔封闭,所述活塞的底部高于所述第二通孔的最高点,所述量柱的一侧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圆形弹片,所述第三通孔内对称滑动套接有卡块,所述卡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贯穿并延伸至所述圆形弹片内的第三限位块。
11.优选的,所述缸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盖,所述顶盖的内圈固定安装有多孔封板,所述缸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呈圆形阵列的若干支撑脚。
12.优选的,所述顶盖的顶部开设有出气管,所述缸体的固定套接有贯穿并延伸至所述缸体内的出油管,所述出油管的进油口与所述缸体的底部接触。
13.优选的,所述多孔封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螺旋板,所述螺旋板位于第一空腔内,所述缸体的一侧开设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轴心与所述螺旋板底端切线相对齐,所述螺旋板与所述第一空腔的内壁不接触。
14.优选的,所述螺杆机组的输出端与所述进气管相通,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冷凝器的输入端相通,冷凝器的输出端与节流阀的输入端相通,节流阀的输出端与蒸发器的输入端相通,所述出油管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输入端相通,所述板式换热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螺杆机组的润滑油输入端相通,所述出水管的进水口与所述冷凝水管的出水口相通
15.优选的,所述第一管道的两端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一密封环,所述密封环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密封圈,所述第二管道的底端外圈固定套接有有第二密封环,所述第二密封环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底部均与所述过滤罐的顶部接触。
16.综上,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7.1、本发明结构合理,通过水泵使得冷凝水经出水管和水泵进入冷却管内,冷却管通过冷凝水使与其接触的漏斗温度下降,通过多孔封板和螺旋板在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对混合气体进行分离,通过温度调节来加快第一空腔内油气凝聚成有油滴的效率,同时结合漏斗和冷却管的形状特点,加快了润滑油的降温速度,进一步提高了油气的凝聚效率,且通过漏斗还可以对第二空腔进行降温,充分利用了冷凝水,节能环保,同时还降低了板式冷凝器的工作负荷;
18.2、通过滤芯对分离后的润滑油进行过滤,避免带有螺杆铁屑的润滑油沉淀在油分离器的内部或进入板式冷凝器,并在板式冷凝器的油道内堆积,进而影响板式冷凝器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后期的清理工作,且外置的过滤罐更便于更换;
19.3、滤芯使用一定时间后过滤效果会变差,同时其表面的滤孔会因杂质的积累而堵塞,此时滤芯内积累的润滑油在第一空腔的压力下对活塞进行挤压,使得活塞带动量柱向下运动,直至卡块的顶部与柱体的底部卡接,进而使得量柱被固定在当前位置,同时向下运动的活塞会带动顶杆向下运动,使得第一管道的一端封闭,通过该方式使得当滤芯无法有效过滤时,第一管道自动停止对过滤罐的供油,为后续更换工作提供了一道安全保障;
20.4、第一管道不再向一侧的过滤罐供油时,转动螺纹套可对该过滤罐进行泄压,避免更换过滤罐时因高压冲击对维修人员或机组造成损伤,通过观察卡块是否完全暴露在外界即可判断当前过滤罐是否为待更换状态,方便快捷;
21.5、通过向远离缸体的一侧拉动一侧的限位框,直至完全移除限位框对过滤罐的支撑,此时泄过压的过滤罐下落,将新更换的过滤罐的顶部与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对齐后向上挤压,直至过滤罐的顶部与密封圈接触,此时松开限位框,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第一限位套带动限位框复位,通过该方式即可完成过滤罐的快速更换,同时在导通泄压部件和截流部件的动态配合下,使得机组在工作时,工作人员也可通过穿戴耐高温护具对过滤罐进行拆卸和更换,提高了机组的维修效率,且更换时,另一侧的过滤罐正常工作,保障了机组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发明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发明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发明第三视角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发明第四视角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发明局部透视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发明图5局部剖视示意图;
29.图7为本发明图5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本发明量柱剖视结构示意图
31.图9为本发明图8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32.图10为本发明图9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33.图11为本发明工作流程示意图。
34.图中:1、缸体;2、漏斗;3、冷却管;4、水泵;5、出水管;6、第一固定板;7、三通管;8、第一管道;9、过滤罐;10、第二管道;11、单向阀;12、限位框;13、第二固定板;14、第一限位套;15、第一限位杆;16、第一弹簧;17、第一限位块;18、堵圈;19、第二限位套;20、第一连杆;21、堵球;22、第二限位块;23、第二弹簧;24、活塞;25、量柱;26、第三弹簧;27、顶杆;28、螺纹套;29、滤芯;30、圆形弹片;31、卡块;32、第三限位块;33、顶盖;34、多孔封板;35、螺旋板;36、进气管;37、出油管;38、支撑脚;39、出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6.实施例:参考图1-11所示的一种双机双并联泵动力供液螺杆组合机组,包括螺杆机组、油分离器、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和板式换热器,油分离器包括缸体1,缸体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导流冷却部件,导流冷却部件将缸体1的内部分成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第一空腔位于导流冷却部件的顶部,第二空腔位于导流冷却部件的底部,导流冷却部件的底部连通有三通管7,三通管7的两端均连通有贯穿并延伸至缸体1外侧的第一管道8,第一管道8的两端内部安装有截流部件,缸体1的两侧均安装有过滤部件,过滤部件与第一管道8的相连通,过滤部件的底部安装有导通泄压部件。
37.进一步的,导流冷却部件用于对第一空腔内分离后的油滴进行导流和冷却,并将冷却后的油滴经三通管7和第一管道8输送至过滤部件内,经过过滤部件部件过滤后输送至第二空腔内,导通泄压部件可将截流部件导通以使油滴可以正常通过第一管道8进入过滤部件内,且可以使过滤部件在需要拆卸时进行泄压。
38.进一步的,导流冷却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缸体1内壁的漏斗2,漏斗2的内部开设有第三空腔,第三空腔内设置有冷却管3,冷却管3内流动有冷凝水,流动的冷凝水通过冷却管3对漏斗2进行降温,冷却管3为螺旋上升状,冷却管3的顶部螺口大于底部螺口,冷却管3与第三空腔紧密贴合,通过冷却管3自身的形状特点,提高了第三空腔的表面降温速度,进而提高了油气的凝聚效率,进水口与出水口均贯穿并延伸至缸体1的外部,漏斗2与三通管7固定连接,缸体1的正面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板6,第一固定板6远离缸体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水泵4,通过水泵4对使冷凝水不断流过冷却管3,水泵4的出水口与冷却管3的进水口连通,水泵4的进水口固定安装有出水管5。
39.进一步的,截流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一管道8两端内壁的堵圈18和第二限位套19,第一管道8的两端弯曲并竖直向下,堵圈18位于第二限位套19的底部,堵圈18的内圈设置有环形斜面,第二限位套19由一空心圆环和固定安装在空心圆环两侧的支撑杆构成,第二限位套19通过支撑杆与第一管道8的内壁连接,第二限位套19的内圈滑动套接有第一连杆20,通过第二限位套19对第一连杆20进行限位,避免第一连杆20倾斜,第一连杆20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堵球21,当一侧的堵球21与同侧的堵圈18相接触时,可使第一管道8的同侧截止,堵球21可与环形斜面接触,第一连杆20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限位块22,第二限位块2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套设在第一连杆20外圈的第二弹簧23,第二弹簧23的顶端与第二限位套19的底部固定连接。
40.进一步的,过滤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缸体1两侧的第二固定板13,第二固定板13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设置有若干对称排列的第一限位杆15,第一限位杆15的外圈均滑动套接有第一限位套14,通过第一限位杆15对第一限位套14的运动轨迹进行限制,避免第一限位套14移动时发生偏移,第一限位杆15远离第二固定板13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第一限位块17,第一限位块17靠近第一限位杆1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套设在第一限位杆15外圈的第一弹簧16,第一弹簧16远离第一限位块17的一端与第一限位套14固定连接,第一限位杆15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同一限位框12,限位框12内放置有过滤罐9,通过限位框12对过滤罐9的底部进行限位,过滤罐9的底部中部为一向下凸出的柱体,限位框12的底部开设有u型通槽,柱体位于u型通槽内,通过u型通槽、柱体、第一管道8和第二管道10的配合使得过滤罐9被牢牢固定在当前位置,过滤罐9的内部开设有第四空腔,第四空腔的顶部和底部固定安装有滤芯29,滤芯29与第一管道8的末端同轴心,第一管道8的末端位于滤芯29的内部,缸体1的两侧内壁均固定套接有贯穿并延伸至缸体1外侧的第二管道10,第二管道10远离缸体1的一端弯曲并竖直向下,第二管道10的中部设置有单向阀11,通过设置单向阀11可以避免第二空腔内的润滑油回流,单向阀11位于缸体1的外侧,过滤罐9的顶部对称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管道10远离缸体1的一端与第一通孔插接,第二管道10的末端均位于滤芯29的外部,使得只有经过滤芯29过滤的润滑油才能通过第二管道10进入第二空腔内。
41.进一步的,导通泄压部件包括开设在柱体内部的沉头孔,沉头孔的大内圈滑动套接有活塞24,活塞2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杆27,通过上下移动的顶杆27可使截流部件导通过截止,顶杆27的顶部可对第二限位块22的底部进行挤压,活塞24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贯穿并延伸至过滤罐9底部外侧的量柱25,量柱25与沉头孔的小内圈滑动套接,活塞24的顶部与第四空腔的底部齐平,活塞2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套设在量柱25外圈的第三弹簧26,沉头孔的大内圈的两侧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最低点与沉头孔的大内圈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与活塞24的厚度相同,柱体的外圈攻有外螺纹,柱体通过螺纹连接有螺纹套28,螺纹套28可将第二通孔封闭,通过转动螺纹套28即可取消对第二通孔的封闭,通过该方式可对过滤罐9进行泄压,活塞24的底部高于第二通孔的最高点,量柱25的一侧开设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圆形弹片30,第三通孔内对称滑动套接有卡块31,当卡块31外圈暴露在外界时,即可知晓需要对当前的过滤罐9进行更换,卡块31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贯穿并延伸至圆形弹片30内的第三限位块32。
42.进一步的,缸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盖33,顶盖33的内圈固定安装有多孔封板34,通过多孔封板34对直径大于制冷剂工质的润滑油气体进行过滤,避免气态润滑油通过出气管39进入冷凝器,影响冷凝器等制冷部件的正常工作,或降低相关部件的制冷效率,缸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呈圆形阵列的若干支撑脚38。
43.进一步的,顶盖33的顶部开设有出气管39,缸体1的固定套接有贯穿并延伸至缸体1内的出油管37,出油管37的进油口与缸体1的底部接触,通过出油管37可对缸体1内沉淀的油液进行抽取。
44.进一步的,多孔封板34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螺旋板35,螺旋板35位于第一空腔内,缸体1的一侧开设有进气管36,进气管36的轴心与螺旋板35底端切线相对齐,螺旋板35与第一空腔的内壁不接触,使得凝聚成油滴的润滑油可以沿螺旋板35或第一空腔的表面向下滑落。
45.进一步的,螺杆机组的输出端与进气管36相通,出气管39与冷凝器的输入端相通,冷凝器的输出端与节流阀的输入端相通,节流阀的输出端与蒸发器的输入端相通,出油管37与板式换热器的输入端相通,板式换热器的输出端与螺杆机组的润滑油输入端相通,出水管5的进水口与冷凝水管的出水口相通,螺杆机组工作产生高温高压的润滑油和制冷剂工质混合气体,该混合气体通过进气管36进入油分离器,经油分离器分离后,制冷剂工质通过出气管39进入冷凝器,通过冷凝器经节流阀进入蒸发器。
46.进一步的,第一管道8的两端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一密封环,密封环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密封圈,第二管道10的底端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二密封环,第二密封环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密封圈,密封圈的底部均与过滤罐9的顶部接触,通过密封圈增加第一管道8、过滤罐9、第二管道10连接处的气密性。
47.本发明工作原理:根据螺杆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可知当螺杆机组工作时,螺杆压缩机的输出端会输出高温高压的润滑油和制冷剂工质,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工质通过进气管36进入第一空腔,根据油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可知进入第一空腔内的混合气体通过螺旋板35改变流向后,在重力、离心力和多孔封板34的作用下,制冷剂工质经多孔封板34和出气管39进入冷凝器并进行下一步工作,而气态润滑油则凝聚成油滴沿第一空腔的表面向下滑落,向下滑落的油滴会与漏斗2接触,并沿漏斗2的锥形面向下进入三通管7内,通过三通管7流向第一管道8内,通过启动水泵4使得冷凝水经出水管5和水泵4进入冷却管3内,冷却管3通过冷凝水使与其接触的漏斗2温度下降,通过温度调节来加快第一空腔内油气凝聚成有油滴的效率,同时结合冷却管3自身的形状特点,提高了第三空腔的表面降温速度,进一步提高了油气的凝聚效率;
48.常态下,在第三弹簧26的弹性支撑下活塞24通过顶杆27顶起第二限位块22,使得第二限位块22通过第一连杆20带动堵球21向上运动,使得堵球21和堵圈18之间相距一定距
离,进而使得第一管道8内的润滑油可以通过堵圈18中部的通孔进入滤芯29的内部,经滤芯29过滤后通过第二管道10进入第二空腔,因冷却管3位于漏斗2的内部,使得冷却管3的底部也具有制冷效果,进而提高了第二空腔内的润滑油冷却速度,进入第二空腔的润滑油会沉淀在缸体1的底部,当螺杆压缩机需要补充润滑油时,可通过出油管37对第二空腔内的润滑油进行抽取,通过单向阀11可避免进入第二空腔内的润滑油回流;
49.当滤芯29使用一定时间后过滤效果会变差,同时其表面的滤孔会因杂质的积累而堵塞,一定时间后,滤芯29内积累的润滑油在第一空腔的压力下对活塞24进行挤压,使得活塞24向下运动,向下运动的活塞24会挤压第三弹簧26并带动量柱25向下运动,且该过程中,卡块31会受沉头通孔的小内圈挤压相互靠近并对圆形弹片30进行挤压,当活塞24的顶部低于第二通孔的最低点时,卡块31完全暴露在外界,在圆形弹片30的弹力影响下,两侧的卡块31相互远离,并通过卡块31的顶部与柱体的底部卡接,进而使得量柱25被固定在当前位置,同时向下运动的活塞24会带动顶杆27向下运动,失去支撑的第二限位块22在第二弹簧23的弹力作用下带动堵球21复位,复位的堵球21对第一管道8的一端进行封闭,此时转动螺纹套28可对过滤罐9进行泄压,避免更换过滤罐9时因高压冲击对维修人员或机组造成损伤,通过观察卡块31是否完全暴露在外界即可判断当前过滤罐9是否为待更换状态,方便快捷;
50.通过向远离缸体1的一侧拉动一侧的限位框12,直至完全移除限位框12的底部对过滤罐9的支撑,此时泄过压的过滤罐9会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将新更换的过滤罐9的顶部与第一管道8和第二管道10对齐后,向上挤压,直至过滤罐9的顶部与密封圈接触,此时松开限位框12,在第一弹簧16的弹力作用下,第一限位套14带动限位框12复位,通过该方式即可完成过滤罐9的快速更换,更换后的卡块31卡接在柱体底部,通过从两侧向内挤压使卡块31移动至量柱25的内部,在第三弹簧26的弹力作用下即可使卡块31收至大内圈内,同时通过第三弹簧26还可使顶杆27向上运动并使截流部件流通,在导通泄压部件和截流部件的配合下,使得机组在工作时,工作人员也可通过穿戴耐高温护具对过滤罐9进行拆卸和更换,提高了机组的工作效率。
5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