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br系统与纳滤系统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41294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基于mbr系统与纳滤系统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M服系统与纳滤系统的垃 圾渗滤液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垃圾渗滤液对垃圾场地的地下水、土壤和地表水造成了严重污染。垃圾渗 滤液是一种成份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含有大量有机物、悬浮物、氨氮、重金属离子以及 致病菌等,并且渗滤液的成分组成会随着填埋时间的延长发生很大的变化,增加了选择处 理工艺的难度。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一般有如下几种形式(1)直接排入或运输至城市污水处理厂 进行合并处理;(2)渗滤液循环回喷填埋场;(3)经必要的预处理后汇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合 并处理;(4)在填埋场建设污水处理站进行现场处理。上述四种处理形式中的第四种是如 今应用得最多的处理形式。2008年8月6日公开的申请号为200810069380. 9的发明创造 公开了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该处理工艺包括预处理、上流式污泥床反应、硝化反硝化 反应、泥水分离、膜处理步骤,该工艺综合运用物理和生化方法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降 低了渗滤液处理的成本,提升了出水水质,但垃圾渗滤液的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该系统对垃圾渗滤液的氨 氮和总氮有较高的去除率,而且出水水质稳定。 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方案是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包括预处理 系统、生化处理系统和深度处理系统,所述预处理系统依次包括收集池、格栅池和絮凝调节 池;所述生化处理系统依次包括UASB罐、前反硝化池、硝化池、后反硝化池和MBR系统;所 述深度处理系统为纳滤系统;所述M服系统的出水管为两根, 一根与纳滤系统的进水口相 连,另一根与纳滤系统的出水口相连。 作为改进,所述格栅池内设置第一旋转格栅机和第二旋转格栅机,第一旋转格栅 机的格栅间距为3毫米,第二旋转格栅机的格栅间距为0. 5毫米。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MBR系统的滤膜孔径为O. 1-0. 2微米,所述纳滤系统的滤 膜孔径为0. 001-0. 003微米。 作为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M服系统的出水管上均设置流量调节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由于在传统的反硝化池和硝化池的后面增加了后反硝化池,通过 对后反硝化池添加碳源,调整废水的营养比例,使活性污泥中的硝态氮在反硝化池内进一 步转变成氮气。前反硝化池、硝化池、后反硝化池的组合能使垃圾渗滤液的C0D去除率、氨 氮去除率、总氮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 (2)本实用新型使用的M服系统,是生物处理与膜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工艺,生化处理效率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系统占地面积小,M服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在99%以上。 (3)本实用新型使用纳滤系统为垃圾渗滤液作深度处理,孔径为0. 001-0. 003微 米的纳滤膜本体带有电荷性,且化学稳定性好、耐酸碱及有机溶剂,在很低压力下仍具有较 高的除氮效果。 (4)本实用新型的MBR系统的出水管为两根,一根与纳滤系统的进水口相连,另一 根与纳滤系统的出水口相连,使MBR系统的出水一部分进入纳滤系统的进水口 , 一部分进 入纳滤系统的出水口与纳滤系统的出水混合,在保证系统出水达标的前提下,降低投资成 本。 (5)本实用新型在M服系统的出水管上均设置流量调节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 节进入纳滤系统的进水量,优化系统运行的参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工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依次包括收集池、格栅池、絮凝调节池、UASB罐、前反硝 化池、硝化池、后反硝化池、MBR系统、纳滤系统。其中收集池、格栅池、絮凝调节池属于本实 用新型的预处理系统,UASB罐、前反硝化池、硝化池、后反硝化池、MBR系统属于本实用新型 的生化处理系统,纳滤系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深度处理系统。收集池流出的垃圾渗滤液进 入格栅池,第一旋转格栅机位于格栅池的进口处,其格栅间距为3毫米,第二旋转格栅机位 于格栅池的出口处,其格栅间距为0.5毫米。由格栅池出来的渗滤液进入絮凝调节池。在 絮凝调节池中投加氢氧化钠或石灰,使渗滤液的pH值控制在8-10左右。投入氯化镁,反应 生成磷酸铵镁沉淀,化学方程式如下Mg2++P043—+NH4++6H20 — MgNH4P04. 6H20 I 。垃圾渗滤液 在絮凝调节池的停留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之间,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去除率能达90%左 右,另外,生成的磷酸铵镁沉淀可以作为化肥使用。 从絮凝调节池出来的垃圾渗滤液进入UASB罐。垃圾渗滤液在UASB罐进行厌氧反 应,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较小分子有机物,提高垃圾渗滤液的可生化性。UASB罐的进水采 用布水器使垃圾渗滤液均匀地引入到UASB反应器的底部,垃圾渗滤液通过包含颗粒污泥 或絮状污泥的污泥床,反应产生沼气引起内部循环。附着或没有附着在污泥上的沼气向反 应器顶部上升,碰击到三相分离器气体发射板,引起附着气泡的污泥絮体脱气。气泡释放后 污泥颗粒将沉淀到污泥床的表面,气体被收集到反应器顶部的三相分离器的集气室。垃圾 渗滤液在UASB罐的停留时间为72小时。 从UASB罐出来的垃圾渗滤液进入前反硝化池内,在缺氧环境中硝酸盐和亚硝酸 盐在厌氧菌的作用下还原成氮气排出,达到生物脱氮的目的,垃圾渗滤液在前反硝化池内 的停留时间为12小时左右。垃圾渗滤液之后自流至硝化池,对硝化池进行鼓风曝气,硝化 池中通过高活性的好氧微生物作用,降解大部分有机物,并使氨氮和有机氮氧化为硝酸盐 和亚硝酸盐。垃圾渗滤液在硝化池内的停留时间为48小时。之后垃圾渗滤液自流至后反 硝化池,以粪便水作为外加碳源投加到后反硝化池内,在缺氧环境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通 过厌氧菌在外加碳源的作用下还原成氮气排出。垃圾渗滤液在后反硝化池内的停留时间仍
4为12小时左右。 从后反硝化池出来的垃圾渗滤液进入MBR系统,MBR是一种高效的废水处理技术, 是生物降解和膜分离的有效结合,首先通过曝气由污泥将有机物降解,然后通过管式膜将 污泥与水分开。M服紧凑简洁的处理结构特别适合处理复杂的废水。使用M服进行高难度 的污水处理,污泥浓度高,停留时间短,降解效率高,停留时间短,出水水质好,污泥量少。管 式膜M服独立运行控制,通量高,无须反冲,易清洗,易更换,运行可靠。使用M服处理垃圾渗 滤液,MBR系统内的污泥浓度可达到20-30g/L,处理效率大幅度提高,主要污染物COD、 BOD 和氨氮得到有效降解,出水水质好。而且占地少,运行费用低。本实用新型MBR系统的滤膜 孔径为0. 1-0. 2微米。 本实用新型MBR系统的出水管为两根,一根与纳滤系统的进水口相连,另一根与
纳滤系统的出水口相连。两根出水管上均设置流量调节阀。当出水超标时,通过控制流量调
节阀加大纳滤系统进水口的流量,则从MBR系统出来的垃圾渗滤液大部分经过纳滤分离,
小部分则直接由另一根出水管输到纳滤系统的出水口 ,该两股水在位于纳滤系统后面的清
水池中混合,使整套系统出水达标。当MBR系统出来水水质较好时,则可以加大另一根MBR
系统的出水管的流量,这样,可以在达到出水标准的前提下,降低纳滤系统的工作强度。本
实用新型纳滤系统的滤膜孔径为0. 001-0. 003微米,工作压力为0. 6-1. 2Mpa。 在上述工艺流程中,均可以通过对有关设备、装置的适当控制实现整个工艺流程
的自动操作,至于其具体的控制方法,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不需要付出创造
性劳动即可实施。
权利要求一种基于MBR系统与纳滤系统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包括预处理系统、生化处理系统和深度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系统依次包括收集池、格栅池和絮凝调节池;所述生化处理系统依次包括UASB罐、前反硝化池、硝化池、后反硝化池和MBR系统;所述深度处理系统为纳滤系统;所述MBR系统的出水管为两根,一根与纳滤系统的进水口相连,另一根与纳滤系统的出水口相连。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服系统与纳滤系统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格栅池内设置第一旋转格栅机和第二旋转格栅机,第一旋转格栅机的格栅间距为3毫 米,第二旋转格栅机的格栅间距为0. 5毫米。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MBR系统与纳滤系统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其特征 在于所述MBR系统的滤膜孔径为0. 1-0. 2微米。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MBR系统与纳滤系统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其特征 在于所述纳滤系统的滤膜孔径为0. 001-0. 003微米。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服系统与纳滤系统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M服系统的出水管上均设置流量调节阀。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M服系统与纳滤系统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M服系统的出水管上均设置流量调节阀。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M服系统与纳滤系统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MBR系统的出水管上均设置流量调节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MBR系统与纳滤系统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本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包括预处理系统、生化处理系统和深度处理系统,所述预处理系统依次包括收集池、格栅池和絮凝调节池,所述生化处理系统依次包括UASB罐、前反硝化池、硝化池、后反硝化池和MBR系统,所述深度处理系统为纳滤系统,所述MBR系统的出水管为两根,一根与纳滤系统的进水口相连,另一根与纳滤系统的出水口相连。该系统对垃圾渗滤液的氨氮和总氮有较高的去除率,而且出水水质稳定。
文档编号C02F103/06GK201520698SQ200920196839
公开日2010年7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0日
发明者唐建强 申请人:浙江华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