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废水的双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35564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建筑施工废水的双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水处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建筑施工废水的双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地例如隧道工程、土木建筑、地下工程、采矿场、混凝土搅拌场、 砂石料场以及与建筑工程有关的工序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工地废水,废水 中往往含有大量泥沙碎石之类以及石油类等污染物质,如果直接排放至河道或 地表水中,会造成河道淤塞、水体污染,传统的沉淀池已不能适应所要求的环 保标准,建筑工程正急需一种简易、高效、低耗、体积较小以及运行管理方便 的废水处理装置。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废水处理器主要有两种 一是简单的沉 淀池,靠体积庞大的沉淀池将砂石等物质自然沉淀下来,占地面积大,沉淀时 间长,处理效果差,很难达到环保排放标准;另一种是混凝沉淀处理法,就是 将废水引入带电动搅拌器的混凝反应容器,反应一定时间后,将污泥沉淀分离, 这种处理器处理效果较前一种要好,但由于设置了电动搅拌器,增加了能耗, 导致了较高的处理成本。同时,由于废水的反应需要搅拌使药剂和废水充分混 合,而搅拌却不利于沉淀,因此,废水的反应和沉淀之间存在矛盾,而这种矛 盾影响到废水的处理效率和质量。
因此,需要一种建筑施工废水的处理装置,能够解决废水反应和沉淀之间 的矛盾,提高建筑废水的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并且操作简单,处理流程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施工废水的双联处理装置,能够 解决废水反应和沉淀之间的矛盾,可以加快废水的流速,提高建筑废水的处理 效率,降低处理成本,并且操作简单,处理流程顺畅。
本发明的建筑施工废水的双联处理装置,包括反应沉淀装置,所述反应沉 淀装置包括反应器和沉淀池,所述反应器反应后的废水出口与沉淀池的反应后 废水入口连通;所述沉淀池设置污泥排出口和清水排出口 。
进一步,还包括搅拌装置,所述反应器设置废水进口管线,所述搅拌装置 为设置在废水进口管线内沿轴向螺旋延伸的螺旋片,所述螺旋片固定设置在废 水进口管线内壁;
进一步,还包括固液分离装置,所述固液分离装置设置在沉淀池内位于沉 淀池的反应后废水入口与沉淀池清水出口之间;
进一步,所述固液分离装置为固液分离斜板,所述固液分离斜板与沉淀池 的反应后废水入口之间设置将反应后废水与清水出口完全隔开的挡液板;
进一步,所述固液分离斜板的斜边与沉淀池内壁形成三角空间,固液分离 斜板上部设置清水溢出口 ,所述清水溢出口溢出的清水通过清水溢出口侧的三 角堰流至三角空间后流至沉淀池的清水出口 ;
进一步,所述反应器底部设置污泥排出口;
进一步,所述反应器的横截面为圆形,废水进口管线沿切线方向进入反应
器,废水进口管线的出口为縮口结构;
进一步,所述反应器壁上与废水液面相对应设置排油口;
进一步,所述反应器和沉淀池制成一体,反应器反应后的废水出口与沉淀
池的反应后废水入口通过连通管进行连通,所述连通管入口向下设置在反应器
靠近底部的位置;
进一步,所述反应器和沉淀池底部均为上大下小的锥形,废水进口管线上 设置加药口。
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建筑施工废水的双联处理装置,废水的反应 和沉淀在不同的容器内进行,能够解决废水反应和沉淀之间的动力学矛盾,可 以加快废水的流速,提高建筑废水的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并且操作简单、 流程顺畅;管线内壁设置螺旋片,利用流体动力学原理,与现有技术的混合叶 片相比,大大减小流体阻力,并达到加速药与废水混合的目的;入口管线沿切 线方向进入反应器,采用流体动力学原理,使建筑废水沿切线方向进入圆筒形 的混凝反应器,具有一定速度的流体沿反应器内壁旋转,加速药与废水的混合 反应,提高废水的处理效率;沉淀池内设置固液分离装置,可加速沉淀速度, 提高处理效率;反应器设置污泥排出口,防止反应器长期使用造成污泥堆积, 对反应器器壁造成腐蚀,降低使用寿命,同时,可以增加废水的处理速度,提 高最终废水的处理质量;反应器和沉淀池制成一体,反应器与沉淀池通过连通 管进行连通,连通管反应后的废水进口向下设置在反应器靠近底部的位置;不 但可以保证整个装置结构紧凑,縮小体积,便于运输和使用,还保证流入沉淀 池的废水是充分反应的废水,保证处理质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l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2为废水进口管线与反应器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废水进口管线与反应器连接示意图,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建筑施工废水的双联处理装置,包括设置在支架9上的
控制装置11、搅拌装置14和反应沉淀装置,反应沉淀装置包括反应器1和沉淀 池4,反应器1反应后的废水出口与沉淀池4的反应后废水入口连通,反应器l 壁上与废水液面相对应设置排油口 16,方便排出废水中的油污,提高处理后水
的质量;反应器1设置废水进口管线15,搅拌装置14为设置在废水进口管线 15内沿轴向螺旋延伸的螺旋片,螺旋片固定设置在废水进口管线15内壁,反应 器l的横截面为圆形,废水进口管线15沿切线方向进入反应器1,废水进口管 线15的出口为縮口结构(参见图2),可以加速废水进口管线15出口废水的流 速,使废水与药物充分混合,提高反应质量;反应器l底部设置污泥排出口 13, 可辅助排泥,以减轻沉淀池负荷,利于提高处理效率;
沉淀池4设置污泥排出口 10和清水排出口 7,沉淀池4内设置固液分离斜 板8,固液分离斜板8与沉淀池4的反应后废水入口之间设置将反应后废水与清 水出口7完全隔开的挡液板3,防止废水混入清水,影响质量;固液分离斜板的 斜边与沉淀池4内壁形成三角空间6,固液分离斜板上部设置清水溢出口 5,所 述清水溢出口 5溢出的清水通过清水溢出口 5侧的三角堰流至三角空间6后流 至沉淀池的清水出口7,设置溢出口,可充分沉淀,提高处理质量;
反应器1和沉淀池4制成一体,反应器1反应后的废水出口与沉淀池4的 反应后废水入口通过连通管2进行连通,连通管2反应后的废水入口向下设置 在反应器l靠近底部的位置,使反应充分的水流入沉淀池,利于提高处理质量; 反应器1和沉淀池4底部均为上大下小的锥形,废水进口管线15上设置加药口 12,本实施例中,加药口分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废水进口管线15的两端,方便 根据需要加入不同的药品。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 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参数范围内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 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建筑施工废水的双联处理装置,包括反应沉淀装置,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沉淀装置包括反应器(1)和沉淀池(4),所述反应器(1)反应后的废水出口与沉淀池(4)的反应后废水入口连通;所述沉淀池(4)设置污泥排出口(10)和清水排出口(7)。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废水的双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搅拌装置(14),所述反应器(1)设置废水进口管线(15),所述搅拌装置 (14)为设置在废水进口管线(15)内沿轴向螺旋延伸的螺旋片,所述螺旋片 固定设置在废水进口管线(15)内壁。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施工废水的双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液分离装置(8),所述固液分离装置(8)设置在沉淀池(4)内位于 沉淀池(4)的反应后废水入口与沉淀池清水出口 (7)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施工废水的双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液分离装置(8)为固液分离斜板,所述固液分离斜板与沉淀池(4)的反 应后废水入口之间设置将反应后废水与清水出口 (7)完全隔开的挡液板(3)。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施工废水的双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固液分离斜板的斜边与沉淀池(8)内壁形成三角空间(6),固液分离斜板上 部设置清水溢出口 (5),所述清水溢出口 (5)溢出的清水通过清水溢出口 (5) 侧的三角堰流至三角空间(6)后流至沉淀池的清水出口 (7)。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施工废水的双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反应器(1)底部设置污泥排出口 (13)。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施工废水的双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反应器(1)的横截面为圆形,废水进口管线(15)沿切线方向进入反应器(1 ), 废水进口管线(15)的出口为縮口结构。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施工废水的双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反应器(1)壁上与废水液面相对应设置排油口 (16)。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建筑施工废水的双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器(1)和沉淀池(4)制成一体,反应器(1)反应后的废水出口与沉淀 池(4)的反应后废水入口通过连通管(2)进行连通,所述连通管(2)入口向 下设置在反应器(1)靠近底部的位置。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建筑施工废水的双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应器(1)和沉淀池(4)底部均为上大下小的锥形,废水进口管线(15) 上设置加药口 (12)。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废水的双联处理装置,包括反应沉淀装置,反应沉淀装置包括反应器和沉淀池,反应器反应后的废水出口与沉淀池的反应后废水入口连通,所述沉淀池设置污泥排出口和清水排出口,本发明废水的反应和沉淀在不同的容器内进行,能够解决废水反应和沉淀之间的动力学矛盾,可以加快废水的流速,提高建筑废水的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并且操作简单、流程顺畅;管线内壁设置螺旋片,利用流体动力学原理,与现有技术的混合叶片相比,大大减小流体阻力,并达到加速药与废水混合的目的;入口管线沿切线方向进入反应器,具有一定速度的流体沿反应器内壁旋转,加速药与废水的混合反应,提高废水的处理效率。
文档编号C02F1/52GK101343100SQ200810070199
公开日2009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28日
发明者张兰军, 斌 杨, 蒋红梅 申请人: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