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式混凝土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27803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地埋式混凝土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尤其是一种地埋式混凝土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化,公告号为CN20216420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顺次连接的进水泵房、旋流沉砂池、厌氧池、氧化沟、二沉池、巴氏计量槽顺次连接,二沉池输出连接污泥池;污水由进水泵房输入,依次经旋流沉砂池、厌氧池、氧化沟,与药剂充分反应及氧化后,进入二沉池,由巴氏计量槽排出,污泥进入污泥池,可实现出水总磷稳定达标。但是,正如现有的小型污水处理系统一样,其未将化粪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有效的组合在一起,而且占地面积大、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工期长。运行一段时间后出水的水质不稳定,而且,后期·维护也比较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有效的将化粪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结合在一起,提供了一种出水水质稳定、安装、维护方便,无二次污染,全自动控制,运行可靠的地埋式混凝土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埋式混凝土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埋设在掩埋坑里、且依次连通的化粪系统、调节池、水处理系统,以及用于装设曝气风机与电气控制箱的控制机房,所述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缺氧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沉淀池、过滤池和清水池,所述控制机房内设置的曝气风机通过曝气风管与所述缺氧池及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曝气系统相连通,所述过滤池内设有毛细透无动力过滤器,所述化粪系统、调节池、水处理系统所用的水池均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水池。优选地,所述化粪系统至少包括两个化粪池。优选地,所述化粪系统和所述调节池之间设置有格栅井,所述格栅井中所用的格栅为提篮格栅。优选地,所述缺氧池中所设的填料为NZP-II型填料。优选地,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中设有两级处理系统,所用的填料为NZP-I型组合填料。优选地,所述曝气系统为底部软管微孔曝气系统。优选地,所述沉淀池的沉水槽为升降式能够调液位的齿形集水槽。优选地,所述机房内设有两台曝气风机,所述两台曝气风机之间设置有PLC控制组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I、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埋式混凝土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集化粪系统和水处理设备于一体,每天处理水量30-500m3。2、所述化粪系统、调节池、水处理系统所用的水池均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水池,预制
钢筋混凝土水池由工厂预制养护,质量可靠,各部分能够自由组合。现场安装快速方便,施工工期短。3、水处理工艺简单,运行可靠,管理维护方便,所述过滤池采用毛细透无动力过滤器,能够有效的提高出水水质,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回用水标准,节约水资源,运行系统节能低耗,运行过程不产生二次污染。4、控制机房为地埋式混凝土结构,密闭无噪音,检修方便;PLC控制组件能够全自动控制,当运行的曝气风机出现故障,能自动更换另一台曝气风机,无需工作人员值守。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埋式混凝土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工程造价低;适合新农村建设中点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

图I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地埋式混凝土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所述的地埋式混凝土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控制机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所述的地埋式混凝土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的化粪系统及调节池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所述的地埋式混凝土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段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控制机房,2-化幾池,3-格棚井,4-调节池,5-缺氧池,6_生物接触氧化池,7-沉淀池,8-过滤池8,9-清水池,10-检修孔,11-生活污水原水,12-掩埋坑,13-出水管,14-隔油池,15-清淘孔,17-曝气系统,18-电气控制箱,19-曝气风机,20-曝气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介绍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I、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埋式混凝土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埋设在掩埋坑12里、且依次连通的化粪系统、调节池4、水处理系统,以及用于装设曝气风机19与电气控制箱18的控制机房I,所述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缺氧池5、生物接触氧化池6、沉淀池7、过滤池8和清水池9,所述控制机房I内设置的曝气风机19通过曝气风管20与所述缺氧池5及生物接触氧化池6的曝气系统17相连通,所述过滤池8内设有毛细透无动力过滤器,所述化粪系统、调节池4、水处理系统所用的水池均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水池。为了维修方便,所述化粪系统、调节池4、水处理系统个处理水池上均设置有检修孔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埋式混凝土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集化粪系统、水处理设备和回用水池于一体,所述化粪系统、调节池4、水处理系统所用的水池均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水池,预制钢筋混凝土水池由工厂预制养护,质量可靠,各部分能够自由组合,且现场安装快速方便,施工工期短。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水处理工艺简单,运行可靠,管理维护方便,过滤池8采用毛细透无动力过滤器,能够有效的提高出水水质,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回用水标准,节约水资源,运行系统节能低耗,运行过程不产生二次污染。[0027]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缺氧池5中所设的填料为NZP-II型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池6中设有两级处理系统,所用填料为NZP-I型组合填料。所述曝气系统17为底部软管微孔曝气系统,即设置在缺氧池5和生物接触氧化池6底部的软管微孔曝气系统。所述沉淀池7的沉水槽为升降式能够调液位的齿形集水槽,其槽集水均匀出水效果好,如图4所示。为了使生活污水中的固体污染物处理的更彻底,所述化粪系统至少包括两个化粪池2,每一化粪池2上均设置一清淘孔15。为了拦截污水中的漂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防止固体污染物进入到所述调节池4或污水处理系统中,确保后续处理设备正常运行,在所述化粪系统和所述调节池4之间设置格栅井3,所述格栅井3中所用的格栅为提篮格栅,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所述机房内至少设置两台曝气风机19,所述两台曝气风机19之间设置有PLC控制组件。当一台曝气风机19发生故障时,另一台曝气风机19能自行启动运行;当
污水断流时,所述曝气风机19亦能自动停止运行,以保护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如图I、图3、图4所示,在运行过程中,生活污水原水11经隔油池14进入化粪系统,经过两个以上的化粪池2的化粪处理后,生活污水经格栅井3进入调节池4,格栅井3中的提篮格栅阻拦污水中漂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进入后续的污水处理系统中,调节池4用以调节水质水量,一般调节池4的容积是每小时处理水量的6-10倍,调节池4中沉淀的污泥排至化粪池2中进行化粪处理,污水自流至缺氧池5。缺氧池5为脱氮处理而设置,污水自流入缺氧池5与池中的回流硝化液相混合,缺氧池5中设置的NZP-II型填料作为反硝化细菌的载体,对氮、磷、硫化物去除效果好,停留时间为2小时与前续工艺中的沉淀池7相结合形成A/0法处理工艺,从而达到脱磷、脱氮的目的。污水在生物接触氧化池6总生化时间6-8小时,污水在生化池内不断循环,充分地与NZP-I型填料上的生物相接触,达到有机物迅速降解作用。经沉淀池7再次沉淀固体废物,并经过滤池8过滤后得到能够二次利用的水,经出水管13排出。以上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本实用新型所有实施例的穷举,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地埋式混凝土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埋设在掩埋坑(12)里且依次连通的化粪系统、调节池(4)、水处理系统,以及用于装设风机与电气控制箱(18)的控制机房(1),所述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缺氧池(5)、生物接触氧化池(6)、沉淀池(7)、过滤池(8)和清水池(9),所述控制机房(I)内设置的曝气风机(19)通过曝气风管(20)与所述缺氧池(5)及生物接触氧化池(6)的曝气系统(17)相连通,所述过滤池(8)内设有毛细透无动力过滤器,所述化粪系统、调节池(4)、水处理系统所用的水池均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水池。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化粪系统至少包括两个化粪池(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化粪系统和所述调节池(4)之间设置格栅井(3 ),所述格栅井(3 )中所用的格栅为提篮格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5)中所设的填料为NZP-II型填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6)中设有两级处理系统,所用的填料为NZP-I型组合填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系统(17)为底部软管微孔曝气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7)的沉水槽为升降式能调液位的齿形集水槽。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房(I)内设有两台曝气风机(19 ),所述两台曝气风机(19 )之间设置有PLC控制组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埋式混凝土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埋设在掩埋坑里且依次连通的化粪系统、调节池、水处理系统,以及用于装设曝气风机与电气控制箱的控制机房,所述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缺氧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沉淀池、过滤池和清水池,所述控制机房内设置的曝气风机通过曝气风管与缺氧池及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曝气系统相连通,过滤池内设有毛细透无动力过滤器,所述化粪系统、调节池、水处理系统所用的水池均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水池。本实用新型集化粪系统、水处理系统于一体,各部分能够自由组合,且安装、维护方便,出水水质稳定,运行中无二次污染;运行可靠,能实现全自动控制;工程造价低,适合点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
文档编号C02F11/04GK202705187SQ20122029178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8日
发明者杜洪利, 靳宝林 申请人:杜洪利, 靳宝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