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接式滤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14942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快接式滤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过滤装置,具体是一种快接式滤芯。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用水的水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带过滤功能的直饮式饮水机受到了广泛欢迎。因为直饮式饮水机内部的滤芯结构可以对水进行过滤净化处理,使经处理后出来的水能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健康标准。可见,滤芯结构是直饮式饮水机的关键部件,它一般都包括滤芯主体、端盖和密封圈等部件,并在滤芯主体与端盖之间进行密封处理。在现有的滤芯的安装方式上,滤芯主体与端盖之间一般采用大丝口螺纹连接的方式,拧紧后能够压缩密封圈实现滤芯主体和端盖之间的密封。这种连接方式虽能满足联结强度,但是由于密封口面积大,一方面加大了加工成本,另一方面,为保证过滤时不发生泄漏,需要将端盖与滤芯本体拧得足够紧,这样在安装和拆卸时需要扳手等专用工具,操作费时费力,不便于安装和维修,而且一旦未拧紧的话在使用过程中极容易出现漏水现象。为改进这种滤芯不便安装和拆卸的缺陷,如专利号为ZL201020115091. 0(公告号为CN20161852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家用净水过滤芯,包括筒体和与筒体两端相配合的上、下筒盖,筒体顶端和低端均设置有法兰,上筒盖和下筒盖上均设置有与筒体相对应的法兰,筒体的法兰与上筒盖及下筒盖的法兰之间设置有密封圈。由于采用法兰盘连接,使得滤芯的拆卸较为方便,在密封性能上也有一定的改善。但由于法兰一般较大,滤芯还是存在加工成本较大的问题。又如专利号为ZL200420091797. 2(公告号为CN2736043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带锁快接滤芯,其主要技术特征是滤芯管两端与快接弯头连接处设有孔,有一锁片穿入孔内刚好在快速弯头的两圈凸筋之间,锁片呈圆弧形的“蟹钳”状。此种快接滤芯的装配需要两个步骤,一是将快接弯头插入滤芯管端部的进水孔或出水孔,二是将所述锁片卡在快速弯头的两圈凸筋之间。它虽一定程度上使得滤芯管与进、出水管的连接较为快捷, 但是,该锁片容易从凸筋脱离,导致连接处松动,进而产生漏水现象。而且这种快接滤芯的滤壳无法重复利用,需要跟换滤芯时,只得将滤壳与滤芯一同更换,浪费了一定的材料,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安装和拆卸方便快捷、密封效果较好同时滤筒可多次重复利用的快接式滤芯。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快接式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滤筒、设于滤筒内的滤芯及设于滤筒一端的滤筒第一端盖,所述滤筒第一端盖与滤筒形成螺纹连接,在所述滤筒第一端盖与滤筒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滤筒第一端盖具有一进水口和一出水口,所述进水口连接第一外接头,所述出水口连接第二外接头。进一步地,所述的滤筒另一端设有滤筒第二端盖,所述滤筒第二端盖与滤筒形成螺纹连接,在所述滤筒第二端盖与滤筒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这样,可使滤筒的安装和拆卸更为方便,而且也改善了该快接式滤芯的密封性能。优选地,所述滤筒的上端设有第一环形密封槽,前述的第一密封圈设于该第一环形密封槽内,所述滤筒的下端设有第二环形密封槽,前述的第二密封圈设于该第二环形密封槽内。为进一步改进滤筒第二端盖与滤筒间的密封性能,所述滤筒的下端面与所述的滤筒第二端盖之间设置有一密封垫。为防止使用过程中滤芯发生移动,作为优选,所述的滤芯两端分别设有滤芯第一端盖和滤芯第二端盖,所述滤芯第一端盖固定在前述的滤筒第一端盖上,所述的滤芯第二端盖固定在前述的滤筒第二端盖上。作为优选方案,可将滤芯装在一滤芯管内部,所述滤芯管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的滤筒第一端盖上。当然,为进一步固定滤芯,滤芯装在滤芯管内的同时,还可以在滤芯两端设置滤芯第一端盖和滤芯第二端盖。为减小滤芯管与滤筒内壁的间隙,放置滤芯管偏移中心位置过大,所述滤芯管的外侧壁设有限位凸块。优选地,所述限位凸块可以是设置在靠近所述滤芯管上端面的限位凸筋。为加强滤芯管的刚性,防止长久使用后滤芯管变形,所述的滤芯管的下端面朝外侧延伸有一周圈凸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滤筒第一端盖与滤筒之间为螺纹连接, 且滤筒第一端盖与滤筒之间设有密封圈,密封圈的设置一方面可改善密封性能,使快接式滤芯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出现漏水现象,另一方面可使上述螺纹连接只起连接强度的作用, 从而安装和拆卸均较为方便快捷,无需使用专业扳手等专用工具,再者,拆卸下来的滤筒还能多次重复利用,为用户节省使用成本的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剖视图。图2为图1中的滤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结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的滤筒第一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结构剖视图。 图6为图1中滤筒第二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结构剖视图。 图8为图1中的滤芯第一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结构剖视图。 图10为图1中的滤芯第二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结构剖视图。 图12为实施例2的结构剖视图。图13为图12中的滤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结构剖视图。[0029]图15为图12中的滤芯第一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2中的滤芯第二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图18中的滤筒第一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图18中的滤芯筒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图18中的过滤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快接式滤芯包括滤筒1和位于滤筒1内部的滤芯7,滤芯7采用呈一体结构的网状过滤材质,在滤芯7的上端设有滤芯第一端盖4,滤芯7 的下端设有滤芯第二端盖5,滤筒1的上端设有与其形成第一螺纹连接9的滤筒第一端盖 2,滤筒1的下端设有与其形成第二螺纹连接10的滤筒第二端盖3。当滤筒第一端盖2拧紧后,滤筒第一端盖2能压紧滤芯第一端盖4,同样地,当滤筒第二端盖3拧紧后,滤筒第二端盖3能压紧滤芯第二端盖5。为改善密封性能,在滤筒第一端盖2与滤筒1之间设有两个第一密封圈11,在滤筒第一端盖2与滤芯第一端盖4之间设有两个第三密封圈13,滤筒第二端盖3与滤筒1之间设有一个第二密封圈12,滤筒1的下端面与滤筒第二端盖3之间设有密封垫14。此外,滤筒第一端盖2具有一个进水口 2a和一个出水口 2b,进水口 2a外接第一外接头8a,出水口 2b外接第二外接头Sb。待过滤的原水从第一快接头8a流入,沿图中所示箭头方向流动,经滤芯7过滤后,过滤后得到的净水从第二快接头8b流出。如图2和图11所示,示出了本快接式滤芯的各主要部件的示意图。滤筒1上端的第一外螺纹Ia与滤筒第一端盖2上的第一内螺纹2c相配合,形成图1中所示的第一螺纹连接9,滤筒1下端的第二内螺纹Id与滤筒第二端盖3上的第二外螺纹3d相配合,形成图 1中所示的第二螺纹连接10。滤筒1的顶部成型有用于放置第一密封圈11的第一环形密封槽la,滤筒1的底部成型有用于放置第二密封圈12的第二环形密封槽lb。为便于水流在滤筒1内顺利流动,如图1所示,滤芯7与滤筒1的内壁间留有第一间隙15,如图8和图 9所示,滤芯第一端盖4的上表面成型有对称分布的第一凸筋4a,在滤芯第一端盖4靠近第一凸筋4a的侧面上开有第一凹槽4b,第一凸筋4a和第一凹槽4b的存在,可使进水口 2a与第一间隙15之间形成水流通道。滤芯第一端盖4中间开有第一通孔4d,第一通孔4d向上延伸有第一环形壁4e,第一环形壁4e嵌入到滤筒第一端盖2内,并且在第一环形壁4e的外侧壁上开有第一密封槽4c,上述的第三密封圈13放置在该第一密封槽4c内,从而使滤芯第一端盖4能密封限位在滤筒第一端盖2上。同时,上述第一通孔4d用于连通出水口 2a与滤芯7,经过滤后的水经第一通孔4d流入出水口 2b。此外,如图6和图7所示,在滤筒第二端盖3上成型有第二凸筋3a和第二凹槽3b,以便于水流的流动性更好。为使滤筒第一端盖2与滤筒1的连接更为牢固,如图4所示,滤筒第一端盖2还通过固定螺柱2c与滤筒1相连接。为使滤芯7与滤芯第二端盖5的连接更为牢固,在滤芯7 的下端面设有胶质16,在滤芯第二端盖5的上表面上设有便于胶质16打胶的环形凸筋5a。 为使滤芯第二端盖5与滤筒第二端盖3的连接更为牢固,滤芯第二端盖5上成型有能嵌入
5到滤筒第二端盖3内部的凸柱5b。实施例2 如图12至14所示,与实施例不同的是,滤芯72是装在滤芯管62内,滤芯第一端盖42不再与滤筒第一端盖2直接接触,而是滤芯管62上端面开有第二通孔62g, 第二通孔62g向上方延伸成第二环形壁62e,且第二环形壁62e嵌入到滤筒第一端盖2内, 在第二环形壁62e上成型有第二密封槽62c,滤芯管62与滤筒第一端盖2的密封限位方式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外,为减小滤芯管62与滤筒1内壁间的第二间隙18,防止滤芯管62偏移中心位置过大,在滤芯管62靠近其上端面的外侧壁上设有限位凸筋62d,同时,为加强滤芯筒62的刚性,防止滤芯管62变形,滤芯管62的下端面朝外侧延伸有一周圈凸缘62f。本实施例的水流通道与实施例一也有所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在滤芯筒62上设有第三凸筋62a和第三凹槽62b,在进水口 2a和第二间隙18之间形成水流通道。此外,为便于水流流动更为顺畅,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滤芯第一端盖42上具有凸筋42a和通孔42b, 滤芯第二端盖52上具有凸筋52a和通孔52b。本实施例的具体水流方向如图12中的箭头所示。本实施例采用的滤芯72也与实施例一有所不同,本实施例的滤芯72为颗粒状或粉状的滤料,为改进过滤效果,防止颗粒状或粉状滤料进入出水口 2b,在滤芯72的两头均设置有海绵17,滤芯第一端盖42和滤芯第二端盖52均压紧在海绵17上。实施例3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滤芯73为过滤膜滤芯,在过滤膜滤芯上设有膜固定胶19。本实施例的具体水流方向如图17所示,其他结构可参考实施例1。实施例4 如图18至2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滤筒第一端盖24上具有原水进水口 24a、净水出水口 24b和废水出水口 24c,相应地,原水进水口 24a外接第一外接头8a,净水出水口 24b外接第二外接头8b,废水出水口 24c外接第三外接头Sc。这样,当待过滤的水从第一外接头8a流入后,经过滤后分成两路出水,使得从净水出水口 24b流出的水更为干净。其他结构可参考实施例1。此外,由于本实施例采用的滤芯74为过滤膜标准件,滤芯74的下端直接限位在滤筒第二端盖3内,滤芯74的上端则限位在滤芯管64的限位通孔64a内,本实施例中,在滤芯74的两端并没有设置滤芯第一端盖和滤芯第二端盖。本实施例的具体水流方向如图18 所示。上述四个实施例采用了四种不同的滤芯,通过采用不同滤芯可形成不同的净水工艺。
权利要求1.一种快接式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滤筒、设于滤筒内的滤芯及设于滤筒一端的滤筒第一端盖,所述滤筒第一端盖与滤筒形成螺纹连接,在所述滤筒第一端盖与滤筒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滤筒第一端盖具有一进水口和一出水口,所述进水口连接一第一外接头, 所述出水口连接一第二外接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接式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筒的另一端设有滤筒第二端盖,所述滤筒第二端盖与滤筒形成螺纹连接,在所述滤筒第二端盖与滤筒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接式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筒的上端设有第一环形密封槽,前述的第一密封圈设于该第一环形密封槽内,所述滤筒的下端设有第二环形密封槽,前述的第二密封圈设于该第二环形密封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接式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筒的下端面与所述的滤筒第二端盖之间设置有一密封垫。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接式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芯两端分别设有滤芯第一端盖和滤芯第二端盖,所述滤芯第一端盖固定在前述的滤筒第一端盖上,所述的滤芯第二端盖固定在前述的滤筒第二端盖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快接式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芯装在一滤芯管内部,所述滤芯管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的滤筒第一端盖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快接式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管的外侧壁设有限位凸块。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快接式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管下端面朝外侧延伸有一周圈凸缘。
专利摘要一种快接式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滤筒、设于滤筒内的滤芯及设于滤筒一端的滤筒第一端盖,所述滤筒第一端盖与滤筒形成螺纹连接,在所述滤筒第一端盖与滤筒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滤筒第一端盖具有一进水口和一出水口,所述进水口连接第一外接头,所述出水口连接第二外接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安装和拆卸均较为便捷方便,密封效果较好,使用过程中不易出现漏水现象,而且,需更换滤芯时,拆卸下来的滤筒可多次重复利用,这样在节省用户使用成本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文档编号C02F1/00GK202052403SQ20112005441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5日
发明者黎祜跃 申请人:黎祜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