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提高出口干度的气液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08997发布日期:2024-03-13 20:56阅读:14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提高出口干度的气液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气液分离器,特别是涉及到一种能提高出口干度的气液分离器。


背景技术:

1、目前的气液分离器中管路进口都在阻油盖或与阻油盖作用类似的伞杯下面,阻油盖上的液态冷媒容易直接在负压作用下从管路进口吸入与气态冷媒混合,从而导致出口干度低。而且这种结构下的进口端管路短,容积小,工作效率低。

2、因此现有技术当中亟需要一种新型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提高出口干度的气液分离器用于解决目前的气液分离器管路进口都下面,液态冷媒容易从管路进口直接与气态冷媒混合,且不容易气化,导致出口干度低的技术问题。

2、一种能提高出口干度的气液分离器,包括筒体、与筒体固定连接的封盖、安装在筒体内部的阻油盖和管路、安装在管路下部的回油盖以及套装在回油盖外部的过滤网,

3、一种能提高出口干度的气液分离器,还包括进气导流筒,所述阻油盖的上表面设置有进口管和管路安装孔并位于阻油盖的上方,阻油盖的侧壁上设置有通气孔,阻油盖的侧部边缘与筒体的侧壁留有间隙;所述进气导流筒的上部与阻油盖的侧壁边缘固定连接,进气导流筒的下部与管路的外壁间隙配合连接;

4、所述进口管的上部管口与封盖上设置的进口固定连接,进口管的下部管口与进气导流筒与管路之间的间隙连通;所述管路的上部出口以及进气口均穿过管路安装孔;所述上部出口与封盖上设置的出口固定连接;所述进气口与封盖之间留有间隙。

5、所述阻油盖在上表面与侧壁的交汇处设置有向筒体侧壁方向凸出的防液檐。

6、所述进气导流筒为上粗下细的漏斗型结构,进气导流筒与管路间隙配合的内壁上设置有间隔布置的固定筋。

7、所述进气导流筒的侧壁外部捆扎固定分子筛袋。

8、所述回油盖的底部与筒体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

9、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10、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阻油盖的结构,设置了进口管同时使管路的进气口位于阻油盖的上方,并且还增加了进气导流筒的设置。气液混合态冷媒通过进口管直接进入到进气导流筒与管路之间的空间中,液体冷媒只能沉降至筒体底部,因为管路的进气口位于阻油盖的上方,因此液体冷媒不会在负压作用下直接进入管路的进气口中。只有气态的冷媒能从阻油盖的通气孔中溢出进入管路的进气口,充分保证了管路出口处的干度。另外进入进气导流筒的冷媒对管路以及进气导流筒的内外均有加热作用,热交换能够有助于气态冷媒以及气态冷媒中的小液滴持续气化,进一步起到了提高封盖上的出口处干度的作用。同时由于管路的进气端管路增长,容积增大,工作效率相应提高。



技术特征:

1.一种能提高出口干度的气液分离器,包括筒体(1)、与筒体(1)固定连接的封盖(2)、安装在筒体(1)内部的阻油盖(3)和管路(4)、安装在管路(4)下部的回油盖(5)以及套装在回油盖(5)外部的过滤网(6),其特征是:还包括进气导流筒(7),所述阻油盖(3)的上表面设置有进口管(301)和管路安装孔(303),阻油盖(3)的侧壁上设置有通气孔(302),阻油盖(3)的侧部边缘与筒体(1)的侧壁留有间隙;所述进气导流筒(7)的上部与阻油盖(3)的侧壁边缘固定连接,进气导流筒(7)的下部与管路(4)的外壁间隙配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提高出口干度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是:所述阻油盖(3)在上表面与侧壁的交汇处设置有向筒体(1)侧壁方向凸出的防液檐(30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提高出口干度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是:所述进气导流筒(7)为上粗下细的漏斗型结构,进气导流筒(7)与管路(4)间隙配合的内壁上设置有间隔布置的固定筋(7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提高出口干度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是:所述进气导流筒(7)的侧壁外部捆扎固定分子筛袋(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提高出口干度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是:所述回油盖(5)的底部与筒体(1)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


技术总结
一种能提高出口干度的气液分离器属于气液分离器技术领域,包括筒体、封盖、阻油盖、管路、回油盖、过滤网和进气导流筒。本技术改变了传统阻油盖的结构,并增加了进气导流筒。气液混合态冷媒可以直接进入到进气导流筒与管路之间的空间中,液体冷媒只能沉降至筒体底部,不会在负压作用下直接进入管路的进气口。只有气态的冷媒能从阻油盖的通气孔中溢出进入管路的进气口,充分保证了管路出口处的干度。另外进入进气导流筒的冷媒对管路以及进气导流筒的内外均有加热作用,热交换能够有助于气态冷媒以及气态冷媒中的小液滴持续气化,进一步起到了提高封盖上的出口处干度的作用。同时由于管路的进气端管路增长,容积增大,工作效率相应提高。

技术研发人员:田正新,徐子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津双昊车用空调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25
技术公布日:2024/3/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