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分流结构及其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88871发布日期:2022-11-15 21:25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分流结构及其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分流结构及其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2.随着冷媒技术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新的冷媒将不断被开发应用。目前空调用冷媒有r22、r410a和r32等。而r22由于环保问题将逐步被淘汰。r32与r410a相比,压力稍高,但充注量少,制冷能效高,gwp值适中,环保性较优。r32冷媒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3.由于r32冷媒与r410a冷媒不同的热物性参数,尤其是r32冷媒压力高,且气体比容大,气侧流动阻力较大。换热器设计不好,就会造成系统压力过高,功率较大,能效降低,发挥不出r32冷媒优势。所以要发挥r32冷媒优异的性能,就需要对热交换器优化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分流结构及其热交换器,以解决现有热交换热器结构存在缺陷,难以发挥r32冷媒优势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分流结构,包括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第三流路,所述第一流路具有第一进出液口、第二进出气口、第三进出气口、y型三通,所述第一进出液口通过发卡管连接y型三通,所述y型三通通过发卡管连接第二进出气口、第三进出气口;所述第二流路具有第四进出液口、第五进出气口、第六进出气口、t型三通,所述第四进出液口通过发卡管连接t型三通,所述t型三通通过发卡管连接第五进出气口、第六进出气口;所述第三流路具有第七进出液口、第八进出气口,所述第七进出液口通过发卡管与第八进出气口连通。
6.优选的,所述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第三流路发卡管的长度比为3:3:2。
7.优选的,所述第一流路的第一进出液口与y型三通连接的发卡管的长度、第二进出气口与y型三通连接的发卡管的长度以及第三进出气口与y型三通连接的发卡管的长度相等。
8.优选的,述第二流路的第四进出液口与t型三通连接的发卡管的长度、第五进出气口与t型三通连接的发卡管的长度以及第六进出气口与t型三通连接的发卡管的长度相等。
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为具有上热交壳体和下热交壳体的v型结构,所述第一流路固定于上热交壳体,所述第二流路固定于下热交壳体,所述第三流路的第七进出液口位于下热交壳体、第八进出气口位于上热交壳体。
10.优选的,所述第三流路所在上热交壳体和下热交壳体的迎风面的面积为热交换器总迎风面积的45-55%。
11.优选的,所述热交换器的热交迎风夹角为58
°‑
62
°

12.优选的,还包括分流器,所述分流器通过管路连接第一进出液口、第四进出液口、第七进出液口。
13.优选的,还包括制热进液管,所述制热进液管通过管路连接第二进出气口、第三进出气口、第五进出气口、第六进出气口、第八进出气口。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制冷时,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冷媒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后,由y型三通分为两路,每一路气体流量减小,热交换器压降减小,同时吸气过热度加大,保证压缩机工作可靠性;制热时,高温气态冷媒分别由第二进出气口、第三进出气口、第五进出气口、第六进出气口、第八进出气口进入热交换器,热交有1/2以上高温部分,热交整体温度高,逆流换热温差大,换热效果好。
附图说明
15.图1:本实用新型高效分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本实用新型高效分流结构进出液口的分布示意图。
17.图3: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4: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器的侧视图。
19.图5: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器的热交迎风夹角示意图。
20.附图标注:
21.第一进出液口1、第二进出气口2、第三进出气口3、第四进出液口4、第五进出气口5、第六进出气口6、第七进出液口7、第八进出气口8、y型三通9、t型三通10、发卡管11、上热交壳体20、下热交壳体30、分流器40、制热进液管50。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参照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高效分流结构,包括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第三流路,所述第一流路具有第一进出液口1、第二进出气口2、第三进出气口3、y型三通9,所述第一进出液口1通过发卡管11连接y型三通9,所述y型三通9通过发卡管11连接第二进出气口2、第三进出气口3;所述第二流路具有第四进出液口4、第五进出气口5、第六进出气口6、t型三通10,所述第四进出液口4通过发卡管11连接t型三通10,所述t型三通10通过发卡管11连接第五进出气口5、第六进出气口6;所述第三流路具有第七进出液口7、第八进出气口8,所述第七进出液口7通过发卡管11与第八进出气口8连通。
24.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第三流路发卡管的长度比为3:3:2,每一流路的发卡管11总长度不超过8m。
25.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流路的第一进出液口1与y型三通9连接的发卡管11的长度、第二进出气口2与y型三通9连接的发卡管11的长度以及第三进出气口3与y型三通9连接的发卡管11的长度相等。
26.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流路的第四进出液口4与t型三通10连接的发卡管11的长度、第五进出气口5与t型三通10连接的发卡管11的长度以及第六进出气口6与t型三通10连接的发卡管11的长度相等。
27.参照图3-4,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为具有上热交壳体20和下热交壳体30的v型结构,所述第一流路固定于上热交壳体20,所述第二流路固定于下热交壳体30,所述第三流路的第七进出液口7位于下热交壳体30、第八进出气口8位于上热交壳体20。
28.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三流路所在上热交壳体20和下热交壳体30的迎风面的面积为热交换器总迎风面积的45-55%。
29.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热交换器的热交迎风夹角α为58
°‑
62
°

30.优选的,还包括分流器40,所述分流器40通过管路连接第一进出液口1、第四进出液口4、第七进出液口7。
31.优选的,还包括制热进液管50,所述制热进液管50通过管路连接第二进出气口2、第三进出气口3、第五进出气口5、第六进出气口6、第八进出气口8。
32.制冷时,冷媒由分流器40分流形成三路,第一流路:冷媒由上热交壳体20的第一进出液口1进入,经过两根发卡管11换热,再经过y型三通9后平均分为两路,最终以过热气体分别从第二进出气口2和第三进出气口3流出;第二流路:冷媒由下热交壳体30的第四进出液口4进入,经过两根发卡管11换热,再经过t型三通10后平均分为两路,最终以过热气体分别从第五进出气口5和第六进出气口6流出;第三流路:冷媒由下热交壳体30的第七进出液口7进入,从上热交壳体20的第八进出气口8流出;最终冷煤在制热进液管50汇流。制热时,冷媒流动方向相反,冷媒从制热进液管50进入,然后从分流器40汇流。冷媒在第一和第二流路中进行二次分流,优化传热,减小压损,实现冷媒在热交内的高效换热。
33.本实施例通过将热交换器的分流结构优化,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特别是提高了制热效果,同时降低了冷媒在发卡管内流动阻力,提高了整机的工作效率。
34.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