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分离器、热管理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98712发布日期:2022-10-01 06:56阅读:49来源:国知局

1.本公开涉及热管理系统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2.气液分离器用于对热管理系统中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以保证热管理系统的运行。
3.相关技术中,气液分离器仅仅只能简单的实现对气液两相制冷剂的分离,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热管理系统及车辆,以解决气液分离器功能单一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混合腔和分离腔,所述分离腔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分离腔用于分离气液两相制冷剂以及储存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所述壳体上具有与所述混合腔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用于气液两相制冷剂进入所述混合腔,所述第二流道用于气相制冷剂进入所述混合腔,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导热接触;所述壳体上具有与所述分离腔连通的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用于排出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
6.可选地,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所述混合腔内设置有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一进口连通,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一进口共同构成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二进口连通,所述第二管体和所述第二进口共同构成所述第二流道。
7.可选地,所述第一管体包括第一直段和u形段,所述第一直段远离所述u形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口连接。
8.可选地,所述第二管体包括第二直段和螺旋段,所述第二直段远离所述螺旋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进口连接,所述螺旋段环绕在所述u形段上并导热接触。
9.可选地,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水平设置的隔板,所述隔板用于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所述混合腔和所述分离腔,所述混合腔位于所述分离腔的上方,所述隔板上开设有连通孔,以使所述混合腔中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能够进入到所述分离腔中。
10.可选地,所述气液分离器还包括导通管和分散器,所述导通管连接于所述隔板的底端,所述导通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分散器连接于所述分离腔,所述分散器靠近所述隔板,所述导通管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分散器并与所述分散器的顶端留有第一间隙,以使经所述导通管进入所述分离腔中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在所述分离腔内分散开。
11.可选地,所述导通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连通孔的数量为多个并与所述导通管一一对应,相邻两个所述连通孔等间距设置。
12.可选地,所述分散器包括圆台和圆环,所述圆环的内环壁连接于所述圆台的外周壁,所述圆环的外环壁朝向远离所述隔板的方向延伸并沿径向方向朝外倾斜,所述圆环的外环壁与所述分离腔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二间隙。
13.可选地,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出口,所述分离腔内设置有第三管体,所述第三管体与所述出口连通,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出口共同构成所述第三流道,所述第三管体远离所述出口的一端朝向所述分散器的底端并与所述分散器的顶端留有第三间隙。
14.可选地,所述第三管体远离所述出口的一端上开设有导气孔,所述导气孔构造为用于平衡所述分离腔和所述第三管体内的气压值。
15.可选地,所述第三管体上开设有回油孔,所述第三管体设置所述回油孔的部分靠近所述分离腔的内底壁,以使所述回油孔浸没在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中。
16.可选地,所述气液分离器还包括干燥机构,所述干燥机构连接于所述分离腔内,所述干燥机构用于干燥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
17.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上述的气液分离器。
18.本公开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热管理系统。
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第二流道能够将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导入到混合腔中,与蒸发器的排出端排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混合,使得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干度得到提升,解决了压缩机回气干度过低的问题,能够有效保护压缩机。另外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能够进行热交换,使得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能够在导入混合腔的过程中对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一次加热,在混合腔中混合过程中再进行第二次加热,实现两次加热,有效的提高了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干度,同时对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进行蒸发,提高了气相制冷剂的量,提高制热量,从而可以有效降低热管理系统的工作温度,提升热管理系统工作温度区间。本气液分离器不仅仅具有对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避免压缩机出现液击的作用,还能够提高进入压缩机的气相制冷剂的干度,扩大热管理系统工作温度区间,具有多种功能。
20.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1.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气液分离器内气液流向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第一进口;3、第一管体;4、第二进口;5、第二管体;6、隔板;7、连通孔;8、导通管;9、分散器;10、混合腔;11、分离腔;12、第三管体;13、导气孔;14、回油孔;15、干燥机构;16、出口;17、圆台;18、圆环。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24.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附图的图面的方向定义的,“内、外”是指相关零部件的内、外。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5.在本公开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26.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1,壳体1具有混合腔10和分离腔11,分离腔11与混合腔10连通,分离腔11用于分离气液两相制冷剂以及储存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
27.壳体1上具有与混合腔10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用于气液两相制冷剂进入混合腔10,第二流道用于气相制冷剂进入混合腔10,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导热接触。
28.壳体1上具有与分离腔11连通的第三流道,第三流道用于排出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
29.其中,分离腔11能够对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进入到分离腔11内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中液相制冷剂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沉降,而气相制冷剂向上移动,实现二者分离,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沉降到分离腔11的内底部后,可以在分离腔11的内底部汇集,能够暂时储存在分离腔11内。
30.其中,第一流道用于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入到混合腔10中,第二流道用于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进入到混合腔10中,混合腔10用于进入其内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和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进行混合。
31.由于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导热接触,使得第一流道中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能够与第二流道中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能够对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加热,实现第一次加热,使得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中的部分液相制冷剂可以受热蒸发,提升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干度以及气相制冷剂的量。同时当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和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一起进入到混合腔10中后,混合腔10提供充分的混合空间,能够使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和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混合腔10内混合,此时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能够继续将热量传递至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实现第二次加热,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的干度下降,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继续蒸发,使得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干度再次提升,同时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的量得到提高,总体上提高了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干度,同时降低了整体混合后的制冷剂的比容。
32.其中,第三流道用于将分离腔11内分离的气相制冷剂排出,输送至压缩机,用于进行制热。
33.其中,第一流道可与蒸发器的排出端连通,第二流道可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第
三流道可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
34.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的第二流道能够将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导入到混合腔10中,与蒸发器的排出端排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混合,使得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干度得到提升,解决了压缩机回气干度过低的问题,能够有效保护压缩机。另外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能够进行热交换,使得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能够在导入混合腔10的过程中对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一次加热,在混合腔10中混合过程中再进行第二次加热,实现两次加热,有效的提高了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干度,同时对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进行蒸发,提高了气相制冷剂的量,提高制热量,从而可以有效降低热管理系统的工作温度,提升热管理系统工作温度区间。本气液分离器不仅仅具有对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避免压缩机出现液击的作用,还能够提高进入压缩机的气相制冷剂的干度,扩大热管理系统工作温度区间,具有多种功能。
35.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1上开设有第一进口2和第二进口4,混合腔10内设置有第一管体3和第二管体5,第一管体3与第一进口2连通,第一管体3和第一进口2共同构成第一流道,第二管体5与第二进口4连通,第二管体5和第二进口4共同构成第二流道。
36.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进口2和第二进口4可位于壳体1的顶端,第一进口2可与蒸发器的排出端通过管道连通,从而蒸发器的排出端排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能够方便输送至第一进口2。第二进口4可与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管道连通,从而压缩机的排气口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可以流入到第二进口4。需要说明的是,压缩机的排气口可设置旁路,第二进口4通过管道与旁路连通,不会影响正常的制热效果。
37.其中,第一管体3和第二管体5直接接触,同时第一管体3和第二管体5采用导热材质制成,使得第一管体3和第二管体5能够进行热交换,利于实现第一次加热效果。第一管体3和第二管体5位于混合腔10内,能够直接将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和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输送至混合腔10内。
38.可选地,在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管体3和第二管体5也可位于壳体1的表面,第一管体3远离第一进口2的一端和第二管体5远离第二进口4的一端与混合腔10连通即可。可选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也可以由壳体1开设流道槽构成,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39.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管体3包括第一直段和u形段,第一直段远离u形段的一端与第一进口2连接。
40.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直段用于第一进口2连接,从而方便与第一进口2适配,避免u形段与混合腔10的内壁出现接触。其中,u形段能够增加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在第一管体3内流动的距离和停留时间,提高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与第二管体5中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的热交换时间,从而提高对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加热效果。具体地,u形段为水平设置,可以节约竖向设置空间。
41.具体地,u形段可为第一管体3的部分进行弯折形成,也可以在第一管体3内设置板体进行分隔形成。
42.可选地,本公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管体3包括第一直段和s形段,第一直段
远离s形段的一端与第一进口2连接。通过s形段也可以增加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在第一管体3内流动的距离和停留时间。
43.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管体5包括第二直段和螺旋段,第二直段远离螺旋段的一端与第二进口4连接,螺旋段环绕在u形段上并导热接触。
44.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直段用于与第二进口4连接,从而方便与第二进口4适配,避免螺旋段与混合腔10的内壁出现接触。其中,螺旋段环绕在u形段上,能够增加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第二管体5内流动的距离和停留时间,提高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与第一管体3中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热交换时间,从而提高对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加热效果。螺旋段环绕在u形段上,使得u形段位于螺旋段内,还能够增加u形段与螺旋段的接触面积,提高热量传递速率,提高热交换效果。
45.可选地,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管体5包括第二直段和蛇形段,蛇形段贴合在u形段的外壁上。同样可以增加高温高压气相制冷剂在第二管体5内流动的距离和停留时间,增加u形段与蛇形段的接触面积。
46.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1内设置有水平设置的隔板6,隔板6用于将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混合腔10和分离腔11,混合腔10位于分离腔11的上方,隔板6上开设有连通孔7,以使混合腔10中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能够进入到分离腔11中。
47.其中,本实施方式中,隔板6的周向边缘与壳体1的内壁进行连接,从而隔板6的上表面与壳体1的部分内壁构成混合腔10,隔板6的下表面与壳体1的另一部内壁构成分离腔11,分离腔11的高度大于混合腔10的高度,以保证分离腔11对气液两相制冷剂的分离效果。通过将混合腔10设置在分离腔11的上方,使得混合腔10中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能够在重力作用下经连通孔7进入到分离腔11内,不需要额外设置动力进行驱动。
48.其中,连通孔7用于将混合腔10与分离腔11进行连通,使得混合腔10内混合后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经连通孔7进入到分离腔11内,在分离腔11内进行气相和液相分离。
49.可选地,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混合腔10和分离腔11也可以左右并列设置,通过设置泵来驱动将混合腔10内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输送至分离腔11内。当然,可选地,混合腔10和分离腔11可以由壳体1直接形成,可以在壳体1内设置通道将混合腔10和分离腔11连通即可。
50.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气液分离器还包括导通管8和分散器9,导通管8连接于隔板6的底端,导通管8的第一端与连通孔7连通,分散器9连接于分离腔11,分散器9靠近隔板6,导通管8的第二端朝向分散器9并与分散器9的顶端留有第一间隙,以使经导通管8进入分离腔11中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在分离腔11内分散开。
51.其中,本实施方式中,导通管8用于将混合腔10内混合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经连通孔7输送至分散器9,通过分散器9将气液两相制冷剂在分离腔11内分散开,以提高气液两相制冷剂在分离腔11内的分离效果。
52.其中,导通管8的第二端朝向分散器9,能够将混合腔10内混合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直接输送至与分散器9进行碰触,在碰触过程中实现分散。而导通管8的第二端与分散器9的顶端留有第一间隙,能够保证气液两相制冷剂与分散器9进行碰触后向四周扩散,避免出现堵塞的问题。
53.可以理解的是,分散器9在分离腔11的内顶部,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导通管8输送
过来后,先与分散器9接触,然后再分散在分离腔11内,实现液相制冷剂的下沉,气相制冷剂的向上汇集。具体地,分散器9可与隔板6进行连接固定,也可以与分离腔11的内壁进行连接固定。
54.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导通管8的第二端正对向分散器9,使得经导通管8输送来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沿垂直于分散器9的方向与分散器9接触,提高碰触效果,提高分散效果。
55.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导通管8的数量为多个,连通孔7的数量为多个并与导通管8一一对应,相邻两个连通孔7等间距设置。
56.其中,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多个导通管8能够进行多通道导流,使得混合腔10内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能够快速进入到分离腔11中,在分散器9的作用下分散。另外通过多个导通管8和多个连通孔7的设置,能够将隔板6上方沉积的液相制冷剂全部导流到分离腔11内,避免出现残留。尤其是安装到车辆上应用时,由于车辆在行驶中会出现左右或者前后的倾斜移动,此时多个导通管8可以保证在气液分离器出现倾斜时也可将隔板6上方沉积的全部液相制冷剂导流到分离腔11内。
57.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导通管8的数量为两个,具体为第一导通管和第二导通管,连通孔7的数量为两个,具体为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相对设置在隔板6的两侧,第一导通管与第一连通孔连通,第二导通管与第一连通孔连通。当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导通管8的数量可为四个,连通孔7的数量可为四个,分别位于隔板6的四个方位。
58.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分散器9包括圆台17和圆环18,圆环18的内环壁连接于圆台17的外周壁,圆环18的外环壁朝向远离隔板6的方向延伸并沿径向方向朝外倾斜,圆环18的外环壁与分离腔11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二间隙。
59.其中,本实施方式中,圆台17水平设置,圆台17位于隔板6的下方,圆环18用于对液相制冷剂进行导流,使得液体制冷剂沿着圆环18的倾斜方向流动,从第二间隙流入到分离腔11的内底部。而气相制冷剂也从第二间隙向下流动,在分离腔11内流动后,沉积在圆台17的底面,然后进行排出。
60.可以理解的是,圆环18的外环壁朝向远离隔板6的方向延伸即为朝向下方延伸,能够避免液相制冷剂出现沉积的问题。
61.可选地,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分散器9也可仅仅设置一个圆台17,由圆台17起到与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碰触的作用即可。当然可选地,分散器9也可以为开口朝向下方的杯型结构。
62.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连通孔7靠近隔板6的周向边缘设置,能够利于隔板6上的液相制冷剂全部流入到连通孔7中。导通管8的第二端靠近圆台17的周向边缘设置,能够利于液相制冷器沿圆环18向下流动。
63.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1上开设有出口16,分离腔11内设置有第三管体12,第三管体12与出口16连通,第三管体12和出口16共同构成第三流道,第三管体12远离出口16的一端朝向分散器9的底端并与分散器9的顶端留有第三间隙。
64.其中,本实施方式中,出口16可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用于将分离的气相制冷剂输送至压缩机的吸气口。第三管体12远离出口16的一端朝向分散器9的底端,能够利于位于
分离腔11的上顶部的气相制冷剂的进入,而且能够避免沉积在分离腔11的内底部的液相制冷剂进入。具体地,第三管体12远离出口16的一端朝向圆台17的底面。
65.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间隙能够保证气相制冷剂进入到第三管体12,避免出现封堵的问题。可选地,第三管体12远离出口16的一端可正对朝向分散器9的底端。
66.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三管体12远离出口16的一端上开设有导气孔13,导气孔13构造为用于平衡分离腔11和第三管体12内的气压值。
67.其中,本实施方式中,导气孔13能够进行辅助进气,能够辅助分离腔11内的气相制冷剂进入到第三管体12内,避免第三管体12内产生真空状态,影响压缩机的运行,造成压缩机的损坏,导气孔13还能避免第三管体12内流动的气相制冷剂的流速过快。可以理解的是,当压缩机进行运行时,会产生抽吸力,若分离腔11内的气相制冷剂从第三间隙不能及时进入到第三管体12中,第三管体12就会产生负压真空状态,影响压缩机的运行,而导气孔13可以在此时进行辅助进气,避免产生真空状态。
68.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三管体12上开设有回油孔14,第三管体12设置回油孔14的部分靠近分离腔11的内底壁,以使回油孔14浸没在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中。
69.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回油孔14用于沉积在分离腔11的内底部的油相进入到第三管体12内,然后被抽吸进入到压缩机,以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行。回油孔14浸没在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中能够保证混入到液相制冷剂中的油相能够进入到第三管体12内。具体的油相为润滑油。
70.可以理解的是,压缩机在运行时润滑油会混入到液相制冷剂中,并一同进入到气液分离器中,在气液分离器中也会沉积在分离腔11的内底部,通过回油孔14将润滑油带回到压缩机中,能够避免压缩机损坏。
71.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气液分离器还包括干燥机构15,干燥机构15连接于分离腔11内,干燥机构15用于干燥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
72.其中,本实施方式中,干燥机构15能够吸收水分,对液相制冷剂进行干燥。具体地,干燥机构15可为干燥包,干燥包内填充干燥材料。干燥机构15还可为分子筛干燥器。
73.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开关阀,开关阀连接在第二流道上,能够导通或截断第二流道,能在需要使用时导入高温高压气相制冷剂,选择性更广。
74.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上述的气液分离器。
75.可选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热泵系统,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蒸发器,蒸发器的排出端与第一流道连通,压缩机的吸气口与第三流道连通,压缩机的排气口与第二流道连通。具体地,压缩机的排气口具有旁路,通过旁路与第二流道连通。通过气液分离器能够使得热泵系统工作在更低的温度,拓宽热泵系统的工作温度范围。
76.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的热管理系统。
77.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78.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79.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