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冷装置及冷链运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03356发布日期:2022-12-27 23:19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冷装置及冷链运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制冷设备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冷装置及冷链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2.冷链(cold chain)是指某些食品原料、经过加工的食品或半成品、特殊的生物制品和药品在经过收购、加工、灭菌、灭活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使用过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特定低温环境下,减少损耗,防止污染和变质,以保证产品食品安全、生物安全、药品安全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即主要是为了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工作。
3.目前,大部分冷链运输主要采用冷藏车制冷机组或有源型冷藏箱进行运输。这两种运输方式都是采用制冷机组进行工作,这种供冷模式决定了其在低温配送的过程中压缩机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燃油),另外,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在油价不断上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这种运输模式既不经济也不环保。
4.因此,在当前能源紧缺、提倡环保节能的背景下,基于相变蓄冷技术的无源冷藏车以及无源蓄冷保温箱应运而生,这种无源运输方式主要是以相变蓄冷材料作为冷源,利用相变蓄冷材料储存的冷量来达到制冷的要求。
5.但是,现有冷链蓄冷技术中,蓄冷板(或叫蓄冷模块)的固定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方式是沿着冷链集装箱体顶部及周边安装固定结构,待有冷链运输需求时,将充冷后的蓄冷板取出逐一安装在固定结构上,待需要充冷时,将蓄冷板再取下,放入充冷装置内进行充冷,这样,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安装的蓄冷板数量有限,限制了冷链运输的时长;另一种方式是在集装箱体上安装蓄冷板,蓄冷板内设置换热结构,待有冷链运输需求时,启动制冷装置,将冷量储存于蓄冷板内,待冷链运输过程中,将储存的冷量释放出来,供冷链运输,该种方式结构复杂,且蓄冷量有限制,限制了蓄冷技术在冷链行业的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蓄冷装置及冷链运输装置。
7.第一方面,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蓄冷装置,包括内部装填有相变蓄冷材料的蓄冷模块,以及:
8.蓄冷箱体,其顶部具有开口,其内周壁上固定设置有模块限位件,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蓄冷模块能够通过顶部开口放置到所述蓄冷箱体的内腔中,或从所述内腔中取出,以及所述模块限位件能够限定所述蓄冷模块放置和取出时的方向,同时能够对放置到所述内腔中的蓄冷模块在其他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另外,当所述内腔中的所述蓄冷模块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所有所述蓄冷模块之间相互间隔布置。
9.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模块限位件包括至少一对设置于所述蓄冷箱体的两个相对内壁面上的卡槽,且两个所述卡槽的开口相对,从而在两个相对的开口之
间形成一个模块容纳空间,其中,一个所述蓄冷模块能够从所述蓄冷箱体顶部开口进入一个所述模块容纳空间,同时通过对应侧与之相接触的卡槽开口处的内壁面对其位置进行限定。
10.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蓄冷模块呈矩形板状,其宽度方向的两条侧边的截面呈凸弧状;以及
11.所述蓄冷箱体的内腔呈矩形腔,在其长度方向的两个相对内壁面上,对称设置有至少一对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条状凸起,一对所述条状凸起相对的端面向内凹陷以形成一对所述卡槽,且所述卡槽开口处的截面呈与所述蓄冷模块侧边的凸弧相适配的凹弧状。
12.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在所述蓄冷箱体的设置所述卡槽的两块壁板上,且在与所述卡槽未重合的位置处,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卡槽平行的呈条状的侧边镂空孔;和/或
13.在所述蓄冷箱体的未设置所述卡槽的两块壁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呈条状的侧边镂空孔;和/或
14.在所述蓄冷箱体底板上,且在其顶部空间未与所述蓄冷模块重合的位置,设置有多个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呈条状的底部镂空孔。
15.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蓄冷箱体的内腔呈矩形腔,其内部的所述蓄冷模块呈矩形板状且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所述蓄冷模块是以其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蓄冷箱体底板的方式进行放置,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蓄冷模块在所述内腔中是沿着所述蓄冷箱体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均匀间隔排布。
16.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在所述蓄冷箱体至少一个侧壁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侧边镂空孔;和/或
17.在所述蓄冷箱体的底板上设置有多个底部镂空孔。
18.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蓄冷箱体的各壁板的顶部边缘,均沿垂直壁板方向向外延伸以形成一圈翻边。
19.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在所述翻边上贯穿开设有至少两个定位孔,以及
20.在所述蓄冷箱体的底面,固定设置有与所述至少两个定位孔的位置和大小相适配的至少两个定位凸起。
21.根据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在所述蓄冷箱体的相对的两个壁板外侧,对称设置有提手;以及
22.在所述蓄冷箱体的至少一个壁板的外侧壁面上,固定设置有沿垂直所述蓄冷箱体底板方向延伸的加强筋。
23.第二方面,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冷链运输装置,包括集装箱以及设置在所述集装箱中用于运输物品的运输箱体、用于进行冷量释放的蓄冷装置,所述蓄冷装置采用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蓄冷装置,其中,所述蓄冷装置中的蓄冷箱体的外轮廓形状,与所述运输箱体的外轮廓形状一致。
24.本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25.本技术的蓄冷装置及冷链运输装置,可以将蓄冷箱体中的蓄冷模块单独取出进行充冷,或者连同蓄冷箱体一起取出进行充冷,从而使得充冷更加方便快捷,且无需设置单独
的制冷装置,使得成本更低,可根据需要运用于多种冷链环境;另外,蓄冷装置使用在冷链运输装置中时,冷链集装箱箱体内不需要改变原始结构,从而利于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本技术的蓄冷装置及冷链运输装置,是以清洁电力为制冷源,更安全环保,利用低谷电进行蓄冷,可大大降低运行费用。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蓄冷装置的主视图;
27.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蓄冷装置的俯视图;
28.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蓄冷装置的侧视图;
29.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蓄冷模块的主视图;
30.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蓄冷模块的俯视图;
31.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冷链运输装置的主视图;
32.其中:
33.1-蓄冷模块;
34.2-蓄冷箱体,21-卡槽,22-模块容纳空间,23-侧边镂空孔,24-底部镂空孔,25-翻边,26-定位孔,27-定位凸起,28-提手,29-加强筋;
35.3-集装箱。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7.需要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可能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例如“竖直”、“水平”、“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38.下面结合附图1-图6对本技术的蓄冷装置及冷链运输装置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39.第一方面,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蓄冷装置;该蓄冷装置包括内部装填有相变蓄冷材料的蓄冷模块1(即蓄冷板)以及蓄冷箱体2。
40.如图1-图3所示,蓄冷箱体2具有内腔,其顶部具有与内腔连通的开口,蓄冷箱体2的内周壁上固定设置有模块限位件;其中,蓄冷箱体2内放置有上述至少一个蓄冷模块1,具体的,至少一个蓄冷模块1能够通过顶部开口放置到蓄冷箱体2的内腔中,或从内腔中取出;另外,蓄冷箱体2内部的模块限位件一方面是能够限定蓄冷模块1放置和取出时的方向,例如垂直放入或取出,或呈一定倾斜角度的放入或取出,甚至是平行放入或取出;另一方面,模块限位件能够对放置到内腔中的蓄冷模块1在其他方向(除放置和取出方向之外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也即是能够防止内腔中的蓄冷模块1任意晃动,第三方面,模块限位件还能够在内腔中的蓄冷模块1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限制所有蓄冷模块1之间相互间隔布
置。
41.综上,本技术的蓄冷装置中,包括一个可以放置蓄冷模块1的蓄冷箱体2,且蓄冷模块1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放入或取出,从而可以在需要时将蓄冷模块1单独取出进行充冷,另外,也可以方便地将内腔中带有蓄冷模块1的蓄冷箱体2直接取出进行充冷,因此,本技术的蓄冷装置,对蓄冷模块1的充冷更加方便快捷,且无需设置单独的制冷装置,使得成本更低,可根据需要运用于多种冷链环境。
42.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蓄冷箱体2上的模块限位件可以根据蓄冷箱体2内腔结构、蓄冷模块1的结构形状、蓄冷模块1的数量等进行适合的设置,例如可以是类似固定支架(类似水杯支架),该固定支架焊接或粘接在蓄冷模块1内壁上,固定支架上设置有与蓄冷模块1形状和数量相适配的容纳空间,再例如可以是类似网状支架,网状支架设置在蓄冷箱体2内腔中,同时焊接或粘接在蓄冷模块1内壁上,网状支架的其中一部分网孔设置呈能够容纳蓄冷模块1,等等。
43.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优选模块限位件包括至少一对设置于蓄冷箱体2的两个相对内壁面上的卡槽21,且两个卡槽21的开口相对,从而在两个相对的开口之间形成一个模块容纳空间22,其中,一个蓄冷模块1能够从蓄冷箱体2顶部开口进入一个模块容纳空间22,同时通过对应侧与之相接触的卡槽开口处的内壁面对其位置进行限定(即通过两个开口相对的卡槽21将位于两者之间蓄冷模块1进行固定卡合)。
44.同样的,上述卡槽21结构形状、其开口形状,可以根据蓄冷箱体2的内腔形状以及目前已知的蓄冷模块1的外轮廓形状等进行也多种适合的设置,例如直接在蓄冷箱体2对应的内壁面上挖出该卡槽21,卡槽21开口截面呈例如三角形、圆弧形等。
45.本实施例中,优选蓄冷模块1采用目前已知的呈矩形板状的蓄冷模块,且其宽度方向的两条侧边的截面呈凸弧状;进一步,优选蓄冷箱体2的内腔呈矩形腔,另外,考虑到蓄冷箱体2侧板的厚度、支撑强度等问题,优选在蓄冷箱体2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相对内壁面上,一体成型对称设置有至少一对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条状凸起,一对条状凸起相对的端面向内凹陷以形成一对卡槽21,且卡槽21开口处的截面呈与蓄冷模块1侧边的凸弧相适配的凹弧状。
46.进一步的,为提高蓄冷箱体2中蓄冷模块1的制冷效果,以及在将内腔中带有蓄冷模块1的蓄冷箱体2直接取出进行充冷时能够提高充冷效率,优选在蓄冷箱体2至少一个侧壁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侧边镂空孔23,和/或(即可单独设置,也可同时设置)在蓄冷箱体2的底板上设置有多个底部镂空孔24。当然,除了上述镂空位置,蓄冷箱体2其余位置均为实体结构,一方面是起到对蓄冷模块1的支撑作用,例如底板上未镂空的与蓄冷模块1的接触部分,即可作为蓄冷模块1的底部支撑,另一方面是能够提高蓄冷箱体2的整体强度。
47.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侧边镂空孔23和底部镂空孔24的设置,要避免对蓄冷箱体2中模块限位件的设置、蓄冷模块1的正常存取造成影响;因此,针对上述矩形板状的蓄冷模块1以及内腔为矩形腔的蓄冷箱体2的实施例,是优选在蓄冷箱体2的设置卡槽21的两块壁板上(即长边方向的壁板),且在与卡槽21未重合的位置处,设置有多个与卡槽21平行的呈条状的侧边镂空孔23;和/或在蓄冷箱体2的未设置卡槽21的两块壁板上(即短边方向的壁板),间隔设置有多个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呈条状的侧边镂空孔23;和/或在蓄冷箱体2底板上,且在其顶部空间未与蓄冷模块1重合的位置,设置有多个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呈条状的底部镂空孔24,并且,底部镂空孔24与上述长边方向的侧边镂空孔23位置一一对应设置。进一步,
侧边镂空孔23和底部镂空孔24的大小在保证蓄冷箱体2强度的基础上尽量大,宽度小于等于蓄冷模块1的厚度,且可以与蓄冷模块1的边部平齐。
48.进一步的,上述不同的模块限位件结构,还可以导致多个蓄冷模块1的设置方式的不同,例如竖直排列设置、倾斜排列设置、层叠设置等。本实施例中,在上述蓄冷箱体2的内腔呈矩形腔,其内部的蓄冷模块1呈矩形板状且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优选蓄冷模块1是以其长度方向(参照图1所示方式)或宽度方向垂直于蓄冷箱体2底板的方式进行放置,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蓄冷模块1在内腔中是沿着蓄冷箱体2的长度方向(参照图1所示方式)或宽度方向均匀间隔排布,从而使得布置结构更合理,蓄冷模块1的制冷以及充冷效果更好。
49.进一步的,本技术的蓄冷装置中,在蓄冷箱体2的各壁板的顶部边缘,均沿垂直壁板方向向外延伸以形成一圈翻边25,通过翻边25的设置,使得至少2个蓄冷箱体2采用相互层叠方式布置时更加稳固。进一步的,还可以在翻边25上贯穿开设有至少两个定位孔26,以及在蓄冷箱体2的底面固定设置与至少两个定位孔26的位置和大小相适配的至少两个定位凸起27,从而在2个蓄冷箱体2采用相互层叠方式布置时,位于顶部的蓄冷箱体2上定位凸起27能够正好嵌入位于底部的蓄冷箱体2上的定位孔26中,从而对2个蓄冷箱体2的相互位移进行限定。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进一步优选蓄冷箱体2翻边25上的定位孔26数量为4个,且分布在蓄冷箱体2的四个角,对应的,定位凸起27的数量为4个,分布在四个角。
50.进一步的,本技术的蓄冷装置中,在蓄冷箱体2的相对的两个壁板外侧,对称设置有提手28,以便于蓄冷箱体2的搬运;以及在蓄冷箱体2的至少一个壁板的外侧壁面上,固定设置有沿垂直蓄冷箱体2底板方向延伸的加强筋29,以提高蓄冷箱体2结构的强度。
51.进一步的,本技术的蓄冷装置中,蓄冷箱体2中的蓄冷模块1是可以选择已知的多种适合的蓄冷模块/蓄冷板,其顶部设置有模块灌装口,其侧壁上设置有通孔(或叫支撑孔),其内部通过模块灌装口装填有相变蓄冷材料,并将模块灌装口密封,可防止材料泄露,并且,通过设置不同的相变蓄冷材料,可得到不同相变温度的蓄冷模块1。
52.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蓄冷装置中,蓄冷箱体2的外轮廓形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环境进行适合的设置,例如在冷链运输装置(即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改进)中,可以与运输箱体设置一样的形状,以便于蓄冷箱在冷链运输集装箱内部与储运的箱体进行叠置。
53.第二方面,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冷链运输装置;冷链运输装置通常包括集装箱3以及设置在集装箱3中用于运输物品的运输箱体(或叫冷链运输用箱体)、用于进行冷量释放的蓄冷装置,其中,该蓄冷装置即采用的是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蓄冷装置,并且,是优选蓄冷装置中的蓄冷箱体2的外轮廓形状,与运输箱体的外轮廓形状一致。
54.通常,蓄冷箱体2是放置于集装箱3的最顶层,均匀布置,也可根据需求,将蓄冷箱体2分散布置于集装箱3的不同位置,蓄冷箱体2放置多少可以根据储运的距离和时间进行准确计算。待冷链运输结束,蓄冷箱体2中蓄冷模块1的冷量释放完全后,可将蓄冷箱体2取出,将蓄冷箱体2叠置于充冷装置内部进行充冷,无需将蓄冷模块1逐一取出,即可进行充冷,方便快捷。
5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