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08593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混合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污泥和药剂混合的混合容
O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领域,在对污泥进行脱水前,为了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需要投加一些 药剂来对污泥进行絮凝,使污水中的悬浮物沉淀变成污泥。而药剂与污泥的混合搅拌程度 将直接影响到污泥的絮凝及后续脱水效果。传统的污泥与药剂的混合设备为污泥调理池,通常为方形池体,污泥和药剂从池 体底部进入池子内,需要通过搅拌装置进行搅拌,搅拌速度不可调节,从而使得污泥和药剂 混合均勻。由此,传统的污泥调理池的能耗大,又由于搅拌速度不可调,絮凝后的污泥很容易 又被破碎,因此使得污泥絮凝不彻底,混合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 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混合容器,所述混合容器对药剂和污泥的混合效果更好。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混合容器,包括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为横截面 积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减小的倒截锥状,所述混合本体在侧壁上邻近底端的位置处设有进泥 口、在侧壁上邻近顶端的位置处设有出泥口、且在底端附近设有加药口。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容器,由于容器本体为倒截锥状,因此带有一定压 力的污泥在进入混合容器后可产生向上的变流速旋转流,且旋流向上时流速逐渐减慢,使 污泥和药剂的搅拌混合更彻底,从而利于污泥的絮凝,且不会破坏已形成的絮凝体,另外, 可节省用于污泥和药剂的搅拌设备。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容器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泥口和加药口为同一口。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药口形成在容器本体的底端面上且所述 进泥口与所述底端面邻接。 所述容器本体的底端面上设有放空口。所述容器本体为倒截圆锥状。其中,所述进泥口的开口方向偏离容器本体的轴向中心线。可选地,所述进泥口的开口方向为容器本体的切线方向。所述出泥口的高度可调。这样,通过调节出泥口的高度,可调节混合容器内的可供 药剂例如絮凝剂与污泥之间的混合体积,也就是可调节混合容器的反应容积。由此,通过根 据不同的药剂与污泥的混合情况来调节混合容器的反应容积,可使得药剂与污泥可在不同 剂量比的情况下充分反应,使得絮凝可达到更佳效果。[0016]其中,所述容器本体的侧壁上设有从顶端朝向底端延伸且用作出泥口的溢流槽, 在所述溢流槽内设有用于调节出泥口高度的溢流插板。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容器,由于进泥口的设计,使得污泥进入混合容器 中时速度更快,碰撞更强烈,旋流向上时更易与药剂进行混合,从而絮凝效果更好。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 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 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容器的示意图;以及图2是采用图1中所示的混合容器的污泥混合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 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 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 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
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 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混合容器,用于污泥和药剂混合 以便使污泥絮凝。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容器1,包括容器本体10,容器本体10 为横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减小的倒截锥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里说的倒 截锥状为去掉锥尖后的倒锥体部分,且倒截锥状体的上下表面平行。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 一个示例中,如图1所示,容器本体10为沿平行于锥体底面的平面截取锥尖后的倒截圆锥 状,也就是说,容器本体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为同轴的圆形且平行。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 限于此,容器本体10也可以为沿平行于锥体底面的平面截取锥尖后的倒截棱锥状,即上表 面与下表面为同轴的多边形且平行,或者其他的倒截锥体状。由于容器本体10为横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减小的倒截锥状,因此带有一定 压力的污泥在进入混合容器后可产生向上的变流速旋转流,且旋流向上时流速逐渐减慢, 使污泥和药剂的搅拌混合更彻底,从而利于污泥的絮凝,且不会破坏已形成的絮凝体,另 外,可节省用于污泥和药剂的搅拌设备。如图1所示,在容器本体10的侧壁上、邻近底端的位置处设有进泥口 11且在底端 附近设有适于加入药剂的加药口 12。在侧壁上邻近顶端的位置处设有出泥口 13。进泥口 11适于与进泥管相连以将待处理的污泥送入容器本体10中。进泥口 11 的开口方向偏离容器本体10的轴向中心线。这样,污泥进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混 合容器后,由于带有压力而产生向上的变流速旋转流,从加药口中加入的药剂在此过程中
4与污泥进一步进行混合反应,由于混合容器的横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减小,使得污泥 在旋流向上时的流速逐渐变慢,由此有助于污泥的絮凝。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进泥口 11的开口方向为容器本体10的切线方向,也 就是说,进泥口 11使得污泥可以沿容器本体10的切线方向进入混合容器1中,而不经过容 器本体10的轴向中心线。而加药口适于将与加药管相连以将药剂送入容器本体10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 个实施例中,加药口 12和进泥口 11为同一口。也就是说,加药口 12可形成在进泥管2上, 可选地,加药口 12形成在进泥管2的靠近进泥口 11的位置处,以便在进入混合容器1之前 先将药剂与污泥进行初步混合。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加药口 12还可形成在 容器本体的底端面上,且进泥口 11与底端面邻接。药剂从加药口 12直接进入混合容器1 中,与通过进泥管2和进泥口 11加入混合容器中的污泥先初步混合。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出泥口 13的高度可调。这样,通过调节出泥口的 高度,可调节混合容器1内的可供药剂例如絮凝剂与污泥之间的混合体积,也就是可调节 混合容器1的反应容积。由此,通过根据不同的药剂与污泥的混合情况来调节混合容器的 反应容积,可使得药剂与污泥可在不同剂量比的情况下充分反应,使得絮凝可达到更佳效
^ O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容器本体1的侧壁上设有从顶端朝向底端延伸且 用作出泥口的溢流槽130,在溢流槽130内设有溢流插板131。溢流插板131用于调节出泥 口高度,进而调节药剂与污泥的反应容积使药剂和污泥充分反应,从而使絮凝效果更好。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中,在容器本体10的底端面上设有放空口。清理混 合容器1时将放空口 14打开以将混合容器1中的残渣从放空口 14中排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容器,由于进泥口的设计,使得污泥进入混合容器 中时速度更快,碰撞更强烈,旋流向上时更易与药剂进行混合,从而絮凝效果更好。下面根据图2描述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容器1的污泥混合设备。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污泥混合设备包括混合容器1、进泥 管2和加药管3。其中,混合容器1为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混合容器。进泥管2与进泥口 11相连用于将待处理的污泥送入混合容器1中。具体地,如图 1所示,进泥管2通过输泥泵21将待处理的污泥送入混合容器1中。此时,进泥口 11的开 口方向为混合容器1的切线方向,这样,污泥进入混合容器1中后,由于带有压力而产生向 上的变流速旋转流,速度更快,碰撞更强烈,如图2中旋流曲线方向所示,加入的药剂在此 过程中与污泥进一步进行混合反应,由于混合容器的横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减小,使 得污泥在旋流向上时的流速逐渐变慢,由此有助于污泥的絮凝。加药管3将药剂送入混合容器1中,以便药剂与污泥进行混合从而将污泥絮凝。如 图2所示,加药口 12形成在进泥管2上,加药管3与加药口 12连通用于将药剂例如絮凝剂 加入到进泥管2内以达到药剂和污泥的初步混合,然后药剂和污泥一起进入混合容器1中, 使污泥絮凝。污泥混合设备还进一步包括设在加药管3上的输药泵31。输药泵31设在加药管 3上以将药剂例如絮凝剂输送入进泥管2内,与污泥初步混合后,进入到混合容器1内。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出泥槽132,出泥槽132设在混合
5容器1的外侧壁上用于接纳从溢流槽130排出的污泥。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 进一步包括出泥管4,出泥管4与出泥槽132连通以从出泥槽132内排出污泥。混合容器1中的经絮凝后的污泥和水的混合液被排出溢流槽130,然后进入出泥 槽132,再经过出泥管4,最后被送入下一流程的脱水机中进行脱水。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污泥混合设备进一步包括放空管5。放空管5与 放空口 14相连接,以将混合容器1中的残渣排出到污泥混合设备的外部。下面参考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污泥混合设备的工作过程。首先,污泥被输泥泵21通过进泥管2和进泥口 11沿切线方向送入混合容器1中, 同时,药剂例如絮凝剂被输药泵31通过加药管3和加药口 12加入到进泥管2中与污泥进 行初步的混合,然后共同加入到混合容器1的底部。此时,污泥进入混合容器1后,由于带有压力,产生向上的变流速旋转流,加入的 药剂在此过程中与污泥进一步进行混合反应。由于混合容器的横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逐渐 减小,使得污泥在旋流向上时的流速逐渐变慢,由此有助于污泥的絮凝,且不会破坏已形成 的絮凝体。另外,可节省用于污泥和药剂的搅拌设备。进一步地,当污泥沿切线方向进入混 合容器中时速度更快,碰撞更强烈,旋流向上时更易与药剂进行混合,从而絮凝效果更好。当污泥旋流到混合容器1的溢流槽130内的溢流插板131的高度时,絮凝成形的 污泥和水的混合液将溢流插板131上方溢出到出泥槽132中,并通过出泥管4进入到脱水 机中以进行污泥处理的下一个流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污泥混合设备,改变传统污泥调理池的混合方式、加药 方式以及出泥方式,使污泥与药剂达到更好的混合效果,然后调节后的污泥进入到脱水机 中进一步降低污泥含水率。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 “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 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 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 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 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混合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为横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 逐渐减小的倒截锥状,所述混合本体在侧壁上邻近底端的位置处设有进泥口、在侧壁上邻 近顶端的位置处设有出泥口、且在底端附近设有加药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泥口和加药口为同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口形成在容器本体的底端 面上且所述进泥口与所述底端面邻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端面上设有放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本体为倒截圆锥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泥口的开口方向偏离容器本 体的轴向中心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泥口的开口方向为容器本体 的切线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泥口的高度可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本体的侧壁上设有从顶端 朝向底端延伸且用作出泥口的溢流槽,在所述溢流槽内设有用于调节出泥口高度的溢流插 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合容器,包括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为横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减小的倒截锥状,所述混合本体在侧壁上邻近底端的位置处设有进泥口、在侧壁上邻近顶端的位置处设有出泥口、且在底端附近设有加药口。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容器,由于容器本体为倒截锥状,因此带有一定压力的污泥在进入混合容器后可产生向上的变流速旋转流,且旋流向上时流速逐渐减慢,使污泥和药剂的搅拌混合更彻底,从而利于污泥的絮凝,且不会破坏已形成的絮凝体,另外,可节省用于污泥和药剂的搅拌设备。
文档编号C02F11/14GK201873602SQ20102058555
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6日
发明者卢东昱, 孔荟, 潘志平, 马孝贤, 魏巍 申请人:北京恩菲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