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水域饮用水源地靶环式生态修复及水质改良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32734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天然水域饮用水源地靶环式生态修复及水质改良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靶环式天然饮用水源地生态修复及水质改良技术。该技术可根据饮用水 取水要求、水源地理化和生物环境条件进行调整和重组,也适于在其他各种类型的天然水域 水源地生态修复和水质保护与净化中推广。发明背景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型河流、湖泊流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十分重视对水域生态环境 的保护并采取及时有效的跟进措施,长期工农业生产及人为污染导致各流域生态系统结构迅 速恶化,水环境污染和富营养化日趋严重。 一些流域一旦进入高温季节即持续爆发水体蓝藻 "水华",水体总氮、总磷含量升高,蓝藻"水华"的爆发危及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给地方 造成了严重的水危机。针对部分流域存在的蓝藻过度繁殖现象,这几年有关专家提出的主要 治理措施是物理拦截、机械打捞、粘土絮凝、生物调控等。当前蓝藻控制的方法主要有化学 法、生物法、物理法及机械法等多种,利弊分析如下① 化学法即采用凝聚沉降和化学药剂杀死藻类.这种方法可以高效即时地控制蓝藻的 繁殖,但化学药剂对水体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严重的后果难以预测。② 生物法目前比较多的是采用种植水生植物和养殖鲢鳙鱼进行控制蓝藻的繁殖,尽管 该方法环保安全,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富营养化的效果,但在国内的实践中却发现,其种植 的水生植物成活率低,同时水生植物老化死亡后处理不易,会造成二次污染,作为鲢鳙鱼消 化蓝藻效果,在国内不同湖型应用效果也不一,同时若要控制蓝藻要大批量的投入鲢鳙鱼, 超量的投入也可能造成湖泊新的生态问题,这些都值得探讨,此外有些试验曾用有益微生物 进行除藻试验,但由于没有高含量的有效活菌及没有给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物着床,因此实 际应用成本太高无法推广,且实际效果也不太理想。③ 物理法目前使用多的是采用改性黏土的投入吸附,将处于生长繁殖初期的蓝藻群体 沉降到湖底,控制其生长,减少蓝藻水华发生的概率,但其弊处是显而易见的,改性黏土对 蓝藻去除率为5%—8%,仅比人工捞藻的2%—3%的去除率强;其除藻的表象只是短时间蓝 藻水华变化的浑水,蓝藻细胞在底泥层中可以保持几个月,具体说即使每次5%—8%受絮凝 的蓝藻也极有可能在短则两三天,多则两三个月内浮起并重新大量繁殖滋生。改性黏土对于 淡水湖使用效果不甚明显;在云南滇池应急治理中,高岭土、硅藻土等改性黏土基本上被否 定。
机械法目前主要指打捞、挖掘底泥沉积物、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等。打捞的蓝 藻去除率通常为2-3%,而挖掘底泥沉积物、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等则需要较大的使用成 本。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蓝藻"水华"的危害,但对水体总氮、总磷的削减影响 甚微,目前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主要的是水域微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原生 态的水域生态环境是建立在水域生产者(浮游植物、水生植物)、水域消费者(浮游动物、水 生动物)和水域分解者(微生物)三者平衡的基础上的,当水域微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水 域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所形成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无法及时得到微生物的分解并转化为水生 植物可以利用的营养盐类,水域生态自净功能就得不到恢复,水域生态环境便R趋恶化。发明内容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设计一种以微生物修复技术为重点的天然水域饮用水源地耙环 式生态修复及水质改良技术,在饮用水源地进行立体式综合水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本发明从 水源地微生态环境修复入手,通过对水源地土著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驯化和扩培应用,以 及设置先锋植物浮岛、纳米仿真水草、微生物沉箱等微生物着床设施,来发挥微生物在天然 湖泊中同蓝藻进行营养竞争、空间竞争、能量竞争的作用,从而縮小蓝藻生存基础,起到控 制蓝藻繁殖的目的。本发明是以保护和修复被修复流域的自来水水源地生态环境和改良水质 为目的,以改善水源地基础环境、恢复与创建水生植被、修复微生态环境和稳定水生态系统 为核心的立体式综合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本发明综合拦污消浪、藻类控制、基础环境改良、 微生态环境修复等技术,通过改善水源地的风浪、底质、透明度等环境条件,恢复湖泊水生 植被和水生态系统,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最终达到持续改善水源地水质的 目的。该技术可根据取水要求、水源地理化和生物环境条件进行调整和重组,也适于在其他 各种类型的天然水域水源地生态修复和水质保护与净化中推广。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根据水源地水体理化条件、底质条件和对水源地水质的要求,该技术集成主要以七大技 术为基础,由靶环式相互套接的若干功能区域组成的立体式综合水生态修复技术。七大技术 组成包括:(1) 安全高效的拦污消浪技术该技术由拦污网、物理消浪、仿生消浪和生物消浪组成。(2) 藻类水华控制技术该技术以生物控藻为主,机械除藻和絮凝除藻为辅。.(3) 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该技术主要以水域内的土著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 离、纯化和扩培,并进行溶藻能力和生存条件的驯化,采用先锋植物浮岛技术、纳米仿真水 草技术、微生物沉箱技术等,将微生物着床在特殊介质上,形成微生物-特殊介质复合体,达 到修复微生态环境的目的。(4) 水生植被恢复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水生植物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水源地水生植 物种植技术、水源地水生植物种群配置技术等。(5) 基础环境改良技术该技术以微生物絮凝和水生植物补光定植生长技术为主。(6) 水生态系统稳定技术该技术以先锋植物浮岛技术、底栖生物净水技术、光氧化技 术和微生物种群补充技术来保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7) 水生态系统管理技术以浮岛先锋植物的收割利用和加工技术、水生植物种群密度 的控制技术、水生植物制作发酵饲料和微生物肥料技术、水生动物捕捞技术等来维持水生态 系统的长效管理。靶环式功能区域的组成是以水源地取水口为靶心,以不同或相同半径设置同心圆,以不 同材料围栏分割或重叠配置的功能上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水源地生态修复操作结构区域。 分设若干环区l环区一拦污网区。2环区一机械除藻区。3-1环区一絮凝除藻区。3-2环区一纳米仿真 水草消浪化藻区。3-3环区一微生物沉箱消浪净水区。4环区一浮叶植物消浪滤藻区。5环区 —漂浮植物消浪暗箱抑藻区。6环区一鲤科鱼类食藻区。7--环区沉水植被恢复区。8-1环 区一先锋植物浮岛净水区。8-2环区一微生物种群补充直投区。8-3环区一底栖生物净水区。 9-l环区一光氧化区。9-2环区一纳米仿真水草净水区。10环区--生态水源区。本发明可应用于各地方自来水水源地任意一个取水口,通过改善水源地的风浪、底质、 透明度等环境条件,恢复湖泊水生植被和水生态系统,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稳定性, 最终达到持续改善水源地水质的目的。该技术可根据取水要求、水源地理化和生物环境条件 进行调整和重组,也适于在其他各种类型的天然水域水源地生态修复和水质保护与净化中推 广。由于我国沿海地区天然湖泊中绝大部分己经富营养化或正在富营养化中,这些湖泊又是 广大城乡地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因此,该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发明技术特点(1) 水源地土著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驯化和扩培应用技术,微生物净化水质技术一般 应用于水处理,对湖泊水源地治理的净化应用不多。(2) 纳米仿真水草柔性消浪分解有机污染物该技术造价低,不仅可以消浪,还可以使微生物着床,增加附着生物的基质,从而大大提高附着生物的生物量,抑制水华藻类生长, 有较高的生态效应。(3) 我国土著滤食生物对蓝藻的控制技术鲢、鳙是我国特有的滤食性鱼类,对浮游藻类的食量大,而且其繁殖技术十分完善,能够用于富营养大型水体大规模放养控藻。与国外
相比,其摄藻鱼类主要是小型鱼类。在利用生物操纵原理,通过食物链下行作用、控制蓝藻 技术研究方面,国外的现有技术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的冷水湖泊,其鱼类区系非常简单,现 有的技术参数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长江东部湖泊。因此,本技术具有独特、高效、可控制、 可广泛使用等特征。另外,通过太湖河蚬、蚌、螺蛳等底栖动物的生命活动控制藻类也是一 项新技术。(4) 水生植物补光定植生长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富营养化严重、透明度低的湖泊水生植 被的恢复。(5) 湖泊水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构建技术根据生态位、生态演替等理论,重点研究 苗种繁育、种植、群落配置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重建等关键技术,结合湖泊环境特征,发展湖 泊水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稳定技术。(6) 利用微生物对水生植物发酵生产饲料和微生物肥料。


图中St为拦污网区;S2为机械除藻区;S3为絮凝除藻、纳米仿真水草消浪化藻、微 生物沉箱消浪净水区;S4为浮叶植物消浪滤藻区;Ss为漂浮植物消浪暗箱抑藻区;S6为鲤 科鱼类食藻区;S7为沉水植被恢复区;S8为先锋植物浮岛净水、微生物种群补充直投、底 栖生物净水区;S9为光氧化、纳米仿真水草净水区;Su)为生态水源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1环区一拦污网区拦污网(固体浮子式橡胶围栏)把污染水体分为外源污染水域和内源治理水域两个区域, 通过网眼拦截外源污染水域中的大颗粒固体垃圾并阻拦在内源治理水域之外,起到粗滤的目 的。2环区一机械除藻区一般情况下,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在大规模除藻行动的开始阶段或除藻前的准备阶段,为 防止藻类的灾难性堆积,适当捞藻清理水面非常必要。作为一种次要的前期辅助手段,机械 除藻可以减轻其他治理措施的处理负荷。在此区域水体表层通过设置橡胶围隔以聚集蓝藻, 以便集中机械收集、去除。 3-1环区一絮凝除藻区此区通过粘土或微生物絮凝作用将藻类沉降到位于此区下层的纳米仿真水草上,以被纳 米仿真水草中人工繁殖的各种土著微生物快速降解。
改性材料可大大减少黏土投量(10-20倍),除浊除藻效率更高。改性黏土安全性保证优于自来水厂目前所用常规混凝剂。采用改性高岭土进行高压喷洒,使水面蓝藻絮凝沉降。每立方水体约需要50克改性粘土和10%的改性剂(壳聚糖等),喷洒所需时间约2周左右。以 后视蓝藻水华发生强度不定期喷洒控藻。 3-2环区一纳米仿真水草消浪化藻区 纳米仿真水草是一种用于生态性水处理的高科技材料,其效果已经在十几年的应用过程中被多次证明。纳米仿真水草具有高生物附着表面积、适宜的孔结构、能够有序地引导水生 物系统生长、活性智能的仿生形设计、纯惰性材质、亲和于生态环境和安装简易等多方面的 特性和优点。本技术方案采用纳米仿真水草主要是为了达到以下几个目的(a) 、高效控制悬浮性藻类对于多数悬浮性藻类细胞所需的营养,雷蒙特比率定义的碳、氮、磷之间的比例为106:16: 1。如果我们破坏水体中营养物的这一比例,就可以抑制藻类细胞繁殖。而纳米仿真水草材料和构造上的特殊性使其具有非常强的表面吸附性,更多的营养物被吸附转移到纳米仿真 水草表面,从而使固着在其上生长和繁殖的微生物、藻类在获取水中营养物方面相对浮游藻 类占据更大的竞争优势,使远离纳米仿真水草的水域的营养(碳、氮、磷)比例失调,从而 使浮游藻类在获取食物的生存竞争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其不能正常生长、繁殖,直至 消亡。(b) 、高效去除水体中的氮纳米仿真水草具有高比表面积的三维结构,其中包括大量的纤维和疏松的孔隙,超级编织技术在表层形成的微A/0环境,从而为硝化、反硝化作用的细菌群落繁殖以及藻类生长创 造适宜的条件。纳米仿真水草上生长的藻类能利用水中多种无机氮,在光合过程以及随后的 同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各种含氮有机物,有机氮如蛋白质经水解为氨基酸。在微生物作用下 分解成氨氮,氨氮在硝化细菌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氮(NO—2)和硝酸盐氮(NO—3)。另外,NO—2和NO—3在厌氧条件下在脱氮菌作用下转化为氮气飞逸到大气中; 一部分被藻类吸收,而藻类又会被底栖动物和鱼类食用,从而达到高效除氮目的。(c) 、高效去除水体中的磷 纳米仿真水草通过两条途径去除水体中的磷。 一方面,磷被细菌、藻类和水生植物吸收,细菌和藻类又被底栖动物或鱼类所摄食,最后通过植物的收割和鱼类的捕捞将磷从水中去除; 另一方面,纳米仿真水草上的微生物(如高效聚磷菌)过量摄取水体中的磷并将其同化为自 身结构或转化为稳定的矿化组织,随着生物膜的剥落沉积在底泥中,避免被水生植物利用。
经过无数项目实践证明每平方米的纳米仿真水草每天能去除氨氮1.657克、氮1.703 克、磷0.239克,对富营养化的自然湖体中的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能够达到80%、 85%。此区域空间位于絮凝除藻区下方,安装的纳米仿真水草可以直接分解、吸收经絮凝除藻 区絮凝沉淀其上的藻类。3-3环区一微生物沉箱消浪净水区通过工程区风场、水位、波浪及底质特征调查分析和消浪效果、生态效应的实验,此区 域内使用惰性聚乙烯材料的生物包,有利于环保,启动期极短,投资成本低,净化程度高, 具有稳定的结构,粗糙的表面使生物积结的又好又快。生物包还具有不堵塞的特性,可连续运 转,并有很长的使用寿命,维护费用低。比起一般的活性污泥方法,生物包可有更多的细菌 用来净化水质,又因为细菌被固定在过滤媒体上,不会被污水冲走,因此运作更加稳定。4环区一浮叶植物消浪滤藻区浮叶植物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增加固体悬浮物的沉降量,以被淤泥中的微生物分解去除。 同时形成遮光区,抑制藻类的生长并起到消浪作用。 5环区一漂浮植物消浪暗箱抑藻区此区域种植生长速度极快、生命力顽强的漂浮植物水葫芦,以形成水葫戸遮光区,通过 "暗箱作用"抑制蓝藻的生长并进一步消浪。水葫芦需定时收获,避免二次污染。漂浮植物 覆盖了实验水面1/3以后,藻类数量可下降90%,水质恢复清澈。流水不腐,盖住的水面在抑 制藻类光合作用的同时,也降低了水温,利用温差加强了水体对流,改善了水体的"微循环"。6环区一鲤科鱼类食藻区在藻类含量较高的水体,应用非经典的生物操纵技术大规模养殖滤食性鲤科鱼类(如鲢、 鳙等),可以直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及有机碎屑,又可直接或间接以藻类和浮游生物 为食,通过下行效应控制藻类和浮游生物的过量增长,使水域各种群生物量和生物密度达到 营养平衡水平,在保持水质清澈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通过渔获将水体中的N 、 P去除。鲢、鳙鱼以浮游生物为食,每生产lkg的鲢、鳙鱼可消耗8 kg的藻类干物质。为确保成 活率和对水中浮游生物的有效利用,以投放二龄鱼种为好,这样可以对藻类的转化效率保持 在较高水平。投放lkg二龄鲢、鳙鱼种,2 3年后可收获4kg成鱼。7环区一沉水植被恢复区此区域种植沉水维管束植物,进一步吸收转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微生物菌肥能够促进 沉水维管束植物健康生长,并能防止其腐烂。根据不同水生植物的生态特性,秋冬春群落以菹草为主,春夏秋群落以马来眼子菜、狐 尾藻为主,通过建立复合群落,从而防止因某群种消亡而引起的水生植被大规模地消失,获 得适应不同季节并具有更高稳定性的水生植被。并通过合理收割,调控水生植物密度,提高 水生植物的生产量和净化能力。水生植物群落配置和管理技术将确保水生植物群落的周年稳定和对水质的最大净化能 力,解决由于自然群落演替而出现的淡季水生植物密度低,群落稳定性差等问题。可工程区附近租用鱼塘,进行苗种培育,适时移栽。根据不同水生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采用不同的繁殖技术进行规范化繁育马来眼子菜将主要采用种子繁殖和根茎繁殖技术,苦 草将主要采用种子繁殖和块茎繁殖技术,狐尾藻、菹草、微齿眼子菜将主要利用断株繁殖技术。马井泉等的研究表明单位体积的沉水植物苦草每天能去除氨氮0.047克、氮0.076克、 磷O. 005克。8-1环区一先锋植物浮岛净水区经基因改良和长期驯化的先锋植物对水域内的氮、磷有着高吸收、高转化及去除过多营 养元素的作用,可抑制蓝绿藻的生长,恢复水域系统的自然生态功能。该技术可较好的处理 特定区域的污水,同时它的根系发达(在陆上最长可达5米,在水中可达l米以上),可作为 微生物挂膜的着床,能够通过叶茎输氧促进根系挂膜微生物产生细胞外酶,提高有机物的降解 速度及硝化效果,同时又具有改善景观的作用,增加生物多样性,捕食和分解蓝藻"水华",加大水域自净能力,是一个高效的污水处理平台。据实验测定单位面积的先锋植物每天能去除氮3.750克、磷0.281克,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 92%。 8-2环区一微生物种群补充直投区一个完整的水环境生态系统必须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如水生植物、水生动 物以及微生物。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由相应的微生物把它们逐步分解为无机营养盐类,从而 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营养。微生物在分解污染物的同时获得营养,得以维持自身种群的 繁衍。微生物还可以降解固体悬浮物,溶解性的物质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后被去除,而颗粒物 及胶状物质在微生物产生的细胞外酶的水解下转化成小分子溶解性化合物,这些小分子化合 物因为可以通过微生物的细胞壁,所以会被作为食物,而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例如,用20 亿/克枯草芽孢杆菌0. 5ppm可明显降低水体氨氮45. 40% ( ±5. 06%)、亚硝酸盐氮16. 03% ( ± 3. 82%)和硫化物23. 01% ( ±7. 27%)。(参考尹文林,沈锦玉,沈智华,曹铮,潘晓艺,吴颖蕾. 枯草芽孢杆菌B115株对水质改良效果研究)对于一个新建的水系,通过人为投放微生态制剂 可以加快构建良好的水系微生态平衡,加速形成水系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良好的水体微生物环境需要经历积累、成长、成熟的过程。在自然条件下,这种过程很缓慢,所以需要人为向水系投加微生态制剂以尽快形成良好的微生物环境。根据水体中各种微生物复杂的物质转化作用,可以选择不同作用机理的微生物进行投放。
在项目所在地水域环境中分离、纯化、扩培高效安全的土著微生物,进行溶藻能力和生 存条件的驯化;采用合适的形式和工艺,将微生物着床在特殊介质上,形成微生物一特殊介 质复合体;进行微生物-特殊介质复合体的除藻效果评价及其生物安全性评价。应用微生物 分子生态学技术,分析微生物着床后种群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本发明技术中使用的 微生物,对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无污染,不存在生物安全问题。 下图是参与水体物质循环的主要微生物种类及其分布情况。好氧微生物 微好氧微生物 兼性厌氧微生物 环 厌氧微生物 循环 厌氧微生物8- 3环区一底栖生物净水区螺蛳、河蚌、河蚬等底栖软体动物可通过滤食作用净化水质,而先锋植物发达的根系为 底栖生物提供了生长和生存的空间,可以在水体横断面上增加有效面积。避免有滤食作用的 底栖生物只在水体底层发挥作用。另外,利用底栖生物的分泌黏液絮凝水体悬浮物,促进悬 浮物沉降从而净化水质。9- 1环区一光氧化区此区域通过阳光照射对水体进行光氧化作用。 9-2环区--纳米仿真水草净水区 此区域通过纳米仿真水草进一步吸收转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10环区一生态水源区此区域为生态水源区一一自来水厂取水口。环循硫环循铁环循磷循败氮垂直分布
权利要求
1、一种天然水域饮用水源地靶环式生态修复及水质改良技术,其技术集成主要以七大技术为基础,由靶环式相互套接的若干功能区域组成的立体式综合水生态修复技术。
2、 根据权力要求l所述的靶环式生态修复及水质改良技术,耙环式功能区域的组成是以水源地取水口为靶心,以不同或相同半径设置同心圆,以不同材料围栏分割或重叠配置的功 能上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水源地生态修复操作结构区域。
3、 根据权力要求2所述的靶环式功能区域,该区域分设若干环区l环区一拦污网区。2环区一机械除藻区。3-l环区一絮凝除藻区。3-2环区一纳米仿真水草消浪化藻区。3-3环 区一微生物沉箱消浪净水区。4环区一浮叶植物消浪滤藻区。5环区一漂浮植物消浪暗箱抑藻 区。6环区--鲤科鱼类食藻区。7—环区沉水植被恢复区。8-l环区一先锋植物浮岛净水区。 8-2环区一微生物种群补充直投区。8-3环区一底栖生物净水区。9-1环区一光氧化区。9-2 环区--纳米仿真水草净水区。IO环区一生态水源区。
4、 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的集成技术,其技术组成是拦污消浪技术、藻类水华控制技术、 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水生植被恢复技术、基础环境改良技术、水生态系统稳定技术、水生 态系统管理技术。
5、 根据权力要求3所述的靶环式功能区域的各环区,其顺序特点是以水源地取水口为 靶心,由1环区到10环区依次扩大的同心圆。
6、 根据权力要求4所述的安全高效的拦污消浪技术,其技术组成是拦污网、物理消浪、 仿生消浪和生物消浪。
7、 根据权力要求4所述的藻类水华控制技术,其技术组成特点是以生物控藻为主,机械除藻和絮凝除藻为辅。
8、 根据权力要求4所述的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其技术组成特点是以实施该技术水域内的土著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和扩培,并进行溶藻能力和生存条件的驯 化,采用先锋植物浮岛技术、纳米仿真水草技术、微生物沉箱技术等,将微生物着床在特殊 介质上,形成微生物-特殊介质复合体,达到修复微生态环境的目的。
9、 根据权力要求4所述的水生植被恢复技术,其技术组成是水生植物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水源地水生植物种植技术、水源地水生植物种群配置技术等。
10、 根据权力要求4所述的基础环境改良技术,其技术组成特点是以微生物絮凝和水生植物补光定植生长技术为主。
11、 根据权力要求4所述的水生态系统稳定技术,其技术组成特点是以先锋植物浮岛技术、底栖生物净水技术、光氧化技术和微生物种群补充技术来保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
12、根据权力要求4所述的水生态系统管理技术,其技术组成特点是以浮岛先锋植物 的收割利用和加工技术、水生植物种群密度的控制技术、水生植物制作发酵饲料和微生物肥 料技术、水生动物捕捞技术等来维持水生态系统的长效管理。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靶环式天然饮用水源地生态修复及水质改良技术,靶环式功能区域的组成是以水源地取水口为靶心,以不同或相同半径设置同心圆,以不同材料围栏分割或重叠配置的功能上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水源地生态修复操作结构区域。本发明综合拦污消浪、藻类控制、基础环境改良、微生态环境修复等技术,通过改善水源地的风浪、底质、透明度等环境条件,恢复湖泊水生植被和水生态系统,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最终达到持续改善水源地水质的目的。
文档编号C02F1/52GK101397166SQ20071015981
公开日2009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9日
发明者邹国忠 申请人:上海泓宝绿色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