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藻水处理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32253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藻水处理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藻水的处理工艺,尤其是高藻毒素浓度的高藻水的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有不少的湖泊水质污染严重,总氮和总磷浓度偏高,使得湖水中的
藻类大量繁殖,藻类能释放一种生物毒素一藻毒素,其中的微囊藻毒素(MCs) 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强、急性危害最大的一类淡水蓝藻毒素。这些次级代谢产物 严重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安全。因此对高藻水的处理、藻毒素的危害以及治 理研究工作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普遍关注。目前对于高藻水处理常采用隔栅 或隔网拦截法、气浮法、混凝气浮法、预氯化(氧化) 一混凝气浮法、混凝沉 淀法。由于藻类体积小,拦截法所需栅网孔径较小,水头损失较大,网后出水 藻仍很高,而且对藻类代谢产物一藻毒素无法去除;藻类密度较小,混凝沉淀 要求停留时间很长并且去除率低;目前常采用的气浮法(混凝气浮、预氯化气 浮),可去除大部分藻类,但对藻毒素去除效果仍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克服上述高藻水处理工艺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除藻 工艺,尤其是藻毒素含量高的高藻水处理工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述工艺包括下列步骤高藻水先进入鱼 塘,在鱼塘内放养有食藻鱼类;从鱼塘的出水进入气浮池,并依次流经滤池、 清水池后进入环流湿地;当气浮池处理效果差时,出水进入应急处理池,再次 进入气浮池流经清水池,再由清水池出来进入环流湿地;环流湿地结构为两组并 联,每组呈四条渠道环形串联,在渠道之间设有中隔导流墙;在进水端设置生
物接触区,并在该区装设填料,在填料表面附着生长生物膜,依照缺氧一好氧 工艺运行,生物接触区填料下设有穿孔布气管;在外侧两渠道设有水下推动器; 并在环流湿地进水端设有气水反冲洗装置;本发明鱼塘为一个或一个以上串联 连接,串联的鱼塘之间依靠底部开孔进水。在鱼塘内投放食藻鱼类,以降低水 中藻类浓度,降低后续系统负荷。鱼塘出水进入气浮池,采用部分回流溶气气 浮工艺,依靠微气泡,使其粘附于藻类、悬浮物及絮粒上,从而实现絮粒等强 制性上浮,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气浮出水经滤池进一步去除水中细小的悬 浮物、藻类,防止后续湿地淤堵;气浮池产生的浮渣进入渣池,经压滤机脱水 后运至填埋场填埋,滤液返回应急处理池,再进入气浮池。滤池出水流经清水 池进入环流湿地,环流湿地设置为两组并联,四渠环形串连,进水端设置生物 接触区,该区装设填料,填料表面附着生长生物膜,依照缺氧一好氧工艺运行, 缺氧部分的水解酸化作用将水中有毒且难降解的藻毒素分解为小分子易生物降 解物质,并为反硝化菌提供碳源,在缺氧环境下完成反硝化脱氮作用;好氧部 分完成有机污染物的氧化降解;接触区填料下设穿孔布气管,视系统溶解氧情 况开停曝气系统;外侧两渠道预留开畅水面,加设水下推动器,以保证环流充 氧效果;环流湿地进水端设气水反冲洗系统,在湿地环流转向时进行反冲洗, 反冲洗排水随环流进入湿地前端的生物接触区,悬浮物在接触区经微生物降解 和絮凝沉淀去除,沉淀物定期排至渣池。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发明除藻工艺,通过鱼塘截留及食藻鱼类的 滤食,可以降低后续气浮池负荷;部分回流溶气气浮工艺,依靠微气泡,使其 粘附于藻类、悬浮物及絮粒上,实现絮粒等强制性上浮,达到固、液分离的目 的,再次降低藻类含量;环流湿地进水端设置生物接触区,该区装设填料,填 料表面附着生长生物膜,依照缺氧一好氧工艺运行,缺氧部分的水解酸化作用将水中有毒且难降解的藻毒素分解为小分子易生物降解物质,并为反硝化菌提 供碳源,在缺氧环境下完成反硝化脱氮作用,好氧部分完成有机污染物的氧化 降解,此环节水流方向可调,运行方式灵活,使藻毒素得到更为彻底的去除, 大大降低了水中藻毒素的毒性。本发明工艺采用多个环节相互配合,协同作用,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l为本发明工艺流程图2为环流湿地结构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高藻水先进入鱼塘1,在鱼塘内放养有食藻鱼类;从鱼塘的出水进入 气浮池2,并依次流经滤池3、清水池4后进入环流湿地6;气浮池处理效果差 时,出水返回应急处理池5,再次进入气浮池2流经清水池4,再由清水池出来 进入环流湿地6;环流湿地6结构为两组并联,每个呈四条渠道7环形串联,在 渠道7之间设有中隔导流墙8;在进水端9设置生物接触区10,并在该区装设 填料ll,在填料表面附着生长生物膜12,依照缺氧一好氧工艺运行,生物接触
区填料下设有穿孔布气管13;在外侧两渠道设有水下推动器14;并在环流湿地 进水端设有气水反冲洗装置15;本发明鱼塘为一个或一个以上串联连接,串联
的鱼塘之间依靠底部开孔进水。
其具体为:
鱼塘l:分三级,内放养鲢鱼、鳙鱼,放养密度为46 50g/m3。鱼塘面积约 1678m2,水均深2.0m,水力停留时间23.8h。
气浮池2:两组并联,占地面积约46X2二92m2。絮凝区停留时间8min,分离
区停留时间20min,有效水深2.5m。
滤池3:两组并联,占地面积约30X2二60m2。
清水池4:停留时间40min,水深l. lm,占地面积75m2。
渣池池深3. 3m,面积约20m2。
压滤机房占地约16m2。
应急处理池5:停留时间5h,水均深3,0m,占地58m2。
综合上述,除鱼塘外包括道路、管道等占地,预处理总占地约321m2。
气浮池溶气系统循环水量约19mVh;水泵扬程45 50m;空气量;约
120L/min。
环流湿地6:占地约3252m2,两组并联,单组有效容积约490。 6m3,水力停留时 间6。8h。湿地渠道7长30m,渠宽5. Om, 4渠环形串连,渠道7间设中隔导流墙8。 湿地设计流速O. 12m/s,水均深0.7m。进水端设生物接触区IO,中间设隔墙,接 触区悬挂弹性立体填料ll,在填料表面附着生长生物膜12,填料下设穿孔布气 管13,视系统溶解氧情况开停曝气系统。为保证环流充氧效果,外侧两渠道预 留开畅水面,加设水下推动器14。环流湿地进水端9设气水反冲洗装置15,在湿 地环流转向时进行反冲洗,反冲洗排水随环流进入湿地前端的生物接触区悬浮 物在接触区经微生物降解和絮凝沉淀去除,沉淀物定期排至渣池。
权利要求
1、一种高藻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包括下列步骤高藻水先进入鱼塘(1),在鱼塘内放养有食藻鱼类;从鱼塘的出水进入气浮池(2),并依次流经滤池(3)、清水池(4)后进入环流湿地(6);气浮池处理效果差时,出水进入应急处理池(5),再次进入气浮池(2)流经清水池(4),清水池出水进入环流湿地(6);环流湿地(6)结构为两组并联,每组呈四条渠道(7)环形串连,在渠道(7)之间设有中隔导流墙(8);在进水端(9)设置生物接触区(10),并在该区装设填料(11),在填料表面附着生长生物膜(12),依照缺氧-好氧工艺运行,生物接触区填料下设有穿孔布气管(13);在外侧两渠道设有水下推动器(14);并在环流湿地进水端设有气水反冲洗装置(15)。
2、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高藻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鱼塘为一个或 一个以上串联连接,串联的鱼塘之间依靠底部开孔进水,经鱼塘截留及鱼类滤 食可去除部分藻类,出水经气浮池、滤池进一步处理,可将绝大部分藻类去除, 滤池出水经清水池整流后进入环流人工湿地,在人工湿地中完成对藻毒素的去 除。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除藻工艺,尤其是能去除藻毒素的高藻水处理工艺,该工艺包括下列步骤高藻水先进入鱼塘,鱼塘内放养食藻鱼类;鱼塘出水进入气浮池,采用部分回流溶气气浮工艺达到固、液分离;气浮出水进入环流湿地,环流湿地两组并联,四渠环形串连,进水端设置生物接触区,该区装设填料,填料表面附着生长生物膜,依照缺氧-好氧工艺运行。本发明通过鱼塘截留及食藻鱼类的滤食,部分回流溶气气浮工艺,环流湿地水解酸化、反硝化脱氮、有机污染物的氧化降解等作用,多个环节相互配合,协同作用,使藻类及藻毒素得到更为彻底的去除,大大降低了水中藻毒素的毒性,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档编号C02F9/14GK101172733SQ20071006631
公开日2008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24日
发明者傅蜀燕, 敏 卢, 斌 周, 孔令琼, 宋天文, 张洪海, 彭玉林, 俊 文, 李丰超, 林志祥, 勇 邱, 郑昌坝, 龚爱民 申请人:龚爱民;林志祥;宋天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