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734771发布日期:2022-10-05 03:18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空调机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空调功能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当前,空调已经成为建筑物的基础设施,成为人民生活和工作中的必需品。
3.具体的,从用户需求侧而言,空调机组需要根据应用场所进行制冷、制热或者提供生活热水,现有常见的空调机组通常只能提供制冷和制热功能,无法提供生活热水。随着技术的发展,也有一些空调机组能够同时提供制冷、制热和生活热水的功能,但由于各热水器没有同时工作,可能存在死区回油不畅以及可能存在部分换热器会结冻的风险,严重时损坏设备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机组可能存在死区回油不畅以及可能存在部分换热器会结冻的风险,严重时损坏设备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方面提供一种多功能空调机组,包括压缩机、四通换向阀、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单流向控制阀组件和节流机构;
7.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吸气口与所述四通换向阀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连接口分别与单流向控制阀组件连通,单流向控制阀组件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进口和出口连通,所述节流机构设于单流向控制阀组件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出口之间;
8.所述单流向控制阀组件包括第一控制阀c1、第二控制阀c2、第三控制阀c3和第四控制阀c4;所述第一控制阀c1的一端和所述第四控制阀c4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c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控制阀c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控制阀c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控制阀c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控制阀c4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控制阀c2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四控制阀c4的另一端与所述节流机构连通。
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进口和出口之间设有第一旁通,所述第一旁通上设有第一电磁阀s1。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设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
11.所述第一控制阀c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控制阀c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进口连通,所述节流机构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
12.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直接与所述第二进口连通,或者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经所述四通换向阀后与所述第二进口连通,所述四通换向阀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直接与所述第二进口连通时,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二进口之间设有第一通路,所述四通换向阀与所述第二出口之间设有第二通路,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之间设有第三通路,所述第三通路上设有第二电磁阀s2。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经所述四通换向阀后与所述第二进口连通时,所述四通换向阀设有第四通路,所述第四通路设有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支路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支路上靠近两支路的分流点处设有第三电磁阀s3。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四通换向阀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连通管路上设有第二旁通,或者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四通换向阀的连通管路上设有所述第二旁通,所述第二旁通上设有第四电磁阀s4,所述第一旁通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进口之间的连通管路上设有第五电磁阀s5,所述第二旁通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五电磁阀s5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进口之间的连通管路上。
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风冷式换热器或蒸发式冷凝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水冷式换热器或风冷式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水冷式换热器或换热水箱。
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水箱和第二换热水箱,所述第二换热水箱设于所述第一换热水箱下方。
18.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如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多功能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
19.根据当前运行模式的温度检测值与目标温度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判定用户需求侧的目标运行模式;
20.根据目标运行模式预设的冷媒流向,控制对应换热器侧的驱动机构和/或阀门运行或关闭,以使机组运行在目标运行模式;
21.其中,温度检测值类型和目标温度值类型均至少包括回水温度、回风温度、出水温度、出风温度、水箱温度和/或环境温度,用户需求侧至少包括用户制冷侧、制热侧和/或生活热水侧;
22.所述目标运行模式包括基础运行模式、半自动模式和/或全自动运行模式,所述基础运行模式包括用户选定的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生活热水模式、制冷+生活热水模式和/或制热+生活热水模式;所述半自动模式包括自动制冷+生活热水模式和/或自动制热+生活热水模式;所述全自动运行模式为机组根据用户设定和环境情况对基础运行模式进行适应性自动切换的运行模式。
2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对应换热器侧的驱动机构和/或阀门运行或关闭,包括:
24.若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或制热模式,则开启第二换热器的水泵或风机,关闭第三换热器的水泵或不操作,若第三换热器的进出口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s1,则开启第一电磁阀s1;
25.若目标运行模式为生活热水模式,则开启第二换热器的水泵或风机,开启第三换热器的水泵,若第三换热器的进出口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s1,则关闭第一电磁阀s1,并运行第一换热器的风机;
26.若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生活热水模式或制热+生活热水模式,则开启第二换热器的水泵或风机,开启第三换热器的水泵,若第三换热器的进出口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s1,则关闭第一电磁阀s1;
27.其中,在进行运行模式切换时,需控制四通换向阀切换至对应模式的流向。
2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当前运行模式为自动制冷+生活热水模式,根据当前运行模式的温度检测值与目标温度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判定用户需求侧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29.1)如果hct<st1-d1,且sht1《shct-d2,则判定用户需求侧的目标运行模式为生活热水模式;
30.2)如果hct》st1+d1,且sht1《shct-d2,则判定用户需求侧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生活热水模式;
31.3)如果hct》st1+d1,且sht1》shct+d2,则判定用户需求侧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
32.其中,hct表示当前检测回水温度,st1表示制冷侧目标回水温度,sht1表示生活热水侧需目标温度,shct表示检测温度,d1和d2分别表示第一预设偏差值和第二预设偏差值。
3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当前运行模式为自动制冷+生活热水模式,根据当前运行模式的温度检测值与目标温度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判定用户需求侧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34.对当前运行模式的温度检测值与目标温度值进行加权计算,得到第一目标模式判定值f1,计算公式如下:
35.f1=a1*(hct-st1)+b1*(sht1-shct);或者
36.f1=a1*(hct-st1)+b1*(sht1-shct)+c1*at;或者
37.f1=a1*(hct-st1)+b1*(sht1-shct)+c1*at+d*(hct-st1)*(sht1-shct)+e1*(sht1-shct)*at+f1*(hct-st1)*at;
38.其中,at表示环境温度,a1、b1、c1、d1、e1和f1表示第一加权系数;
39.根据第一目标模式判定值f1的数值,判定用户需求侧的目标运行模式,如下:
40.若f1取值在ff1~ff2之间,则判定目标运行模式为生活热水模式;
41.若f1取值在ff3~ff4之间,则判定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生活热水模式;
42.若f1取值在ff5~ff6之间,则判定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
43.其中,ff1、ff2、ff3、ff4、ff5、ff6均表示预设目标运行模式判定值,且取值依次增大。
4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当前运行模式为全自动运行模式,根据当前运行模式的温度检测值与目标温度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判定用户需求侧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45.根据第二目标模式判定值f2的数值,判定用户需求侧的目标运行模式,如下:
46.f2=a2*(hct-st1)+b2*(sht1-shct)+c2*at;或者
47.f2=a2*(hct-st1)+b2*(sht1-shct)+c2*at+d2*(hct-st1)*(sht1-shct)+e2*(sht1-shct)*at+f2*(sht1-shct)*at+g2*(hct-st1)*(sht1-shct)*at;
48.其中,a2、b2、c2、d2、e2、f2和g2均表示第二加权系数;
49.若f2取值在ff1~ff2之间,则判定目标运行模式为生活热水模式;
50.若f2取值在ff3~ff4之间,则判定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生活热水模式;
51.若f2取值在ff5~ff6之间,则判定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
52.若f2取值在ff7~ff8之间,则判定目标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
53.若f2取值在ff9~ff10之间,则判定目标运行模式制热+生活热水模式;
54.其中,ff1、ff2、ff3、ff4、ff5、ff6、ff7、ff8、ff9和ff10均表示预设目标运行模式判定值,且取值依次增大。
5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根据目标运行模式预设的冷媒流向,控制对应换热器侧的驱动机构和/或阀门执行运行或关闭动作,包括:
56.根据制热模式预设的冷媒流向,若st-ct>d3,则对机组作如下控制:
57.打开第一电磁阀s1、关闭第五电磁阀s5并开启第四电磁阀s4,持续预设时间后,当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温度高于冷凝温度、节流机构前温度、第二换热器的出水温度或第二换热器的出风温度,则关闭第四电磁阀s4;
58.直至st-ct<d4,开启第五电磁阀s5;
59.其中,st表示回水温度、出水温度、回风温度或出风温度中任意温度的目标温度值,ct表示与目标温度值对应的回水温度、出水温度、回风温度或出风温度,d3表示第三偏差值,d4表示第四偏差值。
60.有益效果:
61.本发明通过在空调机组中增设第三换热器、对应的单向阀以及四通换向阀,并通过设置机组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对应的冷媒流向,则无论第三换热器是否参与换热或极少参与换热,压缩机排出的冷媒始终会经过第三换热器,使得第三换热器中的冷媒始终处于流动状态,从而避免第三换热器在不参与换热时,冷媒不经过,此前在第三换热器的积油造成死区回油不畅而损坏设备和可能会出现换热器冷媒蒸发吸热导致结冻的风险的问题;通过在第三换热器的进出口之间设置第一旁通,在第一旁通上设置第一电磁阀s1,从而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s1来调节冷媒分别经过第三换热器和第一旁通的流量大小,使得第三换热器在不参与换热时内部仍有少量冷媒流动的同时,控制大部分冷媒从第一旁通经过,从而减小压降,提高设备性能;通过将第三换热器设置为两组换热组件,并设置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则将压缩机排气口直接与第三换热器的第二进口连接时,由于压缩机排气口的温度较高,能够直接获得温度更高的生活热水,以满足用户需求。
附图说明
62.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空调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63.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空调机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64.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空调机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65.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空调机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66.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空调机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67.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空调机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68.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空调机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69.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70.其中,1-压缩机;1a-排气口;1b-吸气口;2-四通换向阀;3-第一换热器;4-第二换热器;41-第一连接口;42-第二连接口;5-第三换热器;51-第一进口;52-第一出口;53-第二进口;54-第二出口;6-单流向控制阀组件;7-节流机构;8-第一旁通;9-第一通路;10-第二通路;11-第三通路;12-第四通路;121-第一支路;122-第二支路;13-第二旁通。
具体实施方式
7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对本发明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关于附图结构的描述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
72.实施例一
7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多功能空调机组,包括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2、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4、第三换热器5、单流向控制阀组件6和节流机构7;
74.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1a和吸气口1b与所述四通换向阀2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2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的进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4的第一连接口41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3的出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4的第二连接口42分别与单流向控制阀组件6连通,单流向控制阀组件6与所述第三换热器5的进口和出口连通,所述节流机构7设于单流向控制阀组件6和所述第三换热器5的出口之间;
75.所述单流向控制阀组件6包括第一控制阀c1、第二控制阀c2、第三控制阀c3和第四控制阀c4;所述第一控制阀c1的一端和所述第四控制阀c4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c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控制阀c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换热器5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控制阀c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4的第二连接口42连通,所述第三控制阀c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控制阀c4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控制阀c2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四控制阀c4的另一端与所述节流机构7连通。
76.优选的,所述四通换向阀2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第一通道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1a连通,第二通道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1b连通,所第三通道与第一换热器3的进口连通,第四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器4的第一连接口41连通。
77.优选的,单流向控制阀包括单向阀或电动阀,通过控制电动阀的流向,可以使得电动阀作为单向阀使用。
78.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述设置,本实施例中机组在各运行模式下的冷媒流向具体如下:
79.(1)制冷模式下的冷媒流向:从压缩机1出发,依次经过压缩机1的排气口1a、四通换向阀2、第一换热器3、第一控制阀c1、第三换热器5、节流机构7、第三控制阀c3,最终经压缩机1吸气口1b回到压缩机1;其中,通过控制第三换热器5对应使用侧的驱动机构,例如将水泵关闭,可使第三换热器5不参与换热或极少数参与换热;
80.(2)制热模式下的冷媒流向:从压缩机1出发,依次经过压缩机1的排气口1a、四通换向阀2、第二换热器4、第二控制阀c2、第三换热器5、节流机构7、第四控制阀c4、第一换热器3、四通换向阀2,最终经压缩机1吸气口1b回到压缩机1;其中,通过控制第二换热器4对应
使用侧的驱动机构,例如将水泵关闭,可使第三换热器5不参与换热或极少数参与换热;
81.(3)生活热水模式下的冷媒流向:从压缩机1出发,依次经过压缩机1的排气口1a、四通换向阀2、第二换热器4、第二控制阀c2、第三换热器5、节流机构7、第四控制阀c4、第一换热器3、四通换向阀2,最终经压缩机1吸气口1b回到压缩机1;其中,通过控制第二换热器4对应使用侧的驱动机构,例如将水泵关闭,可使第三换热器5不参与换热或极少数参与换热;
82.(4)制冷+生活热水模式下的冷媒流向:从压缩机1出发,依次经过压缩机1的排气口1a、四通换向阀2、第一换热器3、第一控制阀c1、第三换热器5、节流机构7、第三控制阀c3、第二换热器4、四通换向阀2,最终经压缩机1吸气口1b回到压缩机1;
83.(5)制热+生活热水模式下的冷媒流向:从压缩机1出发,依次经过压缩机1的排气口1a、四通换向阀2、第二换热器4、第二控制阀c2、第三换热器5、节流机构7、第四控制阀c4、第一换热器3、四通换向阀2,最终经压缩机1吸气口1b回到压缩机1。
84.基于上述公开的内容,本实施例通过在空调机组中增设第三换热器5、对应的单向阀以及四通换向阀2,并通过设置机组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对应的冷媒流向,则无论第三换热器5是否参与换热或极少参与换热,压缩机1排出的冷媒始终会经过第三换热器5,即使得第三换热器5中的冷媒始终处于流动状态,从而避免第三换热器5在不参与换热时,冷媒不经过,此前在第三换热器5的积油造成死区回油不畅而损坏设备的问题,提高了设备性能。
85.实施例二
86.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作出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87.所述第三换热器5的进口和出口之间设有第一旁通8,所述第一旁通8上设有第一电磁阀s1。
88.基于上述公开的内容,通过在第三换热器5的进出口之间设置第一旁通8,在第一旁通8上设置第一电磁阀s1,从而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s1来调节冷媒分别经过第三换热器5和第一旁通8的流量大小,使得第三换热器5在不参与换热时内部仍有少量冷媒流动的同时,控制大部分冷媒从第一旁通8经过,从而减小压降,进一步提高设备性能。
89.实施例三
90.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作出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
91.所述第三换热器5包括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设有第一进口51和第一出口52,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设有第二进口53和第二出口54;
92.所述第一控制阀c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控制阀c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进口51连通,所述节流机构7与所述第一出口52连通;
93.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1a直接与所述第二进口53连通,或者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1a经所述四通换向阀2后与所述第二进口53连通,所述四通换向阀2与所述第二出口54连通。
94.基于上述公开的内容,由于空调机组在日常工作中冷媒的最高温度大概在40-50℃之间,但这一温度在寒冷的冬季可能无法满足用户对生活热水的需求,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三换热器5设置为两组换热组件,并设置第二进口53和第二出口54,则将压缩机1排
气口1a直接与第三换热器5的第二进口53连接时,由于压缩机1排气口1a的温度较高,最高通常能达到70℃,从而能够直接获得温度更高的生活热水,以更一步满足用户的生活热水需求;其中,当压缩机1的排气口1a直接与所述第二进口53连通时,气体冷媒能全部直接进入第三换热器5,从而快速获得高温的生活热水,可适用于例如冬季洗澡用水等对热水需求多的场景;当压缩机1的排气口1a经四通换向阀2与第二进口53连通时,气体冷媒绝大部分经过主路进行冷媒循环,小部分从第二进口53进入第三换热器5,可适用于对换热需求不高的应用场景,例如冬季用户洗手用水。
95.实施例四
96.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作出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
97.如图4所示,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1a直接与所述第二进口53连通时,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1a与所述第二进口53之间设有第一通路9,所述四通换向阀2与所述第二出口54之间设有第二通路10,所述第一通路9和所述第二通路10之间设有第三通路11,所述第三通路11上设有第二电磁阀s2。
98.如图5所示,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1a经所述四通换向阀2后与所述第二进口53连通时,所述四通换向阀2设有第四通路12,所述第四通路12设有第一支路121和第二支路122,所述第一支路121与所述第二进口53连通,所述第二支路122与所述第二出口54连通,所述第二支路122上靠近两支路的分流点处设有第三电磁阀s3。
99.基于上述公开的内容,通过在第三通路11上设有第二电磁阀s2或在第二支路122上靠近两支路的分流点处设有第三电磁阀s3,则当冷媒从压缩机1排气口1a流出后,可通过第二电磁阀s2或第三电磁阀s3控制冷媒分别进入主路进行冷媒循环和支路直接供热的冷媒的流量大小,从而更一步精准控制冷媒流量,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100.实施例五
101.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在实施例四基础上作出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
10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四通换向阀2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的连通管路上设有第二旁通13,所述第二旁通上设有第四电磁阀s4,或者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1a与所述四通换向阀2的连通管路上设有所述第二旁通(13),所述第一旁通8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5的进口之间的连通管路上设有第五电磁阀s5,所述第二旁通13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五电磁阀s5和所述所述第三换热器5的进口之间的连通管路上。
103.如图6所示,所述四通换向阀2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的连通管路上设有第二旁通13,如图7所示,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1a与所述四通换向阀2的连通管路上设有所述第二旁通(13),在上述两种连接方式下,通过控制第四电磁阀s4开启,并控制第一电磁阀s1和第五电磁阀s5关闭,此时经过第四电磁阀s4这一支路将气态冷媒送入第三换热器5中,并将第三换热器5中的原本储存的液态冷媒挤出,从而使得更多的冷媒进入到机组循环中,调节机组运行过程中的过冷度或冷凝温度,此时第三换热器5可仅仅作为储液器使用,而不参与热回收。
10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换热器3包括风冷式换热器或蒸发式冷凝器、所述第二换热器4包括水冷式换热器或风冷式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三换热器5包括水冷式换热器
或换热水箱。
10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三换热器5包括第一换热水箱和第二换热水箱,所述第二换热水箱设于所述第一换热水箱下方,从而可以直接由排气口1a加热,产生更多的高温生活热水,用于蓄热。
106.实施例六
107.如图8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如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多功能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由步骤s1-s2实现:
108.步骤s1.根据当前运行模式的温度检测值与目标温度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判定用户需求侧的目标运行模式;
109.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温度检测值类型和目标温度值类型均至少包括回水温度、回风温度、出水温度、出风温度、水箱温度和/或环境温度,用户需求侧至少包括用户制冷侧、制热侧和/或生活热水侧;
110.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目标运行模式包括基础运行模式、半自动模式和/或全自动运行模式,所述基础运行模式包括用户选定的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生活热水模式、制冷+生活热水模式和/或制热+生活热水模式;所述半自动模式包括自动制冷+生活热水模式和/或自动制热+生活热水模式;所述全自动运行模式为机组根据用户设定和环境情况对基础运行模式进行适应性自动切换的运行模式。
111.在步骤s1中,若当前运行模式为自动制冷+生活热水模式,根据当前运行模式的温度检测值与目标温度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判定用户需求侧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112.1)如果hct<st1-d1,且sht1《shct-d2,则判定用户需求侧的目标运行模式为生活热水模式;
113.2)如果hct》st1+d1,且sht1《shct-d2,则判定用户需求侧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生活热水模式;
114.3)如果hct》st1+d1,且sht1》shct+d2,则判定用户需求侧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
115.其中,hct表示当前检测回水温度,st1表示制冷侧目标回水温度,sht1表示生活热水侧需目标温度,shct表示检测温度,d1和d2分别表示第一预设偏差值和第二预设偏差值。
116.在步骤s1中,若当前运行模式为自动制冷+生活热水模式,根据当前运行模式的温度检测值与目标温度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判定用户需求侧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117.对当前运行模式的温度检测值与目标温度值进行加权计算,得到第一目标模式判定值f1,计算公式如下:
118.f1=a1*(hct-st1)+b1*(sht1-shct);或者
119.f1=a1*(hct-st1)+b1*(sht1-shct)+c1*at;或者
120.f1=a1*(hct-st1)+b1*(sht1-shct)+c1*at+d*(hct-st1)*(sht1-shct)+e1*(sht1-shct)*at+f1*(hct-st1)*at;
121.其中,at表示环境温度,a1、b1、c1、d1、e1和f1表示第一加权系数;
122.根据第一目标模式判定值f1的数值,判定用户需求侧的目标运行模式,如下:
123.若f1取值在ff1~ff2之间,则判定目标运行模式为生活热水模式;
124.若f1取值在ff3~ff4之间,则判定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生活热水模式;
125.若f1取值在ff5~ff6之间,则判定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
126.其中,ff1、ff2、ff3、ff4、ff5、ff6均表示预设目标运行模式判定值,且取值依次增大。
127.在步骤s1中,若当前运行模式为全自动运行模式,根据当前运行模式的温度检测值与目标温度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判定用户需求侧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128.根据第二目标模式判定值f2的数值,判定用户需求侧的目标运行模式,如下:
129.f2=a2*(hct-st1)+b2*(sht1-shct)+c2*at;或者
130.f2=a2*(hct-st1)+b2*(sht1-shct)+c2*at+d2*(hct-st1)*(sht1-shct)+e2*(sht1-shct)*at+f2*(sht1-shct)*at+g2*(hct-st1)*(sht1-shct)*at;
131.其中,a2、b2、c2、d2、e2、f2和g2均表示第二加权系数;
132.若f2取值在ff1~ff2之间,则判定目标运行模式为生活热水模式;
133.若f2取值在ff3~ff4之间,则判定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生活热水模式;
134.若f2取值在ff5~ff6之间,则判定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
135.若f2取值在ff7~ff8之间,则判定目标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
136.若f2取值在ff9~ff10之间,则判定目标运行模式制热+生活热水模式;
137.其中,ff1、ff2、ff3、ff4、ff5、ff6、ff7、ff8、ff9和ff10均表示预设目标运行模式判定值,且取值依次增大。
138.步骤s2.根据目标运行模式预设的冷媒流向,控制对应换热器侧的驱动机构和/或阀门运行或关闭,以使机组运行在目标运行模式;
139.在步骤s2中,控制对应换热器侧的驱动机构和/或阀门运行或关闭,包括:
140.若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或制热模式,则开启第二换热器4的水泵或风机,关闭第三换热器5的水泵或不操作,若第三换热器5的进出口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s1,则开启第一电磁阀s1;
141.具体的,若第二换热器4为水冷换热器,那么就对应运行其水泵,如果第二换热器4为风冷换热器,那么对应运行其风机,若第三换热器5为水冷换热器,则关闭其水泵,若第三换热器5为水箱换热器(就相当静态加热水),则无需对该动作(即第三换热器5不动作);若第三换热器5的进出口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s1,则开启第一电磁阀s1,优选的,还可按需开启第一换热器3对应的风机。
142.若目标运行模式为生活热水模式,则开启第二换热器4的水泵或风机,开启第三换热器5的水泵,若第三换热器5的进出口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s1,则关闭第一电磁阀s1,并运行第一换热器3的风机;
143.若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生活热水模式或制热+生活热水模式,则开启第二换热器4的水泵或风机,开启第三换热器5的水泵,若第三换热器5的进出口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s1,则关闭第一电磁阀s1;
144.具体的,若第二换热器4为水冷换热器,那么就对应运行其水泵,如果第二换热器4为风冷换热器,那么对应运行其风机,若第三换热器5为水冷换热器,则运行其水泵。
145.其中,在进行运行模式切换时,需控制四通换向阀2切换至对应模式的流向。
146.在步骤s2中,根据目标运行模式预设的冷媒流向,控制对应换热器侧的驱动机构和/或阀门执行运行或关闭动作,包括:
147.根据制热模式预设的冷媒流向,若st-ct>d3,则对机组作如下控制:
148.打开第一电磁阀s1、关闭第五电磁阀s5并开启第四电磁阀s4,持续预设时间后,当第三换热器5的冷媒出口温度高于冷凝温度、节流机构7前温度、第二换热器4的出水温度或第二换热器4的出风温度,则关闭第四电磁阀s4;
149.直至st-ct<d4,开启第五电磁阀s5;
150.其中,st表示回水温度、出水温度、回风温度或出风温度中任意温度的目标温度值,ct表示与目标温度值对应的回水温度、出水温度、回风温度或出风温度,d3表示第三偏差值,d4表示第四偏差值。
151.基于上述公开的内容,本实施例根据当前运行模式的温度检测值与目标温度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判定用户需求侧的目标运行模式;根据目标运行模式预设的冷媒流向,控制对应换热器侧的驱动机构和/或阀门运行或关闭,以使机组运行在目标运行模式,从而实现对多功能机组的有效控制,为用户提供多种运行模式,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使用需求。
15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