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用双层式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07012发布日期:2023-12-28 18:23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用双层式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冷凝器,具体的,涉及一种汽车用双层式冷凝器。


背景技术:

1、汽车内部的制冷系统一般是由压缩机、膨胀节流装置、蒸发器、干燥装置、冷凝器、鼓风机、风扇、控制装置组成,其中在制冷系统工作时,压缩机和膨胀节流装置等设备相配合,使压缩机蒸发出高温气体,然后将高温气体排放到冷凝器中,将高温气体重新变成制冷液体,并把冷凝器管道内的热量迅速传递给管道附近的空气,实现对高温气体的热交换作业,而现实生活中的冷凝器大多都是由管道和翅片组成,管道用于对高温气体进入并转换成制冷液体流出,而翅片则能够将管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加快高温气体冷凝的速度,且一般会在制冷系统中设置风扇等设备,用于将散发的热量进行快速传导,而因为在高温蒸汽冷凝后,冷凝后的制冷液本身还具有一定的温度,为了对冷凝后的制冷液进行快速降温,人们开始设计一种双层式冷凝器,在冷凝器的上层区域对高温气体进行冷凝后,使冷凝后的冷凝液流到冷凝器的下层区域,再通过冷凝器的下层区域对制冷液进行冷却,提高热交换效果。

2、而现实生活中在汽车的制冷系统启动后,因为环境温度的不同和乘客需求的不同,所以每次制冷系统的制冷功率并不一致,而在制冷功率较小时,压缩机和蒸发器等设备所产出的高温气体也并不多,所以在将高温气体输送到冷凝器中之后,因为高温气体较少,所以如果还需要高温气体在冷凝器内冷凝后,再流经冷凝器管道内的全部区域才可以进行排放的话,对高温气体冷凝后的排放速度有着明显的浪费问题,但是为了在产生的高温气体较多时也可以进行快速冷凝作业,也无法降低冷凝器的体积,所以现有的冷凝器设备大多无法根据高温气体的排量来调节最适合的冷凝器管路内部区域大小,容易影响冷凝器对高温气体进行最快速的冷凝效果,并且用于对冷凝器散热的风扇大多也是通过其中一个方向对冷凝器的翅片输送气流,而随着气流与多个翅片进行接触,会使气流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的温度,导致气流对距离风扇较远位置的翅片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并且在气流的流动的过程中,因为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温度,所以升温后的气流也很容易对制冷系统内的其他设备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出一种汽车用双层式冷凝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高温气体排放到冷凝器中进行冷凝作业时,较难调节冷凝器管路的内部区域大小的问题。

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用双层式冷凝器,包括安装壳体,还包括:

3、气体冷凝管路,所述气体冷凝管路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体上,所述气体冷凝管路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

4、液体冷却管路,所述液体冷却管路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体上,且所述液体冷却管路位于所述气体冷凝管路的下侧,所述液体冷却管路的外壁上也设置有多个所述散热翅片;

5、连通管路,所述连通管路连通在所述气体冷凝管路和所述液体冷却管路之间;

6、多通输送组件,所述气体冷凝管路和所述液体冷却管路上均设置有所述多通输送组件;

7、区域限制组件,所述气体冷凝管路和所述液体冷却管路内均设置有所述区域限制组件,用于控制高温气体或冷凝液体的流动区域;

8、封闭板,所述封闭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壳体内;

9、隔断框架,所述隔断框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封闭板上,所述隔断框架的上下两侧均连通开设有出气口;

10、封闭组件,每个所述出气口内均设置有封闭组件;

11、气流冷却组件,所述气流冷却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体的一侧,所述安装壳体靠近所述气流冷却组件的一侧开设有进气口;

12、排气口,所述安装壳体上开设有所述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与所述进气口位于同一侧,所述排气口和所述进气口内均设置有滤尘板。

13、为了使高温气体在流动的过程中冷凝,进一步的,所述气体冷凝管路包括冷凝管道和连接管道一,所述冷凝管道的数量设为两个,所述冷凝管道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壳体上,所述连接管道一连通在两个所述冷凝管道之间。

14、为了使冷凝后的制冷液在流动过程中冷却,更进一步的,所述液体冷却管路包括冷却管道和连接管道二,所述冷却管道的数量设为两个,所述冷却管道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壳体上,所述连接管道二连通在两个所述冷却管道之间,且所述连通管路连通在距离所述多通输送组件较远的所述冷却管道和所述冷凝管道之间。

15、为了根据高温气体的总量,选择高温气体的排放到冷凝管道内的位置,并根据冷凝后的制冷液的总量选择从冷却管道内排出的位置,再进一步的,所述多通输送组件包括流通管道和输送管道,远离所述连通管路的所述冷凝管道和所述冷却管道上均连通有多个所述流通管道,每个所述流通管道上均设置有控制阀,相互对应的多个所述流通管道之间连通有所述输送管道。

16、为了调节冷凝管道和冷却管道内部区域大小,在本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区域限制组件包括封闭筒体、连接杆、内齿槽和驱动电机,每个所述冷凝管道和每个所述冷却管道内均滑动连接有所述封闭筒体,位于同一侧的多个所述封闭筒体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连接杆,其中一个所述封闭筒体上设置有内齿槽,所述内齿槽上啮合有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

17、为了控制气流在安装壳体内的流动,在本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封闭组件包括封板、安装箱体和驱动电动缸,所述封板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出气口内,所述安装箱体固定连接在所述隔断框架内,所述驱动电动缸设置在所述安装箱体内,所述驱动电动缸的输出端和所述封板固定连接。

18、为了向安装壳体内排放气体,在本方案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所述气流冷却组件包括固定箱体和换气风扇,所述固定箱体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壳体上,所述换气风扇设置在所述固定箱体内。

19、为了对部分散热翅片进行散热,在本方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还包括翅片冷却组件,所述翅片冷却组件的数量设为两个,所述翅片冷却组件包括滑动框架、滑动座、冷却水袋和滑动杆,所述滑动框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壳体上,所述滑动座滑动连接在所述滑动框架上,所述冷却水袋设置在所述滑动座上,所述滑动杆固定连接在所述滑动座和所述连接杆之间。

20、为了向冷却水袋内加注冷却液,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加水管,所述冷却水袋上连通有所述加水管,所述加水管上设置有阀门。

21、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22、1、本发明中,在需要进行冷凝的高温气体较少时,移动冷凝管道内的封闭筒体,使封闭筒体在冷凝管道内移动,缩短高温气体在冷凝管道内的流动区域,然后将高温气体输送到输送管道内,选择对应的流通管道,通过打开该流通管道上的控制阀将高温气体通过该流通管道输送到冷凝管道内,然后高温气体在连接管道一和两个冷凝管道之间流通,通过散热翅片将连接管道一和两个冷凝管道热量散发出去,使高温气体在连接管道一和两个冷凝管道内冷凝,而冷凝后的制冷液则通过连通管路输送到冷却管道中,根据冷凝后的制冷液的总量,移动冷却管道内的封闭筒体,减少制冷液在连接管道二和两个冷却管道之间的流动区域,因为冷凝后的制冷液还具有较高的温度,使制冷液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冷却,使制冷液能够在从冷却管道内排出后能够更好的进行后续制冷作业,而通过调整冷却管道和冷凝管道内部区域大小,使在需要冷凝的高温气体较少时,能够有效提高对其的冷凝速度;

23、2、本发明中,在需要向安装箱体内排放气体,使气体对散热翅片进行冷却,从而达到对冷凝管道内的高温气体冷凝和对冷却管道内的制冷液进行冷却,通过换气风扇将外界空气通过固定箱体和进气口排放到安装壳体内,而为了使气体能够和散热翅片进行充分接触,在对气体排放过程中,首先通过封板使气体暂时被封闭到隔断框架和靠近连接管道一的多个散热翅片之间,使气体对该区域的散热翅片进行充分散热,提高对冷凝管道内的高温气体的冷凝效果,然后通过驱动电动缸带动封板移动,使升温后的气体流入到隔断框架的另一侧,因为高温气体排放到冷凝管道内位置的不同,所以位于两个冷凝管道之间且远离连接管道一的多个散热翅片仍然保持较低温度,使气流在经过该区域的散热翅片过程中进行冷却,然后在气流经过封闭板流入到两个冷却管道之间的多个散热翅片之间后,因为冷却管道内的制冷液的流动区域同样被进行限制,而两个冷却管道之间中靠近连接管道二设置的多个散热翅片温度较高,而同样设置在两个冷却管道之间且远离连接管道二的多个散热翅片则温度较低,所以冷却后的气流首先对两个冷却管道内的高温散热翅片进行散热,然后在经过隔断框架后,使气流在通过温度较低的多个散热翅片进行冷却,最终使气流通过排气口排出,这种对气流的使用方式,首先能够使气流对冷凝管道内的高温气体进行快速冷凝作业,而因为换热后的气流具有一定的温度,为了避免后续对冷却管道内的制冷液进行冷却作业的效果不好问题,使气流在经过两个冷凝管道内的低温散热翅片部分进行冷却,提高气流对冷却管道内的制冷液的冷却效果,并且增强了对气流的使用率,而在气流对冷却管道散热后,为了在对气流排放过程中,避免升温后的气流对制冷系统内的其他设备造成过热影响,在气流通过排气口的排出过程中,通过两个冷却管道之间的低温散热翅片对气流进行散热,达到对气流的降温效果;

24、3、本发明中,为了实现在气流对冷凝管道和冷却管道的冷却作业时,对气流进行降温的目的,通过加水管向冷却水袋内加注冷却液,然后在封闭筒体的移动过程中,带动滑动座和冷却水袋在安装壳体内移动,使冷却水袋对用于对气流进行冷却的散热翅片进行冷却,且冷却水袋能够与散热翅片相配合一起对气流进行冷却,提高对气流的冷却效果;

25、4、本发明中,该汽车用双层式冷凝器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冷凝的高温气体的总量,调整冷凝管道和冷却管道的内部区域,提高对高温气体整体的冷凝速度,并且在使用气流对冷凝管道和冷却管道进行散热作业时,能够使气流始终保证低温的前提下对冷凝管道和冷却管道需要进行散热的区域进行冷却,提高了对冷凝管道和冷却管道的散热效果,且还可以使散热完毕后排出的气流温度降低,避免在对气流排放过程中,升温后的气流对制冷系统内的其他设备造成过热影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