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抽气井与渗滤液原位回灌复合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49063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垃圾填埋场抽气井与渗滤液原位回灌复合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垃圾处理技术,尤其是一种提高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回灌 效率的垃圾处理系统,具体地说是一种垃圾填埋场抽气井与渗滤液原位回灌 复合系统。
背景技术
将垃圾填埋场中产生的渗滤液回灌到垃圾填埋场内,可以加快垃圾填埋 场的降解速度。以往的做法是利用垃圾填埋场内的渗滤液导排系统,将垃圾 渗滤液通过管道打回到垃圾填埋场表面,进行自然渗流。这样做不仅需要大 量的管道材料和水泵等设施,而且在填埋场表面上铺设的管道容易与垃圾运 输车的进场作业造成干涉,此外经常会发生垃圾渗滤液导排系统发生堵塞情 况,渗滤液不能及时排出,可收集的渗滤液量有限。因此,原有的渗滤液回 灌系统很少得到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回收系统实用性差的的问 题,设计一种新的、实用性高的垃圾填埋场抽气井与渗滤液原位回灌复合系 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垃圾填埋场抽气井与渗滤液原位回灌复合系统,其特征是它包括 一抽气竖井,该抽气竖井采用钻挖或利用埋设在垃圾堆体中的套筒跟随
垃圾填埋堆体一起上长成型,直径为600mm-800mm之间,深度在10m-30m 之间;
一抽气管,该抽气管安装在前述的抽气竖井中,直径为0.16-0.2米;它由 上段的实壁管段和下段的穿孔花管段组成,其中,实壁管段的长度为2-3米; 该抽气管的上端伸出地面并连接有井头,井头上安装有回灌阀门和抽气管道;一柱状砾石或鹅卵石回填层,它位于抽气竖井中与抽气管中的穿孔花管
段相对位置处,砾石或鹅卵石的粒径为0.03-0.05米;
一柱状粘土回填层,它位于抽气竖井中与抽气管中的实壁管段相对位置
处;
一无纺布层,它位于前述的柱状砾石或鹅卵石回填层与粘土回填层的结 合面处;
一井内排水管,它位于抽气管中,其上端与前述的回灌阀门的进口端相 连,其下端与潜水泵或气力输水泵的出口端相连,潜水泵或气力输水泵安装 在离抽气竖井底部1-5米的位置处;
一位于垃圾填埋场表面的渗滤液回灌层,该回灌层为一回绕抽气竖井四 周的环形沟槽,其内圈离抽气竖井的距离为5-10米,环形沟槽的宽度为1-2 米,深度为0.3 1米,在该环形沟槽中填充有粒径为0.03 0.05米的砾石或 鹅卵石;
一回灌管,它的一端与前述的回灌阀门的出口相连,另一端位于前述的 回灌层的环形沟槽中,回灌管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当回灌管的数量为一个 以上时,它们均布在抽气竖井的周围;
一防直接回灌粘土层,它位于抽气竖井井口与回灌层内圈之间,其深度 与回灌层中的环形沟槽的深度相配或一致。
所述的抽气管的穿孔花管段上的孔沿周向每周布置4-6个,孔径为 0.012-0.02米,每周之间的轴向间隔为0.05-0.1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设置在抽气井内的排水泵将渗滤液抽出并就地进行回灌,不仅 能避免了在填埋场表面上铺设大量的渗滤液回灌管道,而且有利于垃圾填埋 场的降解,增加填埋气的产量,提高填埋场的填埋气利用量,并有效减少了 渗滤液的外排量。
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回渗效果好,维护费用低的优点。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l所示。
一种垃圾填埋场抽气井与渗滤液原位回灌复合系统,它主要由以下部分 组成
一抽气竖井1,该抽气竖井1采用钻挖或利用埋设在垃圾堆体中的套筒跟
随垃圾填埋堆体一起上长成型,直径为600mm-800mm之间,深度在10m-30m 之间;
一抽气管2,该抽气管2安装在前述的抽气竖井1中,直径为0.16-0.2米; 它由上段的实壁管段和下段的穿孔花管段组成,其中,实壁管段的长度为2-3 米;该抽气管2的上端伸出地面并通过法兰3连接有井头4,井头4上安装有 回灌阀门和抽气管道6;所述穿孔花管段上的孔沿周向每周布置4-6个,孔径 为0.012-0.02米,每周之间的轴向间隔为0.05-0.1米。
一柱状砾石或鹅卵石回填层7,它位于抽气竖井1中与抽气管2中的穿孔 花管段相对位置处,砾石或鹅卵石的粒径为0.03-0.05米;
一柱状粘土回填层8,它位于抽气竖井中1与抽气管2中的实壁管段相对 位置处;
一无纺布层9,它位于前述的柱状砾石或鹅卵石回填层7与粘土回填层8 的结合面处;
一井内排水管IO,它位于抽气管2中,其上端与前述的回灌阀门5的进 口端相连,其下端与潜水泵或气力输水泵ll的出口端相连,潜水泵或气力输 水泵11安装在离抽气竖井1底部1-5米的位置处;
一位于垃圾填埋场表面的渗滤液回灌层12,该回灌层12为一回绕抽气竖 井1四周的环形沟槽,其内圈离抽气竖井1的距离为5-10米,环形沟槽的宽 度为l-2米,深度为0.3 1米,在该环形沟槽中填充有粒径为0.03 0.05米 的砾石或鹅卵石;
一回灌管13,它的一端与前述的回灌阀门5的出口相连,另一端位于前 述的回灌层12的环形沟槽中,回灌管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当回灌管的数量为一个以上时,它们均布在抽气竖井的周围;
一防直接回灌粘土层14,它位于抽气竖井井口与回灌层内圈之间,其深 度与回灌层中的环形沟槽的深度相配或一致,该防直接回灌粘土层14可直接 与前述的柱状粘土回填层8相连成一个整体,以防止由排水泵或气力输水泵 ll排出的渗滤液未经地表渗漏、反应直接进入抽气竖井中。
本具体的具体施工方法为
(1) 填埋场抽气竖井采用钻挖或利用埋设在垃圾堆体中的套筒跟随垃 圾填埋堆体一起上长成型,直径为600mm-800mm之间,深度在 10m-30m之间。
(2) 抽气竖井内埋设直径在DN160-DN200之间的HEPD管或钢管,作为 抽气管,在距离垃圾堆体表面向下2m-3m之间的抽气管为实壁管, 再往下为穿孔花管(沿圆周打4-6只直径为012-020之间的孔,每 排孔的纵向间距在50mm-100mm之间)。
(3) 在抽气竖井内的花管段外侧回填粒径30mm-50mm之间的砾石或鹅 卵石,在竖井内的实壁管外侧回填粘土,在粘土层和砾石层之间铺 设一片无纺布。
(4) 井头为HEPD管或钢管三通结构,与竖井内抽气管相连的端面直径 与抽气管相同,在顶端设置法兰,法兰的上下端面通过螺纹或法兰 与井内渗滤液排水管和回灌阀门相连,侧边引出直径为 DN90-DN160之间的管道和阀门,作为填埋气的抽气管路。
(5) 在竖井的垃圾堆体表面处,挖掘一个外径在5m-10m之间、宽度为 lm-2m之间的沟槽,深度在300m-1000mm之间,在沟槽内填充粒径 30mm-50mm之间的砾石或鹅卵石,作为渗滤液的回灌层。
(6) 在竖井中的抽气管内底部放置潜水泵或气力输水泵,泵的放置位置 距离竖井底部lm-5m之间,潜水泵或气力输水泵连接有井内排水管, 井内排水管为HDPE管或PVC管或PPR管(直径在40mm-60mm之 间),通过井头法兰与回灌阀门和回灌管相连。
(7) 回灌管为HDPE管或PVC管或PPR管(直径在50mm-100mm之间),
6回灌管埋入渗滤液回灌层中,通过潜水泵或气力输水泵将竖井内的 渗滤液排入渗滤液回灌层中,排出的渗滤液通过渗滤液回灌层渗流 进入垃圾堆体内部。
(8)在渗滤液回灌沟槽的内侧,填埋防直接回灌粘土层,粘土层的厚度
与回灌层的深度一致。 本发明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权利要求
1、一种垃圾填埋场抽气井与渗滤液原位回灌复合系统,其特征是它包括一抽气竖井,该抽气竖井采用钻挖或利用埋设在垃圾堆体中的套筒跟随垃圾填埋堆体一起上长成型,直径为600mm-800mm之间,深度在10m-30m之间;一抽气管,该抽气管安装在前述的抽气竖井中,直径为0.16-0.2米;它由上段的实壁管段和下段的穿孔花管段组成,其中,实壁管段的长度为2-3米;该抽气管的上端伸出地面并连接有井头,井头上安装有回灌阀门和抽气管道;一柱状砾石或鹅卵石回填层,它位于抽气竖井中与抽气管中的穿孔花管段相对位置处,砾石或鹅卵石的粒径为0.03-0.05米;一柱状粘土回填层,它位于抽气竖井中与抽气管中的实壁管段相对位置处;一无纺布层,它位于前述的柱状砾石或鹅卵石回填层与粘土回填层的结合面处;一井内排水管,它位于抽气管中,其上端与前述的回灌阀门的进口端相连,其下端与潜水泵或气力输水泵的出口端相连,潜水泵或气力输水泵安装在离抽气竖井底部1-5米的位置处;一位于垃圾填埋场表面的渗滤液回灌层,该回灌层为一回绕抽气竖井四周的环形沟槽,其内圈离抽气竖井的距离为5-10米,环形沟槽的宽度为1-2米,深度为0.3~1米,在该环形沟槽中填充有粒径为0.03~0.05米的砾石或鹅卵石;一回灌管,它的一端与前述的回灌阀门的出口相连,另一端位于前述的回灌层的环形沟槽中,回灌管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当回灌管的数量为一个以上时,它们均布在抽气竖井的周围;一防直接回灌粘土层,它位于抽气竖井井口与回灌层内圈之间,其深度与回灌层中的环形沟槽的深度相配或一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抽气井与渗滤液原位回灌复合系统,其 特征是所述的抽气管的穿孔花管段上的孔沿周向每周布置4-6个,孔径为 0.012-0.02米,每周之间的轴向间隔为0.05-0.1米。
全文摘要
一种垃圾填埋场抽气井与渗滤液原位回灌复合系统,其特征是它主要由抽气竖井、抽气管、柱状砾石或鹅卵石回填层、柱状粘土回填层、无纺布层、井内排水管、渗滤液回灌层、回灌管和防直接回灌粘土层组成。本发明通过设置在抽气井内的排水泵将渗滤液抽出并就地进行回灌,不仅能避免了在填埋场表面上铺设大量的渗滤液回灌管道,而且有利于垃圾填埋场的降解,增加填埋气的产量,提高填埋场的填埋气利用量,并有效减少了渗滤液的外排量。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回渗效果好,维护费用低的优点。
文档编号B09B1/00GK101480656SQ20091002551
公开日2009年7月15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6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6日
发明者吴未立, 茹 姜, 李亚春, 洋 程, 陈泽智, 龚惠娟 申请人:南京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