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外机接口免焊接设计的房间级风冷智能温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32113发布日期:2022-11-18 20:09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外机接口免焊接设计的房间级风冷智能温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温控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内外机接口免焊接设计的房间级风冷智能温控装置。


背景技术:

2.风冷是冷却方式的一种,即用空气作为媒介冷却需要冷却的物体。通常是加大需要冷却的物体的表面积,或者是加快单位时间内空气流过物体的速率,抑或是两种方法共用。前者可依靠在物体表面加散热片来实现,通常把散热片挂在物体外,或是固定在物体上以使散热更高效。后者可用风扇(风机)来加强通风、强化冷却效果。大多数情况下,加入散热片可以使冷却效率大大提高。在任何情况下,所用的空气都要比物体及其表面的温度低,才能带走热量,这是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约束,即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3.现有的内外机接口免焊接设计的房间级风冷智能温控装置,其内部的压缩机工作较长时间后需要定期将其取出进行检修,目前压缩机是通过很多螺栓连接在温控外箱的内部,安装和拆卸都较为繁琐,缺乏能快速将压缩机安装或者拆卸掉的结构,实用性较差,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外机接口免焊接设计的房间级风冷智能温控装置,解决了内外机接口免焊接设计的房间级风冷智能温控装置,其内部的压缩机工作较长时间后需要定期将其取出进行检修,目前压缩机是通过很多螺栓连接在温控外箱的内部,安装和拆卸都较为繁琐,缺乏能快速将压缩机安装或者拆卸掉的结构的问题。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内外机接口免焊接设计的房间级风冷智能温控装置,包括温控外箱,所述温控外箱的内腔底部中间固定设置有散热座组件,所述散热座组件的顶部设置有压缩机,所述温控外箱的内腔底部且位于底座的右侧设置有第一限位组件,所述温控外箱的内腔底部且位于底座的左侧设置有第二限位组件,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第一承载箱,所述第一承载箱的内腔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外部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左侧啮合连接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一承载箱的左侧上部开设有第一活动槽,所述第一齿条的左侧固定设置有贯穿第一活动槽的第一压接条,所述第一压接条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第二承载箱,所述第二承载箱的内腔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外部固定套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右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二承载箱的右侧上部开设有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二齿条的右侧固定设置有贯穿第二活动槽的第二压接条,所述第二压接条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二限位板。
6.优选的,所述温控外箱的前端左右两侧均通过铰链设置有平开门,所述散热座组
件包括底座。
7.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内腔底部中间固定设置有风扇,所述底座的顶部均匀开设有若干散热孔。
8.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的顶部转动设置在第一承载箱的内腔顶部,所述第一齿条的前后端均贯穿第一承载箱的前后壁。
9.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板的底部与压缩机的顶部相接触,所述第二转轴的顶部转动设置在第二承载箱的内腔顶部。
10.优选的,所述第二齿条的前后端均贯穿第二承载箱的前后壁,所述第二限位板的底部与压缩机的顶部相接触。
11.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外机接口免焊接设计的房间级风冷智能温控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1)、该内外机接口免焊接设计的房间级风冷智能温控装置,通过在第一承载箱的内腔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外部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的左侧啮合连接有第一齿条,第一承载箱的左侧上部开设有第一活动槽,第一齿条的左侧固定设置有贯穿第一活动槽的第一压接条,第一压接条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第二承载箱,第二承载箱的内腔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外部固定套设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的右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齿条,第二承载箱的右侧上部开设有第二活动槽,第二齿条的右侧固定设置有贯穿第二活动槽的第二压接条,第二压接条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二限位板,通过第一齿轮、第一齿条、第二齿轮以及第二压接条之间的相互配合,能调节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的位置,将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移动到压缩机的顶部时,可实现对压缩机的限位,将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从压缩机的顶部移走后,可快速将压缩机从温控外箱内部拆卸下来,无需使用螺栓,安装和拆卸都较为便捷。
14.(2)、该内外机接口免焊接设计的房间级风冷智能温控装置,通过在温控外箱的内腔底部中间固定设置有散热座组件,散热座组件的顶部设置有压缩机,底座的内腔底部中间固定设置有风扇,底座的顶部均匀开设有若干散热孔,通过底座、风扇以及散热孔之间的相互配合,避免压缩机工作过程中底部温度过高,实现对压缩机及时降温的效果,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温控外箱的后视局部剖面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的剖面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的俯视剖面图。
19.图中:1、温控外箱;2、平开门;3、散热座组件;31、底座;32、风扇;33、散热孔;4、压缩机;5、第一限位组件;51、第一承载箱;52、第一电机;53、第一转轴;54、第一齿轮;55、第一齿条;56、第一压接条;57、第一限位板;58、第一活动槽;6、第二限位组件;61、第二承载箱;62、第二电机;63、第二转轴;64、第二齿轮;65、第二齿条;66、第二压接条;67、第二限位板;
68、第二活动槽。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内外机接口免焊接设计的房间级风冷智能温控装置,包括温控外箱1,温控外箱1的内腔底部中间固定设置有散热座组件3,散热座组件3的顶部设置有压缩机4,温控外箱1的内腔底部且位于底座31的右侧设置有第一限位组件5,温控外箱1的内腔底部且位于底座31的左侧设置有第二限位组件6,第一限位组件5包括第一承载箱51,第一承载箱51的内腔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52,第一电机5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53,第一转轴53的外部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54,第一齿轮54的左侧啮合连接有第一齿条55,第一承载箱51的左侧上部开设有第一活动槽58,第一齿条55的左侧固定设置有贯穿第一活动槽58的第一压接条56,第一压接条56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一限位板57,第二限位组件6包括第二承载箱61,第二承载箱61的内腔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62,第二电机6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63,第二转轴63的外部固定套设有第二齿轮64,第二齿轮64的右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齿条65,第二承载箱61的右侧上部开设有第二活动槽68,第二齿条65的右侧固定设置有贯穿第二活动槽68的第二压接条66,第二压接条66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二限位板67,通过第一齿轮54、第一齿条55、第二齿轮64以及第二压接条66之间的相互配合,能调节第一限位板57和第二限位板67的位置,将第一限位板57和第二限位板67移动到压缩机4的顶部时,可实现对压缩机4的限位,将第一限位板57和第二限位板67从压缩机4的顶部移走后,可快速将压缩机4从温控外箱1内部拆卸下来,无需使用螺栓,安装和拆卸都较为便捷,温控外箱1的前端左右两侧均通过铰链设置有平开门2,散热座组件3包括底座31,底座31的内腔底部中间固定设置有风扇32,底座31的顶部均匀开设有若干散热孔33,第一转轴53的顶部转动设置在第一承载箱51的内腔顶部,第一齿条55的前后端均贯穿第一承载箱51的前后壁,第一限位板57的底部与压缩机4的顶部相接触,第二转轴63的顶部转动设置在第二承载箱61的内腔顶部,第二齿条65的前后端均贯穿第二承载箱61的前后壁,第二限位板67的底部与压缩机4的顶部相接触,通过底座31、风扇32以及散热孔33之间的相互配合,避免压缩机4工作过程中底部温度过高,实现对压缩机4及时降温的效果,实用性较强。
22.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23.使用时,当需要将压缩机4从温控外箱1的内部拆卸下来,只需启动第一电机52和第二电机62,第一电机52工作带动第一转轴53转动,第一齿轮54随之转动起来,因为第一齿轮54与第一齿条55啮合连接,第一齿轮54转动的过程中会带动第一齿条5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第一限位板57也随之移动,当第一限位板57从压缩机4的顶部离开后,使第一电机52停止工作,过程中第二电机62工作带动第二转轴63转动,第二齿轮64随之转动起来,因为第二齿轮64与第二齿条65啮合连接,第二齿轮64转动的过程中会带动第二齿条6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当第二限位板67从压缩机4的顶部离开后,使第二电机62停止工作,此时直接将压缩
机4从底座31的顶部取出即完成拆卸。
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2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