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舱底结构和超低温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77205发布日期:2023-03-29 15:46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缩机舱底结构和超低温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压缩机舱底结构和超低温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2.超低温设备是一类可以将箱内温度降至-80℃以下并保持箱内温度的保存箱,例如进行医药类制品的保存。由于蒸发冷凝压差很大和压缩机的局限性,单个压缩机很难满足要求,目前超低温柜普遍采用双压缩机复叠制冷方式。其中,第一级制冷系统使制冷剂达到-40℃左右给蒸发冷凝器换热,第二级制冷系统在第一级系统基础上使制冷剂达到-80℃以下给超低温柜内部换热。
3.实际应用中,第一级系统直接与周围环境进行热交换,即向压缩机舱室内排出热量,会导致压缩机舱室内的温度升高,热负荷过大。为了更好地进行散热,现有技术中多采用风扇进行散热;然而,风扇引导下的冷凝热依旧会存在于压缩机舱室内并在压缩机舱室内进行流动,影响其他部件的温度,尤其是影响压缩机下部的温度。另外,压缩机舱室内的高温气体会直接从冷凝器的进风侧进入冷凝器,导致冷凝器的效率降低。因此,如何有效降低压缩机舱室热负荷,是超低温制冷设备所亟需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压缩机舱底结构和超低温制冷设备。
5.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是提供一种压缩机舱底结构,具有底壁以及位于底壁相对两侧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底壁上设有冷凝器和压缩机,压缩机设置在冷凝器的出风侧;其中:
6.底壁上设有散热孔以及位于散热孔处的挡板,挡板位于冷凝器与压缩机之间并靠近压缩机,以使得冷凝器出风侧的冷凝热从散热孔处向下排出。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高度方向上,挡板的顶边缘设置为不超过压缩机的中部。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高度方向上,挡板的顶边缘位于压缩机整体高度的1/5-1/3处。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挡板至少具有朝向冷凝器倾斜的引导部。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引导部与底壁的夹角大小为30
°‑
70
°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引导部与底壁的夹角大小为45
°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冷凝器的出风侧设有导风筒以及位于导风筒内的散热风扇。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散热孔为开口状或网孔状。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冷凝器设置在底壁上并紧邻前侧壁,前侧
壁上设有进风口,冷凝器的进风侧与进风口相导通。
15.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是提供一种超低温制冷设备,其包括如上的压缩机舱底结构。
16.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舱底结构中,通过挡板可以防止冷凝器出风侧的冷凝热朝向压缩机流动,同时利用底壁上的散热孔将冷凝热进行快速排出和散去,有利于降低冷凝热对压缩机以及舱室内其他零部件的影响;本实用新型具有散热效果好、能够有效降低压缩机舱室内的热负荷的优点。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压缩机舱室的结构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压缩机舱室的俯视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压缩机舱室的立体剖视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压缩机舱室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在此基础上作出的其他变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例而可以获知的其他可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4.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舱底结构10具有底壁11以及位于底壁11相对两侧的前侧壁12和后侧壁13;底壁11上设有冷凝器20和压缩机30,压缩机30设置在冷凝器20的出风侧。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舱底结构10可以用在单压缩机制冷系统,也可以用在双压缩机制冷系统,这里不进行限定。
25.冷凝器20紧邻前侧壁12,前侧壁12上设有进风口121,冷凝器20的进风侧与进风口121相导通。其中,前侧壁12除进风口121之外的区域采用封闭结构,进行冷热气流的相互隔绝,以避免压缩机舱室内的冷凝热从前侧壁12漏出并直接进入冷凝器20的进风侧而导致冷凝器20的效率降低;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前侧壁12的进风口可以设置为喇叭口形状,以便于外部冷空气被引入冷凝器20处进行散热。
26.具体的,在冷凝器20的出风侧设有散热风扇21,以加速散热过程;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冷凝器20的出风侧设有导风筒22,散热风扇21设置在导风筒22内,以加速气体流动,形成朝向压缩机30更快速度流动的定向流动,将压缩机30处的热量快速排出。
27.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底壁11呈方形,在底壁11的另外相对两侧还具有左侧壁14和右侧壁15,其中左侧壁14、右侧壁15和后侧壁13上均设有出风格栅,以将压缩机舱室内的热空气尽快向外排出。
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壁11上设有散热孔111以及位于散热孔111处的挡板112,挡板112位于冷凝器20与压缩机30之间并靠近压缩机30,以使得冷凝器20出风侧的冷凝热从散热孔111处向下排出。
29.其中底壁11的下方设有滚轮16,在实现压缩机舱底结构10整体移动的同时,为散热孔111提供散热空间。
30.进一步地,挡板112整体为斜板以提供具有朝向冷凝器20倾斜的引导部,挡板112用以隔绝冷凝器20出风侧的热气流朝向压缩机30的底部直吹,和用以引导冷凝器20出风侧的热气流从散热孔111处向下排出。
31.其中,挡板112与底壁11的夹角大小为30
°‑
70
°
,具体例如为45
°
,以在避免冷凝器20出风侧的热气流朝向压缩机30直吹的同时,引导热气流朝向散热孔111向下排出。
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高度方向上,挡板112的顶边缘优选设置为不超过压缩机30的中部,以通过挡板112对压缩机30底部温度较低的区域进行热隔绝;相应的,压缩机30顶部温度较高,在冷凝器20模块中风扇的作用下形成的气流也可以在压缩机30顶部区域形成流动,以将压缩机30顶部的热量带走。具体的,挡板112的顶边缘位于压缩机30整体高度的1/5-1/3处;如图4所示,挡板112的顶边缘例如位于压缩机30整体高度的1/4处。
33.其中,散热孔111可以为开口状,以降低排气阻碍,将气体快速排出;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孔111也可以为网孔状。
3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舱室结构将冷凝器20的进风侧和出风侧进行隔绝,有利于提高冷凝器20的效率;同时采用散热孔111及挡板112将冷凝热快速排出,有利于降低冷凝热对压缩机30以及舱室内其他零部件的影响。
35.虽然本实用新型以具体实施例揭露如上,但这些具体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发明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变化/修改,即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所做的同等变化/修改,应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