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28037发布日期:2022-10-05 01:08阅读:60来源:国知局
冰箱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冰箱门体的铰链结构大多为单轴形式,通过铰链轴与门体的轴套配合实现门体绕铰链轴旋转,此类铰链结构的门体在开门过程中,门体的角部会超出箱体的侧面。
3.对于嵌入式冰箱而言,一般是将冰箱放在橱柜内,要求在开门至90
°
过程中,门体的角部不能过多超出箱体的尺寸,使得冰箱的使用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5.为此,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冰箱,该冰箱的铰链结构使得门体在打开时不会超出或者过多超出箱体的侧面。
6.根据本技术的冰箱,其包括:
7.箱体,其限定出具有取放口的储藏间;所述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体侧壁和第二体侧壁;所述储藏间的顶部设有导向槽;
8.铰链,其设于所述箱体上,并靠近所述第一体侧壁;所述铰链具有主铰链轴、辅铰链轴、第一配合部;
9.门体,其靠近所述铰链的端部设有与所述主铰链轴相配合的第一轨迹槽、与所述辅铰链轴相配合的第二轨迹槽、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锁定或解锁的第二配合部;所述门体具有在所述门体关闭时靠近所述铰链的门侧壁;
10.翻转梁,其设于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门体其中之一靠近另一个的一端;所述翻转梁顶端设有与所述导向槽相配合的导向块;
11.所述第一轨迹槽的中心轨迹线包括直线轨迹段、位于所述直线轨迹段靠近所述门侧壁一侧的曲线轨迹段;
12.所述门体关闭至g
b1
时,所述第二配合部的弹性变形量最大;所述主铰链轴的中心轴位于所述直线轨迹段上的第一接触定位点;
13.所述门体关闭至gs时,所述导向块与导向槽开始接触;所述主铰链轴的中心轴位于所述直线轨迹段上的第二接触定位点;
14.其中,g
b1
≥gs;所述第二接触定位点位于第一接触定位点所在位置或其远离所述门侧壁的一侧。
15.在本技术冰箱的一些实施例中,g
b1
∈[gs,gs+3
°
]。
[0016]
在本技术冰箱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轨迹槽的中心轨迹线记为第二轨迹线;
[0017]
所述门体关闭至g
b1
时,所述辅铰链轴位于所述第二轨迹线的第一接触导向点;
[0018]
所述门体关闭至gs时,所述辅铰链轴位于所述第二轨迹线的第二接触导向点;
[0019]
所述门体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辅铰链轴位于所述第二轨迹线的第一导向点;
[0020]
所述第一接触导向点、第二接触导向点、第一导向点依次远离所述门侧壁。
[0021]
在本技术冰箱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体具有在门体关闭时远离箱体的门前壁;
[0022]
所述门体关闭时,所述主铰链轴位于所述第一轨迹槽远离所述门侧壁的一端,所述辅铰链轴位于所述第二轨迹槽远离所述门侧壁的一端。
[0023]
在本技术冰箱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体关闭时,所述辅铰链轴位于所述主铰链轴远离所述门侧壁并靠近所述门前壁的一侧。
[0024]
在本技术冰箱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体由关闭状态打开至第二角度g2的过程中,所述主铰链轴相对所述第一轨迹槽沿所述直线轨迹段向靠近所述门侧壁的方向作直线运动;所述辅铰链轴相对所述第二轨迹槽向靠近所述门侧壁并远离所述门前壁的方向作曲线运动;其中,0
°
<g
b1
≤g2。
[0025]
在本技术冰箱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直线轨迹段与所述门前壁相平行。
[0026]
在本技术冰箱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体由第二角度g2打开至第四角度g4的过程中,所述主铰链轴相对所述第一轨迹槽沿所述曲线轨迹段向靠近所述门侧壁的方向作曲线运动;所述辅铰链轴相对所述第二轨迹槽向靠近所述门侧壁并远离所述门前壁的方向作曲线运动;其中,g2<g4。
[0027]
在本技术冰箱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体由第二角度g2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的过程中,所述主铰链轴相对所述第一轨迹槽沿所述曲线轨迹段向靠近所述门侧壁的方向作曲线运动;所述辅铰链轴相对所述第二轨迹槽向靠近所述门侧壁和所述门前壁的方向作曲线运动;其中, g4<g
max

[0028]
在本技术冰箱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体与所述门前壁相对的壁面上设有门封条,所述门封条具有靠近门侧壁并远离门前壁的侧封棱f;
[0029]
所述取放口所在平面记为第二参考平面m2,所述门体关闭时所述门侧壁远离所述取放口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参考平面m2相垂直的第一参考平面m1,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在门体相对所述箱体的打开过程中相对所述箱体保持静止;
[0030]
所述门体由关闭状态打开至90
°
的过程中,所述侧封棱f始终保持向远离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
[0031]
所述门体由90
°
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的过程中,所述侧封棱f向靠近所述第一参考平面 m1并远离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
[003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33]
本发明提出一种冰箱,其包括限定出储藏间的箱体、设置于箱体上的铰链、具有门前壁和门侧壁的门体、设于相对设置的两个门体其中之一靠近另一个的一端的翻转梁;储藏间的顶部设有导向槽;铰链上设有主铰链轴、辅铰链轴、第一配合部;门体靠近铰链的端部设有与主铰链轴配合的第一轨迹槽、与辅铰链轴配合的第二轨迹槽、与第一配合部锁定或解锁的第二配合部;翻转梁顶端设有与导向槽相配合的导向块;第一轨迹槽的中心轨迹线包括直线轨迹段、位于直线轨迹段靠近门侧壁一侧的曲线轨迹段;门体关闭至g
b1
时,第二配合部的弹性变形量最大;主铰链轴的中心轴位于直线轨迹段上的第一接触定位点;门体关闭至gs时,导向块与导向槽开始接触;主铰链轴的中心轴位于直线轨迹段上的第二接触定位点;g
b1
≥gs;第二接触定位点位于第一接触定位点所在位置或其远离门侧壁的一侧;本
发明冰箱使得门体在打开时不会超出或者过多超出箱体的侧面,并使门体在打开时运动顺畅,确保门体能够关闭到位。
附图说明
[003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5]
图1是本发明冰箱的立体图;
[0036]
图2是本发明冰箱的俯视图;
[0037]
图3是图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8]
图4是本发明冰箱的右上角的铰链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9]
图5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中门体处于关闭状态时铰链处的视图;
[0040]
图6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铰链处的视图;
[0041]
图7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铰链处的视图;
[0042]
图8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铰链处的视图;
[0043]
图9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铰链处的视图;
[0044]
图10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铰链处的视图;
[0045]
图11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中第一侧棱w及第二侧棱n相对铰链的运动轨迹示意图;
[0046]
图12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中主铰链轴相对第一轨迹槽、辅铰链轴相对第二轨迹槽的运动情况示意图;
[0047]
图13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主铰链轴相对第一轨迹槽、辅铰链轴相对第二轨迹槽的位置示意图;
[0048]
图14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主铰链轴相对第一轨迹槽、辅铰链轴相对第二轨迹槽的位置示意图;
[0049]
图15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主铰链轴相对第一轨迹槽、辅铰链轴相对第二轨迹槽的位置示意图;
[0050]
图16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主铰链轴相对第一轨迹槽、辅铰链轴相对第二轨迹槽的位置示意图;
[0051]
图17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主铰链轴相对第一轨迹槽、辅铰链轴相对第二轨迹槽的位置示意图;
[0052]
图18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中主铰链轴与第一轨迹槽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0053]
图19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中辅铰链轴与第一轨迹槽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0054]
图20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中门体处于关闭状态的局部视图;
[0055]
图21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第一打开角度s时的的局部视图;
[0056]
图22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门体打开至第三打开角度t时的的局部视图;
[0057]
图23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门体打开至最大角度时的的局部视图;
[0058]
图24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二中滚子沿凸型曲线的运动情况示意图;
[0059]
图25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三中门体关闭时主铰链轴相对第一轨迹槽、辅铰链轴相对第二轨迹槽的位置示意图;
[0060]
图26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三中主铰链轴相对第一轨迹槽、辅铰链轴相对第二轨迹槽的运动情况示意图;
[0061]
图27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三中门体由至关闭过程中时主铰链轴相对第一轨迹槽、辅铰链轴相对第二轨迹槽的位置示意图;
[0062]
图28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四中门体打开时翻转梁与箱体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63]
图29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四中门体打开时翻转梁与箱体的另一视角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64]
图30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五中门体关闭时主铰链轴相对第一轨迹槽、辅铰链轴相对第二轨迹槽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65]
图31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五中门体挤压门封时主铰链轴相对第一轨迹槽、辅铰链轴相对第二轨迹槽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66]
图32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五中门体由关闭状态继续同箱体运动过程中主铰链轴相对第一轨迹槽、辅铰链轴相对第二轨迹槽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67]
图33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六中门体上端与安装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68]
图34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六中门体上端与安装块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69]
图35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六中门体下端与安装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70]
图36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六中门体下端与安装块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71]
图37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六中门体关闭状态时铰链板与锁定结构的配合示意图;
[0072]
图38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六中门体关闭状态时铰链板与锁定结构的配合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0073]
图39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六中门体打开时铰链板与锁定结构的相分离的示意图;
[0074]
图40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六中门体打开时铰链板与锁定结构的相分离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0075]
图41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六中门体打开至90
°
时铰链板与锁定结构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76]
图42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六中门体打开至90
°
时铰链板与锁定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77]
图43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六中门体打开至最大角度时铰链板与锁定结构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78]
图44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六中门体打开至最大角度时铰链板与锁定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79]
图45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七中门体打开至最大角度时主铰链轴与第一轨迹槽相接触、辅铰链轴相对第二轨迹槽相接触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80]
图46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七中门体打开至最大角度时主铰链轴与第一轨迹槽相接触、辅铰链轴相对第二轨迹槽相接触的另一视角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81]
图47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九中门体上端与安装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82]
图48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九中门体上端与安装块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83]
图49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九中门体上端与安装块另一视角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84]
图50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九中门体上端与安装块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85]
图51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九中门体下端、轨迹块、锁定块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86]
图52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十中门体关闭至g
b1
时,门体下端、轨迹块、锁定块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87]
图53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十中门体关闭至gs时,门体、导向块及导向槽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88]
图54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十中门体关闭至gf时,门体、导向块及导向槽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89]
图55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十中g
b1
>gs时的锁钩与止挡部、导向块与导向槽的状态说明图;
[0090]
图56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十中g
b1
<gf时的锁钩与止挡部、导向块与导向槽的状态说明图;
[0091]
图57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十中g
b1
=gf时的锁钩与止挡部、导向块与导向槽的状态说明图;
[0092]
图58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十一中门体处于关闭状态时铰链处的结构示意图;
[0093]
图59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十一中门体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定位点p1位于角平分面h 靠近门侧壁一侧时的铰链处的结构示意图;
[0094]
图60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十一中门体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定位点p1位于角平分面h 远离门侧壁一侧时的铰链处的结构示意图。
[0095]
以上各图中:箱体10;橱柜100;门体30;门前壁31;门侧壁32;门后壁33;第一侧棱w;第二侧棱n;铰链板40;连接部401;延伸部402;勾挂间隙404;限位面405;主铰链轴41;辅铰链轴42;定位中心轴p;导向中心轴q;第一轨迹槽50;第一轨迹线s;第一定位点p1;第二定位点p2;第三定位点p3;第四定位点p4;第五定位点p5;第六定位点p6;第二轨迹槽60;第二轨迹线k;第一导向点q1;第二导向点q2;第三导向点q3;第四导向点q4;第五导向点q5;第六导向点q6;预留导向点q`;门端盖38;板体81;锁钩82;根接部83;勾挂部84;限位部85;嵌装部851;限位条852;容纳槽37;第一收容腔371;第二收容腔372;第一凸起34;第二凸起35;间隙槽36;除尘孔11;集尘腔12;第一通孔71;第二通孔72;第一环板73;第二环板74;翻转梁9;导向块13;导向槽14;门封条5;侧封条5a;侧封棱f。
具体实施方式
[0096]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0097]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
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98]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99]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100]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定义冰箱使用时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侧,与之相反的一侧为后侧。
[0101]
实施例一
[0102]
参照图1,冰箱包括具有储藏室的箱体10、连接到箱体10以打开和关闭储藏室的门体 30,以及向储藏室供应冷空气的制冷装置。箱体10包括限定形成储藏室的内胆、连接到内胆的外侧以形成冰箱的外观的外壳、设置于在内胆与外壳之间以使储藏室绝热的隔热层。
[0103]
箱体10限定出多个储藏室。本实施例中,多个储藏室包括位于冷藏室及位于冷藏室下方的冷冻室;需要说明的是,冰箱的多个储藏室的设置不局限于以上示例说明。
[0104]
储藏室的前端形成有取放口以放置食物至储藏室内或由储藏室内取出食物;箱体10上设置可旋转的门体30以打开或关闭储藏室的取放口。具体的,门体30由位于上部的铰链和位于下部的铰链可旋转地连接于箱体10上。
[0105]
箱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体侧壁和第二体侧壁(即箱体10的左侧壁和右侧壁);铰链设置于箱体10上并靠近第一体侧壁;门体30具有在门体30关闭时远离箱体10的门前壁 31、与门前壁31相对设置的门后壁33、靠近铰链且与门前壁31相连接的门侧壁32;例如铰链位于箱体10的右侧时,门体30的右侧面为门侧壁32;铰链位于箱体10的左侧时,门体 30的左侧面为门侧壁32。门体30的门前壁31和门侧壁32相交形成第一侧棱w,门侧壁32 与门后壁33相交形成第二侧棱n;门体30关闭时,第一侧棱w位于第二侧棱n远离箱体 10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门前壁31与门侧壁32均为平面时,两平面相交线为理论上的第一侧棱w;具体加工设置时,基于门前壁31与门侧壁32相交处圆角过渡的设置,形成的是一个曲面,为了方便描述,以该门前壁31与门侧壁32相交处的曲面上的沿门体30长度方向延伸的其中一条竖直线代表第一侧棱w。即门后壁33和门侧壁32圆角过渡设置,亦可用门后壁33和门侧壁32各自所在平面的相交线或与之位置相近并与之平行的竖直线来代表第二侧棱n的移动情况。
[0106]
门体30的后壁上设有门封条5;门体30关闭时,门封条5与环绕取放口的箱体的前端面相贴合,以有效密封门体30与箱体10的连接处,从而确保门体30密封取放口,避免冷气外溢。可设置的,门封条5呈环状。
[0107]
参照图2至图4,铰链具有主铰链轴41、位于主铰链轴41远离第一体侧壁一侧的辅铰链轴42;门体30靠近铰链的端部设有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主铰链轴41适配于第一轨迹槽50,辅铰链轴42适配于第二轨迹槽60,在门体30旋转打开或者关闭的过程中,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运动,辅铰链轴42相对第二轨迹槽60运动。
[0108]
铰链包括与箱体10固定连接的铰链板40,铰链板40包括:连接到箱体10上的连接
部 401、从连接部401向前延伸并具有水平的板状的延伸部402。连接部401可以通过诸如螺钉、销和螺栓等紧固件紧固到箱体10顶壁。
[0109]
具体的,对于门体30上端的铰链来说,包括连接在箱体10上端的铰链板40,主铰链轴 41和辅铰链轴42连接在铰链板40上以形成引导门体30移动的限定轴。铰链板40、主铰链轴41和辅铰链轴42可以一体地形成,亦可以被分开提供并彼此组装。其中,主铰链轴41和辅铰链轴42设于所在延伸部402上,并竖直向下延伸。
[0110]
对于门体30下端的铰链来说,连接部401连接在箱体10的前端面。主铰链轴41和辅铰链轴42在铰链板40上向上延伸。
[0111]
对应于铰链板40的位置,门体30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门体30上下两端的两个第一轨迹槽50在竖直方向的位置相对应,两个第二轨迹槽60在竖直方向的位置相对应,以使门体30上下两端部的运动保持一致,从而使门体30打开或关闭更为流畅。
[0112]
本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2,将箱体10上靠近铰链板40的侧面所在的平面(第一体侧壁)定义为基准平面m0,冰箱收容于橱柜100中,基准平面m0靠近橱柜100的一侧为外侧,与之相对的靠近储藏室的一侧为内侧;门体30关闭时,门前壁31与橱柜100的前端面相平齐(包括两平面距离小于2mm的所有情况)。将冰箱放置在橱柜100中使用时,为了防止用户地面不平及橱柜100变形等因素,橱柜100在尺寸设置时,橱柜100与冰箱的侧面(第一体侧壁,即基准平面m0)的距离α,可设置的,α∈[3,5],单位:mm。为了保证冰箱的门体30正常打开,门体30在旋转的过程中其第一侧棱w不能超出箱体10侧面(基准平面m0) 太多,以避免第一侧棱w与橱柜100碰撞而导致门体30无法正常打开。
[0113]
为满足以上需求,门体30在旋转的过程中需要能向内侧移动,从而使得第一侧棱w不会超出箱体10侧面(基准平面m0)太多。以链板40设在门体30右侧(在此例中,箱体10 的右侧壁为第一体侧壁)为例,内侧为左侧,即门体30需要能向左侧移动;以铰链板40设置在门体30左侧为例,内侧为右侧,即门体30需要能向右侧移动。
[0114]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轨迹槽50包括相连通的直线槽段和曲线槽段;其中,直线槽段位于曲线槽段远离门侧壁32的一侧。
[0115]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由门体30上远离门侧壁32的一端指向门侧壁32的方向,曲线槽段向靠近第一侧棱w的方向延伸,并向第一侧壁n的方向凸起。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沿由门后壁33向门前壁31的方向,曲线槽段与门侧壁32的距离逐渐减小。作为另一种可设置的方式,沿由门后壁33向门前壁31的方向,直线槽段与门侧壁32的距离逐渐增大,以使门体30在打开的过程中向内并向前移动一定距离,一方面避免门体30与橱柜100干涉,另一方面避免挤压门封条5,减少门封条5的磨损。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直线槽段平行于门前壁31。
[0116]
其中,第一轨迹槽50的中心轨迹线记为第一轨迹线s,由第一轨迹槽50的形状所限定,第一轨迹线s包括光滑过渡连接的直线轨迹段和曲线轨迹段;曲线轨迹段位于直线轨迹段靠近门侧壁32的一侧,且向靠近第二侧棱n的一侧凸起。本实施例中,沿由门后壁33向门前壁31的方向,曲线轨迹段与门侧壁32的距离逐渐减少,直线槽段平行于门前壁31;后续将以此为设置方式为例对其运动情况进行说明。作为另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一轨迹线s的曲线轨迹段设置为正圆弧。
[0117]
第二轨迹槽60为曲线槽;第二轨迹槽60由远离门后壁33和门侧壁32的一端向靠近门后壁33和门侧壁32的一端延伸。第二轨迹槽60向靠近门后壁33的方向凸起。第二轨迹槽 60的中心轨迹线记为第二轨迹线k;由第二轨迹槽60的形状所限定,第二轨迹线k呈曲线状,并向远离门前壁31的方向凸起。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沿由远离门侧壁32的一端指向门侧壁32的方向,第二轨迹线k与门前壁31的距离先增大后减少。具体的,第一轨迹槽 50位于第二轨迹槽60靠近门前壁31和门侧壁32的一侧,以使得门体30能够在旋转的同时向内侧(靠近第二体侧壁)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门体30单纯旋转所带来的第一侧棱 w的向外位移进行补偿,对限定第一侧棱w超出基准平面m0的距离,有效避免门体30打开时与橱柜100相互干涉。
[0118]
由于第一轨迹槽50和主铰链轴41之间,以及第二轨迹槽60和辅铰链轴42之间是相对运动关系,若门体30在打开的过程中,以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为静止参照物,则相当于主铰链轴41在第一轨迹槽50内移动,辅铰链轴42在第二轨迹槽60内移动。本技术为了描述方便,采用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为静止参照物,而主铰链轴41和辅铰链轴42相对参照物移动的方式进行说明。
[0119]
本实施例中,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记为定位中心轴p,辅铰链轴42的中心轴为导向中心轴q;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内,线段pq记为轴心线段pq。如图5-图17所示,主铰链轴41沿第一轨迹槽50运动等同于定位中心轴p沿第一轨迹线s运动,辅铰链轴42 沿第二轨迹槽60运动等同于导向中心轴q沿第二轨迹线k运动,以使得门体30能够在旋转的同时向内侧(靠近第二体侧壁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门体30单纯旋转所带来的第一侧棱w的向外位移进行补偿,有效避免门体30打开时与橱柜100相互干涉。由于主铰链轴41和辅铰链轴42固定于铰链板40上;门体30相对箱体10的运动,等同于在箱体10顶壁所在的平面内(或与箱体10顶壁相平行的平面内)两者的相对运动。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内,轴心线段pq相对设于门体30上的轨迹槽的运动等同于铰链板40相对于门体30的运动,亦等同于箱体10相对于门体30的运动。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可由箱体10相对门体 30的运动情况得出门体30相对箱体10的运动情况。
[0120]
以下说明中,为方便阐述,选择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内,轴心线段pq相对门体30 的运动表示箱体10(铰链板30)相对于门体30的运动。
[0121]
如图5-图17所示,第一轨迹线s包括远离门侧壁32的第一定位点p1和靠近门侧壁32 的第六定位点p6;第一轨迹线s由第一定位点p1先沿直线向门侧壁32延伸,再沿曲线延伸至第六定位点p6。具体的,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一轨迹线s由第一定位点p1先沿直线向门侧壁32延伸,再沿曲线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至第六定位点p6。其中,第一定位点p1与门前壁31的距离记为d1,第六定位点p6与门前壁31之间的距离记为d2。本实施例中,则有d1>d2。作为另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六定位点p6位于第一定位点p1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即第一轨迹线s由第一定位点p1先沿直线向门侧壁32 延伸,再沿曲线向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至第六定位点p6。本实施例中,以第一轨迹线s由第一定位点p1先沿直线向门侧壁32延伸,再沿曲线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至第六定位点p6为例进行说明。
[0122]
第二轨迹线k包括远离门侧壁32的第一导向点q1和靠近门侧壁32的第六导向点q6;第六导向点q6位于第一导向点q1远离门前壁31且靠近门侧壁32的一侧,第二轨迹线k由第一
导向点q1向远离门前壁31和门侧壁32的一侧沿曲线延伸至第六导向点q6。
[0123]
其中,第一导向点q1与门前壁31的距离记为z1,第六导向点q6与门前壁31之间的距离记为z2。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z1<d2<d1<z2。以上设置使第二轨迹槽60有效限定辅铰链轴42的移动,以驱动主铰链轴41在第一轨迹槽50内运动,从而在门体30打开的过程中使门体30向内侧移动一定距离,并确保门体30旋转打开的稳定性。
[0124]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在门体30处于关闭状态时,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定位中心轴p)位于第一轨迹线s的第一定位点p1,辅铰链轴42的中心轴(导向中心轴q)位于第二轨迹线k的第一导向点q1。即门体30处于关闭状态时,主铰链轴41位于辅铰链轴42靠近门侧壁32和门后壁33的一侧。
[0125]
结合图5,此时门体30处于关闭状态,主铰链轴41和辅铰链轴42在平行于门侧壁32 方向的第一方向距离记为l1=d
1-z1,其中,2.5mm≤l1≤10mm,主铰链轴41和辅铰链轴42在垂直于门侧壁32方向的第二方向距离l2满足7.5mm≤l2≤30mm。在当前示例中,设置l1=5mm, l2=15mm,门体30厚度在44mm~53mm之间,使得门体30在开门的过程中其角部始终超过箱体10侧面距离较小,具体为小于3mm。
[0126]
本实施例中,以冰箱打开的最大角度g
max
>90
°
为例进行说明。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过程中,门体30旋转打开至特定角度时,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 的相对位置、辅铰链轴42相对第二轨迹槽60的相对位置具体如下:
[0127]
以下说明中,表示门体30的打开角度,门体30关闭状态时打开角度门体30 相对箱体10打开以敞开取放口时的打开角度为正数;
[0128]
如图5所示,时,门体30处于关闭状态;定位中心轴p位于第一轨迹线s的第一定位点p1,导向中心轴q位于第二轨迹线k的第一导向点q1。
[0129]
如图6所示,时,门体30由关闭状态向g2旋转打开的过程;以上打开过程中,主铰链轴41沿第一轨迹线s的直线轨迹段向靠近门侧壁32的方向移动,辅铰链轴 42沿曲线状的第二轨迹线k向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
[0130]
以上,门体30打开角度时,该打开角度区间运动趋势保持一致;其区别仅在于:打开角度不同,主铰链轴41相对于第一轨迹线s的直线轨迹段的位置不同,辅铰链轴42相对第二轨迹线k的位置不同。如此,打开角度内时,选择其中一个打开角度可以代表门体30打开至对应区间时的主铰链轴41与第一轨迹槽50、辅铰链轴42 与第二轨迹槽60的相对位置;具体的,如图6和图13所示,以代表该打开角度区间内的位置,以与门体30打开至其它状态时进行对比。
[0131]
如图6和图13所示,门体30打开g1时,定位中心轴p位于第一轨迹线s的第二定位点p2,第二定位点p2位于第一定位点p1靠近门侧壁32的一侧。导向中心轴q位于第二轨迹线k的第二导向点q2,第二导向点q2位于第一导向点q1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
[0132]
如图7、图14所示,时,门体30旋转打开至g2;定位中心轴p位于第一轨迹线s 的直线轨迹段的第三定位点p3,第三定位点p3位于第二定位点p2靠近门侧壁32的一侧;其中,第三定位点p3为直线轨迹段靠近门侧壁32的端点;即第三定位点p3为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沿直线向靠近门侧壁32一侧移动的终点;导向中心轴q位于第二轨迹线k的第三导向点q3,第三导向点q3位于第二导向点q2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可设置
的,g2∈[26
°
,30
°
]中的任一值。以上,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中,主铰链轴41全程沿直线运动。以上,在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的过程中,主铰链轴42 始终沿直线向靠近门侧壁32的方向移动,辅铰链轴42沿曲线向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 31的方向移动。
[0133]
如图8所示,时,门体30由g2向g4旋转打开的过程;以上打开过程中,主铰链轴41沿第一轨迹线s的曲线轨迹段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辅铰链轴42沿第二轨迹线k向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
[0134]
以上,门体30打开角度时,该打开角度区间运动趋势保持一致;其区别仅在于:打开角度不同,主铰链轴41相对于第一轨迹线s的曲线轨迹段的位置不同,辅铰链轴42相对第二轨迹线k的位置不同。同理,打开角度内时,选择其中一个打开角度可以代表门体30打开至该区间时的主铰链轴41与第一轨迹槽50、辅铰链轴42 与第二轨迹槽60的相对位置;具体的,如图15所示,以代表该打开角度区间内的位置,以与门体30打开至其它状态时进行对比。
[0135]
参见图8及图15,门体30打开g3时,定位中心轴p位于第一轨迹线s的第四定位点 p4,第四定位点p4位于第三定位点p3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导向中心轴q位于第二轨迹线k的第四导向点q4,第四导向点q4位于第三导向点q3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可设置的,g3∈[43
°
,47
°
]中的任一值;本实施例中,设置g3=45
°

[0136]
如图9、图16所示,时,门体30旋转打开至g4;定位中心轴p位于第一轨迹线s 的直线轨迹段的第五定位点p5,第五定位点p5位于第四定位点p4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 的一侧;导向中心轴q位于第二轨迹线k的第五导向点q5,第五导向点q5位于第四导向点 q4靠近门侧壁32和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可设置的,g4∈[88
°
,92
°
]中的任一值;本实施例中,门体打开至90
°
时,所述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所在位置位于门体关闭时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所在位置靠近门侧壁32的一侧;即第五定位点p5位于第一定位点p1靠近门侧壁32的一侧。
[0137]
如图10所示,时,门体30由g4旋转打开至g
max
的过程;以上打开过程中,主铰链轴41沿第一轨迹线s的曲线轨迹段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辅铰链轴42沿第二轨迹线k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可设置g
max
=116
°

[0138]
以上,门体30打开角度时,该打开角度区间运动趋势保持一致;其区别仅在于:打开角度不同,主铰链轴41相对于第一轨迹线s的曲线轨迹段的位置不同,辅铰链轴42相对第二轨迹线k的位置不同。同理,打开角度内时,选择其中一个打开角度可以代表门体30打开至对应区间时的主铰链轴41与第一轨迹槽50、辅铰链轴42 与第二轨迹槽60的相对位置;具体的,如图17所示,以代表该打开角度区间内的位置,以与门体30打开至其它状态时进行对比。
[0139]
门体30打开至g
max
>90
°
时,定位中心轴p位于第一轨迹线s的第六定位点p6,第六定位点p6位于第五定位点p5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导向中心轴q位于第二轨迹线k的第六导向点q6,第六导向点q6位于第五导向点q5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
[0140]
本实施例中,0
°
<g1<g2<g3<g4<g
max
;第一定位点p1、第二定位点p2、第三定位点 p3、第四定位点p4、第五定位点p5、第六定位点p6依次沿第一轨迹线s分布。且第二定位点 p2、第三定位点p3、第四定位点p4沿直线轨迹段向靠近门侧壁32的方向分布,第四定位点 p4、第五定位点p5、第六定位点p6沿曲线轨迹段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分布。
[0141]
第一导向点q1、第二导向点q2、第三导向点q3、第四导向点q4、第五导向点q5、第六导向点q6依次沿第一轨迹线s分布。且第二导向点q2、第三导向点q3、第四导向点q4、第五导向点q5沿第二轨迹线k向靠近门侧壁32且远离门前壁31的方向分布,第五导向点 q5、第六导向点q6沿第二轨迹线k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分布。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g1、g2、g3、g4、g
max
依次记为第一角度、第二角度、第三角度、第四角度、最大角度;
[0142]
以上实施例中,在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的过程中,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 50始终移动,并单向向靠近门侧壁32的方向移动,辅铰链轴42相对第二轨迹槽60始终移动,并单向向靠近门侧壁32的方向移动;即门体30打开的整个过程中,主铰链轴41与辅铰链轴42均保持单向移动,而不发生换向,使门体30打开过程中的主铰链轴41与辅铰链轴 42受力方向始终保持一致,开关门的手感好,提高用户体验;另外,使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的寿命好。再者,门体30打开的整个过程中,主铰链轴41与辅铰链轴42全程保持运动,使门体30整个开启过程中,没有停止与再移动的加速度,使门体30的移动流畅性更好。
[0143]
需要说明的是,不局限于以上的设置,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在门体30打开的后期辅铰链轴42相对第二轨迹槽60向靠近门侧壁32的方向移动,而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撤回向远离门侧壁32的方向移动。例如,第二轨迹线k上位于第五定位点q5靠近门侧壁32的一侧设置有第六定位点q6;门体30打开过程中,导向中心轴q移动至第五定位点q5后,门体30继续打开,导向中心轴q继续向门侧壁32移动至第六定位点q6,定位中心轴p撤回沿第一轨迹线s向远离门侧壁32的方向移动至第六定位点q6。
[0144]
结合以上门体30打开至特定角度时两个铰链轴相对轨迹槽的位置可知,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辅铰链轴42相对第二轨迹槽60的配合关系存在以下情况;门体30打开角度时,主铰链轴41沿第一轨迹槽50的直线轨迹段移动;时,主铰链轴41移动至第一轨迹槽50的直线轨迹段靠近门侧壁32的端点处(第三定位点p3)。门体30打开角度时,主铰链轴41沿第一轨迹槽50的曲线轨迹段移动。而门体30打开角度(本实施例中g4=90
°
)时,辅铰链轴42沿第二轨迹槽60向靠近门侧壁32和远离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门体30打开角度(本实施例中g4=90
°
)时,辅铰链轴42沿第二轨迹槽 60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综上,根据主铰链轴41和辅铰链轴42的运动情况,及将门体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
max
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下,从主铰链轴41 相对第一轨迹槽50,辅铰链轴42相对第二轨迹槽60的配合关系角度对该三个阶段的相对移动情况进行说明:
[0145]
第一阶段,如图14所示,门体30由关闭状态旋转打开至g2的过程。
[0146]
在该第一阶段,门体30由0
°
经过g1打开至g2。在该过程中,定位中心轴p由第一定位点p1沿第一轨迹线s的直线轨迹段向靠近门侧壁32的方向移动;导向中心轴q由第一导向点q1沿第二轨迹线k向靠近门侧壁32且远离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
[0147]
具体的,定位中心轴p由第一定位点p1沿第一轨迹线s的直线轨迹段经过第二定位
点 p2移动至第三定位点p3;导向中心轴q由第一导向点q1沿第二轨迹线k经过第二导向点q2移动至第三导向点q3。
[0148]
以上第一阶段的打开过程中,以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为参照物,门体30由0
°
打开至g2时,轴心线段pq由p1q1处顺时针旋转并向外依次移动至p2q2、p3q3处 (p1q1→
p2q2→
p3q3)。由于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设置于门体30上,轴心线段pq 代表设置于箱体10上的铰链板40的移动;则得出:以门体30为参照物,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整个过程中,箱体10(即铰链板40)相对于门体30保持顺时针旋转并沿直线向外移动。根据运动的相对性,以箱体10为参照物(即铰链板40为参照物),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整个过程中,门体30(即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相对于箱体10 逆时针旋转打开并沿直线向内移动。即门体30打开的同时并向内移动一定距离,对门体30 单纯旋转所带来的第一侧棱w的向外位移进行补偿,有效避免门体30与橱柜100干涉。
[0149]
第二阶段,如图15-图16所示,门体30由g2旋转打开至g4的过程。
[0150]
门体30由g2经过g3打开至g4。在该过程中,定位中心轴p由第三定位点p3沿第一轨迹线s的曲线轨迹段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导向中心轴q由第三导向点 q3沿第二轨迹线k向靠近门侧壁32且远离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
[0151]
具体的,定位中心轴p由第三定位点p3沿第一轨迹线s的曲线轨迹段经过第四定位点 p4移动至第五定位点p5;导向中心轴q由第三导向点q3沿第二轨迹线k经过第四导向点q4移动至第五导向点q5。
[0152]
第三阶段,如图17所示,门体30由g4旋转打开至g
max
的过程中。
[0153]
门体30由g4打开至g
max
。在该过程中,定位中心轴p由第五定位点p5沿第一轨迹线s 的曲线轨迹段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导向中心轴q由第五导向点q5沿第二轨迹线k向靠近门侧壁32且靠近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
[0154]
具体的,定位中心轴p由第五定位点p5沿第一轨迹线s的曲线轨迹段移动至第六定位点p6;导向中心轴q由第五导向点q5沿第二轨迹线k移动至第六导向点q6。
[0155]
结合以上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主铰链轴41与辅铰链轴42的运动情况,门体30由g2旋转打开至g
max
的过程中,以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为参照物,门体30由g2打开至g
max
时,轴心线段pq由p3q3处顺时针旋转并向外依次移动至p4q4、p5q5、p6q6处 (p3q3→
p4q4→
p5q5→
p6q6)。由于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设置于门体30上,轴心线段pq代表设置于箱体10上的铰链板40的移动;则得出:以门体30为参照物,门体30 由g2打开至g
max
整个过程中,箱体10(即铰链板40)相对于门体30保持顺时针旋转并向外移动。根据运动的相对性,以箱体10为参照物(即铰链板40为参照物),门体30由g2打开至g
max
整个过程中,门体30(即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相对于箱体10逆时针旋转并向内移动。即门体30打开的同时并向内移动一定距离。
[0156]
以上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的打开过程中,门体30由g2旋转打开至g
max
的过程中,主铰链轴41沿第一轨迹槽50的曲线轨迹段运动,
[0157]
综上,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
max
的过程中,门体30绕一动态变化的点旋转从而使门体30向内移动;另外,以箱体10为静止参照物,门体30始终具有向内移动的趋势,以对门体30单纯旋转所带来的第一侧棱w的向外位移进行补偿,有效避免门体30打开时与橱柜 100相互干涉。
[0158]
本实施例中,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
max
的过程中,相对于门体30关闭时主铰链轴 41的中心轴p所在位置,门体30始终向内运动。即,以主铰链轴41为静止参照物,门体30 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
max
的过程中,门体30相对于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p始终向内运动。
[0159]
而以门体30(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为参照物,门体30关闭时主铰链轴41 所在位置记为第一初始位置;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
max
的过程中,主铰链轴41与其在门体30关闭时所在的初始位置的距离逐渐增大。即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
max
的过程中,主铰链轴41相对门体30始终保持向一个方向运动。
[0160]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由g2旋转打开至g
max
的过程中,主铰链轴41沿第一轨迹线s的曲线轨迹段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阶段,门体30每旋转打开单位角度,主铰链轴41靠近门前壁31的运动速率与其靠近门侧壁31的运动速率近似相等。需要说明的是,“近似相等”指两个速率差小于1mm。
[0161]
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主铰链轴41沿第一轨迹槽50的直线槽段作直线运动阶段(0
°
~g2),门体30每旋转打开单位角度向内移动距离为ξ1。主铰链轴41沿第一轨迹槽50的曲线槽段作曲线运动阶段(g2~g
max
),门体30每旋转打开单位角度向内移动距离为ξ2。其中,ξ1>ξ2。以上设置,门体30打开的初始阶段内每打开单角度门体30向内移动的距离大,其能够在门体30打开前期进行快速的足量的位移补偿量,以有效补偿门体30打开前期第一侧棱 w因旋转而导致的向外横向位移,从而将第一侧棱w超出基准平面m0的距离限制在避免第一侧棱w与橱柜100相干涉的范围内。另外,门体30打开前期主铰链轴41快速向靠近门侧壁32的方向移动,使门封条5与箱体10的前端面快速分离,有效减少对门封条5的挤压。另一方面,具有以上轨迹特征的轨迹槽的排布更为紧凑,运动效率更高。本实施例中,冰箱的门体30向内移动的本质是第一轨迹槽50向内发生有效横向移动;在冰箱的门体30刚开始打开的阶段,其横向运动的效率高,此时门体30向内运动的快,使其后面的轨迹容易设计排布。
[0162]
作为另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2∈[4
°
,6
°
]中的任一值。
[0163]
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门体30关闭时,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所在位置记为第一初始位置,辅铰链轴42的中心轴所在位置记为第二初始位置;其中,门体30关闭时,在箱体10 顶壁的投影中,第一初始位置位于侧封条5a远离门侧壁32的一侧。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关闭时,在箱体顶壁的投影中,主铰链轴41完全位于侧封条5a靠近门侧壁32一边远离门侧壁32的一侧。
[0164]
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主铰链轴41沿第一轨迹槽50的直线槽段作直线运动阶段(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中),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1的过程中,门体30每旋转单位角度,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与侧封条5a的远离门侧壁32的边沿的距离变化量记为ζ1;门体30由g1打开至g2的过程中,门体30每旋转单位角度,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与侧封条 5a的远离门侧壁32的边沿的距离变化量记为ζ2;其中,ζ1>ζ2。即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1的过程中、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与侧封条5a的远离门侧壁32的边沿的距离变化率大于门体30由g1打开至g2的过程中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与侧封条5a的远离门侧壁32的边沿的距离变化率。即,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1的运动过程,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与侧封条5a远离门侧壁32的边沿的横向距离快速变短。相对于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1的运动过程,门体30由g1打开至g2的过程中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与侧封条5a的远离门侧壁32的边沿的横向距离减小速度变慢。以上设置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的直线轨迹段运动时先快速移动,
有效减小门体30打开过程中,侧封条5a在垂直于取放口所在平面方向的压缩量,减少对侧封条5a的挤压,亦减少门体30打开时的阻力。另外,门体30打开时,其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1的第一打开阶段向由g1打开至g2的第二打开阶段自然过渡而不发生跳动,门体30打开更为流畅。
[0165]
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轨迹槽60的第二轨迹线k在第一打开阶段和第二打开阶段的曲率变化一致。即,第一轨迹线k的q1q2段与其q2q3段的曲率变化一致。
[0166]
可设置的,第二轨迹线k为类椭圆弧。需要说明的是,类椭圆弧槽为具有类似椭圆弧形状的中心轨迹线(第二轨迹线k)的槽;其中,其中类似椭圆弧包括标准椭圆弧(标准椭圆的一部分),亦包括因加工制造或装配误差或轻微变形等形成的与标准椭圆弧有所偏差但仍具有椭圆弧轨迹特征的非标准椭圆弧。即,中心轨迹线能够近似作为椭圆弧的槽即为类椭圆弧槽。
[0167]
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主铰链轴41沿第一轨迹槽50的直线槽段作直线运动阶段 (0~g2),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的平均运动速度记为第一平均速度ν1。主铰链轴 41沿第一轨迹槽50的曲线槽段作曲线运动阶段(g2~g
max
),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 的平均运动速度记为第二平均速度ν2;其中,ν1>ν2。即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第二角度 g2的过程中主铰链轴41的平均运动速度大于门体30由第二角度g2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的过程中主铰链轴41的平均运动速度。具有以上轨迹特征的设置使门体30打开后阶段的运动速度减小,一方面确保门体能够快速打开,另一方面防止大力开门用力过大造成铰链轴对其所在轨迹槽的冲击,以确保轨迹槽的使用寿命。
[0168]
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设置g2=45
°
,即限定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45
°
时,主铰链轴41沿直线运动,主铰链轴41和辅铰链轴42共同作用,使门体30产生横向位移向内移动;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45
°
的过程中,门体30以向内移动为主;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一轨迹槽40的直线槽段与门前壁31相平行,以使门体30向内移动的效率更高。
[0169]
门体30打开过程中,门体30最靠近取放口所在平面的点与取放口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值记为最小距离l
min
;门体30打开至角度时,最小距离为l
min
而当门体30打开至 90
°
时,最小距离l
min
(90
°
)取最大;门体30打开至90
°
时,门体30与取放口所在平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值l
min
(90
°
)最大。本实施例中,门体30打开至90
°
时,门侧壁31与取放口所在平面相平行。
[0170]
门体30安装于橱柜100内时,门体30由90
°
向最大角度g
max
继续打开的过程中,假定门体30仅以固定的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为旋转轴作单纯的旋转运动,受橱柜100的限制作用,门体30所能打开的最大角度记为g`
max

[0171]
本实施例中,由于门体30打开至90
°
时,门侧壁32与取放口所在平面平行(近似平行,两平面夹角小于3
°
),门前壁31与基准平面m0平行(近似平行,两平面夹角小于3
°
)。门体30由90
°
向最大角度g
max
继续打开的过程中,主铰链轴41向靠近第一侧棱w的方向(靠近门前壁31和门侧壁32的方向)运动,则门体30具有向内向前(远离取放口和第一体侧壁的一侧)运动的趋势,即门体30向远离橱柜100和箱体10的方向运动;当冰箱安装于橱柜 100内时,由于橱柜100的限制,门体30可以打开的最大角度记为g
max
,本实施例中的设置使门体30由90
°
向最大角度g
max
的过程中向内向前运动,以减少橱柜100对门体39的限制作用,以使门体30所能打开的最大角度g
max
更大;即有g
max
>g`
max

[0172]
而当冰箱不嵌入橱柜100时,门体30的打开不受橱柜100的限制;可设置的,门体30 能够打开的最大角度为g
max
+

g,其中,

g>0
°
。可设置的,g
max
为90
°
~105
°
其中任一值,

g为8
°
~12
°
其中任一值。
[0173]
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门体30关闭时,门体30的门侧壁32位于第一体侧壁靠近橱柜100的一侧;即门体30关闭时,门侧壁32位于基准平面m0的外侧。因为箱体10发泡过程中容易导致箱体10出现鼓起而使正面观看不美观;为了确保外观上的美观,门体30关闭时门侧壁32位于基准平面m0的外侧,以对箱体10进行遮挡。由前可知,本实施例中,橱柜 100与第一体侧壁之间的距离α设置为3mm~5mm其中任一值;门体30关闭时,门侧壁32 与第一体侧壁之间的距离记为α`,α`设置为1mm~2mm其中任一值。
[0174]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打开至90
°
时,门封条5远离门前壁31的表面所在平面与箱体10的第一体侧壁近似平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两平面夹角小于3
°
的两面关系定义为以上以上“近似平行”;即“近似平行”包括数学定义上的平行、亦包括夹角大于0
°
小于3
°
的两面关系。
[0175]
本实施例中,门封条5包括靠近门侧壁32的侧封条5a,门封条5(侧封条5a)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棱记为侧封棱f。门封条5远离门侧壁31的表面所在平面与第一体侧壁的夹角记为第二夹角γ。
[0176]
门体30由90
°
继续向最大角度g
max
打开的过程中,第二夹角γ呈增大趋势;且侧封棱 f逐渐远离门体30打开至90
°
时门封条5远离门前壁31的表面所在的平面。即,门体30 由90
°
继续向最大角度g
max
打开的过程中,门封条5远离门侧壁31的表面所在平面与第一体侧壁的夹角单调递增,且侧封条5a靠近门侧壁并远离门前壁的侧封棱f与门体30打开至 90
°
时门封条5远离门前壁31的表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单调增大。另外,在以上打开过程中,第二侧棱w始终位于侧封棱f的外侧。即随着门体30由90
°
向最大角度g
max
打开过程中打开角度的增大,门封条5a对取放口的遮挡逐渐减小,门体30对取放口的遮挡逐渐减小。以上设置确保安装于橱柜100内的门体30打开至更大角度(大于90
°
),以方便用户取放储藏于门体搁架上的物品;另一方面,能够减少门体30对取放口的横向遮挡,从而可以增大安装于储藏室内的抽屉的横向尺寸,增大储藏室的空间利用率。
[0177]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冰箱安装于橱柜100内,当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时,门前壁31与橱柜100相接触。此时,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门封条5靠近门侧壁并远离门前壁的侧封棱f与门体30的第二侧棱n所在直线与门体10打开至90
°
时门封条 5远离门前壁31的表面所在平面近似平行;即,当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时,门封条 5靠近门侧壁并远离门前壁的侧封棱f与门体30的第二侧棱n所在直线与门体打开至90
°
时门封条5远离门前壁31的表面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属于0
°
~3
°
其中任一值。以上限定,有效避免因第二侧棱n的旋转移动而增加门体30对取放口的横向遮挡量,亦增大了门体30 能够打开的最大角度g
max

[0178]
本实施例中,门体30打开至90
°
时门封条5远离门前壁31的表面所在平面记为第四参考平面m4,第四参考平面m4相对箱体10保持静止,其不随门体30打开而移动。其中,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的过程中,第二侧棱n位于第四参考平面m4靠近第一体侧壁的一侧;即第二侧棱n与第四参考平面m4之间的距离大于0。即,当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的过程中,第二侧棱n位于门体30打开至90
°
时门封条5远离门前壁31的表面所在平面靠近第一体
侧壁的一侧;即第二侧棱n与门体30打开至90
°
时门封条5远离门前壁31的表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大于0。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当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的过程中,门封棱f位于第二侧棱n与门体30打开至90
°
时门封条5远离门前壁31的表面所在平面之间。
[0179]
综上则有,当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时,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内,第二侧棱n位于侧封棱f远离第四参考平面m4的一侧,fn所在直线与第四参考平面m4的夹角小于15
°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fn所在直线与第四参考平面m4近似平行(夹角小于3
°
)。
[0180]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结合图5-图10,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门体30具有第二侧棱 n和第一侧棱w,在门体30相对箱体1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侧棱n相较于第一侧棱w 更靠近箱体10。本实施例中还进一步定义有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其中,参见图11所示,第一参考平面m1为与基准平面m0相平行并与取放口所在的平面垂直的平面,第一参考平面m1位于基准平面m0的外侧,且两平面之间的距离为α,即,第一参考平面 m1为橱柜100靠近箱体10的内壁所在平面;第二参考平面m2为储藏间的取放口所在平面。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在门体30相对箱体10的打开过程中,并不会随之移动,是相对于箱体10保持静止的参考平面。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参考平面m2为箱体10所限定的取放口所在平面,其不因箱体取放口处设置可变形的门封等其他部件而前移。
[0181]
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的过程中,所述第一侧棱w先向靠近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再向远离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并靠近所述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
[0182]
第二侧棱n先向远离第一参考平面m1并靠近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再向远离第一参考平面m1并远离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
[0183]
以上,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的过程中,第一侧棱w移动所形成的曲线轨迹为光滑曲线,第二侧棱n移动所形成的曲线轨迹为光滑曲线。
[0184]
其中,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第二角度g2的过程中,第一侧棱w的运动方向与第一参考平面m1所形成的第一方向的夹角呈减少趋势,第二侧棱n的运动方向与第二参考平面m2所形成的第二方向夹角呈减少趋势。
[0185]
门体30由第二角度g2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90
°
的过程中,第一侧棱w的运动方向与第一参考平面m1所形成的第三方向夹角呈增大趋势;第二侧棱n的运动方向与第二参考平面m2所形成的第四方向夹角亦呈增大趋势。
[0186]
同时,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90
°
的过程中,侧封棱f始终保持向远离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
[0187]
门体30由90
°
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的过程中,侧封棱f向靠近第一参考平面m1并远离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
[0188]
即门体30打开至90
°
时,侧封棱f与第一参考平面m1的距离最大。
[0189]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的过程中,侧封棱f 的运动轨迹近似为圆弧;即门体30打开过程中,侧封棱f近似作圆弧运动。其中,“近似圆弧”包括数学定义的标准圆弧,亦包括与标准圆弧存在较小偏差的弧线。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该较小偏差限定在1mm内。
[0190]
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图19所示,主铰链轴41远离铰链板40的端面与第一轨迹槽50的槽底之间的间隙记为第一间隙j1;第一间隙j1为1.5mm~3.5mm其中任一值。
[0191]
辅铰链轴42远离铰链板40的端面与第二轨迹槽60的槽底之间的间隙记为第二间隙j2;第二间隙j2为1.5mm~2.5mm其中任一值。铰链轴与轨迹槽装配时,预留公差
±
1mm。以上设置利于生产制造及现场工艺调整;产品装配时,门体30容易出现上下不齐,需要在铰链轴上安装垫片进行调整。
[0192]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一间隙j1=2mm,第二间隙j2≥第一间隙j1,以在跌落导致门体20上移时由先与主铰链轴41接触,以快速稳定门体30与箱体的稳定性。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由主铰链轴41第二间隙j2=2mm,即有j1=j2;以在跌落导致门体20上移时由先与主铰链轴41和辅铰链轴42同时接触。
[0193]
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门体30打开时,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的移动方向记为第一位移方向;辅铰链轴42相对第二轨迹槽60的移动方向记为第二位移方向,第一位移方向与所述第二位移方向的夹角记为位移夹角ω;门体由关闭状态打开至90
°
的过程中,位移夹角ω保持不变或在小范围内变化。以上轨迹特征设置使位移夹角在较小的范围内波动,即保持相对恒定;当人手用恒定的力开门时(约5n),双轴(主铰链轴41和辅铰链轴42) 所受反力(双轴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力的总和)变化不大,相对保持恒定,有效减少轨迹槽的磨损。
[0194]
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门体30在打开的过程中,围绕变动的点在转动,且该变动点有迹可寻,其轨迹为(x=(x1+x2+x3+x4)/4,y=(y1+y2+y3+y4)/4)。
[0195]
其中,x代表变动点距门侧壁32的距离;y代表变动点距门前壁31的距离;
[0196]
x1代表门体关闭时主铰链轴41在第一轨迹槽50内的中心点距门侧壁32的距离;x2 代表门体关闭时辅铰链轴42在第二轨迹槽60内的中心点距门侧壁32的距离;x3代表门体旋转打开时主铰链轴41在第一轨迹槽50内的中心点距门侧壁32的距离;x4代表门体旋转打开时辅铰链轴42在第二轨迹槽60内的中心点距离门侧壁32的距离;
[0197]
y1代表门体关闭时主铰链轴41在第一轨迹槽50内的中心点距门前壁31的距离;y2 代表门体关闭时辅铰链轴42在第二轨迹槽60内的中心点距门前壁31的距离;y3代表门体旋转打开时主铰链轴41在第一轨迹槽50内的中心点距门前壁31的距离;y4门体旋转打开时辅铰链轴42在第二轨迹槽60内的中心点距门前壁31的距离。
[0198]
具体参照图20,主铰链轴41在第一轨迹槽50内的中心点为定位中心轴p,辅铰链轴42 在第二轨迹槽60内的中心点为导向中心轴q;门体关闭时点p距门侧壁32的距离为a,点p 距门前壁31的距离为b,点p与点q之间距离为l,pq的连线和水平方向夹角为m;以下以第一轨迹槽50前半段的直线轨迹段长度为k`,第一轨迹槽50后半段的曲线段以圆弧为例,圆弧段半径为r,直线段与圆弧段在点p2处相连且圆弧段与直线段相切,主铰链轴41运动到点p2时门体旋转角度为第二打开角度s,主铰链轴41在门体旋转到第三打开角度t时在第一轨迹槽50内回撤。需要与说明的是,第二打开角度s对应于实施例一中的第二角度g2;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表示方便,用s来表示。第三打开角度t与其它实施例中的第三角度g2不存在对应关系。
[0199]
则闭合状态时,点p位置为(a,b),点p2位置为(a+l*cosm,b-l*sinm)。
[0200]
参照图21,

当门体的旋转角度为n,点p移动距离为k(0<k≤k`),0≤n≤s,
[0201]
旋转前p点:x1=a,y1=b;
[0202]
旋转前q点:x2=a+l*cosm,y2=b-l*sinm;
[0203]
旋转后p点:x3=a+k*cosn,y3=b-k*sinn;
[0204]
旋转后q点:x4=a+k*cosn+l*cos(n+m),y4=b-k*sinn-sin(n+m)
[0205]
参照图22,

当门体的旋转角度为n,s≤n≤t可求点p旋转前后距离为2r*[sin(n-s)/2];
[0206]
旋转后p点:x3=a,y3=b;旋转后q点:x4=a+l*cosm;y4=b-l*sinm;
[0207]
旋转前p点:x1=a+2r*[sin(n-s)/2]*[cos(3n-s)/2],
[0208]
y1=b-2r*[sin(n-s)/2]*[sin(3n-s)/2];
[0209]
旋转前q点:x2=a+2r*[sin(n-s)/2]*[cos(3n-s)/2]+l*cos(n+m-s),
[0210]
y2=b-2r*[sin(n-s)/2]*[sin(3n-s)/2]-l*sin(n+m-s);
[0211]
参照图23,

当门体的旋转角度为n,n≥t可求点o旋转前后距离为2r*[sin(n-t)/2];
[0212]
旋转前p点:x1=a,y1=b;
[0213]
旋转前q点:x2=a+l*cosm;y2=b-l*sinm;
[0214]
旋转后p点:x3=a-2r*[sin(n-t)/2]*[cos(180
°‑
(3n-t)/2)],
[0215]
y3=b+2r*[sin(n-t)/2]*[sin(180-(3n-t)/2)];
[0216]
旋转后q点:x4=a-2r*[sin(n-t)/2]*[cos(180
°‑
(3n-t)/2)]+l*cos(m+n-t),
[0217]
y4=b+2r*[sin(n-t)/2]*[sin(180-(3n-t)/2)]-l*sin(m+n-t);
[0218]
当旋转角度为s时,k=k`,此时变动点满足
①②
,可得到s;
[0219]
当旋转角度为t时,此时变动点满足
②③
,可得到t。
[0220]
以上,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
max
的过程中,门体30绕一动态变化的点旋转从而使门体30向内移动。
[0221]
实施例二
[0222]
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原理相同,其主要对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的形状进行了限定。
[0223]
本实施例中,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设置为规则曲线。参见图3、图5-图10、图12-图17,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轨迹线s的曲线轨迹段、第二轨迹线k均为光滑曲线,第一轨迹线s的曲线轨迹段与直线轨迹段光滑过渡连接。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一轨迹线s的曲线轨迹段与直线轨迹段相切。对应的,第一轨迹槽50的曲线槽段的曲线槽壁为光滑曲线状;第二轨迹槽60的曲线槽壁亦为光滑曲线状,第一轨迹槽50的直线槽段的直线槽壁与其曲线槽段的曲线槽壁光滑过渡连接。可设置的,第一轨迹槽50的直线槽段的直线槽壁与其曲线槽段的曲线槽壁相切。
[0224]
以上设置,使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光滑流畅移动,辅铰链轴42相对第二轨迹槽60光滑流畅移动,从而确保门体30打开更为顺畅。本实施例的设置铰链轴相对轨迹槽运动的流畅性好,延长铰链轴使用寿命。且门体30打开过程中,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全程运动连续不间断,辅铰链轴42相对第二轨迹槽60全程运动连续不间断。
[0225]
本实施例中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的运动,辅铰链轴42相对第二轨迹槽60的运动实际为滚子相对凸轮的运动。对于滚子从动件的凸轮机构,滚子半径的大小常常影响到凸轮实际轮廓曲线的形状,因此必须合理选择滚子的半径。
[0226]
其中,ρ:理论廓线半径;ρ

:实际廓线半径;ρ
min
:理论轮廓曲线外凸部分的最小曲
率半径(即最尖锐部分的曲率半径);r
t
:滚子半径。
[0227]
如图24中a)所示,当凸轮理论轮廓曲线为内凹曲线时,ρ

=ρ+r
t
,故r
t
的大小不受ρ的限制,此时无论滚子半径大小,凸轮工作轮廓总是光滑曲线。
[0228]
当凸轮理论轮廓曲线为外凸曲线时,则ρ=ρ
′‑rt

[0229]
(1)如图24中b)所示,当ρ
min
>r
t
,ρ

>0,这时实际轮廓曲线为一平滑曲线;
[0230]
(2)如图24中c)所示,当ρ
min
=r
t
时,ρ

=0,在凸轮实际轮廓曲线上产生尖点,这种尖点极易磨损,容易改变凸轮的运动规律,不能使用;
[0231]
(3)如图24中d)所示,当ρ
min
<r
t
时,ρ

<0,则实际轮廓曲线发生交叉现象,交叉点以上部分的实际轮廓曲线加工时将被切去,从而导致这一部分运动规律不能实现。
[0232]
因此,为了使凸轮轮廓在任意位置既不变尖也不相交,滚子半径r
t
必须小于理论轮廓曲线外凸部分的最小曲率半径ρ
min
,一般选取r
t
≤0.8ρ
min
。若此要求无法满足则加大凸轮基圆半径,重新设计凸轮轮廓曲线。
[0233]
据此,本实施例中,第一轨迹线s的曲线轨迹段对应于第一轨迹槽50的凸轮理论轮廓曲线;本实施例中,凸轮理论轮廓曲线为外凸曲线(曲线槽段向靠近门侧壁32的方向凸出);第一轨迹槽50的靠近门前壁31的曲线槽壁为实际轮廓曲线;本实施例中,主铰链轴41的半径r
t
的大小满足(1)的设置(ρ
min
>r
t
),以确保第一轨迹槽50的靠近门前壁31的曲线槽壁为平滑曲线。
[0234]
本实施例中,第二轨迹线k对应于第二轨迹槽60的凸轮理论轮廓曲线,本实施例中,凸轮理论轮廓曲线为外凸曲线(第二轨迹槽向远离门前壁的方向凸出);第二轨迹槽60的靠近门前壁31的曲线槽壁为实际轮廓曲线;辅铰链轴42的半径亦满足r
t
的大小满足(1)的设置(ρ
min
>r
t
),以确保第二轨迹槽60的靠近门前壁31的曲线槽壁为平滑曲线,一方面使主铰链轴41运动流畅,另一方面减少第二轨迹槽60的磨损。即第二轨迹槽60本质上设置为凸轮,有效避免了凹型结构所导致的运动不连续且容易磨损的缺陷。综上,本实施例中,第一轨迹线s的曲线轨迹段、第二轨迹线k均设置为外凸型的凸轮曲线。
[0235]
作为另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一轨迹线s的曲线轨迹段和至少部分的第二轨迹线k亦可设置为内凹曲线。例如,当设置第一轨迹线s由第一定位点p1先沿直线向门侧壁32延伸,再沿曲线向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至第六定位点p6时,第二轨迹线k靠近门侧壁32的部分设置为向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的曲线;此时,第一轨迹线s的曲线轨迹段和第二轨迹线k靠近门侧壁32的部分设置为内凹曲线,使主铰链轴 41和辅铰链轴42沿其平滑运动。
[0236]
实施例三
[0237]
本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和/或实施例二的的设置相同,其区别在于:相对于前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情况,如图25-图27所示,第二轨迹线k包括位于第一导向点q1远离门侧壁 32和门后壁33一侧的第七导向点q0,第一轨迹线s包括位于第一定位点p1远离门侧壁32 一侧的第七定位点p0。门体30关闭时,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定位中心轴p)位于第一定位点p1,辅铰链轴42的中心轴(导向中心轴q)位于起始导向点q0。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0时,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定位中心轴p)位于第一定位点p1,辅铰链轴42的中心轴(导向中心轴q)位于第一导向点q1。
[0238]
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0时的过程中,主铰链轴41由第七定位点p0向靠近门侧
壁 32的方向沿直线移动至第一定位点p1,辅铰链轴42由第七导向点q0移动至第一导向点q1。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0的过程中,以门体30(第一轨迹槽50 和第二轨迹槽60)为静止参照物,辅铰链轴42以门体30关闭时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为旋转轴作单纯的近似旋转运动。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近似旋转运动”包括标准定义的绕轴旋转运动,亦包括以该以上过程中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发生微小位移时、辅铰链轴42旋转的情况。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近似旋转运动包括门体30每旋转单位角度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的最大位移小于0.5mm,辅助铰链轴42旋转的运动情况。作为另一种可设置的情况,近似旋转运动包括门体30由关闭旋转打开至g0时,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41的位移小于0.2mm。即“近似旋转运动”包括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产生微小移动的情况。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0设置为7
°
~10
°
其中任一值。
[0239]
即,第一轨迹弧k上p0p1的长度为0~0.2mm。
[0240]
门体30打开的最初阶段(0~g0),门体30以旋转运动为主,能够快速克服门体30与箱体10之间的互吸力,以使门体30与箱体10快速分离。
[0241]
门体30由g0打开至g
max
的过程与实施例一中的各阶段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242]
实施例四
[0243]
本实施例四相对实施例三,其主要区别在于,门体30上设置有翻转梁9。具体的,如图 28-图29所示,本实施例四中,冰箱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门体30,两个相对设置的门体30 共同配合以打开或关闭取放口。其中,两个门体30关闭时,其中一个门体30靠近另一个门体30一侧的内衬面上设有翻转梁9。冰箱的储藏室的顶壁上设有导向槽,翻转梁9可与导向槽滑动配合以实现翻转梁9相对门体30不同角度的切换。在两个门体30关闭时,翻转梁9 封闭两个门体30及箱体10之间的空隙,以有效防止冷气外溢。
[0244]
在实施例四中轨迹的限定下,由门体30的导向块13开始进入箱体10上的导向槽14至旋转梁完成翻转的过程中,门体30旋转关闭的过程中,以门体30(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为静止参照物,辅铰链轴42以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为旋转轴作近似旋转运动。
[0245]
即门体30由g0旋转关闭至关闭状态(0
°
)的过程与翻转梁9上导向块13与导向槽14 接触至翻转梁9完成翻转的过程相对应。
[0246]
即,在实施例三的轨迹特征限定下,门体20关闭至g0时,翻转梁9顶端的导向块13 与箱体10上的导向槽14相接触,导向块13开始进入导向槽14内;当门体30关闭时,翻转梁9完成翻转。
[0247]
本实施例四的设置使得促使门体30上翻转梁9翻转的作用力不会随着门体30一边关闭一边向外移动而被抵消一部分,从而避免旋转梁顶部的导向块13进入箱体上的轨迹槽后不能有效完成翻转而被卡住,有效确保旋转梁的门体30关闭到位,从而确保冰箱低温储物的有效性。
[0248]
实施例五
[0249]
本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的原理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对门体30由关闭状态向箱体10继续关闭的情况进行了限定。
[0250]
本实施例中,如图30-图32所示,门体30关闭时,门前壁31所在平面与门侧壁32所在平面相交线形成理论上的第一侧棱w;穿过第一侧棱w并与第二参考平面m2相平行的平面记为第三参考平面m3。第三参考平面m3与基准平面m0相交于门体30关闭时的理论上的第一
侧棱w。第三参考平面m3在门体30相对箱体10的打开或关闭过程中,并不会随之移动,是相对于箱体10保持静止的参考平面。
[0251]
具体的,参照图30,本实施例中,门体30处于关闭状态时,门前壁31与第二参考平面 m2相平行,即门前壁31与第三参考平面m3共面;即第三参考平面m3经过门体30处于关闭状态时的门前壁31所在平面,且第三参考平面m3经过第一侧棱w。
[0252]
门前壁31远离门侧壁32的一端位于第三参考平面m3远离箱体10一侧时,门前壁31 与第三参考平面m3的夹角为正数;门前壁31远离门侧壁32的一端位于第三参考平面m3靠近箱体10一侧时,门前壁31与第三参考平面m3的夹角为负数。
[0253]
如图31所示,门体30处于关闭状态时并挤压门封条5时,由于门封条5为具有磁性的弹性体,门体30挤压门封条5,门前壁31远离门侧壁32的一端移动至第三参考平面m3靠近箱体10一侧,门前壁31与第三参考平面m3之间的存在最大夹角δ1;δ1<0
°
。可设置的,主铰链轴41与第一轨迹槽50远离门侧壁32一端的端壁相接触,且辅铰链轴42与第二轨迹槽60远离门侧壁32一端的端壁相接触时,门前壁31与第三参考平面m3的夹角为δ1,δ1为 0
°
~-3
°
中的任一值。
[0254]
其中,本实施例中,门体30由关闭状态继续沿关闭方向运动时至时δ1,辅铰链轴42以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为旋转轴做近似旋转运动。其中,“近似旋转运动”包括标准的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相对第一轨迹槽50保持固定不变,辅铰链轴42以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为旋转轴做标准圆弧运动;亦包括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相对第一轨迹槽50发生的位移小于0.2mm,辅铰链轴42以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为旋转轴所做的运动。即“近似旋转运动”包括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产生微小移动的情况。即,门体30由关闭状态继续关闭至δ1时,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的最大位移小于0.2mm。以上设置使得门体30在被用力摔向箱体10时防止辅铰链轴42与第二轨迹槽60远离门侧壁32的端部接触而将门体30弹开。
[0255]
具体可设置的,门体30处于关闭状态时,主铰链轴41与第一轨迹槽50远离门侧壁31 一端的端壁相接触;即主铰链轴41与第一轨迹槽50远离门侧壁31一端的端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μ1(图中μ1=0,未示出),μ1属于0~0.2mm其中任一值;辅铰链轴42与第二轨迹槽60 远离门侧壁31一端的端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μ2,μ2>0;以上第二间隙μ2使得门体30在被用力摔向箱体10时防止辅铰链轴42与第二轨迹槽60远离门侧壁32的端部接触而将门体30 弹开。
[0256]
如图30-图32所示,由于门体30处于关闭状态时,主铰链轴41与第一轨迹槽50远离门侧壁31一端的端壁相接触,门体30沿关闭方向由关闭状态继续运动时,主铰链轴41与第一轨迹槽50保持相接触。而由于设置第二间隙μ2,第二轨迹线k具有预留导向点q`,辅铰链轴42移动至第二轨迹槽60远离门侧壁32的端部时,导向中心轴q位于预留导向点q`处。其中,预留导向点q`与第一导向点q1之间的轨迹段记为第二预留轨迹段q`q1。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预留轨迹段q`q1由第一导向点q0向靠近门前壁31和门侧壁32的一侧延伸至预留导向点q`。
[0257]
其中,门体30关闭时,主铰链轴41移动至第一定位点p1且辅铰链轴移动至第一导向点 q1后,主铰链轴41保持在第一定位点p1(相对p1向远离门侧壁32的一侧移动的距离在 0~0.2mm之间),辅铰链轴42由第一导向点q1移动至预留导向点q`时,门体30向靠近箱体 10的方向继续运动的旋转角度为记g`;本实施例中,g`≥δ1。以确保使得门体30在被用力摔
向箱体10时防止辅铰链轴42受第二轨迹槽60的远离门侧壁32的端部的冲击。以上,在门体30由关闭状态向靠近箱体10的方向继续运动的过程中,以门体30(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为静止参照物,辅铰链轴42以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为旋转轴作近似旋转运动。
[0258]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δ1,以使门前壁31与第三参考平面m3之间的达到最大夹角δ1时,主铰链轴41与第一轨迹槽50远离门侧壁32一端的端壁相接触,且辅铰链轴42与第二轨迹槽60远离门侧壁32一端的端壁相接触。
[0259]
实施例六
[0260]
本实施例六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的原理相同;本实施例六对第一轨迹槽50、第二轨迹槽60在门体30上的设置进行了限定。
[0261]
具体的,参照图33至图44,门体30包括安装块80,安装块80单独成型,并安装在门体30上与铰链板40相对的位置,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形成于安装块80上。
[0262]
具体参照图33至图34,本实施例中以设置于门体30上端的安装块80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安装块80包括形成有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的轨迹块;其中,第一轨迹槽50包括槽底、环绕槽底边沿的周向槽壁;周向槽壁围设出与槽底相对设置的槽口。第二轨迹槽60的结构与第一轨迹槽50的结构相同,其在于槽的形状有所不同。安装块80包括板体81,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设置于板体81上。位于门体30的下端的门端盖38 上设有容纳槽37,安装块80插入在容纳槽37内,然后通过螺钉等将板体81与门体30紧固连接。本实施例中,多个连接板体81与容纳槽37的螺钉分布于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 60板体81边沿处的一侧。
[0263]
设置于门体30上端的安装块80上的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的槽口位于其槽底的上端。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的槽底上均设置有除尘孔 11;具体的,设置于第一轨迹槽50或第二轨迹槽60的槽底上的除尘孔11位于分布于对应轨迹槽靠近或远离门侧壁32的端部。本技术中设置有主铰链轴41和辅铰链轴42,对应在门体 30上端设置有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使用时间长了以后,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内容易积累灰尘甚至其内可能落入杂物;落入的杂物和积累的灰尘都影响会影响门开关。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内有杂物或多量灰尘时,由于其槽底设有除尘孔11,铰链轴相对对应轨迹槽运动至轨迹槽的任一端时,能够带动轨迹槽内的灰尘至除尘孔11位置,使得灰尘或者杂物开关门运动时被铰链轴挤开,从而提高双轴铰链结构的使用寿命,亦确保门体30打开的流畅性。
[0264]
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容纳槽37的底壁上形成有第一收容腔371和第二收容腔372;其中,第一轨迹槽50安装于第一收容腔371内,第二轨迹槽60安装于第二收容腔372内,板体81与容纳槽37的槽底相配合,并由容纳槽37的周向槽壁限定位置。以上设置,将安装块80安装于容纳槽37内,能够快速精准定位,然后再通过螺钉将板体81与容纳槽37固定连接。
[0265]
其中,第一收容腔371和第二收容腔372的腔底上均设置有集尘腔12,集尘腔12的位置与设于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上的除尘孔11位置相对应。落入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的灰尘,在主铰链轴42或辅铰链轴42的作用下通过除尘孔11落入集尘腔12 内,以有效保持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干净度。
[0266]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一轨迹槽50与第一收容腔371的腔壁之间具有第一变形间隙;第二轨迹槽60与第二收容腔372的腔壁之间亦具有第二变形间隙;以上第一变形间
隙和和第二变形间隙的设置,使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具有变形空间;以在门体30打开时,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铺铰链轴42相对第二轨迹槽60运动时,第一轨迹槽 50和第二轨迹槽60保留有一定的弹性变形空间,增加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的寿命,同时亦避免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刚度大且因存在加工误差等而导致的门体30 打开卡顿发生。
[0267]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铰链远离第一体侧壁的一端设有第一配合部,安装块80具有锁定块,锁定块上形成有第二配合部,第二配合部用于与第一配合部相配合以实现门体30 与箱体10的锁定与解锁。本实施例中,锁定块与轨迹块一体成型形成安装块80。
[0268]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二配合部设置于位于门体30下端的安装块80上。如图35
‑ꢀ
图44所示,以设置于门体30下端的安装块80为例进行说明;具体的,锁定块上的第二配合部设置为锁定结构,具体地,第二配合部包括设于板体81远离门侧壁32的一侧的锁钩82。锁钩82向远离门侧壁32的一侧延伸并向靠近门后壁33和门侧壁32的一侧弯折形成,锁钩 82的开口朝向板体81(锁钩82的开口朝向门侧壁32),且锁钩82的自由端位于其靠近门后壁33的一侧。
[0269]
设于铰链板40的远离第一体侧壁一侧的第一配合部设为止挡部403,止挡部403靠近箱体的一侧形成有勾挂间隙404。当门体30处于关闭状态时,锁钩82的自由端收容于勾挂间隙404内,止挡部403位于锁钩82内,门体30上的锁钩82勾住铰链板40上的止挡部403,从而锁紧门体30,避免门体30关闭不严而影响冰箱的冷藏冷冻效果;当打开门体30时锁钩82受力发生形变而克服止挡部403的阻挡,从而脱离止挡部403。
[0270]
锁钩82可包括根接部83和勾挂部84。根接部83与板体81连接,勾挂部84与根接部 83连接并向靠近门后壁33和门侧壁32的一侧弯折。螺钉穿设根接部83与门体30连接,以加强根接部83处与门体30的连接强度,以使得锁钩82在脱离止挡部403时仅勾挂部84发生形变。
[0271]
勾挂部84和止挡部403的自由端均呈圆弧状,这样有利于勾挂部84沿圆弧顺畅地勾住止挡部403或者脱离止挡部403。
[0272]
门体30由打开状态关闭时,随着门体30的旋转关闭,勾挂部84的自由端逐渐靠近止挡部403,待勾挂部84与止挡部403相抵接时,门体10继续关闭,在止挡部403的作用下,勾挂部84变形,止挡部403进入勾挂部84内,勾挂部84的自由端进入勾挂间隙404内;锁钩82与铰链板40锁定,实现门体30与箱体10的锁定。
[0273]
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时,其过程与门体关闭的过程相反,在此不再赘述。以上门体 30由打开状态关闭至角度小于设定角度(本实施例中设置为7
°
)时,门体30在勾挂部84 与止挡部403的作用下自动闭关。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在门体30打开至设定的解锁角度 (本实施例中设置为5
°
至8
°
)时,勾挂部84与止挡部403相分离。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解锁角度设置为g1,门体30打开至g1时,主铰链轴41沿第一轨迹线s的直线轨迹段移动时,勾挂部84与止挡部403相分离。作为另一种可设置的方式,解锁角度设置为g2,门体30打开至g2时,主铰链轴41的中心轴沿第一轨迹线s的直线轨迹段移动至其靠近门侧壁32的终点时,勾挂部84与止挡部403相分离。以上设置,在门体30打开初期,以旋转运动为主,便于锁钩82与止挡部403快速分离,方便门体30的快速打开。
[0274]
在一些实施例中,门体30上可设有第一凸起34和第二凸起35,第一凸起34和第二
凸起35之间形成有间隙槽36;第一凸起34大致位于第二凸起35靠近门前壁31和门侧壁32 的一侧。根接部83处形成有插接板,插接板插接在间隙槽36内,这样,通过第一凸起34和第二凸起35的限位可以避免根接部83在沿由门前壁31至门后壁33的方向发生形变。
[0275]
具体的,插接板设置为弧形板;第二凸起35为弧形板,第一凸起34靠近第二凸起35 的边沿与第二凸起35的形状相一致,第一凸起34与第二凸起35共同限定出弧形的间隙槽 36;弧形板状的插接板与弧形的间隙槽36相配合。以上弧形的设置,增大了间隙槽36对根接部83的限定面积,增加安装块80与门体30的连接强度,并有效限定根接部83的形变。
[0276]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安装块80为轨迹块与锁定块一体成型形成;亦可将安装块 80与锁定块分体设置。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一轨迹槽50及第二轨迹槽60一体成型于门端盖38上。锁定块单独成安装块80,以安装于容纳槽37内。
[0277]
可设置的,位于门体30上端安装块80具有仅设置第一轨迹槽50及第二轨迹槽60的轨迹块,不包括锁定块。相对应的,当安装块80的结构改变时,设置于门体上容纳槽37与之相适应,以收容并固定安装块80。
[0278]
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安装块80包括分体设置的轨迹块和锁定块。冰箱设置为十字对开门的形式;即冰箱包含有四个门体30;其中两个门体30相对设置,另两个门体30相对设置。冰箱包含有六个铰链以将四个门体30固定于箱体10上。六个铰链包括两个上铰链、两个中铰链、两个下铰链。当门体30打开时,门体30上的轨迹块与铰链上的铰链轴作用,使得门体30一边旋转一边向内移动,使得门体30的门角超出原位置距离较小。其中,中铰链有由其铰链板向上向下延伸的通轴,而铰链的通轴包括位于铰链板上侧并与位于其上方的门体30的下端部相配合的上铰链轴和位于铰链轴下侧与位于下部的门体30的上端部相配合的下铰链轴。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每个门体30上端的仅设置具有轨迹槽的轨迹块,门体 30下端轨迹块和具有锁定结构的锁定块。
[0279]
以上设置为十字门形式的冰箱,冷藏室位于冷冻室的上方;其中,打开或关闭冷藏室的门体30上端的具有轨迹槽的轨迹块与打开或关闭冷冻室的门体30上端的具有轨迹槽的轨迹块设置相同;而打开或关闭冷藏室的门体30下端的具有轨迹槽和锁钩结构的轨迹块与打开或关闭冷冻室的门体30下端的具有轨迹槽和锁钩结构的轨迹块设置相同。以上设置增加了轨迹块的通用性,该高互换性设计有利于生产制造,亦方便装配。
[0280]
需要说明的是,其不局限于四个门体30,适用于包括至少四个门体30的冰箱。
[0281]
另外,安装块80可使用pom材质,pom具有耐摩擦性强的特性,可以提高铰链的使用寿命。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一轨迹槽50、第二轨迹槽60、锁定结构一体成型形成安装块 80,增加了结构精度,增加安装块80的一体性和强度。可设置的,集第一轨迹槽50、第二轨迹槽60、锁定结构为一体的安装块80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
[0282]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门体30和铰链板40之间设有用于限制门体30打开到最大角度的限位结构,避免大力开门到一定角度时损坏安装块80。
[0283]
具体地,参照图35-图36,门体30的下端设有限位部85,限位部85位于设于门体30 下端的安装块80的前端;铰链板40远离箱体10一端且靠近第一体侧壁位置形成有限位面 405。当门体30旋转到允许的最大位置(门体打开角度g
max
)时限位部85与铰链板40的限位面405相抵,从而止挡门体30继续旋转。即,定位中心轴p移动至第六定位点p6,导向中心轴q移动至第六导向点q6时,门体30下端的限位部85与铰链板40的限位面405相抵接,以使门体30
打开至最大角度,避免辅铰链轴42与第二轨迹槽60靠近门侧壁32的端部相作用而产生磨损。
[0284]
本实施例中,限位部85包括嵌装部851、限位条852。限位部85可以是钣金件。
[0285]
嵌装部851呈板状,安装在门体30下端的容纳槽37内,安装块80(轨迹块)的板体 81从下端将嵌装部851夹持在门体30上,从而实现限位部85在门体30上的固定。
[0286]
限位条852呈凸条状,由嵌装部851靠近门前壁31的边沿向下延伸出门体30的下表面形成,从而在门体30带动限位部85旋转到最大角度时,限位条852会被铰链板40的限位面 405阻挡,进而迫使门体30停止打开。
[0287]
限位部85通过安装块80被夹持在门体30上,省略了限位部85与门体30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化了产品结构,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0288]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部85也可以是设置在门体30的上端,此处不再赘述。
[0289]
另外,结合实施例三,本实施例六中门体30上设置锁钩结构;在门体30关闭时,锁钩结构与铰链板40上的止挡部锁定。实施例三中设置门体30打开初期以旋转运动为主,能够同时快速分离锁钩结构与铰链上的止挡部,以实现快速分离门体30和箱体10。
[0290]
实施例七
[0291]
本实施例七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的原理相同;本实施例七主要对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时主铰链轴41及辅铰链轴42的位置的一种设置形式进行了限定。
[0292]
具体的,如图45-图46所示,本实施例中,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时,主铰链轴 41与第一轨迹槽50的靠近门侧壁32的端部相接触,辅铰链轴42与第二轨迹槽60靠近门侧壁32的末端相接触。以上设置时,在门体30大力冲击铰链时,因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 g
max
时,主铰链轴41与第一轨迹槽50的靠近门侧壁32的端部相接触,辅铰链轴42与第二轨迹槽60靠近门侧壁32的末端相接触;主铰链轴41和辅铰链轴42同时与铰链板40相互作用,铰链板40受到的应力小,有效确保铰链与箱体10的安装稳固性。
[0293]
实施例八
[0294]
本实施例八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的原理相同;相对于实施例七,本实施例八主要对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时主铰链轴41及辅铰链轴42的位置另一种设置方式的限定。
[0295]
具体地,同实施例六,参照图10,如图43-图44,门体30的下端设有限位部85,限位部85位于设于门体30下端的靠近门前壁31的位置;铰链板40远离箱体10一端且靠近第一体侧壁位置形成有限位面405。当门体30旋转到允许的最大位置(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 g
max
)时,限位部85与铰链板40的限位面405相抵,从而止挡门体30继续旋转。
[0296]
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时,主铰链轴41与第一轨迹槽50的靠近门侧壁32的端部相接触,辅铰链轴42与第二轨迹槽60靠近门侧壁32的末端相分离。即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时,主铰链轴41与第一轨迹槽50的靠近门侧壁32的端部相接触,辅铰链轴42与第二轨迹槽60靠近门侧壁32的末端之间的间隙记为分离间隙μ0,μ0>0。以上设置时,在门体30大力冲击铰链时,因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g
max
时,门体30上的限位部85与铰链板40相接触,主铰链轴41与第一轨迹槽50的末端相接触(有相互作用力),辅铰链轴42与第二轨迹槽60的末端相分离(无相互作用力);相对辅铰链轴42,主铰链轴41更靠近限位部85;以上设置使铰链板40受到的弯矩小,铰链板40受到的应力小,有效确保铰链与箱体的安装稳固性。
[0297]
实施例九
[0298]
本实施例九与前述实施例六中的不同在于安装块80的结构设置有所不同。本实施例中,安装块80分体设置为轨迹块和锁定块。其中,轨迹块安装于门端盖38靠近门体30内腔的一侧。具体的,同前述实施例,轨迹块安装在门体30上与铰链板40相对的位置,第一轨迹槽 50和第二轨迹槽60形成于轨迹块上。
[0299]
具体参照图47至图50,本实施例中以设置于门体30上端的轨迹块为例进行说明。轨迹块上形成有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其中,第一轨迹槽50包括槽底、环绕槽底边沿的周向槽壁;周向槽壁围设出与槽底相对设置的槽口。第二轨迹槽60的结构与第一轨迹槽 50的结构相同,其在于槽的形状有所不同。轨迹块包括板体81,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设置于板体81上。位于门体30的下端的门端盖38远离铰链的一侧形成有有容纳槽37,板体81插入在容纳槽37内,且板体81与容纳槽37的周向槽壁相配合;本实施例中,容纳槽37上设有固定板体81的卡接件,以将轨迹块与门体30紧固连接。作为另一种设置方式,另外设置螺钉将固定板81与门端盖38固定连接。
[0300]
与之不同的是,门端盖30靠近铰链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71和第二通孔72。其中,第一通孔71的形状与第一轨迹槽50的槽口形状相一致,第二通孔72的形状与我经二轨迹槽 60的槽口形状相一致;轨迹块安装于门端盖38远离铰链的一侧。即轨迹块安装于门体30的内部。具体的,轨迹块的板体81与门端盖38靠近铰链的端壁相配合,并被卡接件所固定;第一轨迹槽50的槽口与第一通孔71相对应,第二轨迹槽60的槽口与第二通孔72相对应。具体的,门端盖38靠近铰链的端壁上设置有多个固定柱,固定柱位于门端盖38远离铰链的一侧。板体81上形成有多个与固定柱相配合的固定孔。安装时,对应固定孔与固定柱,将固定柱安装于板体81的固定孔内,以快速精准定位。
[0301]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一轨迹槽50包括位于板体81远离第一轨迹槽50的槽底一侧的第一环板73,第一环板73限定出第一轨迹槽50的槽口;第二轨迹槽60包括位于板体 81远离第二轨迹槽60的槽底一侧的第二环板74,第二环板74限定出第二轨迹槽60的槽口。其中,第一环板73安装于第一通孔71内,第二环板74安装于第二通孔72内,板体81与门体30靠近铰链的端板相配合;结合板体81上固定孔与门端盖37上的固定柱的配合,能够精准定位装配。以上本实施例中的轨迹块与门端盖37的装配方式,使轨迹块隐藏设置于门体 30内部,增加门体30的美观度;并减少门体30上端与轨迹块的配合缝隙数量,减少灰尘藏于缝隙中,有效保持门体30的长期清洁度。
[0302]
作为另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冰箱至少包含左右设置的两个门体;轨迹块设置于门体30 的上端或下端。其中,冰箱靠近第一体侧壁的门体30上端的轨迹块与冰箱靠近第二体侧壁的门体30下端的轨迹块相同;冰箱靠近第一体侧壁的门体30下端的轨迹块与冰箱靠近第二体侧壁的门体30上端的轨迹块相同;以上设置两个门体30,其所需要四个轨迹块。即其中,两相对设置的门体30其中一个上端的轨迹块与另一个下端的轨迹块相同。本实施例中只需要设置两种结构的仅具有轨迹槽的轨迹块即可满足安装需求;零部件轨迹块的通用性增加,数量少,减少开模数量,节省成本。
[0303]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如图51-图52所示,门体30的下端设有形成有锁钩82的锁定块,锁定块位于轨迹块远离门侧壁32的一侧,并安装于位于第一通孔71和第二通孔72远离门侧壁32一侧的容纳槽37内。具体的锁钩82包括根接部83和勾挂部84。根接部83与形成
于门端盖38靠近铰链一侧并位于第一通孔71和第二通孔72远离门侧壁32一侧的容纳槽 37连接,勾挂部84与根接部83连接并向靠近门后壁33和门侧壁32的一侧弯折。螺钉穿设根接部83与门体30连接,以加强根接部83处与门体30的连接强度,以使得锁钩82在脱离止挡部403时仅勾挂部84发生形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锁定块安装于门端盖38靠近铰链的一侧,即锁定块由门体30外侧固定安装。本实施例中的锁定块与前述实施例六中的锁钩82的设置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结合实施例六,勾挂部84与止挡部403相配合,以实现门体30与箱体10的解锁或锁定。
[0304]
即本实施例中,轨迹块仅设置有轨迹槽,且轨迹块安装于门端盖38远离铰链的一侧;而锁钩82单独形成锁定块,安装于门端盖38靠近铰链的一侧。
[0305]
实施例十
[0306]
本实施例中,冰箱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门体30,两个相对设置的门体30共同配合以打开或关闭取放口。其中,两个门体30关闭时,其中一个门体30靠近另一个门体30一侧的内衬面上设有翻转梁9。冰箱的储藏室的顶壁上设有导向槽14,翻转梁9可与导向槽14滑动配合以实现翻转梁9相对门体30不同角度的切换。在两个门体30关闭时,翻转梁9封闭两个门体30及箱体10之间的空隙,以有效防止冷气外溢。
[0307]
具体的,翻转梁9包括门转梁后盖,门转梁后盖通过第一门铰链、第二门铰链连接于门体30上,且门转梁后盖与两个门铰链之间分别采用扭簧弹性连接;其中,第一门铰链位于第二门铰链的上方。其中,在门转梁后盖的顶部固设有导向块13,导向块13作为翻转梁9的转动部件与导向槽14相配合以实现翻转梁9相对门体30不同角度的切换。
[0308]
门铰链和门转梁后盖上均有穿扭簧力臂的通孔,利用扭簧将上下门铰链与门转梁后盖连接。具体连接为,第一门铰链与门转梁后盖通过第一扭簧连接,第二门铰链与门转梁后盖通过第二扭簧连接。翻转梁9绕门铰链作旋转运动时,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储存弹性能或释放弹性能,以使门转梁后盖稳定转动并及时复位。
[0309]
在门体30打开的状态下,翻转梁9由于扭簧扭力(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的作用,紧紧贴附于门铰链固定于门体30内衬的一侧。
[0310]
在本发明设置铰链上设置主铰链轴41、辅铰链轴42,门体30端部设置与主铰链轴41 配合的第一轨迹槽50、与辅铰链轴配合的第二轨迹槽60;门体30关闭过程中,两个铰链轴在对应轨迹槽内运动,门体30相对铰链在横向上向外运动一定距离;使得促使门体30上翻转梁9翻转的作用力会随着门体30一边关闭一边向外移动而被抵消一部分,导致旋转梁顶部的导向块13进入箱体上的轨迹槽后不能有效完成翻转而被卡住,从而造成具有旋转梁的门体 30不能关闭到位,导致冰箱低温储物失效。
[0311]
如图53-图54所示,门体30由打开状态关闭时,先对门体30施加关门力fw,在外力(关门力fw)作用下,门体30逐渐闭合,门体30关闭达到gs时,翻转梁9最顶端的导向块13与导向槽14相接触;门体30关闭达到一定角度gs后,翻转梁9最顶端的导向块13进入导向槽14内,继续关门过程中,由于导向块13受导向槽14槽壁的压力作用开始翻转,扭簧在径向上压缩,当翻转梁9翻转过g`f,达到扭簧临界值。之后扭簧开始伸展,与导向槽 14槽壁的压力共同作用,使翻转梁9快速翻转到位,直至门体30关闭,此时扭簧扭力被释放,重新达到松弛状态。门体30关闭后,翻转梁9与门体30上设置的封条接触,有效防止冷气由两对开门式的对缝之间外溢。以上,对应于翻转梁9翻转至g`f,门体30关闭角度达到gf;其中,gs>gf。作为一
种可设置的方式,g`f=45
°
,即当翻转梁9翻转过45
°
时,达到扭簧临界值。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s设置为6
°
~12
°
其中任一值,gf设置为3
°
~5
°
其中任一值;门体30关闭达到gf后,翻转梁9自动翻转。以上在翻转梁9翻转达到g`f后的阶段,扭簧伸展释放扭力,该阶段中扭簧所释放的扭力记为翻转力fn,翻转梁9在翻转力fn作用下翻转到位。
[0312]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翻转梁9翻转过程中,关门力fw持续至门体30关闭至gf后,即在门体30旋转关闭至扭簧临界点后,撤去关门力fw,翻转梁9即可自动完成翻转。
[0313]
综上可知,在门体30由gs关闭至gf的过程中,扭簧压缩,在关门力fw及导向槽14 槽壁的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勾挂部84发生弹性变形;而在门体30关闭至gf后的关闭阶段,翻转梁9在扭簧所产生的翻转力fn和导向槽14槽壁的压力共同作用下完成翻转。
[0314]
结合实施例六或实施例九中的锁定结构的设置,结合图38,如图52所示,门体30由打开状态关闭时,先对门体30施加关门力fw,在关门力fw作用下,门体30逐渐闭合;随着门体30的旋转关闭,勾挂部84的自由端逐渐靠近止挡部403;当门体30关闭至g
b0
时,勾挂部84与止挡部403相抵接;然后在关门力fw作用下,门体10继续关闭,止挡部403与勾挂部84相互作用,勾挂部84发生弹性变形,在关门力fw、止挡部403作用力的共同作用,动勾挂部82逐渐进入勾挂间隙404(即,止挡部403进入勾挂部84内);当门体30关闭至 g
b1
时,勾挂部84的弹性变形量达到门体30关闭过程中的最大变形量。当门体30关闭达到 g
b1
后,勾挂部82前期变形所储存的弹性能释放,与止挡部403作用力共同作用,勾挂部82 向松弛状态恢复,并带动勾挂部82进一步地进入勾挂间隙404内,使门体30快速自动关闭到位,直至门体30关闭,锁钩82与铰链板40锁定,实现门体30与箱体10的锁定;以上, g
b0
>g
b1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
b0
设置为15
°
~20
°
其中任一值,g
b1
设置为3
°
~8
°
其中任一值;门体30关闭达到g
b1
后,门体30自动关闭。以上在门体30关闭达到g
b1
后的阶段,勾挂部82释放弹性能,该阶段中勾挂部82所释放的作用力记为锁定力fs,锁定力fs促使门体30关闭到位。
[0315]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门体30关闭过程中,关门力fw持续至门体30关闭至g
b1
后,即在门体30旋转关闭至勾挂部82弹性变形量最大后,撤去关门力fw,门体30即可自动完成翻转。而在门体30在关闭至g
b1
后撤去关门力fw,门体30具有惯性力fg,以使门体30保持原有关闭的运动趋势。
[0316]
综上可知,门体30由g
b0
关闭至g
b1
的过程中,在关门力fw及止挡部403的共同作用下,勾挂部84发生弹性变形;当门体30关闭至g
b1
时,勾挂部84发生弹性变形量达到门体 30关闭过程中的最大变形量;在门体30由g
b1
至关闭状态的过程中,勾挂部82的弹性力释放,在锁定力fs、勾挂部82弹性力与止挡部403的作用力、惯性力fg的共同作用下,门体 30快速关闭。
[0317]
以上对门体30上单独设置旋转梁或单独设置勾挂部82的关门过程进行了说明;以上对门体30上同时设置旋转梁和勾挂部82的关门设置进行说明。
[0318]
如图55所示,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
b1
>gs,即门体30关闭至g
b1
时,勾挂部84 弹性变形量达到最大值时(弹性能最大时),翻转梁9最顶端的导向块13与导向槽14尚未接触;
[0319]
本实施例中,关门力fw由开始关闭持续至g
b1
;即门体30关闭至g
b1
后,撤去关门力 fw,用户不需要施加外力即可完成门体30自动关闭到位。
[0320]
在门体30由g
b1
继续关闭至gs时,翻转梁9最顶端的导向块13与导向槽14接触;
[0321]
在门体30由gs继续关闭至gf的过程中,门体30在锁定力fs、勾挂部82弹性力与止挡
部403的作用力、惯性力fg的共同作用下关闭,翻转梁9在锁定力fs、惯性力fg、导向槽14槽壁的压力共同作用下,开始翻转,扭簧在径向上压缩;
[0322]
在门体30由gf继续关闭的过程中,门体30在锁定力fs、勾挂部82弹性力与止挡部 403的作用力、惯性力fg的共同作用下继续关闭,翻转梁9在锁定力fs、翻转力fn、惯性力fg、导向槽14槽壁的压力共同作用下,使翻转梁9快速翻转到位。
[0323]
以上本实施例中设置,g
b1
>gs,门体30关闭至g
b1
时,勾挂部84弹性变形量达到最大值时,翻转梁9最顶端的导向块13与导向槽14尚未接触,能够利用锁钩结构所产生的锁定力fs以及门体30的惯性力fg促进翻转梁9的翻转,减少门体30关闭过程中、由于门体 30旋转并向外运动而抵消促使翻转梁9翻转的作用力而导致的翻转梁9不能有效翻转到位的情况发生。
[0324]
以上,门体30关闭过程中,止挡部与锁钩结构在门体30关闭达到g
b1
后,随着门体30 关闭角度的减小,锁定力fs不断衰减。
[0325]
作为另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
b1
=gs,门体30关闭至g
b1
(gs)时,勾挂部84弹性变形量达到最大值时,翻转梁9最顶端的导向块13开始与导向槽14接触;其亦能充分利用锁钩结构所产生的锁定力fs以及门体30的惯性力fg促进翻转梁9的翻转,减少门体30关闭过程中、由于门体30旋转并向外运动而抵消促使翻转梁9翻转的作用力而导致的翻转梁9不能有效翻转到位的情况发生。此时,第二接触定位点与第一接触定位点重合。
[0326]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
b1
∈[gs,gs+3
°
],以在设置时,避免锁定力fs衰减过多,而导致门体30关闭达到g
b1
后翻转梁9不能有效翻转到位。
[0327]
结合实施例四中的设置,本实施例中的gs=g0;在实施例四的轨迹特征设置下,勾挂部 84弹性变形量达到最大值时,翻转梁9最顶端的导向块13与导向槽14尚未接触;在翻转梁 9最顶端的导向块13与导向槽14接触后至翻转到位的过程中,辅铰链轴42以辅铰链轴41 的中心轴为旋转轴作近似旋转运动。
[0328]
本实施例中,在实施例一的轨迹设置下;门体30关闭至g
b1
时,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位于第一接触定位点,辅铰链轴42相对第二轨迹槽60位于第一接触导向点;
[0329]
门体30关闭至gs时,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位于第二接触定位点,辅铰链轴 42相对第二轨迹槽60位于第二接触导向点;
[0330]
门体30关闭至gf时,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位于第三接触定位点,辅铰链轴 42相对第二轨迹槽60位于第三接触导向点;
[0331]
其中,第一接触定位点、第二接触定位点、第三接触定位点均位于第一轨迹线s的直线轨迹段上,且第一接触定位点、第二接触定位点、第三接触定位点、第一定位点p1依次靠近门侧壁32。第一接触导向点、第二接触导向点、第三接触导向点均位于第二轨迹线k上,且第一接触导向点、第二接触导向点、第三接触导向点、第一导向点q1依次远离门侧壁32。
[0332]
如图56所示,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gf>g
b1
,即门体30关闭至gf时,翻转梁9 翻转至扭簧临界值时,勾挂部84弹性变形量还未达到最大变形量。
[0333]
本实施例中,关门力fw由开始关闭持续至g
b1
;即门体30关闭至g
b1
后,撤去关门力 fw,用户不需要施加外力即可完成门体30自动关闭到位。
[0334]
在门体30由gf继续关闭至g
b1
的过程中,门体30在关门力fw、勾挂部82弹性力与止挡部403的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下继续关闭,翻转梁9在关门力fw、翻转力fn、导向槽14 槽壁的
压力共同作用下翻转;门体30关闭至g
b1
时,勾挂部84弹性变形量达到最大变形量。
[0335]
在门体30由g
b1
继续关闭的过程中,门体30在锁定力fs、勾挂部82弹性力与止挡部 403的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下继续关闭到位;翻转梁9在锁定力fs、翻转力fn、导向槽14槽壁的压力共同作用下快速翻转到位。
[0336]
以上,门体30关闭过程中,止挡部与锁钩结构在门体30关闭达到gf后,由于门体30 在关闭过程中向外移动而导致翻转力fn不断衰减。
[0337]
门体30关闭过程中,止挡部与锁钩结构在门体30关闭达到g
b1
后,随着门体30关闭角度的减小,锁定力fs不断衰减。
[0338]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
b1
∈(gf,g
f-1
°
],以在设置时,避免翻转力fn、锁定力 fs衰减过多,从而有效利用翻转力fn、锁定力fs的相互促进作用,以使门体30快速关闭到位,翻转梁9快速翻转到位。
[0339]
本实施例中,在实施例一的轨迹设置下;
[0340]
门体30关闭至g
b1
时,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位于第一接触定位点,辅铰链轴42相对第二轨迹槽60位于第一接触导向点;
[0341]
门体30关闭至gf时,主铰链轴41相对第一轨迹槽50位于第三接触定位点,辅铰链轴 42相对第二轨迹槽60位于第三接触导向点;
[0342]
其中,第一接触定位点、第三接触定位点均位于第一轨迹线s的直线轨迹段上,且第三接触定位点、第一接触定位点、第一定位点p1依次远离门侧壁32。第一接触导向点、第三接触导向点均位于第二轨迹线k上,且第三接触导向点、第一接触导向点、第一导向点q1依次远离门侧壁32。
[0343]
本实施例中,可设置,gs=g
b0
,即翻转梁9最顶端的导向块13与导向槽14相接触时,勾挂部84与止挡部403相抵接。以在关门力fw的作用下,使翻转梁9的扭簧与勾挂部同步开始变形积蓄弹性能,而后再相继释放弹性能;有效提高了同步运动性,减少了门体30打开过程中,用户施加关闭力fw阶段数,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0344]
如图57所示,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g
b1
=gf,即门体30关闭至g
b1
时,勾挂部 84弹性变形量达到最大变形量时,翻转梁9翻转至扭簧临界值。
[0345]
本实施例中,关门力fw由开始关闭持续至g
b1
(gf)时;即门体30关闭至g
b1
后,撤去关门力fw,用户不需要施加外力即可完成门体30自动关闭到位。
[0346]
在门体30由g
b0
关闭至g
b1
;门体30在关门力fw、勾挂部82弹性力与止挡部403的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下继续关闭,翻转梁9在关门力fw、导向槽14槽壁的压力共同作用下翻转,扭簧被压缩存储弹性势能;门体30关闭至g
b1
(gf)时,勾挂部84弹性变形量达到最大变形量,翻转梁9翻转至扭簧临界值;
[0347]
门体30由g
b1
(gf)继续关闭的过程中,门体30在锁定力fs、勾挂部82弹性力与止挡部403的作用下继续关闭到位;翻转梁9在锁定力fs、翻转力fn、导向槽14槽壁的压力共同作用快速翻转到位。
[0348]
以上本实施例中设置g
b1
=gf,即门体30关闭至g
b1
(gf)时,勾挂部84弹性变形量达到最大变形量时,翻转梁9翻转至扭簧临界值,能够充分利用翻转力fn、锁定力fs的相互促进作用,以使门体30快速关闭到位,翻转梁9快速翻转到位,减少门体30关闭过程中、由于门体30旋转并向外运动而抵消促使翻转梁9翻转的作用力而导致的翻转梁9不能有效翻转到位
h靠近门侧壁32一侧的点记为第一设置位a1;第一轨迹线s的直线轨迹段上位于角平分面 h远离门侧壁32一侧的点记为第三设置位a3;其中,wa1与第一轨迹线的直线轨迹段的夹角记为θ1;wa2与第一轨迹线的直线轨迹段的夹角记为θ2;wa3与第一轨迹线的直线轨迹段的夹角记为θ3;其中,θ1>θ2>θ3。
[0366]
由于e
max
=r/sinθ-rcotθ为关于θ的递增函数;则可知,e
max
(θ1)>e
max
(θ2)>e
max (θ3)。
[0367]
综上,若门体30关闭时,第一定位点p1位于角平分面h靠近门侧壁32一侧的第一设置位a1处时,门体30绕旋转轴仅做旋转运动时,第一侧棱w超出基准平面m0的距离最大;
[0368]
而门体30关闭时,第一定位点p1位于角平分面h远离门侧壁32一侧的第三设置位a3处时,门体30绕旋转轴仅做旋转运动时,第一侧棱w超出基准平面m0的距离最小;
[0369]
故为实现嵌入式的目的,门体30关闭时,第一定位点p1与门侧壁32的距离越大,门体 30旋转的同时向内移动所需要的位移补偿量越小。
[0370]
考虑到门体30的旋转平移的稳定性,多将主铰链轴42设置于门前壁31与门侧壁32所成夹角的角平分面h上。
[0371]
综上,本实施例中,对于相对位置关系不变的第一轨迹槽50和第二轨迹槽60,门体30 关闭时第一轨迹槽50的第一定位点p1相对于角平分面h的位置不同,门体30旋转打开至 90
°
时,门体30与第一参考平面m1之间距离不同。具体的,随着设置的第一轨迹槽50的第一定位点p1与门侧壁32的距离增大,门体30旋转打开至90
°
时,门体30与第一参考平面 m1之间距离越大,其所允许打开的最大角度越大。
[0372]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参见图9,门体30打开至90
°
时,门前壁31与基准平面m0之间的距离记为第一距离λ。其中,门前壁31位于基准平面m0的内侧时,第一距离λ记为正数。
[0373]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如图59所示,门体30关闭时,第一定位点p1位于角平分面h 靠近门侧壁32一侧的第一设置位a1处时,门体30打开至90
°
时,第一距离λ=0;门前壁 31与基准平面m0相平齐。本实施例中,|a1a2|∈(0,2],单位:mm。一方面确保定位中心轴p位于角平分面h附近,以确保主铰链轴41相对门体30运动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确保门体30打开90
°
时不超出基准平面m0,避免门体30与橱柜100干涉,实现冰箱内嵌。
[0374]
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如图60所示,门体30关闭时,第一定位点p1位于角平分面 h远离门侧壁32一侧的第三设置位a3处时,门体30打开至90
°
时,门前壁31位于基准平面m0的内侧,第一距离λ>0。可设置的,λ∈[0.5,2],单位:mm。此时门体30位于基准平面m0的内侧,有利于嵌入橱柜100内的冰箱可以打开更大的角度。具体可设置的,|a3a2| ∈(0,2],单位:mm。一方面确保定位中心轴p位于角平分面h附近,以确保主铰链轴41 相对门体30运动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确保门体30打开90
°
时位于基准平面m0内侧,有利于嵌入橱柜100内的冰箱可以打开更大的角度。
[0375]
本实施例中,门前壁31与第三参考平面m3共面,门侧壁32与基准平面m0共面。角平分面h亦为门前壁31与门侧壁32夹角的角平分面。本实施例中,门体30单纯绕主铰链轴 41旋转打开45
°
时,角平分面h与第三参考平面m3相平行。门体30打开至90
°
时,门前壁31与基准平面m0相平行或共面;
[0376]
可设置的,门体30打开至45
°
附近时,主铰链轴41移动至第一轨迹线s的直线轨迹段靠近门侧壁32的端部(第三定位点p3);具体的,主铰链轴41移动至第一轨迹线s的直线轨
迹段靠近门侧壁32的端部(第三定位点p3)时,门体30打开角度为43
°‑
47
°
。即本实施例中,g2∈[43
°
,47
°
]中的任一值。
[0377]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0378]
即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