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量供应系统及保鲜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36821发布日期:2023-03-04 01:30阅读:34来源:国知局
冷量供应系统及保鲜箱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保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量供应系统及保鲜箱。


背景技术:

2.生鲜在采摘或捕捞后,为保证新鲜品质,需要通过保鲜箱存放,以使生鲜降温或使生鲜维持在适宜的温度。现有的一种保鲜箱包括储物室、蓄冷单元、换热单元和供液泵,蓄冷单元、供液泵、换热单元通过管道连接形成供载冷剂流动的回路,蓄冷单元内设置有蓄冷剂,当载冷剂在回路内流动时流经蓄冷单元时将蓄冷剂的冷量带走并在换热单元将冷量释放,从而使储物室内的生鲜维持在适宜的温度。在载冷剂循环过程中,随着蓄冷剂的冷量被逐步带走,载冷剂的平均温度逐渐升高,因此载冷剂的体积逐渐膨胀,载冷剂回路内的管道承受的压力增加,使载冷剂回路的使用寿命下降,且管道之间的密封圈容易脱出。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缓压功能的冷量供应系统及保鲜箱。
4.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冷量供应系统,包括通过连接管道连通形成流体回路的蓄冷单元、供液泵和换热单元,所述冷量供应系统还包括缓压管,所述缓压管的底端与所述流体回路连通,且所述缓压管的顶端高于底端。
5.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压管沿上下方向延伸。
6.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流体回路的容积与所述缓压管的容积的比值为5:1-50:1。
7.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沿所述载冷剂的流动方向,所述缓压管与所述供液泵的进液口的距离小于所述缓压管与所述供液泵的出液口的距离。
8.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管道包括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供液泵安装于所述第一管道,所述供液泵驱使载冷剂依次沿着蓄冷单元、第一管道、换热单元、第二管道之间循环流动,所述蓄冷单元位于所述换热单元的下方,所述蓄冷单元具有与所述第一管道连接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管道连接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低于所述第二接口,且所述供液泵低于所述第一接口。
9.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管道包括水平延伸的水平管和向上延伸的竖直管,所述缓压管的底端与所述水平管连接;
10.或,所述冷量供应系统还包括水平延伸的转接管,所述转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竖直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缓压管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量供应系统还包括用以与供冷单元的出液口连接的进液接头和用以与供冷单元的回液口连接的出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与所述出液接头均连接于所述流体回路。
12.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液接头与所述出液接头分别设置于所述流体回路的两侧;所述冷量供应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蓄冷单元与所述进液接头或
出液接头之间的第一阀门、位于所述换热单元与所述进液接头或出液接头之间的第二阀门。
13.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压管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第二阀门之间的两个管道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缓压管。
14.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压管设置在所述进液接头与所述换热单元之间,或所述缓压管设置在所述出液接头与所述换热单元之间。
15.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压管连接于所述换热单元,或所述缓压管连接于所述蓄冷单元。
16.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保鲜箱,包括储物室和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冷量供应系统,所述冷量供应系统用以向所述储物室提供冷量。
17.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鲜箱还包括位于所述储物室侧方的风道、连通所述储物室与所述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驱使空气穿过进风口和出风口在储物室和风道之间流通的风机,所述换热单元设置在所述风道内。
18.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压管设置在所述风道内。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载冷剂循环过程中,随着蓄冷剂的冷量被逐步带走,载冷剂的平均温度逐渐升高,载冷剂的体积逐渐膨胀。此时,缓压管内部可收容至少部分载冷剂体积增加的部分,缓压管内部的空气被压缩,缓压管内的空气被压缩,也即通过缓压管分担了流体回路内增加的管道压力,从而避免流体回路内的管道压力过大,进而提升管道的使用寿命以及避免管道之间的密封圈脱出。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冷量供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冷量供应系统的结构简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保鲜箱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保鲜箱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是图5中b-b’的剖面图;
26.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蓄冷室与蓄冷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蓄冷管的端部结构示意图
28.其中,1、蓄冷单元;101、外管;102、内管;103、连接筋;2、供液泵;3、换热单元;4、缓压管;5、第一管道;6、第二管道;7、进液接头;8、出液接头;9、第一阀门;10、第二阀门;11、转接管;12、储物室;13、风道;14、进风口;15、出风口;16、蓄冷室;17、机械室;18、风机;19、保温箱体;20、隔板;21、盖板;22、接头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30.在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图示中,为了便于图示,结构或部分的某些尺寸会相对于其它结构或部分扩大,因此,仅用于图示本实用新型的主题的基本结构。
3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量供应系统,其用以提供使生鲜降温或使生鲜维持在适宜温度的冷量。
32.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冷量供应系统包括蓄冷单元1、供液泵2、换热单元3和缓压管4。
33.蓄冷单元1、供液泵2和换热单元3通过连接管道连通形成流体回路。载冷剂在流体回路内循环流通。其中,蓄冷单元1内存储有蓄冷剂,载冷剂在流动过程中吸收载冷剂的冷量,然后载冷剂流动至换热单元3时将冷量释放。供液泵2则提供载冷剂循环的动力。
34.缓压管4的底端与流体回路连通,且缓压管4的顶端高于底端。缓压管4内部为具有缓压空间,其内部存储有一定量的气体。由于缓压管4的顶端高于底端,即缓压管4不是水平管。缓压管4内部的气体在载冷剂循环过程中始终在缓压管4内。
35.在组装冷量供应系统完成后,向流体回路内充入载冷剂的过程中,由于缓压管4的顶端封闭,缓压管4内部的气体不会被完全排出,缓压管4内部不会被载冷剂完全填充。
36.在载冷剂循环过程中,随着蓄冷剂的冷量被逐步带走,载冷剂的平均温度逐渐升高,载冷剂的体积逐渐膨胀。此时,缓压管4内部可收容至少部分载冷剂体积增加的部分,缓压管4内部的空气被压缩,也即通过缓压管4分担了流体回路内增加的管道压力,从而避免流体回路内的管道压力过大。
37.连接管道包括第一管道5和第二管道6,供液泵2驱使载冷剂依次沿着蓄冷单元1、第一管道5、换热单元3、第二管道6之间循环流动。供液泵2安装于第一管道5。
38.蓄冷单元1位于换热单元3的下方,蓄冷单元1具有与第一管道5连接的第一接口、与第二管道6连接的第二接口,第一接口低于第二接口。供液泵2低于所述第一接口。其中,第一接口为出液口,第二接口为进液口,即蓄冷单元1内的载冷剂从第一接口进入换热单元3,再从进液口回到蓄冷单元1。由于第一接口较低,蓄冷单元1内的载冷剂更易于从蓄冷单元1内部进入第一管道5内,残留在蓄冷单元1底部无法进入第一管道5的载冷剂量较少。由于供液泵2低于第一接口,确保从第一接口排出的载冷剂可完全进入供液泵2内,避免供液泵2空转。
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冷量供应系统还包括进液接头7、出液接头8。其中,进液接头7用以与供冷单元的出液口连接,出液接头8用以与供冷单元的回液口连接,进液接头7与出液接头8均连接于流体回路。供冷单元用于提供低温的载冷剂,供冷单元提供的载冷剂从进液接头7进入冷量供应系统,将冷量传递至冷量供应系统后,再从出液接头8离开冷量供应系统。所述供冷单元为提供载冷剂的充冷机或充冷站。供冷单元可提供具有一定冷量和初始速度的载冷剂。
40.如果不设置缓压管4,供冷单元与进液接头7和出液接头8连接时通常是载冷剂温度较高时,此时流体回路内压力大,工作人员无法将供冷单元与进液接头7、出液接头8配合。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缓压管4,在将供冷单元与进液接头7、出液接头8配合时由于流体回路压力小,配合难度小。
41.进液接头7与出液接头8分别设置于流体回路的两侧,即进液接头7和出液接头8二者之一与第一管道5连接,另一与第二管道6连接,从而使蓄冷单元1、换热单元3均位于进液
接头7与出液接头8之间。
42.冷量供应系统还包括第一阀门9和第二阀门10。其中,第一阀门9位于蓄冷单元1与进液接头7或出液接头8之间,第二阀门10位于换热单元3与进液接头7或出液接头8之间。当进液接头7与出液接头8连接供冷单元时,第一阀门9的开闭使蓄冷单元1与供冷单元连通或断开,第二阀门10的开闭使换热单元3与供冷单元连通或断开。当进液接头7与出液接头8连接供冷单元时,第一阀门9和第二阀门10二者均打开则蓄冷单元1与换热单元3连通,第一阀门9和第二阀门10二者之一关闭则蓄冷单元1与换热单元3断开。
43.本实施方式的冷量供应系统具有四种工作状态,分别是保冷状态、充冷状态、预冷状态,充冷和预冷同时进行的状态。
44.当进液接头7和出液接头8不连接供冷单元、第一阀门9与第二阀门10全部打开、供液泵2启动时,冷量供应系统处于保冷状态,此时载冷剂在蓄冷单元1与换热单元3之间循环,载冷剂流经蓄冷单元1时将蓄冷剂的冷量带走并在流动至换热单元3时将冷量释放,从而使生鲜维持在适宜的温度。
45.当进液接头7和出液接头8与供冷单元连接、第一阀门9打开、第二阀门10关闭时,冷量供应系统处于充冷状态,供冷单元提供的载冷剂流向蓄冷单元1以将载冷剂的冷量提供至蓄冷单元1内的蓄冷剂从而进行充冷,然后载冷剂回到供冷单元。
46.当进液接头7和出液接头8与供冷单元连接、第一阀门9关闭、第二阀门10打开时,冷量供应系统处于预冷状态,供冷单元提供的载冷剂流向换热单元3以将载冷剂的冷量提供至生鲜从而降低生鲜的温度,然后载冷剂回到供冷单元。由于供冷单元相比蓄冷单元1,可以提供更大的冷量,冷量供应系统在预冷状态下相比保冷状态可以提供更大的冷量,从而满足生鲜的预冷需求。
47.当进液接头7和出液接头8与供冷单元连接、第一阀门9和第二阀门10均打开时,冷量供应系统处于充冷和预冷同时进行的状态,供冷单元提供的载冷剂分两路,一路流向蓄冷单元1以将载冷剂的冷量提供至蓄冷单元1内的蓄冷剂以进行充冷,然后载冷剂回到供冷单元,另一路流向换热单元3以将载冷剂的冷量提供至生鲜从而降低生鲜的温度,然后载冷剂回到供冷单元。
48.在冷量供应系统处于充冷状态、预冷状态、充冷和预冷同时进行的状态时,供液泵2均处于关闭状态。
49.进一步的,缓压管4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一阀门9与所述第二阀门10之间的两个管道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缓压管4。若载冷剂在冷量完全释放前,第一阀门9和第二阀门10因为断电而关闭时,冷量供应系统被分成两个不连通的部分,为避免这两个部分的管道内部压力过大,两个管道上均设置缓压管4。
50.进一步的,缓压管4沿上下方向延伸。相比于倾斜与上下方向延伸的缓压管4,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缓压管4在在保证缓压管4内具有降低流体回路的管道压力功能的前提下使得缓压管4的整体长度缩短,从而减少成本。
51.进一步的,流体回路的容积与缓压管4的容积的比值为5:1-50:1。
5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优实施方式中,沿载冷剂的流动方向,缓压管4与供液泵2的进液口的距离小于缓压管4与供液泵2的出液口的距离。具体的,若供液泵2的出液口朝向换热单元3,缓压管4设置在供液泵2的出液口与换热单元3之间;若供液泵2的出液口朝向蓄冷
单元1,缓压管4设置在供液泵2的出液口与蓄冷单元1之间。供液泵2的出液口区域为流体回路内压力较大的区域,因此与供液泵2的出液口连通的管道承受的压力较大,通过上述方案与供液泵2的出液口连通的管道连通可以得到优先缓压,从而提升流体回路整体的使用寿命。
53.进一步的,连接管道包括水平延伸的水平管和向上延伸的竖直管,缓压管4的底端与水平管连接;或,冷量供应系统还包括水平延伸的转接管11,转接管11的一端与竖直管连接,另一端与缓压管4连接。转接管11与竖直管为一体,或者转接管11与竖直管不为一体,转接管11的另一端与缓压管4的底端相互装配。
54.进一步的,缓压管4设置在进液接头7与换热单元3之间,或缓压管4设置在出液接头8与换热单元3之间。当冷量供应系统处于预冷状态或保冷和预冷同时进行的状态时,供冷单元、进液接头7、换热单元3、出液接头8构成的回路内载冷剂温度会较大上升,载冷剂膨胀使得回路内载冷剂体积增加,因此将缓压管4设置在上述回路内以防止上述回路的管道损坏,或者防止供冷单元与进液接头7、出液接头8的连接部位因压力过大而脱落。
55.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缓压管4还可以连接于换热单元3,或缓压管4连接于所述蓄冷单元1。
56.如图4、图5、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保鲜箱,包括储物室12和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冷量供应系统,冷量供应系统用以向储物室12提供冷量。其中,储物室12用于存放生鲜,换热单元3向储物室12提供冷量,从而使储物室12内的生鲜降温或者使储物室12内的生鲜维持适宜的温度。
57.所述保鲜箱还包括风道13、进风口14、出风口15、蓄冷室16、机械室17、风机18。风道13位于储物室12的侧方,进风口14和出风口15连通储物室12与风道13,风机18驱使空气穿过进风口14和出风口15在储物室12和风道13之间流通。
58.具体的,保鲜箱还包括保温箱体19和设置在保温箱体19内的隔板20和盖板21,风道13、蓄冷室16、机械室17均设置在保温箱体19内。隔板20竖直设置,并分隔第一风道13和储物室12。隔板20的底部与保温箱体19的底壁具有间距,所述间距构成进风口14。出风口15则设置在隔板20上。隔板20通过复数个支撑杆固定安装于储物室12的内壁。
59.换热单元3设置在风道13内,风机18驱使空气依次沿着储物室12、进风口14、风道13、出风口15依次循环。空气流经换热单元3时温度降低,然后冷空气流向储物室12以将冷量传递至储物室12内的生鲜。
60.蓄冷室16位于储物室12的下方,蓄冷单元1设置在蓄冷室16内。具体的,盖板21水平设置,并且盖板21将储物室12与蓄冷室16分隔。由于蓄冷室16位于储物室12的下方,保鲜箱的重心位于其下部,提升了保鲜箱放置和搬运时的稳定性。
61.如图7和图8所示,蓄冷单元1包括复数个蓄冷管,所述蓄冷管包括外管101、设置在外管101内部的内管102、连接外管101与内管102的连接筋103。内管102内部为载冷剂流动的通道,不同蓄冷管的内管102相互串联。外管101与内管102之间的空间用于容置蓄冷剂,蓄冷剂与载冷剂通过内管102进行换热。
62.进一步的,外管101的端部为与蓄冷室16相通的开口,蓄冷室16内填充蓄冷剂,从而使保鲜箱容置蓄冷剂的空间的容积增加以提升蓄冷量。
63.进液接头7、出液接头8、第一阀门9、第二阀门10、供液泵2均设置在机械室17内,机
械室17位于第一风道13的下方,且蓄冷室16与机械室17沿水平方向分布。水平分布的蓄冷室16与机械室17使保温箱体19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并且由于管道需要从蓄冷室16延伸至机械室17,水平分布的蓄冷室16与机械室17使管道的长度缩短,节省了成本。
64.进一步的,机械室17向后延伸至保温箱体19的后侧形成检修口,以便于工作人员检修、安装、拆卸进液接头7、出液接头8、第一阀门9、第二阀门10、供液泵2等机械部件。
65.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均设置在蓄冷单元1朝向机械室17的一侧。保温箱体19在蓄冷室16与机械室17、机械室17与风道13之间设置有使第一管道5和第二管道6穿过的穿孔。
66.第一管道5从第一接口朝向机械室17延伸后,以接近水平的方向在机械室17内延伸,以使第一管道5的长度足以将供液泵2、第一阀门9、第二阀门10串联在一起,然后第一管道5向上延伸进入风道13内部至换热单元3。第二管道6从换热单元3向下延伸至机械室17内部后,以接近水平的方向在第一管道5水平部分的上方延伸一小段后与第二接口连接。
67.进液接头7与第一管道5的水平段连接,出液接头8与第二管道6的水平段连接。
68.进一步的,所述保鲜箱还包括设置于机械室17内的接头支架22,进液接头7与出液接头8安装在接头支架22上,且进液接头7位于所述出液接头8的下方。接头支架22位于第一阀门9与第二阀门10之间。
69.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缓压管4设置在风道13内。由于缓压管4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长,将缓压管4设置在风道13内可有效利用风道13较长的空间。并且,在空气循环时流动的空气会流过缓压管4,从而将缓压管4内的载冷剂的冷量带走,进而提升冷量利用效率。
70.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