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工废水回收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25501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化工废水回收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型装置,尤其是一种化工废水回收处理装置。
技术背景 目前化工厂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水中含有难降解有机物质,利用传统的生物氧化方法不能彻底解决有机物污染问题,而且处理成本高,处理过的水达不到国家一级排入标准,不能回收再利用,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效果好的一种化工废水回收处理装置。其包括格栅、回泥管、泵、阀门、风机、调节池、初沉池、水解酸化池、活性污泥池、回泥管、排渣口、二沉池、气浮机、储清池和排泥口。调节池、初沉池、水解酸化池、活性污泥池、二沉池、气浮机和储清池依次相连,初沉池、水解酸化池、活性污泥池和二沉池依次相邻的池壁紧密相连,并且池的上口依次降低,格栅、调节池和初沉池之间通过管道连接,在连接调节池的下部与初沉池上部之间的管道上有泵,在二沉池的下部与活性污泥池的上部连接有回泥管,回泥管上设有阀门和泵,在活性污泥池的下部连接有风机,气浮机的上口低于二沉池的底部,在气浮机的下部与二沉池的下部有管道连接,管道上设有阀门,在气浮机的下部与储清池的上部有管道连接,管道上设有泵,在二沉池的下部设有排渣口,排渣口上有阀门,在初沉池的下部设有排泥口,排泥口上有阀门。经该装置处理过的水达到国家一级排入标准,可以全部回收利用,减轻了用水压力,节约了水资源。

附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化工废水回收处理装置包括格栅I、回泥管6、泵11、阀门12、风机14、调节池2、初沉池3、水解酸化池4、活性污泥池5、回泥管6、排渣口 7、二沉池8、气浮机
9、储清池10和排泥口 13。废水以2500升/h通过格栅I进入调节池2内,加入石灰水调节PH值到8. 5,然后进入初沉池3,从上部加入5%聚合氯化铝的絮凝剂,加入量为150kg/d,静置4小时,沉淀物通过底部排泥口 13排出,上部的水进入水解酸化池4,用磷酸氢二氨分解水中氨氮和苯类杂质,水解酸化池4中有半软性填料,由中心带孔的片状发泡塑料组成,用绳子穿成多条悬挂池中,去除悬浮物和非生化物质,然后进入活性污泥池5中,从风机14送来的空气,通过铺设在活性污泥池5底部的空气扩散装置,以细小气泡的形式进入水中,停留32小时后进入二沉池8内,4小时后进行固液分离,沉淀物通过回泥管6由泵11回到活性污泥池5中,多余的污泥则从二沉池8底部的排渣口 7排出系统,气浮机9将施加于水的压力降低到Ikpa时,空气则呈微小气泡释放出来,上浮过程中再相互聚合长大,浮至液面, 水在气浮机9内反映20分钟,静止I小时,这样处理完的水就可储存在储清池10中备用。
权利要求1.一种化工废水回收处理装置,包括格栅(I)、回泥管¢)、泵(11)、阀门(12)、风机(1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池(2)、初沉池(3)、水解酸化池⑷、活性污泥池(5)、回泥管(6)、排渣口(7)、二沉池(8)、气浮机(9)、储清池(10)和排泥口(13),调节池(2)、初沉池(3)、水解酸化池(4)、活性污泥池(5)、二沉池(8)、气浮机(9)和储清池(10)依次相连,初沉池(3)、水解酸化池(4)、活性污泥池(5)和二沉池⑶依次相邻的池壁紧密相连,并且池的上口依次降低,格栅(I)、调节池(2)和初沉池(3)之间通过管道连接,在连接调节池(2)的下部与初沉池(3)上部之间的管道上有泵(11),在二沉池(8)的下部与活性污泥池(5)的上部连接有回泥管¢),回泥管(6)上设有阀门(12)和泵(11),在活性污泥池(5)的下部连接有风机(14),气浮机(9)的上口低于二沉池(8)的底部,在气浮机(9)的下部与二沉池(8)的下部有管道连接,管道上设有阀门(12),在气浮机(9)的下部与储清池(10)的上部有管道连接,管道上设有泵(11)。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化工废水回收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二沉池(8)的下部设有排渣口(7),排渣口(7)上有阀门(12),在初沉池(3)的下部设有排泥口(13),排泥口 (13)上有阀门(1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一种化工废水回收处理装置。调节池(2)、初沉池(3)、水解酸化池(4)、活性污泥池(5)、二沉池(8)、气浮机(9)和储清池(10)依次相连,格栅(1)、调节池(2)和初沉池(3)之间通过管道连接,在二沉池(8)的下部与活性污泥池(5)的上部连接有回泥管(6),在活性污泥池(5)的下部连接有风机(14),在气浮机(9)的下部与二沉池(8)的下部有管道连接,管道上设有阀门(12),在气浮机(9)的下部与储清池(10)的上部有管道连接,管道上设有泵(11)。本装置布置紧凑,处理后的废水完全可以回收利用,减轻了用水压力,节约了水资源。
文档编号C02F9/14GK202492435SQ20122004620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9日
发明者徐美奇, 朱永河, 荆营山 申请人:东营华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